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五年级小学上第八单元教案

发布时间:2017-03-06 15:48:3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四篇课文。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读后,让人深深地感到毛泽东他是杰出的诗人,他是伟大的领袖,他是慈爱的父亲,他和普通的群众在一起。

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对学生而言,有诸多困难,加上本组是本册的最后一组教材,更要注重已有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教学时,一是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渎课文;三是要注意把握理解的要求,不要盲目求深求透。

25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认识3个生字,学会3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中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

1.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七律·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

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

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3)介绍有关作者毛泽东的资料。

4)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2.教师小结: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大家带来的这些资料。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那么,现在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舒适的韵律与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4.教师小结: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三、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1.读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标画在书上,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2.学生质疑。(字词)

3.根据大家的提问,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自学。

4.学生汇报交流,集体解疑。

  远征:指两万五千里长征。

  只等闲: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只等闲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精神。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在课文里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腾:向上跳跃,起伏跳跃。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磅礴:气势雄伟。

  开颜:脸上露出笑容,内心充满喜悦。

5.交流解疑后的感受。

四、指导朗读,教学生演唱《长征》。

五、布置作业。

1.思考每句诗的意思。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1)请同学们读读首联,有哪些语句不理解?

2)学生质疑。

3)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等闲”。表面的意思:等:等于、等同;闲:空闲、闲置;等闲:如同空闲、等于闲置。

  引申的意思:把这个词带入诗句中,联系上文说说“等闲”的意思。(平常、算不了什么,无足重轻。)

理解“只”。

4)读首联,读出语气。

5)同学之间评读。

6)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

7)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8)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

9)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的含义。

10)再次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颔联。

1)读读这一联,找出哪些是难以理解的词语?(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2)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

3)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

  (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走:滚动;泥丸,泥球。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4)练习:

  把( )比作翻着的细小的浪花。

  把( )比作( )。

5)再读这一联。

①用“不仅……而且”回答。(不仅写出了长征的艰难,而且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和高大的形象。)

②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大渡河上的13根铁索。暖:暖的感觉;寒:寒气逼人的感觉。)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4)质疑:为什么说暖、寒?

5)讨论归纳:

  暖——1935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再读这一段。体会思想感情。

4.颔联、颈联的小结。

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

1)讨论后回答。

2)这里所说的困难仅仅指千山万水吗?

3)除去这些自然界中的困难,还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4)再读这两联,体会思想感情。

5)这两联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呢?

6)学生讨论自学。

  这两联,两两相对,就被称为对仗。

  五岭 逶迤 细浪。

  乌蒙 磅礴 泥丸。

  金沙 水拍 云崖 暖,

  大渡 桥横 铁索 寒。

7)自由朗读。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回忆前三联的内容。

2.想一想前三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尾联。

1.读尾联。

2.岷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此时,红军战士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3.读出这种心情。

4.理解:

1)更喜:对胜利充满信心。

2)尽开颜:什么人“喜笑颜开?(红一、四方面军以及所有的革命军民)

5.品读。

三、总结全诗。

1.谈谈你学完全诗后的感受。

2.那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红军战士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四、吟诵诗句,背诵诗文。

1.反复朗读课文,运用停顿、节奏、重音等读音技巧,再现诗中意境。入情朗读。(可以采用配乐朗读。)

2.检查背诵。

五、作业。

1.朗读并背诵。

2.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6 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将课文表示顺序的词标出来,理清叙述顺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

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教学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4.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

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5.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4.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1949101,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板书设计:

人海旗浪

奏国歌

宣布立国

26 开国大典 隆重庆典 礼炮轰鸣 庄严

宣读公告 激动

检阅三军

礼节祝贺

游行呼号

教学反思:

27 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情怀。

4)初步领悟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自身小事比较,体会毛主席的伟大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情怀。

教学重点: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2.搜集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出示资料,导入新课。

1.师生一起阅读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2.导入:我们怎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子——毛岸英。

二、自主阅读,读通全文。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

2.反馈自学情况。

读字词: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

  读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3.在四人小组内分段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互相帮助,纠正出现的问题。

4.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个性阅读,自主感知。

1.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画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

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1)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②“‘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体会要点: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泽东此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2)当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①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②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体会要点:作为一国的领袖、国家的主席,他强忍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情感。)

3)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

  ①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体会要点:毛岸英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中的一位,毛主席在做最后的决定时,心底又流露出对亲人的无比眷恋。)

4)当毛主席在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①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②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体会要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主席那宽阔的胸怀和那深深的慈父之情。)

四、感情朗读,深化感悟。

  师: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去体会毛主席他那凡人情感中的伟人风范吧!

五、布置作业,领悟写法。

  找出本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并将其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430ec3d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46.html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小学上第八单元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