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答案版)

发布时间:2018-06-24 08:57:5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许衡①字仲平,怀之河内②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 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③者,吾非其师。”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④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尝从日者⑤家见《书》⑥疏义⑦,因请寓宿⑧,手抄归。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⑨。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而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1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师谓其父母曰

1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2分)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13.两则短文的主人公幼时读书的经历极为相似:因家贫,都做过( )的事。因求名师难,【甲】文中的“余”曾经 );【乙】文中的许衡曾经“更三师”。因遭逢乱世,许衡又多了( )的经历。两人都格外珍惜学习的机会,发奋读书,最后都学有所成。(3分)

14.如果将【乙】文第二段删去,是否会影响我们对许衡的优秀品质的认识?请说说你的意见。(3分)

答案11.(2分)(1)假(借 2)谓(对,告诉

12.2分)抄完后,小跑着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13.3分)抄书学习 到百里外求师(或“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逃难(或“离乱”)(每空1分)

14.3分)会影响。因为第二段叙述了许衡宁愿忍受口渴的煎熬,也不愿意偷摘路旁树上的梨解渴这件事。表现了许衡正直、严于律己 、绝不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的高尚品质,也才能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许衡的优秀品质。(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送东阳马生序》《许衡》比较阅读答案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祖莹字元珍,范阳遒④人也。父季真,位中书侍郎,钜鹿太守。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②学生,耽书③,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④。生徒悉集,莹夜读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复还,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以才名拜太学博士。(选自《北史》)

【注】①范阳遒(qiú):范阳郡道县。②中书:即中书省,官署名。③耽书:酷爱读书。耽,迷恋、沉溺。④都讲:主讲。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慕圣贤之道(  )   (2)遇其叱咄(   )

(3)同舍生皆绮绣(   )  (4)悉集(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文:

5.如果用“祖莹偷读”作为上联,结合【甲】文相关内容对出下联,并说说【甲】【乙】两文所写人物宋濂和祖莹在读书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下联:

共同点:

6.体会【甲】【乙】两文画线句子的人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甲】

【乙】

7.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从宋濂求师的经历中,你受到哪些启发。

答:

答案:3(1)更;(2)有时;(3)同“披”,穿;(4)全、都。

4.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

5.示例:宋濂借阅 他们都想方设法刻苦读书。

6.【甲】通过对比表现宋濂读书的清苦(以读书为乐)。【乙】通过侧面(烘托)表现了祖莹的文章之妙()

7.示例:“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表明求师的艰苦;“余立侍左右”或“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表明虚心、尊师;“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表明要善于质疑。

 

  [] 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弗之 2箧曳屣(

  (3)四僵劲不能动( 4)溥幼学(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如是者六七始已。

2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两处)

  21、比较[] []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4分)

22、读了[] []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3分)

答案:18、懈怠,放松;背;同肢,肢体;爱好

  19、(1)略 2)像这样六七次才停止。

  20、余/因得/遍观群书。

  21、(1)学习勤奋,他们都是亲自手抄笔录。

  (2)不畏艰辛,克服困难,即使手足皲裂,仍不辍学习。

  22、能围绕“勤奋”、“学习环境”、“学习条件”中的一点谈感触即可。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⑦。

  {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③大姓:大户人家。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⑥资:借。⑦大学:大学问家。

  2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①每借于藏书之家 ②礼愈

  ③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 ④主人问衡

  2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门人弟子填 B

   或遇叱咄 从乡先达执经叩问

  C 邻舍有烛不逮 D 穿壁引其光

   以书映光读之 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23、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3分)

  甲文

  乙文

24、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

 

答案:  20 ①借 ②周到 ③报酬 ④感到奇怪

21D

  22、①我站在他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②主人被感动了,赞叹他的精神,把书借给他,后来,他就成为大学问家。

23、甲文:①“余”凭诚信借书苦读。②“余”毕恭毕敬请教老师。

乙文:①匡衡凿壁借光读书。②匡衡劳作不求报酬借书。

  24、一个人要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就应该:①刻苦勤奋 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请教。

  []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2分)

  1无从书以观 2从乡之先达执经

  3而以赴告同学者 4颐既

  2.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2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3.甲乙两文有写作内容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4分)

  内容:

  感情:

4.甲乙两都 写了天气的寒冷,其写作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4分)

答案:1、⑴引来,得到;⑵询问,请教;⑶书信;⑷醒,睡醒。

2.⑴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⑵以拜师的礼节到颖昌拜程颐为师,师生之间相处十分融洽。

 3.⑴都写到“求师”这一内容(1分);⑵都体现出求师的诚恳和老师的尊重。(2分)

 4.不相同(1分)。甲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自己学习的刻苦,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马生刻苦努力学习(1分);乙文从侧面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杨时对教师的虔诚、恭敬(或尊重)的态度,表达尊师重的思想(2分)。

1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 (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以:

  (3)腰白玉之环 腰:

  18.翻译下面的句子 (6)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9.文中哪些词句说明作者不辞艰辛、求师勤学的原因?(3)

20.对文中画线句子,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3)

答案:17.3分)(1)借 2)用 3)挂在腰间

18.6分)(1)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2)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19、(3分)余幼时即嗜学 慕圣贤之道 以中有足乐者

20.3分)要点:①排除不利于学习的环境的干扰;②在物质上不盲目攀比;③坚定人生追求,刻苦勤奋学习。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1),辄以水沃面(2);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3),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1、昏怠:昏沉困倦。2、辄:就。沃:浇。这里是“洗”的意思。3、食不重肉:不多吃肉。

