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读书人是幸福人

发布时间:2019-09-05 11:20: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读书人是幸福人

谢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结构,找出段落中心句,学会提炼文章主旨。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搜集并处理资料的能力,掌握并学会运用整体通读、专心精读、勾画阅读等阅读方法。

3.能力目标:联系各自的阅读经历和读书体会,理解“读书人是幸福人”的内涵,从而热爱读书、积极阅读,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理解字词句,培养判断中心句的能力,从而更准确的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1.深刻理解“读书人是幸福人”。

2.培养学生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

教学方法:

赏读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组织教学:

教学重点:字词、作者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全文,学会提炼文章主旨,找出中心论点以及中心句。

教学步骤

1.导入

记得我国古代有这样一句话“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在古代人心目中,读书是跟今后的人生幸福密切相连的。古诗也有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什么意思呢?学习不能偷懒!读书学习是非常苦的一件事情。那么在正式学习课文之前,老师想展开一个有关学习的小调查。

1.你读书的感受:A.苦 B.苦中有乐 C.乐 D. 乐中有苦

(选择AB的:你是个诚实的孩子 选择CD的:你是个乐观幸福的孩子。)

2.你读书的目的:A.考出好成绩 B.让家长高兴 C.获取知识 D.不知道

(选择ABD的:你是个诚实的孩子 选择C的:你是个幸福的孩子。)

.作者简介

谢冕: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家。福建省福州市人。1932年生,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

谢冕1948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学术专著《湖岸诗评》、《共和国的星光》等十余种,以及散文随笔集《世纪留言》、《永远的校园》、《流向远方的水》、《心中风景》等。

.时代背景

本文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冕有关读书的一篇议论文,抒发了对北京大学的热爱之情。这种热爱源于北大所给予每一个“北大人”的文明滋养,也包括对北大图书馆的爱和对所有读书人的交流、交往的幸福回忆。可以说,作者对读书的幸福主要是在北京大学这样的文明圣地感觉到的,那么,读书人为什么是世间的幸福人?

.生字词

浩瀚(hàn):广大;繁多。

加惠(huì):施惠,给与好处。

崇高(chóng):雄伟高大。

陶冶(yě):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饱览:尽情地欣赏。

上溯(sù):往上推求或回想。

睿智(ruì):英明有远见。睿,看得深远。

卑鄙(bēi bǐ):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奸诈(jiān zhà):虚伪,狡猾。

往哲先贤: 历代贤明、智慧之士。哲,有智慧;贤,有德行和才能。

.结构分析

议论文三要素是什么?(论点、论据、论证)

在议论文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在议论文中,分论点也很重要,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法和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因果论证)

学生诵读课文。从文章的每个自然段中找出或归纳出中心句,并圈点勾画出来。(引导学生注意中心句的位置和作用,从中心句中提炼文章的主旨)

1)本文属于议论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总结:作者开门见山,在题目中直接表明了文章的观点:读书人是幸福人。

1自然段中心句: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2)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些分论点?

提示:分论点通常出现在文段开头,文段结尾,也有出现在语段中间。

总结:在文章主体部分,作者用三个分论点,层层深入,说明读书为何使人幸福的道理。

这三个分论点分别是:

①人们通过阅读,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

②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③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可能是注定了做一个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

3)这三个分论点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述读书对人的影响的?

总结:第一个分论点是从物质方面论述了读书对人的影响;而第二、三两个分论点则是从精神方面论述读书对人的重要作用,层层深入,充分有力。

4)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结构?

总结: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作者的思路是先总说“读书人是幸福人”的根本原因,再分述读书能增广知识、陶冶精神,与好书结缘能“向善”、“避恶”,最后再重申主旨,与开篇呼应,用“所以——”句完成因果论证。即课文最后一段:“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这个结论句,是逐层深入论述的,是全文主旨,与开头呼应。(提醒学生体会作者思维的严密和逻辑的清晰)

. 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运用整体通读、专心精读、勾画阅读等阅读方法来深刻领会了文章的主旨:读书人是幸福人,作者通过鲜明的论点,严谨的结构,形象生动的语言让我们领会到了读书的快乐,通过阅读,可以舒展心灵的翅膀,让笑容变得灿烂;通过阅读,可以仰望思想的星空,让目光变得深邃;可以搭建理想的阶梯,让岁月变得充实;可以品味别样的人生,让生活充满阳光。希望同学们多读好书,在书香的浸染中,努力作一个幸福的读书人。

.作业

字词、作者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内容分析

教学难点:论证手法

教学步骤

.课前提问

作者、字词、中心论点

.分析课文

1.第一自然段的中心句是那一句?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

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作者为什么认为“读书人是幸福人”呢?

