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发布时间:2019-12-26 11:56: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第一部分(1-521)

1.(6分)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   ,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2   ,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

3)我国古诗文中,有许多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杜甫在《春望》中用“      ”抒发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范仲淹在《渔家做秋思》中用“      ”抒写边关将士远离家乡、有家难回的无限愁情。

2.(3分)给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1)一阵大风刮过,晴朗的天空顷刻   间乌云密布,大雨滂沱。

2)两个小演员在舞台上一唱一和,配合得十分默契   ,博得观众阵阵掌声。

3)那些在络上公然侮辱   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3.(3分)结合下面的语境和括号里提示的内容,概括出相应的成语。

1)国乒队员们之所以在比赛中屡屡取胜,是因为他们在打球时   (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运用多种战术。

2)栽种花草树木应当   (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不能不顾及当地的地质和气候特点。

3)《骆驼祥子》中老舍对祥子在烈日下拉车情景的生动描写,仿佛给人一种(形容自己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境地中去了)   的感觉。

4.(3分)下面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处应填入的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森林是以树木为主体的许许多多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 。可见森林是地球上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资库,而且其主要部分即森林生物资部分,是可以持续利用的可再生资。

其中生物资又可分为植物资、动物资和微生物资三类。

非生物资主要是指支撑森林生物的林地土壤、水分等资。

森林里蕴藏着丰富的资,森林资按自然属性可划分为生物资和非生物资两大类。

植物资包括林木资和非林木资;动物资主要包括哺乳动物、爬行动物、森林昆虫、鸟类和鱼类等;微生物资主要包括各种菌类、支原体、衣原体等。

A③④②① B③①④② C④②①③ D①④③②

5.(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是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之后,由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一档大型文化类益智竞赛节目。一场场精彩的比赛,使古代经典诗词深深印在了国民大众。

材料二:《中国诗词大会》围绕“人生自有诗意”这个主题,旨在用有趣的题目、紧张的对抗、精彩的解读以及温暖的深情,把古典诗词这一中华文化精华传达给观众。

材料三:《中国诗词大会》自开播出以,就引发了全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随。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不同年龄的诗词达人们,汇聚在《中国诗词大会》现场。每一场比赛,都给大家留下了一段关于诗词的最美好的记忆。

1)“材料一”中画线句子是病句,请写出修改意见。

修改意见:   

2)《中国诗词大会》有一个“诗句接龙”的有趣题目,就是要求场上的两位选手轮流说出一句诗词,每句诗词的首字要与对手说出诗词的尾字相同。请你完成下面诗句的“接龙”。(每空写一句即可)

悠然见南山→   

一览众山小→   

3)请你说说《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引发全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随的原因有哪些。

二、第二部分(6-2249)

6.(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城外一尺重,晓驾炭车辗冰。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白居易因“宫市”低价强购货物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用“两鬓苍苍”突出人物的老迈,用“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复杂的工序。

C.加横线的句子采用设问的修辞,一问一答,通过叙写卖炭翁愿望的卑微,巧妙地表现出其生活的贫困。

D.“惜不得”富有表现力,生动地描绘出老人炭被夺走,尽管可惜却又无可奈何的矛盾心理。

2)展开想象与联想,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波浪线句子呈现的画面。

7.(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是碑旧在陕西华阴县西岳庙中。明嘉靖三十四年地震碑毁片石无存。海内所传,惟有两本,一为商丘宋氏漫堂所藏,一为华阴王氏无异所藏。然宋氏本缺十字,王氏本缺五百字,可以辨拓本之先后。近阮云台宫保又得一本,云是宁波天一阁藏本,亦有缺字,是又在王本后矣。宫保尝自刻一石于雷塘祖茔,并将欧阳《集古录》跋语真迹附刻其上,可谓嗜古者矣。

(选自《履园丛话》)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富贵不能淫》)

【注释】是碑:指华山碑,东汉年间所刻,为汉碑佳品。商丘宋氏漫堂:即商丘人宋漫堂。拓本:凡摹拓金石、碑碣、印章之本,皆称为“拓本”。祖茔:祖辈的坟地。跋:写在书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后面的短文,内容大多属于评介、鉴定、考释之类。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3)下列选项中,与“一为商丘宋氏漫堂所藏”的“为”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记》)

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C.为宫室之美(《鱼我所欲也》)

D.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宋氏本缺十字,王氏本缺五百字,可以辨拓本之先后。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5)概括选文第段的主要内容。

三、阅读

8.(9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去年这封被称为“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在不少人心中泛起涟漪。身边不时有年轻人,甚至刚刚工作不久,也贸然个“华丽转身”一一辞职走人。然而,当我们拿起现实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那些具体的“离去”,就会发现不少年轻人的离职,只因受不了一时的小委屈,理想与情怀只是被作为逃避的华美掩饰罢了。

的确,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委屈,有的人选择的不是面对,而是逃避。问题是,世上还有不受一丁点委屈的人生吗?还有一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吗?设若每受委屈而躲避,则人生将无处可逃。在一定意义上说,受不得委屈,也就难有“诗和远方”。

人生的炫彩少不了委屈的纠缠。在文学写作中有一种说法叫“古老的敌意”,意指作家如果一生境遇太顺,沉湎于安逸生活,那么,他将很难创作出真正传世的伟大作品。正如写就《红楼梦》的曹雪芹,陷于困顿沦落之间依然坚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贡献出这样一部皇皇巨著。可以说正是生前“生于繁华,终于沧落”的莫大困境和委屈,最终成就了他流芳百世的身后之名。

对于普通人说,虽不会遭遇曹翁那种盛衰逆转式的极端命运,但日常生活从就是制造各种委屈的高手,它所能提供的委屈品目繁杂、款式众多:比如努力被否定,辛苦得不到认可,隐忍之后换不理解,一片真心不被接纳,默默付出没有成果……并且生活对之一律解释欠奉。在一定意义上说,面对委屈,选择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有的人容得下委屈而成其大,盖因其胸怀襟度得以被委屈撑大;有的人受不得委屈而处其微,实因格局不够而被委屈撑破。

作家海明威写道:“一个人生并不是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人生在世,确然需要这么一点精气神。面对委屈、挫折困境,不是选择逃避,而是以勇敢与微笑去面对;不是选择认命与沉沦,而是不屈沉着以进取。换言之,既然委屈是人生旅途上如影随形的种种难关,唯有认认真真去过好每一关,我们才能脱胎换骨,不断抵达自由的境界。相反,在生活的此处过不了这一关,就别想在生活的别处能过好这一关。

一定程度上,面对委屈的姿态,就是一个人行走世界的基本步态;对委屈的消化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看世界”的襟度。100多年前,曾国藩求学衡阳,同舍一名杨姓同窗,家中有权有势,读书时就对他百般刁难。曾中举后,他更是大发雷霆,责难曾的书案抢了他的好风水。当大家纷纷为曾不平时,曾却劝解众人,不要为这点小事再与之争论。可以说,只有吞得下生活的小委屈,才能吐得出人生的大格局。

作家史铁生曾言:“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正是现实世界的不完美,呼唤着我们用人性的完美去铸就彼岸的殿堂。世界有多大,看你受得住多少委屈;人生有多精彩,看你有多大格局。

1)阅读全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段由辞职信中的一句话开篇,说到年轻人的离职,引出“受不了一时的小委屈”的论点。

B.第段举曹雪芹的事例,具体而有力地论述了“古老的敌意”的说法,同时论证了“人生的炫彩少不了委屈的纠缠”这一观点。

C.第段引用作家海明威的名言,有力地论述了面对“委屈”所应持有的积极生活态度。

D.最后一段引用作家史铁生的话,强调了现实生活的不完美正是人们追求的动力所在,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2)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3)仿照第段画线句子的格式,请你再补写一个事例。

9.(6分)根据你对名著的阅读,回答下面的问题。

1)依据你对《格列佛游记》的理解,给这部名著加一个副标题。

2)简述《西游记》中唐僧的袈裟失而复得的过程。

10.(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迈出这一步

在上幼儿园时的某个春天,我被母亲带到纺织厂,放在宽敞的仓库里。在山一般高的布匹中,母亲给我留下一堆从工厂图书馆里借、售价38分一本的连环画。在我还只能约略明白一些省份、河流和花朵的含义的年纪,图画拯救了我:它们是连贯的片断,连缀成一个又一个故事,可以与电视屏幕或现实生活交相辉映

识宇之后,最初与我做伴的是《杨家将》《说唐全传》,还有《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白马银枪、辕门刁斗、沙场尘烟,成了我最初的幻想世界。每次读金戈铁马读得紧张了,我就抬头看看睛朗的天空,便将这种恐慌消解了。就这样,我读了《水浒传》《荡寇志》,然后再读金庸的武侠小说。

小学毕业时,我读了李青崖先生译的《三个火枪手》。我本指望从中看到豪侠击剑,却被老版小说中的插图迷住:骑士帽、剑与酒杯、巴黎的旅馆与衬衣。于是,那一个夏天,我如蚕食桑叶,跟着线索读这本书。我也读了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里面的拉斯蒂涅,年纪轻轻就想在巴黎当野心家于是,我对兵戈剑侠的爱好,被欧洲的街道剪影取代了。

上高二时,我读了张爱玲的短篇小说《等》。这篇小说写在一个推拿医生的候见室里,一群姨太太在聊天。具体的情节我忘了,只记得结尾有一段对上海景色的描写,写一只猫缓缓走过。不知为何,读这篇时,我很想去上海。于是2002年,我去上海读大学。

从大一到大二,除了完成学业,我自己也写东西。那时我没多想什么只觉得自己喜欢写东西,那就继续写吧。到20043月,大二的下半学期,我出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到2006年时,我读大四,出到第4本书了。

2007年夏天,我决定去巴黎。一半原因是我读了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另一半是因为小时候读大伸马与巴尔扎克的书所受的影响。我爸说:“巴黎?我知道,巴黎圣日耳曼足球队嘛!莱昂纳多和拉易(两位巴西球星)都在那儿踢过球!”本大学毕业一年后,我一个月写几篇约稿就够我的开支了,但为了攒去巴黎的钱,我开始增加工作量。从2008年到2010年,我还兼职在上海的一个频道做解说嘉宾。当然,我最初去做解说嘉宾,多少也是为了圆自己中学时给父亲吹的一句牛:“将,我要去解说篮球!

2012年秋天,我去法国的领事馆面签。签证官问我:“为什么要出国呢?我回答道:“因为到29岁,我才攒够了钱,可以学想学的东西。”一个人年少读书时立下的愿望,会一直跟着那个人一辈子吧?

2014年,我去了莫奈与伦勃朗的故乡后,出版了莫奈和伦勃朗的传记:那是我当年在上海时就存着的心思。我跑去巴黎圣日耳曼队的主场看球,拍下拉易和莱昂纳多的海报,发给我爸爸看。

许多愿望与念头,都是这么循环往复的。

持续地跑步和写作,也让我明白:人的潜力是很大的。比如,我曾告诉自己:你可能以后每天都得写一两篇稿子。那时的我一定对这种念头瞠目结舌。但当你习惯了这种节奏,就像做力量训练,不断给自己增加难度,你就会发现,还好,还承受得。

到巴黎的第6年,我还在写东西,顺便翻译了当初让我巴黎的动力之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现在想想,我人生的大多数转折,都跟所读的书有关系﹣﹣其实许多人都如此,只是我还记得缘由罢了。读过的书,不定都记得住,但会存在心里,在不知不觉间就改变了你的人生。

最初的念想在哪里生了根,多年之后,说不定就会在那里发芽。锻炼、读书、写作,包括每个人自己的活儿,只要是朝着那个方向做了,都不会白费。人生在世,非苦即累,一定会占一样。在艰难得不知所措时,踏出第一步,顺着惯性继续走下去,不要多想,走过一段,你多少就会成为一个新的自己。如果一直在原地发呆,那你永远是原的自己,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无论在任何惶感的时刻,朝着自己喜欢的方向,迈出这一步,试试看。

1)选文以时间为序叙述了“我”的成长历程,请作简要分析。

2)从选文内容看,“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3)“在我还只能约略明白一些省份、河流和花朵的含义的年纪,图画拯救了我:它们是连贯的片断,连缀成一个又一个故事,可以与电视屏幕或现实生活交相辉映。”为什么说“图画拯救了我”?

