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句子的选择

发布时间:2018-12-01 09:01:3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三章 句子的选择(下)

  重点掌握直陈句和疑问句、口语句和书面语句、常序句和逆序句、紧句和松句的运用与修辞作用。
  (四)直陈句和疑问句
  汉语的语气包括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种,陈述句使用范围最广;使用疑问句要有一定的限制,疑问句在语法结构上一般分为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几种。所谓直陈句是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的统称。在汉语四类语气中,疑问句是比较特殊的,它不但要使用疑问语气,还往往使用疑问代词,有时还要运用某种格式。

1.询问
  询问属于一般提问,是发话人向受话人提出问题,希望得到答案。
  你去超市吗?(是非问,要求对整个命题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你什么时候去超市?(特指问,有疑问代词指明疑问点)
  你是今天去超市还是明天去超市?(选择问,句中并列两个或几个项目,回答其中一项)
  你到底去不去超市?(正反问,答案或正或反)
  这些疑问句都是我们日常经常用到的,询问的语法结构也是多种多样的。
  2.奇问
  奇问属于一种特殊提问,它不需要回答,有时也无法回答,只是用疑问的格式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古人常用这种方法,也叫虚问。比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的《红豆》诗脍炙人口,诗中春来发几枝并不需要回答,而是抒发诗人对红豆的喜爱之情。
  再如刘半农的一首抒情诗《教我如何不想她》: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诗中反复出现教我如何不想她,深情而令人遐想。全诗以比拟的手法,赋予月光海洋燕子等等人的情感,读来亲切感人。这就是奇问的作用。
  3.设问
  设问句是先提出问题,接着再把答案说出来,是自问自答,明知故问的句子。
  不管是论理还是叙事,都常常用得着设问句。设问的修辞作用主要是引起对方的注意,或提请受众思考。比如:
  郑板桥长寿奥秘何在?四个字:难得糊涂。透视其人生轨迹,可以看到:他大事清楚,小事糊涂。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烦恼悠悠忘脑后,心底无私天地宽。(邬时民《郑板桥的长天文与地震是不是有关系?这个问题曾经引起古今中外许多人的注意。从事天文工作和地震工作的一些科学家们,从历来的地震中,要摸索探讨出地震的自然规律。经过分析,他们认为地震与某些天文现象是有关系的。(《十万个为什么·天文》)
  在记叙文中运用设问句,常常或是为了使平铺直叙的文气变得跌宕起伏一些,或是为了放慢叙述的节奏,使语气变得亲切一些。比如赵树理的小说《登记》:
