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二次历史性飞跃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3-02-23 15:35:5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二次历史性飞跃是什么?

  答:我党把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形成了MZD思想。所以,MZD思想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我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当代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确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所以,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结合的第二次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形成轮廓和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和标志是什么?

  答: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第二阶段是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全国改革逐步展开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这一概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第三阶段是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党的十四大以南方谈话为灵魂,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做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979月,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83月,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列入宪法。

 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关系?

  答: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首要前提,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主席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并不等于随心所欲,胡思乱想,而必须与实事求是相联系,两者不能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

  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根据中国GCD的性质、宗旨、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提出来的,它充分体现了中国GCD的工人阶级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先进性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以高度精练的表述概括了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第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社会生产力这一概念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运动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GCD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必须把党的建设同当今世界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联系起来,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担的历史任务,同振兴中华民族联系起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经历着革命性的变化。当今时代先进生产力具有明显的智力型、知识型、高度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等特点。因此,我们党必须立足于时代,立足于实践,在变动的生产力演进过程中正确判断并牢牢掌握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方向,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以及其他一系列体制改革,为教育、科学技术、各类人才的培养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和发挥全体人民的聪明才智,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真正创造出合乎时代发展需要的现实的先进生产力。第二,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先进的社会生产力,要求有先进的社会文化与之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总书记同志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所以,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必须支持以马列主义、MZD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必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吸取和借鉴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必须发展教育和科学,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具有先进文化建设内容的基础工作。第三,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路线和群众观点的统性,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基础。党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自觉地把党的建设同加强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联系起来。中国工人阶级和各族人民是我们党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做好领导工作的根本保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也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归根结底都是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的关系。我们党一方面要为人民最大的,最根本的利益进行顽强的和不懈的努力,另一方面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使人民群众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都要自觉地以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己任,永远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本色。

 怎么理解三个代表是统一整体?

  答: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三个代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三个方面,而是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在三个代表中,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基础和核心。有了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才有先进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坚实物质基础;有了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才有满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物质条件。在三个代表中,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条件和保证。先进文化的发展,既能为先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又能极大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所以,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要求有先进文化的发展与之相配合的协调。在三个代表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我们党致力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的辩证统一,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继承优良传统与不断发展创新的统一,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保持党的自身先进性与联系群众广泛性的统一,完成根本任务与实践根本宗旨的统一。

 怎样理解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答: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与时俱进这个关键,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内容同样不断地发展变化。因此,只有坚持与时俱进,保持与群众、与实践的密切联系,不断反映实践发展的要求,不断反映群众的愿望,才能使我们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措施等不断有所提高、有所完善、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有所前进,才能使我们的理论和实际工作不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从而永葆党的先进性。因此,与时俱进成为我们贯彻三个代表的关键。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正是因为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制定和执行的路线、纲领集中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我们党才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正因为我们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才解决了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课题。在当今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党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才能始终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中国GCD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决定了执政为民就是中国GCD的本质。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上都是为了人民用好权、掌好权,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所以,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必须把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必须在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深入调查研究,诚心诚意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总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我们党的宗旨,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

  为什么说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答:三个代表是立党之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党的性质、宗旨的深刻内涵,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的精神实质。什么时候坚持了三个代表党就会兴旺发达,就能够不断地向前发展。反之,什么时候偏离或没有完全做到三个代表,党就会遇到失误和挫折,就会蜕化变质走向自己的反面。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三个代表是党的性质最集中、最完整的展示,是决定党的生死存亡的根本。三个代表是党的执政之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赋予的、人民赋予的。我们党执政的内容和任务,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社会发展;就是要不断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培育四有公民,弘扬民族精神;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三个代表从根本上说明了我们党执政的基础,内容、任务和要求。所以,只有始终做到三个代表。用好人民赋予的执政权力,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使党真正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三个代表是党的力量之源。我们党所以能获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能经受各种风浪、磨难的考验,不断发展壮大,并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归根结底就在于我们党能够始终促进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切切实实地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是我们党能够取得伟大胜利的真谛。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一,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第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本质的内在要求,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创造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所以,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第三,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第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解决社会需求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只能靠不断发展生产力来解决。

 怎么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

  答:第一,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邓小平认为,在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中,和平是发展的条件,没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就难以集中心思发展经济,而发展是实现和平的根本。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原因是什么?

  答: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这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原因: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如果没有公有制经济,如果没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就将丧失其自身的经济基础,就不能保证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水平的多样性决定的。我国粹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善有两个基本特点,即生产力水平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总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呈现也一种非常复杂而又多层次的善。而这种多层次的社会生产力结构,正是导致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根本原因。

 公有制为主体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答: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中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首先,公有资产占优势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量的优势,二是质的提高。其次,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和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上。再次,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来讲的,并不意味着所有领域和所有地区都是这样。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原因: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第二、公有制经济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第三、公有制经济是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稳定、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第四、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实现我国劳动人民在政治上当家作主、经济上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

  什么是市场经济?基本框架是什么?

  答: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和具体化,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它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几个环节的有机统一体,它包括: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济机制,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什么叫社会保障?它的内容和功能?

  答: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通过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全体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其他社会困难时,向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或帮助而建立的一种社会安全制度。一般来说,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四个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有:第一,社会稳定功能。第二,保障市场经济运行的功能。第三,劳动力再生产功能。第四,调节经济功能。

  什么叫民主?怎么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新型民主政治?

  答:民主首先而且主要是指一种国家制度,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新型的民主政治,主要表现在:

  第一,它是最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政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人民是生产资料的主人,从而也是国家的主人,他们通过各种形式,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种民主权利,专政的对象只是极少数敌对分子。

  第二,它是内容最广泛的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只局限于政治领域,而且扩大到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和其他社会生活领域。

  第三,它体现了人民内部的平等关系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正确关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在人民内部按照平等原则,建立各种社会政治关系,包括民族平等、男女平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要求建立个人与国家、社会之间的正确关系,包括国家必须保证公民的民主自由权利,公民必须履行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义务,公民在行使自己的自由和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社会以及他人的权利等。

  第四,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它与官僚主义的集中制是根本不同的,它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是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的民主集中制避免了民主走向两个极端:或者走向各行其是的极端民主化或无政府状态;或者走向官僚主义的集中以及个人的独断专行。

 什么叫政治体制?什么叫政治体制改革?它的目标的什么?

