初三物理下册听课笔记

发布时间:2019-08-13 13:34:4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初三物理下册

听课笔记

第六章 力和运动

第一节 力及其作用效果

一、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特点:

(1)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总是存在于两个物体之间,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注意:两个物体直接接触不一定有力产生。

两个物体不直接接触也能有力产生。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 符号为N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在施力的同时也受到了受力物体施加的力

5.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包括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两个方面)

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3.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控制变量法)

三、力的示意图

1.定义: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

线段的长短 表示力的大小;

箭头 表示力的方向,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 表示力的作用点。

2.画法:

()确定受力物体和力的作用点、方向。

(2)从力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力大的线段长,

(3)在线段的末端标箭头。 (4)写上力的符号及大小。

第二节 弹力 弹簧测力计

一、 弹性:

1.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如橡皮筋、弹簧等。

2.塑性:物体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如橡皮泥、铜丝等。

3、弹性形变:撤去外力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

4、弹性限度:发生弹性形变的最大形变量

5、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6.弹力产生的条件: 相互接触 发生弹性形变

注意:我们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推力、绳子的拉力实质都是弹力。

二、测力计

1.定义:测量力大小的工具

2. 常用的测量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3. 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4.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观察认清分度值、量程,被测力不能超过量程。

2)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几次,放手后看指针能否回零,若不能,则需调零。

3)测量时,拉力的方向应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以免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

4)读数时,应保持测力计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视线必须与刻度面垂直。

注意:测力计的示数只显示钩子一端所受拉力的大小。

第三节 重力

一、 重力

1.定义: 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G

2.施力物体:地球

3、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每时每刻都受重力作用。

4、重力是地球吸引力的一部分,同一物体在不同位置所受重力不同。

注意:我们常把物体受到的重力简称物重.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

5. 万有引力(牛顿):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

二、重力大小:

1、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约为 9.8N/kg

2、公式 G=mg 变形:m=G/g

3、单位:G-重力-牛顿(N

m-质量-千克(kg

g=98N/kg

4. g=9.8N/kg的意义: 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

三、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总是 竖直向下 的。

2.重力方向的应用:重垂线-----作用:检查是否竖直或水平

四、重心:重力的作用点

1、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

2、重心不一定都在物体上

第四节 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他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 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3.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

4.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5.摩擦力大小的测法: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大小等于测力计的示数。(原理:二力平衡)

6.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7. 把木块分别平放、侧放、竖放在木板上,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比较测力计的示数,发现示数相同。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

8.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1)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增大压力

3)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

9.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1)减少压力

2)使接触面变光滑。

3)变滑动为滚动

4)使两个接触面彼此分离。

自行车上的摩擦:有益摩擦:车把套、脚踏板、刹车、轮胎

有害摩擦:轮轴、飞轮、脚踏板、车把。

第五节 二力平衡

一、二力平衡

1.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几个力就是平衡的。

2.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叫做二力平衡。这两个力就叫做一对平衡力。

3.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即合力为零)

二、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

1.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所受力一定是平衡力。

2.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即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力的合成:

(1)合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与几个力同时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相同,我们就说这个力是那几个力的合力。

(2)二力合成:求两个力的合力就叫二力合成

3)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力:

a.如果方向相同: F=F1+F2 方向与两个力方向相同。

b.如果方向相反: F=F – F 方向与较大的力相同。

三、一对平衡力与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异同

第六节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

一、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 改变小车受到的阻力的方法:换用粗糙程度不同的接触面:毛巾、木板、玻璃面

2. 要使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3.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_,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___,速度减小得越慢__

4.推理: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它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5、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理想实验法

二、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推理概括出来的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三、惯性:

1、定义: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2、说明:

1)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2)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3. 分析步骤:

1)分析原来状态,

2)条件改变,

3)由于惯性,( )要保持原来的( )状态,

4)得出结论。

4. 为防止惯性造成危害(交通上)而采取的措施:

(1)系安全带。 (2)限速。 (3)保持车距。 4)禁止超载。

5. 利用惯性的事例:

1)跳高、跳远需助跑。

2)拍打衣服上的灰尘。

3)使锤柄套紧锤头。

6. 惯性和惯性定律的不同点

(1)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惯性定律是一条规律。 (2)惯性是无条件的,惯性定律有条件,必须以“不受外力”为先决条件

