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繁华 风情太平场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3-10-30 15:37:4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百年繁华 风情太平场 信息来源:今日新津 发布日期:2013-4-3

图为新平古街效果图

图为黄州会馆内景

        目前,我县依托新平镇太平古街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水资源,全力打造“宽窄水乡 新平古镇”项目,将着力挖掘区域特色文化内涵,开发休闲度假、商务旅游产品,成为集古镇文化、码头文化、商埠文化为一体的综合项目。打造后的太平老街将成为全新的古镇生活体验区,包括新津商阜文化活态博物馆黄州会馆、老街慢生活时光、花样小吃街、行商客栈、跑码头等主题活动及主题文化景观。
        本期《今日新津》记者带您提前走进古镇。

因水而活  因商而兴

  新津作为岷江中游著名的水陆大码头,自古以来“商贾云集,货如轮转,多出富商”,是川西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交通枢纽。千年以来,在新津的水运贸易史上,南河水道连接着蒲江、邛崃、大邑等县,四季通航,承接了大部分物资交流。南河在城西有一条支流石头河连接着新平场(太平场),也是新津西面的一个重要交通要口,商业上可辐射邛崃、崇州等多个州县。因为石头河与南河相通,新平在商业上就有了一种吞吐大荒的姿态。清咸丰至民国,这里得水运便利,繁华兴旺了近百年。
  清朝初年,太平场仅仅是个幺店子。由于四川战乱,当时人口急剧减少,朝廷大量从湖广向四川移民(湖广填四川)。幺店子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优势明显,是成都通往邛崃、雅安的必经之地。东侧的石头河顺流可入南河至县城各码头,也可沿南河溯流而上,到达蒲江等地。同时,新津本身就是著名水陆码头,就使得太平幺店子有了沟通外界的地理优势。因此,在这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中,逐渐集聚了大批客商,形成了繁荣的太平街,清代中期设置“太平铺”,后来成为较大的场镇。
  大量外地客商从事棉纱、大米贸易,太平场成为了清末的花纱交易中心。围绕花纱生意衍生出来的茶旅、餐饮、百货等各个行业也繁荣起来,使太平场成为了新津的首场。街上人烟稠密、商业繁荣,先后修建了湖广会馆、江西会馆、黄州会馆、福阳馆、武显庙、魁阴阁等建筑,以及大川店、三益号、灯杆巷子、大小水巷子等巷院。太平街因水而活,因商而兴,对研究本地区清末以来古镇文化、码头文化、商埠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也是新津水文化、码头文化、商贾文化的重要承载地。
  直到今天,每逢赶集之日,人来人往,拥挤不堪。交易主要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农副产品。古街还集中了几家老茶馆,逢场之日,老年人到此谈古说今、喝茶论道。而且,这里还保存了一定数量的清代、民国建筑,这些历史建筑是太平古镇的历史缩影和精神家园。

漫步古街  体验慢生活

  午后的老街格外宁静,顺着太平上街到太平下街,沿途不少民居老宅虽然破旧,但古街维持了传统的建筑格局,并保留了较完整的传统风貌,折射出历史发展的脉络。
  街道两旁紧凑分布着砖木结构的房屋,店铺鳞次栉比,建筑是穿斗式木结构,小青瓦屋面,屋檐有吊爪,撑弓上有镂空雕花装饰。不少民居因风雨侵蚀、年久失修,出于安全考虑,政府对这些房屋进行了改建。
  街上有一家老茶馆很有味道,屋顶早已被陈年的灶烟熏暗,显得深邃、幽远,看不到城市茶馆流行的靓丽与时尚。那条曲折逶迤的长廊高墙上,呈现出一抹青黑泛黄的色调,显现着苍凉和古老。茶馆烧水用的是老虎灶,五六个灶孔,可以同时烧几壶水。老茶馆内,几束透亮的光线从屋顶瓦楞缝中落下来,十几个老人围坐几桌,打长牌、冲壳子,一口一口吸嗒着叶子烟,忽明忽暗的烟火光中晃晃悠悠打发着光阴。据一老茶客介绍,逢场之日,这里还有说评书、唱川剧的,十分热闹。
  在过去,茶铺里面沏的是盖碗茶,茶客统一坐竹靠背椅。水是南河水,以前没有污染,水可以直接饮用,但是茶铺里面要把水过滤过。滤水用沙缸,所谓沙缸,是指大缸里面另外设置一个透水的小缸子,透水缸子里面放上小鹅卵石和细沙。河水加进透水缸子,小石子和细沙可以将水过滤,滤过后的河水清凉甘冽,烧茶最好。现在,虽然民间传统的生活方式已经远去了,但是在这里泡上几杯花茶,安安静静坐着,越品越有滋味。
  茶客的视线穿过木格窗棂,旧时的石板路已经被沥青路代替,但依旧可以感觉到这里曾经的繁华与喧嚣,斑驳的垣墙中常常透出一种恢弘的气度,难怪这里曾经是新津的首场。即使在现在,老街上也保存了黄春卷等传统风味小吃,手工制作挂面、老式补锅匠……在这里依然占有一席之地,吸引着路人的目光。

