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和的明与暗 - 浅析维米尔作品中侧光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5-05-11 00:29:5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文(设 计)

题目(中文):柔和的明与暗——解析维米尔作品中侧光的运用

英文):The gentle lighting and darknessanalyze about how to use the side of light in the Vermeer’s works

美术学院

年级专业 美术学(师范)

学生姓名 许元立

110112148

指导教师 杜湘/副教授

2015 04

上海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柔和的明与暗——解析维米尔作品中侧光的运用》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除此之外,本论文(设计)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作者签名:

日期:


上海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登记表

注:本表与毕业论文(设计)一起存档,保存期为四年。

上海师范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记录表

学院: 美术学院

注:本表由指导教师根据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方案和实际指导情况填写,在指导工作完成后交学院存档,保存期四年。

光作为艺术创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而一直被人们所研究着,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对于光的运用有不同之处也有共同特点。本文从摄影、舞台剧、绘画等艺术形式切入阐述,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比较,重点解析维米尔绘画作品中侧光的运用,并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进行探索研究,同时谈谈笔者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

关键词光的运用;侧光;维米尔


Abstract

Light as art an integral element and has been studied by people with, in many kinds of art in the light of the use there are differences there ar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describes cut from photography, theater, painting and other art form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works of art, more focused analytical Vermeer paintings use sidelight, combined with their own creative practice, conduct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at the same time talk about the author for views of the issue.

Key words: The use of light; Side of light; Vermeer


目录

上海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 I

上海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登记表 II

上海师范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记录表 IV

中文版摘要及关键字 V

英文版摘要及关键字 VI

论文综述 1

第一类:书籍类 1

第二类:期刊类 1

第三类:学术论文类 2

第四类:记录片类 2

一、对光的讨论 3

二、不同艺术形式中对于光线的使用 4

(一)摄影中光的使用 4

(二)舞台剧中光的使用 4

三、绘画中光的使用 5

四、维米尔的侧光运用 8

五、笔者在创作中对维米尔侧光的实践与研究 9

(一)创作背景及题材的选择 9

(二)侧光的使用及创作的过程 10

(三)实践中的问题 11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论文综述

第一类:书籍类

书籍类文献主要讲述了维米尔的生平介绍、艺术技法、作品等,而我阅读的书籍主要是详写维米尔的创作方法和技法的,同时了解了维米尔作品的特点,帮助我深入了解维米尔对于光线的使用。

贡布里希所著,范景中老师翻译的《艺术的故事》一书中写到:维米尔的作品都朴实无华,大多描绘室内的场景,他在表现物体的质地、色彩和形状上煞费苦心的绝对精确,却又不使画面看起来有任何费力和刺目之处。这让我们以新的眼光看到了一个简单场面的静谧之美,也让我们认识到艺术家在观察光线涌进窗户、加强了一块布的色彩时有何感觉[]

于小冬的《于小冬第一课讲油画技法源流》中提到:维米尔在绘画时会使用一种工具帮助自己完成整个画面的预览,那就是最早的照相机——“暗箱”。暗箱的使用使得维米尔的作品产生了一种失焦的画面,不同于丢勒的清晰的画面效果,维米尔的作品会有一种模糊的镜头感效果。

金长烈的《舞台灯光》是中国本土出版的最全面的有关于灯光的使用的书籍,详细的介绍了自然光和所有人造光的特点,以及每一种灯光的使用情况和被照射物体的变化情况。这本书补充了我在光线上的实验以及科学定义等知识上的不足,让我可以得到更多的理论依据用于论证我对于光线的看法和使用。

第二类:期刊类

期刊类的文献资料主要详写了维米尔的历史背景,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对于维米尔的表现方法做了一个介绍。同时我也查阅了许多有关整个西方绘画历史中对于光线的运用的期刊文献,让我对于维米尔的光线运用有了一个总体上的判断。

梦隐的《弗美尔:画师、科学家与描画镜》,主要介绍了维米尔生平以及维米尔对于科学仪器的使用。提到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描画镜的使用,这使得维米尔的作品以微小的光点组合画面,从而产生一种闪烁的动感。

