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音乐第三单元

发布时间:2018-06-11 14:33: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打支山歌过横排》教案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打只山歌过横排》使学生感受江西兴国山歌的音乐风格、特点。

2、指导学生演唱出《打支山歌过横排》兴国山歌的特点。

3、通关过本课的教学,丰富学生的江西民歌音乐知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感受、体验江西兴国山歌的音乐风格及特点。

教学难点:

唱好歌头“哎呀嘞——哎”,掌握歌曲中的装饰音和弱位起唱拍的演唱方法,唱出歌曲的特点、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你们在平时生活中喜欢听什么音乐?(流行音乐)——我们经常听到的有大陆、港台流行音乐还有欧美流行音乐,在世界各地出了有个字的流行音乐外还有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老师今天就为大家带来几首歌曲,仔细听!

播放歌曲《船工号子》、《山歌好比春江水》、《斑鸠调》片段,说出曲名。

2、师:非常好,这几首歌都是民歌,你喜欢哪一首?

3、师:《山歌好比春江水》是我国的一首山歌,不同地域的山歌也都各具特色,在江西兴国就拥有“山歌之乡”的美誉,有这么一句话“一把芝麻撒上天,兴国歌王万万千”,由此可见兴国山歌之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江西兴国山歌《打支山歌过横排》。

2、体验山歌、感受山歌

1、师:说收缩歌词中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句?(引出“哎呀嘞哎”)

2、师: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即兴创作的,那么歌曲中的“哎呀嘞哎”在这起什么作用呢?(二听)

人们在山上劳动,伐木放排、挑担以及田间劳动时有的为寻觅同伴,有的为消除疲劳,他们就进行对歌打趣。

3、师:下面我们来一块体验一下兴国山歌的呼喊的魅力。

比方背景音乐,师独白:布谷鸟的叫声抖落叶梢的晨露,太阳慵懒地看了一眼,山谷的梦海嫩绿着,炊烟舒服的伸了个懒腰,叫醒了夜归的猫儿,没有晨鸡的拂晓,农人肩上的锄头也在打着哈欠,这个时候我看见对面山上的伙伴也在劳作,我高兴的向他们打招呼“哎……!”你们说他们会怎样回应我?(引导学生用同样的形式回应)

注意强调“哎呀嘞哎”中最后一个“哎”演唱的感觉。

“哎哦呵哎呀嘞哎”三步骤进行,调动气氛。

4、师:你们表现的真不错,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请大家轻声跟唱!(三听)

5、师:仔细听,歌曲中哪些地方用了江西的方言来演唱?(四听)

6、师:你们用方言轻声跟唱。(五听)

7、师:大家在齐唱这首歌曲有什么感受?(六听)

8、跟琴用方言眼馋歌曲,讲解“横排”含义,装饰音的演唱。

波音——想什么形状?——对!就叫波音(老师示范,学生练习)

9、跟音乐,用方言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介绍江西民歌中的高调,旋律高亢、辽阔奔放。

注意:怎么把这首山歌唱给我听!

3、拓展感受

师:兴国县是个“山歌之乡”,兴国山歌久负盛名,真正使兴国山歌赋予新的生命,并使它登上时代大舞台,却是第二次国内革命。在那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里,哪里有战斗,哪里就有嘹亮的山歌,兴国山歌也就留下了“一首山歌三个师”的千古佳话,兴国山歌伴随着红军一次次战斗胜利,唱遍了红色革命根据地。相传,兴国山歌“唐时起,宋时兴”,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年的历史,至今兴国山歌也经常作为音乐素红土香材使用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老师今天就为大家带来几首优秀的作品。

播放《红土香》、《十送红军》。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对西北民歌和西北民歌风格的音乐作品感兴趣。

2.喜欢演唱、聆听、体验教材中的西北民歌和根据西北民歌改编的音乐作品。

3.知道陕北“信天游”和青海“花儿”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和演唱了解陕北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及方言特点。

2.学生对陕北民歌的音乐风格特点及方言特点比较陌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教学方法:

以视听相欣赏为主,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新课一、创设情景,魔方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礼物(展示魔方)大家认识它吗?

  生:魔方(异口同声)。

  师:你知道魔方有什么特点吗?

  生:经过变化,它能变出你想象的图形。

  师:通过这信魔方让我们知道了,成变不离其宗,就是说不管怎样变,本体还是它。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有关变奏曲的知识,就是根据主题加以发展变化。下面我们便来欣赏一首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合唱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二、学习新课:

  1.低沉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随着音乐哼唱旋律,并回答歌曲反映了怎样场面?

  反映了中央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陕北人民热烈欢迎子弟兵的心情与场面。

  2.讲解“信天游”知识: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的一种,属山歌类。流行于陕西北部、宁夏东部和内蒙古部分地区。曲 调起伏较大,音调高亢、舒展、宽广。

  3.欣赏合唱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回答以下问题:

  1)随着音乐哼唱主题并回答音乐由几个部分组成?并试着“用图谱画出它的结构”?

