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医生的故事》:一个被忽略的医德问题

发布时间:2015-09-09 16:56:0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个医生的故事》:什么样的人可以做医生

作者:郎景和

据说“医不过二代”了,是说医生的子女都不愿意考医学院校,不想跟父母一样当大夫了。古话却说“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礼记》),表明人们对医学世家的尊崇和信任。今非昔比,令做医生的我有些悲哀与难耐。

我父母都不是医生,可是他们一定要我学医做医生,“有技术,行善事”是其信条。我和妻子都是医生,也都算是有名的大夫,我们希望孩子学医,可一双儿女不想继承我们的事业,让我们有些失望和无奈。

西方的医学或学医,更是精英教育。家境好,学制长,学业优秀,又要具有爱心和毅力。当然,学成后地位高、收入丰,是个让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

什么样的人才能成就一个好医生呢,我认为应该具备如下四个品性:

仁性:仁心、仁术;爱人、爱业

悟性:反省、思索;推论、演绎

理性:冷静、沉稳;客观、循证

灵性:随机、应变;技巧、创新

似乎很高、很难,其实,不高,不难。这几乎是基本要求,或者必备品质,而且我发现,周围的医师们差不多都达到了、做到了。

这种成就过程不是医学院或研究生学历毕业就可以完成的,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锻炼、培养、训练和学习过程,不仅是把书本上的知识和理论变成自己的技能和经验,更包括对医生的职业精神、职业作风、职业智慧的理解和树立,历经“磨难”和考验。我曾写道:我们像是在炉火中烧炼,然后在砧石上锤锻,再到冷水中淬火,卷起股股白烟、发生阵阵叹息……一个大夫就是这样炼成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有精神上的。所谓“十年磨一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写到这里,油然而生一种自诩、自恋和自负:当个医生,当个好医生也是多么不容易呢!或者再放肆、放狂一点说,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一个医生,或做一个好医生的。

一个医生不仅要掌握科学与技术、理念与人文,还要具备健康的身心状态。值此,一个医生的心态也提出来了,好医生的心态,应该是可以应对职业环境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看似不用紧张,又要保持警觉的世界里,我们当然需要一种保持内心温暖与安全的方式。只要我们明确了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医生,而且我们做到了,也就心安理得了。

人文精神是基础,是高度

著名的《英国医学杂志》(BMJ)是一本综合期刊,内容丰富,观念新颖,特别倡导的是每期都有医学人文方面的内容。有的短小精悍,如“一个外科医生需要多长时间可以基本成熟?”回答是十年,与我们的“十年磨一剑”同出一辙。有一篇《优秀外科医生的品质》的短文,突出的基本是修养和观念。也有系列长篇,如《优质医疗指南》。

更值得庆幸的是,中华医学会《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将原版各期中关于人文的论著文章,收集荟萃,定期出版“医学人文专刊”,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

2013年英国综合医学委员会(GMC)颁布了继2006年之后新版的《优质服务指南》,强调了医生为保证患者获得基本医疗保护而履行的职责,并以人文观念贯穿其中,成为执行指南的基础,彰显指南的高度。

《优质医疗指南》(参阅《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医学人文专刊5、6期)从2013年4月2日起实施,有众多的医生和患者反馈和肯定,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借鉴。

这部优质临床医疗指南条目细腻周全,内容详尽明了。我们仿佛走进阡陌纵横田野的通衢大道;或者阴郁茂密森林的蜒幽径。但总会有醒目的路标,明确的方向。这就是指南、是导引、是规则。

优质临床医疗指南的内涵丰富。“指南”分职业行为准则、知识、技术和表现、安全和质量、沟通、合作与团队以及维系信任等五大方面,以下共计有80个条款。在指南中,强调“你必须”和“你应当”,不是语气,是要求、是戒律,要深入于心中,体现于言行。

