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海南回忆

发布时间:2020-05-24 22:21:5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我的海南回忆

徐智雄

昨天上午我很认真的翻看了旧日记本。

我是广州市第十中学一九六六届初中毕业生,六八年我们学校到海南岛上山下乡的同学有五十一人。于1968年11月17日离开广州,18号到海口,19号到达海南岛琼中县国营阳江农场,当天晚上就把我们分配到12队、16(枫柳)队、18(上墩)队。

我们学校12位同学,另加其他学校的7位同学,一共19人分到16(枫柳)队。

在我们到达前三天,已经有17位广州知青先于我们到达了生产队。到了1969年毕业季又来了15位广州知青,合计广州知青51人。

1969年前后来了两批潮汕知青50多人,16(枫柳)队的知青共有100多人。

当年16(枫柳)队有瓦房宿舍四栋,每栋房间八个(四大四小),每个房间一分为二,茅草房宿舍二栋,每栋五个房间,每个房间住四人,茅草房里的地是泥土地,床和桌都是用树丫插在地上,然后用放一横条,再铺上板就成了床和桌子。那时没有电,靠点煤油灯照明。我们广州知青基本上都是住在茅草房。

我们队里还有一栋又高又大瓦房倉库。还有一栋伙房、一栋学校、一栋托儿所、它们都是用树木、茅草、和泥建造的。还有围着连队周边而建的:许多老工人的茅草小伙房。

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自1969年4月1日成立后,我们阳江农场属兵团6师7团,团长王金贺(现役军人),政委翟尚志(现役军人、359旅南泥湾劳动模范、全国战斗英雄、后调兵团6师任副政委)。我们枫柳队为7团16连,连长周成珊(先后调任琼中太平农场副场长、保亭XX农场场长、海南省扶贫办公室副主任),指导员沈榜赐(后调别任,接任指导员孔繁长)。

我们16连在1969年年底,先后被评为7团、6师、兵团和广州军区先进连队,连长周成珊还代表连队到广州参加广州军区积代会,是7团唯一一个被评为广州军区的先进连队。

我们在连队期间,早上六点敲钟起床,都到大伙房打早餐,七点半在操场集合上工地。

我们从事过开荒类的砍芭、砍大树、烧芭、清芭、赶牛拖拖木材、爆破、挖穴、挖环山行、给穴回表土等工作,经常参加开荒大会战,天没亮就上山,天黑了利用月亮光继续干到半夜。

我们也从事过种橡胶类的育种、芽接、移苗上山种植、林段管理、施肥、半夜起来割胶等工作。

我们也从事过生活类的养猪、放牛、种菜、种木薯、挖木薯、伙房、托儿所、小卖部、赶牛车运东西、跟汽车运大米等工作。

我们也曾参加过:参加抢险救灾的突击任务;半夜起来给苗圃地防寒、防台风;台风过后的抢救橡胶树;突发林段着火的灭火工作。

由于我们连队有一百多亩水稻田,所以我们也要从事犁田、耙田、育秧苗、拔秧苗、插秧、田间管理、除草、施肥、割稻、脱粒机脱粒、挑稻谷等工作。

我们其中还有许多知青,被挑选到教育战线任中、小学老师。用心去浇灌教育下一代。有的被培养成“赤脚医生”,在医疗卫生战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繁重的体力劳动外,我们也注重了宣传、学习与文娱,每天早上钟响,争先上广播台读报广播,平时每天中午学习一个小时,还组织了连队文娱宣传队,到各连队、场部宣传表演,我们还到过松涛水库宣传表演。

我们平时的生活非常艰苦,工人每月40斤大米,老师每月30斤大米。我们的生活很清贫,大米是保证的,但肉和蔬菜都不保证。平常都是青菜萝卜干,遇上天气不好,只能是盐油水,只有到国家大节日,才会宰杀猪或牛,由大伙房煮好再分到个人。有时团部分到面粉给连队,还会蒸馒头吃,平时遇上所养的猪或牛病了,也会宰杀,有时遇上团部用汽车拉来冰鱼给各个连队,连夜都分配到个人,我们几个知青都会在一起连夜煮来吃,好好的补充营养。我们男知青40斤大米不够,平时到老工人小伙房开小灶,煮点木薯、地瓜以作补充。

