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

发布时间:2012-06-01 09:03:4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药学院

方剂学(100504)

方剂学学科是1992年被评定的校级重点学科,也是我国第一批被定为硕士点的学科,(1986年获准授予权)。并于200012月获准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2006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7年获准为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2009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3名,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

本学科导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注重教学法,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方剂药物的配伍及临床运用的研究;开展多媒体教学、实验性教学,教学效果好,教学研究课题“七年制硕士班方剂学教学改革的研究”曾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方剂学》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教学改革试验研究”于2006年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改成果一等奖。

本学科具有相对稳定的科研研究方向,近几年来中标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厅局级、校级各级科研课题二十多项。方剂学科的研究方向有:1.方剂配伍理论的研究:主要进行方剂配伍规律、组方科学性研究,2.中药复方药理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研究,3.岭南特色方剂的继承发扬整理研究。本学科导师组成员有:李政木教授、施旭光教授、全世建教授、高洁教授、黎同明副教授。

本学科曾于19731978年先后两次主编全国高等院校试用教材《方剂学》,(即三版、四版,第三版后来改为全国西医学习中医之用),1975年主编全国海外函授教材《方剂学》。1979年又主编全国西医学习中医教材《方剂学》。2001年又主编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成人教育教材《方剂学》(本科),近年来又作为副主编、编委参加了全国教材21世纪、新世纪七年制教材、十一.五规划教材的编写。

在学科建设上,本学科既制定了适合各专业、不同层次班种应用的教学大纲,也修订了切实可行的重点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以明确学科研究、发展的方向;同时学科也配备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方剂学药理实验室以及开展基础实验的仪器设备、大量图书、文献资料,而且目前正加紧学科的内涵建设,包括相应的人员及实验仪器设备的补充,以满足教学及科研工作的进一步需要,使学科向高一层次发展。

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要求必修的政治、英语、医学统计学的课程外,还要选修中药实验设计、药物动力学、DME、电子计算机、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免疫学、伤寒论、温病学等课程。为以后开展方剂(中药复方)的药理或临床的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从1987年以来,培养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70名以上。据反馈,本专业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素质较高,基础理论扎实,实验动手能力强,现均在医、药研究工作岗位上发挥主干作用,有的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博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林娜研究员

林娜,女,研究员,广东潮州人,日本东京药科大学药学博士,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中药学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炮制重点学科后备带头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药药性理论和复杂性科学研究室主任。2007年起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中药学和医学科学部中西结合学流动项目主任,目前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药理学会理事、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专家、《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副主任编委以及《中药杂志》编委等学术职务,为天津、上海、广州等多所中医药大学的兼职博士生导师。

一直从事中药药性理论和中药药理研究,近年来主要侧重于中药防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效评价和研发,也涉及到临床中药学的多个研究领域。目前承担在研课题13项,包括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973)、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等国家级课题;分别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集体成果奖9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其中SCI论文IF单篇最高8.435、引用123频次),获全国性优秀论文奖7次;主编或参编专著6部,发明国家专利2项。培养和协助培养硕士生21名、博士生7名和博士后2名。

周玖瑶教授

周玖瑶,男,福建省武平县人,197012月生,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药理学教研室主任,广东省高等学校 千百十工程 第四批校级培养对象,兼任广东省药理学会常务理事、理事,广东省药理学会中药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药学会老年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双核心期刊《中药材》杂志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药理学会会员。曾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届“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周玖瑶教授一直从事药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师从于全国药理学知名专家李锐教授,治学严谨。主要研究领域:心血管药理学、肾脏药理学及中药药理学。主要研究方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中药的干预作用,中药对肾脏疾病治疗作用及其分子机理,中药代谢动力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C-BSA渗透泵肾炎模型探讨温阳利水法对UPP通路及NF-κB的干预(项目批准号:81072978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项、厅局级课题2。另主要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及广州市科技局课题2项。已在国内外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有多篇被SCI收载),参编《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编委)、《中成药与名方药理与临床》、《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方药实验设计》(编委)、《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药理学实验指导》(副主编)、《镇痛药研究方法学》(编委)、《岭南本草》(编委)等著作9部。近年来开展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针对肾小球肾炎进行药理学研究,建立了IgA肾病、肾病综合征、C-BSAHeymann等肾病模型,将中医药的“证”同西医的“病”结合起来,以此评价中药(芪丹方、真武汤、肾复康、三叶人字草)对肾脏疾病的疗效,为研究治疗肾病有效中药的药理作用奠定了基础,技术处于国内前沿。2在心肌缺血病的研究方面,成功建立家兔、大鼠等心肌缺血模型,深入探讨中药单体(环维黄杨星D、川芎嗪)、中药有效部位群(丹参饮)的治疗机制,并进行不同剂型的开发研究。3、开展部分中药有效成份(青藤碱、雷公藤多苷)、中药方剂(四逆汤)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偿试建立中药PK-PD结合模型,建立探索中药药动学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黄萍教授

