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体系对维持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特性及其体外扩增效率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2-29 08:00:5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培养系对维持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特性及其体外扩增效率的影响

孙亚如,张炳强,王福斌,许 评,王二朴,李翠翠(青岛市立医院卫生部细胞移植重点实验室临床中心,山东省青岛市 266000)

引用本文孙亚如,张炳强,王福斌,许评,王二朴,李翠翠. 培养体系对维持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特性及其体外扩增效率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7,21(13):2023-2028.

:10.3969.2095-4344.2017.13.010 : 0000-0002-7756-9487(孙亚如)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原始丰度高于骨髓、骨膜、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其数量依然需要经过体外数代扩增才能达到临床应用的需求。然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并非永生化的干细胞,在多次传代后,会随扩增的数量增多而逐渐分化,最终丧失干细胞特性,进而失去治疗功能。因此选择能最大限度维持干细胞特性及高扩增效率的培养体系至关重要。无血清培养体系是一种无任何血清成分,通过像鸡尾酒式的添加营养成分和生长因子就可以维持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生长繁殖的培养体系。它不仅能够避免异种血清可能对细胞带来的异源性污染,而且较胎牛血清和人血小板裂解液培养体系在细胞增殖效率方面有较大提升。尽管如此,实验数据显示单独应用无血清培养体系作为临床级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体系尚有其不足之处:细胞在无血清培养体系中随传代次数递增容易出现分化,难以维持干细胞的特性;随传代数次递增扩增效率显著下降。摘要背景:前期数据显示,应用人血小板裂解液培养体系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时,较无血清培养体系能更好地维持干细胞特性,而无血清培养体系相较于人血小板裂解液培养体系能一定程度上提高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目的:筛选能最大限度维持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特性及扩增效率高的培养体系。方法:将6份人脐带标本分别接种于6种培养体系中,进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6种培养体系分别为无血清完全培养基中添加2%人血小板裂解液(A组)、无血清完全培养基中添加2%人血小板裂解液(B组)、无血清完全培养基(C组)、无血清完全培养基(D组)、低糖中添加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E组)、低糖中添加10%人血小板裂解液(F组),14 d后进行消化传代培养,比较各培养体系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形态、表面标记物、分化及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与结论:①D组第3代细胞细长,大小不均;E、F组第3代细胞扁平,其余组第3代细胞为长梭形且大小较均一。A、B组第5代细胞形态及大小较第3代时无明显变化,C组第5代细胞趋于扁平且大小不均一,D组第5代细胞形态较第3代时细长,E组第5代细胞形态较第3代时扁平,F组第5代细胞形态较第3代时无明显变化;②各组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结果无明显区别;③A、B组成脂、成骨诱导率较高,E、F组次之,C、D组最低;④A组各代次细胞扩增数量显著高于C组,B组各代次细胞扩增数量显著高于D组,E、F组扩增数量显著低于培养组A、B组;⑤结果表明,无血清和人血小板裂解液相结合的培养基能较好地维持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及扩增效率。关键词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体系;培养基;筛选;形态;表型;分化;扩增主题词干细胞;脐带;间质干细胞;组织工程

, , , , , ( , Qingdao Municipal Hospital, Qingdao 266000, , China)



: . , .

: a .

: , . 2% ( A), 2% ( B), ( C), ( D), 10% ( E), 10% ( F). 14 , , .

: (1) 3 D . 3 E F, . 3 5 A B. C, 5 3 . D, 5 3 . E, 5 3 . 3 5 F. (2) . (3) A B E F, C D. (4) A C. B D. E F A B. , .

: ; ; ;

: , , , P, , . . . 2017;21(13):2023-2028.



0 引言

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群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因其具有免疫调控、细胞因子分泌、组织器官定植等特点而成为细胞治疗的理想种子细胞[1]。目前,间充质干细胞已被广泛用于临床试验研究,在移植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脊髓损伤、软骨和骨损伤、克罗恩病等方面均显示出良好的效果[2-11]

脐带是连于胎儿脐部与胎盘间的条索状结构。从脐带组织华通氏胶中分离出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拓展了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途径。与其他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相比,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取材方便、免疫原性低、原始丰度高且增殖能力强等优点,成为更为理想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12-15]

尽管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原始丰度高于骨髓、骨膜、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其数量依然需要经过体外数代扩增才能达到临床应用的需求。然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并非永生化的干细胞,在多次传代后,会随扩增的数量增多而逐渐分化,最终丧失干细胞特性,进而失去治疗功能[16]。因此选择能最大限度维持干细胞特性及高扩增效率的培养体系至关重要。

实验前期数据显示,应用人血小板裂解液培养体系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时,较无血清培养体系能更好地维持干细胞特性,而无血清培养体系相较于人血小板裂解液培养体系能一定程度上提高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结合人血小板裂解液培养体系和无血清培养体系的优势,实验研究在胎牛血清培养体系、人血小板裂解液培养体系和无血清培养体系的基础上,加入无血清和人血小板裂解液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连续传代培养,比较各培养体系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形态、细胞表面标记物、细胞分化及增殖能力的影响,为兼具干细胞特性维持和高扩增效率的临床级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体系的筛选提供数据支持。