肖玉明的《光线在绘画中的运用》和贾杉杉的《从古典到现代——西方绘画中光的运用》这两篇文章,都讲述了整个西方绘画体系中从文艺复兴开始一直到现代的对于光的使用,使得我对于西方的光的使用建立了一个整体的框架,有助于我了解光线的使用的前因后果以及光线的发展进度。

第三类:学术论文类

这一类的文献主要是前人所写的相关论文,或者对于维米尔的作画方式的研究,相比较之前的几类,对于某一个问题的研究更加的深入,对于我的文章有很多的指导意义。

中央美术学院的徐紫迪在论文《重读维米尔》中,详细的分析了维米尔的画布和他的调色盘上的颜色,尤其是在分析维米尔的颜色使用的时候,联系到了维米尔对于光的使用,不完全都是固有色的表现,添加了很多的青灰或者亮黄,用来表现物体在光线下的颜色。之后详细的解读了维米尔的三幅作品:《狄安娜和他的女伴们》、《老鸨》、《窗前读信的女子》,不仅从画中物体的选择这个角度来解读,同时还详细的解读了维米尔为什么要用这些颜色,以及详细阐述了使用之后的技法上的不同表现。

第四类:记录片类

这一类的资料,更为直观的给我了很多有关于维米尔作品的直接资料,同时也能够从外国人的角度了解维米尔,了解欧洲人是如何看开维米尔的作品的。

英国BBC广播电台的纪录片《旷世杰作的秘密》,中的第六集就是记录维米尔的。视频主要围绕着维米尔最著名的一幅画《绘画艺术》,描绘的是在室内的布景中,一位不知名的画家专注的描绘一位蓝色衣服的少女的画面。在视频中我们看到艺术学院的教授用模型还原了维米尔作画是的场景,他们坚信维米尔的作品是真实的写生的,同时也测试出了维米尔的侧光的来源位置是左手边一个手臂距离的位置向上一公尺的地方。

一、对光的讨论

作为绘画的基础,每个学习者都会学习素描和色彩,首先接触到的就是结构和明暗,而明暗就是光的影响。光是绘画中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尤其是在写实绘画中,没有光就没有结构;没有光就没有颜色;没有光就没有亮、灰、暗。所以在绘画中对于光最需要考虑的就是光源和色调。

我们通常所说的光泛指可见光,可见光是人眼所能发现并产生视觉感受的一种电磁辐射。由于可见光的电磁辐射不尽相同,所以会对人眼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比如红、橙、黄、绿、蓝、紫等上百种颜色。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观察自然光打进房间的一面白色墙壁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面墙壁不仅仅是白色的,会随着距离光源的远近,变化成为黄色、紫色或绿色等。

色调更多地从物体的固有色来考虑,带上一些浅浅的光源的颜色倾向,形成一个符合光源的画面。

而光源则有所不同,如果从光源的来向进行区分,分别是:顶光、侧光、正光、逆光、与底光。而使用同一种光,但投射方向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感觉。用一个真实的实验来解释:我们选择两个同样强度、同样波长、在光谱中同样颜色的光线,改变他们的投射位置,分别照射同一个人,我们会看到这个人物特征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原本在顶光中消瘦的脸颊在逆光中反而变得圆润,同样阴影的增强使眉弓的形状也挑高了(详见图一、图二),看上去似乎变了一个人。这是光线欺骗了我们的眼睛,可见“光”的投射位置多么的重要。

因此我们在艺术创作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来选择光源方向,用以突出表达我们的创作意图。

2、不同艺术形式中对于光线的使用

正如之前所提到的,在艺术中,光线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对于物体的亮灰暗和画面效果进行改变。对于这两点运用的最多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是摄影和舞台剧。

(一)摄影中光的使用

在摄影艺术中光线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摄影光源的方向,我们可以大致分成三种光线,分别是:顺光、侧光、逆光。我们需要根据光线的不同来源方向,考虑究竟如何来拍摄。