我们刚到海南,说一年为见习期,每个月工资为22元(含地区补助百分之十,下同),我们68年11月到的这批,一年零二个月后转正,一级工工资28.60元,按百分之二的标兵比例直接升为二级工工资31.90元。我们连队经群众初步评议,领导最终审评,一个女知青龚道穗和我(徐智雄)被评为二级工工资。我俩在1969年的评先中,也被评为知青先进代表,并和连队其他老同志代表一起参加了兵团6师7团第一次积代会。

在整个海南期间,知青们都能吃苦耐劳,认真学习,虚心接受教育,要求进步,不少加入了共青团,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少成为橡胶技术骨干,成为教育战线的骨干,有的被提干成为连队干部。

(我调18团待后再续)

写于2020.05.09

下图是6师7团12连大部分广州知青的合影。

下图是7团16连部分广州知青的合影(左三是本人)。

下图是7团16连部分广州知青的合影(后排右一是本人)。

下图是7团18连全部广州知青的合影。

下图:这是兵团6师7团第一次积代会的奖品。

下图:这是赴琼30周年纪念日广州知青与7团老首长在广州的合影(前排右老政委翟尚志、前排左老副团长范少白、后排左起广州知青龚道穗、徐智雄、石峰)。

下图:这是赴琼30周年纪念日16连广州知青与沈榜赐指导员在广州的合影(从左至右:张树德、石峰、何道清、沈榜赐、刘炳章、徐智雄)。

下图:这是赴琼48周年纪念日阳江农场部分广州知青与个别潮汕知青在广州的合影。

下图:这是7团16连部分广州战友,于2019年在广州春茗聚会的合影。

这是2019.07.03原7团战友从海南、汕头、佛山等地汇聚广州的合影。

前往六师十八团。

我因工作需要、由组织安排,于1971年6月11日上午,从6师7团(阳江农场)16连调到6师18团(太平农场)10连工作。

由于橡胶事业的发展,兵团6师决定组建新团——6师18团,该团选点在琼中县吊罗山下太平乡。

1970年下半年筹建组在组长姜凤林(正式成立18团时任副团长、1974年6月兵团撤销时任太平农场场长)的带领下,进驻到现太平农场五队的地方。

1971年上半年正式成立兵团6师18团,团长张积川、政委王继忠(现役军人)。团部刚开始选址在现太平九队的地方,万泉河上游分支河流从上到左,绕着九队流过,由于1971年6月上旬的一场大暴雨,引起山洪暴发,把原团部淹没了,把一些团部人员的行理都冲走了,鉴此,团领导经研究决定,把团部搬迁到离太平镇旁约500米的地方。

18团的组建,是在筹建小组的基础上,由师部在各团抽调部分人员到新成立的18团分别组建新的连队。

就在山洪暴发后的第三天,即1971年6月11日,7团从几个连队抽调了人员,在退伍兵朱金海连长,抗美援朝炮兵退伍老兵邢少雄指导员(后任太平农场供销科科长、离休后一家调回南京市)的带领下,包括退伍兵事务长方长书、广州知青小学老师徐智雄、汕头知青卫生员林少音、退伍兵老工人、海口知青、潮汕地区知青等一干人员到达了18团。

我们都是提前一天到7团团部集中,当天下午团长王金贺、政委翟尚志还在7团礼堂给我们开了欢送会,当晚还和我们共进晚餐,晚上就住宿在团部招待所,第二天上午派二辆解放牌大货车送我们去18团的。

至于我的调动,1971年5月下旬,7团16连连长周成珊就找我推心置腹的交谈了一个多小时,我开始思想上想不通。但由于我在1956年七周岁刚上小学一年级时,得过急性肾盂肾炎,后在当中医的曾祖父、祖父和刚从广州中山医学院毕业当西医生的姑父他们经过中、西医的综合治疗和后期的中医疗理好转了。由于到海南后前二年的繁重体力劳动和艰苦生活,1970年底,我的肾盂肾炎急性复发,检验报告显示炎症++++,被迫住进7团卫生连医院,由于当时进步的思想,还没有彻底好转,没经医生批准就偷跑回连队继续干,如此反复三次。

