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

发布时间:2013-12-15 11:22: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我眼中的美

——摇滚乐中的美学

 

[内容摘要]:摇滚乐从诞生之初就带着叛逆的胎记,是青年亚文化的主要武器,从未放弃对保守的社会体制提出尖锐的质问。本文通过对摇滚乐形式与内容,艺术审美与社会审美的分析,谈及其审美性,来说明被大多数主流媒体舆论“妖魔化”的摇滚乐本身也是美的。

[关键词]:摇滚乐 美学 摇滚文化

 

要研究摇滚乐的审美性,就不得不先追溯其产生以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二战后,美国经历了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整个社会也处于安居乐业的状态。于是,中产阶级逐渐增多,他们养儿育女,到了50年代中期,这批青少年由于生活条件优越,没有像父辈那样经历过战争和苦难,同时又倍受家庭的宠爱,因此,他们开始不理解父母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不愿意走父母为自己安排好的道路。他们有了自己的追求和爱好,他们不再跟随父母欣赏那些多愁善感的流行歌曲。这时,他们正好在摇滚乐中找到了自己的声音。摇滚乐简单、有力、直白,特别是它那强烈的节奏,与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动的特性相吻合;摇滚乐无拘无束的表演形势,与他们的逆反心理相适应;摇滚乐歌唱的题材,与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密切相关。摇滚乐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就是这么产生和流传发展开的。

摇滚乐的出现和走红并非偶然,黑人的节奏布鲁斯(RhythmBlues)是摇滚乐的主要根源,而节奏布鲁斯音乐是来自于当年的黑奴的传唱,劳动将劳动过程转变为其审美对象,在繁重的劳动间歇,一种来自非洲本土的音乐理念与美国的音乐相撞击杂糅,新的音乐形式产生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节奏布鲁斯音乐不同于原始人类的劳动号子:在劳动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这些吆喝、呼号声逐渐被劳动人民美化,发展为歌曲的形式,这是最原始的歌曲。人类对于歌曲的需求从实用需求逐渐转化为审美需求,而节奏布鲁斯音乐是传唱于劳动的间隙,其声音更加有力,更加突出持续不断、向前推进的节奏,它还保留了黑人音乐即兴演奏的传统,合奏时仍然采用可以不断反复的12小节布鲁斯曲式与和声框架,从内容上看多与日常生活有关,有些是简单的叙事,有些夹以抒情。所以从本质上看,摇滚乐只是一种音乐的发展(或几种音乐的融合发展),并非突兀的出现。

摇滚乐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和任何事物一样,摇滚乐也分为形式与内容两方面,而且其两者之间的关系与依存尤为紧密,这在下文会以实例具体提及。任何一方面的缺失便会让摇滚乐“变味”,即不符合摇滚乐受众的审美标准。摇滚乐的特点,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因为人们无法说出摇滚乐到底“是什么”,这正是摇滚乐的经常被误解误读的缘故,同样这也是其独特的魅力。每个人心中都有每个人对摇滚乐的定义,每个人完全可以用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程度给出一个概念,一个摇滚乐迷可能无法说明白“摇滚乐是什么”,但是他对于“摇滚乐不是什么”却能谈得头头是道。

尽管摇滚无法别定义,但是摇滚的特点的还是很容易被谈论的,从形式方面:一首摇滚乐曲的编配是有层次的,它需要一个摇滚乐队的成员演奏吉他,贝司,键盘,鼓等乐器来从高音,低音,主音,伴奏,铺垫,节奏等音乐的各个方面来进行配合。以上设备与条件在另外一些“非摇滚歌曲”也有运用,但是前者可以很明显的能被听众从“一般音乐“中区分出来,在这一点上,速度,力量,节奏构成了摇滚乐的与众不同,摇滚乐的速度绝大多数是快速乃至急速,一首4/4拍的摇滚歌曲的拍速往往能达到一分钟120以上,在力量上则是绝对的迅猛有力,表现在失真啸叫的电吉他,深沉的电贝司,嘈杂刺耳的鼓镲片的撞击,再比如在吉他和弦上,会大量使用如同A5F5之类的强力五和弦来达到一种音乐上的前冲性。在这一点看,摇滚乐体现了一种原始的美感,以力量为美,以速度为美。

