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殖民主义

发布时间:2016-11-23 18:39:3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西方殖民主义

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看法

殖民主义的界定

在对西方殖民主义进行系统的阐述之前,有必要清楚的认识何为殖民主义以及认识中的关键点。由于现今史学界对殖民主义仍然没有一个令诸家都认同的定义,本人限于能力,暂时也提不出什么有见地解释,故此将各主要辞典和一些著名史学界人士的解释列举如下:

1. 西方学术界对殖民主义概念的基本看法:

据较权威的第三版《韦氏新国际大辞典》的解释,殖民主义这一词条具有两种含义。其一,殖民主义是这样一些政治、经济政策的综合体。依靠这样的一些政策,某个帝国能够保持和发展对其他地区和民族所进行的控制。其二,殖民主义指的是在获取和维护殖民统治过程中的行为、方式和概念。《牛津英语大辞典》对殖民主义的解释有着相类似之处,它也认为殖民主义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与殖民地事务相关的管理方法和行为,以及与某一殖民地的基本特征相联系的观念和做法。二是指殖民体系和殖民原则。现在使用这两个词时常常带有贬义,把它看成是一种借助强大的国力,对小国或弱国进行剥削的政策。

由于词典在对特定的词语下定义时往往从词义学的角度进行解释,所以尽管比较全面,但是却不够精确,不能够与词语的背景很好的契合。在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了解西方史学界的观点和看法,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三种观点——

其一是以《全球分裂》的作者斯塔夫里亚诺斯为代表,它是把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的,认为殖民主义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其看来,帝国主义这一概念指的是“资本主义活动从帝国一隅扩展到国际规模的产物,并包含改造殖民的社会使之适应全球市场经济的成分。”但是殖民主义并不是帝国主义的必然产物,殖民主义不过是帝国主义在特定时期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知道帝国主义者的本性是谋求最大经济利益当宗主国的政策制定者认为直接的、有形的控制比间接的、无形的控制更符合他们的经济利益时,他们就会倾向于去采用殖民的手段,建立殖民政府,直接的操纵、一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同样只有宗主国的经济文化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使得其能够独立的对外围地区进行开发;或者是外围地区的民族主义势力使得直接统治不可能存在下去的情况下,才可能采取进一步的统治形式,即间接的非正式的统治。

其二,关于殖民主义概念的另一种见解存在于长波理论中。该理论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帝国主义、重商主义、保守主义的兴衰都存在一个长期波动的历史周期性过程。殖民主义也与此类

似,同样存在着一扩一缩,再一缩一扩的周期。

其三是D.K.菲尔德豪斯对殖民主义概念的阐述。他通过对宗主国和依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联系及相互影响,得出“殖民主义是现代国际关系发展过程中一个独特的阶段,其核心内容是使其他所有国家都从属于先进的资本主义列强经济发展的需要。”

2. 国内史学界对殖民主义概念的表述:

50年代,刘诗白先生在其《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及其危机》中指出:殖民制度,如果就这一范畴的完整意义来讲是包括体现这一特定阶级剥削的经济关系与政治文化上层建筑的总和。早在奴隶社会,已经有了殖民主义制度的出现。古代罗马就实行了殖民制度,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对地中海和东方广大领土上其他种族的人民,进行了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奴役。然而殖民制度和殖民体系是有区别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就像殖民制度被看成是宗主国对殖民地进行剥削经济、政治、文化等结构的综合一样,殖民体系则是指受帝国主义国家压迫和奴役的殖民的附属国的总和。

在1980年问世的新版《辞海》,对“殖民主义”这一概念有了较明确的解释。指出“殖民主义”是指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阶段,西方强国压迫、奴役和剥削‘落后’国家,把它们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一种侵略政策。其表现形式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不同而发生变化。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一般是通过海盗式的掠夺、欺诈性的贸易、努力贩卖等方式,从‘落后’国家掠夺巨额财富。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特别是在帝国主义阶段,主要是在各种名义下通过对‘落后’国家使用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侵略手段,使它在不同程度上丧失独立、主权,成为资本主义强国所垄断的商品市场、原料基地和投资场所。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时期殖民主义剥削的主要形式。在殖民主义掠夺和压迫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不能发展生产力,长期处于停滞和极度贫困状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日益高涨,帝国主义被迫使用更多的新方法、新形式来保持它对殖民地的统治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

