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言

发布时间:2011-01-15 17:57: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四书概论》作业

社会学专业 2009907002 王亚涛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

关键词句解释

1,“丘”,乃孔子之名。孔子名丘,字仲尼。故这里“丘”乃孔子自称,可译为“我”。

2,“有国有家者”,是指诸侯和大夫。“诸侯有国,大夫有家”。

本文大可翻译现代文为

我(孔子)听说,无论是有国的诸侯还是有家的大夫,不必担心贫穷,就怕财富不平均;不必担心人口少,就怕境内动乱不安。因为财富平均就无所谓贫穷,团结和睦就不会使人民流散减少,境内安定,国家就不会倾覆。

自己的理解

孔子生活在春秋后期,当时的社会形势是周王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各方诸侯相继争霸。而争霸又需要自己的国家有一定的实力,故各诸侯国招贤纳士,引用各家学说,“百家争鸣”遂起。孔子当时作为儒家之代表,提出一系列关于“仁爱”的主张。就如本句所讲,国家无所谓“贫”“寡”“倾”,只要做到了“均”“和”“定”。但不得不看到的是,在当时春秋诸侯争霸时期,这种思想是不能适应当时的潮流的。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室为天下共主之威信亦扫地以尽”,其实,还不仅仅是一个政权上的威信扫地,更重要的是自周以来的“礼乐”亦遭到崩坏。这段时期,仿佛是“狼”的争斗的时代,谁的实力强,谁便可以称霸。人们考虑更多的不再适合不合“礼”,而是弱肉强食。儒家的思想是倾向于国家内部如何治理的,缺少一种对外关系的如何处理。一个国家连自身能否在大的环境中生存下来都不知道,哪里还会采取这些内治之方针?因此,我认为儒家在当时是难以站稳的。这是环境造成的,他没有强大,而且也不可能强大。

但在,秦统一六国之后就不一样了。有战乱纷争的时代进入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时代。没有那一股政治势力可以和当时的主流政治势力来相抗衡。因此,外患消弭,内治便提到了一个重要位置。纵然有秦始皇焚书坑儒,但从好多方面都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影子,就是当时的官制也是等级分明,可以说是春秋战国以来,礼治的再次恢复。从此,儒家的主流之席位一坐便是2000多年。

回到对句子本身的理解上,“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其实,这和今天的和谐社会,等等都有关关联,当今的世界主流乃是和平与稳定,纵然全球化下,国际交往日显重要,但不得不看到一个国家的内治仍是重中之重。一个国家可以不加入WTO,但他不得不想法儿提升自己的GDP,提升自己的综合国力。一个内部贫富相差悬殊,动荡不安的国家,便注定了不会很好的立足于今天的世界。孔子的这句话,和当今提出的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颇为相似。不怕资源少,少了可以进口,可以通过其他替代品获得,但不能不均,倘若资源很多,而是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见图一)那么社会会安稳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图一:

贫穷没关系,毛泽东时代的人们穷,甚至温饱都是问题,但那时的人民有奋斗的激情,而且激情似火;现在人们是富了,但抑郁的人多了,自杀的人多了,犯罪的也多了,难道后者真的是我们想要的社会吗?就像一个人哪怕几天不吃饭,只要心态平和,去奋斗,总不会饿死;倘若天天不缺吃不缺穿打不起精神,一行尸走肉般,那也便没有了活着的意义。同样的道理。中国自古农民起义所打的大多亦是均贫富的旗号,包括陈胜吴广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等等。

对于孔子对这句话的提出,我想更多的还是基于他“中庸”和“仁爱”的思想。《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之道,乃儒家思想最为精华部分之一。因为严守中庸之道,所以,在当时的时代,他不可能提出多么保守的思想,当然也不可能提出多么激进的思想。孔子提出这句话的立场,必定是一种“中庸”之体现这也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之不同之处,西方自文艺复兴之后,个人主义思潮为主流,提倡冒险激进,与中国中庸之道形成鲜明对比。另外,一个重要的思想之根基乃是“仁爱”。孔子曰“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是什么?更多的是对百姓的一种仁爱,虽不若墨家之“兼爱”,但相比较,此种仁爱更为现实。《礼记·经解》:“上下相亲谓之仁。”;《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以德行仁者王。”因此,孔子告诫那些“有国有家者”,要以仁来治天下,仁爱之表现是什么,用孔子的那句话“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就是那些“有国有家”的诸侯士大夫所需做到的仁爱。

另外,由“仁爱”和“中庸”为根基孔子的这段话,还体现出一个重要的品质,那就是“德”“德”,古时写作“”,做直心解,乃“德由心生”之意,要求人们在天命的理性支配下,靠自己的良心办事。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提出的这个或许也是为了阐释“内圣外王”之具体表现,也是那些诸侯士大夫的“德”之具体要求。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1d5454bc850ad02de804170.html

《孔子之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