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论文

发布时间:2016-04-25 13:01:2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论庄子中残疾人的形象

摘要:庄子中塑造了大量的残疾人形象,这些形象都包含有很深刻的寓意.或说明"无用"的好处;或表达庄子内心的痛楚;或控诉社会的黑暗;或强烈赞美"内充之德"的崇高.庄子通过这些形象来表达他的人生哲学。

关键字:庄子 残疾人 无用 思想

  庄子一书中共塑造了11个残疾人,其中德充符中包含了5个。庄子中的残疾人形象富有瑰奇的色彩,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生来残疾之人,如 支离无唇,虽然天生曲足偻背,无唇,形残貌丑,另一类是受刑致残之人,他们虽肢体残

疾却执著地追求道德的进步,如鲁之兀者叔山无趾虽被刖足,但却坚持踵见仲尼,希望能继续对道德的探求;最为奇特的是因病致畸的一类残疾人,如滑介叔,他不但没有为自己的病残感到哀痛,而是将之视为人生中的一种变化,淡然地接受命运的安排。

一、残疾人所处的社会环境

  庄子所处的时代,社会急剧动荡。一方面,各国都在变法革新,招揽人才。另一方面,社会动荡带来的严酷的人类自相残杀现象,又给一些高尚的人带来强烈冲击,使他们深感忧惧不安。庄子中这些残疾人所处的环境可谓硝烟不断。“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庄子·在宥》)身首异处的尸体到处都是,民不聊生。在《庄子·人间世》中也有对社会状态的反应:“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当时诸侯称霸,“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庄子·胜箧篇》)。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人自危,唯恐避祸不及。这样的年代,连四肢健全的人生活起来都很难,而这些畸形人生活得却很从容。他们没有被残酷的现实生活屈服。《庄子·养生主》中的右师,先天断足而做官;《庄子·人间世》中的支离疏,挫针治獬,足养其身,即给人缝补,洗衣服也完全可以养活自己;《庄子·德充符》里的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与之跟从学习的人,和孔子门徒的数量差不多。更不用说君王身边的闰跛支离无唇,瓮瓷大瘿等,他们为孔子所推崇,受到学生的尊重,连君王都对他们刮目相看。

二、困难中积极的生活态度

  当时社会对畸形人有一定的照顾,他们不用服兵役,有疫情时,可以获得粮柴。《庄子·人间世》“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但是这些照顾对于残疾人的生活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实际上,是他们不懈的努力,对德的追求,对自身价值的认可,使得自己在艰难的生活状态里不卑不亢。

1.忘形忘智

  庄子塑造的这些畸形人,他们并不在意自己的残疾,甚至忽视它的存在。他们为身体和其他因素相比,微不足道。例如《庄子·至乐》“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支离叔日:‘子恶之乎?’滑介叔日:‘亡,予何恶!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死生为昼夜。且吾与子观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恶焉!”’身体上长了瘤,滑介叔淡然处之,认为身体只是灵魂得以存在的媒介。既是媒介,生瘤又有什么不可呢?“这是一种忘形的方式,或者说有点接近于放浪形骸。”置身事外,就会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本质,才会更容易找到一个合适的、客观的位置。所以生活才会变得简单而清晰。

2.豁达乐观

  在社会中,不仅要正视自己,也应该达观地对待别人。这正是这些畸形人的可贵之处。因为他们忘记了自身的优劣,在生活中才能豁达乐观,不自卑。《庄子·德充符》中“申徒嘉,兀者也,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子产谓申徒嘉日:‘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其明日,又与合堂同席而坐。子产谓申徒嘉日:‘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今我将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且子见执政而不违,子齐执政乎?’申徒嘉日:‘先生之门,固有执政焉如此哉?子而说子之执政而后人者也。闻之日,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今子之所取大者,先生也,而犹出言若是,不亦过乎!”’子产以和兀者申徒嘉同席为耻,申徒嘉对此却很豁达,不但没有因为子产的话而不快,反而告诉子产:“吾与夫子游十九年矣,而未尝知吾兀者也。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我从没有把自己断足的缺陷放在心上,而你却很在意,应该这样吗?

3.执著认真

庄子中的残疾人,虽然身体不方便,但内心却自强不息,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暴自弃,他们执著、认真地对待生活。在《庄子·达生》中,有佝偻丈人的描述: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尤掇之也。仲尼日:“子巧乎,有道邪?”日:“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抓蝉,很简单的事情,佝偻丈人却勤学苦练,精益求精。为了提高技巧,训练在竹竿上叠丸,从最初的两个丸子不跌下来,到三个丸子,到后来五个丸子可以不跌下来。臂力的越发平稳使得他抓蝉的成功概率增大,连孔子都称赞他用心专一:“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用这种精神,怎么会不成功呢?虽然他们在健全人的眼中是畸形人,是需要扶助的弱势群体,所以像支离叔这样的人,不服役,有疫情时,还能得到补助。但是实际上,他们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努力而生活。不要说是兀者,即使是支离疏那样“肩高于顶,会撮于天”的人,也以缝补糊口,用算命养家。“挫针治缧,足以糊口;鼓笑播精,足以食十人。”(《庄子·人间世》)他们用自己的付出赢得尊重。在他们身上,人们看到的是他们残疾外表下达观的内心。他们放下了包袱,乐观、豁达地看待自己和别人,面对生活,执著认真,不倚靠,不愤懑。正是凭借此点,他们得以在战乱中淡定从容地生活。

