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重点(一)

发布时间:2011-12-04 20:49: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请同学们注意:因为传播学概论重要内容较多的关系,本次是一到七章的重点内容。(请大家根据重点结合书本认真理解记忆,加油:)

第一章 导论

  学习要点:本章是对传播学总体理论知识的论述。概述了传播学最基本的知识:传播现象的由来及发展;传播的定义与层次,传播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的范围;传播学与新闻学,大众传播学的联系,学习传播学的现实意义等等。共分为四节。需要记忆的知识比较多,也就是属于名词解释的题较多。

  第一节 植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传播现象

  一、基本概念

   传播

  二、重点问题

  1 “传播”定义的三种类型。

  2、传播活动的演变过程。

  

  第二节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

  一、基本概念

  传播学

  二、重点问题

  1,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3、英国传播学分为四大流派:麦奎尔社会学派;霍洛伦社会心理学派;奇斯曼政治经济学派;利兹职能学派;

  第三节 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学

  一、基本概念

  大众传播学  新闻学 实验性的定量分析法 思辨型定性分析法

研究对象

二、重点问题

  1、传播学与大众传播学的关系?

  2、传播学是否与新闻学有血缘关系?

  第四节 学习传播学的现实意义

学习传播学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体系;2,对新闻改革起到参考,借鉴作用;3,对社会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高新科技带来的社会变革,推动我国进入新世纪的信息时代,都有重要意义。

课后问答题:

人类传播有哪些主要层次?它们各自的特点是甚么?(此题非常重要)

按照信息传授范围大小: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 每个人的自我信息传播,集中反映了人的神经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反馈现象。 1,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是合为一体的;2,传播的互动过程,仅限于自己。3,人脑信息库的内储信息量的多少,决定自我传播的活跃程度。

  人际传播 狭义: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亲身传播;广义: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层次。人际传播具有社会性,是大量存在的。 反馈灵活,互动频繁。通过传播向他人展示自我,在他人反应中认识自我,了解他人。 人际传播与人际关系有着密切联系。

  群体传播 团体传播,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纳入了社会系统。 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都包含着能动的相互关系。群体传播会形成凝聚力。个人会产生归属感,认同感,获得支持的力量。

  组织传播 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的关系结成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的信息交流过程。

  方式有三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横向; 某一组织的决策过程与实施过程,也是传播过程。组织是否有权威,也表现在传播的内容是否有可信度。

  大众传播 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1,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2,所传播的信息是公开的;受众是大量的,匿名的,不相干的;3,信息时代向流动的;4,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大众传播更快捷,广泛;5,由组织,职业传播者发出。

  第二章 传播学的兴起与学术源流

  学习建议

  本章主要内容有了解传播学在西方的起源,产生的条件,原因;掌握传播学的学科背景,主要的奠基者,掌握传播过程,主要的传播模式以及传播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等等。本章需要掌握的知识较多,内容也比较庞杂。需要进行归纳,整理,把复杂的知识变简单,就容易把握了。

    第一节 传播学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

  一、基本概念

  传播研究

  二、重点题

  1、传播学诞生的条件。

  2、传播研究不等于传播学。

  3、美国成为传播学发源地的原因。

    第二节 多科性边缘性的特色

重点题:

  1、如何理解传播学具有的多学科边缘性学科的特点。

  2、传播学是如何形成的。

  第三节 奠基人对创立传播学的贡献

  一、基本概念

  1、群体动力学

  2、拉斯韦尔

  3、卢因

  4、拉扎斯菲尔德

  5、霍夫兰

  6、施拉姆

  二、重点题

  四大奠基人对传播学的贡献。(全书重点题)

  第四节 传播学现状和发展趋势

  1、传播学在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

  2、从传播学与现代社会的互动关系中,如何看待信息与传播的内在联系?

  3、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课后问答题:

1.传播学为什么首先诞生在美国?

  答: 现代西方各国中,美国为最发达。在传播和传播研究领域也不例外。理所当然地成为传播学的诞生地。

  (1)媒介背景

  传播机构或媒介,最初是以报纸的面目出现的。由此实现了新闻性传播活动的独立化、职业化。17世纪末,美国出现报纸;20世纪后,创立了最早的广播电台。它拥有美联社、合众社等著名通讯社。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利用和研究,就成为美国各界的急近而重大的课题。

  从政治角度看,报纸的作用愈来愈大。

  从经济角度看,媒介的作用主要有:一方面,传播大量经济信息,特别是广告。一方面,为各种企业服务的媒介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企业。

  从社会角度看,媒介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充实了人们的余暇。一方面使色情、煽情性信息的大肆泛滥。这就逼迫学术界给出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美国人最早、最强烈地感受到“传播”的莫大威力,因而率先萌生了对其追根究底的愿望。

  (2)学科背景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的美国,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适宜开展科学研究的沃土。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纷至沓来。这里培育出一大批新思想、新学科。由此奠定了传播学的学科基础。

2、简述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及对传播学发展的主要贡献\著作是什么?

