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阅读活动实践报告范文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阅读活动实践报告范文
一、课题提出:阅读教学的现状的必然选择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主阵地。然而,反思当前的阅读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学生读书、感悟少,教师提问、分析多。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把本应该是个性化、情感化、创造性的阅读演绎成单纯的内容分析,重理性轻感性,重认知轻情感,重学得轻习得,把教参及教师的理解强加给了学生,削弱了学生对作品的感知能力培养。
2.学生自主探究少,教师牵引灌输多。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在积极的回答老师的提问,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细想一下,不难发现在这种表面的热闹下却有不少弊端:真正能够参与课堂活动只是少数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真正动起来,教师也并没有真正重视学生的个人体验与理解,往往是通过自己预先设计好的一连串追问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实际上仍是以自己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教学目标,并以此锁定学生的思考,这其实仍是一种填鸭式的机械被动的学习。



3.学生缺乏兴趣,教师忽略培养。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没有主动阅读的兴趣,也没有正确的阅读态度和方法,教师也只注重强调死记硬背一些条条框框,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读书的方法。只授之以鱼而不授之以渔,本末倒置之法也,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阅读兴趣的流失和匮乏。
4.阅读训练不全面。一般教师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只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精读,而不太注重略读和浏览的训练;只强调学生的背诵,而忽略了朗读和默读习惯的培养。其实,略读和浏览是新课标要求完成的重要教学目标,绝不是可有可无的“鸡肋”;朗读和默读又是习得语言的重要手段,也是不可或缺的。
正是基于当前这样的阅读教学的现状,才提出本课题的教学模式,以期改变“少慢差费”的阅读教学现状。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使然
我国二十几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以语文学科最为活跃,不断翻新的教学模式、教育理念层出不穷,但在阅读教学的运行过程中,教师基本上还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教学过程从一开始就按着教师的意志按部就班地进行,学生仅有的一点思维活动也是在教师预设的圈子里打转,无法跳出教师的佛掌心。虽然有时也注重了师生交



流,但这种交流往往是单向的,即教师发问,学生来回答。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最终说出自己想要的答案。这种“结果启发”式提问往往会养成学生思维的依赖性、懒惰性,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丧失主动思考问题的激情,进而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慢慢流失。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师得先肯负责,才能谈到循循善诱,师生合作。”在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已鲜明而紧迫地提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因而在时期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负起的责任,应该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xx])。正是因为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作为教师也就应该义无反顾地改变“课堂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及“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xx]),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此方是进矣”。“有疑”是一种境界,“有疑”到“无疑”,便是阅读教学追求的极致。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对话理论
阅读教学到底走什么样的路子为好?答案可谓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认为,有一点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培养、强化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礼记·学记》篇中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就是说,虽有好菜,自己不亲自去吃,也是不知道它的美味的。梁任公在《学问之趣味》中也有类似的说法,他说:“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可见,味道、趣味这个东西,有时非得要自己亲自品尝、去晒才会知道,别人是替你尝不出来的。美食的味道、做学问的趣味要自己去尝,阅读教学中的“味道”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因此,阅读教学应突出学生自“晒”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亲自去“晒”出作品的味道来。品味出真正的属于他们自己的“太阳的味道”,而不是教参的“味道”,教师的“味道”。
接受美学认为,任何作品都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完美的阅读过程绝不是读者被动地接受,而是读者根据自己的情感、思想、知识、阅历等对作品进行理解的过程。
此外,《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中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读者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正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所以读者绝对不是消极被动的,读者也是文学活动的主体。
第一、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从这层意思说,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
第二、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不要去追求“标准答案”。



第三、教师不仅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一般来说,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此外,课堂阅读教学在一个集体中实施,与完全个人化的阅读毕竟不同,这里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因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也十分重要。在一个刻板呆滞的课堂氛围中,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是难以实现的,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才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分析能力
所谓“原生态”阅读,就是要还阅读过程、阅读教学以本来的面目,即学生在接触文本的时候,教师对作家生平、创作情况、作品艺术风格及时代等方面的背景内容先不作任何介绍点评(单元学习要求、课下注释忽略不计),不给任何阅读模式的提示,也不布置阅读思考题目,让学生单纯地站在文学作品本身的角度去读。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读与思、疑同步,做到“读、思、疑”结合。这样,就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还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去领悟,从而引发思考。要求学生不但能读出,而且还能说出自己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疑问,并且允许学生“旁枝斜出”。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思路建立在学生感知、理解和质疑问难的基础之上,以生为主,师