4)请简要赏析选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5)选文插叙了父亲对巴黎圣日耳曼足球队的描述,其作用是什么?

四、第三部分(2350)

11.(50分)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请以“这一课”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有真情实感,力求有创意,不得套写抄袭;不少于600字;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

12.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请以“看到   就想起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文体不限;有真情实感,力求有创意,不得套写抄袭;不少于600字;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第一部分(1-521)

1【分析】

【解答】1)朔气传金柝

2)夕日欲颓

3)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浊酒一杯家万 燕然未勒归无计

【点评】

2【分析】

【解答】1qǐng kè 2)ò qì 3wǔ rǔ

【点评】

3【分析】本题考查词义的把握和成语的积累,注意根据词义明确所涉及的成语。

【解答】答案:

1)随机应变

2)因地制宜

3)身临其境

【点评】理解词义有几种方法: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看图理解字义;运用形声字的特点理解字义;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字义;看实物理解字义;本题为直接对词语理解字义,这需要平时的积累,可通过用记住典型句子的方式记忆词语的意思。

4【分析】

【解答】4.(3分)B

【点评】

5【分析】本题为材料阅读综合题。共给出三则材料,第一题考查病句的辨析,第二题考查古诗词的掌握,第三题考查发表观点与看法的能力。

【解答】1)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该句的语病是成分残缺,应该在在“大众”后面加“的脑子里”。

2)根据题干要求,要求学生完成诗句的“接龙”,只要注意“每句诗词的首字要与对手说出诗词的尾字相同”这点,然后写出诗句即可。

3)这道题还是比较容易回答的,首先是因为中国本身就是一个盛产诗、爱诗的国度,中国人是一个爱诗的民族,所以自然而然地对于《中国诗词大会》比较热爱的;其次,由于《中国诗词大会》形式新颖,题目设计灵活多样,而且观众在节目播出期间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同步互动答题,也让《中国诗词大会》受到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不同年龄的诗词达人们的追捧。

答案:

1)在“大众”后面加“的脑子里”

2示例:山气日夕佳(或山重水复疑无路;山回路转不见君;山河破碎风飘絮;山河表里潼关路);小桥流水人家(或小住京华;小时不识月)

3)示例:中国是一个爱诗的国度,中国人是一个爱诗的民族;形式新颖,题目设计灵活多样;观众在节目播出期间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同步互动答题。

【点评】语文材料题就是命题者给出一段或几段文字(或者图片、表格)材料要求考生阅读文字(或者图片、表格)材料从中发现提取自己感受最深的有效信息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方法总结:第一步:审清题目,读懂材料。 第二步:找出几则材料的之间的共性(或者个性),并加以提炼。第三步:调动语文素养作答。

二、第二部分(6-2249)

6【分析】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ACD.正确。

B.有误,用“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

故选:B

2)本题考查再现诗中画面。作答时,需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加入适当的细节描写再现画面即可。

答案:

1B

2)示例:夜里,天空飘起纷纷扬扬的雪花,城外的积雪足足有一尺厚。一大早,老翁就驾着牛拉的炭车碾轧着冰冻的车辙,吱吱呀呀地往集市上赶去。

【点评】《卖炭翁》的序是“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派人去市场上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诗中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7【分析】译文:

  这座碑以前在陕西华阴县西岳庙中。明嘉靖三十四年因为地震,石碑损坏,一片石头也没有留下。世上流传的,只有两本。一本被商丘宋漫堂收藏,一本被华阴王无异收藏。但是,宋氏本少了十个字。王氏本少了五百字。由此可以分辨拓本的先后。最近阮云台又得了一本。说是宁波天一阁的藏本,也是缺少的字。这就又在王氏本之后了。宫保曾自己在雷塘祖坟刻了一座石碑,并且把欧阳《集古录》跋语真迹附刻上面。可算得上是非常爱好古物了。

  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解答】1)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明嘉靖三十四年因为地震,石碑损坏,一片石头也没有留下。故停顿应为:明嘉靖三十四年地震/碑毁/片石无存。

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判断。

句意为:这座碑以前在陕西华阴县西岳庙中。是,这。

句意为:也有缺少的字。亦,也。

句意为:可以说是特别爱好古物了。嗜,特别爱好。

句意为:感觉为能使他屈服。屈,使……屈服。

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例句中的“为”的意思是“被”。

A.对、向;

B.被;

C.为了;

D.是。

故选:B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重点词语:然,然而。可以,可以凭借。句意为:然而宋氏本缺了十个字,王氏本缺了五百个字,可以凭此分辨拓本的先后。

重点词语:由之,一同前进。独,独自。句意: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或便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5)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根据文本下的注释可知,第一句话中的“是碑”指的是华山碑,然后介绍了华山碑的两种拓本。据此可概括为:华山碑及拓本。

答案:

1)明嘉靖三十四年地震/碑毁/片石无存

2特别爱好使……屈服

3B(“为”在A中:对、向;在B和“一为商丘宋氏漫堂所藏”中:被;在C中为了;在D中:是)

4然而宋氏本缺了十个字,王氏本缺了五百个字,可以凭此分辨拓本的先后。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或便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5)主要说明华山碑及拓本

【点评】句子划分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

3.发语词和句首关联词、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4.语句倒装处要停顿。

5.承前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

6.句中转折连词“而”前要停顿。

7.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8.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三、阅读

8【分析】这是一篇议论文。首段由当前一封热议的辞职信引出论题:受不了一时的委屈。然后依次论述了人生的成功少不了委屈的纠缠,面对委屈应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最后一段引用作家史铁生的话,强调了现实生活的不完美正是人们追求的动力所在,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

A.有误,“受不了一时的小委屈”是论题,论点是“受得委屈,可养格局”。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给议论文拟写标题。一般情况下,可以用论题作为题目,也可以用论点做为题目,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世界有多大,看你受得住多少委屈;人生有多精彩,看你有多大格局。由此可提炼出题目:受得委屈,可养格局。

3)本题考查为论点补充论据的能力。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作答本题,从自己的积累中选择一则能证明“人生的炫彩少不了委屈的纠缠”这一观点的名人事例即可。

答案:

1A

2)受得委屈,可养格局(意思对即可)

3)示例:写就《史记》的司马迁,遭受宫刑的屈辱,依然坚持创作,最终贡献出这样一部史家绝唱。(句式相仿,论据典型,有说服力)

【点评】议论文的首段常有引出论题划论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充当论据证明论点的作用。

9【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课本推荐名著的掌握程度,结合积累作答。

【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格列佛游记》内容情节的把握及拟标题的能力。写好《格列佛游记》的副标题,要有对小说深刻的理解对内容情节熟练把握。认真构思,反复推敲,力求表达得精辟、有味、光彩夺目,能概括小说的内容,还能给人以启迪。

2)本题考查对名著《西游记》内容情节的掌握概括能力。作答时要概括出起因经过和结果,点明主要人物。

答案:

1)示例一:一位英国医生的海外奇遇

例二:一部西方世界的官场变形计

例三:四次出海的浪漫史

2)示例:唐僧和悟空到观音禅院,悟空撺掇师父拿出袈裟与老院主斗宝,前救火的黑熊精将袈裟顺手牵羊拿走。悟空请观音,收服了黑熊怪,取回了袈裟。(意思对即可)

【点评】阅读名著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得心应手。

10【分析】文章按照时间为序叙述了“我”的成长历程,作者也借此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在艰难得不知所措时,踏出第一步,顺着惯性继续走下去,不要多想,走过一段,你多少就会成为一个新的自己。如果一直在原地发呆,那你永远是原的自己,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解答】1)本题考查信息提取与分析。这道题题干中已经给了很明确的方向,只要抓住文中的几个时间点,然后进行概括分析即可。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大致分为:从幼儿园到高中,大学期间,“我”去巴黎后三个部分。从幼儿园到高中可以从文中第一段到第四段中提取相关内容,如文中的“每次读金戈铁马读得紧张了,我就抬头看看睛朗的天空,便将这种恐慌消解了”“我对兵戈剑侠的爱好,被欧洲的街道剪影取代了。”“不知为何,读这篇时,我很想去上海。”等进行概括分析即可;大学期间可以从文中的“从大一到大二,除了完成学业,我自己也写东西。”和“到2006年时,我读大四,出到第4本书了。”概括得出;后“我”去巴黎的部分可以从文中的“到巴黎的第6年,我还在写东西,顺便翻译了当初让我巴黎的动力之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概括得出。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要通读文章,抓住文章中对人物的描写,联系与人物相关的具体事件,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通读文章最好答的就是“我”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从文中“从大一到大二,除了完成学业,我自己也写东西。”和“到2006年时,我读大四,出到第4本书了。”可以分析这个是一个善于写作的人;从文中的“从2008年到2010年,我还兼职在上海的一个频道做解说嘉宾。当然,我最初去做解说嘉宾,多少也是为了圆自己中学时给父亲吹的一句牛:‘将,我要去解说篮球!’”可以分析这个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3)本题考查关键语句的理解与分析。作答此题时要先搞懂“拯救”的意思,“拯救”的意思是挽救,在文中指的是在“我”还只能看懂一些省份、河流和花朵的含义的时候,这些图画让我能看得懂这些书的内容,也是因为这样才会让我产生了读书的兴趣,并因此而深刻地影响了“我”的人生。

4)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句子的赏析一般可以从修辞和词语的角度进行分析。从修辞手法赏析语句时,按照“修辞方法+表达效果+事物特征+表达感情”的格式,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从词语角度赏析时,联系原文,解析词语表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有什么好处。很明显句中的“我如蚕食桑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比作了蚕,把自己看书的这种状态看作了是蚕在吃桑叶,慢慢“咀嚼”,慢慢消化,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我”阅读小说《三个火枪手》时的痴迷状态,同时这也从侧面表现了《三个火枪手》这部小说故事情节的引人入胜。

5)本题考查插叙及其插叙的作用。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的内容。既然插入一段与之相关的内容,所以做题的时候就需要去找到其中的关系,从文中的第六段“2007年夏天,我决定去巴黎。一半原因是我读了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另一半是因为小时候读大伸马与巴尔扎克的书所受的影响。我爸说:‘巴黎?我知道,巴黎圣日耳曼足球队嘛!莱昂纳多和拉易(两位巴西球星)都在那儿踢过球!’本大学毕业一年后,我一个月写几篇约稿就够我的开支了,但为了攒去巴黎的钱,我开始增加工作量。”可以分析出这部分内容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同时也正是因为受到了各方面的影响,所以也强化了“我”去巴黎的决定,同时为下文写“我”去巴黎的内容做下了铺垫,这也是“我”迈出的一步,侧面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答案:

1)从幼儿园到高中,“我”喜爱阅读书籍并深受其影响;大学期间,“我”自已写东西,出了4本书;29岁时,“我”去巴黎,后出版了莫奈和伦勃朗的传记,翻译了《流动的盛宴》。

2)“我”是一个爱读书、善写作、有理想、勇于追求的人。

3)因为连环画书使“我”从小就对阅读书籍有了浓厚的兴趣,并因此而深刻地影响了“我”的人生,所以说“图画拯救了我”。

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我”阅读小说《三个火枪手》时的痴迷状态,从侧面表现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引人入胜。

5)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强化了“我”去巴黎的决定,为下文做铺垫,从侧面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点评】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五种。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叙述。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的内容。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分叙,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不条不紊。

四、第三部分(2350)

11【分析】【审题立意】这是一篇全命题作文。审题可知,题目中的“这一课”可以有多种理解,可以是在课堂上,某位老师给自己上的一课,也可以是社会上某人用自己的行动给自己上了一课,让自己明白了某些人生的道理。还可以是历史上的某位著名人物给自己产生的积极影响等等,这些都可以写入文中。题目贴近学生生活,写作难度不大,学生只需从生活中取材,从平凡事件中挖掘出深意,写出真情实感。

【写作思路】文体选择记叙文,以某一节印象深刻的作文课为写作内容。首段开门见山,直接点明自己印象深刻的是哪一节课,表现出这节课对自己产生的积极影响。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这节作文课的具体内容。可综合采用各种不同的描写方法,起到刻画人物形象,突现人物心理的作用。最后一段再次强调自己从这节课中获得的启示与感悟,与首段相呼应。

【解答】【例文】

这一课

  今天,我听了一节十分有人生哲理的课。这一课让我受益良多。它让我明白做人一定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勇敢面对现实生活的残酷与失败。

  这一课的导师是罗主任,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善于解开同学们心扉的老教师,虽然他有些老但讲起可却一点都不马虎。他用一个个形象的例子告诉我们人生中种种道理。 他先说的是“热爱生命,珍惜自己”,这一道理举得例子最多的无非十那些自强不息的残疾人。他们虽然在生理或身体方面有残缺,但他们从没有想过要放弃自己的生命,放弃自己,而是坚强的活下。十的,既然残疾人都可以勇敢面对现实对他们的残酷,为什么我们就不行?这不得不让我们认真地反思…第二是“不要把一个小目标看做一辈子的目标”。也许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达不到那个目标就去寻死,或是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去寻死。我很想问他们难道去死就可以解决了吗?到底还是不能,那又何必去死呢?还害到你的父母印你做的傻事”而伤心。

  我记得罗主任在课上讲过这样一句话“也许在你临死前会有一百个对社会的不满,一千个对社会的不愿意,一万个要离开社会的理由”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一直一直回想在我的耳边,久久不能逝去。这句话让我有所启发;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但一味的去抱怨也许就不是这样的了,你会觉得这个社会对你很不公平,你越是这样你越会厌恶这个世界,最终走上不归之路。

  这一课是一节充满人生哲理的课,他让我懂得很多,也让我正视了我的缺点。以前的我是一个害怕挫折的人,是禁不起挫折打击的。但是上完这课后我相信我以后会勇敢面对失败的,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会走向成功的彼岸!

