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临床合理用药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班级:组别:学号姓名:
浅谈小儿临床合理用药
小儿,尤其是新生儿身体构成成分和生理功能等都处于不断变化过程,这些变化通过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使药效和不良反应与成人有明显差异,小儿用药不是单纯的将成人剂量减少,而有其特殊性。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小儿临床合理用药。一、小儿的药动学特点
1.吸收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机体情况和给药途径。新生儿消化系统有明显不同于成人的特点,对口服药物产生显著影响:1新生儿胃排空时间长,可使一些药物吸收减少;肠壁相对长而薄,通透性高,可使一些药物的吸收增加;(2)各种消化液分泌量少,胃液及酶的浓度小,消化能力弱;3)胃液pH较高,对酸不稳定的青霉素分解少,吸收好;对弱酸性药物,在液中解离增加,吸收减少。故应注意品种和剂量的选择,以防止毒副反应。
2.分布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脂肪含量、体液空隙比例、药物与蛋白质结合程度等。1婴幼儿脂肪含量较成人低,脂肪性药物不能充分与之结合。小儿血浆蛋白对药物的结合力较成人弱,所以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增高,对具有高血浆蛋白结合率的药物(如丙咪嗪、保泰松、苯巴比妥、磺胺类药物能与胆红素竞争结合蛋白,使游离型胆红素浓度升高,出现高胆红素血症,甚至核黄疸)应加以注意。(2婴幼儿体液及细胞外液容量大,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被稀释,而细胞内液浓度较高。(3儿童尤其是新生儿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全,功能较差,一些游离型药物可自由通过。一方面有助于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另一方面也能导致某些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例如有资料显示可卡因、哌替啶、杜冷丁等可引起呼吸中枢抑制,故新生儿禁用。
3.代谢肝是人体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新生儿肝容积同体重的比例大得多,部分酶类较成人多,一些完全在肝脏代谢的药物血浆半衰期减少,如苯妥英,小儿的半衰期仅为成人的三分之一。但新生儿肝内混合功能氧化酶和化合酶比成人低得多,使很多药物代谢缓慢,血中半衰期延长。所以在新生儿用药时,应注意品种和剂量的选择,以防药物蓄积中毒。
4.排泄药物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儿童,尤其是新生儿肾血流量低,新生儿只有成人的20-40%,此外,肾小球分泌酸能力低,尿液PH值高,影响碱性药物排泄。因此,可能导致肾排泄药物(如地高辛、庆大霉素、硫酸卡那霉素、氯霉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消除减慢,易致蓄积中毒,所以在给药时应注意新生儿的月龄、药物剂量以及给药间隔。二、新生儿用药的特殊反应

1)药物敏感性改变:新生儿对酸、碱和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能力差。过量水杨酸类可致酸中毒,利尿剂可致缺钠或缺钾,口服铁剂引起呕吐,氯丙嗪易引起麻痹性肠梗阻,氯霉素致灰婴综合征和再生障碍性贫血,长期使用皮质激素易引起胰腺炎等。
2溶血反应:主要发生在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新生儿。如磺胺药、抗疟药、硝基呋喃类抗菌药、对乙酰氨基酚及砜类抗麻风病药等可出现溶血反应。
3)核黄疸:新生儿本来就有黄疸的因素,在使用一些与胆红素竞争血浆蛋白的药物时,血中的游离胆红素升高,进入脑内与基底核结合导致胆红素脑病或核黄疸。
4神经系统反应:新生儿脑脊液屏障发育不成熟,药物易透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脆弱的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神经系统反应。如抗组胺药、氨茶碱、阿托品可致昏迷及惊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第八对脑神经和肾脏的损伤;皮质激素易引起手足抽搐。
5)牙色素沉着:四环素、多西环素、二甲胺四环素等可沉积于骨组织和牙齿,引起永久色素沉着,牙齿发黄,四环素还可以抑制骨的生长发育。故妊娠4月后,哺乳期妇女和8岁以下儿童除眼科局部用药外,不得应用四环素。三、小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小儿患者在应用抗生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氨基糖苷类:神经毒性和肾毒性,对于易感儿童可导致听力下降、甚至耳聋,或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6岁以下儿童禁用。
2)磺胺类:肾脏损害,出现血尿、结晶尿及肾功能衰竭;多样型皮肤损害;白细胞减少和抑制骨髓造血功能;恶心、呕吐等。磺胺类抗生素在儿科已很少使用。
3喹诺酮类:成人临床较常用,但动物实验可引起动物软骨损害,故美国FDA及我国许多药物手册建议12岁以下儿童不使用。
4)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主要用于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但有肾毒性、异毒性,肾功能不全及年幼儿慎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9ad91fb192e45361166f561.html

《小儿临床合理用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