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弱势群体,提升职业教育的品质

发布时间:2011-09-13 21:08: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关注弱势群体,提升职业教育的品质

(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浙江 上虞 312300

摘要:职业教育中的弱势群体, 一是指在职业院校中学习理论与技术有一定的困难与障碍,二是指社会上的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来就业的农民工,三是企事业单位转岗、再就业人员等成年人的社会群体。结合绍兴市一些职业学校和高职院校的实际,宜通过政府实施完善的法律扶持政策及学校要注重实践的差异发展教学,做到“关注弱势群体,提升职业教育的品质”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校;弱势群体

职业教育是指在学校内或学校外为提高职业熟练程度而进行的全部活动,它包括学徒培训、校内指导、课程培训、现场培训和全员再培训。当今则包括职业定向、特殊技能培训和就业安置等内容[1]。职业教育是普通教育的弥补,职业教育的目的,一是要解决劳动者的就业问题,二是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在我国以升学为主的传统教育中,智育学习不顺利的学生成为弱势学生,往往难以获得适合个性的教育和发展,而容易成为教育的死角和社会问题。在新世纪的教育政策中,这些相对弱势学生将可经由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培养就业技能。

笔者结合绍兴市一些有代表性不同层次的职业学校和高职院校(以下简称职业院校)的调研,对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作出了一番思考。

一、职业教育中的弱势群体及学习障碍表现

职业教育中的弱势群体,一是指在职业院校中学习理论与技术有一定的困难与障碍,有些直接从普高上来的高职生,没有技能基础,动手能力较弱,因

基金项目:2008年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借鉴我国台湾的职业教育模式,构建新的职业教育模式——以绍兴市为例》,课题编号:08B129G

作者简介:马静(1966-,,浙江嵊州人,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教育学原理。

成绩上不了本科,不得已选择高职的;有些因初中时不努力且升学成绩不理

想,自身基础比较薄弱,自己又有怨言,不得已选择读职高,文化基础不牢固,知识面窄,不会学习,学习态度与目的不够明确,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缺乏责任感,社会适应能力差,认为在职高里读三年只是高中学历以后到社会上工作学历上处于劣势;二是指社会上的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来就业的农民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工资明显高于其在农村就业的工资,城市对外来务工者在就业医疗小孩上学保证措施的推出,足以诱使他们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劳动力市场,成了特有的农民工。农民工现在是现代产业制造的新生力军他们中多数在体力、吃苦耐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单一,市场意识淡漠,法制意识淡薄,身上所具备的人力资本含量大大低于城市劳动力,在参与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他们目光较短浅,工作难寻,找到的工作多半是苦、脏、累的活,收入低,经常处于失业与半失业状态,没有进行职业培训的首要原因是费用太高,经济基础薄弱,无法承担;其次是认识模糊,主动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不高[2]。三是企事业单位转岗、再就业人员等再次就业的成年人社会群体。由于历史原因,这部分人年龄大、文化较低,技术基础也薄弱,但有沉重的家庭负担,转岗与下岗后生活压力大,而进城来的农民工还与他们竞争一些岗位,故通过职业培训掌握一技之长重新就业,才能在家庭中起主心骨作用。为方便我把他们简为三类弱势群体。

三类弱势群体的学习障碍包含:(1)低教育程度的障碍——对专业学习、升级学习与高级技术学习的障碍;(2)身心障碍——生理或心理的残缺形成学习困难;(3)时间障碍——工作时间因素影响个人学习机会;(4)地理障碍——空间阻隔或交通不便,造成进修活动困难;(5)群体隔离─不同居住区域群背景造成人为困扰。

因此,未来宜朝向多元化的开放学习系统去发展,即是根据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在制度上以弹性为原则,在空间上方便学习,在时间上让个人可以自由运用,在信息提供上力求普及化,在学习媒介上顾及多元化。未来职业校院应订定弱势群体教学及辅导计划,规划无障碍的学习环境,协助学习者发展有效能的学习。

三类弱势群体职业生涯的规协与帮助,往往必须结合学校、家庭、以及其它的社会相关资源。因此,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其小区,统整小区相关资源,规划整体性的职业教育辅导计划并建立咨询服务网络,才能收其成效。

由于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相当长的时期内,有机会上大学的只能是少数人,无论是在扩大高中阶段教育的规模还是在增加高等教育机会方面,职业教育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职业教育可以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成人力资源优势。21世纪的职业教育正处于一个亟待突破的时期,因为中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然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但实用性、操作性的人才需求仍然是第一位的。从世界范围看,我国人力资源在质量上差距十分明显,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将更多地从依赖自然资源和资金资源转向依赖人力资源,但现阶段中国的职业教育显然难以完全承担起这一责任。

职业教育的作用是使经济、社会和个人受益,是造福平民的崇高事业,它能促进消除贫困、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二、扶持职业教育中弱势群体的措施

