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2 - 6《社戏》导学案4(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1

发布时间:2019-01-02 08:32:0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导学案

教师寄语: 不渴望能够一跃千里,只希望每天能够前进一步.

学习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3、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4、学习通过语言、行动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5 深入探究文中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等人的形象。

2、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学习方法指导:

1、本文篇幅虽长,但确是经典的好文章,学好本文,对于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大有裨益。要达此目的,就要深入地理解课文,“读功”不可省,对于精彩的片段,最好能够背诵下来。

2、本案分二课时。第1课时,熟读课文,掌握词语,整体感知课文,探讨本文主旨。第2课时,研读重点部分,深入探究课文语言特色。

3、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是记叙文写作的重要训练点,同学们可以从本文中获得借鉴,课后在日记中进行仿写练笔。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童年》MTV。一首轻松活泼的歌曲,把我们带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童年有很多美好的回忆,透过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领略到鲁迅童年的生活,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他写的小说《社戏》,小说写的人与事不一定都是真人真事,但也能从中看出鲁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预习检测

(一)扫清字词障碍

1、归( ) hang( ) dài( ) 撺掇( ) ( )

( ) yì( ) gé( ) ( ) 不惮 ( ) 蹿 ( ) ( ) ( ) 潺潺( ) ( ) ( ) ( ) ( ) 家眷( ) ( ) ( ) ( ) ( ) 旺相( ) ( ) ( ) ( ) ( ) 好歹( )

2、解释词语的意思。

消夏: 归省:

行辈: 犯上:

惮: 撺掇:

凫水: 依稀

自失: 漂渺:

弥散: 棹:

撮:

宛转悠扬:

(二)作者及背景

1、作者

鲁迅(18811963),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1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等。《社戏》

2、背景知识

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

四、整体感知,合作交流

1、文章写“我”在什么时间同哪些人到什么地方看社戏?

2、请按“看戏前( 段)──看戏中( 段)──看戏后( 段)”把课文划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3、文章用第几人称写的?文中的“迅哥儿”是不是鲁迅?主人公是谁?

4、文章的中心情节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写了哪些事件?

5、体会根据中心选材安排详略的写法

1)梳理课文三个部分所叙事件。随母归省平桥村的乡间生活(随母归省─ );赵庄看戏的过程(戏前波折─ 船上看戏─ );戏后余波( ) 

2)课文所叙事件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详写:戏前波折─ 船上看戏 ;略写:随母归省─

3)文章这样选材安排详略,要表现怎样的中心?

五、研读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

1、填空:第一部分的“ ”一词,可以表现平桥村在“我”心中的位置。作者之所以这样说,原因一是

二是

三是

2、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课文结尾为什么要写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

4、那夜的戏并不好看,豆也并不好吃,为什么说“一直到现在,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六、课堂小结:

课文第一部分——盼看社戏,在这部分,作者从三个方面写出了平桥村是“我”的 ;看完戏后又写了六一公公送豆,突出了六一公公 的性格特点。结尾以记叙和议论的写法,突出了

七、课堂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豆可 )吃 (    )着小船 停了

2、六一公公说的“双喜,你们这帮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3、课文最后一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那夜的豆特别好吃,那夜的戏非常好看。

B、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因为在那里“我”吃到了最好吃的豆,看到了最好看的戏。

C、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而那夜的生活实在难忘,乡间少年的诚挚友谊更值得怀念。

D、这是在乐土吃的豆,在乐土看的戏,就是不好吃,不好看,也要说好吃,好看。

八、反思评价: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研讨课文中的景美、人美、故事美:

(一)景美:

学生集体朗读“夏夜行船”和“归航偷豆”有关段落,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景物描写。

例如:夏夜行船是的景色描写即课文1112段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

1、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

航船的“白”;

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

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婉转,悠扬”;

间接描写——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

直接描写——如“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2、从嗅觉方面写的有:

从触觉方面写的有:

从视觉方面写的有:

从听觉方面写的有:

3、所见

所闻

所感

(二)人美

1、小说除了描写了优美的景物还塑造了热情的伙伴和淳朴的乡民形象,请同学们深情研读课文,运用“我喜欢文中的________(人物)。因为他(他们)___________(评价其性格、品质),比如_______(举人物表现)”的句式,用三言两语,简笔勾勒人物形象,闪亮登场发言。

(三)故事美

(主要突出有波澜曲折的情节和孩子们的动作和活动描写等。)

如看戏前的风波,使故事波澜曲折,出门一节的动作描写,既写出了孩子们的能干,又写出了大家快乐舒展的心情,归航一节既写出了孩子们的欢乐又表现了他们高超的架船本领,最有趣的是偷豆一节,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三、请学生深情研读课文,结合语境,揣摩语言的深层含义。思考: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句中的“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的什么样的心情?

2、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句中的山为什么说“踊跃”?

3、“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中“回望”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罩”表现了怎样的情形?

4、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地说道……”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

四、课堂总结 课文写的是“我”少年时代在平桥村的一段生活情景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儿。

六一公公:是一位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五、课堂检测: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问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甲)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乙)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从第1段中找出描写少年们开船的动词:

这些动词描写了少年们的情态,请找出理解正确的两组( ):

A、技术娴熟、机灵能干 B、头次驾船、手足无措C、团结友爱,相互帮助D、显示本领,过于炫耀

2、指出下列描写的类型:

a 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  )

b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  )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根据课文,在括号甲、乙处填上恰当的动词:(甲):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

5、下面是对原文中几个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依稀:隐隐约约。B、自失:自己不谨慎,失掉了某种东西。 C、弥散:弥漫消散。D、蕴藻:水草。

6、第2段加横线句子“淡黑的……跑去了”,以________”比喻“连山”,以“________”形容“淡黑”,以“________”形容“起伏”,状形绘色,以动写___________,把静态的山作________态的描绘,表现船在飞快地前进。

7、第2、3段是从人的感觉和心理活动两方面来描写“迷人的沿河夜景”的。人的感觉又从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官)三方面来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的例句如:________

8、第2段中加粗的词“跑”与第1段的哪个词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

  

()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地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 对这段文字的出处、作者及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节选自《故乡》,作者鲁迅,本段主要写故乡的豆好吃,戏好看。B、节选自《社戏》,作者鲁迅,本段是看戏后的余波,也写了“我”对吃豆、看戏的感受。C、节选自《故乡》,作者鲁迅,本段主要写故乡是乐园。D、节选自《故乡》,文中的“我”即作者鲁迅,本段主要写“我”对吃豆、看戏的感受。

2、“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的话有四层含义,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是的。”承认偷豆一事,表现双喜诚实的品质。B、“我们请客。”说明偷豆的理由是请客,并非不光彩的事情。C、“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意思是偷你家的豆是看得起你,说明双喜聪明,很会说话。D、“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埋怨六一公公说话声音太大,把虾吓跑了。

3、“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句话怎么理解?

4、 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应如何理解?

六、反思评价: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b3c314d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91.html

《七年级语文上册 2 - 6《社戏》导学案4(无答案) 华东师大版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