以上各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都揭示了殖民主义的一些本质特征,但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所以以上只是让读者了解一下各方的看法,以便形成自己的认识。

殖民主义史

了解了什么是殖民主义,就为我们对殖民主义史的划定指明了方向。由于各方对殖民主义概念的不同认识,也就导致在对殖民主义史划定上的差异。在此限于篇幅,仅介绍斯塔夫里亚诺斯的分期方法——

第一阶段从1400年至

1770年,在中心地区是商业资本主义和重商主义时期在外围地区则是殖民主义发生和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内中心地区的资本大部分投入商业企业,商人们组成了股份公司不但得到了皇家的特许状。准许他们在一定的海外领土上享有贸易垄断权和殖民特权。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性公司有荷属东印度公司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它们都得到了所在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方面的全力支持。一定程度上讲,成为其所在国在海外利益的代言人。在这一段时期中,由于商业资本主义的技术和经济力量有限,殖民活动大部分限于南北美洲。这时期殖民主义侵略的最主要特点是“以最残酷的暴力为基础”的赤裸裸地抢劫。

第二阶段是从1770年至1870年。在中心地区这是资本主义的兴盛时期,在外围地区则是指民主区域衰落的时期。宗主国从殖民的所获取的财富,此时促进了英国及欧洲大陆工业革命的发展。作为工业化国家的先驱,英国在所有的竞争中独占鳌头。由于古典经济理论的发展,使得政策制定者认识到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威力。所以它已不再对特许状和垄断权感兴趣,而是力图促进国际自由贸易的发展,并通过这种方式垄断全球市场。“因此工业革命时期就是所谓自由贸易帝国主义取代垄断重商主义时期。其作用不仅体现在美洲,也体现在全世界。这应归功于工业资本主义较之它以前的商业资本主义具有无限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故此1770-1870年这段时期成为直接攫取殖民地失去吸引力的一个时期,是殖民主义在第三世界转趋衰落的一个世界。”

从1870-1914年为第三阶段。此时工业资本主义和放任主义被垄断资本主义与重整旗鼓的殖民主义所取代。实力强大的垄断组织接替了从前独立的互相竞争的工业企业,并出现了美、德等一些新兴工业化资本主义国家。它们对英国在工业、金融和世界贸易方面的领先地位构成了直接的威胁。结果出现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殖民掠夺,非洲和亚太地区被欧洲列强瓜分殆尽。这种新的殖民主义使得第三世界的国家被强制纳入全球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便进入了殖民主义的第四个阶段。由于政府仅充当守夜人的角色,市场失灵渐渐表露出来,经济上渐渐凯恩斯主义兴起。此时在中心地区主要表现为保护性的垄断主义,在外围地区,则呈现一种有革命、非殖民化和新殖民主义交织的状况。

斯塔夫里亚诺斯的《全球分裂》最具特色之处就在于:它始终将殖民主义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从而就能够从更加本质的层面去揭示殖民主义及资本主义的深层特征。其中它对中心地

区和外围地区的发展中相互联系即二者关系的变迁尤其具有独创性,给了人们一个新的视角。

马克思的殖民主义双重使命学说

通过对殖民主义的概念及其发展史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殖民主义某种程度上讲是历史的倒退,西方列强在非洲进行的三角贸易以及在拉美殖民地所采取的种植园主制度,其野蛮行径有类似于奴隶社会中奴隶主之于奴隶,甚至比其更胜。它持续时间之久(如果以1415年葡萄牙侵占非洲西北部的休达城为近代殖民主义的开端,以1999年葡萄牙退出澳门,澳门回归中国作为殖民主义在地球上剩下的几个角落寿终正寝的标志之一的话。那么殖民主义在世界历史上活动的时间竟长达584年),对世界影响之大,自是起引人们对其的意义进行分析。

