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劳动特点―创造性

发布时间:2020-01-12 23:47: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教师的劳动特点创造性

教师的创造性比一般劳动的创造性更具有灵活性。灵活性主要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景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教师劳动的对象既不是死的自然材料,也不是没有意识的动物或植物,而是具有各种独特品质的社会成员。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着不同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秉赋、能力,不同的气质、性格,不同的思想行为,而且它们又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总之,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个人,每个学生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再者,教师的劳动对象还具有主观能动性,是自我教育的主体。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大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让学生在亲自体验中感悟人生,从而逐渐完成由他律到自律的社会化过程。这说明,学生并不是消极的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影响。同时他们也影响着整个教育过程。任何教育活动,都不是教师的单向作用,而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作用。教育对象的这些特殊性必然会使教育过程和教育情景异常复杂和多变。而且,随着学生的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特点还会愈加明显。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主要并不在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发现,而在于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中塑造发展中的人。

    1、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教师不仅要针对集体的特点(共性特点)进行教育,而且还要针对学生的个体特点(个性特点)进行教育。通俗地说,就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一刀切一锅煮,必然会导致教育的失败。原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曾说:学校是培养人的,而不是制造机器的。学校不是工厂,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都是一句句规格相同,功能相似的考试机器,那么,只能说,这所学校的教育是失败的。当时,南开中学之所以被推为巨擘,正是因为她不强调考试成绩,而注重于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南开之所以成为一代名校,就是因为她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日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叱咤风云的豪杰才俊。我国以往的教育则过分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的发展,导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创造性不足。有位教育专家说过,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培养不出创新精神的学生。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劳动是具有较大的创造性,他的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对教育教学原则、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内容的运用、选择和处理上。教育有规律可循,有原则可遵,但无死框框可套,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尤其是教育的对象是复杂多变的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运用什么原则以及怎样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创造性。同样,教育有方法可依,但无定法可抄。教育内容不同,教育对象不同,教育条件和教育水平不同,所运用的教育方法也不同,没有一种教育方法是能够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同样的教育方法在一种情况下是适用的,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就完全不适用的。照抄别人的或以往的经验,通常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因此,教师必须根据不同情况创造性的选择教学方法,并经常寻求和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加工上。教师备课就是在于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教材的加工,就向导演对剧本的再创造一样,教师对教材也需要再创造。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围着教材转,教材是圣经,是惟一,教师只要紧扣教材落实教材,就算完成教学任务。新课程提出课程不等于教材,生活世界都是课程的范围。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剪裁加工,使之更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4、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育机智上。简单地说,教育机智就是一种对突发性教育情景做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的能力。教育工作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教育条件不可能毫无差异地重复出现,因此,教育工作绝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式和模式。――教无定法;教育是心灵的撞击,是情感的交融和呼应。苏霍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在这种情感的交融中,教育情景往往是难以控制的,事先预设不到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情景的细微变化,迅速机敏的采取恰当的措施。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常常能够巧妙的利用突然发生的情况,或者创设新的情景把教育活动引向深入,或者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教育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在课堂上,意想不到的事情经常出现,如果教师处理得不恰当,就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有位老师在上《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当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时,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站起来一本正经地说:

   “老师,课文里多了一个字。

   “多了一个字?老师听了,感到有些疑惑,便追问说:

   “多了一个什么字?

   “多了一个'字?

多了一个',这位同学很自信地说:课文里有这么一句话:班长斩钉截铁地说……'班长叫斩钉截,后面不是多了一个'字吗?他的话音未落,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有的学生笑的前仰后合。这位同学见大家这么一笑,顿时脸涨得通红,手足无措,十分尴尬。这位老师也火上浇油,说:你的意思是班长姓',名叫钉铁'?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说完,同学们笑得更厉害了。这时,发言的同学羞愧得无地自容。

从此,这位同学再也不愿举手发言了。

这位老师的处理方式不仅仅伤害了这位同学的自尊心,而且可能会失去大多数学生对教育的信任。

    另一位老师在讲《就义诗》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老师处理得就很艺术:

    一位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还有后来人误读成了还有后人来。大家听了都哄堂大笑,教室里严肃气氛顿时化为乌有。而这位老师从容不迫地说同学们,你们在笑什么?这位同心读的意思并没有错呀!这时教室里顿时静了下来。老师接着说:“‘还有后来人'意思是还有接班人'还有后人来'意思是还有人接班'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教师又亲切地说:当然,意思不变,并不等于说这位同学把书上的内容读对了。他所以读错,是由于没有看清楚的缘故。如果仔细看,认真读,就不会出现这种不应该的差错了。我们再请他为大家读一遍好吗?学生听了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这时,那位站着的同学情绪更加激昂地读了起来。

     总之,教师劳动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创造性。马卡连柯指出:一般地说来,教育学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的一种科学。这一概括不仅反映了教育科学的特点,而且也充分反映了教师劳动创造性的特点。

     以往有人认为,教师的劳动,只起传声筒贩运知识的作用,只是简单的周而复始和循环往复。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有人认为教师的劳动就是认为一听一讲之间就完成了,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语文教学乃至其他功课的教学,果真是这么一回事吗?又说:我想,课堂教学既然是一讲一听的关系,教师当然是主角了,学生只处在观众的地位,即使偶尔举举手答个问题,也不过是配角罢了。这在学生很轻松,听不听可以随便。但是,想到那后果,可能是很不好的。特级教师于漪也指出:教师不是把整理好的知识预先包装好,一包包传给学生,而是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探求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辨别、分析、归纳,亲自获得知识。这说明真正的教学,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经历一个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生命的成长。而要达到这种情境,教师必须开展创造性的劳动。一些教师之所以会感到自己的劳动枯燥乏味、缺乏创造性,并不在于教师劳动本身不具有创造性,而是在于他们没有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劳动所包含的创造性,或者根本就没有去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ed9008584868762caaed5a8.html

《教师的劳动特点―创造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