人类的审美观念不断在进步与改变,审美概念与审美范畴同样日趋多样化。摇滚乐曲实际表现出的是一种独特的噪音美,噪音是相对于非噪音而言,噪音之所以被称作噪音,一在于其声音分贝过高,达到人类听觉承受极限,导致听者会出现烦躁不安等一系列情绪,二在于其曲调不和谐,即不符合常规的大多数人的审美标准。而摇滚乐中这两者有时却往往是不可缺少的。经历一场摇滚演出的现场,观众能亲眼目睹摇滚乐手在舞台上的配合,感受到强烈的高分贝音乐对耳朵对听觉神经的刺激,被现场那刺激的气氛所感染,大多数摇滚演出的现场都是没有安置椅子的,年轻人在演出达到高潮时都会进行“POGO—— 伴随着音乐节奏蹦来蹦去乃至于互相猛烈撞击,这并非出于敌意,相反的,如果有人被撞倒在地,那附近的人会立即停下来友好的将到倒地者扶起,诚然,会有个别的例子,场面失控,歌迷之间或者摇滚乐手与歌迷之间爆发冲突,导致在场人员伤亡,演出停止。这虽然暴露了摇滚乐的一部分崇尚暴力的特性,但这绝不是摇滚乐本身的硬伤,相反能看出摇滚乐对于听众的感染程度和影响力。同样的感受使台上台下产生了灵魂深处的共鸣,每次的现场演出,乐队带领观众通过呐喊、嘶吼、“POGO”这种集体无意识的狂欢来发泄心中的紧张不满,发泄过后每个人的心灵都得到了爆发后的宁静。

摇滚乐的形式如上文所说,是注重演奏时候的爆发性,而从内容上则具体体现在摇滚歌曲的歌词中,这也是比乐曲本身更为吸引人的,摇滚乐歌词的主题大多是表现:不妥协,批判,个性解放,乌托邦式的梦想,精神超越(超越自我与超越外物)。摇滚乐手给人留下的印象通常是粗鲁的、愤世嫉俗的,摇滚乐的内容也充斥着对现实的强烈抨击、对乌托邦生活的追求以及追求本身所带来的失落。以下以具体事迹为例:

一、摇滚乐歌词中的怀疑与批判

摇滚之所以为摇滚,在于它所体现的摇滚精神。这也是一般歌曲所没有的。哲学获得是一种智慧,摇滚获得的是一种精神,而在美学范畴中,则是从这种智慧与精神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摇滚乐显得与其他音乐是如此的格格不入,也在于它的独特特性,起码,愤怒与尖锐是不可少的。比如摇滚歌手何勇的《垃圾场》,歌词是如此的简单直白:“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像一个垃圾场/人们就像虫子一样/在这里面你争我抢/吃的都是良心/拉的全是思想/宇宙飞船没找到天堂/艾滋病一染上就是死亡/说是为了和平你才打仗/难道你要把这个世界炸!个!精!光!/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就像一个垃圾场/只要你活着/你就不能停止幻想/有人减肥/有人饿死没粮/饿死没粮/饿死没粮/饿死没粮/有没有希望/有没有希望/有没有希望/有没有希望!”在上文中已经提及噪音的两种形式和定义,随着这高分贝而且不和谐的噪音伴奏,歌手绝望的嗓音响起,听众如置身歌词之中,各种恐怖与危机纷至沓来,让人无处可逃,但是又不得不去面对,这首歌曲作为一首典型的摇滚歌曲,在揭露社会的阴暗面的同时,也提出了对未来也是对每个人的拷问:有没有希望!有没有希望?摇滚乐的立场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摇滚乐的基调是灰暗的,是对未来没有希望的,那么其本身的存在就变得不必要。正是因为摇滚乐手在歌曲中掺杂了自己的感情因素,而让歌迷在疯狂之后,不是陷入绝望,而是重新抬起头,去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这个社会,从而改变它,让它往更好更美的方向去发展。从这一点上,摇滚乐就像鲁迅揭露社会黑暗的讽刺小说一样,有一种其他以赞颂为主要目的的歌曲所不具备的人文美与社会美。