  政治体制,是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政治体制改革是要改革具体的政治体制而绝不是要改变基本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1)巩固社会主义制度;(2)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3)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具体目标:要增强党与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领导机关的活力;要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行业以及基层的积极性。(最终目标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什么叫依法治国?意义是什么?

  (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具有重大意义。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久治安的重要保障。

  怎么理解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有机统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完整的社会形态,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不仅要表现在它的经济、政治制度上,而且还表现在它的思想文化制度即精神文明上。只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协调发展,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高度的发展,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区别于其它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社会主义社会同其它社会的区别,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而且还表现在思想文化或精神文明方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这些都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的重要标志。(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民主、精神文明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同时,它们又各有特定的内容和要求,相互间不可替代,缺少哪一方面都不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总的要求是什么?

  答: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MZD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道德是一定社会用以调节人与人之间包括个人与个人、集体、社会之间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是要确立一套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生活中人民的基本行为规范,适用于全体社会成员。社会主义的社会公德教育,就是要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道德,坚决反对违法乱纪、愚昧野蛮、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损坏公物,破坏环境等不道德行为。职业道德是同人民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不同职业领域有着各种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教育,就是要大力倡导爱党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奉献社会的道德,反对玩忽职守,坑蒙拐骗、以权谋私等不道德行为。

  家庭美德是调节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和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社会主义的家庭美德教育,就是要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原则是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既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是领导干部和青少年。

  我国外交政策基本目标、基本内容是什么?

  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即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同各国友好合作和促进共同经济繁荣。基本内容:(1)要坚持邓小平的外交思想,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3)要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4)要尊重世界的多样性。(5)要坚持睦邻友好。(6)要进一步强调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和合作。(7)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8)要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发展。(9)要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充分发挥我国在联合国以及其它国际组织中的作用。(10)要坚持在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原则的基础上,同一切愿与我们党交往的各国政党发展新型的党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

 说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辨证关系?

  答: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指在坚持政治独立和经济自主的基础上,从本国的具体情况出发,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和资金来发展民族经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并不意味着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统一的,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开放的基础,而发展对外开放则有利于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当前我国怎么提高对外开发水平?

  答: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经济全球化呈现新的发展趋势。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不断涌现,技术创新周期大大缩短,以IT为代表的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世界跨国公司不仅将生产制造环节大规模地向有市场和成本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转移,而且不断地从制造环节转移,而且不断从制造环节向研发、采购、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转移,这为我国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和高附加值加工制造及服务环节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要全面提高开放水平,就必须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1)必须鼓励发展加工贸易,促进我国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必须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更好地发挥外资的带动效应。(3)必须增强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

  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本质区别?

  答:台湾问题不同于香港、澳门问题。后者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属于中国和英国、葡萄牙之间的问题,而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不容许外国干涉。

 一国两制思想的基本内容?

  答:⑴“一国两制的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

  坚持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一个中国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两种制度,好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统一国家不可分割的组织部分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做贡献。 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的局面。 两种制度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是有主有次的。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大陆坚持社会主义,这是一国两制的前提。 ⑤“一国两制长期不变。

 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内容是什么?

  答:党的十五大提出,面对新世纪,党中央要领导全党继续推进这个新的伟大工程。这个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是:把中国GCD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解决好两大课题:一是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二是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实施这项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什么叫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重要任务是什么?

  答: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MZD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结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全党要紧紧围绕上述任务,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社会主义民族问题是实质是什么?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出发点、归宿?

  答: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族劳动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的内部矛盾,主要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还存在着差别。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各民族共同繁荣。

 人民政协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答:人民政协的基本职能是进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政治协商,主要是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协商。这有助于充分发挥吸纳各民主党派和人民群众的意见,使中国GCD的领导作用和民主党派、人民群众的参政议证作用同时得到发挥。这种政治协商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大创造,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民主监督,主要是对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法规实施情况、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有利于帮助党和政府发现问题、纠正失误,及时有效地改进工作。

邓小平理论: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相结合,找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第二次飞跃: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与当代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确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时代条件:时代主题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科技革命)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要求。(二战前后世界两大主题:革命与战争、和平与发展)

  历史条件:中国与其它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实践条件: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第一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十二大(1982),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在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第二阶段:十二大(1982)~十三大(1987),在全面改革逐步展开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十三大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阶段:十三大(1987)~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1992),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十四大报告使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这一提法。

  十五大(1997)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写入宪法。

  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实事求是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是毛泽东。)

  知识点:

  1、邓小平批判了两个凡是

  2、支持和领导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3、邓小平提出了两个宣言书:A1978年,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B、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也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也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

  邓小平科学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首要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1、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邓小平理论所依据和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其二表现在这一理论基本内容完全来源于马克思主义。

  2、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体现在四个方面:

  A、新境界: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新水平:把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C、新判断: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D、新体系: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意义: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相结合,找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第二次飞跃: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与当代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确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时代条件:时代主题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科技革命)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要求。(二战前后世界两大主题:革命与战争、和平与发展)

  历史条件:中国与其它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实践条件: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第一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十二大(1982),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在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第二阶段:十二大(1982)~十三大(1987),在全面改革逐步展开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十三大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阶段:十三大(1987)~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1992),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十四大报告使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这一提法。

  十五大(1997)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写入宪法。

  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实事求是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是毛泽东。)

  知识点:

  1、邓小平批判了两个凡是

  2、支持和领导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3、邓小平提出了两个宣言书:A1978年,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B、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也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也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

  邓小平科学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首要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1、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包含 了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邓小平理论所依据和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其二表现在这一理论基本内容完全来源于马克思主义。

  2、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体现在四个方面:

  A、新境界: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新水平:把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C、新判断: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D、新体系: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意义: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 时代条件:当代世界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在政治上,我国面临着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在经济上,我国面临着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的压力;在文化上,我国面临着西方各种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

  2 历史条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重要历史条件。

  3 现实条件: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

  2000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即: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视代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基础和核心;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条件和保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三个代表的辨证统一,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继承优良传统与不断发展创新的统一,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保持党的自身先进性与联系群众广泛性的统一,完成根本任务与实践根本宗旨的统一。