如在拍摄风景时,摄影者多突显照片反差效果,会选择阳光直射的角度,使得相片中的投影部分和直接照射部分产生明显的明暗交界线,形成巨大反差,画面的灰面会减少,这时候就像是锐化过感觉。这种强反差对风景照片能起到很好的视觉效果。而如果需要突显人物面部的人像摄影师,就可以采用侧光,将光线投射在人物侧面,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

(二)舞台剧中光的使用

舞台剧中灯光的使用更显重要,金长烈老师将两千多年的戏剧史中的舞台灯光的使用划分为了五个阶段:1)照明及“照亮”2)可控光的启蒙3)表现自然的幻觉4)抒发艺术情感5)走向光景时代[]。从这五个阶段中,我们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戏曲中对于灯光使用的变化,从最早仅仅是照明,一直进化到了模拟每一个戏剧中所需要的场景。

舞台剧不同于电影,电影对于光的使用可以靠后期制作,而舞台剧的光是真实打在演员身上和舞台上的,需要在局限的舞台上配合剧情和人物的变化不断地变化灯光,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的感觉到戏剧中的艺术美(详见图三,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剧照)。

舞台剧的侧光运用十分广泛,合理的运用侧光的灯光,给人以美感的侧光布置是能增加舞台效果的。良好的舞台灯光布置能够产生油画一般的效果,当你在看舞台剧的时候犹如在欣赏一幅会变化会动的油画一般。在舞台剧拥有平侧光这一光位的表现,顶光的投射会把演员的形象变得相对伟岸,而平侧光的运用拉长了演员的投影,同时平和的刻画了五官,更好的表现出演员的面部表情,使得角色更加的亲切同时又会感觉角色的背后很有深度,这两种光都能很好的将演员从舞台中突出出来。

3、绘画中光的使用

从十六世纪以来,人们对于光线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人们逐渐接受了艺术家对于光的呈现,而不去怀念那些曾被认为是不可或缺的色调对比[]。在十六世纪之前的欧洲画家们对于绘画创作并没有过多的考虑光的用处,就像希腊人创造除了三色代码用于表现画面的亮灰暗;又如后来的罗马人,他们渐渐地增加了一些线条用于分辨光究竟从何处来(详见图四);再比如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画家,他们的作品多半将重点放置于内容上,而并不是人物造型上,所以多半作品都是扁平化处理(详见图五,乔托《哀悼基督》)。

文艺复兴的强势崛起了一大批的艺术家,奠定了造型艺术在美术历史上的地位。为了使平扁的人物变得立体,他们在画面上尽力的保持着一个不变的光源,从而找到了明暗,使人物变得立体起来,画家逐渐将绘画所要表现的的主体从画面内容转移至画面表现的本身。

从历史上看,不难看出在当代艺术不断出现新生技法之前,绘画中的光主要的用处依然是两个方面:表现造型和体现颜色。

从十六世纪绘画的进步开始,首先是达芬奇用光线照射物体所产生的明暗对比,使画面从二维转为了三维,从此“明暗对照法”广为流传[]。人们渐渐的接收了光影的画面,画家开始着手考虑如何更好地运用光影来表现画面。

于是在未来一段时间侧光的画面开始盛行,画家发现了各种光线中侧光是最具有表现力也最能表现出人物体积感和明暗的光线。侧光一般是从画面侧面投射进画面的光线,使画面人物呈明暗两面,便于塑造形象和营造画面气氛。有许多艺术家都喜欢使用这种光影画法[]

