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2-06 09:56:4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管理 A辑lAN菁I   OR 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的思考 为了适应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培养具有 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教育部 在1998年增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1999年起,包括中 国人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在内的全国首批8个院校 开始招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学生。经过l0多年的发 展,全国已有100多所高等院校招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 科生,我国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已 经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由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面相 对较窄,毕业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因此,如何结合普通 高校的实际状况,制定适合学生、面向社会、符合学科专 业发展趋势,并具有特色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 方案,以提高专业发展水平,改善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 生就业,是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高校所面临的共同问 题。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基础 由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科理论基础宽泛(涉及经 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具有多学科交 叉、综合性强的特点,各高校立足于其自身的资源和优势 专业,形成了多样化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 1.以经济学为基翻发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目前,国内财经类院校开设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大多数是以经济学特别是劳动经济学为背景和基础,其中 的典型代表是中国人民大学和首都经贸大学。中国人民大 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设在劳动人事学院,并以劳动人 事学院为依托,形成了更偏重于劳动经济和劳动关系方向 的专业特色。人大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充分利用其学 科优势,其劳动经济学达到4个学分,是学分最高的专业 课。此外,人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除了开设社会保障、 社会保险课程外,还大量开设了薪酬管理、工资收入与分 配、就业与培训、职业生涯设计等劳动人事管理方面的课 程。其人才培养适应了我国不断深化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 的需要,大量毕业生进入大企业、大公司从事人力资源管 理工作。除了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 学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也显示出了浓厚的经济学特色。 2.以社会学为基础发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在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高校中,也有部分高 校将该专业建立在社会学基础之上,并形成了自身的专业   文/唐华茂 优势,典型代表是苏州大学。苏州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 业设在社会学院,以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为特色。这一特 色的确立,主要依托于该校社会学院雄厚的社会学和历史 学等学科支撑,其开设的课程如社会学、人口学、社会政 策、社会福利思想、民政工作概论、发展社会学、社会工 作等也体现了这一特色。其他高校如北京大学、中国青年 政治学院、山东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院校的劳动与 社会保障专业也同样是以社会学为背景和基础。 然而,无论是以经济学为基础还是以社会学为基础, 各高等院校发展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思路都很明确,丰 要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扎实掌握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人才。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状况及问囊 在此以某普通高校为例。 该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起步较早,2000年即获批开 设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办学10多年来,该校劳动与 社会保障专业已累计为社会培养了400多名本科毕业生, 现有在校本科生约250人。该专业建立了社会保障实训实 验室、劳动争议模拟仲裁庭实验室、集体谈判实验室。依 托劳动与社会保障教研室和劳动关系教研室以及省级人文 社会科学科研创新平台——社会保障研究政策与实务研究 中心,教学科研人员在劳动经济理论、社会保障理论与政 策实务、就业理论与政策、企业单位劳动关系管理、劳动 法理论以及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 果,整体教学和科研实力已达到一定水平,在国内同类专 业中具有一定影响。 该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 “培养适 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熟练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管理理论知 识和法律、政策,充分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 劳动力市场机制,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劳 动与社会保障事业管理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在4年学习 期间所修学分不少于170学分,其中,必修课学分为100学 分,选修课学分不少于47学分,实践环节学分为23学分。 专业主要学科基础课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微积 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管理学、经济法、统 计学,专业基础必修课包括公共管理学、劳动经济学、社 