  三个代表的核心内容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又是变化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新时期我们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理论本质——实践性是一脉相承的。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还体现在:一是坚持了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实现共产主义党的最高理想与扎扎实实做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切工作有机地统一起来。二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地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前提的基本观点。三是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党建的伟大纲领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总结了世界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得失和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把坚持党的性质、保持党的先进性,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

  2、把党的先进性与社会发展规律高度统一起来。

  3、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依据: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3、非洲一些国家搞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

  长期以来没搞清楚的原因:

  1、多年来,在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严重存在着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

  2、我们把前苏联模式神圣化。

  3、把前苏联模式的发展战略和体制的种种弊端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附加在社会主义上。

  社会主义的本质

  内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形成过程:1980年邓小平开始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概念,到1992年作出明确的

  概括,历时12年。

  两大原则的概括: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特点:

  1、在目标层次上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生产力方面的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人民利益方面的目标,即价值目标。

  2、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3、突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4、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用了五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来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

  重大意义:

  1、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把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角度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大发展。

  3、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与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和发展目标的辨证统一,从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价值)标准的辨证统一,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与目标实现的辨证统一中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根本上划清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划清了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特征的界限;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界限,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清楚。

  4、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具有十分重大的时间意义。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使发展生产力。

  依据:

  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3、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4、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发展才是硬道理:

  1、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

  2、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

  3、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4、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三个有利于: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明确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三条根本标准: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意义:

  1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提出,为我们扫清了阻碍改革开放的种种的思想和观念的障碍,它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种种空想社会主义的界限,恢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以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为标准,是由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国情和时代发展以及新世纪革命的发展所决定的。

  3、以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

  4三个有利于标准为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提供了根本依据。

  5三个有利于标准,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新的实践经验的新概括

  1.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2.经济成分、社会阶层和思想文化的变化

  3.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提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新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1987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全面阐述了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历史地位、基本特征和基本任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且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1、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

  意义:

  1、是最基本的国情,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根本依据。

  2、是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的锐利武器。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助于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正确认识和执行党的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基本路线的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思想,明确完整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十四大,将其正式载入了党章。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首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其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社会生产的落后状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最后,是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需要,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逐步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改革开放是动力,四项基本原则是政治保证。动摇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动摇了基本路线。

  四项基本原则

  思想基本原则,是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四项基本原则的保证作用表现在:

  1、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保证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环境。

  3、保证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

  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这两个基本点相互贯通、相互依存、是统一的。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的新的科学论断。之所以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因为:

  1、从革命的本义上讲,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看,改革也是革命。

  2、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这是改革的广泛性。

  3、改革必然引起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这是改革的深刻性。

  性质的判断: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目标:

  第一次革命夺取政权。

  第二次革命改善政权。

  对象:

  第一次是对人的革命,消灭剥削阶级。

  第二次是对体制革命。

  方法:

  第一次是群众阶级性斗争,夺取革命政权。

  第二次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和平、渐进地实现革命。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 者的关系。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只有形成长期的巩固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能为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内容:党在十五大明确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意义:

  1、为全党全国人民指明了具体的目标和任务,是我们不断前进的行动指南。

  2、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主要经验的总结。

  3、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和把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有利于我们全面贯彻和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4、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高纲领打下坚实基础。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三步走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到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

  第二阶段,邓小平提出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战略目标和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正式提出: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2010年,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十六大提出21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1、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争取比2000年翻两番。

  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

  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

  1、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战略。

  2、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发展战略。

  3、即坚持实事求是,又具有雄心壮志的战略。

  按经济规律办事的主要思想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勇于探索。

  3、统筹兼顾。

  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1、科技含量高。

  2、经济效益好。

  3、资源消耗少。

  4、环境污染少。

  5、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这种增长方式实质就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

  特点:

  粗放型: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产出

  集约型:少投入、低消耗、高技术、高质量、高产出

  速度、效益、比例的关系

  它们之间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是辨证的统一关系。社会主义必须要有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是以经济效益为前提的;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和提高经济效益都与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密切相关。

  农业是基础,加快城镇化进程

  必须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大力发展农业。因为: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次,我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最后,我国农业生产相对落后。

  解决农村问题,必须城乡统筹考虑,加快推进城镇化。

  一是清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二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三是发展小城镇的关键在于繁荣小城镇经济,这是发展小城镇的基础。

  推进企业结构,优化升级

  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1、优先发展信息产业。

  2、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3、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区域经济现状

  东部沿海属于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中部属于经济次发达地区,西部属于经济不发达地区。

  意义:

  1、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更好地互相补充、互相协作、协调发展,发挥国民经济整体优势。

  3、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4、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巩固国防。

  区域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

  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地区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

  科学发展观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社会实践基础。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

  3、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4、和平崛起是科学发展观的国际战略理念。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三方面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内涵: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依据: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原因: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2、公有制经济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

  3、公有制经济是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稳定、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

  4、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实现我国劳动人民在政治上当家作主、经济上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

  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1、公有资产在社会主义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掌控国民经济命脉。

  3、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公有制形式的多样化:

  十五大报告中强调,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

  主要有: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联产承包为主的双层经营制。

  判定股份制的所有制属性,主要看控制权掌握在谁手里。

  当前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制约因素:

  1、观念和认识跟不上。

  2、歧视性法规和政策还没有完全消除。

  3、政府管理不适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需要。

  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必须做好:

  1、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转变观念。

  2、在政策上要清楚各类歧视性的规定,实现公平竞争。

  3、修订和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

  4、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

  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1992年,邓小平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特征

  共性:

  1、独立性:承认个人和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独立性。

  2、竞争性:建立起具有竞争性的市场体系,由市场形成价格,保证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3、宏观性: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

  4、法制性:必须有完备的经济法规,保证经济运行的法制化。

  5、国际性:要遵守国际经济中通行的规则和惯例。

  个性:

  1、在所有制结构上,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条件下运行的。

  2、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原则。这是因为:A、以公有制为主体会使私人资本主义的膨胀受到制度的约束。B、经济技术的发展,劳 动力市场的成熟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定,这一切有利于贯彻按劳分配原则。C、个人天赋和劳动能力的差异毕竟是有限的。D、政府的性质是社会主义,为了保证社会 公平,政府会通过自己的调节机制和社会政策,防止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

