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论文参考范文(独家整理6篇)

发布时间:2021-04-23 01:11: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价值观论文参考范文(独家整理6篇)



  论文范文一





  题目:网络文化时代下的大学生价值观塑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发展的价值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内核,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升华和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确定方向、规范引导的作用。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教育引导他们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历史使命。我们在这里准备了一篇价值观论文,希望能帮助到你论文的写作。





  摘要:当今社会,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掌上终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延伸到社会各个层面,网络与文化的结合产生了新兴的文化---网络文化。高校作为青年学生的聚集地,是学生们获取知识、思想交流的乐园,也为网络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时间和空间。网络文化作为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文化;价值观;大学生;育人功能











  0引言





  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网络设施和技术的发展、内容的丰富和交流的便利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数字化校园建设,在设施、空间和人员上为网络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而网络文化最为一种文化现象,依托互联网快速的发展和传播,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要求。





  1文化与网络文化。





  中国的文化最早的意思包含"文治";"教化";两个方面,传统的中华文化偏重于精神方面,同时又注重与精神相关的部分物质要素。"发乎情,止于礼";,儒家思想注重以伦理道德来教化、引导世人。可见文化有较强的育人、化人功能。





  网络文化虽然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它具有一本传统文化的功能和特质,但它有特殊的内容和文化形式。它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依附与多媒体技术的信息传递所衍生的一切文化观念和文化行为,包含网络文质文化、网络制度文化和网络精神文化。其中网络精神文化是核心,也是文章探讨的主要内容。





  2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校园,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园地,也是学生获得知识、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窗口。作为青年才子聚集的场所,其思想行为受到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青年学生作为网络文化发展和传播的主要力量,也是受网络文化影响最直接的群体,对大学生的价值导向、人格塑造、行为养成、审美情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观的影响。





  一方面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观的积极影响。网络扩展了大学生的生活空间,网络文化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平等意识,网络中一些正能量信息相对于传统的道德教育跟容易让青年学生所接受。另一方面,网络的虚拟性和自由行导致大学生道德分辨力差,道德意志力变弱。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网络的依赖性使得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单薄。





  2.2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





  人格的形成取决于一定的遗传因素,但后天环境的影响和自我的努力是其关键因素。一方面网络的内容丰富型、开放性、平等性促进了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而另一方面,网络的隐匿性、复杂性导致大学生在信息选择、判断中残生迷惘,容易遭受"信息污染";.对网络的依赖性使其脱离集体,从而导致大学生人格变异、迷失。虚拟和现实之间的模糊界限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





  2.3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一是网络的共享性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和习惯;二是网络的开放性和互动请扩展了交流渠道,增加了相互之间的相识、了解的途径,隐匿性消除了部分学生人际交往的恐惧新历,但同时也导致了现实中的正常人际交往。三是网络语言的传播。网络语言在网络中输入快速、幽默诙谐,但在现实生活中在成语法不规范、对传统文字曲解等弊端,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3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策略教育和帮助。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目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网络文化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要顺应时代发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因势利导减少负面影响,利用网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1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机制。





  首先要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力度,完善网络安全制度,明确网络责任机制,建立良好的信息过滤系统。其次,利用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在使用、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提高价值观教育的及时性和实效性。





  3.2塑造大学生健康网络人格。





  塑造大学生健康的网络人格,是解决大学生因网络文化熏染而产生人格异化与缺失和道德行为弱化等负面影响的有效方式。一是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宣传力度,提升大学生自律意识和信息选择分辨能力;二是把网络文化教育融入到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的全过程。通过网络道德教育,帮助青年学生理性的接受网络文化,规范网络道德行为,帮助其树立健康的网络人格。





  3.3强化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以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将办学理念、教育服务理念、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作为网络文化宣传的主旋律,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张万景。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及其优化对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16.

  【2】虢美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发展研究.--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05)。

  孙兰英。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2):95-99.

  杨茂。网络文化教育:教育环境改变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1901):43-47.

  张元,丁三青,李晓宁。网络道德异化与和谐网络文化建设.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604):22-26.









