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解池州之缘的黄庭坚

发布时间:2015-09-07 10:10: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不解池州之缘的黄庭坚

吴汉卿

(2009年8月6日《池州日报》)

  黄庭坚,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字鲁直,因曾到过安徽潜山县天柱山麓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那里的林泉胜境,就自号山谷道人;晚年到了四川涪州,爱其山奇水湍,就又自号涪翁。

  黄庭坚北宋庆历五年(1045)出生于洪州分宁县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父亲为著名诗人,与当时的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有较深交往。庭坚自幼聪慧过人,读书二三遍就能背诵。有一天他舅父李公择到他家,随便拿本书架上的书考问他,他对答如流。李公择称赞他为“一日千里的良驹”。他于治平四年(1067)中进士,从此一生命运多舛,仕途坎坷,与苏轼极为相似。初授为汝州叶县(今河南)尉,次年(1068)才到职,因为到官误期,受到上级官吏谴责。县尉职位低,俸禄少,不足养家糊口,心中常年闷闷不乐。二三年后才升为知县。熙宁二年(1075)迁任北京(今河北省大名)国子监教授。元丰三年(1080)调任吉州太和(今江西·本作泰和)知县。元丰七年(1084)调监德州德平镇(今山东德平)。元祐二年(1087)迁汴京秘书省著作佐郎,参与编修《神宗实录》、兼检讨官。绍圣元年(1094)十二月,与他不睦的章惇被朝廷重用,章惇打着神宗、王安石旗号,以“修史失实”罪,贬庭坚为涪州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次年又移置戎州(今四川宜宾)。元符三年(1100)五月,复宣德郎·监鄂州在城盐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起用“元祐党人”,四月庭坚调出峡川,置荆南(今湖北江陵),召为吏部员外郎。庭坚谢辞不任,乞请知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在荆州沙市待命。崇宁元年(1102)正月,从荆州南下岳州,经巴陵(今湖南岳阳)、平江、临湘(皆属湖南),进入通城(今湖北),又折往萍乡,看望在此任知县的胞兄黄大临,后过筠州至江州(今江西九江)与家人相会。同年六月知太平州,只九天即被罢职。他请去荆南,同他矛盾很深的宰相赵挺之不允请求,命其为管勾洪州玉隆观;同年九月移至鄂州(今湖北武昌)寓居。崇宁二年,被人摘录他在荆州所作《承天院塔记》中只言片语,锻炼出“幸灾谤国”罪名,构成冤狱,远谪瘴疠之宜州(今广西宜山),崇宁三年(1104)又被徙往永州,尚未接令成行,便于崇宁四年初卒于贬所,终年61岁。

  黄庭坚是北宋诗坛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齐名的大诗人。他能文、能诗、能词,又擅长书法。其诗名气最大,早年受知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人们常把他与苏轼并提,号称“苏黄”。有人认为宋初的诗人只会按照晚唐的格调写诗,到苏轼、黄庭坚才开始以自己的意志写诗,改变了晚唐的风气。而黄庭坚写诗用的工夫尤为深刻,慎重推敲,“十度欲言九度休,万人丛中一人晓”。具体地说,在选材上避免熟滥,喜欢在佛经、语录、小说等杂书里找一些冷僻典故,稀见的字面;在材料运用上,力求变化出奇,避免生吞活剥,有意造拗句,押险韵,故而,以他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诗派,世称“江西诗派”,他是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他作诗努力学习陶渊明、杜甫、韩愈。早年写有千余诗篇,中年因不满意而焚烧了三分之二,把剩下的自认为可以的取名为《焦尾集》。后来继续写作的自认为可以传世的诗,取敝帚自珍之意,将诗集改为《敝帚集》。他诗的特点是“生涩瘦硬,奇僻拗拙”。因此,历史上对“江西诗派”恭维者有人,但指谪者亦不少。庭坚晚年不得志,因而对国计民生亦有所关怀,并把这心情写进诗词中,写出来的作品比早期要好得多。庭坚词风疏岩,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晚年接近苏轼。诗词作品收在《山谷集》中,分为内集、外集、别集和《山谷琴趣外篇》等专集中。

  黄庭坚书法,初以周越为师,后受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影响,又受《瘗鹤铭》书体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大字行书遒劲郁拔,结构奇特,几乎每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常用移位方法打破单字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具有特殊魅力。他的楷书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他的小字行书,圆转流畅,沉静典雅。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书四家”。

  黄庭坚一生数次到池州,有史料可查、史据可依的当在四次以上。

  第一次来池州是元丰二年(1079)三、四月间。这次庭坚回江西分宁省亲后返回北京(今河北大名),在铜陵遇风受阻泊岸〔注,铜陵自北宋开宝八年(975)划属池州,至19743月划属铜陵市,归属池州整整一千年〕,有诗为证《阻风铜陵》曰“顿舟古铜陵,昼夜风雨黑,湍波崩奔去,列地列垠隔”。闻说苏轼赴任湖州知州,应当涂好友、诗人郭祥正之邀,正在当涂。便从陆路火速赶往当涂。三子先瞻仰李白在采石矶、青山等胜迹,后溯江而上,游览李白在铜陵的胜迹。宿食在北宋已故林学家诗人陈翥(982-1061)旧居陈公园,欢娱数曰。黄庭坚作《陈公学堂》,诗曰“千里相知隐逸园,羡君名重翰林仙。自渐妙点朱衣列,独惜真儒绿野贤”。苏轼也作《题陈公园·内有二池》。三子在此依依相别。

