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期末复习

发布时间:2020-03-16 19:39:3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诗经

一、名词解释:

六诗(六义):语出《诗·大序》 ,即风、雅、颂、赋、比、兴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四家诗:《诗经》的传授在汉代主要有四家,一是鲁诗,其创始人为鲁国人申培;二是齐诗,出自齐人辕固;三是韩诗,出自燕人韩婴,四是毛诗,出自鲁人毛亨、毛苌。鲁、齐、韩三家早出,属今文学家,故称今文三家。毛诗晚出,属古文学家。

四书五经: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

二、简答:

1.如何评价《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①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抒情传统。

②赋、比、兴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艺术借鉴。

③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分析《秦风·蒹葭》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艺术特色:

1、最富张力的爱情生活中的一幕  2、虚实相生。 3、意境朦胧,含蕴不尽。

3、背诵:《关雎》 《氓》 《蒹葭》 《七月》

三、思考:汉民族为何没有宏伟的史诗?

楚辞

一、名词解释:楚辞

楚辞这个名称它既指称一种文学样式,又指称战国时南方的诗歌总集。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

二、掌握楚辞产生的文化背景。

楚辞这种新诗体的产生得益于四个方面:

1)楚地巫风的盛行; 2)楚地民间音乐的浸润;

3)南北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4)天才诗人屈原的创造。

三、了解和掌握屈原的生平思想和创作状况。

四、了解其他楚辞作家和作品

宋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

唐勒、景差

五、掌握《离骚》的思想内容。

1)“美政”理想。概括为“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两方面。

2)深沉执着的爱国情感。

3)放言无惮的批判精神。

4)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

六、论述《离骚》的主要艺术成就

1、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 2、《离骚》以现实为基调,而以浪漫主义为特色。

3、比兴、象征手法的运用。 4、形式、语言的创新。

历史散文

一、名词解释:

春秋笔法: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即所谓“微言大义”,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编年体: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如《春秋》、《资治通鉴》等就是编年体史书。

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

二、谈谈《左传》的思想倾向。 

1、尊礼的思想倾向。

礼是周代宗法社会为维护统治秩序以及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而制定的道德行为规范。在君国大事、外交往来、宗庙祭祀、人际交往中都必须受礼的约束,甚至两军交战,君子也坚守尊卑之礼。

2、“民本”思想。

《左传》还表现了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左传》记事表明在人与神的关系上,人的地位提高了,在君与民的关系上,民的地位提高了;民心的向背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和国家的兴亡;告诫统治者要尊重民意,重视舆论,过则改之。

三、简述《国语》的记言、记事成就。 

《国语》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国语》有时在记叙某一国事件时,集中在一定的篇幅写某个人的言行,这种集中篇幅写一人的方式,又向纪传体过渡的趋势。

四、简述《战国策》铺张扬厉文风和写人成就。

《战国策》打破“编年”限制,以人物游说活动为中心,并以此统率记言、叙事,安排情节结构,描写人物,开了人物传记的先河。

1、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注意表现其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血肉丰满,形神兼备。

2、叙事生动曲折,善于夸张渲染,带有传奇色彩。如《齐策·齐人有冯谖者》。

3、语言辩丽恣肆、放言无忌。

4、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说理,语言通俗浅显。

五、简论先秦历史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体例、思想、手法直接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2.《左传》、《国语》、《战国策》是中国散文的典范。 

3.是先秦历史散文奠定了小说叙事的传统。

秦汉文学

名词解释

互见法,本指司马迁所创作的一种述史方法。又称旁见侧出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在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分为两种本传所无他传独有“有无互见”。本传较略,他传较详,用:“语在某某事中”提醒参看,称“详略互见”。

劝百讽一出自西汉末年辞赋家扬雄的哲学著作《法言》。“劝”,鼓励、提倡之意;“讽”,讽谏。“劝百讽一”说二者在赋中比例的悬殊,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所所编的《昭明文选》,题为“古诗”。以游子、思妇题材为主,多表达离情别绪、失意无常等情思,艺术水平极高,是我国古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重要标志。

二、举例说明《史记》的思想倾向

(一)暴露了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和残暴罪行

1.揭露汉代帝王的丑恶面目

2.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的丑行《吕太后本纪》

3.揭露贪官酷吏残害无辜的罪行 《酷吏列传》张汤、杜周、王温舒 天子闻之,以为能

(二)热情歌颂反抗暴秦的英雄人物《陈涉世家》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

(三)颂扬品质优良的中下层人物 列如:《平原君列传》 毛遂自荐 《游侠列传》

(四)歌颂了一系列爱国人物和有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李将军列传》 《屈原列传》

三、简述《史记》的体例

纪传体通史,全书由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组成,计130篇,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约3000年的历史。

四、你是怎样理解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就史学而言:

(1)“不拘于史法”,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创造了五种体例,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后世史书大体总是遵循《史记》的成规)。

