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后练习答案(第3、4单元)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后练习答(34单元


K9 阿长与《山海经》
一、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以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围绕中心人物梳理全文的结构层次,体会布局谋篇中的民心并依据事件中人物外在的言行,体会人物内在的品格特点;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整体把握全文的主旨。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介绍她的身份和称呼。第二部分,首先围绕阿长的日常言行,略写“喜欢切切察察”“我”过分看管,详写睡相粗俗;其次围绕阿长“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详写“元旦的古怪仪式”,略写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再次,围绕阿长的迷信可笑详写讲长毛故事赢得“我”“空前的敬意”,略写“谋害”隐鼠而失去“我”的敬意;第三部分,围绕阿长对“我”的真诚慈爱,详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虽然地位卑微、身世不幸,却乐天安命;虽没有文化俗、好事、迷信,却天性纯朴善良、仁厚慈爱




述。两者的不同:一个是站在写作时成人的立场,一个是站在童年的感受立场。本题让学生了解、体会文中1“成年的我”“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角度即可,不做过多深究。
在“写作时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你从哪里能读出来。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概也有了三十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水安她的魂灵!”这段温情的叙述既满含思念与感激,又深怀同情和愧疚。
3.“童年的感受”,作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是有变化的。试简要说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语句的表层含义,入揣摩作者的叙述视角和深层情感。
首先,对阿长粗俗率性的行为习惯“实在不大佩服”,对“她懂得许多规矩”表示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之后,对她能抵挡枪炮的“伟大的神力”“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却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后完全消失;后来,阿长给“我”

买来《山海经》,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由此“我”对她又“发生新的敬意了”
“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通过语句的表层含义,深入揣摩语句深层的丰富情感。
参考答案:两处“伟大的神力”指代对象以及感情色彩不同。
第一处指攻城时抵挡大炮的神力。“伟大的神力”包含着荒诞和调侃的意味,表现阿长的无知可笑,为后文阿长出人意料}地买来《山1海经》埋下伏笔
第二处指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帮“我”买来朝思暮想的《山海经》,而这是“别人不肯做,不能做的事”“伟大的神力”虽带夸张,却是作者以孩童口吻发出的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
四、文中一些语句略带夸张。揣摩下列语句,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1.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为什么要用“憎恶”“谋死”这样的词语呢?

鲁迅儿时曾养过一种拇指大的隐鼠,常把它放在书桌上,看它舔吃研着的墨汁。后来这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阿长的举动本是突然受惊的应激反应,而“我”却认为阿长故意害死了自己的宠物 “谋死”“憎恶”大词小用,夸张地体现儿童心理,表达了“我”对阿长的不满和愤怒。
2.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这里用“空前”来修饰“敬意”,给你什么感觉?你怎么理解“敬意”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过去“我”厌恶阿长,但阿长讲了长毛的荒诞故事,儿时的“我”信以为真,相信阿长的确具有抵挡大炮的“伟大的神力”,对她不仅转为尊,而且达到“空前”的程度。夸张的修辞生动体现了儿童的天真心理,也包含着成年的“我”在写作时流露的对阿长迷信的调侃。
3.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作者是否真的认为“情有可原”,“应该我退让”?你的理由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体会部分语句的表达效果。


阿长所说的“脱下裤子”的战法和功效,童年的“我”所惊叹的,从“成年的我”角度来,不免有滑稽之感。用“当然”“倒”这样的词语来表示调侃的语气,由此可以看出作者不是真的认为“情有可原”当然,这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看的。(如果学生能从“童年的我”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作者当时真的认为如此,也未尝不可。言之有理即可)
课外翻阅绘图版《山1海经》,试着查找关于“九头的蛇”“三脚的鸟”“一脚的牛”等的文字或配图,看看这些“怪物”究竟是什么。同时,大体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感受其神奇色彩。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并在了解《山海经》的基础上,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参考答案:
K10 老王
一、读完这篇课文,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穷苦、命运、平等、尊重、同情、人道关怀……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围绕其中的一两个词语谈谈感受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感受,探究作者与老王交往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答案:人道关怀的体现是以人为本,尊重和保护个体生命、个体人格、个体价值,尊重和保障法律赋予的个体权利、个体尊严。作者一家关心老王的生计,尽可能地照顾老王的生意,尊重老王,让他有尊严地挣钱;而老王知恩图报,在作者一家最狼狈的时候,不避风险,倾力相助。善良之心互相传递、互相支撑,正是基于平等意识的“人道关怀”。这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让“人道关怀”照耀社会的每个角落,保障每个个体的合法权益,让忠厚善良、吃苦耐劳的“老王”们,够凭借诚实劳动,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本题回答时少加限制,言之有理即可。