四、力和运动的关系:

1、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状态不变,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物体受平衡力时,运动状态不变,但形状改变。

3、物体受不平衡力时,运动状态改变,可能速度大小改变或运动方向改变。

第七章 压强和浮力

第一节 压强

一、 压力:

1.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F

2、方向:垂直于物体表面,并指向受压物体内部

3、作用点:在受压物体表面上

4.重为G的物体在承面上静止不动。指出下列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 

G               F+G     G – F        F-G       F

 5.自由放置水平面上的物体施加给水平面的压力大小等于它的重力

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1.通过观察小桌陷入沙中的深度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

2.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对比法

3.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1)在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在压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三、压强:

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2. 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3.公式:P=F/S 变形:F=pS S=F/p

4.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2m2)。 

  A、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关键是找出压力F(一般F=G=mg)和受力面积S(受力面积指两物体的接触部分)。 

  B、特例:对于放在水平面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放体等)对水平面的压强P=ρgh

 5..换算关系:1 Pa=1N/m2

6.0.5 Pa 的意义:0.5Pa表示地面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0.5N

7.增大压强的方法: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

8.减小压强的方法: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缝衣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

第二节 液体的压强

一、液体压强:

1、结论: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

原因:液体受重力作用

2、结论: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原因:液体受重力作用,且液体具有流动性。

3.测量:压强计  用途: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

测量原理:当探头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 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产生高度差;压强越大,U形管左右两侧液面的高度差越大

5、液体内部压强规律: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深度越大,液体的压强也越大。液体压强还与液体密度有关,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二、液体压强计算:

1、液体压强公式:p=ρgh推导压强公式使用了理想模型法,前面引入光线的概念时,也是用了理想模型法)

2、符号意义及单位:液体密度----ρ-----千克/3kg/m3)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N/Kg

液体深度----h-----米(m)

液体压强------P------(Pa)

3、说明:

1)液体的压强只跟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跟液体的重力、体积无关。

2)深度h:自由液面到该点的竖直距离。

3)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著名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

4.各种液体压强计算规律:

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公式1p =ρgh (任意形状 的容器)

公式2 P=F/ S=G/s(柱形容器)

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

公式1F P S (任意形状 的容器)

公式2 F = G (柱形容器)

容器对水平面的压力: F=G +G

容器对水平面的压强:P=F/S=(G +G )/S

第三节 连通器

1连通器: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

2、连通器原理:连通器里装同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 各容器中液面总保持相平

3.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第四节 大气压强

一、大气压 

1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一般有p0表示。说明:“大气压”与“气压”(或部分气体压强)是有区别的,如高压锅内的气压──指部分气体压强。高压锅外称大气压

注意: 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都相等

  2产生原因:因为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 

  3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 

  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存在且很大。(奥托.格里克) 

小实验──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日常生活中应用大气压的事例 :①用塑料吸管从瓶中吸饮料;②给钢笔打水;③使用带吸盘的挂衣勾;④人做吸气运动。

  4大气压的实验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过程: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堵管口的手指后,管内水银面下降一些就不在下降,这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约为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内,与管外液面相平的地方取一液片,因为液体不动故液片受到上下的压强平衡。即向上的大气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3)结论: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3×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4)说明: 

  A、实验前玻璃管里水银灌满的目的是:使玻璃管倒置后,水银上方为真空;若未灌满,则测量结果偏 

  B、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m 

  C、将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即托里拆利实验结果与管的粗细、倾斜、上提、槽中水银的多少无关

D玻璃管内不小心进入少量空气,管内水银柱高度会变小

E玻璃管顶部突然破裂,出现小孔,管中水银将会下降到与管外水银面相平(连通器)

(5)测量原理:

P大气=P水银=ρgh=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

5. 标准大气压:支持760mm水银柱的大气压叫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mmHg=76cmHg=101×105Pa

1标准大气压只能支持10.34米高的水柱

三、大气压的变化

1、大气压强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在海拔3000m以内,大约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100Pa

2、大气压强随天气变化而变化

一般阴雨天气压低,晴天干燥时气压高。

四、气压计

1、定义:测量气压的仪器

2、分类: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又叫无液气压计)

3、应用:灭火器、氧气瓶

第五节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一、流体压强:

1、液体和气体都可以流动,统称为流体。

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流体中,流速大的位置压强小,流速小的位置压强大.