  答:拉斯韦尔 1,对政治传播进行研究;2,对整个人类传播进行研究; 1,提出传播的五W模式;2,倡导“内容分析法”,3,提出社会传播概念; 《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卢 1,首创“群体动力学”和“场论”;2,培养一批横跨传播学,社会心理学的弟子;3,提出“把关人”理论;

  拉扎斯菲尔德 1,创建“二级传播理论”,破除“魔弹论”;2,创导“实地调查法”。 《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力: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

  霍夫兰 1,由微观入手,研究传播技巧;2,采用心理学的“控制试验法”研究。

  《传播与说服》《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研究丛书》

  施拉姆 70年代末来华访问 传播学集大成者。1,是传播学成为独立的学科;2,建立传播学研究机构;3,编辑出版著作; 《大众传播学》《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

3、试述我国开展传播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前景

  答:1成绩——从四方面看:

  著译:复旦大学新闻系率先译介传播学文本。

  会议:举行多次研究会。

  教学:复旦大学首先开设传播学课程。

  应用:传播学“实地调查法”广泛运用。

  2问题——传播学是发源于美国的“舶来品”。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进行借鉴。紧密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理论体系。“特色”要求:①以中国的传播实际为材料;②能切实为中国的传播事业服务;③能创造出新颖、独到的学术观点和理论构架,从而为世界传播学的理论宝库增添新的财富。

  3前景——我国的传播学研究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只要不断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大有作为。

  

第三章 有关传播过程的理论和传播模式

  学习建议:本章主要分析和探讨了传播过程理论和传播模式,着重阐明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的必要性,明确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的关系。要重点掌握三种类型的传播模式,即传统的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第一节 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

  一、基本概念

传播过程

  二、重点题

伯洛对传播过程的理论及其意义。

  第二节 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的关系

  一、基本概念

传播模式

  二、重点题

  在传播研究中,“理论模式化”的主要原因是甚么?传播理论与模式,方法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第三节 传播过程基本模式述略(重点章)

  一、基本概念

  1,信源;2,信宿;3,讯息;4,反馈;5,噪音;6,线性传播模式

  7,传播单位;8,社会系统模式;9,赖利夫妇的模式;10,马莱茨克模式

  二、重点问题

  传播模式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与特点、局限

  线性传播模式

  定义:传播是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从传播者开始,经讯息,媒介,受传者,到传播效果结束,没有受传者的反馈,也看不到其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拉斯韦尔模式

  1,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分解传播过程,即传者,受者,信息,媒介,结果;(简称五W2,第一次为传播学理论建立理论构架。3,被称为传播学“鼻祖”。

  布雷多克在五W的基础上,加上情境与动机,形成7W.

  1,直线性;2,孤立性;

  申农韦弗模式 模式中信源,信道和接收器相当于媒介。讯息以信号发出和接收,反映了常见的一种符号的转换现象。即讯息不论是发送还是接受,都必须转换成各种符号,才能顺利达到目的地。

  模式中增加了“噪音源”,噪音又分为内部噪音,外部噪音。

  1,注意到传播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要保证传播顺利进行,必须排除噪音;2,强调了传播效果在于实现传,受双方理解讯息的一致性;

  控制论传播模式

  定义: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双向循环性”,引入反馈机制,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传播过程。

  主要贡献:变单向直线传播为双向循环传播,增加了反馈,更客观地,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现象。

局限:1,易产生误解,似乎各“传播单位”之间传受的地位,集会完全平等;2,循环性的表述,也易产生误解。

德福勒模式

  1,加入并突出反馈功能;2,模式提示了大众媒介介入传播过程;3,模式表现出传播的双向性和循环性。

  奥斯古德模式

引申了“传播单位”的思想,强调每一个传播参加者都可以看作是“传播单位”,都具有传播者与受传者两种身份,也都具有发信,受信和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即2+4定律)

  丹斯模式

  螺旋形模式,在传播的过程中,传受双方的“认知场”“信息场”总是不断积累与扩大的。从宏观看,正是这种积累性造就了人类文明;从微观看,不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要在传播中自觉地,不断地推陈出新,有所创新。