SKILL OF MANAGF卜1 ENT 编辑l薹菁 E-mai:zhiyezathi@163.∞m 管理 会保障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劳动 关系与劳动法、社会学、就业管理。这些课程设置不仅突 的前提下,重点围绕提高素质、丰富知识、改善能力三个 方面的要求,进行课程选择和体系建设,并随着社会经济 出了该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以经济学为背景的特色,同 的发展以及对专业理解的深化而不断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时也体现了注重管理学的特点。 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课程设置要符合培养目标、规格确 总的来看,该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取得了一 定的学生应具有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要求;二是总学 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 分压缩至160学分左右,其中,课堂教学学分控制在120学 几个方面:一是该专业的培养方案没有明确提出培养规 分左右,其他学分主要用于各类实验实践教学活动:三是 格要求;二是该专业培养方案总学分偏高,课内学时偏 课程设置要能够体现专业特色。 多:三是该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设置欠合理;四是该专业 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合理设置实验实践教 的实验实践培养环节相对薄弱;五是对于学生的专业考 核要求不明确。 三、促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的建议 1.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明 确培养规格和要求 当前,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等思想的提出、宣传 和逐步落实,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等应用型社会专业 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同时,社会管理与社会保障 事业的发展也催生了对该专业人才更高层次的要求。因 此,制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充分 考虑这种时代变迁的影响。笔者认为,普通高校劳动与 社会保障专业必须更加强调培养具有较扎实经济学知识 基础、掌握现代管理技能、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 道德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而非学术型人才。在明确培养 目标的基础上,要明确提出学生的培养要求和规格,使 得师生了解学生经过四年培养后应该掌握的知识和具备 的能力,并加深对于培养目标的理解,激发学生主动学 习的动机,改善培养质量。 2.突出特色。探素分方向培养途径,建立适应经济发 晨需要的专业优势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劳动者保护自身权益意识 日益强烈,劳资矛盾、劳资冲突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 面临的重要问题。社会需要大量掌握劳动法规和政策、精 通劳动关系管理技术和手段策略的人才,来处理劳资冲突 问题,以保证社会稳定发展。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在劳动 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中,可以把劳动关系作为一个重要 方向,注重培养劳动关系管理方面的人才。此外,适应社 会经济发展要求,各高校还可以结合自身资源和优势,考 虑逐步发展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劳动保护方向)以及劳 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方向)等不同专业 方向,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实施差异化培养。 3.蔓体优化培养方案。减少学分要求。完善课程体系 设置。降低课内掌时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它关 系到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是否合理,决定着学生学习 的主要内容和参加实践的领域,是专业特色的具体体现。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而发展起来 的,具体的课程设置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应对培养方 案进行整体优化,在减少总学分和适当压缩课堂教学时数 学体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具有较强应用性,要求学生掌 握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学生毕业后 将主要服务于劳动就业及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等领 域,专业发展要求以更多的实践、实习环节做支撑。针 对普通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在校期 间缺少全面、多岗位实习实践机会的问题,学校应该充 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在第六或第七学期开设独立社会保 障实训课程,让学生在实验室中模拟企业、机关事业单 位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和最低 生活保障等管理的全过程(包括资金筹集、发放、保管 及会计核算等环节),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专 业技能的能力,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突出对学生创 新性、探索性能力的培养。可以考虑为高年级学生设置 专题讲座,介绍劳动与社会保障前沿知识和实务动态。 安排大二、大三学生,利用寒暑假从事专业实践活动和 顶岗实习。专业实践活动应该预先规划,并制定详细实 施计划,确定实践目标,提出实践要求,配备指导教师 提供具体专业指导,强化对专业实践环节的考核和实践 效果评估。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制定灵活的实习考核标 准,对于专业实践效果较好的学生,可以实践学分代替 部分专业选修课学分。在毕业论文撰写环节,鼓励学 生立足于实习岗位撰写论文。 5.明确课程考核方式并保持统一 明确统一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并 形成对教师的监督,整体而言,将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质 量 应明确每门课程考核方式,并以制度的形式统一。具 体而言,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均应设置为考试课,以 闭卷方式统一对所有学生进行考核;专业选修课程可以灵 活设置为考查课,具体考核方式和评分标准由教研室研究 确定,并提供几种备用方案供任课教师进行选择。实验实 践课程的考核,应根据课程具体性质确定。如,社会保障 实训课程主要是在实验室中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进行,那 么,该课程考核方式就应该考虑通过计算机操作来完成。 对于实习课程的考核应该与实习单位商讨确定,由实习单 位出具实习鉴定,并综合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进行考核。 确定课程考核方式和评分标准时,应广泛征求任课教师意 见,一旦确定就应该对全体教师和学生公示,认真执行并 保持统一。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劳动科学与法律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fedf41d55270722192ef7f6.html

《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的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