1 材料和方法

1.1 设计 体外细胞学观察实验。

1.2 时间及地点 实验于2016年3至5月在青岛市立医院卫生部细胞移植重点实验室临床中心完成。

1.3 材料 选用血液微生物检测合格的6份脐带样本,新生儿男女各半,采自青岛市立医院产科,产妇均签署实验知情同意书。

主要试剂与仪器:无血清完全培养基( );无血清完全培养基、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诱导试剂盒、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试剂盒( );胎牛血清();低糖







();人血小板裂解物(捐献者自体血浆);34、45、105、44、14、31、、90、流式细胞仪()。

1.4 实验方法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原代分离及扩增培养:6份脐带样本均于采集后的24 h内送到青岛市立医院卫生部细胞移植重点实验室临床中心,进行脐带的血管剥离及脐带组织处理。

将每份处理后的脐带组织块分别接种于6种培养体系进行细胞原代培养,分别为无血清完全培养基中添加2%人血小板裂解液(A组)、无血清完全培养基中添加2%人血小板裂解液(B组)、无血清完全培养基(C组)、无血清完全培养基(D组)、低糖中添加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E组)、低糖中添加10%人血小板裂解液(F组)。14 d后进行消化传代培养。将消化获得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以1×1042的密度接种于直径100 的无菌培养皿中,行体外连续传代培养。

1.5 主要观察指标

细胞形态学观察: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比较各培养体系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将各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传代至第5代,流式检测表面标记物。方法如下,取5×106细胞,经洗涤、过滤、固定、荧光抗体标记、再洗涤,流式细胞仪上样,检测表面标记物105、90、44、34、45、14、31和的表达率,比较各培养组间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的差异,分析各培养体系对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的影响。

细胞诱导分化能力检测:①将各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传代至第3代,以1×1042的密度接种24孔板,于细胞融合度达到100%时全量更换成脂诱导试剂,每三四天半量更换新鲜诱导剂,14 d后行油红O染色,比较各培养体系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诱导分化能力的影响;②将各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传代至第5代,以1×1042的密度接种24孔板,于细胞融合度达到80%左右时全量更换成骨诱导试剂,每三四天更换新鲜诱导剂,28 d后行茜素红染色,比较各培养体系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分化能力的影响。

细胞增殖能力检测:应用6种培养体系将原代获得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以1×1042的密度接种于100 无菌培养皿,进行传代培养,每4 d传代,每代均以1×1042的密度接种,传至第5代。将每次传代过程中消化获得的细胞进行计数,比较各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扩增效率。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t 检验。

2 结果

2.1 培养体系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D组第3代细胞形态细长、大小不均,E、F组第3代细胞形态扁平,其余组第3代细胞均为长梭形且大小较均一(1a)。将各组细胞传代至第5代,结果显示A、B组细胞形态及大小较第3代时无明显变化,C组细胞形态较第3代时趋于扁平且大小不均一,D组细胞形态较第3代时细长,E组细胞形态较第3代时扁平,F组细胞形态较第3代时形态无明显变化(图1b)。

2.2 培养体系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率的影响 表面标志物流式检测结果显示,各组105、90、44阳性表达率均大于95%,且组间无明显表达差异;34、45、14、31和阳性表达率均小于2%,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图2表1)

2.3 培养体系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能力的影响 第5代细胞成脂诱导结果显示,A、B组成脂诱导率较高,脂滴分布较培养E、F组密集,C、D组诱导率较低(3a)。第5代细胞成骨诱导结果显示,A、B组钙盐沉淀着色较E、F组深,C、D组钙盐沉淀较少(图3b)

2.4 培养体系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扩增效率的影响 A组各细胞代次细胞扩增数量显著高于C相组对应的细胞代次(P < 0.001),B组各细胞代次细胞扩增数量显著高于D组相对应细胞代次(P < 0.001);E、F组扩增数量显著低于A、B组(P < 0.001),见4

3 讨论

目前,干细胞行业采用的主流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体系分为以下几种以胎牛血清为添加物的培养基;以人血小板裂解物为添加物的培养基;成分确定的无血清培养基[17-26]。其中,胎牛血清作为培养基添加成分容易带来动物源病毒及人畜共患病交叉感染的风险,同时因胎牛血清含有多种热源成分且难以去除,因此临床上一直在探寻胎牛血清的替代品。

人血小板裂解液是将人自体血浆的血小板进行反复冻融裂解的产物,其含有来自血小板中的数量丰富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能促进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并较好地维持其干细胞特性[17-19]。研究显示人血小板裂解液含量为10%时,能最大化提升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效率[18],并且在安全性上优于胎牛血清[20-24],然而此次实验数据显示,10%人血小板裂解液培养体系在连续传代后虽然能一定程度上维持干细胞特性,但扩增效率不及无血清培养体系。再者,由于人血小板裂解液来源于供者的自体血浆,其有限的获取量也使得它难以满足间充质干细胞的大规模传代扩增需求[25]