二、飞机的升力

1、机翼的形状是:上凸下平

2、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飞机前进时,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大,它对机翼的压强较小;下方空气流速小,它对机翼的压强较大。因此机翼上下表面的压强差就产生了飞机向上的升力。

三、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

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大;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第八章 浮力

第一节

一、浮力

1. 定义(F):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注:浸 1)部分浸入 2)浸没

2.浮力的大小:F=G-F(称重法)(F为浸在液体中时测力计的拉力)

3、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4、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5.浮力的产生原因:浮力就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F = F向上 — F向下(压力差法)

二、物体的浮沉条件:

2.浮力的求法三:F= G (悬浮 、漂浮时)

3.悬浮与漂浮的比较  相同点:F  =G 

 不同点: 悬浮ρ=ρ V=V  漂浮ρ>ρV 

 4.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有两种方法:比较F  G或比较ρ与ρ

第二节 阿基米德原理

一、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

1. 物体放入盛满液体的容器中,我们把容器中溢出的液体叫物体排开的液体

2. 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3.设计实验:

⑴实验器材: 重物、小桶、烧杯、水、溢水杯、弹簧测力计

⑵实验步骤:

1. 测出空桶的重力G

2. 测出物体的重力G

3. 把物体浸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读出测力计示数F,并用小桶收集物体排开的水

4. 测出排开的水和小桶的总重力G+

3)记录数据的表格

4)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即: F= G

二、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2、公式:F=G

3、推导:(1)F=G=mg

(2)F=ρVg

4、说明:

1)阿基米德原理适用于液体和气体。

2)浮力大小只与液体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3)浸没在液体中时,浮力大小与物体所处的深度、形状无关,与物体的体积有关。

5.漂浮问题“五规律”: 

  规律一: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 

  规律二: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所受浮力相同; 

  规律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 

  规律四: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 

  规律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6.浮力的求法总结:

1F=G-F(称重法)

2F = F向上 — F向下(压力差法)

3F= G (悬浮 、漂浮时)

4F=G (5)F=G=mg (6)F=ρVg

第三节 浮力的利用

一、

1.原理:船采用把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空心的办法,使它排开更多的水,从而增大浮力,最终使F=G船,浮在水面。

2. 轮船的大小用排水量来表示

排水量: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m

3、公式: 1m=ρ液v

2F=G=mg

3)排水量=船自身的质量+满载时货物的质量

m=m+m

二、潜

潜水艇上浮下潜原理:潜水艇利用水舱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上浮和下潜的。

三、气球和飞艇

①升空原理:利用空气浮力升入高空。

②采用充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氢气、氦气、热空气)的办法,使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

③通过改变自身的体积来实现上升和下降。

第八章简单机械

第一节杠杆

一、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说明:①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 

  ②有些情况下,可将杠杆实际转一下,来帮助确定支点。如:鱼杆、铁锹。

2、杠杆的五要素

(1)、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2)、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3)、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4)、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5)、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说明:动力、阻力都是杠杆的受力,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相反

3.画力臂方法:一找支点、二画线、三连距离、标签。

  ⑴找支点O;⑵再沿动力和阻力的作用方向画出力的作用线(虚线);⑶然后从支点做力的作用线的垂线(虚线),画垂足、大括号,标上力臂符号

4.对于直杠杆,力的作用线与杠杆垂直时力臂最长。

5.说明:

1)力臂是指支点到力(动力或阻力)作用线的距离,而不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2)当作用在杠杆上的力的方向改变时,其力臂的大小一般也将发生改变。

   (3)力臂不一定在杠杆上。   

   (4)若力的作用线过支点,则它的力臂为零。

二、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 杠杆平衡是指: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2. 实验设计

1)器材: 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刻度尺、细线

2)螺母的作用是调节杠杆的平衡。

调节方法是 :左降向右调,右降向左调。

目的是:使杠杆的重力对杠杆平衡不产生影响。

3)把杠杆的中点支在支架上,目的是为了使杠杆的重力对杠杆平衡不产生影响。

4)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方便测出力臂的大小。

5)实验多次是为了避免实验结论的偶然性,寻找普遍规律。

6)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F1L1=F2L2F1 /F2=L2 /L1

解题指导:分析解决有关杠杆平衡条件问题,必须要画出杠杆示意图;弄清受力与方向和力臂大小;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确定如何使用平衡条件解决有关问题。(如:杠杆转动时施加的动力如何变化,沿什么方向施力最小等。) 

