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过程分析报告

发布时间:2016-09-26 17:05:0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实习报告

2015 2016 学年 2 学期 梅雨过程实习报告姓名 夏新露

一、 本次梅雨过程对天气的影响

1991年江淮地区出现了持续性的大暴雨。包括三次暴雨过程,从5月持续到7月且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7月上旬,为常年江淮梅雨期。73日,长江中下游平原出现大范围降水,降水区域呈东西狭长带状分布,且相邻雨带上降水分布不均匀,其中广东、江西一带出现了强烈的江淮气旋,导致冷暖锋附近出现降温、大风、暴雨等剧烈天气现象。成片暴雨区西至汉口东达东台,南到安庆,北达盱眙。4日福建一带出现了标志性的梅雨准静止锋,锋面两侧温差较小,湿度梯度大。上海、苏州附近有雷暴区,出现强对流天气,降水量明显大于周边地区,风速大于雨带其他地区。雨带内位于宜昌南雷暴高压附近温度约22摄氏度低于附近其他地区。5日随着雨带逐渐东移北伸,长江中下游流域到朝鲜半岛南部、日本岛南部均有大范围降水。雨带内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超过22mm,雨带内降水强度小幅增加,雷暴天气消失。

二、 3~4日各层环流形势

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控制华南地区,整个东亚环流完成了从春到夏的调整,雨带同时北跳,华南汛期结束,江淮梅雨开始,印度季风爆发,副热带西风急流从印度北部跳到高原北部,100hPa反气旋轴线北跳到34°N。梅雨的开始与这个地区温度而持续的西南季风的建立一致。

下面具体分析高空环流形势:

1、 对流层上部100百帕)

南亚高压从高原东移位于长江流域上空中心位于青藏高原上空(高压脊位于30°N以南)。江淮上空维持一个暖性反气旋,在此反气旋形成的同时,其北侧的西风急流和南侧的东风急流也有明显加强的现象。这是因为反气旋环流加强了南北两侧的气压梯度。长江中下游处于这个大高压的前部风向切边最强处,因此这个区域高层辐散作用最明显,高层辐散低层辐合,造成强烈上升运动为之后的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垂直运动条件

2、中层(500百帕):

308时开始,高纬已经形成了双阻型阻塞高压。西阻位于乌拉尔山及其以西整个欧洲地区,此高压系统3-4号整个中心强度有微小减弱但是仍然稳定。东阻高位于颚霍次克海附近,稳定少变。两阻高之间是一宽广的低压槽,35°N~40°N处是一支较平直的西风气流。在贝加尔湖西面的大低槽内,不断有冷空气南下,低纬偏南气流交汇,极易形成降水。

72日起,中纬度高空是平直强西风气流带,其上不断有短波槽生成东移。3巴尔喀什湖东侧和贝加尔湖出现了个稳定浅槽。图中可见高原以及其东部也存在两个疏散的短波槽,两槽渐渐合并,故将加强发展位于华北平原的短波槽快速移动,408时已经入海。北边的高压脊前的西北气流和副高西南气流仍有汇合,可产生降水4日形成了西南涡,促进梅雨天气过程的发展。

西太副高呈带状分布,其脊线从日本南部至我国华南,略呈东北西南走向,在120°E处的脊线位置稳定在22°N左右。在孟加拉湾一带有一个稳定低压槽存在。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盛行西南风,将洋面暖湿空气向北输送,与北方来的偏西气流之间构成一范围宽广的气流汇合区,有利于锋生并带来充沛的水汽,有利于降水的形成。

2、 低层(850百帕):

高纬阻塞高压:高纬仍是稳定的双阻型阻塞高压,高压系统位于乌拉尔山和贝加尔湖附近,高原东部短波槽发展东移。

切变线和低涡:低空江淮切变线为东北-西向,3号江淮切变线上有低涡位于华北平原处,此外3号日本岛南部-朝鲜半岛南侧风有切变线切变线以南有以与之近乎平行的低空西南风急流,雨带主要位于低空急流和700hPa之间3-4号切变线继续东延伸,从汉口到日本岛这一带准东西向切变,低涡沿切变线东移到海上且强度略有加强,在低涡东移过程中,降水和低涡移动一致。从温度场和高度场的配置来看,3号低涡中心冷中心,属于深厚系统。

