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方法论

发布时间:2012-11-07 14:20: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章序论

1•科学思维方法论:是关于科学认识领域中的一般科学思维方法的理论学说,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对科学认识领域中的一般科学思维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其研究对象时科学思维方法其内容是关于科学思维方法的知识。

2方法: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所选择和采取的手段途径或方式

3•科学:是一定历史时代的科学实践活动和科学理论的统称。内涵一科学实践活动二科学理论

4科学思维;建立在科学知识基础之上的思维,是科学劳动者或科学认识主体思维的科学化或最优化

5•科学思维方法:在科学认识过程中科学劳动者进行科学思维活动的规则途径形式和手段的总称

6•怎样理解科学思维方法的客观性特征?

1.科学思维方法作为人们科学活动的途径形式和手段,不是人们主观随意性的规定,而是有其客观的原型和现实的根据。这种客观的原型和现实根据就是客观事物自身的逻辑和规律性。事物的客观逻辑和规律性是科学思维方法的客观基础。 2)科学思维方法是移入并内化于人脑中的事物的客观逻辑和客观规律,是由客观的逻辑和规律转化而来的科学认识的主体的思维活动的规则途径手段和工具。

7•如何把握科学思维方法的主观性特征?

1)科学思维方法属于思维主体的行为,是客观规律主体化得结果。( 2)科学思维方法有着对客体的建构,体现着主题的主观创造作用。(3)、科学思维方法体现着主体的目的,它同主体行为的目的性、有效性联系在一起。

8•科学思维方法划分三大层次:普遍的思维方法、各门科学共同的一般思维方法和各门科学所特有的具体思维方法。其主要研究第二个层次即各门科学所共有的或科学认识领域中的一般的思维方法。

9•如何认识科学思维方法是多样性的统一?

一方面,科学思维活动的多样性是针对人类科学思维活动的具体形式而言的,他是由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生活经历知识结构思想素质和文化程度的不同造成的表现出: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从单一性思维到多样化思维,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和静态思维和动态思维超前思维和后馈思维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知性思维和辩证思维常规思维和非常规思维,等另一方面,科学思维活动又表现出多样性的统一,这是针对科学思维活动的内容而言的,因为人类的科学思维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就其物质生理基础而言,它是人脑的机能,是思维诸要素在人脑中按一定的组合方式而形成的运动。

10怎样进行科学思维的培养?

科学思维的培养根本在于提高科学思维素质,而提高科学思维素质,一方面,要研究和发展思维科学,尤其要研究和钻研科学思维方法论以及创造培养科学思维的条件和环境,并在实践中加强锻炼,另一方面,要通过多学科的综合教育来实现,如心理学、教育学、遗传学、社会学、行为学、哲学的学习和训练都有助于科学思维素质的提高。

11古代猜测性抽象方法对古代科学的发展的意义?

古代科学研究和科学思维的直观方法、猜测方法和逻辑方法等在古代数学、天文学等领域得到了应用和发展。这些方法在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这个时期科学发展水平很低,人类研究世界的各种方法还处在萌芽状态、具有朴素、笼统、直观和猜测的特点,有待进一步发展。

12佛培根的科学思维方法论的思想:在反对经院哲学、倡导科学的同时非常重视科学方法论,他强调在运用归纳法时必须牢记两条规则:一放弃一切先入之见,二不要先下结论。它曾批判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

13.笛卡尔的科学思维方法论思想:1637年出版《方法论》1641出版《形而上学的沉思录》

13、牛顿的科学思维方法论思想:1687年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这本经典物理学奠基之作当中,阐述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14:近代科学思维方法论的特点:一是数学方法与实验方法等有机结合,二是分析方法成为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方法,三是各种科学思维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15:如何理解科学思维方法论在20世纪以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自然科学发展到20世纪中叶,爆发了前所未有的高技术革命。在这次革命中其统帅作用是以微电子计算机为主导的微电子技术,作为中心的是生物工程,并形成了高效灵活的光纤通信的社会网络技术和一系列的新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航天科学技术等。现代科技革命要求科学思维方法:1能够适应对复杂客体的整体分析2能够适应现代科技系统的目的性要求3要适应对事物的有序性研究等。这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第一途径是深化原有的科学思维方法第二是创造新的科学思维方法,这是现代科技革命引起科学思维方法变革的主要方面。

16.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特点1在现代科技领域,观察实验和理论思维密切结合,相互渗透,观察实验方法理论化,理性方法实验化2科学方法不断移植和渗透3数学方法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各门学科之中,特别是电子计算机产生之后,他的应用就更广泛了4新的科学思维方法如反馈方法、系统方法、黑箱方法等伴随着科学理论的发展而不断涌现

17.学习和研究科学思维方法的意义1学习和研究科学思维方法论助于人们将掌握的知识转化为科学思维方法,甚至创造出更新的科学思维方法2科学思维方法是科学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结合部,是把主体和客体联系起来的中介和纽带。3科学思维方法帮助人们自觉的、科学的进行思维,进而从自发、朴素的思维方式中摆脱出来4科学思维方法是人们通向真理获得真理性认识的途径

18.怎样理解科学思维方法是科学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联结起来的中介和纽带P21

科学思维方法即概括着它作为依据的有关客体的科学知识,又包含着改造、认识客体的主体的实践观念、行为意向。换言之,作为思维手段、规则、途径的科学思维方法不是有关客体的纯粹知识,也不是主体纯粹思辨的产物,而是把科学知识同主体的认识和实践的需要结合起来,把被认识了的客观规律同主体的主观意向结合起来,是主体和客体、主管和客观双重因素的结合,统一。没有科学思维方法,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就会处于分裂状态,从而不可能提供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效手段和措施。

第二章科学问题思维方法

1、科学问题:是科学技术人员在科学研究和思维过程中,在一定的已知背景知识条件下,想要达到而尚未达到的科技认知的范畴;是科学认识主体对科学认识客体的已知背景知识和未知内容之间的差距的主观反映

2、科学问题的基本特征:客观性特征、主观性特征、中立性特征、探索性特征、时代性特征、复杂多样性特征

3、科学问题的本质:是一个多层次的矛盾统一体。从一般意义上讲,科学问题的初级本质是已知和未知的矛盾;从其形成、发现和提出的过程来看,科学问题的二级本质是未知和欲知的矛盾;从科学认识论视角来看,科学问题的三级本质是科学认识主体和科学认识客体的矛盾

4、科学问题的时代性特征:(1)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科学问题,新科学时代是在以往时代科学问题结束之际,在追溯过去展望未来时提出了新的科学问题而到来的。(2)科学问题总是处在每个时代的科技研究前沿阵地,需要众多有胆识、有智慧甘愿为科学奉献一切的科技人员投入到该阵地之中,去开创科学新时代(3)科学问题的发展具有动态性

4、科学问题的复杂多样性特征: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科学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各学科的诸多问题内容复杂各异、形式多种多样。学科问题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的。造成科学问题有主次只分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科技自身发展的需要,二是经济、政治和军事等社会需要。

5、建立科学问题结构体系的基本原则及说明:(1)客观性原则。科学问题结构体系建立的客观原则是指按照科学问题所包含的。对科学问题进行归类,建立科学问题的结构体系(2)实践性基本原则。实践性原则一方面要求建立科学问题结构体系必须符合科学实践自身的需要,使科学问题的结构体系有利于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要求建立科学问题的结构体系必须反应科学实践活动和生产实践活动的联系(3)动态性原则。该原则要求所建立的科学问题的结构体系必须反应由种种科学问题所呈现出的永恒循环和流动的特征,体现各种科学问题之间无穷无尽的交织和相互联(4)综合性原则。由于科学问题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复杂多样性,而且不同的科学问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交织在一起,所以要建立全面而系统的科学问题的结构体系,必须遵循综合性原则

6、构成科学问题的宏观结构的三部分:1)基础性科学问题(2)应用性科学问题(3)推广性科学问题

7、构成科学问题的微观结构体系(1)已知(首要地位)(2)未知(核心)(3)对未知的发问(形式要素)(4)应答域(具有特殊意义的内在要素)

8、科学问题辨析的理论依据:(1)问题的归属性,问题被划分为科学认识领域中的问题和非科学认识领域中的问题。(2)即使出现科技认识领域中的问题,也不都是科学问题,根据其应答域的真实性将出现在科学认识领域中的问题划分为两类-真实问题和虚假问题。(3)从严格意义上讲即使出现在科学认识领域中的真实问题也不都是科学问题

9、科学问题辨析注意事项:我们辨析科学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不能机械的生搬硬套的运用,而根据当时当地的主客观条件并依据科学问题界定的理论等灵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科学问题的辨析的目的,为选题做好准备

10、科学问题演化的实质:是科学问题所反映的客观自然界的未知内容在不断的深入和拓展,表现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肤浅到深入的演化过程。

11、科学问题演化的方式(1)科学问题演化的连锁式(2)辐射式(3)递进阶梯式(4)转向式(5)跃进式

12、科学问题辨析的意义:科学人员积极的分析辨析科学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科学问题的辨析有助于科学人员在学认识过程中少走弯路,避免科学人员研究那些非科学认识领域的问题,避免研究那些科学认识领域中毫无意义的虚假问题,避免重复前人或他人的研究工作,避免选择那些在当时主、客观条件下无法解决的无知的问题,使科学人员针对那些有真正意义的“实质性”的科学问题构成的选题域来研究选题,让科研工作更有成效,让科学人员在相等的时间内取得更多更深刻的认识成果。