  解决杠杆平衡时动力最小问题:此类问题中阻力×阻力臂为一定值,要使动力最小,必须使动力臂最大,要使动力臂最大需要做到:①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②动力方向应该是过该点且和该连线垂直的方向。

(8) 实验注意事项:

a在实验前要通过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水平平衡。

b挂钩码后,不能再动平衡螺母。

c读数时,杠杆仍要求是处于水平平衡状态,以便直接读出力臂的长度。

三、杠杆的分类:

1.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

特点:省力费距离

应用举例:撬棒、铡刀、动滑轮、轮轴、羊角锤、钢丝钳、手推车、花枝剪刀

2.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

特点:费力省距离

应用举例:缝纫机踏板、起重臂、人的前臂、理发剪刀、钓鱼杆

3.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

特点: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既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

应用举例:天平,定滑轮

4.说明:应根据实际来选择杠杆,当需要较大的力才能解决问题时,应选择省力杠杆,当为了使用方便,省距离时,应选费力杠杆

第二节 滑轮

.结构

轴、能绕轴转动的轮子、框架和挂钩

.定滑轮

1.定义:物体移动而滑轮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2.画法:

3.特点:

1)可以改变用力方向;

2)不省力,即FG(不计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力);

3)不省距离,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等于物体移动的距离,即Sh

4.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

.动滑轮

1.定义:滑轮的轴随重物移动的滑轮

2.画法:

3.特点:

1)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2)省力:

①匀速竖直向上拉时,若不计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力、绳重以及滑轮重,则FG/2

②匀速竖直向上拉时,若不计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力、绳重,则F(G+G)/2

3)费距离: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是物体移动距离的2倍,即S2h

4.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滑轮组

1.定义: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

2.画法:

3.特点:

1)可以改变用力方向;

2)可以省力:(动滑轮被几股绳子吊起,n就为几)

①有n股绳子吊着动滑轮,若不计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力、绳重、动滑轮的重力,则FG/n

②有n股绳子吊着动滑轮,若不计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力、

绳重,则F=(G+ G/n

3)费距离:

n股绳子吊着动滑轮,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是物体移动距离hn倍,即Snh

4. 绕绳的起点:n为奇数在动滑轮钩上,n为偶数在定滑轮钩上。

5. 规律:(1)当拉力向下时,至少要用n个滑轮,若n为奇数,则定滑轮比动滑轮多一个。

2)当拉力向上时,至少要用(n-1)个滑轮,若(n-1)为奇数,则动滑轮比定滑轮多一个。

.科学世界

1.轮轴

1)省力机械;

2)例:门把手、方向盘、自行车把、自行车链轮、自行车飞轮、扳子;

2.斜面:省力机械

第三节功

一、功

1、定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物理学上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不做功的几种情况:

(1)有力,但是距离为零.

()有距离,但在运动方向上没有力的作用

()有力,也有距离,但是力和运动方向是相互垂直的.

二、功 的 计 算

1.功的大小: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2.公式:s

3.单位:功—W—焦耳(J

---F---牛顿(N

距离---S---米(m

4.换算关系:J=1N · m

5.说明:1.使用W=F×S时,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2.做功的多少只由W=F×S决定,与物体的质量,速度,运动方向,是否有摩擦无关.

第四节 功率

.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

1、做相同的功,比较做功时间

2、做相同时间的功,比较做功多少

二、功

1、定义:物体做的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叫功率。 (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2、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功率越大,表示做功越快)

3、公式:P=W/t 变形:w = pt t=w/p

4、推导:P=W/t=FS/t=Fv

5、单位:W:焦耳(J t:秒(S) P:(W)

常用单位:千瓦 k W

6、换算:1KW=103W 1J/S=1W

760w的意义:表示每秒内做的功是60J

问:汽车爬坡、拖拉机耕地时,车辆的运动速度都很小。而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往往运动的较快,你能解释为什么吗?