(一)政府实施完善的法律扶持政策

首先是政府在职业教育的扶持政策支持力度要加大,对城镇中不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以及农村中末能继续升学并准备从事非农产业工作或进城务工的初高毕业生,普遍建立和实行劳动预备制度,与农村转移人口教育培训相衔接,在就业前必须接受1-3年的高中阶段的高中文化程度与职业培训教育。劳动预备制人员培训或学习期满,取得相应的证书后,方可就业。从事一般职业(工种)的,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从事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行业有特殊规定职业(工种)的,在取得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同时,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3]

一是体现在对贫困的职业院校学生落实减少或免除学费的政策,绍兴市虽有这样的政策,但普及面不大,政策力度不大。中职对经济特别困难生(简为特困生,以下同)补助一学年为2500元,享受比例的学生是10%, 除特困生外的其他学生每月150元国家补助费;高职对贫困生的补助:一年申报一次,特困生一学年3000元,一般贫困生发1500元,大概比例占13—15%,一个班45人有6—7人能享受不论中职还是高职的困难补助,一年以十个月计算,按月发放;二是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对接受职校生实习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补贴,应通过对与职业院校合作的企业免除一部分税收,并给予企业发展的一系列配套奖励制度如优惠供应发展的土地等,不合作的企业将受到一定的惩罚,这样能调动参与合作的企业的积极性。三是政府应对农民工和企事业单位转岗、再就业人员的培训提供完全的财政支持,职业院校面向这类社会成员开放教育培训资源,以及强制性要求所有农民工必须接受培训才能上岗。如已经在企业工作的农民工不仅享受免费技能培训,还享受所在企业的进修待遇,这种企业因农民工学习的支出费用全由地方政府来承担,保证参加培训农民工的基本工资,考出技能证书的农民工享受晋升工资。因为对于那些过去在教育体系中处于劣势的人们或者说在先前的受教育过程中没有获得成功的人而言,职业教育是他们的第二次机会。对于企业而言,职业教育的功能是为雇主提供雇员们所需的离岗培训,这种培训能够作为在岗培训的补充,同时,能使工人获得新的技能,能提高工人对应用于工作和特定任务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的理解[4]。即个人培训不仅能提高一个人的技能与安全法律意识,还能给企业带来的是高素质掌握技能的熟练工人、遵纪守法的工人,对企业的长效发展有利。现在全国闹民工荒,绍兴区域经济很发达,有许多形成规模经营的市场,如象柯桥轻纺城、嵊州领带城、诸几珍珠城、新昌羊毛衫市场的建立与不断完善,从原来的手工作坊、家族经济、面向本地营销,到现在除了辐射全国,还面向国际市场的,而产品随着国际市场的需求而不断升级与更新,这样企事业每年不仅急需大量能丰富产品内涵、提升产品品牌的中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及懂外贸的涉外人才,而且也需要大量的农民工来做企业的后备力量。这样就需要大量发展中职与高职,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应用性人才。

象浙江越秀外语学院作为浙江省唯一培养外语类的高职,嵊州领带布料所需的韩国丝在国际市场上的走俏,柯桥轻纺城韩国纱的需求扩大,因与韩国人合作在绍兴地区投资办厂的增多,高职韩语人才非常紧俏,不少同学实习期间被一些涉外企业看中,企业想方设法开出优厚待遇录用高职生,学校适应市场需求在韩语教育方面不断扩大提升。还有印染方面的人才急需,印染技术工人不少是多年有经验的农民工,除了机器染色,布上漏缺处一定要手工弥补的,而这样的工作一定要很有经验与细心的人才能承担的。故不少染厂化大钱送农民工到职业学校培训印染技术,并对这些技术工人提高待遇享受带薪休假节假日发红包以留住人才。

其次是真正推出与实践性导向的职业院校的职评制度。设立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专项资金,制定专业教师获得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技能资格,成为双师型教师的是职评升级的必备条件之一。对职业院校的教师的职称评审不能按本科院校那样一刀切,象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属于本科院校下面的二级高职院校,理论教学上依托总部有优势,而实践教学上方面比较欠缺,是从师范类转型过来的,学校正式定位为高职后,既有高职“双师型”的掌握技能证书的要求,这些要通过实践途径很费时费力的;又要有本科院校的同等层次的学术论文课题的要求,这样的要求对本科院校下面的二级高职院校显然是有失公允,而当地政府没有权力调整这样的职评政策,要靠省教育行政部门来调整职称评审政策,经过多途径反应,但浙江省对本科院校下面二级高职的职评政策依然没改变。象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学校通过内部增加实训基地、鼓励教师到全国示范性高职学院单科进修、去“211”大学访学、去企业兼职、请专家来校指导科研等的政策来提升教师的素质,适应学院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加快教师转型,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处在二难岗位的本科下面二级高职,理论上要达到本科院校的学术要求,与实践上掌握高职双师型的技能操作,显然是不现实的。