 歌曲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奏,主题和主题变奏一

  第二部分:间奏,变奏二和间奏、变奏三

  第三部分:主题旋律的间奏,再现变奏一,结尾句。

  2)歌曲采用几种演唱形式?歌曲情绪怎样?

  男声领唱与女声合唱,混声合唱相互配合。

  歌曲情绪热烈、宽广。

  4.复听全曲,演唱主题并分析其音乐特征:

  (每部分学生先分析,然后教师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一部分:

  前奏开始是一段悠扬、节奏自由的笛子独奏华彩,紧接着是热烈的管弦乐队合奏。展示了一幅陕北黄土高原的风光画卷,以及人们迎接红军的热烈、亲切场面。

  男声领唱为主,衬托着女声伴奏,唱出主题。

  第二部分:

  歌曲的情绪热烈、欢快。快速、活跃的节奏,描绘了陕北人民欢迎红军的热烈场面和欢欣鼓舞的心情。

  第三部分:

  较长的间奏奏出抒情的完整的主题旋律,管弦乐队的弦乐和管乐的对比使用,充分发挥管弦乐器的特点。

  结尾句,领唱和混声合唱相互辉映,形成歌曲的高潮。

三、知识拓展 欣赏钢琴独奏《蓝花花》

  歌曲《蓝花花》以淳朴生动、犀利有力的语言,热情歌颂了一位封建时代的叛逆女性-——蓝花花。这个被称为普天下最聪明、最美丽的好姑娘,竟被迫嫁给一个“好像一座坟”的周家地主“猴老了”。但是蓝花花没有屈服,为了追求幸福,她不惜拼上性命,坚决反抗封建礼教,歌曲鞭挞了封建买卖婚姻对妇女的摧残和迫害,赞颂和蓝花花勇于斗争的反抗精神。

欣赏钢琴独奏曲《蓝花花》,哼唱每个变奏的主题,并回答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

教学目标:

1、仔细聆听西北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体验音乐情绪;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西北民歌的愿望。

2、通过聆听、比较和探究,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

3、介绍“花儿”“信天游”。

教学重点:

仔细聆听西北民歌,感受、体验音乐情绪。

教学难点:

通过聆听、比较和探究,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观看视频短片,从而引出西北民歌。

师:首先,我要给同学们看一组图片,同学们的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这些图片在是什么地区拍的。这些图片都是在西北地区拍的,那么同学们对西北地区还有哪些了解呢?那今天呢,我就要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西北民歌。

二、新授课 (一)知识回顾

1、民歌的概念及分类

师:在上新课前呢,我们要先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有谁能告诉我民歌是什么意思?

民歌:是人民表达自己感情的口头创作。民歌来源于人民的生活,也反映着人民的生活。它反映的是最底层、最普通的人民的心声,因此在内容上有鲜明的人民性,人民的喜怒哀乐,无一不反映在浩如烟海的民歌之中。常见的民歌体裁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儿歌和风俗歌等。

2、西北民歌简介

而西北民歌,是指流传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同学们能不能从地图上找出我刚说的五个西北省区?

(二)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

1、介绍“花儿” 在西北民歌中以“花儿”、“信天游”“山曲”最有代表性。 那么,有谁知道“花儿”是什么意思呢?

师:“花儿”是流传在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广大地区的民歌。“花儿”又称“少年”。男青年唱的叫“少年”, 女青年唱的称“花儿”。据说,“花儿”至少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深受回、汉、藏、东乡、土、撒拉等民族的喜爱。

2、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

下面呢,我要请大家对照着歌词来听一首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

3、分析《上去高山望平川》

师:大家都听完了,有没有发现这首歌的歌词有什么特点啊?

生:略。

师:老师给你们画了下划线,现在发现了吗?对了,歌词的格式是223.332,223,332,这种格式称为“双字双句尾”。 这两段歌词,第一段是写景,给人一种苍茫辽阔的意境,第二段意在抒情,从表面上看呢,是一位男子将自己心中的女子比作了牡丹,表达了自己对心中的女子的倾慕之情,但是,实质上是揭露了旧社会的封建势力及其礼教迫使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难以实现。

师:那你们觉得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啊?

生:略。

师:全曲采用西北民歌中的“”典型音列,并以 ”这一四度音调为契机,推动曲调的进行。真假声。

这首歌的旋律高亢开阔、自由舒缓,多使用假声和真假结合的演唱方法,非常的富有西北民歌的特点。

(三)问题探究:形成了这种高亢风格的原因有哪些?