  论文范文二





  题目: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社会心态探析





  摘要:大学生健康心态培育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滋养。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心态的对立统一关系, 直面新媒体语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力的消解、传统价值观宣传教育模式的困境以及大学生网络文化生活"病理化";倾向, 通过打造主流意识形态新媒体传播平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化传播机制、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体化教育模式、增强校园网络意见领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不断夯实大学生健康心态培育的价值基础。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心态;





  __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既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又要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 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42。大学生是最为活跃的新媒体用户群体之一, 面对媒体变革深刻改变着大学生价值观与社会心态的时代处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塑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心态刻不容缓、意义重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心态的内在关联。





  无论是反映当下社会共同意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还是体现群体情感价值诉求的社会心态, 都是由特定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孕育而成的社会意识, 然而作为两种不同形态的社会意识, 其作用方式和向度有很大区别。





  () 价值引领与情感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心态相互对立的作用表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心态的矛盾性, 源于二者作用方式的差异。立足于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 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 不论是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还是引导社会舆论导向, 抑或是帮助青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鲜明的价值立场与高度的实践自觉, 贯穿于国家发展、社会建设和个人成长的始终。与此同时, 作为"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整个社会或社会的大多数成员共有的宏观的社会心理状态";2, 其自发性、变动性及其作用方式的群体交互性, 对于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会产生反作用力。特别是媒介技术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消极社会心态的滋生和蔓延, 使得社会层面的情感治理和价值培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心态作用向度的不同, 导致二者的作用效果相互对立。"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 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3-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转型时期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规范与指引, 破解当前人们精神世界的现代性病症以及社会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示范性的观念体系。同时, 社会转型过程中也充斥着"焦躁疑惧、迷茫失落、愤青思维、拜金主义";等非理性情绪, 一定程度上也消解了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侧重价值批判与重构, 而社会心态则侧重于情感态度或利益诉求的宣泄和表露, 并不具备主动担负规约社会大众价值取向的功能。正是基于二者的矛盾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心态才有实践的可能。





  () 价值支撑与积极情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心态融合统一的目标指向。





  共同的现实生活方式和历史文化传统,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心态相互融通的物质文化基础。不管是作为社会意识深层表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还是由社会成员的生活感受、情绪态度和行为动机等融合而成的社会心态, 都有着共同的经济、政治与文化基因。一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及其作用, 必然是以科学把握和融入广大民众的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为前提;另一方面, 透过网络媒介平台上相关信息的传播分享以及情绪反应可以发现, 往往越是消极负面的情绪态度, 越能凸显其背后蕴含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认知。简言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心态虽然有着不同的作用形式和作用向度, 但二者实质上都会受到特定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的制约, 都是对社会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心态融合统一的目标指向, 在于强化价值支撑和促进心理和谐。作为构成社会意识的两个重要维度和内在张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心态分别以抽象价值理性和直观心理感性的方式, 呈现并影响着民众的社会思想意识状况。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定位、实践功能和价值取向来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身处大变革时期努力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实践进而为其标定价值坐标和实践航向, 是其存在和发展的主要目标与根本任务。当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心聚力离不开社会大众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事实上, 尽管当前社会结构性矛盾与新媒体技术传播相互叠加, 使得负面社会心态迅速发酵, 但是在诸多纷繁复杂的认知态度和情感诉求以及情绪化宣泄的表象之下, 基本上都暗含着一个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期待和价值愿景, 而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统合引领社会心态的情感价值基础。





  二、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社会心态面临的现实挑战。





  () 新媒体传播的内在特征消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信息生产主体的增多和信息传播渠道的拓展, 催生并加剧了负面情绪的扩散速度和广度, 最终导致舆论场内官方意志和民间声音的内在冲突,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力。"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传播格局, 在打破主流媒体信息垄断和增强舆论环境开放性的同时, 也意味着舆论信息"把关人";的缺失以及意见领袖对于话语权的把控。虽然大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话语表达机会和个性展示空间, 但在多向非线性的舆论传播过程中也埋下了信息失真和价值导向偏颇的安全隐患。因而正值价值观成型时期的大学生如果沉溺于"对虚拟性的过度依赖和使用, 就会进入到由别人"所构建的价值体系中, 被别人的信息殖民";。当前之所以"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 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10, 其根本原因在于网络舆论的思想立场和价值指向没有有效地得到约束与匡正。





