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企业转型

发布时间:2018-07-01 12:15: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资源型企业的定义和特征

资源型企业是从事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开发和初加工的企业。一般而言,资源型企业突出地表现为以下四方面特征:第一,以资源占有优势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依托丰富的资源形成竞争优势;第二,资源依赖性大,在产品成本构成中资源物耗成本占主体,资源禀赋成为决定企业发展的基础;第三,地理性强,由于对资源的依赖性大,故在选址时要考虑资源丰富性、供应便利性等问题,进而形成对资源丰富或供应便利地区的根植性;第四,产品附加价值低,资源型企业是一个以利用资源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生产开发领域,长期以来产品的属性、形态、层次变动不大,技术、管理的投入量相对较少,因而其附加价值比率是很低的。

资源型企业转型的基本思路

1.转型的着眼点

在市场化全面推进的过程中,资源型企业的经济地位每况愈下。究其原因,主要是专业化生产与区域综合发展关系处理失当,区域经济竞争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经济效益不佳。有鉴于此,必须对区域经济开发模式进行革新,实行资源型企业转型,尽快走出由单向度、高强度资源开发而引致的“经济环境资源多重发展锁链”。

资源型企业转型的着眼点是处理好专业化生产、综合发展、经济效益、后续发展能力、资源环境代价之间的相关关系。通俗一点讲,就是既要对国家负责、又要对百姓负责、还要对子孙负责。专业化生产部门是根据全国劳动地域分工的要求,依托资源优势所发展起来的,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为了全国经济布局总体发展的需要,按照比较优势和区域分工,发展专业化生产是必要和有益的。

然而,专业化生产不可能也不应当代替区域的整体发展。甚至可以讲,专业化部门只有有机地融入到区域经济体系之中,才能有所作为,实现持续、稳定发展。需要强调的是,经济转型所要求的区域综合发展,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而全”、“大而全”,而是在对区域综合优势全面审视、权衡之后,有重点、有关联地实行系统开发和深度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注意经济增长的质量,注意产业之间的关联带动和协调发展,谋求结构高度、结构弹性和结构效益。只有做到这一点,即经济效益、综合发展和后续能力的统一,才是对当地百姓真正负责的态度。一般而言,资源型产业(尤其是采矿业)大多是高度耗费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产业,高度专业化生产有时会付出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这是由单一生产目的和粗放开发方式共同作用所造成的。资源型企业转型要求有效减少资源耗损、降低环境污染,大力保护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在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自净能力的许可范围内,安排开发活动。毫无疑问,只有这样才能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子孙后代留下合适的生存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

2.转型的主攻方向

对于资源型企业而言,面临着资源环境危机与痛苦转型的双重压力,企业发展要解决两大历史性命题,一是结构转换,即提升产业结构高度,二是体制转换,即资源配置方式和相关行为规范的改进。可见,经济转型的主攻方向是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体制的转轨,核心则是企业经济活动的转型。

产业结构体现为产业部门之间的量态和质态关系。企业转型的首要目标是使产业结构趋于协调,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基本目标是实现产业结构的协调化和高度化,重点是传统支柱产业的升级延伸和新型主导产业的培育发展,以及产业关联、产业组织、产业技术的同步递进。也就是说,促使单一化、刚性化、低层次产业结构向综合性、弹性化、高层次产业结构的跨越,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实现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效益。

体制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及其相关的行为规范体系。制度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技术进步的进程和产业之间的配比关系。资源型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最为深刻,资源型经济及其与加工型经济的分野甚至可以说是传统体制长期作用的必然产物。因此,体制转轨,即由更加市场化的体制替代单一的计划体制,同时实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使国有企业产权独立化、明晰化,成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主体,将会极大地改变资源的流动、组合状况,促进资源型经济的转型。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积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部署对于资源型区域而言显得更为重要。资源型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粗放型、数量型、速度型、外延式、消耗式、污染式,增长方式的转变,无疑是转型的根本标志之一。注重内涵发展,降低物能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减轻环境污染,显然是经济转型的题中之意。

3.转型的目标

区域分工目标: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区域已经成为经济利益的主体,资源型区域与加工型区域的分工,不仅体现在经济职能和专业化方向的不同,而且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即经济地位的巨大差异。实行资源型经济企业,意味着要彻底改变区域利益受制于区域分工格局的状况,使得资源型区域由后勤部、装备部转为作战部,变“被动式”增长为“主动式”发展;使得原先单纯的技术层次和利益层次的分化,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互动发展和区际利益共享体系。