答:机车发动机的功率一般是一定的(保持不变),根据P=FV可知,减小车辆的速度就会使车辆的牵引力增大。

第五节 功的原理

.功的原理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FS=Gh)(机械的黄金定律)

.说明:

1.不计摩擦及机械重时,W机械=W不用 FS=Gh

2.考虑摩擦及机械重时,W机械>W不用

3.不省功的原因:省力的机械必费距离,省距离的机械一定费力,

而功=力×距离,所以不能省功.

.使用机械的目的

1.省力;

2.省距离;

3.改变用力方向;

.斜面

1.根据功的原理:FL Gh

2.利用斜面将某一物体提升一定高度时,斜面越长越省力。

第六节 机械效率

.功的分类

1.有用功W

1)定义:为了达到工作目的我们需要做的功叫有用功。即机械对物体所做的功。

2)例:①利用机械提升物体时,W Gh

②利用机械拉着物体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时,W fs;(例如水平拉的滑轮组)

2.额外功W

1)定义:为了达到工作目的,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 得不做的功

2)例:克服机械自重、克服机械运转间的摩擦力所做的功。

3)注:使用任何机械都要做额外功。

斜面:W=fs 滑轮:W=Gh

3.总功W

1)定义:有用功与额外功的和,即人对机械所做的功。

2W W + W W=FS

.机械效率

1.定义: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

2.公式:η W/ W W/ (W+ W)

η 1W/ W

3.注:(1η没有单位; 2η用百分数表示;

3因为使用任何机械都要做额外功,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4.η80%的物理意义:

人对机械所做的功中有80%是有用的。

5.提高η的方法:

1)改进结构,使它更合理、更轻巧;

2)按照技术规程经常保养,定时润滑,使机械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

3)、当滑轮组不变时,提起的物体越重,机械效率越高。

.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器材:滑轮组、细绳、钩码、刻度尺、测力计、铁架台

2.原理公式: η W/ W Gh/Fs

3.需测量:钩码的重力G、钩码上升的高度h、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4.注意:要匀速竖直拉测力计

5.步骤: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G并填入表格。

②分别记下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

③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读出拉力F值,用刻度尺测出钩码上升的高度h和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将这三个量填入表格。

④算出有用功W有用、总功 W总功、机械效率η并填入表格。

6.表格:

7.结论:

1)动滑轮重一定时,提起的物体越重,机械效率越高。

2)物体重力一定时,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低。

8.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主要方法有:尽可能地增加物重,减小动滑轮重,减轻绳重和滑轮转轴处的摩擦。

第十章机械能及其转化

第一节动能

一、能

1、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它具有的能量就越大。

3、能的单位:(J)

二、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 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2. 探究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通过观察小球把木块推开的距离来判断动能的大小

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3)改变小球运动速度的方法:使小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滚下

4步骤:将同一小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滚下,观察木块被推开的距离。

将质量不同的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滚下,观察木块被推开的距离。

5)结论: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

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注意:速度对动能的影响比质量更大。

想想议议:

1、为什么要对机动车的行驶速度进行限制?

机动车的行驶速度越大,动能也就越大,越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发生事故造成的损失越大。

2、为什么在同样的道路上,不同的车型的限制速度不一样?

不同车型的车,即使速度相同,它们的质量也不同,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越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所以大型客车的限制速度比小型客车更小

第二节势能

一、势能

1、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2、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做弹性势能。

3、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二、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判断重力势能大小的方法是:让重物打击小桌,观察桌腿陷入沙子的深度

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3.实验步骤:(1)使质量相同的重物从不同高度自由落下,观察桌腿陷入的深度。

2)使质量不同的重物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结论:质量相同时,物体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被举高度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三、弹性势能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第三节 机械能及其转化

1、单摆和滚摆实验说明: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机械能:动能和势能之和称为机械能

一个物体可能既有动能,又有势能,这两种能的总和就是它的机械能。

3、如果考虑摩擦力,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时,机械能会减小,减小的机械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4、结论: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时,机械能守恒。(不计摩擦)

5、人造地球卫星在运行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6.想想议议:一个儿童分别从高度相同、长度不同的两个滑梯滑下,哪一次滑到底端的速度大?

1)不计摩擦,两次速度一样大,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

2)考虑摩擦,A的速度大。因为A克服阻力做的功少,重力势能消耗的少,转化成的动能多。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6d6da4a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31.html

《初三物理下册听课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