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维宁我宁愿我的生命一直在运动中

发布时间:2018-09-23 12:05: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刘维宁我宁愿我的生命一直在运动中

  神秘的东方,有一条追逐太阳之路,它由神话铺就。

  “夸父逐日”,是这条路的起跑线。几千年过去,神话大都演绎成了科学,然太阳依然蒙着层神秘面纱,夸父手杖而成的“邓林”里便一直涌动着不懈的探索。

  过去的五六年里,中国“夸父”空间科学卫星计划,遍召世界科学家来共同探索,有个叫刘维宁的人去国30年后,回来领导这一举世瞩目的专项。

  刘维宁是谁?

  

   3月初的一天下午,记者如约采访了短期回国公干的华裔加拿大空间物理学家刘维宁。

  这名最早与我国大型“夸父”卫星计划一同出现在国人视野中的科学家,坐在北京海淀某酒店的大厅里,着黑白衣,远远看去,沉静儒雅,身材瘦削如明星;开口讲话,却是另外一副浑厚模样。

  经过一段时间的刨根问底,一个“另类科学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他曾经被公认为“少年天才”,15岁便开始了一连串的学业跳级,19岁从中国而美国再加拿大,近30年戎马倥偬,他攀到了职业峰顶,却并不想就此结庐而居,而要回国开始新的攀登――这是他不安分的表面。

  但是,坐在记者面前的刘科学家,始终温和地微笑着,他很实在地谈了自己对科学、对哲学、对文学、对东西方文化的诸多看法与认识,不见尖锐亦无反骨;有些瞬间,我恍惚觉得他更像是个文学教授――他讲情节的构思,文字的巧妙,透析《尤利西斯》的详尽……

  可以这样认为:做科学家是他的职业,他把攀登不止的雄心壮志在这个领域淋漓展演;文学爱好则显示了他的“柔情慢板”。这两条轨道,虽貌似脱节却又完美地统一为一体。

  他说:“在科学与文学的求索中,我找到了刚柔相济的平衡度。”

  

  “中国情结”是回中国的驱动力

  

  《中国青年》:刘老师,您这次回国的主题是什么?

  刘维宁:主要是开几个会,再就是与中科院讨论确定下我今年回国后担任“夸父计划”首席科学家的事情,还要回武汉大学有几个项目和议题。

  《中国青年》:“夸父计划”进展如何?

  刘维宁:先简单说说“夸父”做什么吧。太阳峰年要来了,大家对太阳活动比较关心。太阳活动的“引擎”,是内部浮现出表面的太阳磁场;它是如何产生的,如何被太阳物质运动扭曲以至湮灭的,如何向行星际空间输出大量能质量,如何“撞击”地球,并改变地球的磁场、物质运动和其间的能量释放?这些是“夸父计划”关心的科学问题,浅显的称呼是“空间天气学”。“夸父”从2004年在北京大学的涂传诒院士的领导下开始,吸引了中国领导的十个国家的参与。现在被列入中科院空间科学卫星战略先导专项,已获国务院批准。未来的发展,取决于国际合作的进展。这是我们目前致力的事情。我想说一句,“夸父”的构思是非常宏大的,解决方案又很巧妙,确实代表了国际在本领域的最高水平。国际的参与和关注不是偶然的。“夸父”是我考虑回中国的主要原因。

  《中国青年》:为什么一定要回来?中国的薪水高?还是事业第一薪水第二?