【点评】这是一篇以记事说理的记叙文。首段点明这一课是哪一节课,以及给自己带的影响,总领全文,奠定基调。主体部分详细记叙这节课的内容,叙事流畅,语言富有文采。最后一段总结全文,以议论的表达方式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2【分析】【审题立意】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题目中有两个空白处。审题可知,题目中的第一个空白填写的应是看到的具体对象,第二个空白处填写的应是看到某某之后自己想到的具体对象。前者与后者之间必定有着某种联系,所以才会想起。这个题目适合写人记事。比如,看到这张照片就想起你,看到晚霞就想起你,看到那件衣服就想起你。等等。这个题目贴近学生生活,写作难度不大,从生活中取材,写出真情实感。

【写作思路】选材时,应从生活中选取对象与事件,再加以适当的艺术加工,给读者以真实感和可信度。写作手法上,可采用以小见大,首尾呼应,细节渲染的手法,给读者以艺术上的感染。主题思想上,应积极向上,向读者传达正能量。

【解答】【例文】

看到彩虹就想起你

  在我的朋友圈里,要好的朋友有不少,但在我心中,你是我永远最好的朋友,谁也代替不了。

  回首往事,在小时候,我们俩都像被涂了胶水一样整天粘在一起。还记得吗?你曾经告诉我说,在你出生那天,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因此你从小最喜欢的东西就是彩虹。

  有一次,我生了一场大病,医生就要做手术,我当时害怕极了,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连老天也像同情我一样下了一场大雨,天灰蒙蒙一片,我的心情也变得更糟。而在我心情最不好的时候,你却到了我家,软磨硬泡地把我从家中硬拽了出,把我带到了我家附近的一片空地上。等到雨停了,你的嘴角微微上扬,眼睛眯成了一条缝,笑着对我说:“看,彩虹!”我顺着你手指的方向看去,真的有一道绚丽的彩虹。你蹦跳着对我说:“看吧,风雨过后就会有彩虹。”听你说完,我似乎从你的话里面明白了什么,心情突然好了很多。你笑着对我说:“没事,做手术不算什么,风雨过后就会有彩虹出现。”我顿时想通了:只要经历手术这场暴风雨,我就能见到彩虹了。于是,我答应了妈妈去做手术。手术后,我的身体也渐渐好了起。

  你还记得有一次在我过生日时你送我的那盏彩虹灯吗?你说:“这盏灯在黑暗的环境中会让你看到彩虹,在以后的生活中如果你有什么烦心事了,就打开它,你就能看到彩虹。”你还说:“看到彩虹是个好兆头,是一个好的开始。”我想,你就是我心中的“彩虹天使”,在我痛苦的时候总是能陪伴着我,关心着我。

  我们的友谊就像是一片彩虹,绚烂多彩。可是,彩虹总有消失的时候,你现在也不在一起了,可你送我的那盏彩虹灯我还留着。每次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就会拿出它,因为看到彩虹我就会想起你。

【点评】这是一篇以歌颂友情为主旨的记叙文。从选材上看,本文从生活中取材,所选事件贴近学生生活,真实可感。从语言上看,语言流畅,生动活泼,富有张力和表现力。从感情上看,感情真挚,有一种直入人心的力量。

二、现代文阅读

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卖白菜

莫言

    ①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

    ②“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

    ③“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包饺子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④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 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

    ⑤她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

    ⑥集市在邻村,距离我们家有三里远。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我的手很快就冻麻了,以至于当篓子跌落在地时我竟然不知道。一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将那棵白菜放进篓子,原本是十分生气的样子,但看到我哭得真诚,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有打我也没有再骂我。她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我在后边帮扶着,让她站直了身体。

    ⑦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让我走,去上学,我也想走,但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母亲回答了她。老太太蹲下身,开始翻动我们那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

    ⑧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老太太开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⑨“大婶子,别撕了,放到这时候的白菜,老帮子脱了五六层,成了核了。母亲也劝说着她。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在清冽的寒风中,我们的白菜散发出甜丝丝的气味。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搬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母亲用秤钩子挂住白菜根,将白菜提起来。老太太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

    ⑩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⑪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我找了一根草棒,用我刚刚学过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⑫“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⑬“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⑭老太太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

    ⑮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被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

    ⑯“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⑰“娘,我哭着说,……”

    ⑱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⑲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1)文章围绕卖白菜展开故事情节,请你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2)文章第段刻画了一个老太太形象,请你结合全文说说小说着力描写这个老太太的用意是什么?

3)下面的两个句子都写到了母亲的泪,其蕴含的意味有何不同?

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

②“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4)文章结尾写到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请你说说作者依然沉痛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老太太挑白菜;②“赌气多算老太太一毛钱;自责;沉痛(懊悔)

2)写这个挑剔的老太太,一是用老太太挑三拣四、挑剔的形象衬托了母亲的善良;二是推动情节的发展:激起对老太太的恶感,为下文多算一毛钱埋下伏笔。

3母亲为家境的贫穷、日子的艰难而忧伤,但泪水没有落下来,体现了她的坚强。

前文写母亲面对困境,一筹莫展时都没有流泪,现在母亲流泪是为儿子不诚实,多要了老太太的钱而感到羞愧,也是对的失望、责备、痛心,体现了母亲善良诚实的品质。

4由于看不惯老太太的做法,赌气多收了老太太一毛钱,结果事情败露,白菜被退回,这让母亲在人前丧失了诚信,失去了尊严。这使一向坚强的母亲万分痛苦,首次流泪。为给母亲带来如此大的伤害而懊悔、自责不已。

【解析】【分析】(1)本选文主要叙述了我12岁那年,母亲为了能过年而忍痛下决心卖掉家中准备包饺子的白菜的过程:母亲决心卖白菜--“不小心摔了白菜--老太太挑白菜--算错账--白菜被退回。根据情节分析可知与情节相对应的人物心理:不舍--自责--厌恶--气愤--沉痛。然然后填空即可。

2)结合本文分析,写这个挑剔的老太太,一是用老太太挑三拣四、挑剔的形象衬托了母亲的善良;二是推动情节的发展:激起对老太太的恶感,为下文多算一毛钱埋下伏笔。

3)要句中的湿漉漉的表现了母亲因为不能让孩子在过年时吃上一顿白菜馅饺子而深深自责,突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爱.但她并没有流泪,又可以看出母亲面对生活苦难的执着坚强。句中的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写出了母亲流泪是为儿子不诚实,多要了老太太的钱而感到羞愧,也是对的失望、责备、痛心,体现了母亲善良诚实的品质。

4)结合当我多算了一毛钱后,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我因故意多算一毛钱让母亲丢脸、难过而自责;我对自己当年幼稚不宽容的做法而感到愧疚;我因辜负了母亲平时的教育,做事出格,让母亲失望而感到懊悔;我因欺骗伤害了母亲,但又无法弥补而痛苦。

故答案为:⑴ ①老太太挑白菜;②“赌气多算老太太一毛钱;自责;沉痛(懊悔)

写这个挑剔的老太太,一是用老太太挑三拣四、挑剔的形象衬托了母亲的善良;二是推动情节的发展:激起对老太太的恶感,为下文多算一毛钱埋下伏笔。

⑶ ①母亲为家境的贫穷、日子的艰难而忧伤,但泪水没有落下来,体现了她的坚强。前文写母亲面对困境,一筹莫展时都没有流泪,现在母亲流泪是为儿子不诚实,多要了老太太的钱而感到羞愧,也是对的失望、责备、痛心,体现了母亲善良诚实的品质。

⑷ ①由于看不惯老太太的做法,赌气多收了老太太一毛钱,结果事情败露,白菜被退回,这让母亲在人前丧失了诚信,失去了尊严。这使一向坚强的母亲万分痛苦,首次流泪。为给母亲带来如此大的伤害而懊悔、自责不已。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确定答题的范围,一定要抓住关键信息,并关键文章的内容概括提取出切题的答案。

本题考查考生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并善于比较作答。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词、句的理解能力。考生在理解词句时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将词句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放在原文中加以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结尾的理解。考生要在整体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在理解时一定要联系文本,感悟作者的情感。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穷人

(俄)列夫·托尔斯泰

    在一间渔家的小屋里,渔妇冉娜在灯前织补一张旧帆。屋外,风在呼啸,轰鸣的海浪冲击着岸崖,溅起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但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暖和而舒适。土铺的地面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还燃着余烬,搁板上的碗碟被映得闪闪发光。在挂着白色帆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大海风暴的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打鱼的丈夫一早就驾着船出海了,到现在还没有回来。听着海浪的轰鸣和风的呼啸,冉娜真感到害怕。

    老旧的木钟嘶哑地敲过了十点,十一点……丈夫仍然没有回来。丈夫是不顾惜自己的,冒着寒冷和风暴还去打鱼。她自己也是从早到晚地干活。可结果呢,不过是勉勉强强地维持生活。孩子们仍旧没有鞋穿,无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也不是白面包——黑麦面包够吃就不错了,下饭的菜也只有鱼。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倒都健康,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冉娜想着,又倾听起风暴声来。他现在在哪儿呢?保佑他吧,上帝啊,发发慈悲吧!她一边说一边划着十字。

    睡觉还早。冉娜站起来,往头上披了一条厚围巾,点上提灯就到外面去了,她想看看大海是不是平静些了,天是不是快亮了,灯塔上的灯还亮着吗,能看见丈夫的渔船吗?可是,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风掀起了她的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拍打着邻居小屋的门。于是冉娜想起来,打今天傍晚起她就想去看看生病的女邻居。没人照顾她啊!冉娜想,接着便去敲门。听了听,没人回答。

    “寡妇的日子多困难啊!冉娜站在门前想,虽然孩子不算多,两个,可是什么事都只有她一个人操心。

    何况又病着!唉,寡妇的日子困难啊!进去看看吧!

    冉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还是没人回答。

    “喂,大嫂子!冉娜喊了一声,心想,别是出了什么事吧,便推开了房门。

    破屋子又潮又冷。冉娜把灯举起来,想看看病人在哪儿。头一眼就看见一张床,正对着房门,女邻居静静地,一动不动地仰面躺在床上——只有死了的人才是这个样子。冉娜把灯举得更近一些。不错,就是她。头往后仰着,那冰冷、发青的脸上呈现着死亡的安静。就在离死了的母亲不远的地方,睡着两个卷发、胖脸蛋的孩子,他们盖着一件破衣服,蜷曲着身子,两个淡黄色的头紧紧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前,还来得及用旧头巾裹住孩子们的脚,又把自己的衣服给他们盖上。孩子们睡得又甜又香,呼吸均匀而平静。

    冉娜抱起睡着的孩子们的小摇篮,用头巾围上,带回了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是怎样把孩子带回家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知道,她不可能不这样做。

    回到家,她把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急忙把帐子撂下来。她很激动,脸都变白了,好像做了什么亏心事似的。丈夫会说什么呢?她独自默默地想,自己五个孩子了,闹着玩的吗?……他会揍我一顿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他会这样?不会!嗳,这样倒更好!……上帝啊,我干嘛做这件事呢?……现在,我怎么当面对他说呢?……”冉娜沉思着,久久地默坐在床前。

    突然屋门大开,一股清新的海风冲进屋里。冉娜,我回来了!一个身材高大,面孔黝黑的渔夫,身后拖着一张湿漉漉的撕破了的渔网,边说边进了屋。

    “啊,是你!冉娜说了一句话就停住了,不敢抬头看丈夫。

    “瞧这一个晚上,真可怕!