  3、在宏观调控上,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强大的政治优势。

  依据: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客观要求。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在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拥有个人收入的自主分配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其它分配方式

  1、个体劳动和经营收入。

  2、按资分配。

  3、按经营成果分配。

  4、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以上分配方式归结为按生产要素分配。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两者是对立统一的。

  两者是统一的。按照效率优先原则来调节分配关系,就可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一切人力、物力、财礼用于建设,从而可以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多的 社会收入,可以为公平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提供物质条件;实行公平分配可以调动各种人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人们增加投入,提高效率。

  两者又是矛盾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造成收入水平的差别,甚至出现收入高低悬殊。效率原则不会自然地实现分配的水平,处理不当还会背离共同富裕地目标。必须完善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分配政策,以便提高效率,又要避免贫富悬殊,防止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调节政策:

  1、要依法保护合法收入。

  2、要取缔非法收入。

  3、要整顿不合理收入。

  4、要调节过高收入。

  5、要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坚持共同富裕原则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根本任务,而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1、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取来能起到示范作用。

  2、先富起来的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能起到帮助作用。

  3、先富起来的的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能起带头作用。

  允许和鼓励那些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的地区和人先富起来。

  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特点:

  1、强制性 2、社会性 3、互助性 4、福利性

  功能:

  1、社会稳定功能。

  2、保障市场经济运作功能。

  3、劳动力再生产功能。

  4、调节经济功能。

  目标:

  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以及社会互助、社区服务和个人储蓄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它包括城镇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新型社会保障体系两大部分。

  社会主义是新型民主政治

  1、它是最大数人享有的民主政治。

  2、它是内容最广泛的民主政治。

  3、它体现了人民内部的平等关系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正确关系。

  4、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系

  两者既有联系也有本质区别。资本主义政治的某些观念、形式和方法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进行批判地继承。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是有本质区别地。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1979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地现代化的著名命题。

  1、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

  2、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和支持。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要看到民主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和渐进性。

  1、我国还没有根本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更不具备高度民主所需要的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

  2、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和一百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意识残余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长期存在。

  3、认清在我国具体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规律,要有一个过程。

  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我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2、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自身发展的需要。

  3、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长治久安的需要。

  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

  1、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2、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3、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

  1、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3、必须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

  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1、依法治国的前提是坚持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3、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4、依法治国的依据是宪法和法律。

  依法治国的意义

  1、依法治国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4、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5、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如何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依法治国,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必须:

  1、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2、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完善依法行政制度和司法制度。

  4、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全民法律意识。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提出: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原因: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有机统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区别于其它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特征。

  重要性、长期性: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涉及到人们利益的重大调整,而体制、法律、政策、管理的完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由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严重的曲折,而发 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科学技术上占优势的压力以及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将长期存在;由于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遗留的腐朽思想和小生产的 习惯势力根深蒂固;由于我国目前文盲半文盲人口仍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比较落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因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和足够的思想准备。

  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党在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

  长远目标,即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培育社会主义四有公民。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决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

  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地位)

  思想建设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思想建设和道德建设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目标都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思想建设的内容

  理论建设、理想建设、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创业精神教育等。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既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作用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提高整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1、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要加强三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自身发展德内在规律。

  3、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

  4、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贵在坚持,讲求实效。

  邓小平对国际形势的新判断

  1、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3、世界正朝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4、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1、中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积极维护世界和平。

  2、中国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3、努力促进世界各国经济共同繁荣。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了解)

  1、要坚持邓小平的外交思想——不结盟

  2、要反对霸权主义

  3、要致力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要尊重世界的多样性。

  5、要坚持睦邻友好。

  6、要进一步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和合作。

  7、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

  8、要坚持平等互利原则。

  9、要坚持在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基础上,同一切愿与我党交往的各国政党发展新型的党际交流和合作关系,促进国家关系的发展。

  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生产社会化、国际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世界各国的发展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变得落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导致了中国的长期贫穷落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的关门搞建设 的错误政策,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进一步拉开了差距。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缺乏,科学技术落后,管理知识和经验不足,也迫切需要扩 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引进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发展对外贸易,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整个对外开放的基本点。

  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传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一切文明成果都是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共同财富。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传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一切文明成果都是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共同财富。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必要性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的独立自主权,决不允许别国干涉。

  2、我国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依靠别人,必须立足于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

  3、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可以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迫使我们奋发努力。

  4、取得外援要付出代价,放弃自力更生,就会丧失独立自主的权利。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统一的,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开放的基础,而发展对外开放则有利于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1979年中央决定试办经济特区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海南岛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1988年将海南岛改制为海南省19904月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个窗口

  经济特区已经成为吸引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窗口,引进和传播先进管理经验的窗口,获得知识和传递信息的窗口,使世界了解我国坚决实行改革开放等政策的窗口。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

  1、对外贸易

  2、引用国外资金和引进先进技术

  3、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资金输出

  4、发展国际旅游事业和对外经济援助

  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北京条约》将位于香港岛对岸、九龙本岛界限街以南的领土永久割让给英国;《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了界限街以北志深圳河以南大片土地以及附近230多个岛屿,租期为99年,1997630日期满。

  《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宣布中国允准葡国永驻管理澳门及属澳之地

  《马关条约》把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割让给日本。

  一国两制的形成和发展

  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属于中国和英国、葡萄牙之间的问题。而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不容许外国干涉。

  1963年,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即台湾统一于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数委于蒋介石。

  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形成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邓小平初步表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一国两制的构想已经清楚表露。

  第二阶段:19819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进一步阐述了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政策(叶九条)。 1982年,邓小平在北京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准备用一国两制的办法解决香港问题的立场。同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第31条对特别行政区作出了专门规定,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的正式形成。

  第三阶段,19845月召开的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正式批准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使其具有法律效力,成为和平统一祖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一个国家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

  2、实行两种制度两种制度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互相竞赛、互相支援、共同发展;二是两种制度有主次之分,主体是大陆12亿多人口的社会主义制度。一国两制并不改变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