在文艺复兴之后的这一段时期内前后存在了三位对于侧光有很高艺术造诣的画家,他们分别是:卡拉瓦乔、伦勃朗、维米尔,我们先来说说前两位。

他们两个人虽然都是运用侧光来进行画面表现的,但是二者的侧光有着很多的不同,几乎可以说是有一种承接关系。卡拉瓦乔作为文艺复兴末期的一位画家在继承了达芬奇的“明暗对照法”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变化。卡拉瓦乔的作品光源多半都是顶侧光线,如作品《圣马太感召》(详见图六),描绘的是耶稣从门口进来和一群小人物产生了交流,它使用了一个从门的顶端漏进来的光线,是一个较高位置的顶侧光光源。我们看到位于画面中心的人物的面部比较亮,在脸部额头部分会有一块比较大的亮部部分,因为那是被光线直接照耀的部分。同时画面中的每一个人物都会拥有很强烈的明暗效果。卡拉瓦乔还通过自己的意愿加深了背景墙面上暗部的颜色,明确了投影线的位置和形状,营造了一种戏剧式的效果。这样的效果就是即使光源不存在于画面中,但是你仍然能一眼就看出光源的照射位置。

同样是运用顶侧光来表现人物的伦勃朗,他的作品中人物的明暗对比也很强烈,但是不同于卡拉瓦乔的地方在于,他会在画面中加上几个比较小的侧光用来与主体光源顶侧光相互配合,这就是著名的“伦勃朗光”,这样的光源在他的自画像中被运用的淋漓尽致(详见图七)。这张自画像是典型的伦勃朗光的运用,将一个主要的光源打在人物脸上,造成额头部分很亮,从额头部分渐渐向下变暗。同时在运用一个侧光补充暗部的反光,让颧骨和咬肌部位暗部不会太黑气,之后在背景上增加一个光源,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的光线构成,既拉开了空间又凸显了人物的造型。同时人物的脸颊部分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暗部,伦勃朗在暗部的地方不在延续文艺复兴之前的一片漆黑或者单纯的褐色的,而是用了小笔出加上了很多颜色,用于补充脸部反光的颜色。

不仅仅是人物上的不同,画面场景的布置和颜色上也有一定的区别。卡拉瓦乔为了使主体人物突出,常常加深画面的背景和前景,使得从视觉上感觉空间很大,画面因此得到了一种戏剧式的灯光效果,这是卡拉瓦乔对于光的表现的夸张。同样的伦勃朗也是如此,他也会加深背景突出前方的人物,但是他同样的会遵照现实的光影或者营造一种舞台式的灯光效果,相比卡拉瓦乔更加的柔和一些,这一点上卡拉瓦乔做的很硬朗的。

四、维米尔的侧光运用

在侧光领域中与上述的两位大师属于同一时代的,还有一位运用侧光的画家,就是维米尔。维米尔的作品给了我很多的帮助,从我进入大学开始,我就一直在学习传统油画,而我最喜欢的就是维米尔这样的室内的、安静的小油画,所以我也一直在学习这样的创作方法,侧光可以起到表达感情和造型的作用。

维米尔的侧光的表现,相比之前的两位大师,变化更加大了一些。维米尔的作品中多半采用的是平侧光,是从左侧打来的离地大约一公尺距离的平侧光线。平侧光是指与你的眼睛保持垂直的90度角的方向照射过来的光线,这样的光线会使得被照射的人像表面五官的凹下与凸起部分都清晰可见,并且伴有一部分的投影(详见图八)。

维米尔抛弃了灯光投射的效果,完全运用从窗户打进室内的自然光侧光,感觉更加真实。我们仔细观察图九从窗户打进来的侧面自然光,光线主要照射在主体人物身上,于是整张画面形成了“远中近”三个层次,最远的层次是背景的墙面,墙面大部分变得灰暗表现的十分退后,拉开与另外两个层次的距离。中间层次的人物会因为光线的直射而变得很亮,并且处于画面中心的位置,一瞬间就能够抓住人们的眼球。做为前景物体的是一张桌子,上面铺着一块深色的华丽的桌布,我们看到桌布和桌面上摆放的物体虽然同样变得灰暗但是固有色没有损失,也没有损失细节,是为因为这是最前面的物体,需要精细的描绘。不仅仅是图九是这样,我们仔细观察例如图八、图十一等包括维米尔大部分的作品,几乎在物体的摆放上都会有这样一种“远中近”的三层位置关系。甚至有时候,维米尔为了要表现更大的空间,他会选择在地上铺上黑白间隔的地砖,通过地砖的大小变化和透视比例帮助侧光光线构造画面的空间。光线对画面形成之后的空间的表现是很重要的,侧光对于物体的空间表现效果就很突出[],这样的物体布置所处形成的空间感是正光和逆光很难办到的。