    “是呀,天气真坏!鱼打得怎样?

    “糟透了,简直糟透了!什么也没打着,还把网给撕破了。嗨,真倒霉!告诉你说,像这样的夜晚我大概从来没有碰到过。还打鱼呢?活着回来就谢天谢地了!……天气真够呛,可有什么办法呢!

    夫妇俩都不做声了。

    “你知道吗,冉娜说,女邻居西蒙死了。

    “是吗?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死的,可能昨天就死了。唉,死得真痛苦。一定放心不下孩子,不知心里多难受啊!两个孩子,都还是小不点儿,一个还不会说话,一个刚会爬……”冉娜不做声了。渔夫皱起了眉头,神情变得认真而忧虑。

    “嗯,是个问题!渔夫说着搔了搔后脑勺。你看怎么办?我看抱过来吧,要不然孩子醒来看到死去的母亲会是什么情景?对,就这样,想个法子抱过来!快点去呀!

    可是,冉娜一动也不动。

    “你怎么,不愿意吗?你怎么啦,冉娜?

    “他们已经在这儿了!冉娜说着掀开了帐子。

1)简要分析小说主人公冉娜的形象。

2)请分析文章第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3)结合你对小说的理解,分析小说题目穷人的含义。

4)从第段文字中,就内容方面设计一个有助于理解本文的问题,并提供答案。

5)冉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家很穷,夫妻俩拼命干活,也只能勉强度日,但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请你推测冉娜当时的内心活动。

【答案】 1)勤劳质朴,热爱家庭,关心丈夫和孩子;她心地善良,在自家生活已十分艰难的情况下,毅然收养了女邻居遗留下的两个孩子,表现出崇高伟大的爱心。

2)用了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写出了夜晚风暴肆虐、又黑又冷。烘托了冉娜担心的心理,突出了她的善良,为下文收养邻居家孩子作铺垫。

3)表面上点明了冉娜一家的生活贫困,是穷人身份,而且故事发生在穷人与穷人之间,实际是通过物质的贫穷衬托冉娜一家人善良美好的品质,富有的精神。

4)问题:她回到家后为什么很激动,脸都变白了?答案:写出了她当时矛盾害怕的心理。

5)丈夫养活这个家已经很不容易了,再添上两个人,丈夫能同意吗?不抱回来也不行啊!这个孩子没人管怎么行?就这么定了,丈夫回来就是揍我一顿也行,只要他肯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

【解析】【分析】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冉娜深夜织鱼网,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可见她勤劳质朴,热爱家庭,关心丈夫和孩子;她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别人,在自家生活已十分艰难的情况下,毅然收养了女邻居遗留下的两个孩子,表现出崇高伟大的爱心。

⑵“ 渔家的小屋里、屋外风在呼啸、轰鸣的海浪冲击着岸崖、溅起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内容上的作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写出了夜晚风暴肆虐、又黑又冷。表现人物的作用:烘托了冉娜担心的心理,突出了她的善良。结构上的作用:为下文收养邻居家孩子作铺垫。

分析题目的含义和作用从表层义、深层义、主旨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蕴含的情感、主旨等几个角度考虑。穷人表面含义:点明了冉娜一家的生活贫困,是穷人身份, 故事发生在穷人与穷人之间 。深层含义:通过物质的贫穷衬托冉娜一家人善良美好的品质,富有的精神,穷富两方面的对比突出人物的高贵品质,点明主旨。

准确理解 段文字 的内容、结构、语言、人物心理变化、写法、感情等,以及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以从以上几方面设计问题,给出恰当合理的答案。

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把握,要根据相对应的情节内容,体会人物心理感情的变化,尽量找原文词语,没有要自己归纳。 冉娜是一个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的热心人,她自作主张收留邻居家的两个孩子,害怕受到丈夫的责怪,但是必须收留,不然孩子就会死去。回答只要体现人物的矛盾心里和坚定决心即可。

故答案为:勤劳质朴,热爱家庭,关心丈夫和孩子;她心地善良,在自家生活已十分艰难的情况下,毅然收养了女邻居遗留下的两个孩子,表现出崇高伟大的爱心。

用了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写出了夜晚风暴肆虐、又黑又冷。烘托了冉娜担心的心理,突出了她的善良,为下文收养邻居家孩子作铺垫。

表面上点明了冉娜一家的生活贫困,是穷人身份,而且故事发生在穷人与穷人之间,实际是通过物质的贫穷衬托冉娜一家人善良美好的品质,富有的精神。

问题:她回到家后为什么很激动,脸都变白了?答案:写出了她当时矛盾害怕的心理。

丈夫养活这个家已经很不容易了,再添上两个人,丈夫能同意吗?不抱回来也不行啊!这个孩子没人管怎么行?就这么定了,丈夫回来就是揍我一顿也行,只要他肯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

【点评】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答题时应注意,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或者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从几个侧面总结。

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环境描写作用有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奠定情感基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等。

本题考查分析题目的含义和作用。答题时应注意,是否概括了文章内容,是否为主要情节,是否蕴含(点明)文章的主旨,蕴含或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是否新颖、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等。

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答题时应注意,鼓励有创意,又要合理,即合乎要求,结合原文作答。此题的答案比较开放。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绝对不能离开原文来断定答案。立场要鲜明,根据要真实有效。

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把握。答题时应注意,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人物的心理变化是由情节决定的,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我的轮椅

史铁生

    ①坐轮椅竟己坐到了第三十三个年头,用过的轮椅也近两位数了,这实在让人没想到。1980年秋天,肾衰初发,我问过柏大夫:鄙人刑期尚余几何?”她说:阁下争取再活十年。都是玩笑的口吻,但都明白这不是玩笑。十年,如今已然大大超额了。

    ②两腿初废时,我曾暗下决心:这辈子就在屋里看书,哪儿也不去了。可等到有一天,家人劝说着把我抬进院子,一见那青天朗照、杨柳和风,决心即刻动摇。又有同学和朋友们常来看我,带来大世界里的种种消息,心就越发活了,设想着在那久别的世界里摇着轮旑走一走,也算不得什么丑事。于是有了平生的第一辆轮椅,那是邻居朱二哥设计的。父亲捧了图纸,满城里跑着找人制作。用材是两个自行车轮、两个万向轮并数根废弃的铁窗框。母亲又求人在其两侧装上支架,撑起一面木板,书桌、饭桌乃至吧台就都齐备了。

    ③我在一篇题为《看电影》的散文中,也说到过这辆轮椅:一夜大雪未停,事先已探知手摇车不准入场(电影院),母亲便推着那辆自制的轮椅送我去……雪花纷纷地还在飞舞,在昏黃的路灯下仿佛一群飞蛾。路上的雪冻成了冰凌,母亲推得沉重,但母亲心里快乐……母亲知道我正打算写点什么,又知道我跟长影的一位导演有着通信,所以她觉得推我去看这电影是非常必要的,是件大事。我们一起在那条快乐的雪路上跋涉时,谁也没有把握,唯朦胧地都怀着希望。

    ④下一辆是《丑小鸭》杂志社送的,一辆正规并且做工精美的轮椅,全身的不锈钢,可折叠,可拆卸,两侧扶手下各有一金色的字。这辆字牌轮椅,开启了我走南闯北的历史。先是北京作协的一群哥们儿送我回了趟陕北,见了久别的清平湾;后又有洪峰接我去长春领了个奖。王安忆和姚育明推着我逛淮海路,是在1988年。少功、建功还有何立伟等等一大群人,更是把我抬上了南海舰队的鱼雷快艇。仅于近海小试风浪,已然触到了大海的威猛——那波涛看似柔软,一旦颠簸其间,竟是石头般的坚硬。又跟着郑义兄走了一回五台山,在佛母洞前汽车失控,就要撞下了山崖时被一块巨石挡住。大家都说这车上必有福将,我心说我呀,没见轮椅上那个?

    ⑤1996年迈平请我去斯德哥尔摩开会。飞机缓缓降落时,我心里油然地冒出句挺有学问的话:这世界上果真是有外国呀!转年立哲又带我走了差不多半个美国,那时双肾已然怠工。我一路挣扎着看:大沙漠、大峡谷、大瀑布、大赌城……立哲所以急着请我去,就是怕我一旦透析就去不成了。他的哲学一向是:命,干吗用的?单是为了活着?

    ⑥如今我已年近花甲,手摇车是早就摇不动了,透析之后连一般的轮椅也用着吃力。上帝见我需要,就又把一种电动轮椅放到我眼前,临时寄存在王府井的医疗用品商店。妻子逛街时看见了,标价三万五。她找到代理商,砍价,不知跑了多少趟。两万六,不能再低啦,小姐。”“好吧好吧。这东西有趣,狗见了转着圈地冲它喊;孩子见了总要问身边的大人:它怎么自己会走呢?这东西给了我真正的自由:居家可以乱窜,出门可以独自疯跑,跳舞也行,打球也行,给条坡道就能上山。舞我是从来不会跳的。球呢,现在也打不好了,再说也没对手。不过时隔三十几年我居然上了山——昆明湖畔的万寿山。

    ⑦谁能想到我又上了山呢!谁能相信,是我自己爬上了山的呢!

    ⑧坐在山上,看山下的路,看那浩瀚并喧嚣着的城市,想起凡·高给提奥的信中有这样的话:实际上我们穿越大地,我们只是经历生活我们从遥远的地方来,到遥远的地方去……我们是地球上的朝拜者和陌生人。

    ⑨坐在山上,眺望地坛的方向,想那园子里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想那些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晩……”想我曾经的那些想: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⑩有个回答突然跳来眼前:扶轮问路。但这不仅仅是说,有个叫史铁生的家伙,扶着轮椅,在这颗星球上询问过究竟。也不只是说,史铁生——这一处陌生的地方,如今我已经弄懂了多少。更是说,譬如经轮常转,那明明是指示着一条无限的路途——无限的悲怆与有情,无限的蛮荒与惊醒……以及靠着无限的思问与祷告,去应和那存在之轮的无限之转!

(节选自《收获》,内容有删减)

1)三辆轮椅载着双腿残疾的史铁生,走出了一条常人都未曾走过的人生之路。请阅读文章,填写空格。

2)朗读文章时出于传情达意的需要,往往对语句中某些词或短语以重音形式加以强调。请仿照示例,从重音的角度对第段画线句进行朗读设计。

【示例】飞机缓缓降落时,我心里油然地冒出句挺有学问的话:这世界上果真是有外国呀!

朗读设计:缓缓要重音轻读,读出飞机平安降落时作者平和喜悦的内心状态。果真需要重读,强调见识到真实外国世界时的喜悦之情,更表达出面对生活的每个瞬间都怀着乐观的心态。

3)作者回忆轮椅往事时,在语段中大量引用散文《看电影》中的句子,用意是什么?

4扶轮问题中体味了多变的人生滋味,肉体与心灵经历了岁月的历练。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和材料,谈谈你对史铁生找到的的认识。

【材料1

    记者:你对你的病是什么态度?

    史铁生:是敬重。把它看作是一个强大的对手,是命运对你的锤炼,就像是个九段高手点名要跟你下一盘棋,这虽然有点无可奈何的味道,但你却能从中获益,所以对困境先要对它说,接纳它,然后试试跟它周旋,输了也是赢。

——《答记者问》

【材料2

    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我与地坛》

【答案】 1)朱二哥设计,父母亲求人制作的;开启走南闯北的历史;给了真正的自由。

2)朗读设计:示例:字重读表现之前登上山峰的不易和登上山峰内心激动之情,自己重读表现获得第三辆电动椅后,独自登上山峰后的喜悦与自豪之情;想到谁能相信重音轻读,体现出没有人能够想到能上山峰,这简直是一个奇迹!