黄萍,女,广东人,19603月出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药药理学教研室主任,广东省药理学会理事,广东省保健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从事中药药理学教学、科研工作十几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新药及保健品的研究开发,以及中药复方的药理学及机制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已招收研究生十余名,并担任七年制硕士生导师。目前正在承担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博士点专项基金课题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项,省科技厅课题2项、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3项,承担多项横向课题的研究(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研究、保健品功效验证等)。在国家级科研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几篇。获得广东省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全国中医药院校教育技术成果优秀奖1项;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广东南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参与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药理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药系列教材《中药药理学》、《药理与中药药理实验》、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药理学》及《中药药理研究思路与方法》等教材及著作的编写。

 

李泰辉研究员

李泰辉,男,19596月生,博士、研究员。现任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华南微生物资源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硕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兼中国菌物学会常务理事,《菌物学报》、《菌物研究》及《食用菌学报》编委,为华南食、药用大型真菌资源研究的学术带头人。1980年开始从事药用真菌资源驯化利用、系统分类学、分子生物学、功能代谢产物等研究。发现虫草等药用真菌新资源40多个,并成功驯化了广东特有的虫草新资源广东虫草,同时对它的药用活性成分和功能性物质进行了研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60多篇(SCI论文35篇),撰写专著11(卷)本,申请发明专利十多项。由他主持的 “中国华南及邻区森林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及其应用”、“经济真菌资源学研究”和“中国灵芝及其他真菌研究”等先后获得国家奖1项、省部级奖10项;为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和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近三年共承担科研项目20多项,其中国家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8项,获得项目经费110万元以上。已培养研究生8名。

拟招收硕士研究生1名,博士研究生1名。

联系方式:电话:020-********87688102 E-mailmycolab@263.net

 

李薇教授

李薇,女,湖北武汉人。于1999年在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力学与组织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博士学位。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中药学科中药鉴定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药鉴定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学分会委员、中国植物学会药用植物及植物药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广东省药学会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李薇教授从事中药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年,有系统扎实的中药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工作基础。研究工作中主要解决中药品种真伪鉴定和品质优劣评价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利用先进的化学分析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在中药质量控制和品质评价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同行专家们的高度关注和好评。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及其他省部级课题多项,并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1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学参考书籍十余部,其中主编专著7部。

李薇教授一直坚持工作在各层次的教学一线,主讲《中药鉴定学》、《生药学》和《中药鉴定新技术》等课程。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各相关专业的交叉渗透,同时兼顾每个学生专业背景和个性特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称号及其他奖励。近年来所指导的学生不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而且还获得国家级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大赛二等奖1项、广东省级挑战杯一等奖2项以及广州中医药大学学生学术论文大赛等多种奖项。

 

刘明生教授

刘明生,男,19603出生,博士,教授,1996年毕业于广州沈阳药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职海南医学院药学系主任。省药物化学重点学科责任教授。国家特色药学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和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7BAI05)首席科学家。兼任热带药用植物研究开发省级重点实验室主任。

政协海南省第四、五届委员,第四届民盟海南省委委员,第五届民盟海南省委常委、副主委。海南省人民政府引进优秀人才,海南省委重点联系专家,海南省“515人才工程” 第一层次人员。

从事南药黎药研究开发,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黎药学概论》等教材与专著8部,主持和完成十余项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等,经费到位1000余万元。曾获辽宁省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2004年和2008年获海南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申请、公开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第一发明人)。

主要学术兼职:海口市黎族医药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海南省药学会副理事长,海南省南药黎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中国药学会中药天然药专业委员会委员等。《Natural Product Reseacher》审稿人和《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及《中国现代中药》杂志编委等。

 

潘超美教授

潘超美,女,籍贯:广东新兴,1956年生,植物生理学专业理学硕士,教授,中药学科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药用植物教研室主任,兼任广东省植物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专家库评审委员等职。