生互动,更好地分析、解决问题,甚至还可以是某些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或没有能够解决,师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又引发下一轮探究问题的动机与兴趣。
通过这一模式的运作,教师改变了自己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由台前的主角变成了幕后的导演。在课堂上,教师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性的同时,还要起到正确导向、开启思维、适时示范、精要点评、高效对话等作用。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转变的不仅仅是角色,更重要的是一种教学观念的改变;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然也就有了主动思考、自主学习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应该大有可为,对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此外,运用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也是尊重教育对象理念的体现。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对问题的理解自然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而教师的启发也应建立在学生对问题的积极思考上,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文章从哪里讲,怎样讲,重点讲什么,应该由学生对文本“亲密接触”的程度来决定,而不是教师来决定,真正实践“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主观臆断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对学生最大的不尊重。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养成与学生交流和对话的习



惯,鼓励学生质疑,而不是促进轻信,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我们知道,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在原有知识建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原生态”阅读的教学模式,就是在还阅读的本来面目情况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为学习的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自主感知的阅读能力,更好地获取新知识;同时也使语文教学走出“用时多、见效慢”的怪圈,不是误尽苍生,而是造福于苍生,真正达到授之以渔的阅读教学境界。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借鉴与创新结合、实践中逐步探索
1.“原生态阅读”教学的类型、组织形式及教学过程的研究
在已有的可借鉴的阅读教学模式及教研成果基础上,进行对比、分析,结合自己的课题和学生实际,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具有可操作性的授课方式,更好地指导阅读教学实践活动。
2教师和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关系、角色及地位的研究。
通过这一课题的运作,让学生“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拿来主义》),给思想以充分的自由,养成独立思



考、自主学习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使之掌握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同上);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大力推进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因此本课题重点研究在这一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如何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的终级目标。
六、“原生态阅读”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下面以《祝福》为例,作简要说明:
1.单元切入
每一单元,因内容、体例不同,教学目标、要求和重点等也就不尽相同。教师在单元学习之初可明确一下单元学习的目标、要求和重点等问题,这样学生在阅读时才能有的放矢,也才会有事半功倍之效。如第四册第一单元现当代小说的学习重点,主要是指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人物描写技艺和结构。这一学习重点便是在阅读



本单元每篇小说时学生自悟与教师指导的主要依托,这样阅读教学就不会流于失控与空泛了,学生也会实实在在得到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指导《祝福》的阅读时,重点即放在小说的主题之上。
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以单元教学为纲,也就是说,要学习新课时,教师可结合教材中每一单元之前的提示向学生进一步明确交代单元教学的要求,用单元教学的整体要求来指导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无论是教师的引导还是学生问题的提出、自主感知都要紧紧围绕着单元教学的要求来进行,这样就避免了课堂教学过程的无序和阅读理解的漫无边际的状况。这样的指导不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因为这也是遵循文学和教学的内在规律。
2阅读品味(阅读理解)
接受美学认为,任何作品都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完美的阅读过程绝不是读者被动地接受,而是读者根据自己的情感、思想、知识、阅历等对作品进行理解的过程。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阅读的心得与自己原有的生活积累、思想实际或情感体验发生碰撞,从而对文本产生顺应、同化,或者产生矛盾或疑问。整个过程是学生自我对话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自我思考、反思、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它是由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的。



