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技术发展简史

发布时间:2016-10-21 21:00:5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陶瓷技术发展简史

摘要:中国陶瓷史开端于距今10000年的新石器早期鼎盛于唐宋时期。从实用功能主导的粗砂陶到现在陈列于世界各大博物馆的中国各朝代精美瓷器,实际上反映了中国陶瓷工艺的不断发展体现中国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本文将以时间历程为主线,从陶瓷材料和烧制工艺的角度,简述中国陶瓷技术沿革。

关键字中国陶瓷工艺 材料 烧制 沿革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纵观历史,中国陶瓷技术很长时间领先于世界,以至于在英语中,“陶瓷(china竟成了中国的代名词。面对今天博物馆内造诣高超,精致华美的陶瓷文物,乃至身边繁多悦目的现代陶瓷制品谁又能想象,陶瓷的发端仅仅作为剩物的容器?中国一代代陶瓷工艺者的革新和传承造就了辉煌灿烂的陶瓷工艺史。尽管陶瓷没有列入我们津津乐道的四大发明,但陶瓷工艺确确实实是中国人值得骄傲的创造。除去艺术造诣的探索,陶瓷制造工艺,也曾令世界为之惊叹。

取材上说,新石器早期粗砂陶材料多是先人就地采掘的土壤而后期则是使用瓷石原料从简单的陶土原料使用到瓷石原料发现应用, 这是我国先民在陶瓷原料从自然使用到工艺应用的科学进步。

烧制工艺上说,发展则更为显著。新石器时代横穴式窑和竖穴式窑造出原始陶器烧成温度只有700℃左右。而后经历两次重大技术突破,第一次为商周时期的印纹硬陶烧制工艺成熟,它从陶器的最高烧成温度1 0 0 0℃ 、平均烧成温度9 2 0 ℃ 提高到印纹硬陶的最高烧成温度1 2 0 0 ℃ 、平均烧成温度1 0 8 0最高温度提高了约20 0 ℃ 之多, 实现了我国陶瓷工艺史上的第一次高温技术的突破;第二次突破是在隋唐时期北方白釉瓷烧制工艺上实现的 它从原始瓷的最高烧成温度1 2 8 0℃ 、平均烧成温度1 1 20 ℃ 提高到北方白粕瓷的最高烧成温度1 3 8 0℃ 、平均烧成温度1 2 4 0℃ , 最高烧成温度又提高了约1的℃ , 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瓷器的最高烧成温度, 实现了第二次高温技术的突破[1]

1 陶器技术沿革

11 新石器时期

最早在一万多年以前, 我国的先民已经会使用陶土。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下层中与打制石器共存的粗砂红陶罐,是目前发现的世界最早期陶器。仙人洞遗址上层中发现的陶器有夹砂红陶、泥质红陶、细砂或泥质的灰陶,器型除了罐外还有壶等等,说明我国先民在制陶上的进步,是从简单的陶土原料使用到原料加工再应用发展起来的,这是陶土原料工艺产生与应用取得的成就

我国古代制陶工艺首先是原料的选择和加工。所需原料要选择含铁量高、粘性适度、可塑性强的粘土,一般还要在粘土中加羼和料(石英、长石、砂石粉末、草木灰、碎陶片末等),目的是增强陶土的成型性能和成品的耐热急变性能,提高成品率。

值得一提始见于距今约4 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印纹硬陶相关文物发现大多发现于我国江南地区和东南沿海一带印纹硬陶与陶器的最大不同是在它的化学组成中含有较少的Fe2O3Fe2O3在陶器可以充当着色剂作用

因为新石器时期陶器的用料不甚讲究,大部分出土的陶器质地粗糙疏松, 出土时都碎成不大的碎片, 只有个别能复原成整器[2]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也是中国数千年陶瓷文明的奠基石。

另一方面新石器时代烧制技术也比较简朴,主要有横穴式窑和竖穴式窑两种陶窑入窑焙烧是制陶器的关键工序,烧成温度一般为800~1000℃。最初人们可能在平地上堆放柴草,将坯体放在其上点火烧制,这种方法由于火力不集中达不到一定温度,致使所烧陶器质量差,成品率低。后来人们便发明了陶窑,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新石器时代的陶窑主要有横穴式窑和竖穴式窑两种。横穴式窑较典型,它由火口、火膛、火道、窑室和窑箅组成,窑室呈圆形,底上有窑箅,箅上有许多火孔,由火膛进入的火焰,经火道和火孔到达窑室。竖穴窑的窑室在火膛之上,火膛是口小底大的袋状坑,有多股垂直的火道通向窑室。