3、无用之用的思想

`无用'是庄子的独家之言。”《庄子》中多次谈到“无用”的观念。集中在《逍遥游》、《养生主》、《人世间》和《山木》等诸篇中

在《人世间》里写了一个叫支离疏的人。

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肋。挫鍼治繲,足以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而游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支离疏的容貌是天生的,在我们眼里是人生的大不幸。然而支离疏考给别人缝衣洗衣养家糊口。那个时代,连健全人生存都成为一个问题,征兵纳税不断。然而,因为残疾,支离疏逃过兵役。别人唯恐不及时,他却可以大摇大摆的在集市上走。国家救济贫病时,他还可以领到粮食和柴火。这就是无用带来的好处。

庄子还常用树来说明“无用”的好处。在《人世间》中,庄子写到,一个匠石来到齐国,经过齐辕,有一棵神木,他却不屑一顾。弟子便询问他为什么对这棵树不屑一顾。他便说这木用来制船会沉,制棺木会很快腐蚀,做器具很快就会坏,这是无用之物。然而正因为无用,这棵木逃过了被砍伐的命运,得以茁壮成长。

以上两则寓言都说明了无用的好处,世人只晓得有用的用途,却不知道无用的用途。有时候有用反而会为我们找来祸患。顺应自然,无作无为,那些违背自然的做法反而是要不得的。庄子身处一个黑暗的时代,他主张对世事冷漠淡然,这并不是出于天性,乃是为了以故意做出的玩世不恭来表达内心深处不可消去的恨意。有些人认为庄子消极待世,正因为庄子泰国认真以致愤怒的看待世界,看透了这个世界藏着的污秽与罪恶,他才把世界看作是一片无意义的荒原。

五、重“德”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庄子试图用这些畸形人形象来说明“德”对自身修养的重要。仅《德充符》一篇里就塑造了5个畸形人形象。作者赞美王骀、叔山无趾、哀骀它,比较郑子产与申徒嘉,使子产在这样的畸形人面前感到羞愧,以此来说明德的重要。因为他们有“德”,所以获得成就和尊重。“德”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力量。在这篇结尾,庄子借助和惠施的辩论,说出:“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庄子·德充符》)来说明这些残疾人的“德”不是后天培养的,而是人的自然本性所致。庄子认为“德”是人的自然本性。陈鼓应先生对此有很好的阐释:“它不同于儒家所讲的限于特定的伦理关系的行为规范。而是由人际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庄子》中所讲的“德”,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此外,在《庄子·德充符》中提出:“天造子之形”,是命中注定,又何必耿耿于怀?右师出自《庄子·养生主》,借以宣扬人后天的容貌是天命所为:“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凡此种种,都在强调顺从自然的生活方式。“天下之德玄同,即天下之人都能保全自然之性,实现人与道的合一。”要掌握生活中的“德”,连残疾人都可以过得很舒服,何况健全人?这是作者在苦难中思索的人生出路,既然无力改变社会大环境,那就尽可能顺从天理,忘却肉体,追求精神的归宿。

从这些畸形人的塑造上可以看出,庄子把关注的重点移向了内心的修养,摆脱外在形体的约束,这实际上体现出了庄子哲学中的隐逸思想。即对心灵、精神的绝对自由的追求。庄子哲学中的隐逸思想是非常明显的。《庄子·庚桑楚》:“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庄子认为这些欲望是对人的干扰和束缚。使人产生烦恼,放弃这些人生的追求,才能由正到静,最后达到“无为无不为”的境界。这是心态上的引导,具体的操作方法则是生活中对外在的超越。摒弃外在的束缚,包括形体在内。

《庄子·齐物论》中提到:“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肉体只是一个人存在于社会的媒介。庄子认为,应该“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庄子·大宗师》)即摆脱形体,离开形骸。应该“形如槁木,心若死灰”(《庄子·齐物论》),要忘记形体,摒弃欲望。所以滑介叔对于身上长出的瘤才会淡然地说“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死生为昼夜”(《庄子·至乐》)

对于外在形体的脆弱,人们往往无能为力。人们几乎无法阻止先天或者后天造成的肉体的磨损和伤害。所以只能“依乎天理”。但是,与肉体紧密相连的精神,又有着它可贵的独立性。人们可以控制自己的精神。在肉体磨损的同时,精神可以健康完好地存在。像王骀、叔山无趾、哀骀它、申徒嘉这些人,他们尽管肉体受损,但是,在精神上是健康的,他们可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庄子塑造这些畸形人形象可谓用心良苦。在那个“淫于酒妇人,群臣谏者辄射之”的黑暗社会里,庄子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对精神的追求来忘却身处的苦难,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独善其身。”既然畸形人都可以以此生存,那么其他人又何尝不可呢?“积极追求‘与道合一’的体验,”虽然这种方法在今人看来过于简单,甚至是消极的,可是对于当时下层的苦难民众,至少在心灵上是一剂暂时忘却苦痛的良药。纵世间险恶,也要坦然面对生活,让自由的精神徜徉在桃花源中,幸福地歌唱。在这里,也不得不提到墨者和孟子。他们同属于热心救世的圣贤。他们尝试去改变政治,充当救世者的身份。但是庄子却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体会普通人在这个黑暗的世道里所遭遇的痛苦。孟子和墨者的同情心是真诚的,却是居高临下的。他从普通人的视角里体会到了在痛苦命运面前的孤弱无助。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e0089c3a6c30c2259019eda.html

《先秦诸子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