马克思在1853发表的《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和《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两篇文章。在详细的分析了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必然性后,接着便明确提出了英国在印度统治所体现出来的历史作用。他辩证而深入地指出:“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使命:一是破坏性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就是建设性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为了更好地说明自己的见解,马克思谈到了这样一条历史规律:野蛮的征服者总是最终被那些它所征服的、具有高度文明的民族所同化。在英国征服印度之前,阿拉伯人、土耳其人、鞑靼人和莫窝儿人都相继征服过印度,也都相继为印度高度的文明所同化。但是,“不列颠是第一批发展程度高于印度的征服者。因此印度的文明影响不了他们。他们破坏了本地公社,摧毁了本地工业,夷平了本地社会中伟大和突出的一切,从而消灭了印度的文明。”马克思还指出:英国在印度进行的统治历史,一方面,除破坏以外,恐怕就没有什么东西了,他们的建设性的工作在大堆大堆的废墟上使人很难看出来;但在另一方面,“这种建设性的工作总是开始做了”——

其一,是印度达到比以前大莫卧儿统治下更加巩固和地域更广阔的政治的统一,它是印度复兴的前提。

其二,英国人所训练出的印度军队,是其实现自身解放和不再一遇到侵略者就被政府的必需条件。

其三,在亚洲社会第一次出现了主要由印度人和欧洲人的共同子孙所创立的自由报刊,它成为改造印度社会新的、强有力的因素。

其四,柴明达尔制和莱特瓦尔制的实施,促使了亚洲社会迫切需要的私人土地占有制的形成。

其五,在土著民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具有管理国家的必要知识并且接触了欧洲科学技术的新的阶层。

其六,近代交通设施的发

展,是印度拜托了孤立的状态,“而孤立状态是它过去处于停滞状态的主要原因”,特别是铁路的建设,对印度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都具有这影响深远的意义。

对马克思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理论的再认识

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认识

通过对马克思殖民主义双重理论的深入理解,我们不仅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马克思对殖民主义内涵的把握,而且也使我们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资本主义及殖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世界所造成的影响。应当承认对于大多数亚非拉国家来说,殖民地化是它们在近代史上不得不经历的一个阶段。尽管从理论上讲,如果不经过殖民地化,按照原有的模式,它们也许也能够走上高层次的发展。但是不可否认这将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因为近代时期,许多亚非拉国家仍然处在很低级的发展阶段,中国发展到近代那样一个阶段尚需几千年,由此可预见其他的一些仍处于很低级阶段的国家的发展进程。而殖民主义的统治正式打破了许多亚非拉国家旧的生产模式,给它们带来了新的东西。因此,在对殖民主义进行评判时,我们应将殖民主义者卑鄙的心理动机和其政策实施的客观效用区别开来。

此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破坏性和建设性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一面。我们不能只注重它们的一面,简单的认为:破坏性就都是消极的,建设性就都是积极的。因为在殖民主义侵略亚非拉的过程中,其破坏性使命虽然打破了旧的、阻碍社会发展的、陈旧腐朽的社会制度,但是相伴而来的却是对殖民地财富的肆意掠夺和榨取,给当地人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同样我们可以看到,建设性使命虽使先进的生产方式及其思想观点与政治制度移植进了殖民地,但它同时又成为了殖民主义者压迫奴役殖民地人民的工具。

所以从以上的视角,我们讲两个使命都具有其双重性。

殖民主义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作用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主义的表现形式及在殖民地的政策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所以不同时期所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而且马克思殖民主义双重使命学说是基于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很大程度上讲它为我们对殖民主义的认识指明了方向。但是不可否认,虽然印度在殖民地中具有比较大的代表性,但是仍不能代表所有殖民地国家的状况。因此,有必要对殖民主义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作用进行具体分析。

不同时期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殖民主义的“破坏性使命”使用的是暴力而非经济力。因此这一时期殖民主义的客观使命不可能表现为“