12 商周时期

到了殷商时期,开始出现瓷的雏形。而此时的制陶工艺也开始有了长足的发展,陶器的造型开始多变,而且还有不同品种不同花色的印纹硬陶出现。自公元前1 6 0 0 年的商代到公元前221年的周代是原始瓷出现时期,是从陶到瓷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釉都比较薄,釉中助熔剂的含量一般已增加到20 % 左右, 特别是Ca O有较大的增加正是由于助熔剂含量的增加和这一时期烧成温度的提高才使釉的形成成为可能。但是应该说商周时期的釉是在商前时期的陶衣和黑色泥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化学组成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两个时期釉的主要差别就在Ca O 含量的提高可以设想,商周时期,人们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逐渐认识到在釉的配方中使用石灰石或草木灰以降低釉的熔融温度,使它在当时所能达到的温度(1 2 0 0℃ 左右) 下烧成光亮、透明和不吸水的釉相比起原是瓷器,最高温度提高了约200℃之多,实现了我国陶瓷工艺史上的第一次高温技术的突破[3]

原始瓷器比印纹硬陶含有更少的Fe2O3,一般在3%以下原始瓷内、外表面都施有一层厚薄不匀的玻璃釉,其颜色从青中带灰或黄色到黄中带青或褐色一般胎釉结合不好,易剥落釉中Ca O含量较高,一般称为钙釉,它是我国独创的一种高温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温釉

2 瓷器技术沿革

21汉晋时期

两汉时期,陶瓷工艺开始出现显著的提高和发展。在西汉,由商周发展而来的上釉制陶公一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这个时期的釉的颜色也开始增多,出现了彩绘陶。到了东汉,特别是东汉晚期,南方的青釉瓷烧制成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瓷陶分家,瓷器开始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这些瓷器较原先的陶器,它的外观更加坚实更加致密,胎质更加细腻,釉色也变得澄澈透明,强度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而青釉瓷的出现与南方越窑,主要是因为当时南方盛产瓷石,并将瓷石单独运用于胎面的制作原料中。[4]

青釉瓷在我国南方烧制成功,首先应归功于南方盛产的瓷石由于当时只用瓷石作为制胎原料,因而就形成了我国南方早期的石英-云母系高硅低铝质瓷的特色南方青釉瓷的釉是以Fe2O3 为着色剂而呈现略带灰或黄色调的青色,一般都较薄釉中很少残留石英和其他结晶,釉泡大而少,一般较透明釉中Ca O的含量一般已增加20%左右,烧成温度已提高到1200℃以上,高者可达到1300℃ ,形成了我国传统的钙釉[3]

东汉为分界点,我国的釉瓷趋向成熟,摆脱了原始瓷釉粗糙表面,也显著地提高了瓷器质量。

22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在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史称“南青北白”的制瓷系统至此完成。最显著中国北方成熟的白瓷烧制技术一般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铁,器物烧出后必然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青色来。如果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小于075%,烧出来的就会是白釉。古代白瓷的制作,并不是在釉料中加进白色呈色剂,而是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和釉料加工精制,使含铁量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这样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就能烧制白度很高的白瓷。他们在白釉瓷的胎中加入了含有高岭石较多的高岭土或者高岭土。白釉出现于北朝。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中国至今所见的最早的白瓷。(图1)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图1)

分析白瓷的成分,北方白釉瓷釉含Fe2O3极低,一般无色透明,但习惯上称之为白釉。釉层亦较薄,属透明玻璃釉但因胎釉交界处往往出现含有多量钙长石晶体的中间层而使釉具有一定的乳浊感。有些釉中Ca O含量也和南方青釉瓷差不多,应属钙釉。但也有少数釉中Ca O含量相对较低,K20MgO 却相对较高,从而形成钙(镁) 碱釉或碱钙(镁)釉。[3]

烧制技术到了隋唐时期我国北方的河北又发现了大燃烧室、小窑室和多烟囱的小形窑。这种窑更有利于温度的提高,这是继第一次窑炉结构的突破后的又一次突破,遂使我国陶瓷达到了最高的烧成温度不难看出烧成温度的提高和窑炉的改进是密切相关的,它们共同为我国陶瓷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创造了非常必要的条件[3]另外,隋末唐初匣钵的使用和装烧工艺的改进,也促进了烧制工艺的进步。

23元时期

宋朝到来标志中国陶瓷工艺鼎盛时期来临。不管是胎质、釉料还是制作技术、所表现的主题方面都较前一个时期有了较大的提高。

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官、哥、钧、汝四窑、龙泉窑、建窑和景德镇窑都是以其丰富多彩的颜色釉瓷而著称于世。除上面所提到的以Fe 203 着色的青釉还在继续发展和提高外,还出现了以氧化铜着色的红釉。而这些名瓷釉已不是前面所说的都是透明的玻璃釉,而是在烧制过程中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而形成析晶釉、分相釉或二者兼而有之的分相析晶釉典型的析晶釉当属杭州南宋官窑的黑胎青釉和龙泉黑胎青釉(哥窑)。它们的釉层都比较厚在烧成过程中都会析出一定量的钙长石微晶,结合釉中的残留石英微粒和小釉泡形成的多层结构而使釉具有强烈的乳浊感。[3]

