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 :中秋国庆,双节喜庆团圆,为2021高考语文助力加油!

发布时间:2020-10-18 08:03:5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考作文素材 :中秋国庆,双节喜庆团圆,为2021高考语文助力加油!

中秋国庆解读

中秋国庆“同框” ,家国情怀“亮眼”

今年国庆中秋喜相逢,喜上加喜,特色颇多。月亮最圆出现在10月2日5时05分,中国绝大多数地区都可见,这将是2017年以来中国观赏到的最圆中秋月。专家称,中秋国庆出现在同一天,这种天文与历法的特殊现象十分少见,20世纪仅1982年出现过一次,21世纪也只有四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秋节、国庆节总是“形影不离”,家与国从来都密不可分。今年双节罕见“同框”虽说只是巧合,倒也平添不少诗意色彩,不仅家国同庆的氛围更浓郁,而且带给人很多美好遐想。特殊年份的特殊经历,更让我们对家国情怀有了特别深切的感悟。

“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中秋节是我国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团圆是中秋节最核心的不老主题,寄予着人们对亲情团聚的美好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美满期许。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赏月吟诗,写下经久不衰的千古绝唱,多少炎黄子孙接力奋斗,留下流芳百世的圆梦佳话,中华民族在斗转星移的时代变迁中,以百折不挠的勇毅和顽强向着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砥砺前行。

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今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一度彻底打乱了人们正常的生活节奏,挡住了春节期间家人团聚、走亲访友的脚步。非常时期、关键时刻,有那么一群人却挺身而出,顾不上吃一口团圆饭,为了守护万家灯火,让更多家庭能够团圆,义无反顾选择了逆行,奔赴疫情防控第一线,谱写了一曲守望相助、同舟共济、舍生忘死、同心战疫的英雄壮歌,也让我们从中深刻地读懂了更为可贵的团圆境界。

党和政府始终不渝地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发挥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制度显著优势,经过争分夺秒、艰苦卓绝的奋力拼搏,中国先于世界其他各国有力有效控制了疫情的传播,经济社会发展秩序加快全面恢复,国民生活逐渐回归正常轨道。经此一“疫”,我们倍加深切地领悟到,党的坚强领导是我们战胜任何艰难险阻、取得各项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国家强盛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幸福美满的可靠保障,千万家庭、亿万民众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就能汇聚起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民族伟力。

中秋国庆双节“同框”,最“亮眼”的是家国情怀。今年,我们要克服疫情不利影响,打赢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硬仗,确保“十三五”圆满收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迎来高质量“十四五”,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内心深处无不满怀感奋和憧憬。面对即将来临的中秋国庆超级“黄金周”,或与家人把酒赏月,或游览祖国大好河山,或坚守工作岗位,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斗、勇往直前。

幸福生活是奋斗来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事业要靠奋斗推进,亲人团圆、家国情怀给我们奋斗的动力。在万家团圆、举国同庆的幸福时刻,让我们纵情歌唱祖国、真诚祝福祖国,致敬每一个在筑梦征程中乘风破浪的奋斗者。

中秋国庆优质时评

中秋有你

01传承创新,中秋文化味道浓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中秋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古有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丰富的传说,吃月饼、饮桂花酒、赏月等习俗源远流长。挖掘中秋文化内涵与价值,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涵养文化自信,是焕发中秋文化生命力的重要之举。

当今时代人们的生活比任何时候都要丰富多彩,由此对“节味”的追求也大不相同,不仅仅是吃月饼,更是希望有深厚的节日文化气氛。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的追求,各级组织利用中秋这一团聚的日子,为文化大宴点菜下单,推出特色盛宴,以江西为例,免费或优惠景区门票,开展中秋八天乐,红歌大合唱,诗词诵读会,文艺轻骑兵进社区、下农村,体验海昏侯国遗址考古活动等等,中秋节既是家庭团聚的盛会,也是文化的大展示,形式多样,亮点纷呈,为群众送上了一道文化盛宴。

