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10课卵石的形成鄂教版

发布时间:2019-05-25 13:45: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学习内容

10、卵石的形成

课时

1课时

课型

教材分析

本课以卵石为研究对象,认识地球表面物质形态的运动和变化。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了解地表是在不断变化的。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指导学生认识卵石的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认识流水的力量、重力对地表变化的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卵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想象能力、查找搜集资料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进行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求知欲,以及探究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态度,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

重难点

探究卵石形成的原因。

教学准备

1.烧杯()、镊子、酒精灯、岩石(板岩或页岩)、带盖的玻璃杯、碎砖头

2.教师准备:课件,能反映河道上、中、下游岩石分布情况的图片;能反映上游山体风化现象的图片;高原沟壑图片、三角洲图片。

学生活动预设[来源:ZXXK]

我的思考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观察:

老师给每组准备了一个礼物,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打开看看,用手摸一摸,看看它有什么特点?形状像什么?

2.生描述后师讲述.

二、激趣导创,探究质疑

1、你们在哪里可以找到这样的卵石?

2、学生汇报后,师介绍相关地理位置.

河流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你们知道你们找到卵石的地方是河的哪一段呢?

盛康这条河流南源于神农架的粉清河,北源于武当山的马拦河流经保康县后汇入南河,流经盛康,入谷城县,经县城到格垒嘴流入汉江水.南河是这条河流的上游,两岸高山耸立,盛康这一段位于河的中下游,格垒嘴那段就是河的下游.

我们在河的中下游能找到卵石,那河的上游、中游能找到卵石吗?想知道答案我们需要到河边去考察一下.考察我们要有目的的去考察.这是我们边考察边要思考的问题。

3、学生汇报,师板书.

4、了解了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现在你想弄清哪些问题?

5、明确目标:[来源:ZXXK]

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下游卵石从哪里来的?怎样形成的?

三、大胆猜想,操作验证.

1、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卵石从哪里来的?先独立思考再交流

2、生汇报

3、怎样证实你们的猜想对不对,我们现在来做实验验证。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做两个实验,一个是模拟热胀冷缩对岩石的破裂,一个是河水石块的摩擦、碰撞.[来源:]

4、怎样做这两个实验呢?现在请你们拿出学案二

5、汇报交流

6、实验前师示范下酒精灯的使用.

7、学生实验 .

比比看,哪组实验合作得好,实验观察得仔细,现象记录得完整.

8汇报实验结果.

9、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卵石的形成.

4、修正整理,总结拓展

1、放视频,现卵石形成过程.

那卵石到底怎样形成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段视频.

2、请生再次总结卵石的形成.

3、拓展

1)上游的岩石在流水的作用下变成了下游的卵石,我们还见过哪些由于流水的作用使地表发生变化的现象?

2.水的搬运作用对自然生态会产生怎样的危害?我们应如何预防?

这种石头叫做卵石。卵石不分大小,都形似鸟卵,光滑圆润。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出示学案:

1、河的上游、中游、下游地理环境有什么不同?

2、河的上、中、下游的岩石各有什么特点?在哪里可以看到卵石?

在学生汇报时,要追根求源:卵石是一天两天冲下来就形成这样的吗?(让学生明确长年累月)上游都是石块都被冲下来了吗?(明确与水流大小有关)

生交流时出示相关的器材与方法

师总结风化作用和搬运、磨圆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60b087d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b5.html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10课卵石的形成鄂教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