从南宋官窑、龙泉窑青瓷釉的化学组成分析,南宋官窑、龙泉窑釉配方技术超过越窑的釉配方技术。南宋官窑、龙泉窑釆用石灰碱釉的配方技术取代了越窑一直沿用的石灰釉配方技术,烧造出粉青釉和梅子青轴。越窑釆用的传统石灰釉配方,石灰釉高温粘度小,釉面光泽强,釉层透明度大,烧成过程中容易流釉。南宋官窑、龙泉窑采用的石灰碱釉配方技术,解决了石灰釉在高温烧造过程中存在的流釉缺点。特别是石灰碱釉高温粘度大,烧成过程中不易流釉,可以达到多层厚釉烧造的工艺要求,改变了传统的一层釉施釉工艺,采用多层釉的施釉工艺,使釉质温润如玉。石灰碱釉的配制成功,是我国古代青瓷轴料配方工艺技术的一大进步,其不仅仅是釉料配方的科学配制,还使施釉工艺得以创新。[1]

24明清时期

明以后,景德镇即烧制以CoO 着色的釉下彩青花和以CuO 着色的釉下彩釉里红,以及二者相结合的青花釉里红,开创了多彩高温釉下彩先例,特别是青花瓷一直是景德镇烧制的最大宗和最具特色的长盛不衰的产品Fe2O3 ,CoO ,CuO ,MnO等金属氧化物以及它们之间相互搭配着色而成的各种颜色共同形成了景德镇五光十色的颜色釉瓷与此同时,景德镇的釉上彩绘瓷也逐渐兴起到了明代中期即烧制成一种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所谓斗彩成化斗彩瓷即是以色彩鲜艳丰富、釉面洁白滋润、纹饰生动和制工精细而成为明代彩绘瓷最高水平的代表,一直为各大博物馆及私人所珍藏到了清代又出现了全以低温釉上彩绘画的五彩瓷,其中以康熙五彩瓷最为著名,随后的雍正粉彩瓷亦同样受到重视

25近现代时期

随着工业文明影响中国,中国制瓷原料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化学的进步极度的丰富了制瓷原料单从质量来说,近现代瓷器往往为了适应人们日常需要具有多种特性和更耐用的特性。从制作原料方面来看,陶瓷餐具的分类有镁质瓷餐具、镁质强化瓷餐具、强化瓷餐具、贝质瓷餐具和骨瓷餐具等。镁质瓷餐具强度高,耐酸碱,无铅毒,容易洗涤;而镁质强化瓷则强度还要高,可以说是超高,脆性却不高,高白度,釉面光洁,经久耐用。强化瓷餐具则耐破损,釉面乳白,手感细腻。贝质瓷餐具则经过两次高温烧制,无毒不褪色且不易破碎。骨质瓷用料考究,制作精细,标准严格,它的规整度、洁白度、透明度、热稳定性等诸项指标均要求极高。由于高档骨质瓷工艺复杂,制作较普通日用瓷困难,其生产技术难以普及。

3概述

综合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一个结论中国陶瓷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两条主线:一制造原料的发现;而是烧制工艺的进步

制造原料来说,新石器陶器采取就地取材的原则,因为原来的原因釉的形成并不理想所以成品也比较粗糙;两汉的发现值得大写一笔,瓷石的利用促进了陶与瓷分家;隋唐时期高岭土的加入,使得白瓷得以诞生,形成著名的“南青北白制瓷系统;宋元明清时期的石灰釉以及其他上色材料的发现,为瓷器添上斑斓色彩艺术性大大增强;近现代中国在工业文明的影响下,制瓷材料更是日新月异,纷繁材料陶瓷注入新的生命。

烧制工艺上来说,主要是两大烧制技术的突破。第一次突破是在商周时期的印纹硬陶烧制工艺上实现的它从陶器的最高烧成温度1000°C、平均烧成温度920°C提高到印纹硬陶的最高烧成温度1200°C、平均烧成温度1080°C最高温度提高了约200°C之多,实现了我国陶瓷工艺史上的第一次高温技术的突破;第二次突破是在隋唐时期北方白釉瓷烧制工艺上实现的它从原始瓷的最高烧成温度1280°C、平均烧成温度1120°C提高到白釉瓷的最高烧成温度1380°C、平均烧成温度1240°C,最高烧成温度又提高了约100°C,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瓷器的最高烧成温度, 实现了第二次高温技术的突破

每一轮的技术革命,每一次工艺革新,都为陶瓷注入新的生命使它们展露艺术无与伦比的绮丽。

参考文献

[1]叶国珍,叶宏明,叶佳星.中国古陶瓷工艺与技术科学研究[J].中国陶瓷工业.2015,(3):8-14

[2]李家治.简论中国古代陶瓷科技发展史[J].建筑材料学报,2000( 01)

[3]朱振峰.中国陶瓷工业的现状与发展[A].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日用陶瓷专业委员会2003年年会暨日用陶瓷行业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 2003

[4]苏文斌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研究[J].艺术科技2013( 0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e1d00eb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0d.html

《中国陶瓷技术发展简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