  3、设置特别行政区,保证香港、台湾、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

  4、宪法和法律保证,一国两制长期不变。

  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

  理论意义: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2、发展了列宁关于利用资本主义,促进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

  3、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

  4、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和平共处的原则。

  实践意义:

  1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

  2、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

  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实践

  19841220日,发布中英联合声明19904月,七届人大三次会议审批并正式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771日,香港回到祖国怀抱。

  1987413日正式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12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19934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会长辜振甫举行了汪辜会谈 1995130日,江泽民发表题为《为促进国家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八项主张。

  台湾的前途系于祖国统一,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感情问题;其次,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第三,我们采取一国两制的方法解决统一问题,台湾人民没有损失。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和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的;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经过长期历史实践考验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历史使命

  1、中国共产党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2、中国共产党有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3、中国共产党有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4、中国共产党有一支总体上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干部队伍。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1、改善党的领导,首先要正确理解党的领导的科学含义。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

  2、改善党的领导,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3、改善党的领导,还必须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

  新时期党建的两大课题

  一是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二是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党的建设内容

  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党的十六界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加强党执政能力的总体目标

  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锝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我国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主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支基本力量。

  工人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农民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国的知识分子为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工农子弟兵,是社会主义祖国的坚强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国的民族问题

  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实质,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的内部矛盾,主要是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事实上的不平等,使物质文 化水平上还存在着差别。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同时,这也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用户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政治联盟。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统一战线。

  如何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大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要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实现最广泛的团结。

  3、要继续发扬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祖国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一个是祖国大陆范围外,以爱国和用户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前一个范围的联盟是主体。

  4、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认真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强调保护信教自由,另一方面也强调保护不信教的自由。

  中国政协的地位和职能

  地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是我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能:人民政协的基本职能是进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第一讲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飞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是如何形成的

  1、时代主题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要求

  时代主题: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

  战后逐步兴起的新技术革命浪潮,使当代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

  3、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一)、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含义和相互关系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意义:4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3

  (二)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的九个方面:

  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环境;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实现祖国统一

  (三)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4

  第二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当代世界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

  3、国情与党情的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三)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执政为民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和继承和发展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第三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特点:5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4

  1、发展是硬道理

  2、“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24

  第四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一、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党的十五大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二)含义:1、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在初级阶段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3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二)经济建设是全党和全国一切工作的中心

  (三)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四)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五)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基本纲领的内容

  2、基本纲领的意义

  第五讲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一、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

  1、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和现实意义4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趋向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五个统筹”

  (四)和平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国际战略理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目标:

  (二)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步骤: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特点:4

  三、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经济工作要按经济规律办事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建立节约型社会]

  (四)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速度、比例、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五)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加强战略重点

  大力发展第一产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着力加强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六)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1、意义:4

  2、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第六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社会主义初级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必然性:3

  (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

  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3、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背景和实践依据

  1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框架

  1、市场经济的共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有特征

  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五个重要环节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任务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3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其他分配方式:6种;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三)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1、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但是,共同富裕绝不等于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坚持共同富裕原则: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四)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

  2、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社会稳定功能;市场运行保障功能;劳动力再生产功能;市场调节功能

  3、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主要途径

  (1)必要性:5

  (2)改革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律化和现代化,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

  第七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高类型的民主政治:3

  (二)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3

  (三)社会主义民主的紧迫性和长期性

  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4

  二、改革政治体制,发展民主政治,健全法制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目标

  1、政治体制改革的含义:是要改革具体的政治体制而绝不是要改变基本政治制度

  2、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3

  (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3

  1、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三原则:

  (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1、依法治国的含义

  2、依法治国的意义:5

  第八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一)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和复杂性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4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2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的要求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1、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要解决在全民族、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问题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基本内容包括;理想建设(核心)、道德建设(主体内容)、纪律建设(保证);

  4、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规律:3

  (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第九讲我国的外交战略和对外开放

  一、邓小平对国际形势的新判断

  (一)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

  (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三)世界正朝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1、当今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曲折发展;基本态势“一超多强”

  2、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正负两方面的效应

  (四)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2

  二、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世界和平,谋求人类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三、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二)大胆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三)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

  (四)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1、实行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的对外开放战略

  2、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的新格局

  第十讲“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一、“一国两制”构想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

  1、“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4

  2、“一国两制”构想的现实意义:2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实践

  (一)香港、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是“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胜利

  (二)以“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119951月,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八项主张“江八点”

  2、胡锦涛200534日,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四点意见:

  (1)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动摇

  (2)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3)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4)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第十一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5

  (二)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1、全党同志要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5

  2、“两个先锋队”

  二、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

  1、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2、农民是我国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

  3、知识分子碍社会主义建设中担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

  4、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重要的建设力量

  5、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6、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二)全国各族人民大大团结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三)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最大限度地形成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政治联盟

  2、要实现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5

《邓小平理论概论》中涉及的重要会议和重大事件:

  1. 中共七大。1945年。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 19785月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全国范围的大讨论。

  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我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4.1978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第一个宣言书。南方谈话是第二个宣言书。

  5.1982年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指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

  6.1984年开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推向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7.1984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形成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8.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一理论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一起成为当时全面改革的两大理论基石。

  十三大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

  十三大从十二个方面概括了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观点。

  党的十三大报告正式提出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部署。

  9.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南方谈话是代表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10.1992年,十四大报告使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提法。

  十四大从9个方面对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做出了新概括,形成体系。

  11.1997年中共十五大。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十五大第一次系统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十五大确定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第一次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划归为公有制经济的范畴。十五大提出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分配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12.1999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写入宪法。

  13.20002月,****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14.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这样党的指导思想表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邓小平理论概论》中涉及的重大理论问题:

  (一)邓小平理论

  1.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

  2.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

  3.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

  十三大从十二个方面概括了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观点。

  1992年,十四大报告使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提法。

  十四大从9个方面对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做出了新概括,形成体系。

  4.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5.1999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写入宪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使用了初级阶段的概念。

  2.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3.1987年党的十三大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4.党的十四大报告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

  5.1997年党的十五大重新强调并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1.19805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

  2.1984年开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推向城市,改革全面展开。198410月《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形成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此后一段时间邓小平更加鲜明和突出地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3.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