宽广的西南低空急流出现在切变线以南与之近乎平行,有利于输送水汽,水汽通量幅合产生上升运动,因而降水常常发生在低空急流左侧切变线以南

3、 地面:

江淮流域出现梅雨锋(准静止锋控制),此时江淮气旋已生成,位于低涡东南方向,梅雨锋从低压中心延伸出来。梅雨锋很稳定,两侧冷暖空气温度差异不大,主要表现在湿度差异大,并且降水区域在南北方向上很狭窄,但是降水强度比其他季节强烈得多。江淮气旋在高空短波槽和低涡的影响带动下也会发展并东移。由于受高空短波槽和中空低涡的影响,锋面会产生波动,在低涡中心区和低涡移向的右前方造成强降水。到了74号锋面进一步向东延伸,影响范围增大,气旋系统移动到海面。梅雨锋偏在雨带暖区一侧,梅雨锋前倾,向暖区倾斜。虽然梅雨锋上没有强的温度梯度,但它与江淮切变线相对应,其上有西南涡不断形成和东移,可产生强烈的降水。同时,在切变线之南,副热带高压的北侧存在西南风低空急流,更有利于暴雨的产生。

整层概括为:

低层是东北风或西北风与西南风形成的辐合上升区,水汽凝结易形成降水。中层是无辐散层,高层为辐散层,该处南北两支气流对辐散气流起着加速作用。

三、 梅雨过程发生的主要影响系统(天气系统、行星尺度系统)

南亚高压:它从高原东移江淮上空维持的暖性反气旋,其北侧的西风急流和南侧的东风急流明显加强,高层辐散低层辐合,造成强烈上升运动为之后的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垂直运动条件

阻塞高压高纬形成的双阻型阻塞高压之间是一宽广的低压槽,35°N~40°N处是一支较平直的西风气流。在贝加尔湖西面的大低槽内,不断有冷空气南下,低纬偏南气流交汇,极易形成降水。

西太副高:呈带状分布,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盛行西南风,将洋面暖湿空气向北输送,与北方来的偏西气流之间构成一范围宽广的气流汇合区,有利于锋生并带来充沛的水汽,有利于降水的形成。

西南涡及低空切边线:低空出现的西南涡附近极易产生降水,雨区主要分布在低涡的中心和低涡移向的右前方,且降水随着西南涡的移动加强。宽广的西南低空急流出现在切变线以南与之近乎平行,有利于输送水汽,水汽通量幅合产生上升运动,因而降水常常发生在低空急流左侧切变线以南

梅雨锋:地面梅雨锋两侧冷暖空气温度差异不大,主要表现在湿度差异大,并且降水区域在南北方向上很狭窄,但是降水强度比其他季节强烈得多。江淮气旋在高空短波槽和低涡的影响带动下也会发展并东移。由于受高空短波槽和中空低涡的影响,锋面会产生波动,在低涡中心区和低涡移向的右前方造成强降水。到了74号锋面进一步向东延伸,影响范围增大,气旋系统移动到海面。梅雨锋偏在雨带暖区一侧,梅雨锋前倾,向暖区倾斜。虽然梅雨锋上没有强的温度梯度,但它与江淮切变线相对应,其上有西南涡不断形成和东移,可产生强烈的降水。同时,在切变线之南,副热带高压的北侧存在西南风低空急流,更有利于暴雨的产生。

四、 小结:

本次梅雨天气过程是在高层辐散、中层稳定、低层辐合的环流背景条件下,由中层的阻塞高压、低槽、副热带高压相互配合,形成了低空切变线、西南涡低空流以及地面的准静止锋等天气系统,再加上后倾的高低空配置,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以及垂直运动条件,造成的江淮流域日本岛南部狭长区域内的大范围持续性降水。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057f8b5a8956bec0875e3a3.html

《梅雨过程分析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