老母亲知道情况后,让我申请回穗探家,到广州的广东省人民医院彻底的检查,并取得各项检验报告及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医生证明,准备办理病退。周成珊连长说:你到连队二年多以来,努力学习,认真工作,给知青们起了很好带头作用,是我们连队树起来的知青标兵,又是共青团支部委员,你这样退缩,影响很不好,昙花一现对你的一生都会留下阴影。现在团部要组织人员到18团组建新的连队,让我们连队派出一个班,并有一个小学老师名额指标,考虑到你的身体实际情况及组织对你个人安排对知青大局的政治影响、个人前途等因素,决定调你去新团任小学老师,每一行都能发挥你自己的光芒。         我经过认真的思考,觉得周连长言之有理,加之当时还没有办理过病退的先例,就同意接受了。本来还计划多调一个广州知青过去的,但由于他自己及同在连队的他的姐姐不同意,就只好罢了。

我们负责组建18团的10连,连队位置在旧团部(现九队)再往凌水方向进去不到二公里,当时还是荒地一片,我们和别团调来负责组建11连的人员共同暂时住在离旧团部(现九队)不远的江边二栋茅草房里,对岸就是当地黎、苗族少数民族的一个村寨。由于当时泥土公路才通到当时的团部,而且没有桥,而新组建的10连和11连均在河对岸,我们只能在天气好的时候,趟水过河分别建设自己的连队,。

这河平时有的地方河水不深,清澈到底,遇下雨上游山水往下泄,水很大很深很混,特大雨还山洪暴发。我们从砍芭、平整土地、砍橫樑、割茅草、建房子开始,经过二个月的拼搏,终于建好了二栋茅草房作宿舍,一栋茅草房作伙房,以及好多栋茅草房小伙房。到八月中旬开始,领导和老工人分别回7团把家属、小孩子整家搬到10连。

我刚到18团暂住地时,还和同志们一起去建新连队,但由于自己的身体状况,加之太平地区是高疟疾区,不久就感染了疟疾,一会高烧一会发冷,还是场部医院黄炽亮院长(原7团场部医院院长),背我到上面公路,用大货车把我送到琼中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十多天后才出院回到连队。

在1971年到达18团的6、7、8月这80来天里,我除了到琼中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了十多天外,也参加了新连队建设的多项工作,也曾到团部参加过政治学习班和业务学习班。

到1971年9月1号,18团10连小学在连队茅草房边上的一间房里开学了,当时只有十来个学生,分二年级和四年级,进行复式教学,其中三个6岁多不到7周岁入学年龄的小朋友作为预备生负责看管。当时只有场部、9连、10连三个小学开学,因此我成了6师18团的首批老师。

首批老师中印象最深的有黄世训老师(后任场中心学校校长、再后调琼中县委、在琼中县委统战部部长岗位上退的休)、潘惠清老师、王万芳老师和我。

到了1972年的3月,3连、5连、6连、7连、11连小学相继开学,再后来又开了基建连小学。因为当时小学只是实行五年制教育,所以除了场部小学分一、二、三、四、五年级五个班外,其他连队一律进行复式教学。开始几年,18团凡是上中学的一律到太平乡中学或琼中县的琼中上学,随着小孩长大人数的增多,18团也开设了初中,但高中仍然要到琼中县的琼中上学。

我在10连小学任教二年,期间1972年12月23日至25日我还以团员代表身份列席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兵团6师18团第一次党员大会。于1973年9月开学前调到5连小学任教,由于5连和基建连相距不远,只有一里地左右,而且各连队小学年级生多,就合并在一起,名字叫五连基建连小学,学校建在基建连,我给三年级和五年级上课并当班主任,另一个曾景福老师(汕头知青、后任场部学校校长、再后调回汕头市中学任高中语文老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上课并当班主任,宣教科还任命我为该点负责人和5、6、7这一片的负责人。