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原因形成了西北民歌这种高亢的、自由的风格呢?可以从西北人民的性格、生活和地形等方面去思考。

老师总结:同学都知道,西北地区的地貌主要都是黄土高原,这高原都是千沟万壑、连绵起伏的,而当地的人民也经常站在坡上,远距离的呼喊、交谈着,为此,他们常常把声音拉的很长,因此便形成了这种高亢、自由的旋律。而当地人民的性格粗犷豪迈、不拘小节,在他们的劳动生活中唱歌,就是他们抒发感情的最好手段,他们用自己的歌声来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爱情的赞美与渴望。

(四)介绍有民歌风格的通俗歌曲。

师:其实,现在又很多的流行歌曲和通俗歌曲都加入了民歌的元素,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你知道的呢? 生:略。 师:《黄土高坡》《一无所有》《在那遥远的地方》……

三、课堂总结

民歌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正是所有艺术共同追求的最高境界,希望同学们能从这些歌曲中,学会鉴赏民歌的方法,体会民歌所表达的真、善、美,为将来更好的学习其他地域、风格特点的民歌打下良好的基础。

《花儿与少年》教案

教学目标:

1、学唱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并与《四季调》进行对比分析、欣赏。

2、进行《花儿与少年》舞蹈的欣赏、学习和重新创编,能由“景”而想,因“情”而动,能随着《花儿与少年》的音乐即兴或在集体设计的表演动作中起舞。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了解青海湖,两首歌曲的对比欣赏。

教学准备:

《花儿与少年》、《四季调》的音乐光盘、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查找地图,认识青海省

1、提问: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平常非常爱看课外书,老师今天想来考考你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第一大河叫什么名字吗?第二大河呢?

(学生交流:第一大河是长江,第二大河是黄河)

2、师:那你们知道长江和黄河的源头在哪里吗?让我们一起来查一查地图吧。

(点击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学生在地图上寻找江河的源头,长江源头――沱沱河,黄河源头――卡日曲,并找到他们的源头都属于我国的青海省)

3、了解青海

你知道哪些和青海有关的资料?

学生交流:青海省的首府、位置等。

学生说不到的知识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如青海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中南部,地处青藏高原、长江、黄河上游,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生活着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二十多个民族。其中,土族和撒拉族是青海省独有的两个少数民族,青海的宗教主要有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藏族、蒙古族、土族信仰藏传佛教,回族、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西宁东关清真大寺是中国西北最大的清真寺之一,具有中国古典宫殿建筑特点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塔尔寺是中国著名的六大喇嘛寺之一,寺院殿宇相连,白塔林立。瞿昙寺是明代建筑,回廊墙面上的壁画堪称一绝……

二、走进青海湖,感受美丽故事、迷人音乐

1、美丽的传说故事

在我国的锦绣山川里,有着许多广为人知的传说故事,同样,青海湖也有着它的美丽传说,你知道吗?(老师讲一个汉族关于青海湖的故事,并告诉学生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不同的传说故事,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询。)

2、走进青海湖

教师:传说是美丽的,青海湖究竟什么样呢?(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补充:①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世界第二大湖,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四周环山。②青海湖,西汉称西海,北魏时称青海,清代后期出现青海湖的名称,蒙古语称“库库诺尔”,藏语称“错温布”,意思为青色或蓝色的湖。③青海湖是高原湖区鸟 群繁衍生息的重要场所,也是候鸟迁徙的中转站。④青海湖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活着许多珍惜动物。)

3、青海湖的鸟岛、生活着的兽类、植被。

(教师一边讲解,一边利用多媒体课件欣赏有关鸟岛、兽类、植被的图片。鸟是保护区野生动物的主体,有189种,10余万只,其中水禽数量较大,多为候鸟,主要有鱼鸥、斑头雁、大天鹅、棕头鸥、鸬鹚、黑颈鹤。由于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属高原半干旱寒冷气候区,地域辽阔,气候多变,环境独特,因而在此地生活着的动植物种类丰富。青海湖有鱼类8种,其中,湖内盛产的湟鱼(青海裸鲤)更是驰名中外的稀有品种。)

4、青海湖边的歌舞

师:青海湖周围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那里的人们能歌善舞,花儿歌飘全中国。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青海歌舞曲《花儿与少年》的两个片段,请你边听边思考:这两个片段的音乐在节奏、速度、情绪上有什么不同?

1)教师分别弹奏青海歌舞曲《花儿与少年》的两个片段,学生欣赏、思考。

2)教师再分别弹奏《花儿与少年》的两个片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用双手为乐曲伴奏,充分感受二拍子与三拍子的区别。

3)出示两个片段的乐谱,反复播放两段乐曲的旋律,让学生分组(小组合作)试唱乐谱。(此设计是为了使识谱能力弱的学生在同组同学的帮助下,熟悉乐曲旋律,互帮互学。)

4)集体跟琴唱两个片段的乐谱。(巩固)

5)小组展示合作学习的成绩。

师:谁能说一说,刚才展示的小组中,哪个小组唱得音更准确,能表现出情绪的区别?