在文本的学习过程之中,让学生先接触文本本身,在教师不进行任何干预、学生不受太多信息干扰的情况下,学生更有可能单纯地站在文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也更有可能抓住作品的本质属性。因此,这一环节,也是对学生“读”这一基本能力的强化。
在操作中,教师要还阅读的本来面目,让学生尽可能地原汁原味地去阅读文本,和文本做亲密接触,并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要干预学生的阅读,让他们读出属于自己的东西。经过阅读品味,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在阅读之初可提示学生要注意的东西,如提醒注意在单元要求下结合本课具体情况阅读,要养成动笔评点的良好习惯等,进而达到使学生有重点地去品读文本并读出味道来的阅读目的。这一环节是整个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如果学生是猪八戒囫囵吞枣式的不知何味的阅读,则会影响以下环节的进行。此外,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阅读提示,也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及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步骤,是导与不导辩证关系的体现。
3自主感悟(感悟品评)
感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环节,也是重要的方法和手段,是能动的自主的心理活动过程。阅读能力的获取,语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感悟。知识要靠自己在读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中体验,理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知,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当课程



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体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更多的是体验课程,学生通过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后形成知识的系统化。
自主感悟阶段,也可看作是对话中的生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既是指学生熟读课文后产生感悟,提炼观点,到文本寻找依据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的解读过程。因为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是在已有的知识平台以自己的眼光看文本,用文本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并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理解观点。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相信自己的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可以正确解答文本中的疑难问题。而教师的作用是使学生读的目的性更强,更加科学有效。在此阶段,教师应根据阅读层次设立相应的阅读目标,引导学生围绕目标去自主读书、多向交流、点拨质疑,有机训练,做到环环相加,层层推进,将学生带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在这一环节中,应达到《教学大纲》所指出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地的熏陶”的目标。此外“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这一环节是对学生阅读质量的一个检验,也是教学过程中一个承上启下的步骤,是读、说能力的最大程度结合。



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想法、体会,活跃学生的思维,不是在课堂上漫无边际地求新、求异,并不等于放手不管。这一环节对学生可提出两个阅读要求:一个说出你对作品的初步感知,二是说出你所发现的问题,其中发现的问题当为重头戏。这两个要求恰恰是学生在阅读时容易忽略的东西,结果是读和没读区别不大,导致阅读的效能极低。有意识的强化,则可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养成积极思考的品质。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自主感悟能力显然是处在不同层面上的。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就应该尽可能地调动不同层面的学生说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以便更好地掌握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的情况,这样就为你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因材施教”的角色、有的放矢的指导提供了可能。
在《祝福》的阅读中,学生能够初步感知,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他们甚至注意到了文章中一些细节描写,如:
1作者回到鲁镇后,看到的鲁四老爷“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看到的几个本家和朋友,“他们也没有什么大改变”,这些闲笔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作者说“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燉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否?”这也是一处闲笔,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吗?
3文中“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这一处的定语后置要起到什么作用?
4祥林嫂再嫁时为什么要拼命地反抗呢?祥林嫂的反抗说明了什么?
5四婶在向卫老婆子打听祥林嫂再嫁的事,是对祥林嫂的关心吗?
6同是下层劳动妇女的柳妈对祥林嫂再嫁又是持什么态度呢?她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以上这些细微之处的发现,应得益于他们认真的阅读。所有在阅读过程中发出的问题都需要通过对话这一环节来加以解决,而学生也必然会有解决问题的期待。“引而不发”,此之谓也。
4交流质疑



先哲有言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了疑问再通过交流辩难就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实现对文本透彻理解的目的。钟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交流质疑,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应调动每个学生就自己的观点、他人的问题畅所欲言,攻守结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师生的多边互动,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和表现机会。这一环节是听、说能力的高度结合,“对话”效果则是这一环节成败的关键。这一环节也是“原生态阅读”的最主要体现,要处理好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两个环节。
生生对话用在学生自主感悟之后,采用合作学习方式,依据文本的性质、学习习惯和学习的程度等组成小组,通过小组学习和小组交流这两种形式来进行。学生通过独立阅读,获得了独特的感悟之后,便产生了交流的欲望,希望能与同伴交流阅读心得,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时,生与生之间的对话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特别是生与生的对话,因为处在平等的地位,更能放开手脚进行淋漓尽致的讨论。在交流质疑之中不同的观点和理解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师生对话往往用在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程度上。在师生对话中,教师的主体作用,除了体现在对话题的调控和对交流的引导