  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个张木匠。张木匠有个好老婆,外号叫小飞蛾。小飞蛾生了个女儿叫艾艾,算到一九五0年阴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虚岁二十,周岁十九。庄上有个青年叫小晚,正和艾艾搞恋爱。故事就出在他们两个人身上。寿方》)照我这么说,性急的朋友们或者要说我不在行:怎么一个罗汉钱还要交代半天,说到故事中间的人物,反而一句也不交代?照这样说下去,不是五分钟就说完了吗?其实不然:有些事情不到交代的时候,早早交代出来是累赘;到了该交代的时候,想不交代也不行。闲话少说,我还是接着说吧:
  张木匠一家就这么三口人——他两口子和这个女儿艾艾——独住一个小院:他两口住北房,艾艾住西房。……”
  在诗歌、曲艺等文艺作品中,还常用设问句造成情节上的某种波澜和悬念,以增强艺术表现力。比如儿童歌曲《嘀哩,嘀哩》每一段开头都用设问: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歌中有问有答,气氛显得热烈、活泼,很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相声老前辈张寿臣的单口相声《小神仙》:
  民国初年哪,有个相面的在哈德门外花市大街摆摊,夏景天,支着把伞,摊儿上头搁着好些硬木棋子,有一盘墨,一碗凉水,还有这么一个白油漆的盒子盖儿,这干嘛用?圆黏儿。什么叫圆黏儿?就是招人。拿这个招人,得在这个盒子上面画画儿,他因为什么画画儿呀?凡是在街面上相面的,他别瞧谁,他一瞧谁,这个得赶紧跑!因为什么哪?都知道他这个毛病,他让谁相面谁也得相,谁要是不相,回头他说出话来转着弯儿骂人!可是又得有人围上他,他才能赚钱哪。怎么样?他嘀咕!
  正因为设问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是人们所关心的,感兴趣的问题。因此,根据情况新闻标题如果采用设问的形式,较易引发读者的关注。比如:恐龙会复生吗?——从北大学者发现恐龙基因片段说开去。
  人类到底多大了?
  专家今日说:新证据可能把人类起源提前160万年。
  当前存在较为严重的生产过剩。
  为什么还提倡节约?
  有的文章为了深入论证,还可以在论述完一个问题以后,再提出一个相关的问题,显出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特点。比如:
  指南针指的是正南方吗?这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然而你如果用它对着北极星测量一下,你就会发现:指南针指向的北方和北极星所表示的方向并不一致。……
  指南针为什么不指着正南呢?(张庆麟《指南针指的是正南方吗?》)设问句运用方式灵活多样,常见多为一问一答,但也有多问一答一问多答多问多答的情况。比如:
  广州人在生活中最担忧的是什么?是健康;广州人在生活中最向往的是什么?还是健康。(文摘周报,一问一答)
  为什么鸡蛋能转化为鸡子,而石头不能转化为鸡子呢?为什么战争与和平有同一性,而战争与石头却没有同一性呢?为什么人能生人不能生出其他东西呢?没有别的,就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毛泽东《矛盾论》,多问一答)
  二十一世纪吃什么?
  保健食品势头强劲
  天然食品逐渐增加
  方便食品不断创新(新华每日电讯,一问多答)女作家毕淑敏有篇散文《家问》,文中反复提问家是什么?开头两段是:
  家是什么?
  家会很小很小,螺丝壳是蜗牛的家。家会很大很大,宇宙是星星的家。
  散文开头一个设问句,一下子把读者的目光吸引住了。最后作者归纳:
  家啊,是理解奉献思念呵护,是圣洁宽容接纳和谐,是磨合欣赏忠诚沟通,是心心相印浪漫曲折生死相依海角天涯。
  这是对开头设问家是什么?最准确、最全面的回答。

