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宴》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发布时间:2018-07-01 17:06:0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喜宴》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李安用一场喜宴,将中西方在爱情,婚姻上的文化差异表现得淋漓尽致。

《喜宴》是李安“父亲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同时也是他第二部关于中外文化差异的电影。此前李安的第一部电影作品是《推手》,讲述了一个由中国父亲、儿子和洋儿媳以及混血孙子组成的家庭中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种种摩擦。《喜宴》乍看是在写同性恋,而且这种同性恋关系还存在于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之间。但实际上,《喜宴》是以同性恋为楔子讲述了中外文化差异的碰撞和妥协。

  当高家父母来到美国,伟同和威威这段各有所求的虚假婚姻开始后,对于赛门的专门叙事和关于他的镜头就相对而言很少。但是所有涉及高家人物关系、伟同和威威在一起的镜头,特别是威威和伟同的关系性镜头中都有赛门的出现,作为前景或者后景。五个人一起吃饭时,赛门几乎不说话,但是所有对话镜头也都包含了他在其中。在陈家餐厅吃饭时,陈与高氏父子的对话中赛门一直都作为前景,高氏父子和陈作为画面主体。这就是李安的高明之处。尽管从不强调赛门,没有任何表现他的直观镜头,结婚的时候更没有恋人结婚了,结婚对象不是我的反应镜头,但是所有镜头都有他,不是强调他的存在感,而是强调他的违和感和隐含的压迫感。并且通过这种违和感和压迫感来强调这是一个三个人的婚姻。

威威试旗袍的时候,高家父母和即将结婚的夫妻四个人在门框内、赛门在门框外也是这样一种强调。赛门作为前景出现,被一个门框和其他人隔离开,显得非常孤单而无奈。这种镜头不仅仅强调了赛门内心的不愉快而无奈,也表现了文化上的差异(中国婆婆给儿媳的聘礼)和虚假婚姻关系的不协调感,造成一种他是外人”“旁观者的感觉。

在老陈的餐厅中五个人气氛沉重的吃饭时,高家父子关于喜宴的对话中,赛门也是作为前景出现。尽管画面的主题是高家父子和老陈的对话,却将伟同和赛门之间尴尬的关系表现了出来。高父和老陈关于喜宴兴致昂扬情绪高涨,伟同情绪激动,赛门面无表情。这里有一个细节,即老陈与高家人说话的时候,全桌人都没有动筷子。但是随着对话的深入,赛门逐渐感到对话的冗长,就开始自顾自的吃。这与老陈一直毕恭毕敬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文化非常强调上下等级。这与几千年来统治中国思想的主要哲学流派之一儒家的思想观念有关。儒家思想中特别强调了名副其实。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并且应该站在这个位置上最好自己的事情。上就是上,要负起上的责任;下就是下,要担起下的义务。在这样的基础上由于权力距离,形成了的概念。这个并不是孔子所说的由产生的,而是封建政治文化下的外在规范产物。这种规范要求人们对权利、地位、身份(以及辈分、等级、年龄等)比自己高的人必须要保持尊敬和礼貌。

 影片中最耐人寻味的还是中西方对家的理解,母亲知道儿子是同性恋后,很是伤心,她怕父亲知道这件事后高血压发作,叫儿子一定要保密。一天,父亲找赛门谈话,原来父亲听得懂英语,他一早就知道,塞门很奇怪,为什么不说出来,父亲说,他也不知道,为了这个家吧。
  中国人对家的情结,西方人是无法体会的,所谓的五代同堂,天伦之乐,都是以家为最终目标的人生追求,一个家字创造了每年1.4亿人流量的春运,已经相当于好几个欧洲国家的人口总和了,这种风雨无阻的执著,连我们自己也觉得无法解释。
  男主角的两老也正是家的典型代表,为了成就一个家,在心底默默的承受着一切,他们看着儿子和赛门还有葳葳的三人照,尴尬的一笑了之,可谁知道在这一笑的背后,却隐藏着这两老的失落和心酸。
  望着两老离去的背影,留给他们三人更多对家的思考,以及如何为即将出生的宝宝建立一个健康完整的家。
在对待婚礼的问题上,电影中出现了西方的快餐式婚礼。这种婚礼不强调婚礼的隆重性,仅仅是一种证明婚姻合法的手段,精神上的在宗教和法律面前的宣誓以示对感情的认真、忠诚。但中国人在婚礼问题上特别强调隆重、仪式性,并且将这种隆重性与婚姻的稳定和幸福挂钩。伟同和威威原本打算以美国的公证结婚来敷衍了事,但是高家父母强烈反对,就是这个缘故。高母说:结婚是一辈子一次的事情。这就是中国人心目中婚礼的意义——通过庞大隆重的仪式来强调婚姻的稳定性。并且由于见证人(宾客)多,还有婚姻双方大量的聘礼、嫁妆,以及不能丢面子的思想观念,也成为对婚姻长久性的一种无形的压力。有了隆重的婚礼,离婚、不幸福不稳定的婚姻就成了一种罪孽、反面的存在。