产业结构目标:产业结构调整是企业转型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主要包括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延伸转化,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成长壮大,产业素质的改善提高,产业层次的抬升跃迁。实际上,经济转型的过程即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过程,核心是提高产业结构高度、增进产业结构效益。

发展能力目标:实行资源型企业转型不是要追求短期效益,而是要建立更加有效和更具活力的经济体系。因而,资本积累和增值、再投入的能力,收入分配和经济利益的调节能力,资源的动员和优化配置能力,科技、教育、体制、管理、决策、意识的支撑能力等,无疑是转型目标不可或缺的内容。

环境资源目标:资源型企业以对资源(特别是不可更新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特征,这种经济显然是低效和不可持续的。资源型企业转型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恢复和保持生态承载能力,把经济活动建立在坚实的资源环境基础之上。也就是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资源更新能力不断得到强化,环境状况得到有效好转,生态质量更加适应经济和人民生活的要求。

资源型企业产业转型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资金问题成为资源枯竭型企业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产业转型的最大难题。随着国家对生态环保的重视,对高耗能行业采取了一些制约其发展和扩张的措施,使这些企业在融资方面出现了利息高、贷款条件苛刻等困难局面。因此,资金问题就成为困扰企业改进生产设备,提升工艺技术,促进转型升级的最大难题。

2.技术瓶颈仍是制约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面临资源的逐渐枯竭,产业转型的主要手段是依靠技术的改进和生产工艺水平的提高,但是国内行业该生产技术仍然比较落后,能源利用率水平仍然偏低。因此,引进先进的技术及人才,解决技术瓶颈,已成为资源枯竭型企业产业转型的当务之急。

3.我国大中型资源型企业,一方面,由于特殊的产权结构所导致的产权不清,企业领导者缺乏实施产业转型的动力;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产权结构导致的所有权缺位和虚设,现代企业制度所形成的内部治理框架很难在这些企业发挥作用,使得企业推进产业转型的难度和风险都极大。

4.产业转型的战略缺乏科学、系统规划。资源枯竭型企业在落实可持续发展中,忽视了企业战略结构的转型,片面注重产业发展和拓展新领域,却忽视了体制跟进和健全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导致运营机制和管理制度滞后。

促进我国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挖掘可替代资源。对于资源型企业而言,企业拥有资源的多少好坏,直接决定了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得资源拥有量成为制约资源型企业发展的瓶颈。企业的一切活动,包括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构建都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稀缺资源的占有来进行。企业必须居安思危,寻找替代资源,通过对替代资源的利用,为企业进一步转型创造充足的时间。资源替代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挖掘外部资源替代企业自身资源。很多企业现在已意识到资源的危机,开始逐步寻找外部资源,积极组织人力、物力勘探资源,有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已走向世界,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可利用的资源。例如,甘肃金川公司为保证企业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的实现,近年来大力实施资源控制战略,积极探索获取各种原料的途径,稳步建立可靠的海外原料供应渠道和供应基地。通过广泛参与国际铜、钴、镍等原料市场的竞争和贸易活动,不断获得公司快速发展所需的原料。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可延长自己的生命周期,提高国内外的竞争能力,实现资源国际化配置。另一种资源替代方式是放弃以前的原材料,寻找新型原材料。有一些产业的原材料在世界上都属于稀有品种,想到外部挖掘替代资源也很困难。遇到这种情况,企业就要加强技术攻关,研发可替代的原材料。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国内资源,发挥其基础保障作用,不断加大国内勘探开发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国内资源供给。

2.循环经济战略。转变企业发展模式,由传统的开放型线性发展转变为闭环型循环发展;低科技含量型转变为高科技含量型;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由高资源消耗型转变为资源节约型。企业成功转型,实现资源优化利用,重要一点是要贯彻“循环经济”的理念,所谓循环经济战略,就是要运用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循环(Recycle)、再利用(Reuse)指导企业的发展,组织成一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把企业建立在“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甚至于零排放)”基础上,从而消除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3R”原则中,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再循环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把企业建立在“减量、再利用、资源化”基础上,实现对产品和服务的前端、过程和末端的资源消费的控制和优化。总之,就是对企