柔和的侧面自然光线给了人一种安静的感觉,从人物表现来看待维米尔的侧光给人更具有亲和感,而且维米尔所使用的平侧光光线与伦勃朗所使用的顶测光光线的不同点在于,顶侧光会造成画面中的人物下巴阴影面积很大(详见图七),我们看到伦勃朗的那张自画像在下巴的位置有很大一块阴影,这块投影和鼻子的投影以及颧骨的暗部都连在了一起,成为了一块较大的暗部。而平侧光就不会有这样的阴影面积,例如维米尔的著名的人物肖像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详见图十)。我们来对比一下图七,会发现这幅少女的鼻子和下巴没有那么大的一个阴影面积,脸侧的明暗交界线相对清晰明辨,平侧光的光线可以运用人物外轮廓线来表现人物特征,平侧光因为清晰的明暗交界线体现人物的立体感,成为绘画和人像摄影中较为常用的光线。侧光形成强有力的画面表现,我们看到肩膀处有一条清晰的明暗交界线,可以很快的区分出人物的前胸后背,并且从颧骨到脖子再到肩膀,形成了一条整体的明暗交界线,也使得在整体的暗部中那颗点睛的珍珠耳环更加明亮。我们看到画中的少女的眼睛中因为侧光的关系形成了一个高光,在摄影艺术中摄影师将这样的高光称之为“眼神光”,会使得人物变活,眼神更具情感,犹如神来之笔。

、笔者在创作中对维米尔侧光的实践与研究

(一)创作背景及题材的选择

由上可知,其实光的表达在艺术创造中有很多,形式多种多样的光线的运用都是艺术的创造。而我为什么最后会选择侧光,并且考虑到选择维米尔的测光的使用方法呢?

在光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相比顺光和逆光,侧光更能在画面上表现空间关系和人物的结构。顺光的光源会造成被拍摄的人物缺乏体积感,用于表现人物美感的眉弓、颧骨和鼻梁都会因为顺光的投射几乎没有投影而变得扁平。举一个实例就是当使用相机上闪光灯拍摄人像时,会发现所有物体都扁平化,前景与后景都似乎在一个空间上。同样的,逆光的光源也缺少复杂的表现力,仅仅只有将光线变强时,使人物的外轮廓产生一条金色的边框,这条边框的视觉冲击力会产生一种独特的视觉美感,但是同样的对于绘画复杂表现手段来说,表现力依旧不足。侧光则完全不同,更加具有表现力和强调性。就像在舞台灯光中,我们需要强调演员,让观众能够时时刻刻的将视线集中在演员的身上。所以在剧情灯光布置时,我们不会考虑逆光或者顺光,更多地使用顶侧光和平侧光,这样我们可以将舞台的空间表现出来。

之所以选择维米尔,是因为维米尔的作品给了我别样的的一种感觉,当我看到维米尔的作品的时候,我说不出究竟是什么感动了我,使我驻足于他的画作之前而不愿意走开。维米尔的每一幅画作的侧光都给了我一种很神秘的感觉,使得我想要凑到画中的世界去看一看究竟这道光是从何处而来,为什么会有这样宁静的感觉。无论是朴素面包还是那些美丽的桌布,又或者是那个闪闪发光的珍珠耳环,都让我感受到了宁静、唯美的气息。画面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的专注、安静、自如,任何一个动作都是那么的闲庭信步,没有看到任何的紧张感(详见图十一)。画面中的人物的面部是自然光的表现,不添加特别黑漆的暗部和深刻的投影线,我们能够通过每一个块面的组合,发现他对于侧光运用的灵活自如,感受到了光线凸现的美。