以及交流过程中对学生的鼓励和评价外,还体现在根据学生的理解状况,适时地提出能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的话题,给学生搭建适当的“对话平台”,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深化,情感得到升华。
值得注意的是,对话不能仅仅局限在文本的范围之内,因为随着阅读和对话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感悟会越来越多,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会越来越深刻。这就需要教师从“纵向深入”和“横向延伸”两个方面来拓展话题,实行开放式的对话教学。
另外,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时刻提示学生的是:“对话”不能脱离文本,不能架空来谈自己的想法,要言之成理,更要言之有据,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应发挥自己对作品透彻理解这一优势,起到适时参与、恰当点评和调整走向的作用,以使阅读教学在更有效的情况下运行。教师的“导”要为学生的“学”创造条件,“导”要恰到好处,当导则导,不可越俎代庖,用自己的思考取代学生的思考;教师的“导”要有利于培养、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因为质疑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摇篮,是学生自主思考的结果,是自主阅读质量的表征,只有这样,才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通过交流质疑,学生对一些不甚明了的问题逐渐清晰起来,新的问题又会不断出现,在讨论中重点的问题越来越集中。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质疑的问题集中在以下两个问题上:
1文中几次出现关于“祝福”场面的描写对表现主题是否有作用?如果有的话,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2及鲁镇的人以及祥林嫂本人,对被迫再嫁的事持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就将祥林嫂与周围人的冲突以及她和礼教的冲突联系在了一起,为解决本文的重点打下了铺垫,下一环节的到来便呼之欲出了。
5突破重点
经过充分的对话之后,学生讨论的焦点也越发集中在几个问题之上,这样就为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提供了可能,教师则可略施加些影响,以使重点、难点的解决更符合教学、文本内在的规律。因此,阅读进行到了这一环节之时,富有价值的重点、难点问题的确立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以由师生共同确立,一切本着阅读教学的需要来定,这样的重点、难点问题才是关键性



的、有深度的、有探讨价值的,或者是能够引发全局的。对话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也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听、说、读能力的最大的调动与发挥。
但必须强调的是,教学重点的确立一定是在师生共同的参与、讨论后确定,是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的产物,不是由教师事先预设的或临时强加给学生的,只有这样才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思维的积极性。
在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时,经过师生的互动,畅谈对作品的理解,最后学生们问题的焦点集中在祥林嫂的死因和环境描写在表现主题思想的作用上。这一问题的提出可谓是由点及面,带动了学生们对整篇小说的理解,将小说中所及的人物形象都置于这一问题之下,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究小说的主题思想也水落石出了。
因为是经过学生自己在阅读时发现并确立的问题,学生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会有更大的兴趣和积极性,当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之后,学生获得的满足要远远超出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6扩展迁移




学习过程中,认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学习语文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课内外结合,以外促内,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力求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课文为例子和凭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
这一部分既可以是对与本文同类问题的归纳,也可以是与之相关文本的扩展式阅读,但目的只有一个:通过延伸,深化阅读理解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阅读效果。
通过对《祝福》的学习,学生们已对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有所认识和了解,在此基础上,应该趁热打铁,让学生在课外收集、一些与礼教方面的知识和礼教吃人有关的内容,以达到扩展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七、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的预设性教学形态的根本区别:回归“自然”
1.课堂的重点难点及问题不是教师一厢情愿地预先设定,也不是由教参决定,而是由师生双方互动生成,更具有现场性、动态性。