  社会系统传播模式

  定义:解决传播条件(外部结构)的问题,把传播过程明确地描述为社会过程之一,并把他放在社会过程中考察。

  主要贡献:它不同于线性模式和控制论模式着眼于解决传播要素(内部结构),而是着眼于解决传播的条件(外部结构)。

  赖利夫妇

  最早把传播过程明确地描述为社会过程之一,并把它们置于总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在传播过程中更要重视个人外部环境(包括群体)的影响。

  外界在传播过程中,对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不要有三种:基本群体,次属群体,隶属群体。还有一个参照群体。传播过程除了受到内部机制的制约,还受到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 只提供一个理论框架的工作模式,过于简略。

  马莱茨克 1,传播者一方,要从大量的材料中进行“内容选择”的工作,又要受到“讯息的压力”“媒介的压力”。受传者同样要对信息进行“内容选择”,也会受到“媒介压力”。“感受和效果”是双向互动的过程。2,传播者与受传者还要受到: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的影响制约。3,还展示了“传播者”“媒介”“受传者的反馈”,媒介与受传者彼此“心中的形象”。

  注:此题基本囊括了第三节基本概念题,简答题。

课后问答题:

1.对传播过程应如何理解和分解?

  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传播学的主要任务,如施拉姆所说,是研究传播的过程和效果。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2.简述传播过程线性模式的贡献及不足

  答: 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

  贡献: 一,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

  二,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构架,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

它的不足是它具有直线性和孤立性。直线性即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看不到受者的反馈,也看不到其他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孤立性即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

3、控制论模式和社会系统模式相同与不同的是甚么?

  相同:1,有关传播要素是相同的;

  2,都具有循环性反馈性;

  不同之处:1,控制论模式解决的是传播要素,即内部结构问题。考察的是微观的单一的传播过程;不重视对传播以外的因素的考察;无法揭示社会传播的总体面貌;

2,社会系统模式解决的是条件,即外部结构;把传播过程明确描述为社会过程之一,把传播过程置于总的社会过程中加以考察。

  第四章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学习建议:本章的内容是关于传播学研究方法的专门论述,论述了传播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具体介绍了四种传播学研究的方法:抽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

  第一节 传播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

  重点问题:

  1、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2、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观点。

  3、传播学理论的四种建构类型。

  注:领会建构类型时,要认真阅读教材中的实例。结合实例来掌握这几种类型。

  4、传播学研究的六程序。

  第二节 抽样调查法

  一、基本概念

  (1)抽样调查;

  (2)随机抽样;

  (3)非随机抽样;

  (4)样本量

  二、重点题

  1、抽样调查的特点。

  2、抽样调查的四部曲程序。

  3、确定样本的实质及确定样本要考虑哪些问题。

  4、随机抽样的形式。

  5、非随机抽样的形式。

  第三节 问卷调查法

  一、基本概念

  问卷调查法

  二、重点题

  1、问卷调查中,提问设计步骤和原则。

  2、问卷调查中,提问内容包括的内容。

  3、问卷调查中,答案设计的形式。

  4、问卷的基本结构。

  第四节 内容分析法

  重点题

  1、内容分析法。

  2、内容分析法的特点。

  3、内容分析的类别。

  4、内容分析的四步骤。

  5、内容分析的长处与局限。

  6、实用内容分析和载体内容分析的不同。

  7、内容分析的研究模式。

  8、判断内容分析制定分类标准是否科学,合理,有效的三原则。

第五节 控制实验法

  一、基本概念

  控制实验法

  二、重点题

  1、控制实验法的四要素。

  2、实验控制法的特点。

  3、实验控制法的种类。

  4、控制实验的方法。

  5、实验控制法的优点与缺点。

  6、控制实验法的关键。

  第五章 传播的社会功能

  学习建议:这一章的内容相对简单一些。集中论述了传播的一般功能,社会功能,以及功能的失调。还介绍了默顿和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功能的研究成果。学习这一章更适合于运用归纳法,找出知识的内在规律,把复杂的知识归类,就很容易掌握,很容易记忆了。

  第一节 传播功能的缘起和概况

  一、重点内容

  1、传播功能研究来源于西方社会学的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并吸收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2、结构功能学派主要从理论角度,研究社会结构,及其组成部分之间在功能上的差异和相互关系。代表人物:帕森斯,默顿。

