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保护与发展情况调查刘洋

发布时间:2020-12-07 11:30: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淮阳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情况调查

工业设计0902 刘洋洋

经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文明的富足让老百姓真正体会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们在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直至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上大步前进。殊不知,我们在努力开拓创新的征途中,一系列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却在消逝乃至绝迹。我想,作为一个悠久历史的国度,这些无疑是最令人担忧而且也是可悲的。值此暑假之际,我对家乡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与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走访调查,以期引起人们的一些关注和更深入的思考。

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状况

淮阳县为中华民族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勤劳聪慧的先民在这里创造丰富灿烂的文化艺术。相传太昊伏羲氏都宛丘,制琴瑟,造土埙,为华夏音乐之发端。被誉为“活文物”﹑“活化石”﹑“活图腾”的淮阳泥泥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活标本” ,绵延千载,至今大放光彩。祖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陈中记载着西周时境内民间歌舞流行的盛况。

中共十一届三中后。县传统文化艺术事业进入蓬勃发 展的新时期。活化石泥泥狗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青睐。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河南日报》《美术.《美术史论》等报刊先后刊文截图介绍和评论,泥泥狗分别在北京和广州民间美术展览,1986年向日本出口,现在已经走向世界很多国家。同时,像布老虎秧歌舞狮子舞龙灯舞高跷肘歌等具有民间传统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也得到了保护和发展

1活化石泥泥狗

驰名中外的淮阳泥泥狗,是伏羲女娲以及远古生灵群像高度概括变形的祭祀物,是县境民众世代口传心授的泥塑工艺,。其渊源久长,伴随着古代文化在境内民间的绵延流传而至今。6500多年前,淮阳就有民间艺人捏制泥泥狗的习俗,至今形象一直未变,仍保留着远古时期“生殖崇拜”的遗俗,展示了人类的生命意识和种族繁衍的永恒主题。这种稚拙的艺术,纯真质朴,艺稚寿高,代表着中国古老文化的一个方面。如今,泥泥狗不但成为人们选购、馈赠和收藏的珍品,而且对于研究有着图腾崇拜的原始社会及其人类生存状况、风情习俗等都有着很重要的学术价值。

泥泥狗是以胶泥(粘土)为原料,精造加工后用手指及竹签辅助捏制成各种奇特生物的造型。它取材多为远古神话传说中的鸟鱼,每一造型皆通音孔,吹时可鸣,这些造型,焙烧或晒干后收拢储存,待出售前以黑色铺底,绿粉红彩绘点线,构成装饰花纹。泥泥狗的突出特征是取材远古,造型奇特,手法简约,设色古朴,颇似古代彩陶。按其造型大小和设色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类:

小泥鳖 用长约两厘米的泥锭,于13捏钝角,长段压扁作身,短段捏细作头颈,顶端修尖嘴,插孔可吹,其声嘹亮。着黑底,彩点即成。以小巧为特征,高度简约,别具一格。

中小板 比小泥鳖稍大,造型多样,主要有飞燕、兔、蝉、蛙、马、香龟,再稍大一点的有草帽老虎、八大高、十大象等。其特征造型古朴,皆取材于动物,彩绘趋于纹样化。

娃娃头 又称梨喽、喔留,状似葫芦,细端捅发音孔,粗端有调音孔35个,和我国古代乐器陶埙极其相似。

大花货 是泥泥狗中品种最多的一个类型,由头至颈捅吹空,音色浑厚,黑底彩线,中加色块,群众俗称“大花货”。其造型有肚兜猴光板猴、抱桃猴、搬脚猴、骑虎猴、猫拉猴、猴头燕、斑鸠、鸡、狗、鹅、双头狗,双头马等一 百多种。大花货塑型高低不等,一般为7厘米到30厘米不等,较大型组合有猴山、猴树等。

近年来,随着淮阳旅游产业的发展,泥泥狗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喜爱,各级政府部门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员,来保护和发展使泥泥狗这一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逐步实现产业化,档次化。但是,泥泥狗的发展现状仍然令人担忧。自古以来淮阳捏泥泥狗的人家,都集中在县城东的十二个村庄。从前这十二个村庄,家家户户捏泥泥狗,尤其二月会前,每家的院里、屋里满满当当的全是泥泥狗。赶到二月会时,一篮一篮地擓到太昊陵,祭了祖宗再换些零花钱。现在什么都市场化了,什么都讲经济效益,做泥泥狗不如干其他活赚钱,村庄里捏泥泥狗的人家就越来越少了。

五谷台述章从小跟爷爷、父亲也是捏泥泥狗,捏了一辈子,而且越捏越喜欢。述章不像一般农民只是简单地重复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他在与民俗和美术方面的专家们交往中得到灵感。老动脑筋,他家捏的泥泥狗不仅品种多,保持了传统的那种古朴韵味,浑厚、 拙实而不俗,但见一个个灵儿狗张扬的个性。

