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发布时间:2023-02-23 18:37: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课程课程一词在我国始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这是课程一词在汉语文献中最早的显露。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赛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在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他提出了课程研究的“活动分析法”这种活动分析法为后来盛行的课程目标模式提供了方法论依据。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课程。课程的意义: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课程的类型1从课程的固有属性来划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知识是指以文化知识为基础。它是最古来适用范围最广泛的课程类型,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是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亦经验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杜威是活动课程的主要代表人物。2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课程课分为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分科课程也叫学科课程,它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彼此分立地安排他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综合课程是指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是学校教学系统中分化的各种要素及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简单说指打破传统的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都是综合课程的形式,隶属综合课程,只不过综合的程度以及设计的思路略有差异。3从对学生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的所有学生学习的科目。是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现状而言。必修课程一般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选修课程是为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而开设的课程。4从课程设计,开发管理主体或管理层次来看:课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5根据课程任务: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与研究型课程。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拓展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研究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6从课的变现形式或者说影响学生的方式为依据来划分: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显性课程亦称公开课程,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是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的主要标志。隐形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隐性课程的主要变现形式:1观念性隐性课程2物质性隐性课程3制度性隐性课程4心理性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一词是由杰克逊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制约课程的因素:总的来说,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需求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科知识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学习之身心发展需求4课程理论主要课程理论流派:1学习中心课程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特别是活动为中心来编制课程的理论。这种课程理论又称活动课程理论,活动课程理论的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基本主张1经验论2以儿童为中心3主动作业伦4课程组织的心理顺序论,但他更重视课程的组织要考虑儿童的心理顺序。2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主要流派1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认为人的学习是认知结构不断改善和完善的过程。活动课成理论是和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布鲁2要素主义课程理论主要观点:1)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2)学科课程是向学生提供经验的最佳方法(3)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以学科课程
为中心。代表人物巴格莱3永恒主义课程理论该理论认为课程的第一个根本问题是,为了实现教育的目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或如何选择学科。认为永恒学科是课程的核心。3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亦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中心编制的理论。以布拉梅尔得为代表。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准则。课程目标的特点:时限性,具体性。可操作性,预测2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他们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体,上一层目标制约着下一层目标,而下一层目标是上一层目标的落实与具体化。3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学习者的需要(对学生的研究)学习者的需要是确定课程的目标的基本依据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对社会的研究)是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学科知识及发展(对学科的研究)学科知识及其发展是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4三维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相当于传统的“双基教学”2“过程与方法”目标突出的是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强调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起积极的态度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三维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相互联系融为一体。课程内容1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组成。1992年指导我国这次课程改革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把原来用的“教学大纲”改称为“课程标准”2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其中开始哪些科目(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首要问题。3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4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学科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老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5课程设计的原则p115完整的课程标准有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术语解释)五部分组成。6课程标准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并不等于课程标准是对教材教学和评价方方面面的具体规定。7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传授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教材可以是印刷品也可是声像制品,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8教课书编写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新课程结构的内容: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0bec014168884868662d610&title=%E8%AF%BE%E7%A8%8B.html

《课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