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直接阐明了读书人为什么是世间的幸福人。他总结出了“两个世界”的观

点(“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一个是人所共有的“现实的世界”,另一个就是“为读书人所独有的”“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作者确立了“读书人是幸福人”的主要观点。

“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是指什么呢?

精神世界。

他还由此想开去,提出了以是否具有阅读能力来对幸与不幸作区分。认为:“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不幸的,这种丧失是“不可补偿的”。由此,作者在财富不平等和权利不平等之外,又提出了“精神不平等”,这是由“拥有或丧失”阅读能力所体现出来的。

2.那么,阅读究竟会给人带来什么呢?

作者在第2自然段对此做了概括说明,“能多识草木鱼虫之名”,能“上溯远古下及未来”,也能“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总之,正如作者所说,人们正是通过阅读“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这一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呢?

“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世界。”

3.那么,阅读除了能给我们带来“丰富知识”外,还有什么作用呢?

来看第3段, 3段得中心句是哪一句?

“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比“知识”更进一层的是“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作者用整个第3段来说明这一核心思想。

作者说:人们正是从读古今圣贤、才俊的书才学得人格和学会做人的。这是总说,后面用了8个小句子来作具体说明,名人、伟人,古人、今人,政治家,革命家,文学家,中国人、外国人,众多实例,一一援引,又表述得言简意赅。最后作总结,“一个读书人,是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首句中的“不仅——而且——”是什么关联词?(递进)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起承上启下作用。(自然段12说明读书能使知识增广,自然段3说明读书能使人格

高尚。)

第三段使用的什么论证方法和论据,有何修辞方法?
例证法;事实论据;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

本段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试分析说明。

总结:本段采用了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作者通过对一系列的事实铺叙,强有力地支撑着读书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感化与陶冶”这一分论点。叙议结合,以议带叙,主从分明。这也是这篇文章的一个主要特点。
4.4段进一步论证:与书结缘,就注定能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

这里,作者对书得品味、质地、价值和档次作了优劣、高下之分。作者这种谨慎得区分,也提醒我们“开卷有益”的“卷”要做品味、质地、价值和档次的区别对待。

作者不仅告诉我们读书要读品质优良的一类,并且直言自己“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厌恶暴力,同情弱小,心灵纯净,富于正义感,情趣变得高雅,从幼年到成年,一步步向人间美好境界前进。”

作者接下来又引用了笛卡儿和雨果的名言,一说“向善”,一说“避恶”,也都证明了优秀的书籍多人的教育、感化功能。

这一段的中心句:“读书使人向善……读书使人避恶。”

本段中用笛卡尔和雨果的名言,论证了什么?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笛卡尔的话论证了读书使人向善;雨果的话论证了读书使人避恶。都用了引证法。

5.至此,文章完成了论述。

最后一段“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独句成段,点名主题。 读书可以使人们增广知识,受到精神的感化与陶冶;读书可以使人获得崇高的追求和高尚情趣,还可以使人趋善避恶。

中心句:“读书人是幸福人。”

6.文章结构:总————

.总结

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需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经典的文学名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正如我们的正餐能给我们提供丰富的营养需要仔细咀嚼,同学们因兴趣而选择的休闲的通俗读物正如我们的休闲食品,营养含量不高,只需浅尝。而宣扬暴力、色情的读物正如我们的垃圾食品不但没有营养,反而危害健康,我们应该坚决抵制,同学们选择阅读经典的文学名著或者使人向善的文章,能对我们的思想及认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我们对是非的判别能力,从而自觉纠正自己思想、行为上的不足,并有意识地抵制不良思想、行为的侵袭。从而是自己变得有涵养,有素质。进而成为一个如作者所说的“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

读书(阅读)的方法很多,我们应该不断总结,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书山有路勤为径”,此话不错。倘若再进一步,把“勤读”与“善读”结合起来,讲究方法会读书,“寻得蹊径巧登临”,就能真正进入阅读状态,体验读书的享受。从明天起让我们做一个幸福快乐的读书人

.作业

1.结合自己的经历,以“我的读书史”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

2. 推荐阅读:赫尔曼·黑塞《获得教养的途径》,谭山山《不读书的人是可耻的》。

3.课后题、练习册。

补充资料: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它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对我们的理想、志向、人生目标以及为人处世等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孔子的人生思考与感悟、社会经验和政治智慧,可以让我们获得教益。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在《报任安书》中也透露出著述《史记》的目的,他说“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见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责任,更要尽史学家的职责。

我国史学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讲求“直书”,讲求“无征不信”,讲求忠实地记载历史事实。“直书”即所谓的“实录”。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给“实录”下过十分完整的定义:“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实录”。真实是史书的生命