(2)进步的历史见解:大一统思想;据史直录(批判性);评价历史的方法。

(3)空前的规模:篇幅长,结构严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人物之多,前所未有。

就文学而言

(1)开创了传记文学,与《离骚》在文学上地位同等。

2)与屈原有相近遭遇,并在屈原的鼓舞中吸取力量。

(3)与屈原“遭忧作辞”,“发愤抒情”一致,在作品中寄予了愤恨不平。

五、试以《项羽本纪》为例,分析《史记》人物传记刻画人物的艺术技巧

1、注重语言,细节描写。列如《项羽本纪》中项羽见到秦始皇南巡时脱口说出:“彼可取而代之”足见其粗豪率直的性格和胸有大志。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特写相结合,突出人物形象。如《项羽本纪》中,描写项羽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正面描写其“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还多次从侧面对项羽做的孔武有力做衬托,“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特写:在“霸王别姬”中,听闻四面楚歌,项羽“大惊”“夜起”“饮帐中”“悲歌慷慨”“泣数行下”,美人骏马,是往昔风云的见证,也是近照英雄末路的见证。

3、运用对比映衬的方法。

4、互见法的运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或详或略,或补或删,描写人物性格,相互补足。

5、个性化的语言,更显人物风采。如《项羽本纪》中,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之”,是对秦始皇权势的藐视,也是对子未来功业的强大信心,同业也是他暴烈性子的自然流露,的确志适合出着项羽之口。

六、《苏武传》中刻画苏武形象用了哪些方法?

1运用多种叙述方法顺叙、插叙、补叙剪裁得法,详略得当。

2、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

3、在对比中突出苏武的爱国主义形象。 如通过和卫律、李陵的对比来展现苏武的坚贞品质和高尚道德情操。 

4、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5、注意细节刻画,像“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既写出了苏武的爱国精神,也写出了苏武的九死不悔的坚忍品质

七、汉代政论散文主要有哪些作品?

1、贾谊:《过秦论》、《论积贮书》《陈政事疏》

2、晁错:《论贵粟疏》

八、简述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1、反映了劳动人民的饥苦与统治阶级的横暴奢侈。如《妇病行》《孤儿行》、《东门行》

2、反映了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十五从军征》

3、反映了青年男女的婚姻爱情。如《有所思》、《上邪》、《上山采蘼芜》、《白头吟》、《孔雀东南飞》等

九、分析《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1、长于抒情。

2、善用比兴寄托手法。

3、抓取典型活动、典型细节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4、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

十、汉赋的特点以及代表作

汉赋又可以分为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小赋三类

散体大赋

特点

1、篇幅较长,规模宏阔,一般在千言以上。

2、在结构上,大赋多采用主客问答式。一般由序、正文、结尾三部分构成。

3、善于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

4、语言形式上,韵散相见,以散为主。

5、其主旨则既美且刺。 “劝百讽一”。代表作: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子虚赋》

骚体赋

特点:

1、在内容上继承《楚辞》“怨刺”的传统,抒写贤人失志,忠奸不分,个人怀才不遇的感情。

2、句式整齐,通篇用韵,并且用带“兮”的句子,保持了《楚辞》于整饬(chì)中见变化,情与辞相宛转的特点。

3、在表现手法上,它尚铺陈,同时又借用楚辞“香草美人”式的比兴手法代表作:《吊屈原赋》、《鵩鸟赋》

抒情小赋

特点:

1、小品化 形式趋向短小,不用问答体、也不从事于铺排堆砌了。内容多是讥时讽世,抒情咏物的写作,发泄心中的愤闷。

2、抒情化 代表作: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蔡邕的《述行赋》

诸子散文

一、试论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

二、说说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和看法。

三、什么是“君子远庖厨”?你对此有何评价?

四、结合《逍遥游》分析庄子的人生观。

五、《庄子》和《孟子》都善用比喻,谈谈两者的比喻存在着差异

1、创作方法的差异:

1) 《孟子》的比喻是现实主义的。 “为长者折枝”、“缘木求鱼” 、“舍鱼而取熊掌。

2) 《庄子》的一系列比喻,都写得奇幻无比而又形象逼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2、运用比喻的效果的差异:

1) 《孟子》中的比喻贴切巧妙,主要用于说明事理,使文章引人入胜,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 《庄子》的比喻,是为了说明抽象的哲理,往往不直接道破题旨,重在作精确传神的描绘,造成一种奇幻的境界,使深邃的哲理显得形象具体,充满情趣。如庄子为了说明小与大之间思想境界的悬殊,他以水与舟的比喻。

6、背诵篇目:《论语》《孟子》《庄子》

7、翻译《孟子》《庄子》重点句子。

齐桓晋文之事

word/media/image1.gif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保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word/media/image1.gif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word/media/image1.gif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报任安书

word/media/image1.gif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称。(那就是:)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作的。这些都是人们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让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像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事实,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刚开始草创还没有完毕,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便接受了最残酷的刑罚而不敢有怒色。我现在真正的写完了这部书,打算把它藏进名山,传给可传的人,再让它流传进都市之中,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便是让我千次万次地被侮辱,又有什么后悔的呢!但是,这些只能向有见识的人诉说,却很难向世俗之人讲清楚啊!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6b4d548f7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9b.html

《古代文学期末复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