网络过节让节日文化更具魅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传递迅速,功能更强大,在亲人团聚的时刻、在旅游的途中、在欣赏精彩文艺节目的同时,拿起手机留下美好的记忆,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挑选精彩的镜头,编辑简短的文字,自编自导,与亲朋好友共享这美好瞬间。此次,“网络中国节·中秋”全国联动赏月大直播活动,广大网友届时将通过直播平台观测到各地天文台发布的中秋月景,一场人文学者、天文专家与媒体人“跨界对话”也将精彩呈现。网络跨越时空,让中秋文化香味浓郁,今年的中秋节更加难以忘怀。

文化是一种精神食粮,有很强的穿透力,通过艺术欣赏,寓教于乐,让受众受教育得启发,产生一种精神动力。中秋节是团圆节,记住乡愁,弘扬家国情怀,用优秀的文化塑造人,用先进的文化引导人,让更多传统节日乃至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血之中,激发使命担当,为了家庭团圆和幸福,为了祖国繁荣昌盛,不懈努力,持续奋斗。

中秋节年复一年,中秋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传承创新中秋文化,让中秋节具有持久的魅力和生命力。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实现中国梦注入强大的动力。

02中秋,放下手机听听祖先的叮咛

眼下不管过什么节,氛围似乎都涌到了手机上。祝福花样百出,时时跳踉在小小屏幕,万千心意,隔屏相望。于是在想,信息化来了,传统节日意义何在?

中秋在即。不管当年语文有多烂,但凡中国人,几乎心头总会浮上来这么几句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白于公元726年的扬州旅舍,看着秋月秋霜,怀远望乡,随手写下的20个字,至今仍是网红流行语;苏东坡在公元1076年中秋,在密州想念七年没见的老弟,填了一阙《水调歌头》,触动了天下游子的情肠,传诵至今。

我们而今看见的,是李白与苏东坡抬头凝望过的同一个月亮。今人思亲怀乡的情肠,也同他们一样,热切中不无悲凉。古时交通不便,游子的牵挂格外漫长且凄惶;而今微信视频,哪怕远隔万里,也随时如在眼前,比古人幸运多矣!然而,当代社会人群的流动性加剧,每个中国人家庭几乎都有咫尺天涯的悬望——我们仍然需要中秋,需要李白苏轼们体贴而风雅的慰籍。文化传承,就在这一字一句、世代相传的念诵中,在“中有酥和饴”的月饼相赠与咀嚼中,在后羿、嫦娥与吴刚的远古故事的祖孙相守的讲述中,一一实现。

从这个角度看,做中国人很幸福。朗月秋风,春祭冬藏,天人合一,家国相望,万千心事都有先人帮你次第安排妥贴。节日,其实就是属于文化、属于亲情的重要提醒。每逢春节、端午和中秋,便很感谢祖先的妙想,提醒我们生命中一些重要的事,比如莫要轻慢父母的悬望、儿女的成长,该推开如山的事务,回家看看了。

节日,还是体现生命活力和文化创意的时刻。

在古代,中秋节更像民间狂欢。“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通宵达旦,乐舞灯煌,谁说中国人过于安静自守?祖先是在用着一种轻松、活泼、健康的心境,设计并享受节日带来的快意人生。

一直以为,朗照乾坤的月亮,与华夏最为亲近。冷月有情,虽远而弥近,似疏而实亲,被先人写入魂灵、揽在怀抱,存香于唇舌。有哪个民族,曾给月亮起过上百个表字、昵称和小名儿?“金蟾”伴“玉兔”,“清虚”纳“广寒”,“素魄”影“桂宫”,“望舒”共“婵娟”……咱中国的月亮,入诗入骨入相思,入口入味入肝肠,“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月亮还被先人赋与了更堂皇正大的仪典。中秋拜月,与春节祭祖同是郑重其事的礼仪。