 在婚礼上,中国的宾客们表现出了令老美们惊讶的一面。都是很柔顺、沉默和数学天才的中国人却表现出了令老外们都措手不及的疯狂和热闹。李安亲自上镜说,这是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与其说这是一种集体性的娱乐,不如说这是集体性的意淫。西方以尊重个体为出发点,而东方却是以尊重整体牺牲个人为宗旨的。闹洞房就是牺牲了新郎新娘的个人意志而取悦于整体意志的集中表现。

中国人的整体意志也表现在了对待婚姻的态度上。对于中国人来说,婚姻的目标是幸福,但是目的却是传宗接代。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中国人更加难以接受不能够传宗接代的同性恋。在故事的最后,高家父母能够同意伟同和赛门的爱情,也是因为有一段有了孩子的虚假婚姻存在。他们原谅和接受了这段虚假的婚姻之后,才能接受同性的爱情。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高父甚至能用心机故意受骗以求能够抱上孙子。在评价儿媳(威威)的时候,高父很直接的只说了一句话能生能育。这就是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宗族观念、家庭观念。

  婚礼上高父向新婚的夫妻传授婚姻的责任、夫妻的相处之道的时候,威威失去了笑容。看似被祝福的婚姻却是假的,和自己喜欢的人结婚却没有这正的感情,接受了祝福却不能享受这祝福,以及对高家父母的歉疚等等。两人的结合原本是单纯的个需所求的儿戏,假戏的婚礼却变成了需要负责任的真实的婚姻。

 而这段婚姻中最沉重的莫过于伟同。在五个人物中,他处于中心的位置。所有关系人都围绕他活动。大家都爱他,都希望他幸福,他也应该是最幸福的人。然而由于他肩负着父母的期待,同时也对爱人和朋友存在责任,于是他就自然成了压力最大的人。对于中国人来说,独生子肩负着传宗接代的重要使命,也就成为家族所倚重的对象。但是这些期待其实只能对他带来更沉重的负担,何况他是同性恋。贯穿这部电影的一个矛盾,是一个已然受着人类几千年文明和伦理束缚的、并且也是在一段时间内无法释放和解决的矛盾。然而事实的存在却是永远无法避免的,是要选择生存的伦理还是选择属于自己的真挚爱情。特别是对于中国人来说,亲情(家族)的存在是无上的,你无法选择反抗或者抛弃。得知父母要来美国的时候,伟同选择了隐藏自己的性向而成全父母的期望。从这个角度上讲,伟同是孝顺的。这也是存在于他内心深处的传统本性。但是他不幸福。他的不幸福在于他力求皆大欢喜的结局,但是又不想牺牲自己的欢喜。而他的这种不幸福又进一步的影响了虚假婚姻中的另外两个关系人。于是三个人都不幸福,或许只有如愿以偿得到儿媳和孙子的高家父母是幸福的。

 但是作为父母,不管是否是中国的父母,大凡天下父母都会将自己的孩子的幸福放在首位。家庭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归属。而父母总有一天要先于儿女离世。给儿女准备一个幸福的家庭作为他们的归属也是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爱的表现。特别是像高家这样父亲身体不好的家庭更是如此。高家父母在知道了伟同和赛门的真实关系之后所做出的妥协也源于这样的一种心理。既然自己已然有了孙子可以抱,那么给自己的儿子以他所能得到的最大幸福,这也是在孩子为了成全父母的心愿而委屈自己之后,父母对孩子的成全。

《喜宴》用一个简单的方法讲了一个荒谬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面,导演将一个中国家庭的故事放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在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思想的交流中,导演让我们在一个接一个的骗局当中,在一场闹剧中看到了传统文化下的两代人的命运与态度,传统的代言者高父接受了儿子同性恋的现实,而在美国的威威却选择了留下腹中的胎儿,但是两个人的文化的改变最终却只是为了留下高家 的血脉,《喜宴》看似团圆的结局下是一个悲剧,而这个悲剧属于威威这个女性代表,电影在父母二人离美处停止,在美国的三人会有怎样的命运?怀孕的威威将会遭遇什么?这些都是未知数,我们知道的只是威威将会像大多数默默的中国人那样在文化的冲突中为现实而改变自己的文化天平,在现实的社会中存在。
  《喜宴》的结局是威威一个人的悲剧,一个五千年的悲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6d603eee009581b6bd9eb93.html

《《喜宴》中的中西文化差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