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对话 与时代同行

发布时间:2016-06-01 08:26:5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历史对话 与时代同行

--记宗祠历代修建者丰功伟绩

作者:张文孝

 

祠堂,是供奉祖先灵位的地方,是子孙祭拜祖宗神灵地方,同时又是家族商议和举办重大活动的场所。民间至今一直流传一个习俗:腊月24日接祖,大年三十请祖,正月十五送祖。如今,祠堂已荡然无存五六十年!我们很多宗亲还是习惯性地沿袭正月十五送祖,请问各位宗亲,送祖送到哪里?!祖先魂归何处?我们这些子孙没能保护好祠堂,是不是心中惭愧?愧对先人!如今迎来国泰民安、中兴之日,现在正是重建祠堂机遇。当世之时,重温历代先人丰功伟绩,激励后人,奋发有为,迎来家族复兴之日。

修祠历史上第一功臣就是:七世祖大华公,号思山。生于明隆庆元年。从小熟读诗书,有胆有智,胸怀大志,不肯甘居人下。与众商量,由文学大家、八世祖期僎公(字文升)领衔,编辑撰写历代资料形成墨谱(即用毛笔写的谱稿),思山公大力出资促成宗谱印刷面世,另外还孜孜不倦地购置义田。从明朝万历中期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实施,将宏伟蓝图付之实践。任何一个姓氏,只要开宗立派,修坟、建祠、创谱,是三足鼎立重大事件,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可废弃任何一事。第一事祖坟修好,告慰先祖,安置好先祖躯体。宗谱也于明朝天启年间成功面世。第三件大事,谋划筹建祠堂,从选址、到资金、到人员、到材料等等,由于天时不济,正值大明帝国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时,一个家族也未能幸免,直至明末都未成功。

第二位功臣,真正建祠领袖人物。那就是八世祖期凤公,字九翥,号君羽。生于明朝万历十四年。清兵入关建立新王朝,国家稍稍稳定,家族刚刚休养生息。九翥公再次动议建祠,秉承父亲遗愿,扛起这面大旗。顺治四年,带头捐金,号召家族中贤能之人站出来一起肩负历史重担。一方面加大购置义田之举,为将来祠成有维护之资金。另一方面,多了一个筹集渠道。顺治十年,万事俱备,召集大江南北能工巧匠,大举开始在其父亲张思山勾画的祠堂基地上修建了。九翥公亲自上阵,哪怕身体小病,也从未吭声。俗话说,一个成功男人背后必有一个女人支撑,九翥公主外,主内的就是他的夫人江氏、侧室黄氏。二位夫人放下尊贵身段,自己节衣缩食,昼夜废寝忘食,亲自下厨置办饭菜,提供数十人施工队伍伙食,保证能工巧匠吃好睡好,有足够营养干活。经过两年即顺治十二年,众志成城,祠堂终于落成!计算费用不下千金银两。一瓦一木都是九翥公亲自督办,不连累家族中其他人。自此,连城家族中三件大事,经过几代人努力,终于成功完成!

【注:进士出身奉政大夫刑部福建司郎中汪宗鲁题写碑文。汪宗鲁,字子凫,怀宁县人,清顺治九年壬辰科三甲(1652)进士,任浙江缙云知县,多惠政。升山西沁州知府,薪水悉自给,修城及学宫,建养济院。官至礼部员外郎。正直廉明,遇事不阿,不遗余力优礼士子。】

第三位功臣,就是九世祖米廪公和严溪公二位。这二位何许人也?先简单介绍下二位身世。

第一位,瑱公,字公玮,号米廪,别号梅竹。他的父亲就是前面提及的期凤公。期凤公有六个儿子,这是他的第二儿子。他的事迹载江南省志(即安徽省前身),是这样评价的:“張瑱,桐城諸生,持身严毅,厚宗族,置义田,焚负券,乡里德之。”桐城县志上是这样说的,“张瑱,年八十五,府学生,诰授宣武大夫。子张贤,年九十八,国子监生,勅赠修职郎。孙:张知,年八十六,县学生;张馨,年八十七,岁贡生;张馚,年九十三,贡生;张簮,年八十三,国子监生。曾孙:张玖,年八十五,县学生;张璧,年九十,国子监;张泰,年八十六,县学生。张晋余,年八十八,国子监生。元孙张兰皋,年八十二,恩赐副榜。”另外,稍稍提示下,给一世祖继祖公立传的,恰恰是米廪公的长子赠云公。此公精通易经,对天文、地理、治国方略无不知晓。