13、科学问题辨析途径和方法. 第一,科学人员根据自己掌握的背景知识,搜集前人和他人发现和提出的问题,以及整理自己所发现和提出的问题,作为辨析分析的对象,这是科学问题辨析的基础和前提。第二:科学人员根据归纳性,把搜集到的众多的问题区分为两大类:科学领域中的问题和非科学领域中的问题,并将后者排在选题之外。第三:科学人员针对科学认识领域中的问题,根据其应答域的真实性,将其划分为真实问题和虚假问题。第四:科学人员针对科学认识领域中的真实问题,根据对其的背景知识和技术手段的把握程度,将其进一步分为能解待解的问题、知识性问题和无法问题,然后将后二者排除在选题域之

14、从什么角度可以理解科学问题是未知和欲知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反映了科学问题的核心要素———已知基础上的未知;另一方面,体现了在科学问题的形成、发现和提出的过程中科学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未知的自然奥秘的内在欲望。如果缺少这种主观能动性和主观欲望,那么构成科学问题的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只能是“客观地”存在着,只能是潜在的科学问题而不是现实的科学问题。

15、从什么层面能够说明科学问题是科学认识主体和科学认识客体的矛盾统一体?

从科学认识论层面上来看,科学问题的第三级本质便是科学认识主体和科学认识客体的矛盾。在科学实践活动中,科学认识主体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来探索科学认识客体的某一部分或某个过程的特征、本质和规律,并且将关于科学认识客体的未知奥妙形成了观念的东西,赋予它一定的形式,这就是科学问题。这是有了科学认识主体和科学认识客体的深层次的矛盾关系,才有可能产生出关于科学认识客体的未知和科学认识主体的欲知之间的矛盾,即才有了未知和欲知之间的矛盾,也有可能形成科学认识主体关于科学认识客体的已知和未知的矛盾,也才没能在表面现象上形成理论之间的矛盾、理论内部的矛盾、理论和经验事实的矛盾以及经验事实之间的矛盾等,也才有了繁杂多样的科学问题。反之,如果没有科学认识主体和科学认识客体的这一深层次的矛盾关系,也就不可能产生未知和欲知之间的矛盾,也就不可能产生已知和未知的矛盾等,进一步讲,也就不可能形成和提出科学问题。

17、举例说明应答域是科学问题的内在要素?

荷兰科学家艾森克曼曾研究过这样一个问题:脚气病是由什么细菌引起的?从该问题中可以直接观察到构成这个问题的已知因素:脚气病、细菌;未知因素:什么细菌导致脚气病?对未知问题的发问形式:特殊疑问句形式。但在该问题中还蕴含着一个构成其微观结构体系的内在要素,即“应答域预设”,简称为应答域。一般意义上讲,应答域就是科学问题解答的范围界限。具体到上述问题,即应答域就是细菌范围内寻找问题的答案,而没有必要去研究细菌以外的其他方面,可见应答域是科学问题微观结构的体系中的一个内在要素。

18、对未知发问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对未知发问的主要形式有特殊疑问句,一般包括三类:(1)“是什么……….?”或“什么是…….?”的形式;(2)“为什么………?”的形式;(3)“怎么样……..?”的形式。这三类对未知发问的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对未知发问的形式还有选择疑问句,即“是………还是………?.”的形式;一般疑问句,即“是否……..?”的形式;甚至还有陈述句或祈使句形式等。

19、科学问题辨析的途径和方法是怎样的?

第一步,科技人员根据自己掌握的背景知识,收集前人和他人发现和提出的问题,以及整理自己发现和提出的问题,作为辨别分析的对象,这是科学问题辨析的基础和前提。第二步,科技人员根据问题的归属性,把搜集到的众多的问题区分为两大类。第三步,科学人员根据科学问题中的问题,根据其应答域的真实性,将其划分为真实问题和虚假问题。

20、科学问题辨析的意义是什么?

有助于科学人员在科学认识过程中少走弯路,使科学人员避免研究那些非科学认识领域中的问题,避免研究那些科学认识领域中毫无意义的虚假问题,避免重复前人或他人的研究工作,避免选择那些在当时主、客观条件下无法解决的无知问题来研究等,使科学人员针对那些有真正意义的“实质性”科学问题构成的选择题域来研究问题,让科学研究工作更富有成效,是科学人员在相等的时间内取得更多更深刻的认识成果。

第三章课题选择思维方法

1、课题:是科学认识主体在科技认知过程中选定的某一个或几个狭义的科学问题,或者说是科学认识主体为解答某一个或几个狭义科学问题而提出的科研任务

2、课题类型:(1)、根据课题的内容划分为基础性研究课题、应用性研究课题和发展性研究课题。(2)、根据科学自身的需要和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需要程度的不同课题被划分为两大类,重点课题和非重点问题(3)、根据完成周期的要求不同,课题被划分为战略性课题和战术性课题

3、课题的主要来源(1)、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提出的理论性或实际应用性的科学问题。(2)、从原有理论和新观察实验现象的矛盾中提出科学问题。(3)、从各门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出现的科学问题。(4)、科学理论自身运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科学问题。

4、课题选择的意义(1)、课题选择直接关系到整个科学研究工作的全局,决定着科学研究的内容、途径和方法。(2)、课题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科学研究的大小、甚至影响到科学研究的成败。(3)、课题选择是科学研究的战略起点。(4)、课题选择在科学研究管理工作中是带又全局性的决策过程,因此科研管理人员帮助技术工作者作好课题的选择,是科研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5、课题选择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2)、需要性原则(3)、创造性原则(4)、可行性原则5、效益性原则

6、课题选择科学性原则:体现了课题选择的依据。要求:(1)课题选择必须以事实为依据(2)必须以被科学实践反复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理论为依据(3)既事实求是,又坚持辩证的科学态度

7、课题选择需要性原则:体现课题选择的目的。要求:课题选择必须服从社会实践的需要2必须服从科技自身发展的需要

8、课题选择创造性原则:体现课题选择的特征或本质属性。要求(;1)创新性原则在第一个层面上要求是,课题选择时尽量选择那些别人没有提出来的科学问题(2)第二个层面上要求是,在自己不能或还没有提出科学问题之时,要选择那些别人提出的科学问题,但这些问题必须是别人还没有回答或最多只是部分的解答

9、可行性原则:体现了课题选择的条件性。要求:(1)人们在选择课题时必须考虑到客观条件是否具备,或通过努力是否具备(2)人们在选择课题时还必须考虑到自身的主观条件是否具备,只有具备了主观条件才使课题具有主观的可行性

10、效益性原则:体现课题选择的价值性。要求:(1)对基础性研究课题,要注重其科学价值(2)对应用性、开发性课题,要充分注视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为应用性、开发性课题选择的目的就是在于吧基础性科学理论转化生产工艺、生产技能等,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11、课题选择的程序(1)选择研究方向(2)调查研究、搜集并选择课题(3)课题的论证与评估

12、研究方向:科学人员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从事科学研究的领域

13、课题论证和评估的必要性和形式:必要性(1)、对课题论证和评估是进行科研决策的需要。(2)、对课题进行论证和评估是鉴定课题可行性的有效途径。(3)、对课题论证和评估是使选题减少片面性、主观性、盲目性和避免重复劳动等的好办法。(4)、对课题进行论证和评估是使选题方案正确、恰当、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14、形式1)、系统论证(2)、综合评估

第四章比较与分类思维方法

1比较:是确立对象之间同异关系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认识活动

2比较法类型:1)相同点的比较(事物之间异中有同的比较)(2)相异点的比较(事物之间同中有异的比较)(3)同异综合的比较(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的同异点同时进行比较,从而认识其相同点和相异点)

3、比较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比较是一种古老的科学认识方法,在现代科学认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在现代科学认识中比较法已经从过去的简单的外型比较、种类比较发展到不同种类的比较、功能比较、关系比较等深层次的比较。(2)、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比较法成为人们鉴别是非、取长补短的重要方法。比较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已经在人们的认识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人类认识事物的重要工具。随着科学的深入发展,比较法也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比较法的意义:(1)在现代社会认识中比较法已经从过去简单的外形直观比较、种和类的比较,发展到不同种类的比较、功能比较、关系比较等深层次比较(2)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比较法已成为人们鉴别是非、取长补短的重要方法(3)比较法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已在人们认识和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将成为人类认识事物的重要工具

5、分类法:是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显著特征把对象划分为具有稳定性和系统性并具有从属关系的小类的逻辑方法

6、分类法的类型:(1)现象分类(2)本质分类

7、分类法的意义:(1)首先,运用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可以使大量的感性材料系统化、条理化。(2)其次,分类方法可以使研究对象之间建立起立体的从属关系,形成反映事物内部规律性联系的科学分类系统。在科学认识过程中,通过对事物的科学比较,对事物作出更科学的本质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章类比、转化与外推思维方法

1、类比:是依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存在着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推出它们还存在其他的相同或相似的属性的逻辑方法