3)大量引用是为了表达作者对一路相伴走出困境的母亲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也道出了这辆轮椅开启了新的人重的非凡意义,更是表明自己奋斗之路的不易与艰辛。

4)示例1:两腿初废,哪儿也不去,但在母亲的关爱和鼓励下,史铁生走出门,接触社会,开启了新的生活;渐渐地,他有了自己的写作事业,在朋友的帮助下,他走南闯北,走向世界,感受着世界的多彩;后来,妻子送了电动轮椅,他便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凭借自己的力量上了山。

示例2:史铁生曾因残疾两自我封闭,在母亲的关爱下,他坐看轮椅走出家门,怀着希望耕耘写作,找到了人生新的方向。后来,朋友也传递给史铁生人生的温暖与快乐,他借由字轮椅走南北,发现美好其实是人对世界,对生命一种态度。之后爱人买的电动轮椅,让他第一次凭借自己的力量登上了山,体会到生命的欢愉,沉浸在对未知生命意义的不懈探索和哲学思考之中。

示例3:史铁生曾因残疾而自我封闭,在母亲的关爱下,他坐着轮椅走出家门,怀着希望耕耘写作,找到了人生新的方向。后来,朋友也传递给史铁生人生的温暖与快乐,他借字轮椅走南闯北,发现美好其实是人对世界,对生命的一种态度。之后爱人买的电动轮椅,让他第一次凭借自己的力量登上了山,体会到生命的欢愉,沉浸在对未知生命意义的不懈探索和哲学思考之中。他认为既然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于是便坚持扩展生的内容。在苦难的生命历程中扶轮问路,明白了未知的人生中必然会面对无限的悲怆与友情,无限的蛮荒与惊醒,只有爱命运,坦然接受命运之路才会冲破绝境,创造出独特高远的生命境界。

【解析】【分析】(1)由第那是邻居朱二哥设计的。父亲捧了图纸,满城里跑着找人制作。用材是两个自行车轮、两个万向轮并数根废弃的铁窗框。母亲又求人在其两侧装上支架,撑起一面木板,书桌、饭桌乃至吧台就都齐备了这句话概括出的答案。由第这辆字牌轮椅,开启了我走南闯北的历史概括出的答案。由第这东西给了我真正的自由:居家可以乱窜,出门可以独自疯跑,跳舞也行,打球也行,给条坡道就能上山。舞我是从来不会跳的 ”概括出的答案。

2)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这句话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这种感情是通过句中哪个关键词表现出来的。

结合语境分析,我当时已年近花甲,手摇车是早就摇不动了,透析之后连一般的轮椅也用着吃力。我以为我只能待在屋里了,再也不能看外面的世界了,而这辆电动轮椅却把我送到山上,而且是我自己能做到的,不需依靠别人,我当时的激动、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而”“自己”“想到”“相信强调了这种心情。据此答题。

3)结合引用的内容分析,这段内容写母亲推着我去看电影的事,时间是冬天的一个黄昏,天气是下着大雪,路上的雪冻成了冰凌,人物是我和母亲。虽然路比较难走,母亲推得沉重,但母亲心里快乐。因为她觉得推我去看这电影是非常必要的,是件大事,我们都怀着希望。这段话表现了表达作者对一路相伴走出困境的母亲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也道出了这辆轮椅开启了新的人重的非凡意义,更是表明自己奋斗之路的不易与艰辛。

4)结合此题,要对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和作品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再结合本文内容和链接材料进行分析,进而表达自己的看法。注意答案中要有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答案符合以上要求即可。

故答案为:朱二哥设计,父母亲求人制作的;开启走南闯北的历史;给了真正的自由。

朗读设计:示例:字重读表现之前登上山峰的不易和登上山峰内心激动之情,自己重读表现获得第三辆电动椅后,独自登上山峰后的喜悦与自豪之情;想到谁能相信重音轻读,体现出没有人能够想到能上山峰,这简直是一个奇迹!

大量引用是为了表达作者对一路相伴走出困境的母亲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也道出了这辆轮椅开启了新的人重的非凡意义,更是表明自己奋斗之路的不易与艰辛。

示例1:两腿初废,哪儿也不去,但在母亲的关爱和鼓励下,史铁生走出门,接触社会,开启了新的生活;渐渐地,他有了自己的写作事业,在朋友的帮助下,他走南闯北,走向世界,感受着世界的多彩;后来,妻子送了电动轮椅,他便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凭借自己的力量上了山。

示例2:史铁生曾因残疾两自我封闭,在母亲的关爱下,他坐看轮椅走出家门,怀着希望耕耘写作,找到了人生新的方向。后来,朋友也传递给史铁生人生的温暖与快乐,他借由字轮椅走南北,发现美好其实是人对世界,对生命一种态度。之后爱人买的电动轮椅,让他第一次凭借自己的力量登上了山,体会到生命的欢愉,沉浸在对未知生命意义的不懈探索和哲学思考之中。

示例3:史铁生曾因残疾而自我封闭,在母亲的关爱下,他坐着轮椅走出家门,怀着希望耕耘写作,找到了人生新的方向。后来,朋友也传递给史铁生人生的温暖与快乐,他借字轮椅走南闯北,发现美好其实是人对世界,对生命的一种态度。之后爱人买的电动轮椅,让他第一次凭借自己的力量登上了山,体会到生命的欢愉,沉浸在对未知生命意义的不懈探索和哲学思考之中。他认为既然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于是便坚持扩展生的内容。在苦难的生命历程中扶轮问路,明白了未知的人生中必然会面对无限的悲怆与友情,无限的蛮荒与惊醒,只有爱命运,坦然接受命运之路才会冲破绝境,创造出独特高远的生命境界。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提取关键性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然后一定要注意审题,根据题干中的问题,抓住关键性信息,最后在文章中找出原句,也可提取合并,将复杂的文字材料进行筛选,分清主次,确定重点信息,再组合成连贯的语言。

本题考查设计朗读脚本的能力。 设计朗读脚本要从感情基调、朗读的语速、语调、语气、节奏等方面对文章某个片段进行朗读设计。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语句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分析这种感情主要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哪些词语就应该重读。

本题考查分析引用材料作用的能力。结合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引用的内容,然后再结合全文内容和主旨分析这一内容对表现人物和表现主旨的关系。

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从文章中获得什么启示或感悟这样的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能扣住人物、内容和主旨从一两个侧面谈自己的理解即可,切忌脱离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空谈。

5现代文阅读

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

    ①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了!

    ②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她觉得我除了不能说话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缺陷。八岁那年,母亲听村里的人说,冲喜也许能让我说话,正好又凑上这个吉利数,就打算办回酒席。为这事,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最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看到人们碗里满满的都是肉,我心里忽然有些疼痛。我知道,那是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那天,我使尽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出妈妈两个字。

    ③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直到有一天,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

    ④田野一望无际,远处是一些树,近处是瓜地。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最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田埂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繁茂地生长着,里面还星星点点地夹着开黄花的蒲公英。这场景真的叫人很爽快。

    ⑤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上,又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这时,我才明白母亲不带我来田野是怕我走失。

    ⑥微凉的风中,母亲朝着深深的田野里走去,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举起来。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⑦后来,我看到远处的水塘,想起村里小孩儿手里提着大鱼的情形,顿时心动不已。于是,我翻下田埂,朝着河塘走去。

    ⑧我蹲在河塘边,呆呆地看着手指般大小的鱼儿游来游去,多可爱啊!我学着记忆中那些小孩儿的动作,用双手去捧,结果一无所获。我有些无奈,又有些恼怒,心想,一定要找一个宽大的、能漏水的东西来。

    ⑨我揉捏着母亲的头巾,有些紧张,可一想,这么好的天气,反正是可以晾干的,就双手撑开头巾向水中放去。看着那些鱼儿在头巾里跳动,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我暗自感谢这头巾,嘴角不自觉地浮现出笑意。

    ⑩正当我开心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母亲的呼喊声又传来了。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心想,母亲呼喊几声后,应该就不会管我了吧。于是,我屏住呼吸,静静地耗着。哪知道,那几声呼喊一过,母亲见我仍没把头巾举起来,就立即停止劳作,奔上田埂,呼喊声也逐渐变得焦急而凄厉,一声接着一声。

    ⑪我心里万分紧张,不知所措。我很想告诉母亲我在这里,不用担心,可我叫不出来。我想要把头巾举起来,可又怕母亲会责罚我。

    ⑫母亲的呼喊声在寂静的田野里越发悲切了,明显地转向哭腔!我再也忍不住,猛地抓起头巾,一股脑儿地把小鱼倒进水里,拼命摇动那血红的头巾,同时啊啊地大声叫着,我只想让母亲知道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只想让她听见后回去继续安心劳作。

    ⑬没想到脚步声、藤草和人的刮碰声响了起来,急促而杂乱,母亲几乎是疯狂地朝着我的方向飞奔而来。

    ⑭突然,扑通一声重重的闷响!

    ⑮我猛地站起身来,迅速拨开草丛: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着,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她贴左脸上,母亲就这么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

    ⑯我激动万分,紧紧抱住母亲啊啊地大哭起来。母亲一边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替我擦着泪水,一边安慰着我。

    ⑰从那以后,我终于知道,生命里不管遇到何等诱感与伤痛,都要在母亲的第一声呼喊后,迅速地举起那块血红的头巾。因为,这能让母亲少走些泥泞的路;因为,这是对母爱最简单的回应。

 (选自《最阅读》,有删改)

1)请阅读选文③-⑥段,梳理母亲的情感变化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疯狂

2)请按照要求,说说文中加点的词或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我激动万分,紧紧抱住母亲啊啊地大哭起来。 (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着,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她贴左脸上。(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3)请联系全文,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人?

4)文章以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为题有什么作用?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1)牵挂关注;焦急;悲切

2原意是牢固、不放松,文中写出我用力地抱着母亲,表现了我看到母亲因焦急地寻我而摔倒受伤后的心疼和见到母亲的激动心情。本句运用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担心、寻找孩子的焦急心理,体现出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

3)坚强:如坦然接受不能说话的事实。细心:如叮嘱听到呼喊后举起头巾。

4题目中的母亲的头巾是文章的线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表现对母爱的理解。以动作为题,新颖独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分析】(1)此题也可直接提取相关词语作为答案。如第一空分析第5段的内容,概括为牵挂、关注作为答案。第二空提取第10段的焦急作为答案。第三空提取第12段的悲切作为答案。

2解答时,要抓住句中关键词进行分析,并联系上下文内容,结合具体语境进行作答。紧紧抱住母亲抱住本义:用臂膀抱住或怀抱。语境义:表现了心疼母亲和见到母亲的激动心情。句中通过跌倒”“等描写语言可知,画线句运用了动作描写;由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她贴左脸上可知,又运用了外貌描写。联系文章内容可知,画线句的描写发生在母亲因听不到儿子回答而焦急寻找之后,可知母亲的心情当时是担心和焦急的;虽然在寻找的过程中母亲受了伤但她并不在乎,可见,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深沉的、无私的。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文章主要记叙了两件事:一件是母亲为使作者能够开口说话,与父亲分财产,杀了辛苦养了一年半的猪办酒席给作者冲喜;另一件是在作者的一再恳求下,母亲终于带他去了田野,但约定要举起红头巾来回应母亲的呼喊及之后发生的故事。由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和其之后希望以冲喜的方式让作者说话可以看出,母亲没有因为作者不能说话而放弃努力,而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帮助着作者,因此,她是坚强的;在母亲带作者来到田野后,考虑到作者不能说话的事实,与其约定要在听到呼喊后举起头巾,可以使母子二人时时保持联络,以免意外发生,体现了母亲细心的性格特点。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4)文章主要围绕着母亲的头巾这一事物展开记叙,母亲交给孩子头巾,嘱咐孩子在听到呼喊时将头巾扬起,因为贪玩怕母亲责备而没有及时扬起头巾,这导致母亲以为走丢了而疯狂寻找,也因此知道自己的错误,体会到深深的母爱,知道了无论在何时都要在母亲呼唤时扬起头巾,及时告知母亲自己的状况,让母亲放心。文题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通过这一事情明白了母亲对的爱,表现对母爱的理解。文题又是个细节,通过这个细节来表达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由此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同时文题母亲的头巾在这篇文章中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牵挂关注;焦急;悲切