4.反问
  反问就是反诘,反问句又叫反诘句。它是用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反问句和设问句都不是有疑而问,这一点相同;所不同的是:设问句主要引起受众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句的修辞作用则表示强烈的语气和感情色彩。设问句是自问自答,答案在问句之外;反问句则不用回答,答案包含在问句之中。设问句句末一般用问号;反问句可以用问号,也可以用叹号。比如:
  不久前,一家报纸刊登了一幅漫画:画面上两个官员因分别拒贿一千次和五百次获得了金牌和银牌,而包公却因无拒贿成绩”“落选于台下。不过包公并没有因未获奖牌而不满,他只讲了一句:有谁敢向我行贿!(李庆元《让行贿者望而却步》)
  反问句所表达的意思是肯定还是否定,与是否含有否定词语正好相反:不含否定词语的,表示否定的意思;含有否定词语的,反而表示肯定的意思。比如: 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老舍《济南的冬天》)
  富有什么不好?我们共产党人70多年来舍生忘死、矢志不渝地苦苦追求的,不就包括全社会的富有吗?我们现实的改革开放,不就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后达到全社会普遍的富有吗?(刘金《摆阔·崇阔·效阔》)
  反问的修辞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增加语言表达的感情色彩。用反诘句表现质问、埋怨、呼吁、嘲讽等情态,往往比一般的肯定或否定更有力量。比如蒋子龙小说《开拓者 金城松开了手,怒气冲冲地说:我愿意这么干?哪个王八蛋愿意受这份累呢?咱们不这么拼命,就完不成定额;完不成定额,全组谁也甭想拿奖金。这是我个人的事吗?你他妈的是真不知道,还是装三孙子?
  再如刘心武《班主任》中有一段:
  张老师想到这儿,忍不住对谢惠敏开口分辩道:这本《牛虻》可不能说成是黄书……” 谢惠敏的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门,她瞪圆了双眼望着张老师,激烈地质问说:怎么?不是黄书?!这号书不是黄书什么是黄书?在谢惠敏的心中,早已形成一种铁的逻辑,那就是凡不是书店出售的,图书馆外借的书,全是黑书、黄书。 反问不像设问那样紧跟着回答,有时也可在后面用回答来进一步强调自己的看法,或用说明来进一步补充自己的看法。比如邓小平《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
  好多农业院校自己培育品种,自己种田,怎么不是劳动?科学实验也是劳动。一定要用锄头才算劳动?一定要开车床才算劳动?自动化的生产,就是整天站在那里看仪表,这也是劳动。
  反问句也常常几个连在一起用,用得恰当,有助于加强文章的气势,从前后反问句的关系来看,可以有并列、递进、选择、对比等多种形式。比如:
  学习和培养这些革命精神,并不需要多么好的物质条件,也不需要多么高的教育程度。我们不是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上述的革命精神参加革命到现在吗?从延安到新中国,除了靠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外,不是靠这些宝贵的革命精神吸引了全国人民和国外友好人士吗?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
  有时候,让设问和反问连在一起用,常用于讲道理或说服、教育,语气比陈述式否定要委婉一些。比如:
  人的贡献不同,在待遇上是否应当有差别?同样是工人,但有的技术水平比别人高,要不要提高他的级别、待遇?技术人员的待遇是否也要提高?如果不管贡献大小、技术高低、能力强弱、劳动轻重,工资都是四五十块钱,表面上看来似乎大家是平等的,但实际上是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这怎么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呢?(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你这个老叔,小孩子们念个那,有什么危险?我编的,我还不怕,就把你怕成那样?那是真的吧是假的?人家吃烙饼有过你的份?你喝的不是稀饭?(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总之,相同或相近的意思,运用不同语气的句式来表达,效果会不一样。语气是由思想内容和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说话的人有什么样的感情,采用什么样的语气、句式来表达,听话的人就会从语气里领会出其中什么样的感情和态度,这有时是很微妙的。所以像设问、反问这样的句式,用到时要善于选择,掌握分寸,并且防止乱用和滥用。

