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制度下的社会流动

发布时间:2017-12-25 16:37: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考制度下的社会流动

现在的高考制度起于1977年,文革对社会的破坏使得中国高考中断多年,以后虽然有所恢复但是走的却实工农兵大学推荐制,直到1977年邓小平复出开始主抓教育科技,才正式恢复以前的高考招生。算起来迄今已经有四十年了。四十年来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经济迅速发展,社会进步很大,同样的社会矛盾也变得复杂多变,社会阶层固化逐渐加深。高考其实在这其中起到了很好的缓解阶级固化的作用。

1.高考是实现社会人才配置的有效途径

高考其实是对高等教育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的一条重要途径,他有着优良的社会选拔作用[1],通过高考这一途径,能者上,庸者下,大家都身处同一起跑线上,在相同的道路上有着共同的起点。

从历史角度看,社会在发展就会分出阶级,上层阶级总是希望保持自己的上层水准,同样的,下层的人们也希望能有一个途径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个最佳的途径其实就是考试,所以古代有科举考试,现在有高考,都是想在这条路上实现社会的重新洗牌。当底层人士面对贫困的得现状和社会资源不公平的时候,能有什么办法改变这一命运呢?高考仍旧是改变这一命运的根本,这一点从历史上也是可以证明的。

2 古代科举对社会流通的作用

古时候的贫富差距是如今的现状所不能比的,古时候的贵族政治更是在制度上限制了底层人民的上升途径,但是古代科举仍旧在很大程度上为底层人们增加了流通通道,很好的促进了社会发展。研究科举发展的历史过程,有助于为当代高考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

2.1 科举制度出现前中国的人才流通机制

隋唐之前,中国可以说是贵族政治,当时人才流通非常缓慢,底层人士想靠着自身的努力就进入上流社会是非常困难的,在经过众多次改革后终于在隋唐确立了科举制度,并经过宋朝的优化,使得科举在真正意义上成为有真正选拔人才促进社会流动的制度。

科举制度源于隋唐,是对汉代举孝廉和魏晋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一大改革。自此以后,传统意义上的贵族制度逐渐消解,士绅阶层崛起世间。科举制度对于促进社会流动,减缓社会固化,促进上下层的交流有很大作用。朝为读书郎,暮登天子堂就是对那时情况的有力说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陈胜吴广起义时候起义军喊出的口号。事实上,喊出这句口号本身是很说明问题的,那就是之前,王侯将相,确实只是在贵族间产生。周王朝建立以来,对天下实行分封,各诸侯国君主,各士大夫都是继承来的,整个社会没有留给平民的政治空间。

一个社会处于封闭的状态肯定是不能持久的,在上层的时间长了肯定会腐朽,下层人们当牛做马久了也会心有不甘,因此如何保持社会的流动性就成为考验政治家的核心因素。汉代举孝廉,从社会底层选拔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来做官,充实整个官僚阶级,这一举措在最初确实产生了很好的作用,两汉时代产生的众多循吏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然而,任何社会制度在开始无论设想的多好,如若不加以改进,最终终会沦为权贵们的玩物。三国袁家四世三公,曹操作为官宦之后举孝廉,这些名人的家族背景已经说明了当时社会大家族对政坛的垄断。后来曹操趁着乱世急需人才之际,举贤用能提拔了一批寒士,但是终究没能阻挡贵族家庭对政坛资源的垄断,随之而来的九品中正制度彻底加速了阶级固化,从此以后,下层寒士凭借正常手段再也无法与上层士族相抗衡,这直接导致社会的大动乱,底层别无上升途径,只有靠暴力手段才能跻身上层空间。

2.2 科举制度保证了底层寒族的崛起

这样的暴力路线一直持续到隋唐时期,科举制应运而生,以考试的手段选拔官员在以后盛行千年,事实上这个也是迄今为止最行之有效的手段。社会给各阶层人士一个公平的上升空间,无论是谁,只要能通过科举考试,就可以做官,就可以改变自身命运。另一方面,出身底层的人在见识到底层的疾苦后,能够更深的了解社会症结所在,一旦这些人执掌政权,就可以切实有效的推动变革,改变王朝命运。像宋朝的范仲淹、王安石,明朝的张居正就是这样的典型。

科举制度能够改变社会流动性在当时是切实有效的,像吴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中,开篇讲的周进范进二位好汉,从一开始的穷困潦倒无衣无食,一旦中举人中进士,身价立马改变,个人命运天翻地覆。不能因此简单证明这是科举制度的腐朽没落,也要看到科举制度确确实实是改变个人命运的。