⑵①原意是牢固、不放松,文中写出我用力地抱着母亲,表现了我看到母亲因焦急地寻我而摔倒受伤后的心疼和见到母亲的激动心情。本句运用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担心、寻找孩子的焦急心理,体现出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

坚强:如坦然接受不能说话的事实。细心:如叮嘱听到呼喊后举起头巾。

⑷①题目中的母亲的头巾是文章的线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表现对母爱的理解。以动作为题,新颖独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结合题干的提示,在文中找到关键词语即可完成此题。

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括号内的要求,结合句子的意思,从内容和情感方面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文章中对人物进行描写的语句和相关的事例,对此进行仔细的理解和分析,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能力。考生要注意平时对标题的认识,掌握理解标题的方法,在阐述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块有思想的石头

王伟锋

    这是一块褐色的石头,外表看上去很普通,内里却蕴藏着美玉。它躺在山间的一条小溪边,寒来暑往,卧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

    一年又一年,褐色石享受着阳光,闻着花香,听到淙淙的流水之声,真好啊,褐色石觉得,这就是幸福人生的至高境界了。

    每天一觉醒来,褐色石就能感受到生活的诸般美好。游鱼在清澈的溪水里嬉戏,飞鸟倏忽间掠过水面,鱼儿们立刻抱头鼠窜;蛐蛐在草丛里专注地歌唱;梅花鹿蹦跳着跑来溪水找水喝;小松鼠调皮地在它身上蹭痒痒,蹭得它忍不住浑身也痒痒

    一天,地理学教授跟随驴友团登山,在小溪旁歇脚的时候,他对一块带花纹的石头敲敲打打了许久,蓦地大叫起来——这里有一块璞玉!他庄重地把花纹石抱起来。由于石头太大,他把包里许多东西都丢弃了。

    花纹石被带出了大山,这让褐色石很是替花纹石的命运担忧。一块石头,远离大山,远离阳光、花香和流水,是一件多么可怕而不幸的事情。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褐色石始料未及。地理学教授走后不久,漫山遍野突然来了黑压压许多人,疯狂地在山上找寻着,挖掘着……为了争抢一块石头不惜互相谩骂,甚至打得头破血流。

    花纹石真的是一块璞玉啊,可以想象,它现在是多么风光!那么,自己也是一块美玉,怎么没有人发现自己的价值呢?褐色石为自己鸣不平,它大喊大叫起来,希望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没有人理会它,狂热的人们在它身上踩来踩去,就是没有人弯腰捡起它。也有人满怀希望地看它一眼,立刻飞起一脚把它踢开——什么破玩意儿!

    褐色石成了出气筒,被人踢来踢去,伤痕累累。世间万物皆有尊严,何况一块蕴藏美玉的有思想的石头!褐色石简直气疯了——这些人真是有眼无珠!

    不知过了多久,山里终于安静下来。人们散去了,有的满载而归,有的失魂落魄,还有人把性命丢在了山里,成了孤魂野鬼。

    望着天上那轮残缺的月亮,褐色石抚摸着身上的伤痕,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像花纹石那样走出去,见识大世面,出人头地;谁要能把自己带出山去,一定好好报答人家!

    难挨的等待中,机遇终于降临。一个瘦弱的小男孩上山来了,他把褐色石随意地捡了起来,连同其他几块石头一起带了下山。

    小男孩想把石头卖给玉器厂,老板不屑一顾,要赶他走,但经不住小男孩的苦苦哀求,只好让工人打开。当褐色石的外皮打开时,人们瞬间惊呆了——居然是一块颜色纯正、精美绝伦的翡翠!

    小男孩欢呼起来,他上高中考大学的费用没问题了。褐色石对小男孩充满了感激,它也打开心扉,实实在在地报答了人家。

    就这样,褐色石——不,如今它已经是一块翡翠了,被玉雕大师精心雕琢,成了一件举世无双的艺术品,在五光十色的华丽灯光下接受络绎不绝的掌声与赞美。

    但好景不长,它被一个富豪收藏家买下,安置在地下室,锁进了保险柜,还用厚厚的防弹钢板做成安全罩,严严实实地罩起来。收藏家每年只打开保险柜一次。褐色石头再也见不到阳光了。

    它大喊大叫地抗议,但没有人理会它,四周只是一片深沉的黑暗。

    它想不明白,自己应该感到幸运还是悲哀。它常常在梦中回到那个阳光灿烂、花香馥郁、流水淙淙的山中小溪。可是,那样自由自在的日子,一去不返,它永远也回不去了。

(摘自《2015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1)根据小说情节,以褐色石为陈述对象,概括内容,补充下表。

2)结合语境,品味下面语句,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游鱼在清澈的溪水里嬉戏,飞鸟倏忽间掠过水面,鱼儿们立刻抱头鼠窜;蛐蛐在草丛里专注地歌唱;梅花鹿蹦跳着跑来溪边找水喝;小松鼠调皮地在身上蹭痒痒,蹭得它忍不住浑身也痒痒。

3)小说叙写花纹石被带出大山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写褐色石想不明白自己应该感到幸运还是悲哀,你认为它应该感到幸运还是悲哀?请结合文本,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 1)幸福、快乐(满足);气疯、难挨;褐色石被小男孩带下山,被雕刻成举世无双的艺术品,得到掌声和赞美。;褐色石被富豪买下,锁进保险柜。

2运用环境描写,借动物们玩闹,嬉戏的自由生活,突出褐色石居住环境的美好和它的幸福、满足之感,并与结局被锁进保险柜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突出了主题:自由何等重要!文段运用排比,句式整齐,节奏欢快,(有一种韵律美)(韵律美可以不写)。运用拟人描写动物,惟妙惟肖,把人带入童话世界。

3)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花纹石被带出大山,打破了褐色石平静的生活,促使褐色石下决心:见识大世界,出人头地

4)示例1:我认为褐色石应该感到悲哀。因为它受外界的影响而内心不平,追求被发现,虽风光一时,却被锁进保险柜失去了自由,说明它并不明白人生最宝贵的是什么和应该追求什么。

示例1:我认为褐色石应该感到幸运。它不安于现状,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虽然结局并不完美,但这一经历促使它对人生追求(人生价值)有所反思和感悟,使它成为真正有思想的石头。能获得思想这一人生宝贵的财富的人是幸运的。

【解析】【分析】(1)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及褐色石的心情的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和褐色石的心情。如褐色石躺在山间时的褐色石的心情可提取褐色石觉得,这就是幸福人生的至高境界了等句分析,即可概括为幸福快乐。再如褐色石渴望被发现时的褐色石的心情可提取褐色石简直气疯了——这些人真是有眼无珠”“难挨的等待中等句分析,即可整理出气愤、难挨的答案。情节高潮是11—14段写褐色石被小男孩带下山,被雕刻成举世无双的艺术品,得到掌声和赞美。而情节的结局是15—17段写褐色石被富豪买下,锁进保险柜。

2)此题要注意描写环境是为了写褐色石:动物们玩耍和嬉戏的自由生活,是为了突出了褐色石居住环境的美好和它的幸福和满足之感。另外此环境描写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与文末褐色石被关进保险柜形成反差,突出了小说的主题。答作用时不要忽略对表达主题的意义。

3)要根据下文的情节来判断。花纹石被带出大山,打破了褐色石平静的生活。它开始对自己的命运感到不平,这样写推动了情节发展,做到了文似观山不喜平,有了波澜感、曲折感。

4)解答探究性阅读题,其实就像在写一篇小议论文,行文的结构一般来说应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应题,即表明观点,我认为褐色石是幸运的。然后结合文章中的内容作为论据,如褐色石想要被带出大山的愿望实现了,其自身的价值被发现了等,用这些内容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再总结点题。

故答案为:幸福、快乐(满足) 气疯、难挨 褐色石被小男孩带下山,被雕刻成举世无双的艺术品,得到掌声和赞美。 褐色石被富豪买下,锁进保险柜

⑵ ①运用环境描写,借动物们玩闹,嬉戏的自由生活,突出褐色石居住环境的美好和它的幸福、满足之感,并与结局被锁进保险柜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突出了主题:自由何等重要!文段运用排比,句式整齐,节奏欢快,(有一种韵律美)(韵律美可以不写)。运用拟人描写动物,惟妙惟肖,把人带入童话世界。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花纹石被带出大山,打破了褐色石平静的生活,促使褐色石下决心:见识大世界,出人头地

示例1:我认为褐色石应该感到悲哀。因为它受外界的影响而内心不平,追求被发现,虽风光一时,却被锁进保险柜失去了自由,说明它并不明白人生最宝贵的是什么和应该追求什么。

示例2:我认为褐色石应该感到幸运。它不安于现状,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虽然结局并不完美,但这一经历促使它对人生追求(人生价值)有所反思和感悟,使它成为真正有思想的石头。能获得思想这一人生宝贵的财富的人是幸运的。

【点评】考生要梳理小说的情节,根据表格中的提示,找准所示的内容,确定各自的段落,进行归纳。在答题时尽量用文本中现成的语句或是词语。

考生要仔细阅读语句,运用平时的描写知识的掌握进行辨析,要结合上下文内容,全面理解文本内容。

考生在完成此题时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要从内容、结构上进行理解。

本题为开放试题,靠要结合文段内容和文章的主旨进行回答,回答时要观点鲜明,论据充分。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女朋友

龙应台

    【导读】2017年,65岁的龙应台辞职照顾失智的母亲。在这期间,她陆续记录下照顾母亲的感悟和想对她说的话,写成了《天长地久》。本文选自该书,有删节。

    ①很多年以来,当被问到你的人生有没有一件后悔的事,我多半自以为豪情万丈地回说:没有。决定就是承担,不言悔。

    ②但是现在,如果你问我是否后悔过什么,有的,美君,我有一件后悔的事,和你有关。

    ③我真的可以看见好多个你。

    ④我看见一个扎着两条粗辫子的女孩,跟着大人到山上去收租,一路上蹦蹦跳跳,时不时停下来采田边野花,又滔滔不绝地跟大人说话,清脆的童音和满山嘹亮的鸟声交错。

    ⑤我看见一个穿阴丹士林旗袍的民国姑娘,在绸锻铺里手脚利落地剪布卖布,仪态大方地把客人送走,然后叉腰跟几个蛮横耍赖的士兵当街大声理论,寸步不让。

    ⑥我看见一个神情焦虑的妇人手里紧紧抱着婴儿,在人潮汹涌的码头上盯着每一个下船的男人,寻找她失散的丈夫;天黑时,她蹲在一条水沟边,拎起铁锤钉钉子,搭建一个为孩子遮雨的棚屋。

    ⑦我看见一个在寒冬的清晨蹑手蹑脚进厨房做四盒热便当的女人。我看见一个姿态委屈、语调谦卑,为了孩子的学费向邻居朋友开口借钱的女人。我看见一个赤脚坐在水泥地上编织渔网的女人,一个穿长统雨靴涉进溪水割草喂猪的女人。我看见一个对丈夫坚定宣布我的女儿一样要上大学的女人。我看见一个身若飘絮、发如白芒的女人,在丈夫的告别仪式上不胜负荷地把头垂下……

    ⑧我清清楚楚看见现在的你。

    ⑨你坐在轮椅中,外籍看护正在一口一口喂你流质的食物。我坐在你面前,握着你满布黑斑的瘦弱的手,我的体温一定透过这一握传进你的心里,但同时我知道你不认得我。

    ⑩我后悔,为什么在你认得我的那么长的岁月里,没有知觉到:我可以,我应该把你当一个女朋友看待?

    ⑪女朋友们彼此之间做些什么?