二、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试着找出相关的语句,想一想:在“我”和老王的交往,钱起到了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体会“我”付钱给老王的深层用意
参考答案:作者虽然在“文革”中一度经济拮据,但整体收入远在老王之上,作者同情老王的不幸,敬重老王的人品,所以愿意尽力照顾老王的生意,不让老王吃亏(不要他减半收车费,不让他白送钱先生看病,不白拿老王的鸡蛋和香油

“钱”在作者这方,是尊重老王的诚实劳动、表达谢意的方式,也是对生活窘困的老王表示同情和关怀的物质手段
三、细读课文中“老王来送香油鸡蛋”的段,探究下列问题。
设计意困: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注重从对人物的外部描写中,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1.为什么要详写这部分内容? 因为这部分内容记叙的是集中体现作者一家与老王珍贵友情的一幕,也是老王向作者一家表达敬意,令作者既感动又愧怍的一幕。
2.在这部分中,又为什么要详写老王的肖像、神态以及“我”的心理活动? 3.怎么理解作者所说的“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 作者害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本能地被老王骇人的病容吓到了;二是担心老王马上就会倒,“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所以,作者在害怕的心理下,条件反射式地拿钱给老王,也没有请他坐坐喝口茶水,事后看来确实有失礼貌,显得“糊涂”


阅读前文,读者印象中的老王应该是一个面容和善的老人。而当作者“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画风突变,令人不由联想到“相框中的遗像”;“直僵僵的”“他而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这副恐怖的面容,不由令人联想到“僵尸”。作者接描述自己的心理活动:“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暗示作者从直觉出发,已隐约感到老王身上散发的死亡的气息。作者详细描写老王骇人的病容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为后面自责因受惊吓而忽略老王的心意做铺垫。
四、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表情达意的效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揣摩语言的深层含意。
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一般什么情况下说“当然”?“当然”用在这里,流露了“我们们”什么样的心理? 顺理成章的情况下说“当然”。这里表明作者一家之前帮助老王是诚心诚意的,并要求老王

回报。作者一家也很同情老王的贫苦生活,从来没有占便宜的念头。
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从”强调以前从未发生过,“压根儿”强调一点儿也没有过。“大概”表明这是作者的推,而“压根儿”表明作者坚信老王的诚实和善,他绝不会有欺负主顾的念头。
(“从”“压根儿”强调的是什么?“大概”同“压根儿”是否矛盾? 3.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一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我”为什么这么说
“我知道”重复两次,表示作者对老王的尊,因为老王强调“我不是要钱”“不过……·然……就”的句式,强化了委婉的语气,表明作者怕老王不好意思收钱,以此方式让老王体面地收钱。
五、课文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愧怍”?这种“愧作”的感人之处在哪里?结尾往往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在以后的阅读中不妨多留意下结尾的语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全文的情感脉络,会作者情感,深入解读主题。
参考答案:
文中写了叶圣陶先生给人看稿一丝不苟,仅要改正笔误,理顺词句,甚至要描清标点;为普及汉语言文字知识和语文教育教学所做的大量工作;“文革”期间迫于形势不得不应对一些责难和压力,并深切关心朋友们的安危;给吕叔湘先生送书法作品,并为其女文章题诗,待人诚挚;吕叔湘先生一同避暑和视察的情形;等等。 本文所叙及和课文一样都表现出叶圣陶先生是一位躬行君子,为人师表,待人温良,倾全力专注于事业。除此之外,从此文还可以看出叶圣陶先生在普及汉语言知识及语文教
K12 卖油翁
一、复述课文,尽量做到既贴近原文,又生动形象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并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体会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语调,加深对文言词语、句式的理解。参考答案:可参考 “译文”


二、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哪些语句表现了陈尧咨的傲慢无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抓住关键词语,通过作者对人物的外在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情感态度。
参考答案:“睨之”“但微颔之”,体现卖油翁对陈尧咨的箭术不以为意,并不十分赞赏。“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忿然曰:尔安敢轻吾!”陈尧咨怒形于色,三个反问句中的称呼、质问和斥责的语气,都显得傲慢无礼。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公亦以此自矜。 自矜,自夸。 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点头。
3.尔安敢轻吾射 .,视。
4、康肃笑而遣之 打发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累文言知识,体会文言词语在实际运用中丰富的表现力。
四、有人认为,从这个故事可以读出弦外之:宋朝有重文轻武的风气。但是有人可能会问:

高超的箭法真的能等同于往葫芦里灌油吗?好箭法真的只是“手熟”而已吗?再读课文,谈谈你的看法。你是否觉得阅读时的“质疑”也很有意思?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熟悉全文,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文中的人物以及文章阐述的道理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能力。 参考答案:略。
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大家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丿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石下的沙坑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然在(上游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K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一、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并体会本文议论性语言的作用。
参考答案