  () 微生活境遇下传统价值观宣传教育模式遭遇"脱嵌";危机。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 截至201712,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 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 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 25.4%。当微互动成为目前大学生日常交往的主要形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模式便面临着时代挑战。随着微博、微信、快手等移动客户端的广泛应用以及小视频与网络直播的兴起, 大学生群体在获取资讯、人际交往和社会参与方面同传统媒体时代相比, 既呈现出显着的视觉化特征, 也有着更高的形象化要求。图影符号在话语表达和情感传递方面的独特优势, 深度契合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感性直观的认知心理和形象具体的审美喜好。在图像化叙事与思想互动微交往的合力之下, 传统意义上较为单一的文本叙事传播方式, 显然难以满足当下大学生群体认知方式图像化与可视性的需求。基于此, 新媒体时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 首要问题是思想信息互动微交往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在场";, 如何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图像化传播和形象化认同是关键。





  三、新媒体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基本着力点。





  () 理论认知层面: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建设。





  理论认知特别是在理想信念问题上的模糊不清, 必然会带来价值观的错乱和社会心态的失衡。一方面, 少数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打着"普世价值";的幌子借助新媒体手段大肆炒作和渗透, 图谋攻击和颠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 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传播的网络供给严重不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宏大叙事与精准批判引导网络思潮的要求之间愈发疏离。就意识形态领域而言, 面对传播力量的此消彼长以及"西化";理论的围攻, 马克思主义被妖魔化的同时亦无法避免其整体性的肢解和话语权的旁落, 而这正是不少大学生忽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疑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科学性以及调侃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崇高性的思想源头。事实上, 对于事关社会发展方向和个人存在意义等根本性问题, 一旦缺乏科学理论的确认和指导, 势必会产生错误的价值认知和理想信念的缺失。鉴于虚拟空间里多元社会思潮的混淆视听和大学生群体中的思想困惑, 通过不间断地设置接地气和生活化的网络议题, 将大学生的理论认知和价值判断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之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社会心态才会有坚强的理论支撑。





  () 情感认同层面: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像化传播机制。





  实践主体内在的情感认同, 是一切价值观生根发芽和社会心态衍生弥漫的持久动力。新媒体时代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社会心态的情感机制, 首要就是用契合大学生群体思想行为特征的媒介技术手段, 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和感悟。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实践遭遇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有图才有真相";的认知逻辑时, 唯有将能够体现主流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事件、理论观点和现实问题, 特别是要把社会所推崇和倡导的价值要求与道德规范, 以生活化的素材和富有亲和力的语言融入电视电影、广告动漫以及歌曲网游等载体之中, 并通过图像、声音以及视频的方式转化为相应的媒介信息, 才能有效弥补理论概念阐释的呆板枯燥, 拉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的情感距离。从这个意义上说, 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叙事的趣味性进而增强大学生的情感体验, 需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文本到图象的形式转变。





  () 价值共识层面: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体化教育模式。





  价值共识的确立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旨趣, 又关乎大学生群体的社会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社会心态的根本突破口, 是要最大限度地使大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共识。"社会心态不是现实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直接镜像, 从社会成员的现实社会存在即他们实际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到社会心态, 要经过一个中介转换, 这个中介转换器就是他们所持的价值观, 特别是社会中通行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社会心态的调适和塑造, 归根结底是引导大学生在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和提升道德法律素养的实践过程中,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通过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教学、新媒体网络阵地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模式, 实现不同类型教学活动方式之间的协同发展和同向作用。综合运用历史、比较和实践的思维视野, 不断强化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认知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情感认同, 最终助推大学生在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 凝聚起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共识的"最大公约数";





  参考文献

  __.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2】周晓虹.社会心态、情感治理与媒介变革.探索与争鸣, 2016, (11) .

  __.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4.

  本报评论部."心态培育";, 执政者的一道考题.人民日报, 2011-04-21.

  韩丽颖.社会心理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本质关系的理解与运用.教学与研究, 2016, (5) .

  刘刚, 胡树祥.微信新媒介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双重影响的实证研究.思想教育研究, 2017, (5) .

  __.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3784a330b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9c.html

《价值观论文参考范文(独家整理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