会馆风情  商贾贸易的前世今生

  漫步在太平古街,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与老街并行的石头河,滋养着这里的居民。老街上有几条巷道把河流串联起来,可以看出这里曾经的繁华和兴盛。
  这里的民居几乎是清代与民国修建的,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的黄州会馆,这是定居在新平的湖北黄州人所建。建造时候似乎就规定了它的商业功能。馆内立有一碑,上刻《太平场白花帮同起财神会序》。碑文记载了黄州白花帮创办财神会的经过,以及帮规、会规,可惜字迹已损毁不少。馆内挖了一口大水池,用来防火。黄州馆在它建成以后的时间里,以其商业的兴盛而享誉一时,其大宗生意主要是花纱两个行业。据现存的文献记载来看,清中期以后,新津的棉花、棉纱交易中心,并不在县城,而是在新平。
  走进黄州馆,首先惊叹于会馆的恢弘气势,建筑高大富丽,雕工精美,矗立在新平古街上,颇为惹人眼目。黄州馆地基用墩子石填筑,高出街面70公分。围墙用灌县青条石和特别烧制的方砖砌成,高8米。门壁高10米,壁顶有一宝鼎,鼎高3米,用大小七、八个色彩鲜艳的瓷瓶堆成。门壁宽28米,正中有双扇大门,两侧各有较小的双扇门。大门内有戏台,戏台前是大坝,左右有走廊,走廊上面是楼厢。大坝后为正殿,正殿分两部分,前面为大厅(堆放棉纱包子),后为天井。过天井便是大殿,正中塑帝王神像,左右分别为财神和镇江王爷神像。大殿左边有一地台子,专门给经理和坐号人员演戏用,大殿右边是管理人员的宿舍。
  黄州馆的商务是从湖北贩运棉花,1892年后又加上机纱,然后再销往各州县。光绪末年,黄州馆的花纱年运销量约两万余包(每包20饼,老秤重160斤,约合90公斤),一般价格每包纹银50两。每年销售额100万两,约合今天一亿四五千万元。以当时新津的经济规模而论,这无疑是巨大的商业贸易,新平镇也因此兴旺。
  石头河距黄州馆不远,当年是著名的水码头,每日停泊木船十几只,每只要装几吨货。都是黄州馆订购的花纱。搬运工来来往往,吆三喝四,很是热闹。大约在1930年左右,由于洋货的冲击,花纱生意逐渐萧条,太平场的经济地位日趋下降,黄州馆最后成了驻军营房。解放后改建成为粮食仓库,贮存种子和杂粮。
  如今,黄州馆基本保持原貌,是文物保护单位。不仅为研究商人的生活状况及建筑风格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也是古镇打造的最重要节点之一。另外,老街上的福阳会馆、植氏花园、小水巷民居、方氏家宅等都有特殊的价值。