主要从事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评价,抗菌抗肿瘤活性药用植物内生菌筛选和药用植物野生驯化培育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科技部科技攻关项目“珍稀濒危药材沉香(白木香)种质资源评价及其研究”“砂仁等五种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华南忍冬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广东省科技项目 “山银花药材(华南忍冬)种质资源评价及其种质创新研究” “野生九节茶种质的筛选繁育及其栽培技术的研究”、“道地药材沉香(白木香)种子种苗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菌根真菌促进药用植物石斛生长发育机制的研究”等课题研究,曾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此外,编著有《中草药原植物鉴别手册》、《中草药野外识别手册》《54种茎木类药材加工技术》等书籍,并参加了《岭南本草》、《中药品种品质和化学成分实验》、《药用植物学》、《岭南道地药材研究》、《药用植物学》(教材)等多部书著的编写工作。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可与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共同培养本研究方向的研究生。

研究方向:重要类群药用植物种质评价及资源可持续利用。

拟招收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2名。

联系方式:020-******** E-mailvip.pancm@gzhtcm.edu.cn

 

全世建教授

全世建,男,湖北南漳人,1966年出生。中药学院方剂学专业教授,中医方剂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国家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中西医结合杂志》编委,广东省保健行业协会首席专家。主要从事方剂的配伍及临床运用研究。采用药理和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经典名方的配伍增效及配伍减毒机理研究,对交泰丸、猪苓汤等方药研究取得较好成绩。同时运用经方治疗糖尿病、甲亢等内分泌疾病取得较好临床效果。教学、科研工作突出,能够熟练的开展双语和全英教学,教学效果好。已培养研究生10名,包括境外研究生。已经发表教学和科研论文40多篇,专著十多部,包括《中成药》全国统编教材副主编,主持及参与国家、省部级课十多项。为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培养对象,曾获广州中医药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及教学、科研先进个人称号,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著作二等奖。

 

施旭光教授

施旭光,男,广东饶平人,19657月出生。方剂学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教研室教授,医学博士,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高校“千百十”人才工程校级培养对象,广东省保健行业协会资深专家主要从事方剂学的教学、科研与内科门诊工作,学术造旨较深。

教学上能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成绩优良,2006年获得大学教改成果一等奖,2008年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方剂配伍规律及方药药理研究。(2)岭南名医医案及验方的收集、整理与数据挖掘研究。(3)中药新药开发研究。主要进行新药开发中的药理、毒理方面的研究。(4)中药养生药膳的研究。先后主持与参与各级科研课题16项,发表学术论文50篇,主编专著及科普著作10多本。曾被评为学院科技先进工作者。坚持中医门诊医疗工作,每周三个半天和一个夜诊在第一附属医院内科门诊,主要从事消化内科疾病、腰腿痛及疑难病证的诊治工作。已招收研究生8人;多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交流会,在国内同行中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硕士研究生生导师

陈丰连副教授

陈丰连,女,江西奉新人,197312月生,博士,副教授,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多年来主要在中药资源开发利用及其质量标准研究方向开展了不同层次的课题研究,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发表研究论文多篇。长期从事《分析化学》、《中药制剂分析》和《现代分离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参加《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多部教材的编写工作,在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现招收硕士研究生1名。

 

高洁教授

高洁,女,籍贯山东,19714月出生。医学博士,生物学博士后,方剂学教授,方剂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常务委员。

主要从事方剂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对方剂的配伍规律,以及中药复方的药理、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有较深的造诣。

在教学方面,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优良。科研方面,主持国家级、省级、中医药管理局课题3项,参与国家级、省级等各级课题十多项。在国家级及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10余篇,SCI收录4篇。主编及参编方剂学教材、学术论著5部。获广州中医药大学“十杰青年”表彰,为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高明副教授

高明,男,1958年出生,海南省文昌市人,1982年(77届)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药营销教研室主任;中药学院产学研办公室主任;广中海洋药物和功能食品研究所办公室主任;《中药材》杂志编委;广州市药学会中药鉴定部专家委员;省部企业科技特派员。二十多年来一直在企业第一线从事中药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包括中药炮制、鉴定、科研、技术、生产和物流等。曾担任过广东省药材公司质量科科长、广东省药材公司中药行业管理办公室主任、广东省药材公司药品经营部经理、广东省药材公司中药饮片厂厂长。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特别是在中药管理、中药营销、中药鉴定和中药炮制等方面的经验尤其突出。先后发表了多篇专著和论文。编写出版了《常用中药材真伪鉴别》、《中药炮制歌括》等专业著作。参加了《广东省炮制规范》地方标准的修订工作。