  第二次来池州是元丰三年(1080)。这年初秋,庭坚由国子监教授调任吉州太和知县,船行至池州池口,遇大风雨不能前行,便泊船池口三日,登岸在池口镇和池州古城漫游,将耳闻目睹和内心苦楚写在《池口风雨留三日》和《贵池》两首诗之中。这里只录《池口风雨留三日》,诗曰: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舂锄。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莫窗归了读残书。

  北宋熙宁、元丰年间正是新法推行之时,黄庭坚与当政者政见不合;加上位卑职微,心怀抑郁,一方面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一方面向往隐归田园,对现实政治采取不合作态度。诗的前半在写景中抒情:长江岸边,孤城一座,风吹雨打,三日不停,小市人家,生活清贫,以菜疏度日,放眼流观,浩浩江流远方迤逦山岭,像一双属玉鸟(舂锄),鸟身雪白,清高闲雅,可内心同我一样,志大才高,却闲散无用武之地。诗后半抒情:渔翁适以旁舍水边收网,触景生情,由网联想到鱼,反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表达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世间瞬息万变,面对无常人生,还是退出争名逐利之场所,到书中去找乐趣吧!

  第三次来池州是元丰七年(1084)七月。这次庭坚奉命由太和知县调任监德州德平镇(今山东德平)。临行前接苏轼信,说他由黄州团练副使移任汝州团练副使,并称也给停职在家闲居的郭祥正去了信,约请郭、黄二友在铜陵陈公园相聚会,不见不散。庭坚乘舟东下,受大风雨阻泊于东流,有《泊东流》诗佐证。诗曰:

  前日发大雷,真诚料虎头。

  今日伐鼓出,掉歌傲阳侯。

  东流今日宾,建德椎羊牛。

  野语尚信然,小布黄芦洲。

  惟有採薪翁,经常往来舟。

  槠枥尽斤斧,山重烟雨愁。

  

庭坚这次东下,心情愉悦,一是官位迁移,知县迁升为从级州官;二是老师、老友喜相会,彼此可互吐心声,诗酒唱和。尽管旅途遇大风浪,前程受阻,但内心是高兴的。视风浪如出征时的雷鼓、征伐时的呐喊,劈波斩浪,鏖战水神,江水百折,势不可挡;东流人民视我为上宾,接风宴请,连建德人民也杀牛宰羊慰问我。风平浪静之后,喜悦之余,放眼东流镇,冷气袭心胸,树木伐尽,山野荒芜,人民生活贫困,除老翁划着装柴草的小舟来来往往,别无所见,满眼是阴沉沉的山色,满腹是凄凉的愁思。胸襟由喜转悲。

  庭坚由东流顺江而下,在铜陵陈公园与苏轼、郭祥正欢聚。三人又结伴溯江而上漫游贵池山水,并到贵池南部怀陶里凭吊先辈曹清遗迹。《曹氏宗谱》中收存着庭坚诗作三首,对曹清光明磊落品质,远离喧嚣尘世的高尚情怀,歌之颂之。这里只录其《怀陶公挽词》,词曰:

  潜鱼渊深渺,渊明无由逃。

  彭泽当此时,沉其一世豪。

  司马寒如灰,礼乐卯金刀。

  晚岁以字行,更始号怀陶。

  

平生本朝心,岁月阅江浪。

  空余诗语工,落笔九天上。

  向来非无人,唯公独可尚。

  属余刚制洒,无用酌杯盎。

  以此招曹君,斯文或宜当。

  此次三子是否登九华山,无史料可查。苏轼、郭祥正是否作怀陶诗,县志和曹氏宗谱中均无记载。

  第四次来池州是绍圣元年(1094)六月。这次来池缘由是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起用章惇;章与庭坚相矛盾,便以所谓“修史失实”(即“神宗实录”中有失实之错)之罪,罢庭坚史局著作佐郎和检讨官职位,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四川彭水)安置。此时苏轼也被翻算老帐,摘除几个京官头衔,谪贬为英州军事。庭坚由汴京乘舟沿运河转长江溯水上行,在芜湖等待命令;苏轼在当涂县慈湖夹遇风雨不能前行;老友郭祥正已致仕在家。于是三个同是天涯沦落人相伴再返铜陵寻幽访胜。这次又住在陈公园。三子的友人蒋之奇(1031-1104)此前不久提拔为江淮荆浙发运副使,其时正在池州。听说苏、郭、黄三友在铜陵,便星夜赶赴铜陵接三子到池州游玩。庭坚与乐天派苏轼、郭祥正将懊恼抛之九霄云外,跟随蒋之奇到池州,终日或乘舟,或骑马,或步行,踏访今日龙舒河和清溪河两岸风物名胜,饱赏了贵池的秀丽风光。苏轼写了激情澎湃的《清溪词》,遗憾的是笔者未翻检到庭坚和蒋之奇的诗作。但黄庭坚用他遒劲秀逸的行楷,将苏轼的《清溪词》抄写于宣纸上,时人将苏词、黄字刻置于池州府东门城墙上。苏轼词、黄庭坚字,文字双壁,一时成为池州人赏心悦目之妙景。这次池州之行、池州之别也是黄庭坚和苏轼一生知交知己的绝笔之地、诀别之地。

  黄庭坚、苏轼从池州分别后,均被越贬越远,不说再重游池州,两人至死也未能再相见一次,相看一眼。庭坚终老于瘴疠之地宜州,苏轼被贬至“六无”(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蛮荒之地海南儋州,后死于北归途中。

  哀哉!痛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f126c96de80d4d8d15a4fd2.html

《不解池州之缘的黄庭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