无血清培养体系是一种无任何血清成分,通过像鸡尾酒式的添加营养成分和生长因子就可以维持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生长繁殖的培养体系。它不仅能够避免异种血清可能对细胞带来的异源性污染,而且较胎牛血清和人血小板裂解液培养体系在细胞增殖效率方面有较大提升[26-40]。尽管如此,实验数据显示单独应用无血清培养体系作为临床级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体系尚有其不足之处:细胞在无血清培养体系中随传代次数递增容易出现分化,难以维持干细胞的特性;随传代数次递增扩增效率显著下降。

由于人血小板裂解液培养体系维持干细胞特性的能力优于无血清培养体系,而无血清培养体系的细胞增殖能力优于人血小板裂解液。因此实验结合两者优势,加入人血小板裂解液与无血清相结合的培养体系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虽然人血小板裂解液与无血清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同样像无血清培养体系一样,随细胞传代次数递增扩增效率有所下降,但增殖能力显著高于无血清培养体系,且在维持干细胞特性方面优于人血小板裂解液培养体系和无血清培养体系。更重要的,采用2%人血小板裂解液与无血清相结合的培养体系较10%人血小板裂解液培养体系能够很好地解决自体人血小板裂解液获取量有限的问题。后续实验研究将采用不同浓度人血小板裂解液和无血清相结合的方式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培养,对其干细胞特性的维持和扩增效率进行进一步评估,从而优选最佳的人血小板裂解液添加浓度,并对这种培养体系传代后细胞的染色体及基因稳定性进行测定,筛选出既安全又适合大规模生产的临床级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体系。

作者贡献孙亚如、张炳强进行实验设计,实验实施为孙亚如、王二朴、李翠翠,实验评估为孙亚如、张炳强,资料收集为孙亚如、张炳强、王福斌、许评,成文为孙亚如、张炳强,审校为孙亚如。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共同认可文章无相关利益冲突。

伦理问题脐带供者对实验知情同意。研究用人体组织的实验方案符合相关伦理学要求,文章的撰写与编辑修改后文章遵守了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学术研究实验与报告和医学期刊编辑与发表的推荐规范》。

文章查重文章出版前已经过反剽窃文献检测系统进行3次查重。

文章外审文章经国内小同行外审专家双盲外审,符合本刊发稿宗旨。

作者声明通讯作者对研究和撰写的论文中出现的不端行为承担责任。论文中涉及的原始图片、数据(包括计算机数据库)记录及样本已按照有关规定保存、分享和销毁,可接受核查。

文章版权文章出版前杂志已与全体作者授权人签署了版权相关协议。

开放获取声明这是一篇开放获取文章,文章出版前杂志已与全体作者授权人签署了版权相关协议。根据《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署名-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3.0条款,在合理引用的情况下,允许他人以非商业性目的基于原文内容编辑、调整和扩展,同时允许任何用户阅读、下载、拷贝、传递、打印、检索、超级链接该文献,并为之建立索引,用作软件的输入数据或其它任何合法用途。

4 参考文献

[1] .2010;12:87-117.

[2] .2016;25(8):957-972.

[3] , , .2016;7(1):84-95.

[4] 2 : a .2011;5(1):94-100.

[5] 's .2016;11(5):702-705.

[6] : J .2016;8(11):376-383.

[7] B, .2017;115:40-52.

[8] . .2017;61(1): 161-172.

[9] : A .2016;12(5):3390-3400.

[10] : a I .2016;7(1):178.

[11] : J .2016; 22(41):9057- 9068.

[12] . .2011;698:51-62.

[13] W, Z, .2012;21(1):207-216.

[14] .2016;11(1): 107-113.

[15] . . 2015;10(4): 651-658.

[16] 3 J .2015;36(3):857-864.

[17] () .2015;6:243-253.

[18] J (). 2016; 14(9):567-576.

[19] . .2016; 7(1):122.

[20] : a .2016;2016:6810980.

[21] ü . 2007;25(5):1270-1278.

[22] : .2008;17(5):549-557.

[23] J.2008;29(2):306-309.

[24] J .2016;76(2):93-104.

[25] .2004;32(12):1212-1225.

[26] .2007;213(1):18-26.

[27] .2010;1(1):8.

[28] J . 2008;68(3):192-203.

[29] . , . . 02016;37(4):243-252.

[30] . 2017; 1537: 439-446.

[31] , , .2016; 5(3): 358-365.

[32] , , . 2016;49(5):579-88.

[33] 34 . 2015;23(4):1112-1119.

[34] a . 2012;1(10):750-758.

[35] õ : . J.2013;8(4):448-458.

[36] 's ? A . .2014; 5(4):88.

[37] "" . .2015;6:235.

[38] , . 2014;356(1):123-135.

[39] J. 2016;11(8):1048-1059.

[40] .2016: 10.1111.13902. [ ]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67a9d2e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16.html

《培养体系对维持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特性及其体外扩增效率的影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