示例:“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宽厚待人。这句评价对应叙述的小事是:叶圣陶对来访的客人一定要远送,再三道谢,目送离开;即使晚年不能起床,对来探望的客人也还举手打,连声称谢。20世纪70年代作者曾去看望叶圣陶不遇,之后叶圣陶十分悔恨,并为作者沦为住旅店而悲伤。这令作者感慨:“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从这些小事和作者的评价看,叶圣陶的德行源于仁心,成于小节,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

三、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有含义丰富的语句,再找一些出来做品析。
设计意图:品析文中表意含蓄、内涵深刻的语句,深入理解文意,培养语感。
参考答案:作者得知叶圣陶逝世时恰在除夕,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倒传来不幸的消息。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示例语句:“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

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品析:“宣扬朦胧”与“简明如话”对立,前者是让人看不明白,后者是要让人看得明白,大约宣扬朦胧的人认为让别人看明白是不高明的写作,所以才会嘲笑简明如话的佳文。“顺势朦胧”指并不推究用语,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这里作者表达含蓄但褒贬分明,值得品味
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
设计意图:领会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写话”主张,进一步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参考答案:圣陶的“写话”主张即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通俗、质朴。本文也具有这种“写话”风格,:“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于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随意中透着亲切;“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三层意思用三个短句表达,语气舒缓,读来顺口,如同日常说话一般


四、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对你有启发吗?拿出自己最近写过的作文,看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良好的用语习惯,并通过反复修改,锤炼语言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答案:. 五、课外阅读吕叔湘的《怀念圣陶先生》,想一想:文中写了哪些事?从中你还看出叶圣陶先生哪些精神品质?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和把握写人记事的写,将本文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日时深化和丰富对叶圣陶先生可贵品格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答案
文中写了叶圣陶先生给人看稿一丝不苟,仅要改正笔误,理顺词句,甚至要描清点;为普及汉语言文字知识和语文教育教学所做的大量工;“文革”期间迫于形势不得不应对一些责难和压力,并深切关心朋友们的安危;给吕叔湘先生送书法作品,并为其女文章题诗,待人诚挚;和吕叔湘先生一同避暑和视察的情形;等等


本文所叙及和课文一样都表现出叶圣陶先生是一位躬行君子,为人师表,待人温良倾全力专注于事业。除此之外,从此文还可以看出叶圣陶先生在普及汉语言知识及语文教育事业中的巨大贡献;对友人的关怀鼓励,充满文人情怀和雅趣;淡泊名利,不爱无谓的交际应酬,生活追求简朴;等等。
K14 驿路梨花
一、下面的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确定的重点,粗知文章大意参考答案
“我”和老余:在大山深处的梨树林边,发现了小茅屋;在小茅屋中受到照料,得到了食宿帮助;第二天和瑶族老人一起为小茅屋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在小茅屋中得到照料,很感激;专门到小茅屋送粮食,方便路人;“我”老余一起修葺小茅屋
群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


解放军战士:向雷锋同志学习,为方便过路人,建造小茅屋梨花:被解放军战士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照料小茅屋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二、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说说其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理解文中设置悬念和误会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分析写法时可参考“课文研读”中“整体把握”部分的内容。表达效果主要是: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回答时,应结合课文内容来谈。
三、“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再想一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分析其结构上的作用;理解、品味本文标题的精妙之处 参考答案


“梨花”在文中的多处出现,所指不尽相同。 ①“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树林,给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和老余,带去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②“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
③“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梨花,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
④“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虚实映衬,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境,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照应文题的同时,产生了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与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了文章主题。再次点题,题文相映,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然一体
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在作者笔下,这既是自然界的梨花: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又是梨花姑娘: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盛开无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也是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朴实热

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巧妙联系,和谐一体;同时,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这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积累拓展 四、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和同学讨论这个话题。
K16 短文两篇
一、朗读课文,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会两篇文章各自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二、《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与同学交流一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 设计意图:第一问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品味重要语句,理解作者的志向和

抱负。第二问引导学生思考中华传统美德在现今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答案:第一问:何陋之有”一句,语出《论语·子罕》,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后一句,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另一方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一一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居之”,即本文开头所说的“惟吾德馨”。第二问应从“德馨”的表现入手,探讨精神追求与物质满足之间的关系。

三、《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领悟物象的象征意义。
参考答案:可参考“课文研读”中“整体感悟”部分。应鼓励学生依据文本内容生发联想,不必一一对应,答案也不必唯一。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重在思考“洁身自好”的传统美德在现实中的表现和价值。讨论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积累拓展
四、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加强文言文的积累。 五、“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各属于哪种用法。
1.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标志。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助词(“的”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消句子独立性。
4.友人惭,下车引之。 代词。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代词。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3d2354846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73.html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后练习答案(第3、4单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