二、摇滚乐歌词中的反思与超越

如果说摇滚乐只意味着批判、破坏、摧毁,那只能说是只认识到了它的一部分。摇滚乐生来就不是为了作对,摇滚乐的敌人不是人类,也不是美好的事物,摇滚乐从本质上追求的也是真实、美好与幸福,只是在表现的形式——演奏形式和歌词上更为激烈更为彻底。有句古话叫“爱之愈深,恨之愈切”,其中也有种恨铁不成钢的味道。建筑是为了建筑,摧毁也是为了建筑——是推倒炸毁以后的重建,摇滚乐的魅力更在于它的那种建设性,引导性,教会人们怎么去看待事物,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继续生活下去。

摇滚乐需要的是顿悟,一颗觉醒的灵魂的觉醒开始过程中的鲜明特征是对生活有了敏锐的觉察和强烈的排斥。这时候,他就会因为这种清醒而痛苦。以下以“中国摇滚教父”崔健的两首歌词内容为例:

崔健的《快让我在这雪地上撒点野》讲述的是一个病人(更有可能是一个被“诊断”为所谓的精神病人的人)的故事,故事中的“我”在冰天雪地中光着膀子,迎着风雪,逃出医院,他大叫着:给我点肉,给我点血。他也承认他是有病的,而他的病“就是没有感觉”。什么样的人才会因为麻木而感到痛苦呢,一个人把没有感觉作为一种莫大的病,这岂不是说明了他的感觉过于敏锐?而这个社会上,使一颗优秀心灵感到压抑的,是普遍的麻木和平庸,所以,在众人都在温暖的病房,蜷缩在温暖的被窝里时,“我”在雪地上发出了尖利的呼叫:

Yiye Yiye 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Yiye Yiye 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野!”

崔健作品《从头再来》的节选:“我不愿离开/我不愿存在/我不愿活得过分实实在在/我想要离开/我想要存在/我想要死去之后/从头再来”整首歌中屡屡重复出现“存在”一词,而显然“我不愿存在”和“我想要存在中的两个“存在”的意思是不同的,前者可以说就是肉体的存在,也就是黑格尔的存在的概念,简单的缺乏精神的存在。“我”不想活在这个浑浑噩噩庸庸碌碌的世界,与其这样“存在”,倒不如死去。而接下来的“我想要存在”中的存在,强调的则是一种意识上的存在,也就是海德格尔的存在的概念,是一种精神优于肉体的存在,是一种体现生命意义的存在,这正是摇滚歌手崔健追求的一种状态。摇滚乐和哲学有共通之处,哲学不是让人成为某种人,而是成为人。摇滚乐不是让人变疯变狂,而是让人能以这么一种态度去看待问题,从这种意义上,摇滚乐从其内容上又体现出了其哲学的思辨美。这是浅层的音乐所做不到的,听众从摇滚乐中听出摇滚乐之外的东西,那种愉悦感也是不可名状的,这也是摇滚乐拥有大量拥趸的一个原因。

现在很多的摇滚音乐过于追求形式上与表现上的表现立异,因此他们的歌词表达的往往只是他们的小生活小欲望小想法而缺乏社会性。摇滚音乐从最初的根源音乐形式的出现上来说就是包容而非偏执的、表达的是充满关怀与疑问而非被关注的。试想一下一个摇滚乐队在台上打扮着最“朋克”的造型,制造出最骇人的旋律与节奏。可是唱的却是男女之间的卿卿我我或者诸如早上吃了几根油条之类的内容,那无论是对于普通大众还是摇滚乐迷都是很难接受与欣赏的,也即美学意义上的不美。音乐在现在来说,它往往超出了娱乐范畴,有时它可以成为一个人的信念和寄托。 
   摇滚乐走到今天,已经有五十多年历史了。社会与个人始终是摇滚乐的主要主题。年代至今,面对全球化、环境污染、种族主义、霸权主义等更加复杂的社会议题,摇滚乐在丰富自身形态的同时,也呈现出越来越多样的反抗姿态、表现形式和摇滚音乐分支。摇滚音乐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都让社会对它给予了那么多的关注。作为一个20世纪现代社会的年轻产物,摇滚乐从它一出生就遭受着误读以及主流社会的排斥,作为小众审美的摇滚乐,在其发展路上和人类对其的审美之路上,还有着漫长的路要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401fc93a7cd184254b353539.html

《摇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