  (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

  1.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开始对苏联模式作出批判和反思。

  2.19793月,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概念。

  3.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初次作出了系统的概括。初步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4.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正式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

  5.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20年探索的基础上,正式使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概念。

  (五)“三个有利于标准”

  1.1986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使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实际上形成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的雏形。

  2.1987年党的十三大首次以“生产力标准”的概念概括了邓小平的上述思想,并且指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3.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1975-1978年间,邓小平多次提出:“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

  2.1988年,邓小平明确提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强调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七)经济社会发展三步走战略

  1.197912月,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说,到本世纪末,实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中国到那时还是一个小康状态。

  2.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分两步走,本世纪末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战略。

  3.19874月邓小平在接见西班牙客人时,正式全面地提出了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4.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正式提出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部署。

  5.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口控制在14亿以内,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2000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第一阶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关于建国以来的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

  2.第二阶段,确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3.第三阶段,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发球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2年南方谈话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九)民主政治建设

  1979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著名命题。这一便是科学地指出了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和现代化的关系。

  (十)精神文明建设

  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发现。

  (十一)时代特征

  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十二)“一国两制”理论

  1.“一国两制”是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后来进一步用于考虑解决香港、台湾问题。

  2.1978年,邓小平在同缅甸总统会谈中初步表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3.1982年,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发表《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的谈话,表明“一国两制”构想已经成熟。

  4. 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胜利。

  (十三)党的建设

  1.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

  2.党的十五大指出,面积新世纪,党中央领导全党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3.20002月,****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4.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邓论串讲

1邓论第一章 
1.1邓论第一章逻辑线索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坚持和发展、创新。其继承坚持的是原则立场(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思想方法(实事求是);其创新之处在于: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

1.2    邓论第一章复习批注
1. 将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列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是在党的十五大。

2.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和现实依据之所以会以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是因为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成熟的起点就是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982年是邓论的形成时期,1982-1987年是邓论的展开时期,1987-1992年是邓论成熟期),所以在1978年以前的是历史依据,1978年以后的是现实依据。

2邓论第二章
2.1邓论第二章逻辑线索
  三个代表即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发展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发展生产力是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创造主体,归根到底还是个根本利益。

  贯彻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贯彻三个代表的具体要求:1. 使全党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2.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3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4.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为党的集体注入新活力。

  三个代表的意义和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党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2邓论第二章复习批注
  本章篇幅小、知识点多、地位重要,是出选择题概率较大的章节;在总结中包含的知识点都适合出成单选或多选题,比如三个代表辩证统一关系可出多选、贯彻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可出单选和多选、具体要求可出多选等等,所以对这些结论性的话应该背熟。
 邓论 “三个代表思想
历史依据
 1957-1977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现实依据
 1978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经验
 国情与党情的新变化
时代依据
 对当今世界的分析判断
 当代世界的新变化

3邓论第三章
3.1邓论第三章逻辑线索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实事求是是指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因此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指的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科技、文化创新。创新的重要性在于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3.2邓论第三章复习批注
  由前面三章《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总结可以看出,进入邓论部分需要记的东西明显增多,都是一些现成的结论,记住即可,就算是要理解的内容,在这几章里也是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而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因为,撇开这些内容的逻辑性是否足够清晰不谈,这些知识点高度的精炼性和出题时最可能考察到的深度都决定了对于类似知识点的掌握应该以记为主

  接下来的第四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第五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也是同样性质的章节,邓论的重中之重是第六、七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复习这两章的时候大脑就应该换换档提升一下转速了。

  一些可出成单选题或多选题选项的话: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4邓论第四章
4.1邓论第四章逻辑线索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搞清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既然本质如此,那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就只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中发展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2邓论第四章复习批注
1.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体现了四个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统一、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的统一、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这四条出成多选题5个选项中的4个很合适,另外一个干扰项应该是看起来很正确的那种,让你在对具体条数有印象的情况下也会错选,在不知道一共多少条时难度就更大了。

  这4条中最容易被干扰项取代的一条是第2物质基础与社会关系的统一。可以这样理解:社会主义存在的物质依据就在于它能够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样作为一种制度它才有生命力,才能存在,所以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体现了物质基础与社会关系的统一。

5邓论第五章
5.1邓论第五章逻辑线索
  上一章讲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本章是具体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二者的依据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和最大的实际,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特定阶段。之所以是长期的(1956-21世纪中叶),是由历史因素、现实因素、时代因素决定的:历史因素是指我国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因素是指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还处在不发达阶段;时代因素是指进入成熟社会主义的标准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提高。这些因素都决定了我国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阶段才能进入成熟的社会主义。

  基本路线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两个基本点不是统一于一个中心,而是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规定了一系列最根本、最重大的原则问题,决定了国家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关系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命运,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和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1.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2.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3. 稳定是改革开放不可缺少的条件。在这一问题上党的方针是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其中作为关键的发展和作为必由之路的改革共占了五条中的四条,而作为条件的稳定仅占一条,主次关系明显,可与前面对三者关系的论述对比记忆。

5.2 邓论第五章复习批注
1. 本章最后的十条经验是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概括出来的新知识点,但在总结中没有提及,原因是这十条如果要出成多选题的话只能以类似这样的形式请选出下面选项中属于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概括的十条基本经验的内容,但这样一来最多只能考到十条经验中的一半,而实际上又以考三条、四条最为可能(否则就完全是送分题),故出成多选不合适;同时,估计出题专家也不会指望谁能够记全这十条,一旦出成大题必会落上助长死记硬背的骂名,更不可取;所以这个知识点最多出成大题题干中的材料或者是让我们就十条经验中某几条的相互关系展开论述,这样一来也就不用一条一条全部背下来了。

  综上所述,对于这十条经验,单用我们的一条经验即可抵挡,那就是不好出题的知识点就以理解为主,适当记忆一下即可。

2.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by the way ,你能说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哪4项吗?