(二)侧光的使用及创作的过程

有了之前这么多的经验之后,我对于我的毕业创作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设想。在我的毕业创作中,我想画出一幅侧光的作品,我开始选择我的画面中需要的物体,并画了草图和小稿用来判断。我选择了一块深色的前景窗帘,用来遮挡住画面的光源本体,让整个光源感觉是从窗帘后面的一窗户照射进来的,给人一种遐想的感觉。之后我选择了一位女士作为我的模特,让她坐在一把比较古典的深色的座椅上,女士目光是对着光源处的,画面的光源为平侧光,光源方向位于画面的右边大约离地一面的距离,这样从观众的的视角观察画面时,模特能够展现一张侧脸,可以更好地体现脸部的结构,并且女性的侧脸我认为是比较美的。在模特的右侧放着一张茶几,由于右侧侧光的关系,茶几在侧光的照射下形成了一个投影投在女士的大腿上,这样能够形成一个明与暗的关系,让画面更丰富。茶几上面铺着一块浅色的桌布,茶几的桌面上放着一个旧的花瓶,插上了几只花,显得文艺气息更足一些。在背景的处理上,我选择了一块黄色的墙壁,并且墙布因为光源的关系,右侧偏亮、左侧偏暗。在墙壁上,一开始我加了一幅古典的风景画,但是觉得可能会和前面的主体物造成拥挤的感觉,于是后来换成了一幅十七世纪的较为古典西方壁挂地图。地图只出现了一半,另一半被窗帘遮住,让人们感觉到窗帘后面还有空间。这样的地图会和墙面形成很小的一段距离,使得背景产生少许起伏感,不会显得过于平面,略有的起伏并不会因为不强过前景而抢眼球,地图上的地域板块我将它换成了同一时期的中国明朝地域板块。在地面的绘画上,我铺上了黑白间隔的地砖,学习了维米尔的透视方法,这样子就和背景的墙壁拉开了一段距离。

我始终保持画面的光源是从侧面照射过来,所以每一个物体的投影基本都是在画面的左侧,每一个物体都仔细的考量它的投影究竟该有多长。我选择了一个比较柔和的自然光,伴随着女士的自然、放松的动作,用来营造一种安静、平和的氛围。

(三)实践中的问题

维米尔的作品有一种“创造的说服力”在里面,他深深的说服了我。

对于维米尔的喜爱让我大学中很多的作品都有模仿他的痕迹,从我学习传统绘画的时候开始,我第一张临摹的作品是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从这一张画中,我就发现了维米尔不同于其他人的笔触,以及对于物体边缘线的虚化处理。我对于传统油画的学习的技法很多都是从《于小冬的三堂课》中学来的,其中的很多方法并不能达到维米尔的作画效果。所以之后我又临摹了《蓝衣女子》和《窗前读信的女子》,这两张画对于我学习的帮助更多的是理解了维米尔对于侧光究竟是如何使用的,学习维米尔将光打在了哪个位置、哪个物体上。再到后来借鉴了维米尔的地砖的画法,用来表现自己的作品中的地砖。模仿维米尔的作品给到了我安静平和的感觉,我也确实喜欢这样的感觉。

许久后,反过来观察我自己的作品,我发现他不能感动人,我所绘画的人物造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我的基本功并不扎实,所以我的人物造型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传统绘画最讲究的就是造型能力,在这一方面上我仍然需要多磨练。在地砖的透视建立这一点上,我仍不能完全掌握,还需要更多的翻阅书籍去寻找方法。

结论

光始终是绘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只要人们还在欣赏艺术,光的研究就是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本文虽然着重强调了侧光,但是逆光与正光也是有很多的可取之处的。文中我只是选择了一个很小的题目进行了研究,仅仅只讨论了维米尔的侧光和自己的运用,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又发现了很多的关于光的问题,这些问题还等待着我和别人继续去解答和发现,在光的探索的路上没有尽头。


参考文献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8d3cca32f60ddccdb38a006.html

《柔和的明与暗 - 浅析维米尔作品中侧光的运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