再来介绍下,第二位严溪公。期凤公第六个儿子,名自拔,号严溪,邑庠生。生于明朝崇祯三年,勅赠文林郎,诰赠奉直大夫。桐城县志和安徽通志是这样记载的:“张自拔,字公达,县学生。捐资独建始祖茔享堂。连城湖径袤七里余为枞阳孔道。自拔筑东西两长堤,辇土畚沙、浚沟架桥,以利行者。人咸德之。卒年八十六。以孙张楫贵,赠奉直大夫。诰赠奉直大夫。男张孔纲,年九十,国子监生。”

从中可以看出,大凡为善者,积德积福,惠及子孙。那米廪公和严溪公在修祠上做了什么大事呢?

俗话说的好,虎父无犬子。他们的父亲张九翥公继承了先辈的遗志,把基址规划完整,积聚了数年的财物。物资充沛之后,他对二个儿子张米廩、张严溪说:“人们太糊涂了,拿出所有的钱物去建庙宇,来祈求不存在的福份,哪里比得上建宗祠,供奉先祖灵位,让家族和睦相处好呢?我要拿出千两银子来完成这件事,况且先辈的志向还在那里。”张米廩、张严溪非常高兴地去执行了父亲的要求。当年授兵部主事、翰林秘书院诰勅撰文中书舍人陈焯(今安徽桐城人,清顺治九年(1652)进士)听说他们的事迹后,特意写了一篇建祠序文(记载在宗谱卷首中),其中有一句话:“范公义田、苏公祠堂、颜氏家训,宁多让哉?余他日再为张氏题三戟而赋世美矣!”以表钦佩和敬意。

【注:何谓三戟:唐制,三品以上官员得门前立戟。《新唐书》载,李岘与兄峘、峄同居长兴里第,门列三戟。张俭兄弟三人皆立戟,时号“三戟张家”。崔琳与弟珪、瑶,俱立棨戟,世号“三戟崔家”。后遂以“三戟”指贵官之家。清吴伟业《寿申少司农青门六十》诗:“相门三戟胜通侯,兄弟衣冠尽贵游。”】

九翥公在顺治十六年即去世前一年秋天,写了一副“望贤楼”的匾额,指着祠堂门前说:“此处应当建一座楼。”交给二个儿子张米廩、张严溪。第二年即顺治十七年,九翥公去世了。米廩公、严溪公擦干眼泪,含悲忍痛,奉父亲遗命,用遗留的钱款,继续建造望贤楼。造好之后,恭恭敬敬地把“望贤楼”的匾额悬挂在上面。“望贤”的含义是什么呢?是希望家族中能出现贤能的人,光大连城门庭。这也是我连城堂号由来深意。此后的历代祖先,用九翥公捐赠的田产收入多次修护宗祠。历次修谱以及家族中重大议事都是在望贤楼举行。

第四位功臣,祠堂扩建、大修。主要有几位功臣:如张豹峰公、张深林公。张豹峰公续建望贤楼楼后的过厅。张深林公对祠堂整体进行修护,加固墙基。简单了解下三位先人简历:

豹峰公,连城十一世祖,永字派,孔纲公三子,名均,字继皋,号豹峰。桐城县志孝友卷载:年十二,入家塾,其师严,每键户(插销锁门)不令出。一日从墙下窦(墙洞)中逸(跑),去时雷雨晦暝,家人彷徨莫知所之,日暮至。盖闻母病,从医肆中携药饵归。尝除夕有盗匿室中,家人执之。张均见而泣然,予以酒食赠,贸易资劝戒遣去。其人卒改行为善类。纯笃之行,绰有父风。

深林公,连城十一世祖,永字派,孔纪公三子,名永成,字巨川,号深林。贡生。敕封修职郎,例赠文林郎。请看深林公事迹:

