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湾区天河镇各建制村及姓氏概览

发布时间:2014-03-08 04:58:5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龙湾区天河镇各建制村及姓氏概览

氏族村落

上篇:建制村

 

天河镇老街小巷交叉密布,且较狭窄,其中三甲上丼头老街,旧时是远近闻名的永强三条街之一(另外两条大街是永中寺前街、永兴下垟街)。街区人文景观颇丰,垟心屋巷、西岸巷、板桥巷、三宅巷、天凤巷、八柱台巷错落有致,别具一格。古时,有“三甲十地”之称,分别为垟心屋、西岸、竹房底、二宅、上金、后凤、高轩、后津、丼头、路头。现辖17个建置村。分述如下:

 

 

一、郑岙村

郑岙村位于天河镇西南片,紧挨大罗山生态园区,西南山区与瑞安市接壤,东面为沉积平原。由郑岙、河银、西垟头3个自然村组成。盛唐时有郑姓人迁入居住。其地南西北三面环天马山、郑岙山、茅垟山。明弘治、万历《温州府志》,清乾隆、光绪《永嘉县志》,均作郑岙。

郑岙村共有240户、945人,男性507人、女性438人,有孙、程、方、蔡、曹等46个姓,人口最多的为孙氏,共有382人。村庄总占地面积200亩,耕地327亩,主要种植水稻、蔬菜等作物,山林面积4565亩,主要栽种松、柏、杉、黑荆树等树种和杨梅、梨等果树,经济收入可观。

西垟头自然村。座落歪头山西麓,天河东水库西南岸山中,海拨400余米。因位于郑岙村田垟西边山上而得名。有陈、曾、林、赵等姓村民19户、104人。主要从事花卉等种植业。1955年,由于建造天河水库,该自然村整体搬迁至瑞安市河口塘、天河镇。

河银自然村。座落天马山麓,有程、王等姓31户、155人。主要从事乡村工业、农业。现有60%的人口移居天河镇南面的郑岙新街。

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天河为郡城南郊的一片无边无际的海域。此后经日长月久的潮涨潮落,逐渐冲积成海涂。当时的渔民在海上作业,郑岙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渔民良好的避风港。故郑岙是天河镇最早有人居住的村。清时属永嘉县华盖乡一都。新中国建立前相继属永嘉县城河乡、天河乡。新中国建立后相继属永嘉县天河乡、永强人民公社天河管理区、天河公社,瓯海县三甲乡、天河乡、天河镇、瓯海区天河镇、龙湾区天河镇。

郑岙村山明水秀,幽静雅致。位于大罗山东南西垟头的天河水库,1955年开始动工,至1958年建成并成功发电。海拨560米的“百家尖”顶峰,矗立在大罗山的西南面。近年来基础设施日益完备,已制订旧村改造规划。交通便捷,有2000米长的优质水泥路面连接永强大道直达村庄。村民主要从事乡村工业和第三产业。特别是运输业,起步较早,从业人员多,通过规范化管理,已获得“平安农机示范村”称号。

 

二、西前村

  西前村位于天河镇偏西南方向,西靠大罗山,北接天凤村,东与筑城村为邻,南与蒲门老鼠山遥遥相望,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以所辖西岸底、前房两地段组合命名。习称三甲十地的十四个地段,在该村就有上新屋(垟心屋)、前房、西岸底三个。全村649户、2757人,男性1407人、女性1350人,有王、张、叶、姜、金、许等63个姓氏村民居住,其中王姓1528人。外来务工人员为2000人。耕地面积670亩,其中水田622亩。山地

亩。滩涂沿岸线长189米,是村民的养殖基地。村庄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大小街巷分布均称,相互连结。19853月命名的上新屋巷、西岸巷、板桥巷、三宅巷,都为已浇灌了水泥路面。

  西前村村民世代务农,以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等为主。改革开放后,村民自办家庭企业蓬勃发展,主要产业有生产民用电器、标准件。目前已有两家上规模的企业生产的多种系列墙壁开关,出口中东、北美等地区。

  西前村历史悠久,文化古迹丰富,文人名士辈出。村内有建于新中国建立前的“水仙娘娘宫”,有书法大家王荣年故居旧址,上新屋有1952年建造的“解放桥”,村东南面三棵百年古榕树参天,枝繁叶茂。著名爱国外交家王鸿年、被誉为“20世纪东南一支笔”的书法家王荣年,法学家王鸿荣、教育家王鸿仁。及王羽、王飞、周加敏、王鹏飞、王炳文、王绍国、王剑波、王炳银等一众乡贤,都是西前村人。他们在不同的领域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西前村村容村貌建设不断改善。2003年,村两委投入资金在三宅巷口建造标志性的建筑物牌坊,邀名人撰写楹联:“栎宇冲云新颜盖旧貌三宅闾巷今安在,沧桑变幻故园满彩霞先生桥北遗址兴。”重视生态环境建设,路旁河畔植种麻黄、樟树等各种树木及垂柳、翠竹、腊梅、杜鹃花等。投巨资治理开发金山河,建成长达3000多米的沿河绿化带。村内一条水泥路直达金山寺、青峰宫,为长辈进香拜佛活动提供方便。