2、类比的类型:(1)、性质上相似的类比性质类比(2)、因果关系上的相似类比关系类比。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出现了新的类比方法:a、概念-机制类比b、结构-功能类比c、数学类比

3、类比法的作用:1)具有解释作用(2)有启发和探索作用(3)具有模拟作用(4)在仿生科学中也有重要意义

4、转换方法的特点:1)、转换首先表现为概念系统的转换。(2)、转换意味着处于不同理论框架中的科学家的认知方式,解决问题的思路大不一样。(3)、转换会引起理论框架的更替,但转换前后的理论是有联系的,它们的关系存在着继承性

5、转换法应用中的有效条件(1)先后理论的对立性(2)先后理论上的渐近一致性(3)要对先后理论做对应性论证

6、外推法:用现有的知识以扩大到该领域以外的未知领域的思维操作活动

5、转换:就是当原有的理论已经无法说明大量的新事实时,科学家就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理论,变更理论框架,是新事实得到解释的过程。简言之,转换就是旧理论向新理论转变的方式。

第六章分析与综合思维方法

1、分析方法:是把客观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逐个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

2、分析的类型1定性分析2定量分析3因果分析4结构-功能分析

3、定性分析:是为了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分析,是最基本的分析方法

4、定量分析:是为了确定研究对象的各种成分的数量的分析,是一种精确性分析方法

5、因果分析:为了确定引起某一现象的变化原因的分析

6结构功能分析:对于研究对象形成的系统、完成一定功能的客观事物所进行的分析

7、用分析法注意的问题(;1)分析要客观、全面,避免仅仅着眼于局部的、静态的研究,把事物凝固化、割裂开来(2)、从科学发现的角度来说,进行分析要依据一定的理论,又不能仅仅局限于原有理论,而应对对象做深入具体的研究

8综合:是把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因素结合起来,形成对研究对象的整体统一认识的思维方法。特点:是按照事物各个要素、各个部分之间本质的、有机的联系,从整体系统的高度,从动态的过程来说明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事物的新的整体性认识。

9、综合的类型:(1)科学概念的综合:是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之后,从新的高度、新的角度综合的认识事物,并产生出新的概念,已揭示事物的新的本质。(2)科学模型的综合、是对事物原型的一种本质的、必然的、近似的、简化的综合性认识,它具有简单、直观、易于掌握的特点。(3)科学体系的综合:是指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往往需要综合几门不同学科的成就,形成新的学科,把他们的概念、原理、模型从新的高度予以综合,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10、分析与综合的辩证统一:分析与综合是认识过程的两个方面,它们在统一的认识过程中各自发挥自己的独特的功能。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同时,分析又必须以综合为前提,没有整体性的综合观,不从事物的整体出发,不从全局性看问题,分析就不能深入。因此,综合又为分析提供条件,不仅如此,综合还是分析的完成,也是新的分析的开始,所以在认识的过程中,分析和综合是不能分开的,它们是同一个认识的两个不同侧面,是辩证法基本方法。只有把分析和综合统一起来加以应用,才能把认识引向深入

11、运用综合方法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进行综合,要于深入的分析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综合,防止幻想的、机械的综合。二,进行综合必须立足于深入的分析。

第七章归纳——演绎思维方法

1、归纳法:是从个别,经过分析、比较,上升为一般的逻辑思维方法。特点:归纳法的客观依据是事物的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个别是指独立存在的单个事物和现象,它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一般是指个别事物之间的共同性,即一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规定性。

1、科学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中运用归纳方法提出和建立假说,在实验基础上抽象和概括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它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从经验事实到事物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手段和模式

2、归纳的类型:1完全归纳法2不完全归纳法3探求因果联系的归纳法

3、演绎法;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即由该类事物都具有的一般属性、关系来推断该类事物中个别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关系的逻辑思维方法

4演绎法类型:公理演绎发、假说演绎法、定律演绎法、理论演绎法

5归纳与演绎的辩证关系:归纳和演绎是相互补充、辩证统一的,如果单独用都有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的前提和结论之间没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因此,是一种或然的推理,其结论不完全可靠。演绎法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存在这比然联系,只要推理的前提正确,其结论是可靠的,但演绎的前提是否正确,则是演绎法自身不能解决的。因此把二者结合起来,互相补充,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推理过程。一方面归纳演绎的前提和基础。演绎必须从一定的前提出发,而前提是归纳的结果。演绎只有在真实的前提,才能得到可靠的结论,前提是否正确在演绎内部无法确定,要考归纳法用归纳事实去验证另一方面归纳也离不开演绎。演绎多归纳的过程起着指导作用。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但这个过程即非盲目的也非随机的,而是要以一定的先行只是为指导。因此归纳什么,如何归纳必须在一定的指导思想下进行。否则由于事物属性的多样性就无法用归纳得到正确的结论。对实际的材料进行归纳时就必须进行选择,而选择必须在一定的指导思想下进行。总之,归纳和演绎互为条件,互相渗透,归纳是演绎基础,演绎是归纳的指导。二者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归纳得到结论,转化为演绎的前提,归纳就像演一转化;演绎得结论旺旺又是归纳的指导思想,演绎又向归纳转化。人们的认识就是在归纳和演绎的交替中,从个别到一半,再从一般到个别不断丰富、不断发展

6、演绎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1)演绎推理可以作为逻辑证明的工具。演绎推理的逻辑证明突出地出现在一切以公理、定理出发构成的理论体系中。(2)演绎推理对科学理论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3)演绎推理为科学发现中的实践活动提供预见。(4)演绎推理能够对科学假说进行逻辑检验,并为实践检验提供指导。总之,演绎法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演绎法能帮助人们建立起严密的理论体系,从而使科学理论得到完善。

第八章概括与猜想思维方法

1概括:是在考察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的基础上,抽取其共性并推广到该类事物的全休,从而形成关于该类事物的一般性认识的推理方法

2猜想:是指依据一定的经验事实去推测解释这一事实的原理,并进而提出一定的假说的思维方法

3.概括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1)概括是形成各门学科基本概念的重要方法.通过对同一类现象的本质的把握,形成反映此类现象本质的概念,正是这些基本概念的形成,才使一门新的科学诞生(2)通过比较、抽象而形成的概括性认识,摆脱了直观性、个别性、表面性,深入到普遍性、间接性、本质性之中,这是人的理性思维的开始,是人们获得知识、获取科学成就的基本方法。

4.猜想的类型;科学才想分常规性才想和非常规猜想。常规猜想就是提出与现有理论相一致的原理去理解经验事实。非科学理论猜想就是突破现有的理论,提出与现有理论不一致的新原理,去理解经验事实

5科学猜想对科学进步的作用(1)从常规猜想到非常规猜想是理论发展的一个过程。当人们遇到一个新的经验事实,遇到一个科学上新问题时,往往首先要借助于已有的理论进行说明和解释(2)由此可见,常规猜想与非常规猜想对可科学进步贡献是不同的。任何科学都是科学继承与科学创新的统一,任何科学猜想也都根植于原科学的土壤中,依赖一定的背景知识。即使是非常规性猜想,也不是无中生有,脱离整个科学发展的长河而产生的他体现这科学的继承性

第九章溯因与预见思维方法

1溯因:是对已知的事实作出科学解释的方法。目的是找到该事实的原因,以揭示事实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2解释的特征:解释多元化:当人们对已知的事实作出解释时,往往会根据不同的原理去解释同一事实,从而形成对该事实的不同原因的解释、解释的层次性

3预见的模式:预见是对未来的事实作出科学推测,它是以因果性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人们依据科学原理和定律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发生的作用,就能推导出关于未知事实的存在

4预见的类型:定性预见、定量预见

5科学预见:依据一定的基本原理和先行条件,依据一定的预见模式对未来的结果作出预测

6预见的特点和意义:科学预见一般来说只具有相对意义,而不具有绝对的性质。预见的相对特点是由事物发展变化的复杂性决定的。一般来说对简单事物确定不移的趋势的准确预测是可以作到的,但不具有实际意义,而对复杂现象的发展趋势,尤其是不确定的趋势作出预测,其意义十分重大,但很困难,其预见结果也不一定准确。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社会的迅速变化。一方面,由于科技的进步,使人们对社会这一复杂现象的发展变化能作出一定的预测;另一方面,又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使社会进一步复杂,使人的预测更有难度。意义:科学预见的作用十分重大,可以说越是复杂的科学研究过程越要及早的作出科学预见以免发生意想不到的结果;越是变化迅速的社会越要做出合适的科学预见,越要不断的调整、限制人的某些行为,以免将来发生对人类不利的影响,因此,及时、及早的作出科学预见,对于今天的人类社会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十章模型化思维方法

1模型:就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抽象描述

2模型的特点:(1)、模型与原形之间有相似的关系,其形式是被明确表达或确切规定了的(2)、模型在科学认识过程中是被研究的客体的代替者。(3)、对模型的研究可以获得原形的信息

3理想模型:是人们为便于对客观事物进行研究而在思维中建立起来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化研究客体

4.模型化方法:是运用模型去模拟原形的各种特征的方法,它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特征