3.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概括的十条基本经验,以三个代表为灵魂。

6邓论第六章     
6.1邓论第六章逻辑线索
  本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讲了以下一系列离散的小问题: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步骤是三步走,时间段分别是1981-19901991-20002000-2050三步走的战略重点是: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技;当前奋斗目标是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体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四方面的目标。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道路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意义是:1. 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规律性现象;2. 这样有利于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3. 这样做由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今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可分为3个方面:1. 产业结构调整,包括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优化工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发展服务业,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2. 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布局和结构;3. 地区结构调整,包括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措施有5条:1. 深化农村改革; 2. 调整经济结构; 3. 强化科教兴农,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 4. 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5. 提高农民收入,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其中切实提高农民收入的问题意义重大:农民收入水平过低的问题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关系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其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社会问题。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思想是:要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原则有三个: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6.2邓论第六章复习批注
  本章是邓论的重中之重,但是所占篇幅不大,可见考点分布非常密集,是政治各门课中适合从头背到尾的典型章节。本章的总结与前几章相比更像是一个提纲,如果与马哲各章总结相比,逻辑性更就模糊了;但是,这种总结的形式是由本章的实际情况决定的:本章复习时总结的作用相对较小,仅仅掌握总结中提到的内容还远远不够,必须抓住各个知识点猛背,以在了解整体知识脉络结构的前提下透彻掌握每个知识点的具体内容。所以说需要什么样的总结就做什么样的总结,该黑猫上的时候就上黑猫,该白猫上的时候就上白猫,老鼠是检验好猫的唯一标准。

1. 21世纪的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实现三步走战略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开放的关键阶段。

2. 三步走战略中的规律性: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是从1981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是十年翻一番;第二步从1991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是十年翻一番;第三步中的头20年即2000-2020GDP要翻两番,20年翻两番也是十年翻一番。单就这个小地方出题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在一个考察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多选题中如果出现这样一个干扰项21世纪的头20GDP要实现翻一番的目标,应该也不是没有可能。

3.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容易想当然为实现共同富裕。这里其实涉及下面的问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从进入社会主义到进入更高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必经阶段,起止时间为从21世纪50年代后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止。这与社会主义本质中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表述和三步走发展战略都是不矛盾的,因为三步走的最后一步是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所以说三步走就是要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步走。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虽然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进入的是什么阶段没有明确表述,但肯定还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共产主义,所以这一共产主义理想并不会在2050年实现。

4. 邓小平指出,沿海和内地关系的实质是如何解决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问题。

  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7邓论第七章
7.1邓论第七章复习批注
  本章是考研政治中独一无二的一章:地位重要但却不用作总结。因为本章中的知识点几乎都可以从政经第五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和经济制度》、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中找到,而且关于相同知识点的论述前后一致。政经第五章讲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第六章讲的是经济体制,与本章相比条理更清晰、内容更全面,所以只用掌握前面的就可以了。     

  与掌握两个相似知识点不同,掌握两个相同的知识点只须付出1个单位的时间就能得到2个单位的收益,效率加倍;而处理两个相似知识点的时候首先需要花两个单位的时间来分别掌握,再花时间来弄清楚二者的区别,并且所有这些投入在考试时都有可能在出题人的循循善诱之下付之东流。

8 邓论第八章
8.1邓论第八章逻辑线索
  本章先讲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再讲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我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制度四部分。

  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国体是国家性质,政体是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依据和前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则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和要求。    

  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部分先讲了民主。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包括国体(由哪个阶级掌握政权,居于统治地位,即民主的本质)和政体(如何实现民主,即民主的形式)。社会主义民主区别于资本主义民主在于经济基础、阶级本质、民主主体、民主宗旨的不同。民主的意义重大,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因为:1.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2. 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目标;3.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要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保证和支持。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3.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维护人民主人翁地位的过程,是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过程。

9 邓论第九章       
9.1邓论第九章逻辑线索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其根本任务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其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核心是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包括理想、道德、纪律建设,正好是四有新人中的三有,其中又以理想建设为核心。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社会主义要成功,归根到底在于生产力,在于物质文明,而物质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政治文明提供政治动力和政治保障,离不开精神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是三者综合协调发展的过程。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需要:1. 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的权力;3.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 

9.2邓论第九章复习批注

1. 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 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而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原则是集体主义。

10邓论第十、十一、十二章复习批注
1. 一国两制构想最早产生于我党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思考,但首先应由于解决香港问题。

2. 关于一国两制的考点: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一国两制的前提、核心和根本保证,任何时候都不能含糊,两种制度也是有主有次的,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主体;一国两制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期方针,要坚持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不存在两种制度谁吃掉谁的问题。

3.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4.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主权和安全,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根本原则是独立自主、真正不结盟;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立足点是加强和巩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第十二章与前两章相比要重要一些,因为其中有三个代表与党的建设的关系、两大课题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意义,都需要认真记背。