有时候,觉得我们活得比祖先更苍白,更懒惰,更单调,情愿将这样的美妙节日,拱手让给商家,让给移动终端,让浩然的中国气派、丰富的文化信息精气神,被“吃”主宰,被“钱”掌控,被段子填满,月白风清的雅事,有时还弄成了煮鹤焚琴的荒唐,不是不可惜的。

信息随荣随枯的今天,总有一些不朽,让我们踏实。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样的中国节,坚韧如丝,激活我们的文化记忆,不但有机缘触摸到祖先的智慧,也能重新发现亲情的温暖。

中秋,真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呢!且把手机暂放一边,揽过小儿女,讲一讲苏轼与李白;洗手做羹汤,满足堂上双亲的团圆渴望……

03中秋节:要有新风尚,也要有老味道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到来了。中秋节始于唐朝,盛于宋朝,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寓意吉祥团圆。每逢佳节,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都会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大家携手走出家门,赏月、看花灯,一片繁华祥和之景。

时至今日,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日益淡漠,很多地区只剩下吃月饼。文人的凭栏论诗少了,端着手机打游戏的孩子多了;陪父母的时间短了,等在领导家门外的车队长了;电视上的节目丰富了,街道上赏月的人群却鲜有踪迹。新时代,中秋节既要有新风尚,也要有老味道。

中秋节承载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古人以祭月、观潮、看花灯、猜灯谜、作诗等方式庆祝中秋,表达美好祝愿。新时代,既要继承传统,鼓励文人吟诗作对、畅谈古今,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赋予节日新时代的文化内涵。诸如,在节日期间,可以组织一些接地气的主题活动,让百姓们积极参与。通过活动,让百姓们更加了解中秋节的历史演化及其承载的文化内涵,真切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中秋节,团圆的日子。过中秋,始终要把“孝道”放在心中。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人们因此又多了一个回家探亲访友的时间。但走亲访友不是“走关系”,趁机巴结领导。中秋团圆更不仅仅是和领导、同事、朋友们的团圆,而是要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这才是中秋节的核心价值。人月两团圆,切莫等到“无人共白光、把盏独北望”之时再追悔莫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情。”中秋节还能增强文化认同感。中秋节从小处说是家庭的团圆,从大处说是却是民族的团圆。虽然不同民族在中秋节的习俗各有千秋,但最终都被“回家团圆”这一主题所聚拢。中秋之夜,家家户户走出房门,赏月猜谜,这是人与人的团圆,也是家与家的团圆。节日的“仪式感”,不仅增加了人际沟通的粘性,也提升了节日里人们的幸福感,更使民众获得了文化的浸润,嵌入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增强文化认同感。

当然,重视中秋佳节,切莫落入大操大办的俗套,那样既失去了中秋的雅致,又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不若一家人围坐一圈,共话佳节故事,吃一顿朴朴素素的平常饭,过一个幸福团圆、欢乐祥和的中秋节,让中秋回归本源,让中华文化永远熠熠生辉。

04在中秋节的仪式感里涵养家国情怀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又是一年中秋将至,又是万家团圆的美好时刻。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中,团圆的意味最浓的,思乡的情感最切的,一个是春节,一个就是中秋。中秋节不只有天上圆圆的月亮,不只有手中甜甜的月饼,还有心中浓浓的亲情,还有节日传统中蕴藏的家国情怀。

中秋节原本就有着丰富的内涵。无论是唐军裴寂发明月饼的故事,抑或者是农民庆祝丰收的寓意,都赋予了中秋节厚重的传统文化意味,都让中秋节承载着浓浓的家国情怀。然而,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中秋节和其他很多传统节日一样,仪式感慢慢地就一点点淡了,甚至在很多地方中秋节已经完全沦为“月饼节”。如此简单直白的过节方式,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对于家国情怀的涵养培育,无疑是不利的、无益的。

