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意识

发布时间:2015-09-10 22:07: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 口译及跨文化意识的定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刚开始研究口译时还是将其视为翻译的一个分支,认为口译是将口头或书面信息通过口头输出方式转化为目标语的一种翻译行为。事实上口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重要的是语言背后文化内涵的传递。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间或读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

以上的定义体现了口译的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口译需要译员传递文化内涵,二是口译的直接性要求译员快速反应。这两个特征决定了一个好译员应具有跨文化意识,这样才能在稍纵即逝的源语中捕捉到文化信息,并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有效地传递文化内涵。而跨文化意识即指译员应意识到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文化上的差异同样也会造成交际障碍。对于口译员来说,跨文化意识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或者说是口译员的一种特殊思维模式、判断准则和对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因素的敏感度。此种意识在交际发生的过程中给译员启发和指示,让他们把握好口译尺度,有效避免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使跨文化交流得以顺利进行。

二、 口译中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如上文所述,口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译员所处理的是语言和文化双层面的问题。而一旦涉及到文化,跨文化交际障碍也就不可避免。“在跨语言交际中,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不同,传统习惯以及行为、思维模式各异,所有对应言辞的文化内涵迥异,而各自又都是在按照自己所遵从的文化模式来表述思想和感情,双方对于各自的背景文化缺乏必要的了解。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文化障碍”(张文(31998)。一个合格的译员应消除此种障碍,使交际顺利进行。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成因,以便对症下药,找到解决方法。笔者认为跨文化交际障碍体现于三个层面,即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字词语句、风俗习惯差异引起的语言表述和因不同思维模式造成的表达方式。

(一)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字词语句

各国的语言发展都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一些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突发事件等等因广泛的传播而为众人熟知,它们慢慢浓缩,沉淀为成语、俗语、习语等等,成为语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社会风气等等也会影响语言的发展,以一些固定的表达存在于语言中。这些富含文化内涵的词句,对不了解该国文化的人就成为理解障碍。比如:1999315,新闻中心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答中外记者问时说道:这几天台湾的选情波谲云诡,急转直下,用尽了权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不就是有人要让台独势力上台吗?这里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一句俗语,大多数中国人都听过司马昭的故事,知道他是三国时魏臣,权倾朝野,想要篡位自立。即便不知道这个故事,也知道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人野心很大,谁都看得出来。但对于不了解中国历史的外国人,“司马昭”就是一个空洞的符号,他们也不懂这里的“心”到底指什么心。如果口译员只翻译字面意思,而不传递文化内涵,就造成交际障碍。

(二)风俗习惯差异引起的语言表述

各国在各自发展的历史中,由于地处环境不同,形成了各自的风俗习惯,包括礼仪、习惯、好恶、禁忌等等。出于不同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语言表述也会有差异。比如中文里有相当数量的谦辞和敬语,因为中国文化很注重谦让和对人敬重。所以中国人在受到称赞时,首先反应就是推辞,会说诸如“哪里,哪里”、“过奖”、“承让”等等,甚至会把自己的成就说得微不足道,完全不值得称赞。口译时如果全部如实翻译,反而会让本土文化不那么注重自谦的外国人产生误解,以为受称赞的人不坦诚,甚至虚伪。这也是一种交际障碍。

(三)不同思维模式造成的表达方式

中国和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因而在这不同的背景下生活的人们也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并且体现在映射文化的语言上。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直线型的,他们侧重推理、分析和辩证逻辑关系。体现在语言上就是说话直截了当,较少用非言语形式传递信息。相反的,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则是螺旋型的,侧重的是对自身以及外界的观察和直觉体悟。因此中国人说话喜欢旁敲侧击,把很多信息通过非言语形式表达出来。比如:在“欧盟口译教程——跨文化意识”这一课的视频教材中提到:在一次商务谈判成功结束后,客人起身离开时看到主人办公室墙上挂的一幅画,顺便称赞了几句,并提到自己的妻子很喜欢这种风格。译员照实口译了。于是主人就坚持把画送给客人。结果主人为失了一幅喜欢的画而心疼,客人因得了一幅不想要的画而烦恼。在此例中客人是典型的西方思维模式,他喜欢这幅画,就称赞了,并没有言外含义。而主人则是典型的中国思维模式,他听到称赞马上产生联想,认为这话一定有言外之意,肯定是客人想要这幅画。他想做成这桩生意,只好忍痛割爱,把画送给客人。在这两种思维差异之间,口译员没有做好调解,结果酿成交际障碍。