    ⑫我们常常约会——去看一场特别的电影,去听一次远方的乐团演奏,去欣赏一个难得看到的展览,去吃饭,去散步,去喝咖啡,去医院看一个共同的老友。我曾经和两个同龄女友清晨五点摸黑到寒冷的擎天岗去看日出怎样点亮满山芒草。我曾经和几个年轻的女友在台东海边看满天星斗到凌晨三点。我曾经和四个不同世代的女友在沙漠里看柠檬黄的月亮从天边华丽升起。我曾经和一个长我二十岁的女友在德国莱茵河畔骑脚踏车、在纽约哈德逊河畔看大河结冰。

    ⑬我有写信的女友,她写的信其实是一首一首美丽的诗,因为她是诗人。我有打电话的女友,因为她不会用任何电子沟通。她来电话时只是想说一件事:我很;她说的,叫做寂寞,只是才气纵横的她太骄傲,绝不说自己寂寞。有一个女友,从不跟我看电影听音乐会,但是一个月约吃一次午饭。她是我的生活家教。每次吃饭,就直截了当问我有没有问题需要指点。令人惊奇的是,她每次的指点,确实都启发了我。她外表冷酷如金属,内心又温润如白玉。

    ⑭而你,美君,从来就不在我的女朋友名单里。

    ⑮你啊,只是我的母亲而已。

    ⑯一旦是母亲,你就被抛进母亲这个格子里,定格为我人生的后盾。后盾在我的后面,是保护我安全、推动我往前的力量,但是因为我的眼睛长在前面,就注定了永远看不到后面的你。

    ⑰我很早就发现到这个陷阱——我是两个儿子的后盾;在他们蓄势待发的人生跑道上,嵌在母亲那一格的我,也要被看不见了。所以十五年前我就开启了一个传统——每一年,和他们一对一旅行一两次。

    ⑱停下脚步,人们不断地从我身边流过,我心里想的是你:当你还健步如飞的时候,为什么我不曾动念带你跟我单独旅行?为什么我没有紧紧牵着你的手去看世界,因而完全错过了亲密注视你从初老走向深邃穹苍的最后一里路?

    ⑲为什么我把自己从母亲那个格子里解放了出来,却没有解放你?为什么我愿意给我的女朋友们那么多真切的关心,和她们挥霍星月游荡的时间,却总是看不见我身后一直站着一个女人,她的头发渐渐白,身体渐渐弱,脚步渐渐迟,一句抱怨也没有地看着我匆忙的背影?

    ⑳为什么我就是没想到要把你这个女人看做一个也渴望看电影、喝咖啡、清晨爬山看芒草、需要有人打电话说的女朋友?

    ㉑我抽出一张湿纸巾,轻轻擦你的嘴角眼角。你忽然抬头看我——是看我吗?你的眼睛里好深的虚无,像一间屋子,门半开,香烟缭绕,茶水犹温,但是人杳然。我低头吻你的额头,说,你知道吗?我爱你……”

    ㉒那是多么迟到的、空洞的、无意义的誓言啊。

    ㉓所以我决定给你写信,把你当做一个长我二十六岁的女朋友——尽管收信人,未读,不回。

1)【把握内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完成表格。

2)【品味语言】龙应台的散文语言有诸多可以赏析之处。

请你结合上下文,说说段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赏析㉑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3)【分析写法】文章写的是母亲,为什么在段却写了那么多自己与女朋友相处的内容,请说说这样安排的作用。

4)【探索主旨】母亲已经年迈失智,永远不会读懂女儿的来信,龙应台为什么还要写这本书?请你结合作者在本文中的情感,探索写作目的。

【答案】 1)寻找失散的丈夫、照顾年幼的孩子;坚强、能干

2一旦成为母亲,就被限定在世人对母亲的固定认识里,认为母亲理所当然要保护孩子安全,推动孩子向前,而忽视母亲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性格脾气、情感需求。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失智的母亲的眼睛比作一间门半开的屋子,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已经徒有身体躯壳而精神意识全无。

3)这两段用了大量笔墨写与女朋友之间丰富多彩的活动,与我之前完全忽略母亲的心灵需求的做法构成鲜明对比,更利于表达内心深深的忏悔之情。

4表达自己的忏悔,在母亲失智之后,才想要去了解关爱,做得太迟。是对每一个跟时间赛跑的儿女的警示:关爱要及时,一旦错过,很难弥补。希望,做儿女的要考虑爱的方式,比如把父母当朋友看待,否则上一代不会倾吐,下一代无心体会,会造成遗憾;也希望父母能把自己从后盾中解放出来,与儿女保持精神上的独立与平等。以深刻的自我忏悔、互相警示、深沉的希望,与同时代的那些历经苦难、最后无声消逝的伟大母辈告别。

【解析】【分析】(1)在认真阅读文章第段内容的基础上,提取出手里紧紧抱着婴儿”“寻找她失散的丈夫”“搭建一个为孩子遮雨的棚屋,然后概括作答。

2)赏析句子的角度首先要通读句子,根据句子大意及特点选择合适的赏析角度,然后再结合句子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题目已经确定了赏析的角度,即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含义。结合上文内容分析,的母亲做女孩时跟大人到山上收租,那是的她无忧无虑,天真烂漫;当姑娘时在绸缎铺里卖布,那是的她仪态万方,又能据理力争;但她成为母亲后, 却独自一个人照顾年幼的孩子,还要寻找失散的丈夫;怕惊醒孩子,她热便当蹑手蹑脚;为了孩子上学,她姿态委屈、语调谦卑向邻居朋友开口借钱;为了孩子,她辛勤地劳作等。如今孩子大了,成家立业了,她却老了,病了,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认识了。可以说母亲的一生都是为了孩子。结合下文分析,我长大后,忙着与别人约会,忙着给女友写信,忙着照顾自己的两个儿子,完全忽略了母亲。结合分析整理出答案。通读这个句子,可知这个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因此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母亲此时已经失智,连自己的女儿都不认识,她此时虽然肉体还在活着但精神意识已经没有了,因此这个比喻句就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这个情形。

3)结合文章第段内容分析,这些段落既写了自己与女朋友之间丰富多彩的活动,也写了自己对母亲的忽略,这样我对母亲的态度和对朋友的态度就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表达我对自己长期以来忽略母亲的深深的自责和愧疚之情。

4)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感情的基础上从多方面进行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第一,从我的角度分析,我长久以来一直忽略母亲,而如今母亲病得连自己的女儿都不认识了,才醒悟过来,觉得自己太对不起为自己做后盾的母亲,因此写这篇文章表达自己的忏悔之情。第二,从读者的角度分析,读者读这篇文章后,会从我的这个经历中获得启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明白对父母的关爱要及时,一旦错过,很难弥补。第三,从母亲的角度分析,母亲的一生都是为了儿女,完全为了儿女而活,忽视自己也是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的性格脾气、情感需求。因此作为母亲,既要照顾好子女,也要有自己独立的精神、情感需求等。第四,从亲子关系来看,母亲和子女应该是平等的朋友之间的关系。第五,作者写的是那个时代的母亲,但现在时代已经变了,很多人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作者写这篇文章,也是与同时代的那些历经苦难、最后无声消逝的伟大母辈告别。

故答案为:寻找失散的丈夫、照顾年幼的孩子;坚强、能干。

⑵ ①一旦成为母亲,就被限定在世人对母亲的固定认识里,认为母亲理所当然要保护孩子安全,推动孩子向前,而忽视母亲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性格脾气、情感需求。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失智的母亲的眼睛比作一间门半开的屋子,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已经徒有身体躯壳而精神意识全无。

这两段用了大量笔墨写与女朋友之间丰富多彩的活动,与我之前完全忽略母亲的心灵需求的做法构成鲜明对比,更利于表达内心深深的忏悔之情。

⑷ ①表达自己的忏悔,在母亲失智之后,才想要去了解关爱,做得太迟。是对每一个跟时间赛跑的儿女的警示:关爱要及时,一旦错过,很难弥补。希望,做儿女的要考虑爱的方式,比如把父母当朋友看待,否则上一代不会倾吐,下一代无心体会,会造成遗憾;也希望父母能把自己从后盾中解放出来,与儿女保持精神上的独立与平等。以深刻的自我忏悔、互相警示、深沉的希望,与同时代的那些历经苦难、最后无声消逝的伟大母辈告别。

【点评】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以及归纳人物个性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提炼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或中心句,最后再归纳概括。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时要在理解句子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再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赏析,赏析一般都要紧扣内容和主旨两个方面。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表现手法及作用的能力。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衬托、对比、先抑后扬、借物喻人等。答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感情,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其使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本题考查探究文章主旨的能力。探究文章的主旨,首先要多角度解读文本内容,把握文本的丰富内容;然后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不能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最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作答。

8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绿豆的绿

路来森

    ①绿豆的绿,是对色彩的一种坚守。从小绿到老,由一枚绿色的嫩芽,老成到熟,直至成为一粒粒珍珠玛瑙般的绿色果实。

    ②一层深绿的外衣,包裹住一颗绿中带黄的心脏。

    ③入夏之后,绿豆棵,就长大成型了。

    ④多数绿豆,不爬蔓,株型是枝杈四散:四方伸展,层层向上生长;伸展得自如,舒畅,生长得活泼,茂盛。所以,一株绿豆,就总给人一种枝叶婆娑的丰茂感。叶片,尤美:绿豆的叶片,浓绿,是一种柔软的浓绿,表面散发着一种明亮的光芒,是采天地之绿凝聚而成的一种绿色光芒。大片的绿豆田,遥遥望去,让人觉得绿水泱泱、涟漪荡漾,仿佛是一场柔情饱满的抚慰。

    ⑤据说,绿豆并非是本土产物,原产地在印度、缅甸等地,属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这就难怪绿豆的叶片会那么了。虽然移居中国,但它的身体里,依然刮着热带的风;它的血脉里,依然流淌着热带的情。风,是湿润润的风;情,是火辣辣的情:风情蕴集,就赋予了绿豆棵柔软的性情。

    ⑥那样火辣辣的情,该是凝聚而成为一颗红豆啊,可绿豆偏偏不,剑走偏锋,它把自己凝聚成了一颗绿豆,一绿惊人。

    ⑦绿豆花,真美。

    ⑧嫩黄色,明明净净的黄,清清脆脆的黄,仿佛手指一弹,就会被弹破;当然,这只是仿佛,绿豆花是弹不得的,它太嫩,它太纯,嫩纯得让人于心不忍。一簇簇嫩黄色的花,开在枝杈间,像一只只蜜蜂簇拥在一起,熙熙攘攘地骚动着人的心。禁不住,温情地看着,看着……

    ⑨看着,看着,那嫩黄色的绿豆花,就飞走了,像一只只翩然而去的黄蝴蝶。绿豆花飞走了的时候,就留下了嫩绿的绿豆荚;好嫩好嫩,好绿好绿,弯弯的,弯弯的,像是谁家女儿的一弯柳眉

    ⑩月上柳梢头,那弯,染绿了天上的月。

    ⑪豆荚越长越大,越长越长,一下子到了深秋,由少女变成了少妇,大腹便便的少妇,肚腹里是满满的嫩碧的绿豆粒儿。

    ⑫这时候,采摘一些绿豆荚,放到箅梁上馏熟,是极好的时鲜小食。食绿豆荚有一个技巧:取一只绿豆荚,放到嘴边,用手捏住绿豆荚的一端,牙齿轻咬,从左向右,一拉,绿豆荚中的豆粒,就完全留在口中了。故而,绿豆荚是特别适合于女孩吃的,玉指纤纤,白白净净,捏住那翠绿色的绿豆荚,白绿相映;朱唇轻轻咬下,简直是对绿豆荚的一个吻。情味美,吃相亦美。

    ⑬慢慢咀嚼,口中新鲜的绿豆粒,滋味在舌尖缓缓绽开,是秋风的清爽,是秋空的蓝碧,是秋野的辽阔……

    ⑭青青的绿豆棵,是家畜的中草药。若谁家的牲口误食了有毒草木,不要紧,拔几棵绿豆棵,放到牲口旁边,牲口吃上几棵,就好了。

    ⑮就是这么简单。

    ⑯绿豆成熟了,豆荚就变成了黄黑色,因为它把所有的绿,都给了藏在荚中的绿豆粒。脱掉了豆荚的绿豆粒,粒粒饱满,色彩散溢着晶莹的光,以珠圆玉润来形容,实在是不为过。

    ⑰每一粒绿豆,最终要以食品的形式,把自己完全奉献出来。粉身碎骨了,它还是会坚守着自己的绿。

    ⑱绿豆汤,是绿的;绿豆沙、绿豆糕、绿豆饼、绿豆粥……都是绿的,只是颜色深浅不一罢了。望文生义地讲,绿豆可谓真正的绿色食品了。而且它的功能多多:抗菌解毒、降温降血脂,据说还能瘦身