6)认识“花儿”,欣赏花儿盛会的图片。(花儿是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四省区汉、藏、回、土、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口头的一种民歌。青海花儿又称“少年”,一般只在山野歌唱而回避长辈及家人。它的声调既高亢嘹亮,又委婉动听;内容既有繁复的叙事,又有即兴的抒情;)

7)歌舞曲《花儿与少年》与民歌《四季调》的对比欣赏。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一首青海的民歌《四季调》,下面请你们来听一听这首歌曲,边听边思考:民歌《四季调》与歌舞曲《花儿与少年》有什么区别?(如果学生听不出来的话,教师可以一边放民歌《四季调》,一边用琴弹《花儿与少年》的前面的主旋律,让学生分辨。)

8)青海湖边的舞蹈

师:听了青海湖的歌,我们再来看看青海湖的舞蹈。今天,我们请班里舞蹈队的同学为我们表演舞蹈,看看你们在欣赏的过程中能记住几个动作。(舞蹈队的学生拿扇子在《四季调》旋律中翩翩起舞,其余学生边欣赏边记动作。)

你记住了几个动作?怎么跳的?(让记住动作的学生到前面来当小老师,教师在一边讲解动作要领。)

小组合作,为歌舞曲《花儿与少年》创编舞蹈动作或用打击乐为乐曲伴奏。

学生分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此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来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三、教师总结下课。

《巴蜀山歌》教案

教学目标:

1、喜欢聆听、演唱民歌及具有民族风格的通俗歌曲,愿意探索有关民歌的音乐文化知识。

2、掌握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

3、欣赏,初步感知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感受民族音乐与民俗风情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

欣赏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太阳出来喜洋洋》。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四川民歌的风格,感受民歌的绚丽风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欣赏法。

教具:

多媒体、视频、音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

1、民歌是什么?

民歌是人民的歌、民族的歌,是真实反映劳动人民情感、生活的歌曲作品。民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至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在代代积淀与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赋予了音乐不同的形式和内涵,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它们是音乐文化的基础和源泉。

2、民歌的分类。

山歌、号子、小调。

三、新课教学:

1、欣赏《槐花几时开》。

在中国的民歌中,“花”是一个最普遍的主题,其用法有三种:一是以花喻人,借花表法情爱;二是歌颂大自然,传授自然知识;三是借花起兴,以花为歌唱媒介,而花本身没有特定含义。

我们今天这堂课从“花”出发,感受民歌的绚丽风采。

欣赏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

介绍“晨歌”,聆听歌曲,体验歌曲中富有地方特色的“啥子”的唱。

“高高山上(哟)一树(喔)槐(哟喂),手把栏杆(舍)望郎来(哟),娘问女儿呀,你望啥子(哟喂)?(哎)我望槐花(舍)几时开(哟喂)。”

20101128日,时隔60年后,87岁的老人喻祖荣在宜宾市青年川剧团又唱起了由他本人改编的民歌《槐花几时开》。60年前,正是喻祖荣将一曲名叫《神歌》的宜宾民歌,改编为了如今大家耳熟能详的《槐花几时开》,并最终传唱全国。

2、欣赏《太阳出来喜洋洋》。

《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四川儿童上山砍柴时唱的歌。歌曲形式简单,乐观爽朗表达了儿童们热爱劳动、热爱山村生活的情感。按照不同的歌唱方法分类,它属于山歌中的矮腔山歌。其音乐清新质朴,旋律较自由。全曲音乐只有六度,句间大多一字一音,节奏明快;句尾常用自由延长音抒发情感,使音乐悠扬舒展。句间采用的衬词“罗儿”、“郎郎扯光扯”等,来自赶牛的吆喝声和锣鼓声,流露出歌者愉悦自得的心情,使这首山歌更加生动形象。衬词虽无实在意义,却起到更好表达山中樵夫豪迈、自由的性格特征。作曲家黎海英将它改编为独唱曲,歌唱家蔡绍序富有热情和浓郁四川乡土气息的演唱,使这首民歌成为音乐舞台上常用的曲目之一。我们能够在歌曲中感受到四川人民的热情与豪迈之情,感受歌曲旋律的热情、豪迈、自由。山里的樵夫每天都要上山砍柴,非常的辛苦,樵夫们唱着豪迈、热情的山歌,我们可以看出樵夫们身上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以此升华同学们对生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通过学习民歌《槐花几时开》、《太阳出来喜洋洋》,感受了民歌的绚丽风采,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民歌是我们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国的音乐,必须研究民歌,因为民歌是一切民族音乐的最丰富的源泉,让中国的花朵,香飘四方。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9350c50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20.html

《八下音乐第三单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