5.模型的类型(1)、物质模型是指和某种原形物质相似,是由物质的东西构成的,它具有时间、空间、运动属性。它既是人们根据原形中所存在的某中关系、属性,用物质的东西再现原形;也可以是人们从现实世界中借用某中实物来表征、反映,再现原形中的某些性质、特点、关系;(2)、思想模型是指其根本特征或构成形态不具有物质实体的性质,是一种特殊的思想形式

6. 理想模型的类型(1)、形象的模型通过理想化的手段去纯化客体的某些突出特征,以思想客体的形式把他们再现出来。(2)、符号的模型是借助于专门的符号、线条等代替了原形的结构

7理想模型的特点;可变性2、互补性3、条件性

8.建立模型应注意的问题1、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2、建立模型需要丰富的想象力3、建立模型需要大胆猜测和推断

9.模型化方法的特点1、间接性特点2、抽象性

10. 模型化方法的功能和意义功能 1、解释功能模型是对客观对象的摹写、反映、是对原形的本质特征的抽象,这一抽象反映的过程是为了解释原形已达到认识原形的目的。2、判断功能是指借助模型来检验关于原型知识的可靠性3、预见功能模型是建立在对原形的本质特征有了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的,因此对模型的研究就预示了原形的秘密。意义 1、运用模型化方法可以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运用模拟方法能有效的促进科学理论的发展为科学进一步开辟新的途径3、运用模拟方法能够导致技术发明4、运用模拟方法可以提高对某些模拟对象的研究速度,取得事半功倍的研究成果5、模拟方法可以提高工程设计的质量,可以检测工程设计中是否存在问题6、模拟方法在社会领域也发挥这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十一章抽象与具体思维方法

1.抽象过程是一个理论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当然是建立在科学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上的。科学的抽象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并遵循着辩证思维的一般规律。第一:要善于从已知中把握未知的东西,从看似毫无联系的东西中找出它们的本质联系。第二:在科学抽象的基础上,发现在事物之间的共同特点,并从中概括出规律性的东西,把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成为人们可以理解和接受理论。

第三:高层次的抽象必能演绎出低层次的抽象。

2.抽象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①抽象的过程是理论思维的过程,它的主要手段是思维中的分析活动,通过分析把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区分出必然的本质的方面和偶然的现象的方面,从中抽取出各个必然的本质的因素。②抽象的基础是感性的具体,即实践经验。

3.具体方法的定义和特点:具体有两种形态:一是“感性的具体”,即完整的表象,它是由人的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它是感觉、知觉的感性的多样性的综合。感性具体具有丰富性、多变性、直接性等特点。二是“理性的具体”又叫思维中的具体,它是在抽象的基础上的各种规定性的综合,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全面、整体的认识,是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本身,它具有深刻性、间接性的特征。

4.具体的类型:可分为感性的具体和理性的具体两大类。

感性的具体作为人的认知的起点,是建立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的,正是实践对客观对象的具体操作才使得人们获得了生动而具体的认识。

理性的具体是思维中的具体,是认识过程的逻辑终点。思维中的具体就是通过抽象,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总体的、完整的特征,这种特征已不是现象的,而是本质的。

理性的具体是通过抽象获得的对事物的本质的多样性的再现,是在理论体系中再现事物的全体、事物的本质。

总之,感性的具体是认识的起点,理性的具体是认识的终点,没有感性的具体,也就不会有理性的具体,、而没有理性的具体,感性的具体就得不到升华,人们也就不可能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但在现实的认知中,感性的具体和理性的具体是相互渗透的,感性具体中渗透着理性的具体,理性具体中渗透着感性的具体,二者共存于人的整个认识过程中。

5.从抽象到具体方法的内涵:①从抽象到具体主要是运用理论的综合能力,把反映事物各方面本质的抽象的规定联系起来,形成关于统一事物整体的认识,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的具体中再现出来。② 从逻辑过程上来看,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是先以理论思维的形式,从反映事物的最简单、最抽象的概念范畴出发,逐渐达到愈来愈复杂、愈来愈具体的概念范畴,直到把事物本质的多样性从总体上以理论综合的形式再现出来。

6.从抽象到具体方法的逻辑起点、中介和终点: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一个逻辑过程,在这个逻辑过程中,概念范畴是起点,理性具体是终点,其中还需要一些中介环节。

逻辑起点是关于认识对象的最简单和最抽象的本质规定。第一,它反映对象的最一般的本质和关系。第二,逻辑起点必须是对对象的极度抽象,但又是适度的抽象。第三,逻辑起点必须包含着对象整个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萌芽”。

逻辑中介是指由一系列概念、范畴所构成的连接“起点”和“终点”的中间环节。逻辑起点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才能发挥它的桥梁作用。第一,作为中介的概念范畴,相对于它的先行者来说是较具体的,相对于它的后继者来说又是较抽象的。第二,要能真正发挥中介的逻辑功能,起到把最抽象的逻辑起点与作为思维具体的逻辑终点连接起来的作用。第三,逻辑中介连接“起点”和“终点”而构成的理论体系,归根结底是以事物的内在联系为依据的。

逻辑终点是指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整个逻辑行程的终结,是通过上升运动获得的思维中的具体,而这个具体是综合许多规定的丰富的具体。

7.从抽象到具体方法的作用和意义:一是它在整个辩证思维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它在科学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这两个方面的作用又是辩证统一的。

十二章逻辑与历史思维方法

1. 逻辑方法的定义:逻辑是指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对人类认识的历史过程的概括和反映,逻辑是历史的东西在理论思维中的浓缩和再现,逻辑的东西表现为概念、判断、推理所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2. 逻辑的方法就是运用逻辑的手段去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3. 逻辑方法的特点:①逻辑的方法具有形式化的特点。②逻辑的方法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③逻辑的方法具有系统性的特点。

4. 逻辑方法的作用:①运用逻辑方法能获得新知识。②运用逻辑方法能进行预见。③运用逻辑方法可以提高人们表达和论证的能力。④正确运用逻辑方法可以提高人们识别谬误和驳斥诡辩的能力。

5. 历史的方法:是通过考察对象的自然进程来揭示其内在必然性和规律性的方法。

6. 历史方法的特点:①历史方法具有描述性的特点。②历史方法具有顺序性的特点。

7. 逻辑与历史统一方法的内涵:撇开有关认识对象历史发展的具体细节的描述,而以理论形态从总体上把握认识对象历史发展过程的内在规律性。

8.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逻辑与人类认识的发展史是一致的;二是逻辑与现实事物的发展史是一致的。

9. 逻辑与历史统一方法的意义: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是辩证逻辑的重要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因此,这一方法实际上已具有方法论的意义。第一,历史与逻辑起点的一致性。第二,逻辑进程符合历史进程。

十三章创造性思维方法

1. 创造性思维方法: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思维方法,虽然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创造性思维方法在科学发现、人类创造活动中的作用是勿容置疑的.一般来说是指人类在开拓认识新领域、创造认识新成果过程中使用的富有创新意义的思维方法。

2.创新性思维方法的特点和激发因素:特征1、创造性思维方法具有新颖性特征2、创造性思维方法运用具有极大的灵活性3、具有艺术性和非拟化特征4、具有探索性特征5、创造思维活动的结果存在着两种相反的可能性。激发因素:目标、意志、兴趣

3创造性思维方法的作用1、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可以不断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不断提高人类认识世界的水平2、运用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3、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可以为实践活动开辟新的局面,为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开辟新的道路。

4创新思维方法的类型1、联想与想象2、知觉与灵感3、逆向思维4、悖论思维方法

5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方法中的一种,它是在克服习惯性思维定势的基础上,从事物的相反方面思考问题,从与原来的思维方向相反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从而导致意想不到的效果

5逆向思维方法的特征1、方向的可逆性是逆向思维区别于其他思维方法的主要特征2、对称性特征逆向思维的结果与原思维的结果呈对称性3、超常性特征逆向思维要求打破常规,从事物的反面或一般程序的相反方向去进行超常规性的思维4、新颖性特征逆向思维要求看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往往十分奇特,超出常规5、奇异性特征运用逆向思维所得到的结果,往往与传统的观点不相符6、开拓性特征

6联想和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和途径.直觉与灵感:是创造性思维中又一种作用巨大的思维方法。

想象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表现:①想象对于提出科学假说具有重要作用。②想象对于提出新的科学概念具有重要作用。③想象是建立模型的重要手段。④想象还是进行思想实验的重要途径。

6悖论思维的特征1、方向性特征2、统一性特征3、互补性特征4、思辨性特征

7意志的特征1、直觉性2、顽强性3、果断性4、自制性

8兴趣的特征:1、广泛性2、收敛性3、持久性

9正确发挥创造能力的步骤和方法1要善于发现问题,使问题明确起来2要善于广集设想,为问题提供多种方案3确定最佳方案,并不断修改和完善4是把以确定的方案付诸行动,通过实践活动解决问题

10如何正确的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1提高主体的素质(1要摆脱习惯的影响2要克服从众心理3不信权威,有怀疑和批判精神4要勇担风险,敢为天下先)1丰富主体的知识和经验(1知识和经验越丰富,就越能观察和发现问题,也就越能开辟出创造性的新天地2知识越丰富就越能有效的选择适合自己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学科或领域3知识和经验越丰富,就越能开阔人们的视野,使人思路宽广,思如潮涌,从而越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4知识和经验越丰富,就越能使科学发现得以深化,使创造性得到升华)

11、影响和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1)目标;(2)意志;(3)兴趣;

12、正确发挥创造能力的步骤和方法?