  最近这些年,村里捏泥泥狗的人越来越少了,而老想把儿子培养成接班人。他不让儿子上专业的美术学院深造,说是进了,回来就不会做灵儿狗了。今天的老还是河南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专家学者见了面都称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行孝先生在现在淮阳捏泥泥狗的艺术家们中算得上辈分最老,做得最精美,声望最高的民间艺人之一。可是年已古稀,手脚不利索了,但老人说,这辈子算是离不开泥泥狗了。

一把黄土捏出了你和我,生于泥土,长于泥土,又归于泥土。这泥土里留下了先民们生活与劳作的历史,也承载着后代人对祖先的爱戴和崇拜

  如今像他老人家这样的艺人越来越少,后人只能从他们留下的传世珍品中体味泥泥狗的内涵,从那奇拙、夸张的形形色色造型得到视觉快感。 这也不由得让我们担忧,这些老艺人他们走后,这些工艺由谁来继承下来。工艺的绝后也就意味着工艺品的绝迹,这怎不应引起我的思考呢

(2)民间传统舞蹈曲艺

淮阳境内民间舞和歌同源,历史悠久。《诗经陈风》就有载歌载舞的记载。历代民间歌舞,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翻新,至今广泛流行的有龙灯舞、狮子舞、高跷舞、竹马舞、旱船舞等形式。为祭祀太昊伏羲氏的巫舞“担经挑”为淮阳独有。每年元宵节及太昊陵古庙会期间,民间舞蹈龙灯、狮子、高跷、旱船等竞相上演。

担经挑 又称挑花篮、花篮舞,为原始巫舞。表演者多为老年妇女,亦有青年妇女参见。舞者身着外镶彩边的黑色女便装,足穿黑色绣花鞋,头裹黑色纱包头,载歌载舞。花

篮由竹篾精致,分为龙凤花篮和狮虎花篮等。舞者每组4人,其中3人各担一经挑,1人打经板(竹板)伴奏,并依节拍领唱。表演者身段灵活、舞步轻盈。主要队形有剪子股、铁锁链、蛇蜕皮等,表演时不断变换。担经挑,主要活动在太昊陵庙会期间。舞者把经挑当成圣物,担至伏羲陵前,屈膝跪下,双手举起,虔心祈祷轻吟经文,焚表进香后在伏羲陵前翩翩起舞,至汗流浃背亦不厌其累,以表心虔意诚。

近几年,担经挑得到了市县两级文化部门的重视,投入专门资金,在周口师范学院舞蹈老师的指导下,新编排,融入现代舞蹈元素,使传统与现代结合,取得很好效果,使担经挑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狮子舞 狮子舞是本县流行较久且深受群众欢迎的一种民间舞蹈,在喜庆节日长于龙灯,高跷,旱船同时演出。窦门乡秦营狮子舞会组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大连乡陈洼村狮子舞会组建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全县狮子舞会共计26个,遍及多个乡镇。

竹马 民国时期,县境内竹马活动以东关表演最佳。表演者多为青少年,化装成历史名将,立于竹扎骏马之中,每队数十骑,在锣鼓声中挽缰驰骋。

龙灯舞 本地龙灯舞表演以新站、齐老、临蔡、郑集居多。龙头多用竹子扎制,棉布彩绘罩面,造型逼真。龙身长数丈,分解扎成圆筒状,节间数尺,裹布连接,彩绘龙甲。舞时龙头及龙身每节下各有1人擎撑木杆。古乐声中一化妆武士持“宝珠”引领,龙首随珠摇摆,龙身蜷曲蜿蜒,跌宕起伏。

高跷 县内高桥活动较为普遍,新站,曹河灯乡较多。高跷腿为木制,高1米许,表演者化妆成各种喜剧人物,在罗锣鼓声中踩跷而行,多表演扑蝴蝶、推小车、拉犟驴等滑稽剧目。

旱船 是一古老的传统民间舞蹈,在境内久演不衰。旱船系木制无底敞篷小船,船中立一少女,音乐声中,摇浆起舞,边划边唱,宛如荡漾于江河湖泊之中。

肘歌 是本县传统节日及盛会期间,往往有肘歌表演,新站肘歌对民国32年创办。肘歌每架两人,上下各一,以钢架相联,均化妆成戏剧中相关人物,音乐中,二人翩跹起舞。

(3)民间传统工艺

布老虎 布老虎是一种古代就已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玩具,它品种繁多,流传广泛,是一种极具乡土气息的民间工艺品。在中国人心里,老虎是驱邪避灾、平安吉祥的象征,而且还能保护财富。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因此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太昊陵庙会上大家竞相购买。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期间,民间盛行给儿童做布老虎,或者用雄黄在儿童的额头画虎脸,寓意健康、强壮、勇敢。布老虎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单头虎、双头虎、四头虎、子母虎、枕头虎、套虎等。 在太昊陵,尤其是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的太昊伏羲陵古庙会上,随处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布老虎,有单头虎、双头虎、直卧虎、玩具虎、枕头虎等,形态各异,大小不一。这些老虎不是深山老林中那种凶猛的野兽,而是装饰化、人格化了的布玩。它们造型天真活泼、稚气可爱,活像一个个惹人喜爱的孩子,它们虽然不再是老虎的自然形态,可是,当人们看到它们时仍以为虎。

