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二泉映月教案

发布时间:2020-01-22 08:42:3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品读《二泉映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两个排比句,体会排比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感受“心声”和“琴声”交替出现的写法。读写结合,用语言补充留白,写写阿炳经历了怎样的坎坷。

2通过品读课文,感受《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搜集阿炳的资料,了解他的苦难一生,结合课文内容,学习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通过品读两个排比句,体会排比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背诵三、四自然段。

难点:领悟“心声”和“琴声”交替出现的写法。读写结合,用语言补充留白,写写阿炳经历了怎样的坎坷。

三、前置学习活动

1. 搜集波涛汹涌的大海录像

2.边读课文边用“?”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依据课后题学会思考问题,用“~”画有关课后题第三题的答案。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播放音乐,引入课题: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音乐,同学们想听听吗?希望大家能用心灵去倾听、去感触。(播放《二泉映月》)。

2. 听了这首《二泉映月》的名曲,你知道是谁创作的?(阿炳)

(简介:阿炳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东亭人,是个苦难的人,是一位民间音乐家,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从小跟父亲华清和当道士,学音乐。4岁时母亲死了,21岁得了眼病,35岁双目失明。在无锡以沿街卖唱和演奏各种乐器为生,还经常演唱当日新闻。抗日战争时期,演唱过《汉奸的下场》等歌曲;抗战胜利后,演唱揭露、抨击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歌曲。创作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琵琶曲《大泊沙》、《昭君出塞》等名曲。

3. 你听了这首曲子什么感受我听到了阿炳一生的苦难。这首曲子非常凄凉。

(二)整体感知,把握重点

学习目标:理清内容 尝试分段

过渡:阿炳这位民间艺人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读课文。

1如果按照阿炳的成长阶段和《二泉映月》的创作过程来分段,应怎样分,说说每段都讲什么?

2)尝试分段,交流分段结果。

第一段(12节)告诉阿炳,写在中秋之夜在二泉旁边,师傅告诉他要等他长大才能听懂泉声。

第二段(34)写阿炳历尽坎坷又来到二泉边,他从淙淙的泉声中听到许多声音。

第三段(56节)写阿炳用二胡倾吐自己的情怀,创作出不朽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小结:虽然阿炳的身世很凄凉,一生中充满了坎坷,但是阿炳一生充满了对生命的抗争,对亲人的怀念,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三)指导朗读,理解感悟品读排比句,领悟“心声” 体会他苦难的一生

1.我们感受到的这番美景、这份恬静、这种享受,对于阿炳来说却只能是梦境。因为他再也看不到了。这成了他一生的遗憾。现在我们一起你走进阿炳的内心,想想他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我觉得这样的美景他再也看不到了,内心里会非常痛苦。)

2.于是,这个时候他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那么,师傅究竟跟他说过什么?他自己又经历了什么?默读前三个自然段,用笔标画出相关的句子。

1)出示课件:

a.师傅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

b.十多年过去了,师傅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2读写结合,用语言补充留白,写写阿炳经历了怎样的坎坷

a.阿炳到底经历了些什么呢?(根据老师的提示,发挥你们的想象)

创设四种情景:教师在乐曲声中叙述: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晌午,也可能是一个雪花飘飘的黄昏,还可能蹒跚前行的阿炳不小心撞倒了富人的车子,也可能贫困交加,使得阿炳最终卧倒在病床上……

请拿出你笔,结合自己的想象和对生活的感受,写一写你心目当中的阿炳经历了怎样的坎坷?

b. 学生思考动笔写,教师巡视写后交流,教师及时做出评价。

c.过渡:阿炳经历如此坎坷,他“伤心的哭泣”,为什么不号啕大哭呢?你能体会到什么?(命运如此不公,可是他找不到途径去发泄,他发泄又有什么用呢?)

教师引导:他只有强忍着,使得这份感情变成了琴弦上伤心的哭泣。阿炳同时又在“激愤地倾诉”和“倔强的呐喊”,他“诉的”“喊的”又是什么?(引导学生揣摩阿炳的丰富内心。)

3)插播大海录像:引领学生感受这句排比句的使用,真实地描绘了作者的情绪如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浪高过一浪,表达了阿炳对命运的抗争,使他的情绪在瞬间达到高潮,一触即发。

引读,对读,齐读下面句子,让学生深情感受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四) 品读阿炳创作曲子的过程,领悟“心声”和“琴声”交替出现的写法,感受阿炳对生命的抗争,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的精神。

过渡:人们说“曲为心声”,《二泉映月》这是一首怎样的曲子?表达的是怎样的一份情感?请同学们来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1.品读描写“琴声”的句子,感受曲子的旋律美

1默读第5节,用红笔画出描写“琴声”的句子。

a.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山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

b.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

c.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2)你们能不能把描写“琴声”的三句话连起来读,读出曲子的优美悦耳。

2.品读描写阿炳“心声”的句子,体会阿炳坎坷的人生

1在每一句琴声的后面还写了三句话,自己读一读,这三句话写的是什么?(是作者的感受,阿炳的心声。)

2)分角色读,男生读“琴声”的句子,女生读“心声”的句子,教师读开头。

课件出示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师述:通过对比读,使我们感受作者使用“心声”和“琴声”交替出现的写法给读者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巨大冲击,以及语言的无穷魅力

3小结:琴声、心声声声相融,融入了这茫茫的月夜。自由读读这一节,记这精彩的片段。

3. 体会对比描写 心声”和“琴声”的句子,感受文字的韵律美

1作者写“心声”和“琴声”运用的语言是不一样的,写心声的句子能也简练点

课件出示:

1.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2.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音乐。他爱家乡。他爱月光。他爱清泉。

(引导学生对比读,谈感受:第二句很平淡。没有跌宕起伏,抑扬顿挫感觉第一句,这里有起伏琴声有旋律,句子有韵律。)

2我们读读下面的词串,(采用不同方式)再一次感受二泉映月这委婉连绵的旋律美。

茫茫月夜月光如银 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4.抓住排比句,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练习背诵

1乐曲的旋律是简洁的,但蕴含作者的情感却是丰富的。现在我们再来读“他爱那……”的一组排比句,自己练习读一读从旋律中读出韵律,感受音律的美,从“琴声”中读出“心声”,体会阿炳坎坷的人生。

2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组排比句。

教师总结:同学们,刚才我们读《二泉映月》一文,我们感受到旋律、韵律融和。这首曲子表达阿炳独特的心境处境。这首曲子是优美的 轻快的 轻柔的,而《二泉映月这个优雅的、充满诗意的名字,开始并无标题,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称做“自来腔”,他的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后来杨荫浏、曹安和录音时联想到无锡著名景点“二泉”而命名为《二泉映月》。

环节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五)回归整体,积累方法

纵观整个单元,都是写人课文,也都是以人的名字作为题目,而唯独这课以《二泉映月》为题,这首不朽的曲子深受我国人民喜爱,在国际乐坛也享有声誉,作者采用了排比和“心声”与“琴声”交替出现的写法,写出了阿炳对生命的抗争,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以及阿炳坎坷的人生: 师父离世 双目失明 卖艺度日 疾病折磨 经历坎坷

(六)作业设置:

1.完成新课堂“对话窗、练功房”

2.背诵课文45节。

六、板书设计:

9、二泉映月

琴声 排比 旋律

抗争命运

心声 向往光明 韵律

声声相融 律律相和

张山子镇侯孟中心小学:李龙文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61fdc444a7302768f993934.html

《五年级语文二泉映月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