1)要善于发现问题,使问题明确起来。这是创造象思维能力发挥的开端。(2)要善于广集设想,伪问题提供多种方案。(3)确定最佳方案,并不断修改和完善。(4)把已确定的方案付诸行动,通过实践活动解决问题。

第十四章公理化思维方法

1公理化方法:是对公理的演泽和具体化,它以公理为出发点,把一系列命题有机地联结起来,构成一个系统或体系。包括两个要点:(1)他在一个理论或学说中明确区分了初始概念和被定义概念、出发命题(即公理)和被证明命题(即定理),也就是把前提和结论明确区分来。(2)他明确规定了演绎法则。

2、公理化方法的实质:是人类自身构成科学学说的或科学理论之科学思维加以反思和认识的结果,它的产生是有依据的。

3、公理:一定学说或理论体系中作为演绎推理基础的出发命题。

4、公理系统:是公理化方法具体运用的产物或结果,是一种被规范化了的各种概念、定理、定律、原则等的集合.分类:(1)、古典的直观公理系统(2)、实质的公理系统(3)、形式公理系统

5、形式的公理系统与实质的公理系统的主要区别:1)后者预设领域,前者不预设领域;(2)后者只刻划惟一的对象域,而前者可以刻划多个不同的对象域。

6、变形原则1)代入原则;(2)分离原则;(3)定义置换原则;(4)括号省略原则。

7、公理系统形成的程序(1)、提出初始概念和公理(2)、提出演绎规则(3)、应用演绎规则于公理和已证明定理,去证明新的定理从而构成理论

8、现代公理系统构建的基本要求(1)、一致性(2)、完全性(3)、独立

9、现代公理系统的基本特征:(1)、一致性(2)、完全性(3)、独立性

10、形式化方法:具体表现为构造形式语言、建立形式系统的方法

11、形式化方法的运用对现代逻辑的发展的作用?

1)它把与思维形式无关的因素都撇开了,使逻辑对思维形式的研究能在比较纯粹的状态下进行;(2)它使逻辑系统达到最高度的抽象,因而又具有最大的普适性;(3)它使逻辑系统具有极度的严控性。

12、符号化方法:是通过系统地、大量地使用人工符号语言,来表达或建构某种科学理论的现代公理系统的重要方法

第十五章数学思维方法

1数学: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中的概念、公理、理论、方法和技巧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

2数学思维方法:运用数学工具和手段进行科学思维或科学研究的方法

3数学思维方法的特征:(1)高度的抽象性、(2)精确性、(3)广泛的普适性

4数学思维方法在科学认识和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具有作用:1)、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简洁精准的形式化语言(2)、为科学认识提供数量分析和计算的方法(3)、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有力的工具方法

5、数学思维方法的作用?

1)归纳整理实验数据,总结概括出经验公式,发现新的定律。(2)使理论系统化、形式化、规范化。(3)产生新的科学概念、科学思想,作出科学预见。

6、数学思维方法一般程序:(1)应用数学思维的准备阶段(2)数学模型的建立阶段(3)推导求解阶段(4)解释和预见

7、数学思维方法与辩证思维:1)数学及思维方法在自然学科、技术科学、甚至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作用都是巨大的,但是,应用数学及思维方法需要辩证思维,只有使用数学思维方法与辩证思维方法结合才能使它成为有效、有力的工具。离开了辩证思维,数学思维方法就可能变成死的工具。这是因为,无论是利用数学思维方法提出概念、建立理论,还是进行推演、得出结论,都是思维的过程,都是依赖于研究者的反复思考、深入分析,换而之,都依赖于研究者在研究者在研究中辩证、合理的运用数学知识(2)应用数学思维方法不能脱离辩证思维,应用数学思维方法需要正确的哲学观点的指导(3)但是数学思维方法是辩证思维的铺住工具和手段,夸大数学思维方法的作用或用数学思维方法代替辩证思维也是不足的,错误的

8、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发展对数学思维方法的应用有哪些影响?

1)、电子计算机作为高度准确的运算工具,扩大了数学思维方法应用的广度和深度(2)、电子计算机优越的优越的运算能力和一定的逻辑判断能力为应用数学思维方法开辟了新的领域(3)、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数学这种高度抽象的方法并入生产过程,成为工艺和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4)、计算机还导致了科学的一步数学化进程,引起一系列的新学科的诞生。

9、数学思维方法是普遍适应的,但这种普遍形式有限制的,主要表现在:(1)数学思维方法的普遍性 来自数学本身的高度抽象性,数学思维方法作为科学抽象的产物必然受到人类的知识水平、数学本身发展水平的限制,(2)数学的高度形式化语言也给数学思维方法的普及带来了困难。(3)一旦把所得的数学结论应用到具体问题时,就又回到了现实,必须考虑一些被忽略、被排除的因素的影响,因此这种数学思维方法的精确性也只是近似的相对的。(4)数学思维方法在目前来看是一种普遍推广的工具,但是,它绝对不可能完全排除、代替其他的科学思维方法;(5)科学思维方法在具体运用中的数学模型、数学推论等是否合适、有用、正确等都需要实践来判定,通过实践来修正。(6)数学思维方法所得出的结论,作为预测和预言最终要受实践的检验。

第十六章系统思维方法

1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的,在一定的环境中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1)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的整体。(2)系统是具有特定结构的整体。(3)系统是处在一定环境中的整体。(4)系统是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2系统思维方法:就是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研究事物的方法,或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研究的方法

3系统论非时髦一时的产物:系统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无论在东方的整体思维形式中还是在古希腊的活力论和目的论中都包含着系统思想的萌芽。尽管那时的系统思想、系统观念还寓于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之中,但它已与整体、等级、秩序等概念和思想联系在一起

4系统思维方法的特点1、整体性2、综合性3、最优性

5系统论的形成1、古代的整体观2、近代的机械观和活力论3、现代的系统观

6系统思维方法的程序:1、选择和确定目标2、收集资料进行分析3、建立若干个数学模型4、通过比较和评价确定最优方案5、选定的方案如果可行则实施,对实施的效果进行评审,再与方案进行比较;如果方案不满意,则需要修改再进行研究

7系统思维方法作用1、系统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复杂事物的有效手段2、系统思维方法是实现科学管理的有效工具3、系统思维方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4、系统思维方法已经和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8系统思维方法的类型:1、系统分析法2、系统决策方法3、系统规划方法

9系统分析法:是为确定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效用而对系统各种要素、过程和关系进行考察的方法程序:首先要求人们准确的记录下系统各要素和过程各阶段的数据,并用这些数据对系统进行研究其次,根据流程图上的数据设计各种方案,并根据目标的要求,比较、选择方案

10系统决策方法:是运用系统思维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制定可选择方案并确定最佳方案的方法。环节:1提出问题2确定目标3获取信息4设计方案5决策6反馈

11per方法:研究计划的选择修订方法.pdca:计划、执行、检查、总计处理的缩写

12dp:是保证科研中计划优化和计划执行优化的方法。

13现代系统观包括:生物体是一个开放系统、生物体结构是一种动态结构、生物体是一个能动系统,具有应激性,其主要表现在于能动性,如心跳等生理机能不是对外界思维的反应,而是维持生存的内在要求、生命问题本质上是组织问题,而生物组织有等级性

14 为什么说系统论的产生并非“时髦一时的产物”?

系统论的产生并不是“时髦一时的产物,而应当把它看做是人类思想史交织发展的一种现象”。系统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远溯到古代。无论在东方的整体思维形式中,还是在古希腊的活力论和目的论中都包含着系统思想的萌芽。尽管那时的系统思想、系统观念还寓于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之中,但它已于整体、等级、秩序等概念和思想联系在一起了。

13 在古希腊,原子论的创始人德谟克利特在他的《世界大系统》一书中最早采用了“系统”这一概念,认为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大系统。

14 古代整体观有什么特点?

古代社会的生产水平和人们的认识水平都很低下,所以尽管当时的人们把世界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认识,但是对这一整体的成因、功能却无法理解和说明。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古代的系统思想只能是一种由猜测和思辨联结起来的笼统的、模糊的整体认识。

15 近代的机械观有何缺陷?

只能得出世界万物都遵循力学规律的观点,产生把生命现象简化为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过程的机械观念,从而抹杀了生命现象的复杂多样性。就其特点来看,机械观认为世界万物只不过是各式各样的机器,事物整体可以简化为其部分,把一切联系都归结为严格的因果链,把一切事物都看做是静止不变的,把对事物的分析看做是惟一可靠的思维方式等。贝塔朗菲认为,这种传统的机械观,只是对各部分个过程进行研究,没有包括协调各部分和过程的信息,因而不能完整地描述活动的现象,无法说明生物体的统一性、秩序性、组织性和自我调节性等。

16 活力论有什么缺陷?