  3、帕森斯《社会学系统理论的现状和前景》,被称为“结构功能主义”。其本质是为了谋求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均衡,维持遵循现存的社会行为规范的生活方式。

  4、默顿提出“功能分析方法”理论。

  5、传播功能的研究重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一般功能(个体功能)

  重点题

  1、传播个人功能有哪些主要观点?(此题的内容十分重要)

  社交性,自我中心性 瑞士

  皮亚杰 社交性:谈话是试图影响对方或者是在和对方交换意见。

  自我中心性:谈话是在对他自己谈话(自言自语);或者为了同别人发生联系而感到高兴,用这种谈话满足自己。

  工具性 美国

  托尔曼 传播是一种人类行为,既有目的性,又有认知性。有许多传播是属于工具性行为。

  游戏说 英国

  斯蒂芬森 传播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各自的满足和愉悦,有些传播会产生不愉快,甚至是痛苦。

  使用与满足 英国

  丹尼斯麦奎尔 传播的信息功能,发展个性功能,与社会整合功能(一体化),娱乐功能。

  

  2、传播的个人功能和社会功能有甚么区别?

  3、传播的一般性功能和传播的个人功能是一回事吗?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拉斯韦尔提出的社会功能或者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课后问答题,此题十分重要,要认真掌握。)

  拉斯韦尔在《社会中的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书中,把传播纳入社会系统和社会进程之中。

  环境监测功能 通过传播客观,准确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情景,了解足以影响社会进程的机遇或威胁,作为人们决策或付之行动的依据。又称“雷达功能”。 及时发出自然灾害或战争威胁的警告;促成信息交流,巩固社会规范; 某些人可以提高社会地位;等等。 维持,巩固统治地位;等等。 促进不同文化交流。等等。

  社会协调功能 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评论,把社会各部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环境作出有效的回应。 激励和动员群众投入到当前的事件中去,提出对策,抵御有碍于社会安定的各种威胁;等等 对个人有助于对信息的摄取和利用。 避免敏感问题和不利事件的扩散。 防止外来文化的入侵。

  文化娱乐功能 大众传播能够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继续教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促成社会成员共享同一价值观,社会规范,社会文化遗产,增加凝聚力。 积极作用 积极作用 也是他们的一种权力扩张。 起到促成该文化体系的一致性,标准化。

  娱乐功能 赖特提出:大众传播具有满足人们精神生活共同需要,使人们产生精神上的愉悦的作用。 使社会得到休养生息。 借助各种娱乐节目,得到精神的调节。 有助于把统治扩展到生活领域。使其意志和信念得到充分体现。 形成大众文化,削弱高雅文化,精英文化。

  第四节 传播的功能与功能失调

  一、基本概念

  1,显功能,隐功能

  2,传播功能失调(功能障碍)

  二、重点题

  1、大众传播功能的特点。

  2、传播功能失调的具体表现。

  3、功能与功能失调的不同,显功能与隐功能的不同。

  第五节 传播功能研究的发展及其式微

  一、基本概念

  1、授予地位的功能

  2、重申社会准则功能

  3、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

  4、结构功能

  5、功能分析方法

  6、怀特提出的报纸功能

  7、动员功能

第六章 传播的控制研究

  学习建议:

  本章是《传播学概论》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围绕拉斯韦尔的五个W展开。本章是第一个“W”,即“谁”,“谁控制”的问题。学习这一章要把握本章的思路:传播者如何“施控”,也就是传播者对别人控制;传播者如何“受控”,也就是传播者也要受到别人的控制。

  第一节 控制研究的含义及内容

  一、基本概念

  1、控制

2、控制研究

  二、重点识记

  1、拉斯韦尔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是传播学研究的纲领性文献。

  2、传播学研究的两大学派

  第二节 把关与把关人

  一、重点题

  简述各个把关人观点的提出者、主要观点、存在不足(此题十分重要)

  卢因 传播者都不可避免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与角度,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这种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就是把关。凡是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是把关人。

  怀特 第一个把卢因的把关理论应用于研究新闻机构如何进行把关活动,在传统学派中被视为实证研究的经典案例。这项研究通过输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对比,考察信息是怎样被筛选或过滤的。

  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后的信息。 对把关行为做了个人化的解释,没有考虑组织因素。

  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 又称为新闻流动模式。揭示出在整个信息流通过程中存在一条由许多关口组成的“把关链”。1,把关行为可能在新闻传送到报社之前已经由通讯社完成了;2,把关行为不只是选择与拒绝,还会改变新闻形式与内容;3,把关行为并不随着新闻媒介的传播而结束;4,把关过程中反馈很少,也不及时。