节日是需要一些仪式感的。笔者的老家在河北农村,离开家乡多年以后,至今仍记得在老家过中秋的情景。农历八月正是农忙时节,但是关于中秋节的准备却是早早就开始了的。父母会在中秋节之前赶一次大集,主要就是去采买月饼和各种水果,以备中秋当晚“照月”之用。中秋节的当晚,家乡人会在农家小院里摆一小桌,桌上放着苹果、葡萄、梨之类的水果,西瓜要从中间切成莲花的形状,桌子正中则要摆一个大大的圆圆的“照月饼”。这样的仪式家乡人称之为“照月”,在月亮“享用”之后,一家人才可以将“照月饼”和水果分而食之,寓意团圆和美。或许这样的仪式并不复杂,可就是在这样的仪式中,孩子们了解到了什么是中秋,明白了中秋为什么要拜月、吃月饼,这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承继,这就是在涵养家国情怀。

仪式感增加的不只是节日的氛围,更有助于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和历史,更能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正是基于此,节日的仪式感不可或缺。增强节日的仪式感,需要人民群众的自觉,也离不开有关部门的作为。国庆节大街小巷悬挂国旗就是群众自发营造出的仪式感,端午节有关部门举办龙舟赛就是政府引领的仪式感,不管过程和途径具体是哪一种,最终却都使得节日更加丰富和厚重了。

增加仪式感,不等于是铺张浪费,不等于是大操大办,而是要唤醒传统文化,而是要丰富节日内涵,而是要强化民族情感。节日有了仪式感,也就有了强烈的归属感,也就有了不凡的厚重感,也就更有益于滋养出爱家报国的情怀。

从中秋节开始,从每一个传统佳节开始,让节日多一些仪式感,让传统佳节涵养家国情怀,我们伟大的祖国必然会在承继传统中走向新的辉煌!

05月明中秋,一夜乡心九州同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年十二度月圆,总是中秋佳节时最美。中国人爱月,咏之赏之,思之叹之。诗人们对月感伤了千年,也欢喜了千年,这份悲和喜,其实是借着月亮相思。“举头望明月”“千里共婵娟”“月是故乡明”,纷纷都是想家;阴晴圆缺、人生起伏、时光流转,映照的都是悲欢与离合。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中国的节日,向来和家有关,和团圆有关。中秋节,更直接被称为“团圆节”。一家人围坐一堂,父母给孩子念诵几句与月亮有关的诗词,爷爷奶奶讲讲吴刚嫦娥的故事,一起吃月饼赏月……这样的幸福,古今皆然。

中华传统文化绵延数千载,家国情怀始终是鲜明的底色。“家国天下”,家齐,国才能治。古时游子离家,因为书信不便,唯有寓情于月,无论圆缺都成为相思的理由。斗转星移,时代巨变,家,仍然是月下的人们最深的牵挂,也是国家和社会最坚实的基石。相互陪伴、相互扶助、相互支撑,家就是最温暖的港湾。

实现从农耕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骐骥一跃,中国家庭只经历了短短几十年。现在的中秋滋味,已从那只“中有酥和饴”的小饼,转到了须臾难离的手机里,潜藏在小小屏幕上时时跳动的节日祝福中。较之从前,传统家庭的结构和氛围已经明显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福利保障的不断完善、医疗水平的持续提升,中国进入有史以来人均寿命最长的时代。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成为常态,人们发现,物质丰盈了、吃穿用度不愁了,但“陪伴”却成了一种奢侈品。

中秋月圆,与陪伴有关的,还有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国与家为之牵挂的两桩心事。一端的孩子,是我们的明天,他们若在孤独中长大,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都令人担忧;一端的老人,是我们的昨天,维系着家国记忆、伦理担当和情感源泉。这个中秋,一件最好的礼物,或许就是民政部最近公布的这组数字:全国现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余人,与2016年全国摸排数据902万余人相比,下降22.7%。这意味着,今年中秋节,更多的孩子可以在父母怀里撒娇,更多的父母可以少一些“遥怜小儿女”的苦楚。