乾隆二十三年左右,由于受风雨、鸟雀、老鼠的盘剥,祠堂急需修缮。张深林站出来独自承担了保护祠堂的重任。采集材料、招募工匠、规划图纸、制定维修计划和方法,房屋内的犄角旮旯、房屋外的门楣廊柱、屋檐瓦溜、厅堂上方的神龛以及下方祭祀用的酒盅、果盘、帷幕(挽幛)等物品全都亲自过问。不论白天黑夜、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放在心上。又把祠堂的门改建成宋代嘉佑时期的样式,在祠堂的外面,又买了一座房屋,作为祠堂的副室。在里面设置了厨房的设施,用来为家族聚会时准备饭食之用。总共花费了宗族公田基金二百两银子。自己又拿出二百两银子,当作宗族公共活动的基金。

第五位功臣,梅城公。十一世,永字派,孔纲公次子,名辉绪,字桐皋,号梅城,郡庠生。生于康熙三十年。

乾隆二十三年十一月祠堂大修完成后,梅城公倡议募集了一百多两的香火费,每月初一、十五安排勤杂人员打扫。乾隆四十年,主室因蚁灾受损。张梅城聚合全族,拿出二百多两银子,修缮了破损的地方。

第六位功臣,平展公、莘农公、上达公。分别予以介绍:

张平展,连城十二世祖,承字派,永成公三子,字笔霞,号静人,郡增生。桐城县志载:“性淳厚,出言惟恐伤人,而族里有争辩,必侃侃白其曲直。尝经营祖茔公产,购祠旁屋址,以为斋宿、庖饪及守祧之。”

张尹,连城十二世祖,承字派,张宰公三子。字无咎,号莘农。雍正己酉经魁,乾隆丙辰恩科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改授福建长乐县知县。著有《易解类书》、《石冠堂诗鈔文鈔》时文行世。又著《经传世案》25卷。事载《江南通省志儒林传》。传曰:幼孤,四岁就傅。伏案,已识百余字,调四声。十岁为文,尝私窥架上书,引用之。雍正丙午,乡试拟元,七日复失之。己酉,郡守徐士林袖其文,徧视诸达官,叹为当世第一。及秋试,果中式。辛亥当事,聘修江南省志。世人赞誉为“五里三进士((姚孙棐、龙鲤门、许鲤跃),隔河两状元((刘若宰、龙汝言)。”又一典型。祠堂楹联曾镌刻:“乙卯两经魁竹林济美,丙辰双进士花萼联芳。”注:“乙卯两甲魁”指雍正乙卯年张瑚、张馥叔侄同科联捷举人(安徽省总排名第二、三名);“丙辰双进士”指乾隆丙辰年张尹、张瑚同科登第进士榜。此时期连城张家族走向辉煌巅峰,冠盖满京华,文章震南乡。以至于解放后盛传,连城张借谱桐城清河张英拜相。

张上达,连城十二世祖,承字派,张馨公四子。原名焕,字家子,号力亭,岁贡生,候选训导。著有时文,附刻《万竿楼稿》。生于雍正十三年。公在《重修望贤楼序》中曰:其体先祖属望之心,并重修者属望之心,以贤以能,争自懋勉。上之备用于国家,次之称善于乡里,不令往者翰苑诸公专称美于前,而思慰所望于重修之后也。

什么意思呢?即:他们能够体察祖宗和重修者殷切地希望,奋发自强,努力让自己达到贤能的标准。上准备为国家出力,其次也要为乡里做善事好事。希冀和先前的翰林、孝廉一争高低,来告慰先祖们的殷切厚望。这也是我所期待的。

他们几位在祠堂修建上主要功迹:

清乾隆五十年后期,中厅也受了蚁灾,平展公聚集全族出资维修,同时设置了西偏屋和杏园田,来用作守祠人的酬劳,也花费了二百多两银子。厅的两边墙壁拆去木柱,改用砖石,是为了防蚁患。当时,望贤楼也有点蚁患,想修缮可是资金不够。清嘉庆元年,正值启动修家谱,推举平展公为全权代表主持修缮工作。平展公建议借修谱来集资重新修葺望贤楼。嘉庆三年七月移用修谱的银子二百多两,换掉坏了的墙面,把门和墙重新粉刷,样式和风格遵从原有风貌。又把修谱剩余的钱修建了东偏房。共花了一百多两银子。嘉庆四年,家谱大功告成。而宗祠也前后贯通,增加了采光,粉刷一新,修补完缮。此次修缮动用并集合了全族人的力量。

十二世祖张尹和张上达二位先贤分别亲自撰写纪文,详细记述当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8371e5d84868762cbaed526.html

《历史对话 与时代同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