  刘维宁:薪水不是原因。回来有很多种考虑。我在加拿大航天局的地位是很高的,作为政府公务员没有这样那样的压力,生活很安逸。古人说居安思危,我看到的危险,是未来20年什么都是现在的平滑连续。能预见未来是科学家的梦想,但被预见,是科学家的悲哀。

  还有我以前说过:爬到一个山顶是结庐而居,还是下来重新开始新的攀登,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选择也会不同。2005年,我应约写半自传体的《长河上溯手记》时,就预测到有回中国的可能,也就是说:选择回中国前后酝酿了五六年,而不是哪天我醒来说:“我今天好无聊啊,到中国去吧。”

  所以,回中国的驱动力是一种“中国情结”,这同样贯穿在文学方面,这些年我的确写了一些文学作品,但还没有正式发表过。因为这些用东方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表达出来的情感作品,西方人无法真正接受和深切体会。而艺术需要有读者分享,我真正的读者还是在中国。

  

  科学家,是有丰富性格和色彩的人

  

  《中国青年》:我读过您的一些小说,实在说,更认同您是一位作家;您与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认定的科学家,区别很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的科学家,是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从事比如1+1=2这样一件事情的。

  刘维宁:这种科学家确实很多,国外也一样。衡量他一年甚至一生的成功标准,是他的文章发表了多少,论文写了多少。我很尊重他们锲而不舍地敬业,但我有时能舍。我也做科学,一旦投入进去也会很热情。但“知己”是人生的要诀,就算我把所有精力都用来从事科研,可能成就也不会比现在高出多少。我多维多取向的性格,决定了我在从事科学的同时还可以做其他事情。

  《中国青年》:人无法重新再活一遍,所以我仍然想问:假如您专心致志地从事科研,今天会不会已经实现了您父亲的理想,获得了诺贝尔奖?

  刘维宁:诺贝尔奖对我来说真的不重要。我父亲是靠自己的奋斗,从贫困农村走出来的。早年,他看了关于诺贝尔的传记,就给自己定了得诺贝尔奖的人生目标。我非常佩服他,尊重他。但人生应该追求自由,自由就是不给自己加人为的镣铐,不是十八九岁就给自己定下一生的目标。因为你那时能有多宽多高的视野?人生是越往后见识越广,怎么能够遵从18岁给自己定的一个目标去生活呢?

  《中国青年》:您曾经画过一幅三维空间的鱼,进而解释道:“你若把思路拓展到三维空间中,那么在平面中看似无路可走的鱼,其实再窄的缝也能过去。”这话如何理解?

  刘维宁:人都是有这种开拓能力的。现在是技术空间广阔,个人生活空间狭隘,原因是专业分工太细。比如找到一份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尽量让老板满意,自己也开心,回到家有好的家庭,这就是生活。风平浪静时,固然很好,但人生谁能说没有风暴和危机呢?危机来了,你就成了被追到死地的那条鱼。求变敢变的人,在那千钧一发的当口能找到出路。所以随时准备好了,你明天的世界,可能和今天的,都不属于同一个宇宙。对于年轻人来说,要学会拓展自己的思路,不让思想死掉,就会有出路。

  《中国青年》: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兴趣广泛可能让一个人生活很充实,但也可能会因兴趣过于分散而导致事业上一无所成。这点您怎么看?

  刘维宁:人跟人性格与素质不同,才能也有大有小。率性而为,在这里是个褒语。我的性格比较多向,像吹气球,一定是四面平衡发展才自然贴切。比如,体操全能冠军往往不是单项冠军,大都是三名四名,但加起来总分却是全能冠军。没见体操全能冠军事业无成的,名留青史的往往是这种人。大型企业的CEO,政府高层领导,其实都是这种人才居多。当然,这种境界,需要一定的阅历基础才能达到。年轻时,还是要“术业有专攻”,先“脱颖而出”,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性格取向,决定是继续突破,还是平衡发展。

  《中国青年》:您这算不算是给科学家做了重新定义?

  刘维宁:也不是定义吧。只是想让大家了解真实的或者大家想象之外的科学家:科学家也是有丰富性格和色彩的人,不是剪纸式、漫画式的一类概念化人物。

  

  我宁愿我的生命一直在运动中寻找机会

  

  《中国青年》:您少小即被称为“天才”,虽有许多爱好仍保住科学方面能有所长,天才果然存在吗?