(二)学校要注重实践的差异发展教学

实践性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工程测绘、社会调查等。旨在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独立工作能力。通常在实验室、实习场所等一定的职业活动情景下进行,作业是按专业或工种的需要设计。教师根据不同作业、不同个体进行分类指导,学生采取学和做相结合的方式[5]实践活动中的差异发展教学是相对于划一性教学而言的,指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开展差异化的教学实践活动,以促进每个学生主体性的个性化发展。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的不均衡化发展,都要求有个性独特性的人才,多样化的人才。如何在现有教学实践条件下唤起职业院校生“拥有多元智能”的自我效能感,实现个体独特性及充分发展?如何针对学生不同需要,使他们既能学有所成,而且继续发展有潜力?[6]实践性学习是指在工作现场或实训基地等真实或仿真的实践情境进行,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进行的学习,实践性学习场所是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现场,实践性学习方式是“做中学”, 实践性学习内容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实践性学习是一项校企合作教育计划。

不少职业教育中的弱势学生与农民工、企事业单位转岗、再就业人员不仅理知识上欠缺,自卑感强,个性较内向,主动性不强,而且有些动手能力不强,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具体的应变方法都不强。

职业院校限于经费,教学设备难以随产业变化而作同步更新,学生学习的专业技能与企业界的需求遂产生落差。许多新技术往往不能及时反映到学校教育的内容中,这些现象造成产学脱节,除个人无法学到技术,不能达成职业教育目标外,更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及提高竞争力的目标。因此,强化校企合作乃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学校只有与企业建立起密切合作社会伙伴关系,才能有效实现培养目标,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技术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不能仅靠学校教育获得,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只能在实际工作场所获得。只有在生产企业中才能获得最新的实际技术和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7]

在这个实践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上,不同的个体都可能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学生技能缺陷暴露的问题更加直接,从而导致学生收获不同的发展结果。差异发展教学策略是教师在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时具备的一种理念,这种策略更多的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珍视学生生命个体的完整存在,因材施教,是在掌握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和期望的目标水平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的适应发展进而促进发展

让三类弱势群体的成员多参与生产企业的每一道工序,确保“刚性”指标,实习实训中一定能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达到什么样的技术要求,不管重复多少次,师傅一定要耐心帮助他们完成。一方面有助于他们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市场动态和技术成果,有助于他们走出“象牙塔”,使理论与实践之间不再脱节,让他们在实践中感觉理论知识与实践是有差距的;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中小企业独立开发研究高科技项目在人力和物力上的困难。一是企业向弱势群体的三类成员提供实习实训岗位,提供适当报酬,解决生活费;二是企业向职业院校弱势学生提供毕业设计的研究课题,与指导教师手把手帮助此类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帮助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三是企业通过对实习生的指导、考核等参与培养学生与农民工与企事业单位转岗、再就业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8]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职业院校可与企业、培训机构结合为教育伙伴,排除进修障碍,充分利用彼此的资源,共同创造学习机会,为其员工开设学分课程、在职专班,加强彼此学习成就的认可、转换。逐步实行职业培训模块可叠加的“学分银行”制度,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培养模式,此种双赢策略可经由合作而互享其利。

教育的功能在于使公民具有平等的机会,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这项平等机会的提供不因地区、民族、性别、身心状况等而有所差异。由于职业教育是培养一线技能人才,不但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和上进,尤其对于弱势群体的教育效果特别显著。职业教育不但可以协助弱势群体获得就业技能、工作机会,及促进独立自主的经济生活,更可以体现自我生命的价值,从而提升其社会地位,促进各群体融合。职业教育是提高就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促进社会稳定,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推进城市化进程、实现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重要手段。

2010年初正值全民热烈讨论教育公平问题之际,因现实中存在的个人天赋才能、家庭背景、生活地域、身体状况、性别、民族等的差异,为了保证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教育上的成功机会,对于处境不利群体的补偿和特别照顾政策是一个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教育公平的实现,不仅是每个社会成员实现社会公平的途径和手段,也是让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获得教育对于他的价值和他的人生幸福的内容和过程[9]。而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大众化教育,是普通教育的补充,是对所有人群可开放的教育,提倡“关注弱势群体”,确实能做到“提升职业教育的品质”,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一种很重要途径,更多地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社会正义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面临高科技的挑战,对不断发展的职业教育要做到注重内涵拓展,提升职业教育品质,让更多的人享受高品质的职业教育,让更多的人学到一技之长,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

参考文献

[1]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8

[2]沈超等.就业﹒收入﹒和谐——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19

[3]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31

[4]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4

[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711

[6]刘喜鸽.职校生个体差异的状况及其教学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9-10

[7]台湾教育部”.技职教育白皮书[EB/OL].http://www.tve.edu.tw/data/技职教育白皮书0718/第三部分-当前技职教育的政策.htm,2009-02-20

[8]吴雪萍.基础与应用: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5-6

[9]李延平.职业教育公平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61-62

联系地址: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进修生公寓第15宿舍512室马静,邮编:200062,电话:139********E-mail:symjm@163.com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6ae22ea856a561252d36f89.html

《关注弱势群体,提升职业教育的品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