  22、解释加点的词。(4分)

  (1)余幼时即学( 2)录毕,送之(

  (3)益慕圣贤之 4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23、下边加点词用法或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是人多以书假余 扶苏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B、手自笔录,计以还 重岩叠嶂,隐天蔽

  C、从乡先达执经叩问 肉食者谋

24、翻译句子(6分)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5、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2分)

  

  26、甲段中写人物读书刻苦的语句是:(2分)

  

27、甲文中“人多以书假余”的原因是:

  乙文中范仲淹“被谗受贬”的原因是:

(都用文中的句子回答)(4分)

答案: 22、(1)爱好、特别喜欢 2)跑 3)更加 4)妻子和儿女

  23A

  24、(1)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是获得了学问。

  (2)读书的人(贤德的人)应当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

  25、家境贫寒与刻苦读书。

  26、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27、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5、解释加点的词(4分)

1)每藏书之家 2其欣悦(

3)于是就书 4)吾相教(

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7、宋濂和邴原小时候都是家贫好学,但他们的求学态度有什么不同?(2分)

8、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3分)

9、读了上面两则短文,你得到怎样的启示?(3分)

答案: 5、(1)借 2)等待 3)于是,就 4)白白地(每个1分,共4分)

6、(1)(我)曾经走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2)我一来仰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每小题2分,共4分。)

7、宋濂,目的性明确,主动借书抄录阅读,拜访名师,虚心求教。而邴原,中是被动地等待机会,只有遇到富有同情心的教师,才能得到学习的机会。(2分。)

8、(1)具有伯乐之慧眼,(2)富有同情心,(3)能把孔子关于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主张作为办学方针的可贵精神。(3分。能答出两点,即可得3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9、(1)为自己的学习创造条件,(2)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学习条件,(3)学习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辛的过程,应有恒心和毅力。(3分。能抓住一点联系实际进行阐述,自圆其说即可得分)

【甲】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当余之从师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颤(zhan)粥不充,日昃(ze)始食,遂大诵六经之旨,慨然多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3.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

(1)夜昏怠( ) (2)同舍生皆绮绣( )

(3)媵人持沃灌( ) (4)感泣( )

24.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1)

A.①足肤皲裂而不知 ②范仲淹二岁而孤

B.①扶苏以数谏故 ②以衾拥覆

C.①辍耕之垄上 ②去之南都

D.①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②其如土石何

25.下列句中与“辄以水沃面”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

A.以中有足乐者 B.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C.可以为师也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6.翻译句子(2)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27.两文段的主人公都克服了生活的艰难,勤奋苦读,从文段中来看,二者的读书动力略有差别,请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宋濂是: ,乙文范仲淹是: 。反映古代名人苦读的成语故事有: (填写两个)(4)

答案:23.有时 通“披”,穿 热水 辞别

24.C 25B

26.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27.以读书为乐(有极强的求知欲望) 因感恩慈母。勇于承担责任而勤奋读书 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画荻凿壁

【甲】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 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④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⑤。(<西京杂记>

【注释】①匡衡:西汉经学家,以说<诗)著称。曾位至丞相。 ②逮:到,及。 ③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④与:帮助。 ⑤大学:很大的学问。

18.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2分)

(1)家贫,无从致书( ) (2),走送之( )

(3)同舍生皆绮绣( ) (4)白玉之环( )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20.【甲】【乙】两文主人公的成才之路有哪些相同之处?(2分)

21.你从中悟出怎样的道理?(2分)

答案:18(1)得到(2)(3)通“披”(4)腰佩’

19(1)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

(2)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20.家贫且能勤奋刻苦读书。

21.读书要不畏条件艰苦、学习应该勤奋努力刻苦、读书要虚心善学等,言之成强

十一

(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④)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① 昏怠:昏沉困倦。② 辄:就。③ 沃:浇。文中有“洗”之意。④ 重:兼有两种(事物)。

  1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词语。(4 分)

  ①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 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谪:

  ② 录毕,走送之 走: 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妻子: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 分)

  答:

  18.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 2 分)

答:

答案:16.① 假:借;② 走:跑;③ 谪:降职远调;④ 妻子:妻子和儿女。

  17.读书的人(贤德的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18.家境贫寒;刻苦读书。(每点1分,共2 分)

十二

  【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今诸生学于太学,……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乙】黄生借书说(节选)清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作者)授以书而告之曰:“……予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做官)后,俸去书来,落落(堆积)大满,素蟫(书中蠹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同人共用)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

A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B.撰长书以为贽

C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 D.其借书亦予(

  2.甲文中哪一语句的“诸”字与乙文中“归而形诸梦”的“诸”字的意义、用法相同?

  答:这一语句是“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予幼好书,家贫难致。

2)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4.综合与延伸。

1)甲文作者借到书“手录”,乙文作者借不到书“形诸梦”,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共同心态?两文写作意图的共同点是什么?

  (2)假如你是马生或黄生,读到前辈的赠文,你心中会涌起哪些感想?

答案:1.A.朝廷 B.长信 C.平和 D.

2.假诸人而后见也

3.1)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家里穷,很难得到书(读)。

(2)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 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4.(1)示例:要求读书学习的迫切心情。劝勉后辈珍惜当下条件,刻苦读书学习。(2)要点:一是敬佩或感谢;二是决心,不辜负希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73bb00f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99.html

《送东阳马生序(答案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