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发展观在文学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8-12-23 07:43:4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一.观点凝练

1 展具有普遍性

原理内容:

1 自然界是发展的。自然界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中。

2 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 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每个人的知识积累都会经历一个有不知到知,有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方法论:

这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

原理内容:

1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

要求我们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接受挫折的考验。

3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

1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 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

3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方法论:

要求我们积极的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求我们果断地抓住时机,促进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4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

1 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的原因。

2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方法论:

要求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文学延伸

1.成语故事

(1)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

蕴含哲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 水滴石穿;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蕴含哲理: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即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变化。

(3)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蕴含哲理:事物发展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较长过程。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结果。种树要十年以上才能成材,教育后代耍更长的时间,百年以上才能培育出一、两代优秀的人才。这里其实我们要重视教育,及早抓教育,要有量变的准备,才有质变的结果。

(4) 田忌赛马;朝三暮四

蕴含哲理:量变引起质变: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排列顺序上不同而产生质变的

具体分析“田忌赛马”:

战国时齐威王和田忌赛马,两人各出上、中、下等马三匹,比赛时,以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由于齐威王马无论哪一等都比田忌的马强,结果田忌三战三败。孙膑得知此事,帮他出了一个好主意,并请求齐威王再比一次。比赛又开始了,这时田忌下等马对齐威王的等马,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中等马对下等马,结果二胜一负取得了胜利

这则故事包含了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排列顺序上不同而产生质变的哲学道理。唯物辩证认为,事物的质变,就是事物从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尺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田忌采纳孙膑的意见,马仍然是原来的马,只是改变了与对方赛马的“排列顺序”,所以就由输变赢。这就是启示我们,要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的发生质的变化,不但要注意量的积累,循序渐进,而且还要把握“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杨长避短,发挥优势,这样才能夺取胜利。

2.哲思故事

1楚人过河

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去测量水的深浅并做好标志。但澭水突然大涨,楚国人不知道,依旧按原来的标志在深夜里偷渡。结果被淹死了一千多人,楚军万分惊恐。原来测量时是可以渡过去的,现在河水已经上涨了,而楚国人还是按照旧的标志在渡河,因此遭到了失败。

[简要分析]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也应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河水时涨时落,不断变化,人的认识也应随之变化,绝不能停滞不前、头脑僵化。否则必定会碰钉子。

2“谷堆论证”和“秃顶论证”

“谷堆论证”的具体内容是:一颗谷粒不能形成谷堆,再加一颗也不能形成谷堆,如果每次都加一颗谷粒,而每增加的一颗又都不能形成谷堆,那么怎么形成谷堆呢?

秃顶论证”认为:掉一根头发不能成为一个秃顶,再掉一根也不能成为秃顶,那么如果每次掉一根,而掉的每根又不能形成一个秃顶,那么何以形成秃顶呢?

[简要分析] 事物量的变化,到了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一”虽然不是多,但是“一”的不断重复或积累,就会形成向多的转化。

3“笨人吃饼”和“愚人吃盐”

在佛教文学作品《百句譬喻经》中有这样两则故事:一则是“愚人吃盐”,讲的是从前有个愚人,到别人家做客,吃菜嫌淡而无味。主人知道后,给他加了一点盐,他吃了后便觉得味道很美。而后他想,味道好是因为有盐,加了那么一点点盐就那么好吃,多加一点岂不更好吃了吗?于是,他就大吃起盐来,其结果是又苦又涩。

另一则是“笨人吃饼”,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肚子饿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个饼子。他觉得没有饱,又一连吃了五个,还是没有饱,于是,便吃第七个饼子,刚吃到一半,便觉得饱了。这个人非常后悔,心想;我今天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子,前面吃的六个都浪费了。如果早知道吃这半个饼子就会饱,我先吃这半个就好了。

[简要分析] “愚人吃盐”是不懂人食用盐是要适量的,一定数量的盐会使食物味道有滋有味,但过了量,就会转变为又苦又涩了。“笨人吃饼”则是不懂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吃饱了不仅是最后那半个饼子的作用,而是吃的全部饼子的作用,最后的那半个饼子只不过是由量变到质变发生转化的关节点。它们都割裂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3.智者智言

(1)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 《三国志》: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哲学分析】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3)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4) 荀子在《劝学》中说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哲学分析】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积累一定的量变才能引起事物的质变。

(6)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哲学分析】孔子的第一句话强调了内因的作用(应自觉看齐或自我反省),第二句话则强调了外因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即习相远)。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要正确对待内因和外因,把二者结合起来

(8)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哲学分析】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但是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坚持适度原则。“欲速则不达”体现了这一道理。

(9)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哲学分析】这话是有道理的。因为河流在不停地流动,当人第二次踏入这条河流时接触到的已经不是原来的水流,而是变化了的新的水流。他用这句话说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川流不息的河流,永远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一切皆变,无物常住。对于这一思想,恩格斯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说:“这个原始的、朴素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来的;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

扩展比较】赫拉克利特学生克拉底鲁认为:“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认为,一切事物不停变化的,瞬息即逝。因此,对任何事物都不能做出判断,都无法说出它是什么。

克拉底鲁的观点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诡辩。相对主义不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事物质的稳定性,不懂得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它一方面承认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一方面又指出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离开了静止,运动就找不到规定和衡量自己的尺度,我们就不知道什么在运动,这就必然导致不可知论。

4.诗词歌赋

(1)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朝赵翼《论诗》

哲思诗韵】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常用来赞美人才辈出,或用来表示一代新人过去,又有一代新人出现,长江后浪推前浪。也含有“世事超越前人,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必然趋势”之哲理。

(2)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

【哲思诗韵】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3)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哲思诗韵】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指遇到了困难,一筹莫展,这表明了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味着眼前一亮想到了解决问题或困难的方法。千古名句告诉我们: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4)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代白头吟》)

【哲思诗韵】这句诗对仗工整,运用叠词,表达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的哲理,即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

(5) 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鲸。敢惮榱,深藏柱石倾。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唐元《蚁》)

【哲思诗韵】这首诗通过小小蚂蚁造成的巨大危害,说明了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变化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告诫人们切莫轻视小的变化,以至酿成大祸。

(6) 仲举高谈亦壮哉,白头狼狈只堪哀。枉教一室尘如积,天下何曾扫得来?(宋杨万里《读<陈蕃传>》)

【哲思诗韵】从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来看,陈蕃不懂得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道理。远大理想、崇高目标必须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才可能实现。陈蕃一室不扫,哪能谈得上“扫天下”的雄心壮志?这首诗教导我们远大理想要从小事做起,即量变引起质变。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d7edce75901020206409c86.html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发展观在文学中的运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