亚里士多德的活力论,尽管也意识到生物现象不能归结为机械、物理、化学运动的过程,但在解释生命现象的复杂性时,除了从外部加进一种超自然界的活力外,是什么也没有做。因此活力论生命观只不过是机械论加活力而已,也没有揭示出解决生命本质的正确方向。

17 贝塔朗菲机体系统论有哪些主要内容?

贝塔朗菲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在生物学领域批判机械论和活力论,提出了“机体论”,它的基本观点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生物体是一个开放系统。第二,生物体结构是一种动态结构。第三,生物体是一个能动系统具有应激性,其主要表现在于能动性。第四,生命问题本质上是组织问题,而生物组织有等级性。

18 什么是系统?应从哪些方面理解系统范畴?

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的,在一定的环境中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1)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的整体。(2)系统是具有特定结构的整体。(3)系统是处在一定环境中的整体。(4)系统是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19 怎样理解系统的普遍性?

在物质世界中,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即系统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中,从基本粒子到总星系都是由若干要素相互结合而成的,且与环境发生一定联系,有组成要素所不具有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也就是说,都是系统。总之,系统是无处不存在的,系统概念是一个基本的、普遍的概念。

20 怎样理解系统的复杂多样性?

系统具有复杂多样性。系统的复杂多样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系统联系的复杂多样性,它包括要素之间的联系,要素与系统的联系,系统与环境的联系,要素与结构的联系,要素与功能的联系,系统与结构的联系,系统与功能的联系等等。二是系统之间的复杂的层次性。三是物质世界中物质系统的类型的复杂多样性。

21 什么是系统思维方法?它有哪些具体的要求?

所谓系统思维方法,简单地讲,就是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研究事物的方法,或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研究的方法。

系统思维方法要求从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出发,始终着眼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之间的关系,综合地、精确地研究对象,对系统的内外联系及其规律性加以辩证地分析,找出合乎系统目的性的最佳方案,最终达到最优化处理问题的效果。

22 系统思维方法的一般程序包括哪些步骤?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一般说来,系统思维方法应包括这样几个环节:一是选择和确定目标;二是收集资料进行分析;三是建立若干个数学模型;四是通过比较和评价确定最优方案;五是选定的方案如果可行,则付诸实施,对实施效果进行评审,再与方案进行比较。

系统思维方法最基本的精神就是在解决给定问题的若干可行的方案、途径中寻找最佳的方案和途径,以达到对问题的最优解决。

23 举例说明应用系统思维方法获取整体最优,是与选择的目标密切相关的?

应用系统思维方法获取整体最优,与目标的选择有密切的关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的海上运输经常受到德国空军的袭击,英国派军舰护航,并在运输船上配备了高射炮。这样,高射炮和护航舰就组成了一个系统。最初,把作战目标确定为击毁敌机,结果货船损失大,运输效率低。后来,英国吸取了教训,把作战目标改为击溃敌机,货船损失减少,运输效率提高。

24 怎样理解系统思维方法的整体性、综合性和最优化特点?

系统思维方法的第一个也是首要的一个特点是整体性。首先,整体性坚持整体大于孤立部分之和的“整体性原则”。其次,系统思维方法坚持整体性有别于传统的孤立分析方法,他还有别于系统的先分析后综合、从部分求整体的机械综合方法。因此,整体性是系统思维方法的出发点。

综合性是系统思维方法的第二个特点,也是非常重要的特点。首先,系统思维方法被应用解决具体问题时,要求关注和重视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系统与要素之间以及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因为正是这种相互关联,决定了不同系统的特征;也正是因为这种关联的不同,而使系统区别于其他的系统。

最优化这也是系统思维方法所要实现的目标。这里所说的最优化是要求整体最优,是指一个系统的整体联系在运动中达到最适当的有序状态。为了在运用系统思维方法时达到整体最优,应在以下诸环节上达到最优。首先,要求达到系统目标的最优。其次,要求对系统的过程的控制达到最优。再次,还要求应用最优化数学模型,如规划论、运筹学、博弈论、网络方法等。

25 为了在运用系统思维方法时达到整体最优,必须注意哪些环节?

最优化这也是系统思维方法所要实现的目标。这里所说的最优化是要求整体最优,是指一个系统的整体联系在运动中达到最适当的有序状态。为了在运用系统思维方法时达到整体最优,应在以下诸环节上达到最优。首先,要求达到系统目标的最优。其次,要求对系统的过程的控制达到最优。再次,还要求应用最优化数学模型,如规划论、运筹学、博弈论、网络方法等。

26 系统思维方法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一系统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复杂事物的有效手段 二系统思维方法是实现科学管理的有效工具 三系统思维方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系统思维方法已经和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27 为什么说系统思维方法已经和正在改变和更新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人类在研究、考察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是与每个历史时代相适应的,因而也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以系统思维方法为核心内容的系统思维方式正好可以认识和解决这复杂的事物和系统问题。系统思维方式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着的,正是因为不同的联系方式构成了不同性质的系统,如自然系统、生命系统等。这种思维方式从事物的整体出发,在事物的联系中考察研究事物;它承认事物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性质和特点,以及事物在这种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不能不说是对近代兴起的、延续几个世纪的传统思维方式的变革。在系统思维方式的指导下,人们看问题更加客观、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正因为如此,系统思维方法已成为当今人们思维方式的最重要的内容,系统概念已成为当前最流行、最时髦的范畴之一,它已渗入一切科学领域,渗透进大众思维,成为行话和媒介。系统思维方式在广阔的领域里,无论是在工业企业中还是在科学研究领域内,无论是在政界还是在军界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8 什么是系统分析法?它有哪些具体的程序?

系统分析法是为确定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效用而对系统各种要素、过程和关系进行考察的方法。

程序:首先要求人们准确地记录下系统各种要素和过程各阶级的数据,并运用这些数据对系统进行研究。其次,根据流程图上的数据设计各种方案,并根据目标的要求,比较、选择方案。

29 什么是系统决策方法?其程序一般包括哪些步骤?

系统决策方法是运用系统思维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制定可选择方案并确定最佳方案的方法。

系统决策的一般程序包括以下六个环节:1.提出问题2.确定目标3.获取信息4.设计方案5.决策6.反馈

30 什么是PER方法?书366

PER方法是指科学研究计划的选择修定方法。用计划(PLAN)、选择(ELECT)、修定(REVISE)三个英文字的字头简称之。这一方法是统筹兼顾、系统循环、不断完善提高的方法,是系统思维方法的一种。

31 什么是PDCA方法?书367

PDCA是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总结处理(ACTION)的缩写。这种方法是美国管理专家戴明提出的,故亦称为“戴明循环法”。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不断地完善计划方案内容,提高水平。

32什么是DP方法?书367

DP方法也是保证科研中计划优化和计划执行优化的方法。DP是动态(DYNAMIC)和计划(PLAN)的缩写,因而DP方法亦称为动态规划方法。

33 PER方法的程序?

第一,按照系统思维方法的要求,通过系统分析,了解全部工程各要素和关系的逻辑顺序,指定初步方案和计划。方案和计划可有几套,以供选择。第二,根据工程顺序列出明细表,通过计算分析,画出工作计划的网络图,找出“关键线路”。第三,进行系统的可行性研究,根据网络图的“关键线路”筛选计划方案,确定最佳方案。第四,执行计划或方案。

34 PDCA方法的过程?

第一,紧接着PER的工作,制定出满意的计划。第二,执行计划。第三,和实际对照,检查执行情况。第四,总结处理。

35 DP方法的过程?

第一,收集科学事实。第二,制定研究计划。第三,调整充实计划,采用运筹学、线性规划等方法,是计划充实、修正和优化。

第十七章信息思维方法

1、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涵义:在日常生活中的信息可以由数据、信号等构成的消息中所载的内容

2、所谓信息思维方法:是指运用信息的观点,把系统的运动过程当做信息传递和信息转换的过程,通过对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处理以及通过对信息流的分析和检测,以达到对某个复杂系统规律的认识的方法。简言之,信息思维方法就是把系统的运动过程看做是信息的运动过程,从而用住处的理论加以分析研究的方法。

3、信息思维方法的作用:一、在科学研究和科学认识领域主要表现为1、信息思维方法揭示了自然科学研究种的信息变换过程2、揭示了各种类型的系统在信息上的统一性3、揭示了许多事物的信规律4、它的应用对过去难以解释的现象作出了科学说明,便于人们掌握其活动规律为人类服务二、在社会管理决策方面,信息思维方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1、它为科学管理提供了有效工具2、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根据,奠定了基础

4、信息思维方法的特点1、撇开了对象的具体运动形态,以信息的运动作为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基础。把系统有目的运动过程抽象为一个信息变换、传递过程2、把系统行为归纳为信息流的输入、输出过程以及信息的反馈过程3、直接从系统整体出发,利用联系与转化的观点,去综合研究系统的信息流程过程4、将信息作为一切有组织系统的相互联系的中介5概言之,信息思维方法作为一般的科学思维方法,直接体现了客观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以及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它深刻地揭示了不同质的系统在信息及其转化方面的同一性,从而使该思维方法具有普适性颇高的特点,在各个领域都能发挥作用。