  把每个把关人及其作用等同起来,每个关口不分主次。

  巴斯双重行动模式 信息流通中的把关人固然很多,但是最关键的把关行为出现在新闻组织内部,把关过程分为两个阶段:(1)新闻采集阶段;(2)新闻加工阶段;

  第三节 深层控制(受控)

  一、基本概念

  1、潜网

2、《权力的媒介》

  二、重点题

 控制的四种观点(此题十分重要)

   集权主义理论(君主独裁)

1、 国家的安全高于一切,为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必须严格控制自由讨论和信息传播。2,真理是权力的产物,权力是衡量真理的尺度。 意大利马基雅维里

  自由主义理论(自由放任) 1,个人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中最重要的是言论自由;2,人是理性的动物,可以“自我修正”。3,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展开“自由而公正”竞争中在能产生与发展。 英国

  弥尔顿《论出版自由》

  社会责任理论(自我约束) 报刊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还应该主动地,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没有外来的控制的条件下,媒介应该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律)。

  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国家统管) 带有偏见,看作是集权主义理论的延续。

  第四节 控制的四种形态

重点题:

  一、控制形态的四种形态

  政治控制 政府部门对传播的限制与管理,是来自上层建筑的控制,是自上而下。 立法,行政。操纵新闻等等。

  经济控制 最根本的控制,来自经济基础的自下而上的控制 1,媒介的所有权。2,广告;

  受众控制 来自传播对象,由外而内。 主要是反馈:(1)受众通过信件等,直接表达自己对传播的意见;(2)受众通过是否订阅,收听某种媒介,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态度。

  自我控制 传播者对自身主动的约束。是由内而外的。 1)媒介组织对本机构人员的纪律要求;(2)各类传媒从业人员按照行为准则和自身的职业道德对自己行为的约束。

  二、文化控制与其它控制之间的关系。

  所有控制形态都包容在文化控制之中,一切控制现象都在特定的文化大背景下。也就是说,文化控制包含所有控制形态。

  第七章 内容分析和信息交流

  学习建议

  本章探讨的是拉斯韦尔的五W中的第二个W“说甚么”“怎样说”。这一章内容较多,尤其基本概念(名词解释)方面的内容更多,也就是需要记忆的知识较多,而且部分理论知识在理解上面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这一章需要认真对待。

  第一节 内容分析和被分析的内容

  一、基本概念

  内容分析

  二、重点题

  1、进行内容分析从哪些方面着手?

  2、内容分析和其他涉及传播内容的研究的区别。

3、内容分析得出的一般性结论

  第二节 信息含义和信息科学的渗入

  一、基本概念

  1,信息

  三种情况:(1)一般性说法,信息是情报,资料,知识等等;(2)信息概念的实质;(重点)(3)从哲学角度探讨信息的本质,本源。(美国巴克兰德提出的对信息的三种含义)

  2,信息量与负熵

3,信息的三个层次

  二、重点题

  1,信息具有的特性。

  2,传播学引入信息科学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信息的分类及新闻与信息的关系

  一、重点题

  1,信息的分类

2,新闻与信息的关系(如何判断一个信息是不是新闻)

  第四节 控制信息流量的辩证关系

  一、基本概念

1,信息匮乏

2,信息超量

二、重点题

  1,控制信息流量的意义及方法。(此题为课后问答题)

  控制社会信息流量的原因是信息匮乏,信息超量都对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

  信息匮乏的后果:(1)阻碍社会发展,导致经济停滞;(2)导致科技落后,民族处于愚昧状态;(3)导致文化素质下降;(4)不良信息乘机而入。

  信息超量的后果:(1)形成受众逆反心理,冷漠感;(2)是一种人为的噪音;(3)压抑和限制另一部分信息的流通,会产生社会群体压力。

  正确控制信息流量的方法:(1)找出决定社会信息流量的主要因素;(2)善于借助社会系统的反馈机制,调节和控制信息流量。

 第五节 符号制作与符号交流

  一、基本概念

  1,符号;2,信号;3,语言符号(包括特性);4,非语言符号(包括种类);5,编码;6,译码,7,可读性;8,抽绎

  二、重点题

  1,符号的编码与译码。

  2,符号编码与译码的中间性反应。

  3,可读性对大众传媒(报纸,广播,电视)的不同要求。

  4,从语义性角度看,语言的特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0833f2c915f804d2b16c143.html

《传播学概论-重点(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