2.3.科举制度与贵族政治

科举制度的发展与中国贵族政治是密切相关的。简而言之,隋唐之时,贵族政治在社会上仍旧有相当的影响力,唐贞观六年,唐太宗修氏族志,彼时社会上仍旧推崇世家大族,山东士族,江左士族和关陇集团占据着朝中的重要地位,他们垄断经济,文化。初唐时期的科举进士也多数在这中间产生。随着后来历代统治者对世家大族的连续打击,以及安史之乱,白马之祸和五代大混乱,宋朝时期,科举制度终于完备,自此以后科举制度改变社会阶层,促进上下级流通的功能真正实现[3]

2.4 宋代以后科举制度公平性的彰显

从宋朝时期,科举制度从政治,经济,制度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其公平性更加明显。

首先是政治上,北宋太祖赵匡胤背后的世家氏族实力十分微弱。其依靠的多数是武将,武将在政治上基础不牢固,地方上也确乏相应的经济垄断地位,更随着杯酒释兵权的手段,武将也逐渐丧失政治主导权,因此,后续的赵宋王朝所能依靠的只能是科举士人。没有贵族们的掣肘,底层人士通过科举向上流动的几率要大大增加。

其次是经济上,宋朝是中国商品经济最发达的朝代,此外活字印刷术的兴起使得书籍变得廉价,过去只有大家族才能拥有的藏书现在小家庭也可以轻易获取。这一切使得过去贵族们对知识的垄断地位逐渐消失[3]

第三就是科举制度的改革,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所谓糊名就是把参加考试的学子姓名,籍贯封存,直至选录后才正式予以公布。誊录则是为了防止在卷面上作弊,就找专人将文字誊录,避免作弊的可能。

宋朝确定的这项科举制度在以后的明清两朝得以延续,有明一代,通过科考改变自身身份的人比比皆是。

3. 现代高考制度下的人才流通

事实上,现在高考并不能完全和古代科举等同,在古代,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数极少,每三年一次科考,中进士者不过寥寥几百人而已,而现在每年高考,参加者近千万,能考上大学,即使是考上名牌大学的比例也远远高于古代。

此外,现在高考只是一个上大学的途径,其结果对人生后续的影响十分有限。在刚刚恢复高考的十几年内,分配制度确实把相当一部分人安排进了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事实上现在官场多数领导干部都是那时候高考制度的受益者,在当时他们确实是享受到了高考对个人身份的改变。但是近日,这份荣誉和辉煌已经远去了。

4.现如今高考面临的困境

那么为什么现阶段人们不再相信高考改变个人命运的作用呢?事实上这是随着社会的大变革所产生的。

首先是阶级固化已经开始了,当初改革开放先富起来的那批人至今已经在官场和商场混迹三十多年了,自己圈子已经形成,他们垄断相当一部分社会资源使得外人很难仅仅靠学历和名校就突破。

其次是大学本身精英价值的消失,现在上大学不再具有鲤鱼跳龙门的作用。尤其是近二十年来分配制度的消失和大学的扩招,大学生已成遍地都是的趋势,这样一来,上大学并不能让自己相对他人占据更多的优势,那么自然的,高考在这其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5.高考仍旧是唯一能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

话说如此,是否可以证明高考促进社会流通的作用不存在了呢?事实上并不是的。可以说,正因为上述这些原因,高考恰恰是最后的改变自身命运的一步。

因为高考的公平性,高考仍旧是当今最公平的考试机制,只要你学习好,分数高就可以上名牌大学。在高考后,经历名牌大学的熏陶,平民子弟可以站在比较高的立场看社会,现在中国毕竟仍处于高速发展之中,经历高等教育的历练和市场大潮的历练,每个人都有机会在社会上寻找到一片自己的空间,而这份空间就远远高于其父辈所拥有的,这就是高考目前最大的功效[4]

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了高考,那么中国底层人民将完全丧失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城乡二元化的加剧,社会资源的集中将使得社会更加固化,如果再没了高考,那么将无力限制上层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垄断,那么城乡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将更加严重,这将导致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更加不利用中国的发展[1]

当前高考对社会分层功效的减弱需要社会多方面的改进,政府,社会,个人和学校都有找准自身问题,解决对策,让高考真正实现社会流通的价值,实现公平正义,打破“寒门更难出贵子”这一伪命题。

参考文献:

[1]刘桂庆. 高考分流对中国农村子女社会流动影响研究[D]. 东北财经大学, 2016.

[2]于忠英. 借鉴科举智慧 推进高考改革——科举制度以及对我国高考改革之借鉴[D]. 河北师范大学, 2012.

[3]何忠礼. 贫富无定势:宋代科举制度下的社会流动[J]. 学术月刊, 2012(1):136-143.

[4]刘海峰. 高考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J]. 教育研究, 2002(12):80-84.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aad6601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a8.html

《高考制度下的社会流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