5、信息论的类型1、狭义的信息论它主要研究消息的信息量,信道容量以及消息的编码问题2、一般信息论它主要研究通信的问题,也包括噪声理论,信号滤波与预测,调制与信息处理的问题3、广义的信息论它不仅包括上面12的内容,而且包括所有信息有关的领域

6、人们传递信息历史1文字的出现使人类传递信息的技能向前跨了一大步2为了通信的需要,人们不仅创造了文字而且逐步建立并健全了通信的组织和制度3利用烽火传递信息,是我国古代通信的另一种方法4古代人们除了用烽火传递信息外,也采用击鼓、吹号的方法传递信息5用漂流瓶传递信息,也是古代通信的一种方式6人们除了用语言、文字、火光、声音和漂流传递信息外,还有其他许多方式,表演、动作、手势和体态也是人们常用的通信方式7中国人发明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使得人类的通信手段继语言、文字之后发生了第三次飞跃。8人们进入19世纪以后随着点的广泛应用,通信技术有产生了新的飞跃,信息传递的历史进入一个新时期。

7、申农信息论的基本内容:是研究信源、信宿、信道、和编码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1申农第一次从理论上阐明了通讯的基本问题,提出了通讯系统的模型2提出了度量信息量的数学公式,及数学模型3初步解决了如何从信息接收端(信宿)提取由信息源发来的消息的技术性问题4提出了如何充分利用信道的信息容量,如何在有限的信息中以最大的速率传递最大的信息量的基本途径5初步解决了如何编、译码才能使信源的信息被充分表达和信道的容量被充分利用的问题。

8、信息的特征1信息源于物质,但又不是物质本身;信息与能量密切相关,但又不等同于能量2信息表征物质系统的有序性3信息不遵守物质和能量的守恒定律

9、建立信息管理系统遵循方法论准则1信息系统要适应管理决策和物质生产要求2信息系统要求实现信息的双向流动3信息的传递、处理要及时迅速3信息思维方法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根据、奠定了基础

10、信息论:是以通讯系统为对象,研究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的科学理论。

11、通信:通常人们把传递或交流信息的过程称为通信。

12、人们除了用语言、文字、火光、声音和漂流瓶传递信息外,还有其他许多方式,表情、动作、手势和体态也是人们通常用的通讯方式。

131884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的电报机。1875年,苏格兰发明家贝尔发明了第一台磁石电话机。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1894年,爱迪生制成了第一部电影机。1898年,丹麦人波乌尔森发明了磁带录音机。

14信息论的创始人是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数学家申农,他在1984年在《贝尔系统技术》

杂志上发表了题为《通讯的数学理论》,奠定了现代信息论的基础。

15当时对信息论有重大贡献的还有1美国科学家维纳2前苏联的戈尔莫戈洛夫3美国科学家费希尔4W.魏沃尔。

1620世纪50年代,是信息论向其他学科拓展的时期20世纪60年代与50年代相比,是信息论的消化、理解时期,是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重大建设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数字计算机的广泛应用,通讯系统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和处理信息,成为日益迫切的问题。

17、科学层面上的信息界定:一、信息是信息论和控制论的核心概念。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二、申农从通信角度出发,认为“通信的基本问题就是精确地或近似地在一点复现另一点选择的信号”,因此他把信息规定为“用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三、维纳对信息的观点:1信息就是我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和控制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2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3信息就是我们在适应和控制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交换的排除了物质和能量的其他内容的名称。

18、哲学层面上的信息规定: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的状态和规律的表征,或者说,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的知识。

第十八章控制论思维方法

1控制:根据系统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对其进行调节,以克服系统的不稳定性,使系统稳定的保持或达到某种特定的状态,也可以使系统按某种规律发生变化

2行为:就是一个系统相当于它的环境作出的任何变化

3反馈方法:是指利用反馈原理去分析和处理受控系统,利用受控系统的输出信息来调节系统的行为,使系统沿着预期目标运行的方法。其特点:1反馈方法特别强调结果反作用与原因2反馈方法强调系统的稳定性3反馈方法强调由系统过去的操作情况去调整未来行为。其作用:反馈方法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开拓了新领域2反馈方法揭示了各种不同系统、各种不同物质运动所共有的反馈调节机制3反馈方法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

4黑箱方法:通过观测外部输入黑箱的信息和黑箱输出的信息的变化关系,来探索黑箱的内部构造和机理的方法。“黑箱”指内部构造和机理不能直接观察的事物或系,只能依据对其外部观测和试验的结果,来认识其功能和特性

5黑想方法的一般程序:1确认黑箱2通过观察和试验来考察黑箱3根据所观察的数据和资料等,按照一定的规律建立起来黑箱模型,并运用其模型来说明原型和模拟原。

6黑想方法的特点1信息联系2动态过程3概率因果4黑想方法的发展-系统辨析方法。

7黑箱方法作用:1黑箱方法从整体、从联系中去认识事物,它对研究高度复杂的大系统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对研究有高度组织性和活动性的生命系统有独特的作用2黑想方法从系统的功能入手,对于探讨系统内部结构是必不可分的

8功能模拟方法:它是以功能和行为的相似为基础的用模型模仿原型的功能和行为的方法。其特点;1它只以功能和行为相似为基础,他模仿的是一切具有通讯和控制系统的合乎目的性的行为2功能和行为相似的基础在于机器和生物这些控制系统遵循某些共同规律既信息变换和反馈原理3撇开系统内部的组成和结构而只求功能和行为上的等效性。其功能:1使科学认识功能出现了重大突破;开拓了科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途径;微计算机代替部分试验提供了有效方式;为决策科学化提供了最有效的手段

9,怎样理解控制论思维方法是伴随控制论的创立和法发展而孕育和成熟起来的?控制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门崭新的综合性学科,是数学、数理逻辑、神经生理学、无线电通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等多种学科和技术相互渗透的产物。自它形成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并成功地运用技术系统、生物界、社会和思维领域,由此相应地形成了工程控制论、生物控制论、社会控制论和智能控制论等,尤其是智能控制论的前景让人神往,这正如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之一钱学森先生所指出的那样,思维科学的发展将导致一场新的科学革命,必将引起人们的高度认识。

10 为什么控制论的思想萌芽可追溯到古代? 控制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驾船的舵手”或“掌舵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把操作船的技术叫做控制论。亚里士多德曾把管理国家和驾船看做是具有共同法则的事,它们都不能超越“舵”所控制的范围。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在其巨著《科学哲学概论》中使用了“控制论”这一词;莱布尼兹的哲学著作中包含着控制论的思想。

11 20世纪20年代到1942年,维纳为创立控制论做了哪些准备性工作?维纳从1919年研究勒贝格积分时就已经接触到控制论的思想;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维纳在麻雀理工

工学院工作,接触到许多工程学问题,尤其是与万尼发。布希合作,写了关于电工运算方法的书,还一起在微分分析器上研究运算微积分,引起了他对机器运算兴许;维纳在19358月至19365月来中国,在清华大学电机系和数学系任教授。

20 为什么说从20世纪40年代时控制论的形成时期?从1943年维纳和毕格罗、罗森勃吕特发表《行为、目的和目的论》一文,到1948年维纳出版《控制论》一书,这是控制论的形成时期。

21怎样理解20世纪50年代以后是控制论的发展时期?1954年,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运用控制论的思想和方法,首创了工程控制论,把控制论推广到工程技术领域;接着神经控制论、生物控制论问世;六七十年代,有相继出现了经济控制论和社会控制论;目前,控制论还在向许多领域渗透,并在纵深方向上迅速扩展,正在形成大系统理论和智能控制。

22 什么是控制思维方法?是根据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和思想进行科学思维的方法。

23 控制论思维方法适用的对象是什么,其基本矛盾是什么? 控制系统 在一般情况下,任何一个控制系统都可以看成是由施控系统和被控系统组成的,施控系统与被控系统之间的矛盾,是一切控制系统的基本矛盾。

24 反馈 是控制论思维方法的核心概念,有人甚至认为是其灵魂。

25 如何认识反馈方法的历史发展过程?

反馈方法一开始是作为一种技术思想而被人们是用的,反馈思想和方法经历了“技术经验——电子学——控制论——哲学”的发展过程。它在技术经验中萌芽,在电子技术中形成,在控制论中得到了充分发展,并为上升到哲学范畴奠定基础。

26举例说明反馈方法的运用为自然科学研究开拓了新领域

生物控制论的创立,为生物学和医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分子生物学中乳糖操纵子论的建立就是成功运用反馈思想和方法的例证。

27举例说明反馈方法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

有人利用反馈思想和方法研究经济过程,试图寻找投资、消费和收入的正确关系,以促进经济发展。

28什么是功能模拟法?主要特点有哪些?

功能模拟法:是控制论思维方法中特有的一种,他以模型和原型在功能或行为上的相似性为基础,用模型模仿原型的功能和行为。这种以功能和行为的相似为基础的、用模型模仿原型的功能和行为的方法就叫功能模拟法。

特点:(1)只以功能和行为相似为基础,它所模拟的是一切通讯和控制系统的合乎目的性的行为。(2)它把机器和生物作为系统来研究,找到它们在某些功能或行为上的相似性,但这种功能或行为相似的基础在于它们遵循某些共同规律——信息变换和反馈原理。(3)在功能类比基础上对系统进行功能模拟,这是控制论中最成功之处,也是功能模拟方法的实质。

29功能模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使科学认识的功能出现了重大的突破。(2)开拓了科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途径。(3)为用计算机代替部分实验提供了有效的方式和途径。(4)为决策科学化提供了最有效的手段。

301)黑箱:控制论认为,打不开的控制系统叫黑箱。(2)白箱:可以直接观察其内部结构的系统。(3)灰箱:介于黑箱和白箱之间的系统。

31什么是黑箱方法?主要特点有什么?