 

关世侠副教授

关世侠,男,19652月出生,博士,副教授,1992年毕业于广州沈阳药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7年调入广州中医药大学,现任职广州中医药大学药剂教研室。主要从事《药剂学》和《药物制剂新技术》的教学工作;科研方向主要为新型给药系统及新药研究与开发,擅长制剂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目前主要从事缓控释制剂、靶向给药制剂等制剂新技术的研究。负责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广东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等课题。

 

何建峰副教授

何建峰,男,湖南人,19787月生,有机化学专业博士,副教授,药物分析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千百十校级培养对象。200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化学系,获得有机化学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科研工作。目前主要从事分子印迹技术在中药药效物质提取方法研究、智能药物高分子材料的研制及其在生命科学、药剂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曾先后获得过广州中医药大学先进教育管理工作者与先进青年科学工作者荣誉称号,参与获得校级教育成果一等奖1项;现主持科研项目2项,包括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1项、广东省教育厅青年创新基金1项;作为主要人员参与过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校级教育教学课题3项;近年来参与编辑专业著作与教材4部,在国内外正式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5篇被SCI收录。

 

何细新副教授

何细新,男,湖南郴州人。1972年生,副教授。中山大学理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访问学者(2001-2005年),美国夏威夷大学博士后(2005-2006年),现为广东省第五批“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中药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擅长中药及天然药物有效化学成分研究。主讲《中药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和《波谱新技术与应用》等课程。主持教育部课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香港科技创新科技署资助项目等多项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1、中药药效物质基础;2、海洋天然产物化学;3、天然药物活性小分子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构效关系。计划招收研究生2名。

 

胡晨霞副教授

胡晨霞,女,19762月生,医学博士,副教授,中药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药学理论教学及科研工作。承担本校七年制、本科、全英班、药学专业硕士生班各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班种中药学课程教学任务。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抗炎免疫药理学研究,中药基础理论研究。主持厅局级和校级研究课题2项,参与各级研究课题3项。参编《中医大辞典》、《方药学》、《岭南本草》等教材和著作共5部,发表教学和科研论文10余篇。

 

黎同明副教授

黎同明,男,河南省光山县人,19716月出生,医学博士,副教授,中医方剂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协会方剂专业委员会委员。先后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研室从事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对古方名方的配伍规律和临床应用方面有较高学术造诣。

教学上,注重教学法的研究,采取以问题为中心,互动式教学法,教学效果教好,曾多次被所教班种学生评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2010年获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教师教学比赛第二名。

先后承担、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课题的科研工作,目前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项目一项;在国家级及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著作2部,副主编著作5部。

并坚持每周两个半天的内科专家门诊工作,医疗水平较高,深受患者的好评。

 

李熙灿副教授

李熙灿,男,副教授,湖南桂阳人,1970年出生。在教书育人方面,能以身率物,关爱学生,德能并育。曾获全国青少年物理/化学大赛(大学组)粤港澳赛区“优秀辅导教师奖”(2004)、广州中医药大学“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2008)、广州中医药大学讲课比赛一等奖(2008)和二等奖(2000)、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教学新秀、中药学院讲课比赛一等奖(1997)。在科研方面,现主要从事中药抗氧化保健食品的研究:先对中药保健品进行提取,其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经体外模型筛选后,再由干细胞培养、检测,确定其活性部位,然后,探索相关的化学成分或质控标准。目前,已完成“双竹口服液”(玉竹+竹蔗)的实验室制备工艺。至20109月,发表论文共30篇,其中发表在Molecules, Journal of Medicinal Food, Chemical Biology & Drug Design等期刊上的4篇论文已被SCI收录。参与(或主持)的科研项目有:97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中医药局课题1项,校级课题2项。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特等奖一次(2007),作为主要参与人申请专利1项。目前在读研究生4人,2011年可招1-2人。(E-maillixican@126.com

 

廖琼峰副教授

廖琼峰,女,湖南人,19755月生,药物分析学博士,副教授,现任中药分析教研室副主任,药物分析学硕士生导师,《今日药学》杂志编委和《广东药学院学报》审稿人。主讲《药物分析》、《分析化学》和《药物评价概论》等本科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中药质量评价和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已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中药穿心莲二萜内酯类活性成分的跨膜转运机理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国家教育部新教师基金1项、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1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其中9篇被SCI收录。招收研究生2人。