司马迁都坚持爱不溢美,恶不毁功的实录原则,不管帝王将相、圣人贤者,也不管酷吏佞幸、游侠策士,是其功,坚决写出;非其罪,决不无故添加。

《史记》是一部批判性而非歌颂性的著作。尤其对汉王朝的历史,对当代即武帝时代的政治,司马迁始终保持冷峻的眼光。如对刘邦,在《高祖本纪》,含而不露,到其他各篇就不同。例如在《项羽本纪》中,与项羽一比,刘邦的怯弱、卑琐、无能就相当明显;在《萧相国世家》、《淮阴侯列传》中则揭露了他猜忌臣下的心理和杀害功臣的罪行。

如在《项羽本纪中》,记载有一次他被项羽军追逐,为了自己逃命,竟将自己的儿子孝惠、女儿鲁元推下车去,他的车夫滕公看不下去,“常下收载之”,而他却“如是者三”。即一而再,再而三地把孝惠、鲁元往车下推。有一次项羽被围困,军粮断绝,为了解围,说要杀刘邦的父亲,刘邦却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意思是说,我和项羽都是北面受命,(古代君王是南面而坐,臣属都是北面听命。)“怀王”是楚汉纷争前立起来的楚王。我们曾约为兄弟之好,这样说来,我的老子即是你的老子,你一定要烹你老子,那么请分给我一杯肉汤喝吧。这是很无赖的手段。

刘邦在当了皇帝后,曾当众人面讽刺自己的父亲。据《高祖本纪》中记载,刘邦当皇帝后,在宫殿修好后,大宴群臣,宴会上他当着众人的面对父亲说,他说:“是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他说:父亲你年轻的时候常说我是无赖之徒,不能治产业,不如我二哥;现在我当了皇帝,看看我所成就的大业,和二哥比哪个多?哪个大?当着众人的面质问、讽刺自己的父亲,这也可以看出他的所作所为了。

另外,还记载刘邦当皇帝后,叔孙通为他制定朝仪(上朝的仪式),引群臣行礼,他顿时飘飘然,说:“吾乃今日知皇帝之贵也”,说,我今天才知道做皇帝这么尊贵,滋味这么好受。完全是一副小人得志、得意忘形的嘴脸。在《张丞相列传》里,还写出刘邦大白天拥抱戚姬,周昌去奏事,正好碰上,吓得回头就跑。他厚着脸皮追上周昌,骑在周昌脖子上问道:“我何如主也?”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君主呀?戆直的周昌干脆也答道:“陛下即桀纣主也。”说你是和夏桀商纣王一样的昏君。刘邦的行为太不像话了。

在《萧相国世家》中写刘邦猜忌功臣,而在《淮阴侯列传》中,更具体地揭露了刘邦诛杀功臣的罪行,借韩信之口,道出了“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一封建社会君臣间只能共患难而不能共安乐的现象。“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意思是野兔被捉住杀死,养来打猎的狗也就没有用,被烹了。高飞的鸟被射下,弓箭就搁置一边了。这是比喻。“敌国破,谋臣亡”是重点,敌国被攻破,敌人被消灭了,出谋划策的有功之人也就活不成了。

作者正是通过这些不避忌讳的描写,揭露了作为汉代开国之君的刘邦真实的面貌,这在当时是很需要些勇气和胆识的。

文天祥(123666日-12831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人,南宋末年文学家,爱国诗人。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积极的参与社会实践,社会发展,而不是远离社会和社会发展。

鲁迅是现代中国的一面精神旗帜,批判精神是鲁迅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批判精神主要包括批判时弊、批判国民性、批判自我三方面。嬉笑怒骂皆文章。

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宣扬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乔治·戈登·拜伦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等,并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

劝学诗

宋代 (宋真宗)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此诗为北宋第三位帝王宋真宗赵恒的一首诗,用“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来劝勉学子读书上进,这几句诗虽然有着鲜明的功利倾向却在民间广为流传。“千钟粟”指官员的俸禄,形容高官厚禄。“黄金屋”指代荣华富贵的生活,“颜如玉”指代美貌的女子。(古人学而优则仕)

1.孙敬是汉朝信都(今冀州市)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嗜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

孙敬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瞌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留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每当他累了困了想打瞌睡时,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从这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奋苦读。

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负笈担书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

2.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决心要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想睡觉时,就拿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醒来,再坚持读书。

3.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4.晋孙康家贫,冬夜映雪光读书;晋车胤家贫,夏夜练囊盛萤, 借萤火虫的微光读书。后以"映雪囊萤"形容夜以继日,苦学不倦。

5.宋·范祖禹《司马温公布衾铭记》:"以圆木为警枕,小睡则枕转而觉,乃起读书。"圆木警枕:用圆木做枕头,睡着时容易惊醒。形容刻苦自勉。

6.牛角挂书,比喻读书勤奋,学习刻苦。《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7.韦编三绝:比喻读书勤奋。《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

8.闻鸡起舞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efef9f9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ac.html

《13.读书人是幸福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