2.思维流势不是一味由教师流向学生,而是师生相互对撞,生生相互对撞,师生互相接纳,生生互相接纳。
3淡化教学环节的完整性,而追求学生学习质量,师生、生生互动的质量。
4.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在参与、规范、指导对话中得到发挥和体现。
八、阅读教学探索过程中的思考:观念澄清及研讨
1.“原生态阅读”教学不等于漫无目的,让学生随便乱说一通了事,更不意味着教师不做任何计划和构想,相反,这样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在更宽更深的层面去充分构想和设计。如学生可能从哪个角度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如果自己认为很重要的问题学生却言有不及,自己怎样去补充。这些,都是老师课前应有所准备的。
2.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进行施教。“原生态阅读”教学相对于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要好操作些。对基础薄弱、阅读理解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而言,教师应适当地加重“导”的成分。不要一刀切,还要切实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3.要充分认识到同一阶段学生学情的差异并及时做好调整,即考虑到教学环节中的变量因素(学生、场地适应等)。程度不同的学生在设问及问题解答上存在着差异,有时差异还很大。针对学生基础较差的学情,要适时降低了教学难度,并积极创设条件,发挥教师“导”的作用,这样会更顺利地完成了课堂教学,实现了教学目标。
4.要处理好“原生态阅读”教学与教师作用发挥之间的关系。教师虽然不再是教学的主宰,但还是教学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还是平等参与的一员,教师的作用完全可以通过个人的发言来发挥。特别是那些关键之处,学生言有未及之处,正是教师发挥作用的空间。但教师的发言要精当、深刻,富有启发性。
新的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同时要求我们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原生态阅读”教学模式在理论上既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操作上又简便易行。
九、实验结果:初见成效、任重道远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较为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特别在“原生态阅读”模式提出之后,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上意识更强和更具系统性了。
(一)学生方面
对于学生来说,在阅读理解能力、写作水平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也得到了提高,加深了对母语的感情,自主意识、合作意识也大大增强,对他人的阅读理解也有了更多的尊重与宽容。可从几个方面来做简要介绍:
1.培养了学生纯正的阅读兴趣。通过自主学习,他们在读书时能够读出属于自己的味道了,使他们对纯正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开始有意识地有计划地阅读唐诗、宋词、元曲等严肃文学,也纷纷开始阅读大部头的中外文学名著了,逐渐告别那些轻松幽默的卡通故事、校园青春小说、时尚杂志之类的读物。
2.学习观念的转变。阅读模式的转变,随之而来的是学习观念的转变,以前是希望老师讲析时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解题的思路,现在更希望得到的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更希望自己去探究问题,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




3.学习成绩有了提高。通过有意识的强化训练,实验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与这相应的学习成绩也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优秀率、及格率各项指标都有了相应提高。
从以下几个表格可窥见一斑:
表一:学生上课发现问题情况调研
表二:学生上课注意力、思维情况调研
表三:学生阅读能力情况调研
表四:学生成绩情况调研
4.写作水平有了提高。学生能够读懂了文学作品,感受到了文学作品的美,读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也就有了写作的心理需求。另外,在平时写作中,在布局谋篇、审题立意、语言风格等方面能够做一些有意的模仿,进而写出属于自己风格样式的作品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文自然也是如此。
(二)教师方面




对于教师来说,最明显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转变,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由以前的全能全知的“权威”变成一个和学生平等探讨交流的参与者,和学生一起享受着获得新知、温故知新的学习快乐。另外,借助于课题的研究,也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在和学生的对话过程中,组织能力、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和探究理解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教学过程真正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成长的过程”。并以此为契机,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使自己的读写水平有了长足的提高。近三年多来,已有二十多篇各类文章发表在各级报刊杂志上,还有多篇论文在各级评选中获奖。谢谢。
毫无疑问,大学应该侧重于学习,大学的重点内容就是学习!
进入大学,学好专业知识,才能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大学毕业求职中,企业最想要的是有坚实专业基础的学生,对于有没有在学校参与学生组织,企业顶多只是参考。



不过也有企业会注明:同等优秀条件下,优先考虑有学生会工作经历的同学。同学们不用担心,以我今天秋季参加招聘会的经验告诉你,这样的企业是少数。
学生会作为一个为学生服务的组织,有精力的同学和具有非常强的管理、协调能力的同学来说,进学生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生会就是丰富校园生活的一个组织,甚至有的同学大学四年都不会接触到学生会。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我是“一个考研过来人”,原创不易,您的关注和点赞是对我最大的支持和鼓励,谢谢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c3dfc9005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9e.html

《2020年阅读活动实践报告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