当时5连有一个读四年级的女生,从小得了小儿麻痹症,虽然治好了但留下后遗症,行走不大方便,所以每逢天气不好,我都背她上学放学。在此教学期间,有一天宣教科毛行中科长到校来检查工作并听了我的课,觉得不错,还专门组织了全团各校各点所有老师来听我的公开课,成了我任教期间全团(全场)继1972年11月11日团部小学许春秀老师和1973年4月7日团部小学黄世训老师的公开课后的第三次公开课。1974年4月25日至27日,我还参加了18团上山下乡知青代表大会。

在5连期间,还有一个小插曲,当时广州中专水电学校到18团招生一名,毛行中科长负责招生问考上报具体工作,毛科长有意送我回去读书,名单送到师部,刚好王继忠政委在师部开会,听说我去读水电,说不行,让徐老师去读师范,读完回18团,刚好哪批招生又没有师范学校,只好让另一个广州女知青回广州读水电学校了。

到1975年9月前,我又被调到9队小学任教,这时兵团已经撤销了,这点一到五年级生都有,我负责三、五年级,另一个林成达老师(汕头知青、后调场部学校任教,再后调回汕头市小学任教,在小学校长任上退休)负责二、四年级,还有代课老师负责一年级,代课老师曾先后有潮汕地区知青李进坤、琼中高中毕业的场部领导小孩任秋菊和张海庭二人, 宣教科同样任命我为这点负责人和9、10、11这片负责人。

我在18团教学期间,刚好是文革以后受“学习无用论”影响时期,但我在认真教学的同时,以自己在大城市学习的切身体会,教育学生们认真学习,给他(她)们灌输与当时格格不入的“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让他(她)好好学习,为以后能轻松学习更高深知识打好小学基础。除了上好语文,数学课,我们还开有思想品德、常识、唱歌、体育、劳动等课,特别通过劳动课的种植,如种大蒜、豆角、罗卜、果蔗等,通过出卖的收成,买回学习用品如练习本、笔盒、铅笔、胶皮等分发给学生,勤工俭学以减轻家长负担。

我在10连刚从教时,还是领取工人三级工资35.20,不久就给吸收到正式老师编制,给定小教九级,工资好像是41.80(记不清、大概),到我在5连任教时,升为小教八级,工资45.65,这教师级别和工资级别一直凭介绍信带回广州,套上广州地区小教八级,工资40.50。

到1977年2月放寒假,我把全学期所有工作完成,把总结分别上交连队李汉珍书记(后任场部学校书记、太平农场纪委副书记)和场部宣教科毛行中科长,就到场部组织科找黄艮科长取调令回广州了。我是1977年2月3日离开太平农场,4日离开海南,5日回到广州。

我从1968年11月17日离开广州,参加海南橡胶事业的建设,到1977年2月5日回到广州,一共八年二个月零二十天,合计三千零一天。这一经历是我后来人生的所有动力,鞭策着我过好余生。

       2020.05.12完稿

    下图:这是我的列席证。

  下图:这是在六师十八团五连基建连学校的留影。中间的成年人从左至右:曾景福老师、基建连李永发连长、徐智雄老师。

  下图:这是在六师十八团九连学校的留影。中间成年人从左至右:林成达老师、九连李汉珍指导员、徐智雄老师。

  下图:这是老领导黄世训部长在广州和我及我女儿的合影。

  下图:这是老领导毛行中科长在广州和我的合影。

  下图:这是老领导李汉珍指导员在广州和我的合影。

  以下九张相片是18团部分老师的合影。

这是1972年毕业季到18团的最后一批广州知青(中排左一姜凤林副团长、左二张积川团长、左四王继忠政委、左六周参谋长)。

  下图:这是2005.05.22时任太平农场的党委书记陈方平到广州与原场广州知青的合影(前排坐左二是原太平农场副场长颜亮、坐左三陈方平书记)。

  下图:这是我重返太平时和长征农场太平分场场长黄振发的合影。

  下图: 2017年春节后原太平农场场友在番禺的合影。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89111fe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37.html

《我的海南回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