这也是家与国、城与乡携手努力的结果。今天,城市变得更包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多了;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返乡就业创业者多了;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家的时空距离在不断缩减……我们创造着机会和条件,让陪伴与团圆变得更好实现,矢志增进人们的幸福,是国的责任,也是家的担当。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繁荣。从某种意义上说,能为家庭谋幸福的人,也才能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中秋的那轮满月,于家于国,都是一个温馨的提醒:团聚,才是最好的节日礼物。

国庆有我

06迎国庆祈团圆 共筑家国梦

中秋、国庆两节同时到来,国庆节举国同庆的日子,中秋节家家团圆的节日。“迎国庆、祈团圆,共筑家国梦”,人们都热切地期盼这一长假的到来,因为两节共庆,使得节日氛围更浓。

国庆节,全国人民共同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国家欣欣向荣,人民幸福安康。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饮桂花酒等民俗,这一天月圆人团圆,外出游子回家与家人围坐在一起,诉思念话团圆,形成一幅美好温馨的画面。中秋节就要吃月饼,在临近节日的前几天,大街小巷飘散着一股甜甜的味道,勾起了人们吃月饼的欲望。南北月饼各式各样,品种繁多,虽然南北东西口味不同,但也正是这种不同,造就了丰富的中华文化。月饼不仅仅是一种美食,也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吃的也不仅仅是心情,更是一种渊源和传承。

正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成为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从2008年被定为法定节假日以来,重新引起了重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千年习俗,祝福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07喜迎国庆,让“祝福祖国”的和声更响亮

9月25日,“祝福祖国”大花篮正式完工,亮相天安门广场。据了解,大花篮顶高18米,篮内摆放有全国各地代表性花卉及富有吉祥寓意的果实,花坛底部10颗红心寓意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伟大祖国71岁华诞到来之际,“祝福祖国”大花篮亮相天安门广场,长城内外到处洋溢着和煦的节日气氛,神州大地上各族人民满怀喜悦与自豪,必将会让“祝福祖国”的和声更响亮。

“祝福祖国”饱含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奋斗精神。回望过去5000多年,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国人民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奋斗精神密不可分。从落后农业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温饱不足到迈向全面小康,从物资匮乏到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经过70多年不懈奋斗,中国人民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现代化路径,也越来越深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更加明白了许多时候胜利要通过斗争获得。可以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奋斗精神,贯穿于70多年风云激荡的岁月,也将推动中国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祝福祖国”彰显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团结精神。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从抵御地震、洪水、泥石流、雨雪冰冻等重大自然灾害,到抗击天花、血吸虫病、疟疾、非典等重大疫情,我们之所以能够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就在于有党和人民的坚强团结,有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民族文化基因。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亿万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筑起一道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深刻印证了“团结是铁,团结是钢,团结就是力量”。事实上,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团结精神,不仅来自亿万人民聚沙成塔、握指成拳的爱国之志,也是中华民族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证。

“祝福祖国”见证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的梦想精神。站在中国这片充满活力和朝气的热土上,不禁为中国人民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的梦想精神感动。从王进喜“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到三峡工程实现“高峡出平湖”,再到2012年至2019年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中国人民横下一条苦干心、拧成一股奋进绳,缔造出前所未有的成就、惊艳世界的辉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靠着自力更生、顽强拼搏,涌现出嫦娥落月、北斗组网、大飞机试飞、航母起航、复兴号领跑、港珠澳大桥通车等许多成就。现如今,中华大地升腾起生机勃勃的复兴气象,中国人民正向着既定目标砥砺奋进。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让“祝福祖国”的和声更响亮必将凝聚奋斗伟力。前进的道路上,只要我们大力弘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奋斗精神,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团结精神,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的梦想精神,就一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奋斗伟力。

喜迎国庆,让“祝福祖国”的和声更响亮。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6a5aef27c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2c.html

《高考作文素材 :中秋国庆,双节喜庆团圆,为2021高考语文助力加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