邓论部分知识点

1.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二次历史性飞跃是什么?
我党把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形成了MZD思想。所以,MZD思想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我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当代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确道路,形成了DXP理论。所以,DXP理论是马列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结合的第二次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
2. DXP理论初步形成、形成轮廓和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和标志是什么?
第一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DXP理论初步形成。
标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
第二阶段,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全面改革逐步展开的过程中,DXP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
标志:对邓论12条的概括
第三阶段,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DXP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DXP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
标志:正式启用"DXP理论"并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3. 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关系?
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
第一,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首要前提。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主席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
第二,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本目的。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并不等于随心所欲,胡思乱想,而必须与实事求是相联系,两者不能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4. 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
保持先进性是党的建设的根本。党的先进性问题,是党能否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依据,是党能否得到广大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根本条件。“三个代表”思想就是以高度精练的表述概括了我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第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二,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第三,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5. 怎么理解三个代表是统一整体?
“三个代表”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
第一,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基础和核心。有了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才有先进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坚实物质基础,才有满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物质条件。
第二,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的条件和保证。先进文化的发展,既能为先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又能极大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所以先进生产力的展,必须要求有先进文化的发展与之相配合和协调。
第三,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我党致力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总之,“三个代表”的辩证统一,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继承优良传统与不断发展创新的统一,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保持党的自身先进性与联系群众广泛性的统一,完成根本任务与实践根本宗旨的统一。
6.怎么理解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
第一,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内容同样不断地发展变化。因此,只有坚持与时俱进,保持与群众、与实践的密切联系,不断反映实践发展的要求,不断反映群众的愿望,才能使我们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措施等不断有所提高、完善、发展、创新、前进,才能使我们的理论和实际工作不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从而永葆党的先进性。
第二,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看一个正常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燕尾服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正是因为我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制定和执行的路线、中国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我党才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当今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党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改革开放,发展社会广义市场经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才能始终保持我党的先进性。
第三,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中国GCD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决定了“执政为民”就是中国GCD的本质。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上都是为了人民用好权掌好权,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
7. 为什么说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个代表”是立党之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党的性质、宗旨的深刻内涵,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的精神实质。什么时候坚持了“三个代表”党就会兴旺发达,就能够不断地向前发展。反之,什么时候偏离或没有完全做到“三个代表”,党就会遇到失误和挫折,就会蜕化变质走向自己的反面。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三个代表”是党的性质最集中、最完整的展示,是决定党的生死存亡的根本。
“三个代表”是党的“执政之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赋予的、人民赋予的。我们党执政的内容和任务,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社会发展;就是要不断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培育“四有”公民,弘扬民族精神;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三个代表”从根本上说明了我们党执政的基础,内容、任务和要求。所以,只有始终做到“三个代表”。用好人民赋予的执政权力,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使党真正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三个代表”是党的力量之源。我们党所以能获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能经受各种风浪、磨难的考验,不断发展壮大,并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归根结底就在于我们党能够始终促进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切切实实地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是我们党能够取得伟大胜利的真谛。
8.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9.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由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
因为:第一,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进而决定一切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动力。
第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迅速发展生产力, 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只有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巩固。
第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0. 怎么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论)
第一、中国发展的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
DXP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的特点和脉搏,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在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中,和平是发展的条件,没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就难以集中心思发展经济;而发展是实现和平的根本出路,“越是发展和平力量越大”,因此,发展问题或者说经济问题是核心。从政治角度来说,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对亚太地区的和平和稳定都是有利的,等到中国发展起来了,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将会大大增强。
第二、“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
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第一个阶段,它的成就如何,能否发挥出优越性,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的确立极其坚定程度。因此,要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增强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获得充分发挥,用事实来教育人,说服人。
第三,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中国是在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科学技术落后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矛盾十分复杂,对外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对内要尽快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解决所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要靠自己的发展。
第四、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DXP看来,机遇不是有没有的问题,关键是抓不抓,能否抓得住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DXP多次反复强调利用机遇,把握机遇,不可错过机遇,以实现发展。
11.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什么?
1992DXP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功的三条根本标准:“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2. 什么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含义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阶段。我国从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一直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因为,在我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起来了;GCD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建立起来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已经确立,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经消灭。我们必须珍惜这些已经取得的成果,坚持社会主义,决不能倒退,决不能回过头搞资本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这是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还很不成熟,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还处于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决不能超越这个阶段,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这两方面的含义。这样才能同“右”和“左”的错误倾向划清界限。
13. DXP改革理论的主要思想的什么?
改革(开放也是改革)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一个重要内容,是DXP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DXP全面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改革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例如,社会主义必须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等。
14. 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什么?
第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时常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第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GCD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GCD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第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就要坚持DXP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5. 21世纪头20年全年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晚上,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第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晚上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五、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6. 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是什么?
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17.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如何处理速度、比例、效益的关系?
速度、效益和比例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三个重要因素,它们之间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是辩正的统一关系。
社会主义必须要有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社会主义制度所以优越,主要在于它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能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具有更高的经济发展速度。
我们将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的。因为
1)提高经济效益可以缓解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
2)提高经济效益能够增加供给,缓解供需矛盾,更好地满足需要;
3)提高经济效益能够加快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和提高经济效益都与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密切相关。要在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稳定地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必须要求国民经济各地区、各部门之间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之间按比例协调地发展。
★★18.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重点是什么?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第一、 调整农产品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市场优质化、多样化需求。
第二、 调整种养业结构,加快发展畜牧业和渔业,扩大农民的增收领域。这是吸纳农业劳动力,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和产业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
第三、 调整农业布局结构,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
第四、 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推动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小城镇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19.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针对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部署,即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第一、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生机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在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的同时,积极发展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
第二、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要以数控机床、重要基础件为重点,增强重大装备的自主开发能力,推进机电一体化,提高装备工业智能化水平,为各行各业提供先进和成套的技术装备。要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水利、能源、原材料、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使之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相适应。
第三、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今后要更加重视发展服务业,明显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特别要加快发展金融、物流、旅游、咨询等现代服务业。
20.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坚持人与社会协调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中国GCD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又必须以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而人的全面发展是衡量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价值标准。在科学发展观中,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内在统一的。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主体内容。
全面发展,是指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它包括两方面的重要内容:
一是坚持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生态发展的统一,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整体进步;
二是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上。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2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原因是什么?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2.公有制为主体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中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首先,公有资产占优势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量的优势,二是质的提高。
其次,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和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上。
再次,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来讲的,并不意味着所有领域和所有地区都是这样。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原因: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第二、公有制经济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
第三、公有制经济是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稳定、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
第四、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实现我国劳动人民在政治上当家作主、经济上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
23. 什么是市场经济?基本框架是什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体制。
基本框架: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3)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4.社会保障的含义、内容和功能是什么?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通过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全体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其他社会困难时,向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或帮助而建立的一种社会安全制度。
一般来说,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四个部分。
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功能有:第一、社会稳定功能。第二、保障市场经济运行的功能。第三、劳动力再生产功能。第四、调节经济功能。
25. 什么叫民主?怎么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新型民主政治?
民主首先而且主要是指一种国家制度,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以后建立起来的新型的国家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新型的民主政治,主要表现在:
第一、它是最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政治。
第二、它是内容最广泛的民主政治。
第三、它体现了人民内部的平等关系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正确关系。
第四、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它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是民主和集中的辩正统一。社会主义的民主集中制避免了民主走向两个极端:或者走向各行其是的极端民主化或无政府状态;或者走向官僚主义的集中以及个人的独断专行。
26. 什么叫政治体制?什么叫政治体制改革?它的目标的什么?
政治体制,是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是管理国家事务的规范体系。具体说,主要是指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d71d7e1b8f67c1cfad6b8a1.html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二次历史性飞跃是什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