业的产品、副产品、废弃物进行综合研究,依靠现代生产技术和环保技术的应用,使企业实现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

3.技术创新。资源型企业的主要生产要素———自然资源不可能和其他生产要素一样成比例地增加,只能越来越少。因此,资源型企业就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多种技术因素,以减少资源不可持续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资源型企业应通过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自身科技创新水平和效率。一是健全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二是加大投入,加强产学研联合;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力培育核心技术。

4.产业链向精细加工环节延伸。资源型企业可通过产业链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逐渐摆脱企业对主导产品的严重依赖,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形成特有的竞争优势。资源型企业生产的产品包含若干层次,在产业链的延伸上既可选择在同一产品层次上的横向拓展,又可选择在不同层次上的纵向延伸,也可以两方面同时进行,具体选择要根据资源的特征及产业的性质决定。

5.采取一体化战略,向相关产业转型。由于资源的枯竭,产业链缺失了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就无法延伸,企业也不可能在原有产业上继续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只能利用企业原有的渠道优势,退出原来的产业,通过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之间的合作向相关产业转型。企业虽然逐渐失去了资源,但企业在资金、渠道等方面还与许多企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借助这种优势,资源型企业可利用自己的人才、资金等优势与下游企业合作,生产相关产品。在这方面,资源型企业有两个优势:一是资源型企业由于长期与这类行业的合作,对该类行业比较了解,能较快地把新企业纳入正轨,而且可通过与其它企业的合资等形式,消除进入新行业的种种障碍。二是资源型企业虽然自己没有资源,但与相关企业还有着良好的关系。这样,企业进入新行业后,可有稳定的资源渠道。鉴于这两种优势,资源型企业可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转型后的经营,尽快恢复企业的竞争力。

6.加强政府制度建设、政策引导、监管等方面的职责,解决资源型企业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引导和督促资源型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1)财务政策。督促企业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财务保障机制,在资金筹集、资产运营、成本控制方面,保证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履行安全、环保等社会责任。

2)价格政策。企业作为以营利为主要甚至是惟一目的经济单位,经济行为决策有强烈的利益驱动特征。如果没有政府的有效干预,仅仅通过自由竞争、市场形成的资源类产品价格,一般会低于资源持续利用的长期成本价格。矿产资源的开发者不会主动去保护资源、补偿环境,甚至不会主动关心安全生产。单靠竞争的出厂价格,只反映短期的、资源掠夺性的开采成本,这种价格不是资源类产品供给的可持续价格,它不会促进节约使用资源,也不会鼓励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政府应当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对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进行合理的调控。

3)税收政策。一是要允许资源型企业提取的可持续发展准备金税前扣除,政府以税式支出的形式承担部分成本,这样可以有效地发挥税收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作用;二是要调整和完善税收政策,支持节能行为。可以对企业循环生产、技术创新、节能减排、“三废”利用给予各种形式的税收优惠政策;三是要制定具有产业导向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境外勘探和开发矿产资源。针对境外资源勘探与开发的特点,制定一系列鼓励企业“走出去”进行境外资源勘探与开发的税收政策,如允许企业在税前扣除进行境外资源勘探的前期费用,境内企业在境外生产的资源产品在进口环节免征关税,并给予增值税先征后返等等。

4)财政政策。要安排财政资金进行产业扶持。一是支持企业(特别是资源枯竭企业及重大战略资源企业)购买境外采矿权探矿权;二是对资源枯竭企业的生产工艺更新改造给予资金支持;三是加大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的财政支持力度;四是加大节能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的支持力度,用财政资金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产品,实现全社会节约能源的目标。同时,对国有资源型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要给予合理的财政支持。对于国有老矿山企业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棚户区改造等历史欠账,仅靠企业过去及未来的资金积累去解决,从现实看是十分困难的,国家应当给予一定的财政扶持,尽早解决,避免因为时机拖延而使治理难度和解决成本越来越大;五是加大财政扶持,提高企业人员待遇,改善勘探开发和加工的工作条件,吸引从事这类行业的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专业的技能操作人才,扭转过去科技人才十分匮乏的局面。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0bc7ac5d5bbfd0a79567384.html

《资源型企业转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