小花馍 是太昊陵庙会上一种面塑玩具,用发酵白面为原料,仿做成各种鸟兽造型,蒸熟后彩绘红黄蓝三色,每个重3到5克谒陵游人争相购买留作纪念。近年来,小花馍已经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而这种消失的背后却是这种传统手工艺的失传。目前,能蒸小花馍的只有很少的农村老年妇女。这种传统手工艺从传统节日中淡去,实在令人惋惜。

纸扎 纸扎技术遍及城乡,以高粱杆做骨架,再用彩纸粘合彩绘,作品有宫灯、风筝、楼房、车马、家具等。纸扎作品多为祭祀用品,往往随葬焚烧,随着殡葬制度的改革,纸扎工艺人员也在渐渐减少。

刺绣 刺绣是较古老的民间工艺,刺绣的种类也有很多,目前较为普遍的有千层底布鞋,农村妇女在冬季农闲时便做千层底,穿起来柔软舒适。头鞋则多绣给儿童,尤以刚回走路的较为普遍,寓意驱鬼避邪,健康成长。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刺绣也日趋衰弱,千层底、头鞋很少能见到了,以前妇女必会的刺绣,现在也只能在老年人中见到,旧日普通的虎头鞋,如今正在逐渐走到了纪念品的柜台。

(4)太昊陵古庙会

太昊陵古庙会俗称“二月会”是淮阳绝大多数民间传统文化得以保护和发展的源泉。庙会不仅为各种艺术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而且更是推动各种艺术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每年从农历二月初二三月初三,这期间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淮阳太昊陵朝圣,陵内香火缭绕,爆竹声不绝于耳,表演民间巫舞的“担经挑”翩跹起舞。此时羲皇故都的淮阳城,人山人海,,各色商品让人眼花缭乱,各种文艺表演让人驻足围观,也因其会期之长、范围之广、人数之多被国家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伏羲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淮阳太昊陵庙会的规模、档次和影响逐年俱增,平均日客流量达30多万人次,成为省内外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文化盛会,中国最“牛”的庙会,曾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专家评审鉴定和当地公证机关公证,太昊陵祭拜单日游客达825601人,成为全球“单日参与人数最多的庙会”。 据报道:“2010年3月23日,淮阳太昊陵迎来了颇具意义的一天,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授予太昊陵“单日参与人数最多的庙会”牌匾。

    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父母之神,创世之祖,后人称他们“人祖爷”和“人祖奶奶”。有人说这个庙会是祭拜人祖的庙会,也有人说它是原始的爱情盛会。这可能是中国最古老的庙会,也是中国最浪漫的庙会。近年来,随着伏羲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太昊陵庙会的规模、档次和影响逐年俱增,平均日客流量达30多万人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首先有关传统文化艺术保护的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健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依法行政不能有效的实施。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工作,虽然政府已经出台了一些规章条款,但是对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发展整体规划和实施工作依旧缺乏一定的法律依据,导致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依旧是困难重重调查发现对古今独特、散落民间的民族民间艺术缺少针对性管理,比如说泥泥狗的制作工艺流程的记载等,各类资料的管理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和统一性,也对工艺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其次濒危绝迹的文化艺术和传承人培养的问题待解决。由于目前的传承处于家族内部自愿传授状态,以及民间传统工艺特有的学习时间长,制作周期就久、费费力且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等,致使从事工艺制作的越来越少,传承人匮乏,尤其是对于轻人来说,更是鲜有问津者。另外,一些落后的观念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如民间广泛流传的 “传男不传女,传女不嫁人”“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等家族式生产的清规戒律,也严重阻碍了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和发展。

  再次市场经济意识和规模化生产有待提高。几年以来淮阳县一些民间艺人积极配合当地政府整合民间文化资源,在将手工艺产品投入市场和扩大市场方面,总结经验,并进行大胆的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就整个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来说,缺少规模性和影响力,还没有真正进入市场市场经济的良性循环领域

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措施建议

首先,法律手段保护传统文化艺术基础,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也应努力加强对文化艺术行政和事业单位依法行政的监督。文化行政部门应积极组织专门力量,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一切从本地实际出发,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保护的局出发,制定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规划,统率指导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工作,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增强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

  其次,进一步改革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管理体制,建立一套有效的保护、传承机制。 做到保护与管理相结合,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应努力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和高效的运营机制。对消费性的民间文化艺术,政府应按照市场规律要求,依法管理,合理运营,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文艺传承上面,努力建立扶持和激励相统一的机制。一是各级政府应在搜集、整理、研究上投入必要的经费对即将绝迹价值重大的文化艺术进行抢救性保护。保护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优秀项目、绝技和名作等。二是政府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政策优惠可以对确立了师徒传承关系的给予一定的津贴补助

再次,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适应市场需求是商品最终的出路。在民间传统工艺品的市场化和规模化方面,应努力实现产品的品牌化,突出其个性和价值所在,开发系列的独具地方特色的产品,增强吸引力。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创立名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4bc74ebff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81.html

《淮阳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保护与发展情况调查刘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