黑箱是指这样的系统,人们只能获得它的输入值和输出值,而无法知道其内部结构,是一种既不能打开又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其内部结构的系统。

特点:(1)信息联系(2)动态过程(3)概率因果(4)黑箱方法的发展——系统辨析法

32黑箱方法的程序:(1)确认黑箱(2)通过观察和试验来考察黑箱(3)根据观测的数据和资料等,按一定规律建立起黑箱模型,并运用其模型来说明原型或模拟原型。

33系统辨识方法:是指先测出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的数据,然后通过数据确定系统的结构参数,从而建立描述动态系统的模型。

34系统辨识法是黑箱方法的发展的原因:1)它肯定了系统输出信息与输入信息中包含了系统的结构信息,这正是黑箱方法的观点。(2)它提出了系统结构的可辨识的问题,即在何种情况下系统的结构才可由输入与输出数据来确定。(3)还要根据输入与输出建立系统的状态方程。

35系统辨析法的意义:系统辨识法明确了黑箱对于人的不知,但并不是不可知。人类的认识经历了“黑————白”三个环节的转化,从不知到知之较少、再到知之较多,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体现了人类认识的主观能动性和真实性。

36黑箱方法的作用:1)黑箱方法从整体、从联系中去认识事物,它对研究高度复杂的大系统提供有效工具,对研究有高度组织性和活动性的生命系统有独特作用。例如,通过电、声、图像等信号输入、观察和分析脑电波输出,研究人脑对视觉或听觉的信息传递、变换和处理等功能,可以在不干预大脑内部结构情况下,达到对大脑运行机制的研究和认识。(2)从系统的功能入手,对于探讨系统的内部结构是必不可少的。

第十九章假说思维方法

1、假说的定义和特征:是科学假说的简称,是指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科学思维的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方法。特征 1、科学性 2、假定性 3、易变性

2、假说的逻辑分析:主要指分析假说在逻辑上的合理性,以达到对假说进行初步筛选的目的

3、假说形成的一般程序:第一阶段:针对问题提出假设,这是假说的孕育阶段。在这一阶段,根据科学理论和为数不多的经验事实,针对问题即选择的课题提出初步的假设即初始假设。第二阶段:围绕假设建构假说体系,这是假说的完成阶段。在这一阶段研究者以初始假设为中心,进一步搜集观察、实验事实材料和理论根据,进行系统的论证,充实其内容,修正错误,使假说成为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

4、假说的来源:①.相当大的一部分假说来理论与科学实践中获得的科学事实或经验事实矛盾。

.当把某一理论类推到原来适用的范围之外,对其他事物的属性、规律等进行猜测或设想时,会提出新的假说。③.为了解决新旧事实之间的矛盾会提出假定性的说明,即对同一事物先前发现的事实与后来发现的事实之间的矛盾现象的解决可以用假说的形式。④.为了说明同类事实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呈现的规律性,一般情况下也是用假说来完成的

5、假说的作用1.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中介和桥梁。2.假说是激发思维创造性的媒介。3.假说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法。4.假说还是理论指导实践的有效途径。5不同的假说“争鸣”有利于学术繁荣

6、假说建立的方法论原则:①解释性原则 ,假说应与已知的经过实践复核的事实相符合,不仅能解释个别事实,而且能解释已知的全部事实。②对应性原则,这是指假说与已知理论的关系。 ③简单性原则,这是指新假说应具有逻辑上的简单性,即它“所包含的彼此独立的假说或公理最少”。 ④可检验性原则,提出的假说必须能用观察、实验加以检验,从而判定它的真伪。

7、假说的启发性原理1.和谐性原理:和谐性是统一性、相似性以及比例匀称、协调一致的性质,这些性质又称为“和谐美”。2.对称性原理: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和过程存在与它对应的方面,并由此产生种种看法。3.守恒性原理: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能力是无穷的,变化前后的质和量的关系保持一定的守恒关系。物质运动的守恒性是普通存在的,对于具体事物还有特殊的守恒关系

8、假说的实践检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假说及推论进行的验证。实践检验一般分为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两种。直接检验是指直接用观察、实验方法验证假说的内容。间接检验是由假说中演绎出若干个可以直接检验的推论,然后和观察、实验结果进行对照,以达到检验假说的目的

9、假说一般在哪几个层次上使用:可在两个层次上使用,一是关于某件事或某事物个别属性的猜测性判断和说明,二是关于事物的一般规律的说明和推断。

10、怎样理解假说的科学性和假定性:⑴假说是以一定的科学事实为依据,以科学理论为前提,合乎逻辑机制和规范而提出的,因此假说具有科学性。科学性是假说的第一个特征。⑵假说中包含着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猜测,这种猜测往往是在科学资料不甚充足、检验条件不甚完备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带有假定性成分,在将来可能被证伪而被淘汰,也可能基本被证实并经修正完善后成为理论。

11、怎样理解假说的易变性:对同一自然现象,由于人们占有的材料不同,看问题的视角不同,分析问题的层面不一样,拥有的知识背景结构不同,使用的方法各异等,可以提出多种不同的假说;对同一现象提出的假说,还会随着实践的新发现而发生变化,随着争论的发展深入而得到修改等。这就使假说具有了易变性的特征。

12、为什么说逻辑分析仅是实践检验假说的一种辅助性手段,而不能代替实践检验:因为逻辑分析归根到底是实践检验的逻辑表现,逻辑分析的基础是实践,逻辑分析的规则是在人类实践千百万次的重复中固定下来的,逻辑证明的结果要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实践的检验。

13、为什么说在实践检验假说的过程中间接检验更为主要:假说中包含着对事物本质的猜测,这种猜测往往以全称判断的形式出现,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是无法直接检验的。

14、什么是证实?什么是证?怎样理解证实、证伪的复杂性:实践在检验作为科学认识的结果——假说时具有双重作用,即或者证实假说,或者推翻假说。推翻,若用科学哲学的术语,便可成为“证伪”。从一般的原则上讲,当假说与经验事实相符合、相一致时,假说便被证实了。当假说与经验事实不符合、不一致时,假说便被证伪了。

15、双重验证:指的是,同一个实验中的相反的处理或在相反的条件下进行实验,以便对同一个假说分别从正面和反面进行检验。

16、判决性实验:如果对同一研究对象存在两个对立的假说H1H2,并分别判断出两个互不相容的结论C1C2,而且可以通过一个实验进行检验,其检验结果符合C1(或C2),不符合C2(或C1,则认为这个实践肯定了H1(或H2),否定了H2(H1),该实验就是关于假说H1H2之间的判决性实验。

第二十章理论思维方法

1科学理论:是科学工作者在科技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关于研究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系统说明,是借助于一系列的概念、判断、推理、表述出来的知识体系,是经过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的客观真理系统

2科学理论的特征1.客观真理性特征2.全面发展性特征3.逻辑系统性特征4.实践性特征

3科学理论的方法论意义:①客观性是科学理论的根本特征,因此要求人们进行科学思维时,要尊重客观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②全面性是科学理论的重要特征,因此要求人们进行科学思维时,要从客观事物的全部总和出发,从事物的整体系统出发③逻辑系统性是科学理论的重要特征,因此安要求人们在进行科学思维认识时,要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按照事物本身固有的逻辑规律办事,要全面、正确的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④实践性特征是科学理论发展的源泉、动力、目的、归宿以及检验的唯一标准

4科学理论结构:科学概念、科学原理或科学定律以及科学推论

5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1.理论同经验事实的一致性标准2.理论内在逻辑的完备性标准3.理论的简单性标准4.理论的预见性标准

6科学理论的发展:科学理论的发展,实际上是科学创新,因为发展后的科学理论与旧理论相比有更大的优越性①新科学理论要能说明旧理论所不能说明的自然现象和经验事实,否则新理论根本无立足之地。②新科学理论应比旧理论有高的逼真度。③新理论有更大的预见性④新理论在逻辑上更加自洽,更符合简单性标准

7科学理论的曲折1.科学理论的发展实质上是人们的认识的发展,而认识的发展又受一定条件的限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只能形成一定的科学理论。2.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异常复杂,因此人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3.新的科学理论的确立需要一个过程,因为新的理论的确立涉及到人们对他的评价与选择的问题。新理论不旧理论优越,但不一定立得到公正的评价和认可

8西方科学哲学中的科学理论发展模式:科学发展的累进模式、波普的不断革命模式、库恩的科学革命模式、拉卡托斯的研究纲领 .

9.科学理论的结构体系分为1.归纳法经验归纳体系。2.演绎法演绎理论体系。其中演绎结构体系已成为现代科学理论的主要,富有成效的理论体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8a35968b84ae45c3b358cb9.html

《科学思维方法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