三、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解决方法

跨文化交际障碍起于不同的原因,成为口译中的一个难点。为了克服这些障碍,使跨文化跨语言交际得以顺利进行,一个译员必须增强跨文化意识,只有在意识到这些文化差异之后,才能调整自己的口译策略,达到最佳交流效果。

(一)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跨文化意识并非通过掌握语言自然习得,而需要对文化的下意识学习。译员应动用自己所有的感官,尽可能接触不同文化,从而达到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融合。意即发现不同文化的相异之处并接受它们,愿意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配合相异文化的模式和风格却并不抛弃自己的文化。达到这一境界的译员能够站在源语发言者的角度观察到源语的文化内涵,并且以目的语听众的角度去理解源语文化。若没有跨文化意识,理解没有到位,口译也就无根可循。比如:

2007316,新闻中心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答中外记者问时,在开场白中提到一件事:尽管再忙,我还是用毛笔亲笔给孩子们回了信,鼓励他们茁壮成长。译员将其译为:Although I'm very busy and no matter how busy I have been, I still took time out to us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writing tool, the Chinese brush to write the letter to him or her. And in that letter I encourage the child to grow in an all-round and sound manner.

此例中温家宝总理提到的“毛笔”,是文房四宝之一,在中国古代是书写必不可少的用具,但在现代日常生活中并不常用。它在现代仅用于一些特殊场合,比如题字、题词、书法等。总之,用毛笔一定是郑重其事的。温总理这里特意强调用“毛笔”写回信,也就暗示了自己对给孩子回信这件事高度重视。而译员并没抓住这层意思,没有将其传递给听众,尽管加了对“毛笔”的解释,这层意思还是遗失了。

还有一个例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Arthur Waley的译文是:Tao gave birth to the Onethe One gave birth successively to two thingsthree thingsup to ten thousand.Arthur Waley2004P91 此处,译者译出了字面意义,把“一”、“二”、“三”译为简单的数字,并没有体现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以及“事物总是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的哲学内涵。即未译出其中的隐喻意义。译者若能以注解的形式对其加以阐释,其间的文化内涵才能被西方读者领略。这句话不妨译作:Tao gave birth to the Onethe source of everything in the worldthe One gave birth successively to two thingsyin and yangthen another new thingsup to ten thousand.

因此译员的跨文化意识是成功口译的一个前提。有了这种意识,进一步要做的就是将源语文化用目的语听众可以接受的目的语传达出来。换言之,目的语听众对源语发言人意图的理解要和口译员一样。

(二)适当翻译策略的采用

意识到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差异是前提和基础,怎样用合适的方法向源语发言人和目的语听众传递这种差异是译员需要下苦功去解决的问题。这个任务难在没有定法,直译和意译难分高下,大多数情况要加以必要的解释和灵活的处理。在例三中,重点并非在“毛笔”是怎样的一种工具上,而在温总理写这封信采取的是什么态度。因此,口译中需要增译的内容不是关于毛笔,而是关于态度。但如果在另外一种情况下,发言人介绍的主题是中国书法,此时若提到“毛笔”,则该对这种写字工具加以解释了。

口译的直接性要求译员反应快速且一般不允许修正,在这种情况下,译员并没有时间考虑选择哪种翻译策略更好,他们所作的判断都基于日常训练总结的基本规律和经验。一般来说,出于对听众的考虑,要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此外,口译出口后难以再修改的特点也给这项工作造成一定程度的偶然性,因此译员的实战经验对口译质量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四、 总结

随着中国更加积极深入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官方和普通民众都越来越多地接触到跨文化交际。本文在探讨跨文化意识与口译之间的关系之后,发现跨文化意识实为成功口译的前提。在跨文化交际中跨文化交际障碍在所难免,成因也有所不同,本文主要论述了三个层面,即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字词语句、风俗习惯差异引起的语言表述和因不同思维模式造成的表达方式。为了处理好这些交际障碍,译员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在此基础上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使交流得以顺利进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6567384f18583d0496459f3.html

《跨文化意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