  刘维宁:称天才不太妥当,但天赋应该是存在的。父母与同学老师可能经常会说我小时候多有才能,但我觉得我属于比较正常,只是比一般的小孩更爱看书,该玩的时候就玩,不是个特别乖的孩子。成绩好是因为特别会考试,考试时心里没压力,不紧张,做题比较快。

  《中国青年》:读您的文学作品,常折服于美丽深奥的语言功夫,也被其中一些细腻的情节与所营造的情绪而感染。文学能力来自天赋还是后天追寻?

  刘维宁:我倾向于天赋,我的语文只读到初三,就再没受正规教育了。我作为例子可以说明:即使没有搞个中文博士也不一定就比人家差。文学是,只要你感兴趣并把自己的感情激情表达出来,感染了别人,就算达到了目的。技巧在其次。

  《中国青年》:有人认为,简单明了是语言的一种美,有人认为晦涩艰深是一种美,您的语言审美是怎样的?

  刘维宁:这两种美我都欣赏。不过《水浒传》这种白描式的写法,我可以喜欢但我写不出来。而我文学上所受的教育,更多是唐诗宋词那种非常追求文字巧妙的东西,追求文字造句的锤炼推敲以至与众不同,包括司马迁、韩愈的散文等,都在追求奇特诡谲之美,这其实是中国文字的传统审美,对我的影响很大。

  另外,我的追求可能跟我从事科学有关,写文章情节构造时要有一种力度。比如看一座建筑,看起来好像很美,但你一点感觉也没有;如果它看起来仿佛要跳过来或者要飞掉,就有了一种力量。所以要想法在文字的造型韵律以至谋篇布局方面,使局部与整体区域都产生一种力度,这种弹性和韧劲,在你不经意时会反弹过来,给你一种浸透和冲击――我追求这种技巧。

  《中国青年》:说科学是您谋生的手段,文学算是心灵的存放地?这个问法妥当与否?

  刘维宁:文学与科学我都爱好。人都有双重甚至多重性,一般一个作主宰的性格显示出来了,比如说多愁善感或强横霸道,但这两种似乎对立的性格特质又可能是彼此包含的。关键看在什么时候显现。而我幸运的是,小时候性格没有被压抑,父母的教育和包容使我无论在家在学校,喜欢什么就去追求什么,科学、文学、表演、书法、绘画我都可以去追求。年轻时,这种差异会让我觉得其中的平衡不容易找到,有时候不知道自己是谁。成熟之后我当然就知道了。

  《中国青年》:在科学与文学等差异中,您找到的平衡是什么样的?

  刘维宁:写小说的人都知道,到了一定的境界,是另一个人在借你的嘴来说话,达到这种状态,会很愉悦;做科学也是,当你揭示了一种自然的奥秘或找到了一个问题的解决解释方法后,也很喜悦。

  不同之处:解决一个科学问题,有偶然性,绝大多数是不断地攻克攻克发现发现,不断地走弯路,碰到障碍去找另外的路――这个过程会有很多挫折感,有时失望有时放弃,这可能跟一般的去探险去爬珠穆朗玛峰差不多。当你攻克难关之后,有种征服感,属于阳刚一类。当然科学会有由刚而柔的转化,比如很多科学革命,都来自四两拨千斤的巧妙。

  文学则是另外一种思考方式,像是在河上泛舟,在阴阳调和里,算是阴的一面。有时,风暴不期而至,把小舟打入大海,就发生了海明威《老人与海》的故事,阴柔又向阳刚转化。

  《中国青年》: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目前年轻人占半数以上回归体制内的官本位趋势明显,这与大学毕业生工作难找而体制内待遇好关系很大,但在平稳安逸中能出大成就吗?需不需要鼓励年轻人要有点冒险精神?