 

刘军民教授

刘军民,女,江苏淮阴人,19735月生,博士,教授,生药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药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教学方面,先后承担《药用植物生态学》、《中药资源学》、《中药鉴定学》、《中药材GAP概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科研方面,主要开展中药材GAP、中药材种质资源鉴定与品质评价、中药材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子课题)1项,省级课题2项,校级课题2项,并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先后参加国家级科研课题6项,省级课题5项。其中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攻关)计划专题“砂仁等五种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2002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3)、2003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三等奖(排名第5);其博士学位论文“沉香(白木香)规范化种植(GAP)研究”2006年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篇学术专著2部、参篇6部。

 

奇锦峰研究员

奇锦峰、男、原籍内蒙古、195612月出生、理学学士(内蒙古医学院)、医学博士(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药理学研究员、中药学科硕士生导师。

从事多年基础药理学、临床药理学以及药物毒理学等课程的教学。主要研究方向为药物代谢动力学(后基因组时代的药物代谢酶及转运体关联的药-药相互作用),已发表研究论文20多篇。与国外学者常有学术交往及共同研究。目前主要研究天然产物(药、食、补、饮品等)对临床用药的可能影响。

 

王胜利教授

王利胜,男,湖北利川人,19687月生,教授,博士,药剂学硕士生导师,执业药师,长期从事《中药药剂学》、《药剂学》和《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等课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药物动力学,以及中药新药开发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微透析技术进行复方中药脑局部PK-PD模型的研究(No.30873443)”,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川芎嗪自微乳化缓释滴丸给药系统及其体内外评价的研究(No.2010B030700039)”,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研究。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编写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药剂学》、教学参考书《流程中药药剂学》,副主编《岭南本草》等学术专著。指导硕士研究生16名,并担任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广州市科技咨询专家,及《中华现代临床医学》等学术刊物编委。

 

吴依娜教授

吴依娜,女,广东普宁人,196510月出生。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长期从事中药学的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的配伍与临床应用研究、中药药性理论及岭南药学。吴依娜教授在教学方面,注重启发式教学法、应用现代教学新技术,注重教学效果,所授课程较受学生欢迎,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科研方面,主持、参加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课题、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研究课题及学校课题等多项科研课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参加论著编写5部。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疾病,临床疗效显著,深受患者的好评。指导研究生5名,协助指导研究生多名。

 

张翠仙副教授

张翠仙,女,河北遵化人,19757月出生。博士,副教授,中药学硕士生导师。中药化学教研室副主任,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广东省药学会药物化学委员会委员。已经从中草药和海洋资源中分离得到30多个结构新颖、生理活性好的萜类、甾体皂苷及神经酰胺类化合物;对多个化合物进行化学修饰。擅长天然产物分离、结构修饰及其相关的肿瘤药理活性研究。目前在研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科技计划公共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参与省科技计划重大专项1项。发表科研论文30多篇(其中SCI收录11篇、EI收录4篇),累计影响因子20.14。参编著作两部:《现代海洋药物学》和《天然药物化学》。拟招收硕士研究生2名。

研究方向:与肿瘤相关的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1) 中草药及其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2) 海洋生物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赵钟祥副教授

赵钟祥,男,湖北人,19793月生,副教授,博士,中药学硕士生导师。2006年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和《中国药师》杂志论文评审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及其结构修饰和代谢转化、中药品质评价。近年来,从中药及天然药物中己分离得到近80个天然产物,其中新化合物20余个。在蕨类植物中首次发现了由黄烷和3-去氧花色素两部分结构组成的花色素类化合物。2010年被评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工作先进个人。

主讲《中药化学》、《天然药物化学》、《波谱解析新技术》等课程,教学效果显著,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主持和参研省级、校级教学研究课题5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篇。先后被评为中药学院教学新秀和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先进工作者,获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

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从冬青属植物中寻找作用于P2Y12受体新靶点的抗血栓活性成分,No.30901954)”、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州中医药大学创新基金项目各一项,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研究。在J Nat Prod, FitoterapiaHelvetica Chimica ActaJ Asian Nat Prod Res,药学学报等重要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著7篇,获得发明专利1项。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26e63355a8102d276a22f0b.html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