破坏性和建设性”两方面,而是体现在它突破原有世界的闭塞状态上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这一时期,殖民主义者虽破坏了旧的生产模式及阻碍社会发展的社会制度,打破了旧的闭塞的状态,把那些国家强行的拉入国际体系。但是它们并没有进行什么建设性的使命,这可以从它们在殖民地建立的生产方式当中看出,当时的一些殖民主义性质的公司(如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等)从外部引进了比当地更加落后的生产方式——在印度和印尼建立了奴隶制种植园,这是历史的倒退。

这种破坏性和建设性真正是出现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在这个时期,西方殖民主义者更多的采用的是经济力量,通过向殖民地国家倾销商品来实现其经济上的贪欲。由于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加强了对殖民地的经济控制以及商品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使得各个国家的交流不断增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整个世界的发展。所以这段时期应该是“破坏与建设并存”时期。

所以我们应该自觉的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一方面充分的揭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殖民主义的罪恶性;另一方面又适当的肯定它的客观历史作用和某种进步性

不同地区的作用

首先对于宗主国来说,它要完成破坏性及建设性使命与以下几个条件有着很深的关系:

第一, 前提条件是宗主国本身的资本主义生产力有了很快的发展,使用机器生产劳动生产率成十倍的增长,从而为自己锻造了廉价的“重炮”。

第二, 取决于交通的方式。

第三, 取决于殖民政权对殖民地传统社会力量实施的政策。

第四, 殖民地传统社会结构的牢固程度。

为了比较,我们先来考量一下英国对印度的影响:在十九世纪初之中叶,英国凭借其强大的生产力,对印度棉纺织业进行“饱和式倾销”。20至30年间英国纺织品以3.5%的关税涌入印度,破坏了其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消灭村社的经济基础和土地公社所有制,对印度社会造成结构性的破坏。也就是说,英国殖民主义以其强大的经济政治力量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对印度社会的破坏性使命。

但同样是英国殖民者,它们对非洲的影响就与印度截然不同。这主要是由于宗主国及其他殖民主义国家对特定殖民地倾销商品的数量及商业投资不同。其本质原因还是与殖民地本身的社会性质有关,英国等殖民主义国家也曾向非洲国家输出大量商品,但是由于非洲地区社会发展极其落后,自给自足的经济现状很牢固,加之非洲地区交通的不便,使得西方国家

输出商品的成本很高。这样一方面需求不足,另一方面供给成本太高。两方共同导致了殖民主义国家破坏性的难以完成。这也是为什么直到二战结束仍有许多非洲国家处于原始的村社制度的原因。另一方面是殖民主义破坏性作用的大小还取决于当地社会发展程度和殖民政权实施的“土著政策”。殖民主义国家为了更好地控制殖民地的经济政治权力,它们并未废除非洲的部族制度(这主要是由于非洲部族制度的牢固性,一个部族往往是通过血缘关系建立起的,所以通过部族更加易于殖民者统治。)。这就阻碍了其破坏性使命的完成。

从建设性作用角度来看,殖民主义的建设性作用,越是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越大,因为资本输出总要影响和加速外围地区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些建设性所用在印度、中国等国家表现比较明显。但是对非洲则影响不大,这主要是非洲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中心地区(宗主国)向热带非洲输出资本,与亚洲、大洋洲、美洲相比较,是最少也是最迟的。第二,殖民主义对所有外围地区中,对非洲的工业、商业所施加的限制也是最严重的。甚至连一些基本的日用品的生产也不允许本国生产,全部靠宗主国的进口,而殖民地仅是作为其原材料来源地。而且在教育方面其也是仅仅培养对殖民忠诚的人,不可能真正去促进其发展。所以这种建设性作用不可能对非洲造成多么长远的影响。

小结

通过以上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应该积极肯定马克思的殖民主义双重理论学说,他为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指明了方向,即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我们强调以全面的视角去看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上文中要进一步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进行分析的原因。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其中的一些有待进一步说明的部分,所以我们要在原有的框架下进一步去完善、去挖掘。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理论的发展及传播。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d12cc1d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bc.html

《西方殖民主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