(五)口语句和书面语句
  口语句和书面语句是同一种语言在不同交际场合使用而产生的风格变体,口语和书面语是对立的统一体。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凡是口头讲的都是口语句,凡是写在书面上的都是书面语句。比如叶圣陶先生早年有一篇童话《稻草人》一段:
  原稿:他的向上的一颗眼珠看见了稻草人,便哀告道:我的朋友,你且放下手中的扇子,救救苦难的我吧!我离开了我的水乡,只有死而已。你为一点不忍的心起见,救救苦难的我吧!
  改稿:鲫鱼的向上的一只眼睛看见稻草人,就哀求说:我的朋友,你暂且放下手中的扇子,救救我吧!我离开我水里的家,就只有死了。好心的朋友,救救我吧! 我们比较一下:
  救救苦难的我吧——救救我吧。
  我离开了我的水乡,只有死而已——我离开我水里的家,就只有死了。
  你为一点不忍的心起见,救救苦难的我吧——好心的朋友,救救我吧。
  虽然这是写出来的童话属于书面语,但如果完全使用书面语句,就失去了童话的价值。
  小说、剧本也是写在书面上的,但也应该以通俗易懂的口语句为主,比如:
  有个区干部叫李成,全家一共三口人——一个娘,一个老婆,一个他自己。他到区上做工作去,家里只剩下婆媳两个,可是就只这两个人,也有些合不来。(赵树理《传家宝》) (王淑芬)他抱怨大半天了!可是他抱怨得对!当着他,我不便直说,对你,我可得说实话:咱们得添人!(老舍《茶馆》)
  口语句的修辞作用主要是活泼、自然。其特点表现为:一是词语少,句子结构相对简单;二是简略的句子相对较多;三是关联词语相对较少;四是语气词相对较多。
  随着报刊、广播、电视等等传媒的普及,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话语越来越规范,因而口语中的书面语句式有增多的趋势;另一方面人们为了取得某种修辞效果,书面语中也常常出现口语句式。比如:
  改革开放还要讲,我们的党还要讲几十年,会有不同意见,但那也是出于好意,一是不习惯,二是怕,怕出问题。光我一个人说话不够,我们党要说话,要说几十年。当然,大着急也不行,要用事实来证明。当时提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有许多人不同意,家庭承包还算社会主义吗?嘴里不说,心里想不通,行动上就拖,有的顶了两年,我们等待。(邓小平《视察上海时的谈话》)
  书面语句的修辞作用主要是严谨、周密。其特点表现为:一是长句子、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相对多一些;二是整齐的句子相对多一些;三是使用口语中基本不用的句式;四是关联词语相对多一些。比如: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就是我们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取得的重要成果。(胡锦涛讲话)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叶圣陶《苏州园林》)
  (六)常序句和逆序句
  常序句和逆序句也叫顺装句和倒装句,是从句子成分的次序划分出来的句式。要说汉语句子成分的先后顺序大体上是确定的,因为单句中词语的顺序和复句中分句的顺序,体现着汉语语法的重要规则。我们这里主要说说逆序句,逆序句应当是修辞学研究的对象。逆序句是指单句中的某个(些)成分或复句中的某个(些)分句颠倒了通常的顺序。改变通常顺序主要是为了突出某个(些)成分或分句,或是出于句子组织结构的需要,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修辞效果。
  1.单句中成分的倒装
  四时皆美虎丘山(报纸标题,主谓倒装)
  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转折关头,在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的重要时刻,党总是把加强学习和教育干部的问题突出地提到全党面前。(江泽民讲话,状中倒装,应放总是后面)
  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鲁迅《藤野先生》,定语倒装,应放东墙前面)吃,躺在炕上,谁也叫不起来,父子两个没了办法。(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述宾倒装)
  单句成分的倒装,大大增强了句式结构的灵活性,倒装的成分往往是作者强调的内容,不但加强了语义,而且使上下文更加紧凑。
  2.复句中分句的倒装
  并列复句,习惯上没有顺序的规定,各个分句的次序变换,一般不影响语义的表达。诸如红的甜,青的酸近处是茂密的丛林,远处是连绵的群山改为青的酸,红的甜远处是连绵的群山,近处是茂密的丛林,内容和感情色彩都相差无几。但偏正复句却不同,它各个分句间的次序较为固定,按一般习惯偏句在前,正句在后,也就是说,偏正复句后面的分句往往是全句语义的重心所在。比如司法上有时说情有可原,法无可恕法无可恕,情有可原,由于语义的重点在后一句上,量刑的轻重会有所不同,前者倾向于严办,后者倾向于从轻处理。
  偏正复句倒装后,整个复句的语义重心就移到了偏句上,比如:
  我喜欢这绚丽灿烂的秋色,因为它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愉快和欢乐。(峻青《秋色赋》)
  我热爱这个新社会,我渴望把自己所领悟到的赶紧告诉别人,使别人也有所领悟,也热爱社会。政治热情激动了创作热情,我非写不可,不管我会写不会写。(老舍《生活、写作、工作》) 复句中分句的倒装,有的是为了使上下文连接得更为自然、顺畅,有的则为了使语气从容、流畅。比如:

近来我常爱早起。早早起来,为的是读读书、写写字,或者是到江边的长堤去徜徉,观赏日出,沐浴江风,敞开胸怀迎接新的一天的来临。(岑桑《当你还是一朵花》)
  (七)紧句和松句
  紧句和松句是从句子内部结构的松紧划分出来的句式,句子的是相对的。句子成分之间组织紧凑、严密的句式叫紧句;句子成分组织松爽的句式叫松句。选用的句式修辞效果不同:紧句用力集中,显得紧凑,信息量大;松句用力均匀,显得活泼,语气舒缓。比如:
  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纪念白求恩》)(松句)如果变为紧句:他是一个纯粹的、有道德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有益于人民的人。
  抗日战争的前线后方,有谁没有听过、没有唱过那种从延安唱出来的歌呢?(吴伯箫《歌声》)(紧句)
  如果变为松句:抗日战争的前线,抗日战争的后方,有谁没有听过那种从延安唱出来的歌,没有唱过那种从延安唱出来的歌呢?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98087da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1e.html

《第三章句子的选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