在临床知识和技能中,不仅指出要提高职业水准、运用学识经验,而且将医疗文书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也包含于内。对于医疗安全和质量的叙述非常实际而中肯,我们可以当做告诫和警示来阅读和遵循。团队建设是一般指南较少涉猎的,而在该指南中却足足占据了22条。同样,关于医患关系的“维系信任”部分,也用了27条的篇幅,从沟通交流到法律诉讼,从个人言行到与同事相处,从态度正直到财务诚实,面面俱到,细致入微,为我们修筑了规避“危险”的围墙,也为和谐医疗构建了顺畅的桥梁。

优质临床医疗指南的人文高度在于,指南的纲领和基础是人文关怀、人文理念和哲学思想,诚如威廉·奥斯勒所言,临床工作的三条基线是:心地善良、心路清晰、心灵平静。借此,我们可以透析纷乱复杂的临床医疗中的医院、医生,病人、病家,社会、体制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厘清正确与错误,主要与次要,材料与方法,即是与非的界定,以做到“你必须”或“你应当”。

重要的人文理念和哲学思想还包括敬畏生命、敬畏病人、敬畏医学和敬畏自然;以人为本、病人至上;个人修养与伦理准则;技术为器与实践第一等等理念与关怀,以上都在该指南中有明确表达,或深刻蕴含。关于和谐医疗、同道协作和团队建设的人本观念更是指南的独到之处和显著特点。

从根本意义上,类似于GMC《医疗指南》是优质医疗实践、医生培养、体制改革和行业发展的基本建设。近年,我们已经逐渐制定、完善和推行了一些执业法规和具体技术专业的规范指南,但全面系统的综合指南尚少,无章可循,有章不循;我行我素,缺乏监管的情况还很普遍。因此,当我们看到GMC指南时,会深切体会到,什么叫优质医疗服务,如何才能做到优质医疗服务。

让我们呼唤、参与并实施我们自己的优质医疗指南吧,制定、出台指南也应是中国逻辑、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或谓中国制造。

《一个医生的故事》一个被忽略的医德问题

作者:郎景和

“你的手术在哪儿做的?一塌糊涂!”

“这诊断不对呀,啥水平。”

“这子宫不应该切。该切的不切,不改切的给切了……”

“我要是你,就找那个大夫算账去!巫医呀。”

……

类似的话不乏听到,这是一个医生对另外的医生、另外的医院说的话,是给一个到处求医无助的病人说的话。

是救助了病人?没有。是帮助了以前的医生、医院改进工作?也没有。有的是伤害:伤害了病人、伤害了同道。试想,当病人得知“手术被做的一塌糊涂”、治的“完全不对”、“不该切的给切了”等是何等感受。

这些话带来的伤害远远重于疾病本身造成的伤害。况且,情况也许并不像这位大夫“忽悠”的那。也许,人家是对的;也许,只是有些不足。就是有些问题,你的责任是纠正、弥补和解决,而不是指责、夸大和怂恿。这不是袒护缺点、掩盖矛盾,而是真正体谅病人、爱护病人、解决问题。或许会涉及纠纷或诉讼,那更是另外的处理。

实际上,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在病人就医的辗转中,每个医院、每个大夫都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是调查、是补充、是完善。有的医院限于条件,有的医生限于经验,会出现缺陷和不足,甚至错误,都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要到你这里来呀,所以要请你看呀。

我遇到这种别家医院、别个大夫诊治有问题时,作法是:我不评论别人的诊治问题。我要重新详细进行过程回顾,复查检查,甚至病理切片、影像结果、审慎决定处理。我要接受别人的经验教训,尊重其人格和工作。不是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更不是幸灾乐祸。我会在门诊结束后,和我的同事和学生们讨论这个病例的“对”与“错”、“是”与“非”、“长”与“短”。我想,我们也会遭到别人对自己的评论。会是怎样呢?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6b909e602768e9950e7384c.html

《《一个医生的故事》:一个被忽略的医德问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