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方可明异同“对照”才能辨真伪

发布时间:2016-12-02 18:41: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摘 要】生活中的人、事往往需要通过对比才能辨识其真实面目。同样,课堂教学的内容也需要比较、对照才能明异同、辨真伪。本文主要选取了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对比教学的几组例子来说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课文或知识点可以拿来比较,从而让师生将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更到位,进而获得更深、更新感悟的道理。

  【关键词】比较 明异同 对照 辨真伪

  生活中的人、事往往需要通过对比才能辨识其真实面目。同样,课堂教学的内容也需要比较、对照才能明异同、辨真伪。其实,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课文或知识点可以拿来比较,从而让师生将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更到位,进而获得更深、更新的感悟。

  下面是几组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对比教学的例子。

  一、《醉翁亭记》中的欧阳修与《湖心亭看雪》中的张岱到底谁快乐?

  课堂上正兴致勃勃地与学生品味着张岱内心的快乐,突然,一位学生问道:“老师,张岱与欧阳修谁快乐?”相信大部分师生肯定认为欧阳公快乐些,我认为不尽其然。不妨一起来比较一下两人的快乐吧。

  《醉翁亭记》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是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后所作,文章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此文以“乐”为主线,将“山水乐”“四时乐”“宴饮乐”“太守乐”串连于一体,“乐”的气氛可谓散布全文。由此观之,欧阳公因为子民生活得快乐而感到无比的自豪与开心。其实不然,当时作者仕途失意,内心充满了难以派遣的郁闷之情,我想这种“乐”应该只是作者暂时用于慰藉自己受伤的心灵罢了,要不文章里怎会有与“乐”如影相随的“醉”呢?欧阳修苦也!其内心的苦闷无法派遣,只能“醉”里寻乐,不过还好,自己治理一方,百姓生活和谐、怡然自乐,多少能给予他一些欣慰。可再美的景色终究有消逝之日;再清冽的酒水也会有饮尽之时;再愉悦的宴席总有遣散一刻。最终只能是面对“夕阳在山,人影散乱”的苍凉景象而心生“苍颜白发,颓然期间”的悲凉之感。可见,作者的“乐”,“乐”得并不畅快,“乐”得勉强,满腔的愁情是剪不断理还乱。而《湖心亭看雪》中张岱的“乐”与欧阳公的“乐”全然不同,张岱的“乐”可以说是“乐”的真谛,那是发自心底的真“乐”。此文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全文虽然“乐”字从未提及,但“乐”却浸润于字里行间。试问能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冰天雪地里去赏玩那种寒意透骨而不近情的景致的人能有几何呢!而张岱却?小舟、拥毳衣独往湖心亭赏雪,且所见并非“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西湖美景,只不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而已。张岱傻吗?他不傻,而是“痴”,他是真正的痴迷于大自然,完全摆脱了世俗的烦扰,心灵一片明净,就像西湖的雪景般透亮。他把故国之思深深地埋藏在了雪景里,悄然释怀,超凡脱俗,虽无宴酣之乐,也无丝竹之欢,却自得其乐。

  二、满腔热血,壮志难酬――《诉衷情》(陆游)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对比品味

  初中语文(语文版)课本编排了陆游的《诉衷情》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时不妨将这两首词进行对比,以便更准确地把握两人的思想和词风。

  南宋词坛,最足以钦佩者当首推陆游与辛弃疾。作为南宋时期的爱国志士他们两人都有着力图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却又有着满腔无处挥戈、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无奈;作为当时的文人他们又有着相似的生活背景(当时金兵南侵,南宋政权危机四伏,大片国土沦丧,而昏弱无能的南宋王朝却偏安江南,折节求和)和艺术风格。对比阅读陆游的《诉衷情》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我们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

  先看陆游的《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再读稼轩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诉衷情》上片开头“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再现了往日豪情壮志、驰骋沙场雄姿。“万里”赴边关,“匹马”戍城池在空间上形成强烈的对比,大有“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匈奴血”的豪迈气概,宛如铜鼓钟罄之音,慷慨激昂。“梦断”一转,当年守边抗敌的日子恍如旧梦已然成为历史,形成了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转向悲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上片以“醉”“梦”领起,追忆当年与众将金戈铁马、弑血杀敌的英雄气概。

  再来看两词的下片,《诉衷情》下片进一步抒写理想破灭,情感由悲凉化为沉郁。“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三句一唱三叹:“靖康耻、犹未雪”的悲愤、“一事无成鬓先霜”的酸楚、“情到伤处泪自流”的悲凉令人不不堪回首。一个“空”字道尽了作者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宣泄了对当时“紫醉金迷、西湖歌舞”的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慨。“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给此词画上了一个无奈的结局。词人没料到,自己的一生会处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他的心系于国难,身却僵卧“沧洲”。仿佛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被折断了羽翼摔落到地上痛苦呻吟。最后只能奋笔疾书“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聊以自我慰藉。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下片开头“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继续渲染众将士抗敌杀胡的激烈场面,接着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两句抒发了作者希望退敌报国、功成名就的远大理想,读来尽显意气昂扬、雄姿英发之气。而文末却笔锋陡转,情感急剧而下,“可怜白发生!”犹如一把大锤重重地砸下,一座矗立苍穹的大厦颓然倒塌。凌云壮志尽成空,一切皆徒然!慷慨中透出无限的悲凉,令人顿生秋意。   对比两首词不难发现,两词风格十分相似,如出一人之手,开头都抒发了词人“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结尾都是心生悲凉之感,全词则充满了感伤国运、感伤己身、感伤人生沉浮、更感伤报国有志却挥戈无门的悲愤之情。

  三、对读《终南别业》、《饮酒》(结庐在人境),解读两诗“禅”意

  陶渊明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正如许多大师所说是“形同神异”,但他们的《饮酒》(结庐在人境)和《终南别业》则有”神”似之处。

  我们先看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居闹市,却不受尘俗的烦扰。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后句“心远地自偏”作了回应:只要思想上远离了官场的污浊,自然就宁静淡泊。这几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 “心远”一词则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近乎空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显得是那样地怡然自得,物我两忘。 从“悠然”二字可见诗人所为所见并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是偶见,突出了偶然性,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二句是对全诗作总结。 “真意”即真趣,即人生之理,造化之趣,“忘言”于静谧的瞬间使人觉得一切仿佛不是在尘世,而是来自天界的神韵。在陶渊明眼里,人间世事、人生得失都是自然宿命,他把生命中的痛苦和磨难妙解于心、归化乌有。

  再看王维的《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起笔点出诗人不喜尘俗,而信奉“佛”“道”。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几句中“独往”“空自知”“一行、一到、一坐、一看”使诗人那种“无我之境”的空灵尽显无遗。正如俞陛有评曰:“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后两句:“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重点在“偶然”二字,突出一切皆非刻意所为,处处都是自然巧合,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凡脱俗的风采。

  纵观全诗,诗渗“禅”意,流动空灵,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远离人间烟火之“神”,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正像胡应麟《诗薮》和黄周星《唐诗快》所评:使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

  横观两首诗,不难发现陶王二人的诗都多少蕴含“禅”意。如果说王维是“诗佛”,那陶公可称得上“佛中佛”。

  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可以拿来比较的内容很多,如果教师能找准契机,将课文或知识点多些进行对比品评,相信学生会学得更投入,悟得更透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e99e200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08.html

《“比较”方可明异同“对照”才能辨真伪.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