  刘维宁:我觉得这个无可厚非。人们第一求温饱求安定,有些人一生都不安定都在追求创造,但这是很少数。在中国,当公务员是稳妥的出路,青年人想成为体制内一分子,我觉得不应该受批评。

  西方行为学的一个要点,是假设人的主导性格是风险回避;属于亚性格的冒险,因为稀少而有价值,是成为领袖或成功人物的特征。所以冒险不冒险,和你是否想成为领袖有关系。当然,还有更少一部分人,为冒险而冒险,去登山、去跳伞,给自己制造挑战。我希望,最后这种人,以后能更多。科学家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这种人。一般人是避重就轻,而科学家是迎难而上,算是职业冒险家了。

  《中国青年》:就是说创造需要勇气,创造与成功的关系怎样?

  刘维宁:成功的定义不是很明确。如果说要去当一个亿万富翁,那个好定义,达到了就成功了,但在科学上成功这个定义不是很好下。所以,敢于去追求就是成功。每个人都有想象力创造力,差的就是追求的勇气。学物理的都知道有两种能,势能和动能。势能和位置有关,是静态的;动能和运动有关,是动态的。有些人毕生追求地位,但到了既定的地位,不动,便死寂,失去了追求的初衷。就像高山上滚下来的石头,势能可以转化为动能;这个石头,会和其他的石头碰撞,让死寂的山谷有生机。成功,是势能不断地加大;创造,是把这个势,转变为运动。

  

  我在感情上是个中国人,但是在思维方式上可能又不是

  

  《中国青年》:几年前撒切尔夫人曾经说: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因为无法向西方实现思想观念输出。以您跨国际游走的经验和认识,您觉得她的话是否成立?

  刘维宁:首先撒切尔夫人是个非常傲慢的人,中国人她认识几个?中国的经典她学习了多少?她这番话代表了西方人的一种偏见,但也是一种挑战。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的高端文化层确实没有很大影响力。

  西方思想或思维方式,目前在国际上仍占统治地位,中国人要超越必须真正去了解,不能靠翻译,要知彼,就要“如彼”,真正了解了对手,你才能战胜他。

  以美国为代表的个人主义,我觉得差不多已经到了尽头。最近看了一个旅居中国二十多年的加拿大建筑师乔卡特写的《广厦》一书。中间说道,中国的文化特征,是集权型;西方的,是放纵型,都有局限,应当向中庸的集成型过渡。他认为中国离这一理想更近。他的依据是中国传统坚持的理念,是集体的权利大于个人的权利,从集权向集成过渡,无非是放宽而已。这个例子说明了中国的某些文化优势。

  《中国青年》:西方国家怎样看待中国现在的富裕,是看我们借给西方国家数千亿的债还是居高不下的GDP

  刘维宁:西方感觉更多的,是中国的强大,及对其利益的威胁。同时又很矛盾,没有强大的中国,国际新经济秩序就没了一个重要支柱。慢慢地,我想西方会找到平衡点。大家都是聪明人,知道杠杆原理。用政治作支点,其实是西方的障眼法。至于中国,花钱去搞奥运会,搞世博,有人觉得国家不应该花这个钱,可这是一个大国发展的必然过程。

  《中国青年》:您在西方的时间长于在中国的时间,您更认同自己属于哪一方?

  刘维宁:我觉得自己是一种奇怪的组合。就像写作,有人说我英文写得好,有人说中文写得好,我自己觉得中文写得更好一点。我很喜欢加拿大,她给了我个人不少东西,我在那里做了不少事,从加拿大航天局回到中国,我希望继续在中加合作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我在感情上是个中国人,但是在思维方式上可能又有所不同。

  

  与现代准“夸父”的一席长谈,让我思索很多:

  太阳,是照耀万物生长的明天与希望;

  人类世世代代都想拥抱太阳,以期获得更多温暖与福祉,然而,人类永远无法真正拥太阳入怀,“夸父卫星”无疑是沟通地球与太阳的中间站。

  当“夸父卫星”拍打着翅膀,成功飞向既定位置之日,谁是谁的天使?卫星是太阳的天使?抑或科学家是地球的天使?……

  嗨,谁是谁的天使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天使是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象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04ebe48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a2.html

《刘维宁我宁愿我的生命一直在运动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