    ⑲如此,绿豆的绿就太迷人了。

1)根据文章提供信息,结合题干的内容和格式,补全下面的横线。

①________的叶片,散发光芒嫩黄的豆花,②________→翠绿的豆荚,③________→嫩碧的豆粒,散溢莹光。

2)按要求回答下面小题。

绿豆花飞走了的时候,就留下了嫩绿的绿豆荚;好嫩好嫩 好绿好绿 弯弯的 弯弯的 像是谁家女儿的一弯柳眉。(体会划线词语的妙处)

取一只绿豆荚,放到嘴边,用手捏住绿豆荚的一端,牙齿轻咬,从左向右,一拉,绿豆荚中的豆粒,就完全留在口中了。(赏析这个句子)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全文看,绿豆的迷人表现在:叶片和豆花的外形美,绿豆粒的情味美以及绿豆的作用美、精神美。

B. 段划线句运用了联想的写法,突出了绿豆粒的新鲜味和带来的美好感受。

C. 文章的第段主要介绍了绿豆的原产地,其实完全可以放到文章的第一小节之后。

D. 文章第段在行文上总领全文,段用迷人一词总结绿豆的特点。

4)本文第段划线句和链接材料都是写绿。请比较它们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并比较分析表达内容上的异同点。

【链接材料】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朱自清《绿》)

本文第段主要用________表达方式,链接材料主要用________表达方式;表达内容上的相同点:________;表达内容上的不同点:________

【答案】 1)浓绿;骚动人心;染绿月亮

2这个句子运用了反复和叠词,强调了绿豆荚嫩绿的特点和弯弯的形状,突出程度之深,使作者的赞美之情更加强烈。读起来也有一种音韵美、节奏美。运用动作描写,通过”“”“”“”“等动词,具体写出了吃绿豆荚的过程,将食绿豆荚的技巧具体可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3C

4)说明;议论;都表达出对所写的绿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本文第段主要说明了绿豆无论被做成什么食品,都是绿的,有一种对绿的色彩的坚守;还介绍了绿豆的功能之多。链接材料通过议论和衬托了梅雨潭的绿是明暗适度、浓淡适宜,绿得恰到好处

【解析】【分析】(1)本题作答可依据绿豆的叶片,浓绿,是一种柔软的浓绿,表面散发着一种明亮的光芒,是采天地之绿凝聚而成的一种绿色光芒”“绿豆花是弹不得的,它太嫩,它太纯,嫩纯得让人于心不忍。一簇簇嫩黄色的花,开在枝杈间,像一只只蜜蜂簇拥在一起,熙熙攘攘地骚动着人的心”“好嫩好嫩,好绿好绿,弯弯的,弯弯的……那弯,染绿了天上的月来概括填写题目中的三个空。

2语句绿豆花飞走了的时候,就留下了嫩绿的绿豆荚;好嫩好嫩,好绿好绿,弯弯的,弯弯的,像是谁家女儿的一弯柳眉中的划线词语好嫩好嫩,好绿好绿,弯弯的,弯弯的,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绿豆荚嫩绿的特点和弯弯的形状;加之叠词的运用,既突出程度之深,更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增加了语句的音韵美、节奏美。语句取一只绿豆荚,放到嘴边,用手捏住绿豆荚的一端,牙齿轻咬,从左向右,一拉,绿豆荚中的豆粒,就完全留在口中了运用了动作描写,具体准确而传神地写出了吃绿豆荚的过程。据此理解作答。

3)文章的第段插叙了绿豆的原产地介绍,起到了补充说明,充实文章内容的作用,还避免了文章的平铺直叙。另外,若将第段放到第一小节之后,就会使文章的叙写内容不连贯。所以,C项的文章的第段主要介绍了绿豆的原产地,其实完全可以放到文章的第一小节之后的理解分析是错误的。故答案为C

4)文章第绿豆汤,是绿的;绿豆沙、绿豆糕、绿豆饼、绿豆粥……都是绿的,只是颜色深浅不一罢了。望文生义地讲,绿豆可谓真正的绿色食品了。而且它的功能多多:抗菌解毒、降温降血脂,据说还能瘦身’”主要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主要说明了绿豆无论被做成什么食品,都是绿的,强调了绿豆对绿的色彩的坚守,表达了作者对绿豆的赞美之情;【链接材料】的文字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地表现了梅雨潭的绿是明暗适度、浓淡适宜,绿得恰到好处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讴歌和赞美。据此理解分析从二者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角度来概括填写作答。

故答案为:浓绿;骚动人心;染绿月亮

⑵①这个句子运用了反复和叠词,强调了绿豆荚嫩绿的特点和弯弯的形状,突出程度之深,使作者的赞美之情更加强烈。读起来也有一种音韵美、节奏美。

运用动作描写,通过”“”“”“”“等动词,具体写出了吃绿豆荚的过程,将食绿豆荚的技巧具体可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⑶ C

说明;议论;都表达出对所写的绿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本文第段主要说明了绿豆无论被做成什么食品,都是绿的,有一种对绿的色彩的坚守;还介绍了绿豆的功能之多。链接材料通过议论和衬托描写了梅雨潭的绿是明暗适度、浓淡适宜,绿得恰到好处。

【点评】本题考查提炼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解答时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审清题意,寻找关键词、句进行作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语句的鉴赏能力。解答时注意题目后跟的指定的鉴赏方向,然后结合具体内容的情况下进行赏析即可。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在通读的基础上,结合选项到文章中去验证即可。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的能力。解答时审清题意,寻找到答题点,表达方式等阅读知识点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结合内容寻找异同点即可。

9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读书

颜志祥

    古人就有读书无用论。唐朝诗人章碣在《焚书坑》里写道: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易中天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书无用,读书就只是为了读书。

    读书无用,但为什么还要读呢?

    高学历可能带来不了高收益,这是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事实上,读书从来都不是教你发财,就像黄埔军校门前的对联写的那样——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

    读书本身就是一件孤独的事,一件自己的事,一件煎熬的事。你懂得越多,痛苦越多,在快乐的猪和痛苦的思考者之间,很多人选择了前者。读书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影响了你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你的谈吐,让你看见了一个更好的自己,最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你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眼光。

    金庸当年在香港办《明报》,执笔写社评,预测中国大陆的政局,每每中的。有人问他奥秘何在,他轻松回答道:我读《资治通鉴》几十年,一面看,一面研究。《资治通鉴》令我了解中国的历史规律,差不多所有国家的历史都是按这个规律来的。

    金庸读透了历史,拥有了智者的思维和敏锐的判断力。书籍培养的眼光,让一个人拥有了向上的能力,我们可能不在乎工作报酬的多寡,但我们会找一个有前途的工作,去努力。梦想强大的年轻人永远不会沉沦。

    比尔·盖茨每年至少有两次闭关读书的时期。马化腾在一次演讲中说:每一年,我都感觉腾讯要垮了,但都挺过来了,如果微信不是我们腾讯发明的,我们现在就行将末路了。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没有读书教给你的智慧和统观全局的眼光、预测未来的敏感,迟早得被淘汰。搜狐的张朝阳1993年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回来,决定做互联网,那时候中国互联网连影子都看不到,但张朝阳坚持做,为什么?他知道互联网有未来,现在他成了网络巨头,如果没有在麻省理工读书的摸爬滚打、对互联网敏锐的眼光和精准的预测,还会有今天的张朝阳吗?正像杨绛先生说的:你所有的困惑都是因为书读得太少,想得太多。

    在中国,曾流传过这么一句话: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选择,造原子弹的可能没有卖茶叶蛋的财富,但卖茶叶蛋的可能也没有造原子弹的那种成就感,关键是你自己的选择。读书没办法教你发财,它只能让你更有智慧,让你的心智更成熟。读书就是为了读书,读书给不了你想要的一切,不光是读书,任何东西都给不了你想要的一切。但是不读书,你会发现自己内心荒芜,一片空白。

    我有一个特别帅的朋友却娶了一个长得实在不怎么样的女孩。我太疑惑了,问道:你怎么娶了这么一个女孩?他跟我说:这个女孩浑身散发着知性美,她读的书太多了,很多时候她是安静的,但只要开口,就一语中的。这个女孩身上有着知识沉淀出来的那种美,感觉她像一本书,翻不完,而且也不知道翻的是哪一页。而他曾经遇见的那些光鲜靓丽的女孩则显得太单薄了,单薄得就像一层纸,一眼就能看透。一个男孩第一眼喜欢上一个女孩肯定是因为这个女孩的容貌,但爱上一个女孩,肯定是因为这个女孩的内在。

    我们看看木心、杨绛、白先勇这些大家,浑身散发出来的那种知性美、那种光华、那种知识沉淀出来的自信,足以震慑到我们的心灵,你不用听他们说话,你安静地看着他们就是一种享受。

    黄庭坚和苏轼聊天时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相由心生,一个内心从容的人身上,没有戾气,一个清静儒雅的人,不会形容猥琐。

1)第一段易中天说读书无用,请结合文意解释其意思。(含标点限80个字内)

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认为怎样做,才能更好的培养个人眼光?(含标点限100个字内)

3)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含标点限100个字内)

【答案】 1)论述读书的作用,不仅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人,让人更有智慧、心智更成熟,最重要的是能培养眼光,告诉我们要读书。

2)示例:读书可以培养个人的眼光,我们应该多读书;阅读名人大家作品,接受书籍潜移默化的影响;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怕孤独和煎熬;不要带着功利心去读书。

3)示例:读书是为养心而读,带功利或为了谋生而读并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正如平时,很多同学读书不是为了丰盈充实自己,纯粹是为了考试或为了应付家人、老师,我觉得应该通过读书丰富人生,拒绝庸俗,净化自己的心灵。

【解析】【分析】(1)第一段易中天说读书无用是为了引出下文对读书作用的论述,结合第四段读书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影响了你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你的谈吐,让你看见了一个更好的自己,最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你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眼光。理解分析即可。

2)此题目是开放性试题。解答时要先整体感知全文,搞清作者的写作目的,抓住语段的关键语句,围绕文章内容和自身实际作答。作者认为读书可以培养个人的眼光,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读书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影响了你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你的谈吐”“它培养了你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眼光。所以我们要不怕孤独和煎熬,不要带着功利心去读书。

3)本文作者例举了几位名家与读书相关的故事,作者的观点是:我们应该读书。为什么要读书呢?可结合第四段读书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影响了你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你的谈吐,让你看见了一个更好的自己,最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你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眼光。第八段读书没办法教你发财,它只能让你更有智慧,让你的心智更成熟。最后一段相由心生,一个内心从容的人身上,没有戾气,一个清静儒雅的人,不会形容猥琐。等分析,结合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

故答案为:论述读书的作用,不仅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人,让人更有智慧、心智更成熟,最重要的是能培养眼光,告诉我们要读书。

示例:读书可以培养个人的眼光,我们应该多读书;阅读名人大家作品,接受书籍潜移默化的影响;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怕孤独和煎熬;不要带着功利心去读书。

示例:读书是为养心而读,带功利或为了谋生而读并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正如平时,很多同学读书不是为了丰盈充实自己,纯粹是为了考试或为了应付家人、老师,我觉得应该通过读书丰富人生,拒绝庸俗,净化自己的心灵。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要结合题意,在文中找到答题范围,抓关键语句进行概括。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注意对中心语句的把握。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要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分析。

10根据课文和要求,写出下面空缺的古诗文词语或句子。

1)士不可以不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十则》)

2)浮光跃金,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3________,弗食,不知其旨也。(《礼记教学相长》)

4________,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5)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运用典故委婉的表达自己期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

6)当人们身处困境,进退两难的时候,便自然地吟起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来鼓励自己。

【答案】 1)弘毅

2)静影沉璧

3)虽有嘉肴

4)烽火连三月

5)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能力。在背诵默写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一些易错字可以结合词义背诵。此题中注意弘毅”“”“嘉肴的书写。

故答案为:弘毅;静影沉璧;虽有嘉肴;烽火连三月;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解答此题时首先要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三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对于要求背诵的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654930cc0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46.html

《中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