老街美食  吃出民俗味道

        今天的太平老街还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老年人悠闲地拉着家常,买卖人的生意做得轻松闲适,邻里之间晒着太阳打麻将,输赢也在可有可无之间……一切都呈现出当年古码头的和谐敦厚,或显或隐地折射出了远逝的古风。
  古老的店招“黄春卷”迎风飘舞,这一传统美食历来是新津的一个品牌小吃。“黄春卷”用面粉加水和少许盐调制成湿面团,用“云板”锅摊成春卷皮,卷食各种凉拌菜肴或韭黄肉丝、蒜苔肉丝等菜肴。各种新鲜蔬菜,被细嫩而绵韧的春卷皮包裹,吃起来十分别致。另外,拌以芥末粉、酱油、醋、辣椒、熟芝麻、花生碎粒调制的蘸酱,更是妙不可言。特别是芥末味,构成了别具风格的味道,强烈的辛辣使人精神一振。
  据黄春卷的继承人黄红介绍,他们家祖传制作春卷的工艺已有上百年历史了,一直不外传。制作流程是,每晚将面粉加水发酵,第二天将发酵面粉混合鸡蛋清、精盐、明矾加水调匀成稀浆面团,以不粘手为佳。将平锅放于文火烧热,将面团在平锅面上粘揉成春卷皮,把面皮摊平,夹入拌好的、切成细丝的红白萝卜,莴笋,以及沸水煮过的绿豆芽、银丝粉条等,这些菜肴加上各种佐料拌匀,成为馅丝。将之卷筒后放入食品盒,淋上蘸酱即成。
  在她爷爷那个年代,每天一早拉着摊车到新津县城去卖,每天可以买到600个春卷,一个春卷卖几分钱。到她这一代,每天可以卖到1000多个,大部分都还要定做,目前女儿也学会了制作技术,可谓后继有人了。
  新平镇的人会吃,也会玩。每年春节的纯阳观庙会都能看到许多民间的娱乐活动。估膘,无疑是当地农民的一种传统文化娱乐活动,据老人们称,很多年前,过年时,杀的猪大小不一样,人们为了寻求乐趣,将猪肉分别割成小块挂上房梁,从梁上取下一块猪肉让大家来估计猪的重量,主要根据膘的肥厚、肉质的细密程度来估算,然后与事先称好的猪对比,如果估计出来的重量接近准确斤两,这块肉就归谁所有。后来,人们用最简单的方法,直接将切割的猪肉拿到现场,让大家来估计重量,估计准确者将肉拿走,这样既简单又好玩的民间方式流传至今。
  另外,新平镇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歌舞、小品、快板节目逐步形成特色文化品牌,以太平场社区的“女子牛灯”、狮子村的“威风锣鼓”最为著名。

全新理念 重现前世繁华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历史如涛涛江水,留给人们的不只是记忆。太平老街曾经的繁华兴盛,在“宽窄水乡·新平古镇”项目的打造中,逐渐呈现出来。项目以文化为核心,引入成都市“宽窄巷子”经营理念及品牌效应,打造旅游综合项目。老街历史建筑将得以修复保护,水乡码头将重现,现有的太平老街将改造成古镇生活体验区,包括一些列主题活动及文化景观。这里,将重新恢复打铁铺、理发店、糖铺、织坊、剪刀铺、绢铺等业态,全面展示新津作为水陆码头繁荣的景象。
  此外,依托太平老街的文化意境和原住居民的生活情境,以小吃餐饮、特色住宿、文化休闲、情景体验为主要功能,打造出具有翰墨气质、市井风情的原味天府老街。太平上街将打造成文化休闲商业街;下街将打造成创意时尚新空间;横街将打造成生活标本街。餐饮小吃将保留水煮黄辣丁、麻花江团、家常刺婆等新津特色小吃;同时引入陈麻婆豆腐、赖汤圆、龙抄手等成都“中华老字号”、小吃店皇城老妈等特色文化餐饮品牌,营造地道的新津古镇市井小吃风情体验。
  同时,依托古码头的优越区位,以行商客栈为特色,为来自五湖四海的背包客打造出具有川西风情的驴友基地。
  试想一下,在古老的天井四合院里,晒着暖暖的太阳,或闲翻几篇杂志,或喝茶谈天,多惬意呀!傍晚,走出客栈在石头河戏水嬉闹。清清河水,触手可及,荡舟河面,耳闻笛声,风趣无限。
  未来的太平古街,将成为文化主题鲜明、产品内涵丰富、业态精品、项目时尚、景观如画、配套完善的成都最时尚的郊野商务度假目的地。太平老街的前世繁华,以及这座人文小镇的历史纵深和无穷魅力,将得以延续。(采写  曾刚  唐建飞 王乾和  摄影/吴玉彬)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2dd26d3f705cc175527093d.html

《百年繁华 风情太平场 信息来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