  西前村于1987年获“瓯海区文明村”称号。妇女主任陈春香获“温州市孝敬父母好儿女、孝敬公婆好媳妇”称号。经过几年努力,整个村居逐渐形成一桥、二河、三巷的格局。

 

    三、筑城村

  筑城村位于天河镇中心地段,东邻环川东路,靠近三星前阵自然村,南毗二甲村,西靠天马大街,邻近西前、三星村。全村分为3个自然村,原辖三甲竹房底、二宅地段,称之筑二;后又辖凤头及南华村,形似城墙,故名筑城。共有402户、1753人,其中男性924人、女性829人。有王、蔡、陈、程、池、丁等67个姓氏居住,其中王姓948人。占地面积约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5亩,其中385亩;山地202亩。有中共党员40名、村民代表48人、村两委成员8人。村民主要从事五金电器、皮革、酚醛塑料模压、民用电器配件、工程塑料、货物运输等家庭式工业。2006年人均收入9000元。

  筑城村有“长春园”,重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坐落于二宅地段,为王氏始祖墓地。园后为五间二层阁楼,楼前设有长13米,宽5米的巨型照屏,正中书有草体“福”字,左右两旁写有“敬祖”、“睦族”大字。园对面有“思源阁”,为王鸿章题写。南面的文化长廊里,镶嵌在右侧围墙内有三块青石质“普济众”纪念碑,记载着前辈先贤开凿河道、挖掘水渠、兴修水利的丰功伟绩,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创业守成。

  筑城村王氏宗祠西面有天河文化乐园,为天河镇文体活动的中心地带。2000年建成,投资120多万元,历时2年。园名由时任瓯海区委书记的翁锦武题写。乐园内有“驻春亭”、“凝晖亭”,“竹林七贤”壁画、“科普画廊”、“计生文化长廊”,是天河镇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理想场所。天河镇文化站、图书馆、天河镇健身舞协会、老年体育协会等单位均在此挂牌运作。2005年被市人民政府授予“金海岸文化明珠”称号,后又被命名为“金海岸文化网工程”。

  筑城村在2003年拆迁开通永丰大道。2004年开办筑城农贸市场,由于集市贸易扩大,大明豪家具馆、三甲大药房、社区警务室、华南卫生室、天裕堂药品零售有限公司、城泰模具配件总汇、天上人间美发中心、生胡酒楼、中国移动手机销售部等企业商店相继沿街设立,商业日趋繁荣。老人协会为使老年人老有所乐,在祠堂桥西首建立“怡沁亭”,亭内配置电视机、VCD等设备。

 

    四、天凤村

  天凤村原为天河乡后凤村,是天河镇的中心村之一,位于市级旅游景区天柱寺南面,南邻天柱寺南路的独池儿(已填埋),与西前村底屋比邻,西倚秀丽的金山,北靠主流河道直路河。合作化时取“天”、“凤”二字名社,后沿用为队名和村名。清光绪《永嘉县志·乡都》载有后凤之名。全村有358户、1556人,其中男性798人、女性758人。共有王、李、项、周、钱、季、叶、郭、朱等63个姓氏居住,其中王姓有1249人,占全村总人口83%。外来务工人员约500人。总面积2.5平方公里,山林1100亩,农田220亩。种植水稻、大小麦、番薯、油菜、豆类等。

  天凤村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销售铁皮。主要是经营江苏、安徽、广东、福建等省一些大型国营、民营企业的废料铁皮。以后逐步形成了专销各种规格的天凤铁皮市场。现又发展加工业务,形成以开平、分条、压花、剪、割、磨、贴一条龙销售服务,主要用于民用电器、汽配、摩配、化工、制药、机械设备等诸多行业。2006年村集体收入60余万元,民用电器和铁皮市场为支柱产业,年总产值1亿多元,人均收入7143元。

  天凤村环境优美,古迹丰富。境内有游泳池和占地10万多平方米的天然生态湿地。贯穿南北的天马大街从村东经过,对外交通便捷。天柱飞瀑、道隐古洞、眺海岩、飞来石、观海寺等景观古迹,为历代名家如谢灵运、张又新、张璁、王瓒所赞赏,留下不少诗文,增添天凤村的人文风采。

  天凤村的天马大街口(以前为兴仁桥)有供老人休闲的“幸福亭”,再往北100米,有百年树龄、受国家2级保护的无柄小叶榕,青翠苍盖,是村民平时纳凉休息的场所。再行100米,就是三甲有名的“天主堂”。2004年,全村投入200多万元经费,整治村容村貌,兴建天凤大楼和凤鸣园。

 

    五、高轩村

  高轩村东邻天津村,南接三星村,西靠天马大街,临近天凤、西前村,北毗沙城镇永阜村,离镇政府所在地较近。相传最早居住这个地段的人名叫高轩,后遂以高轩名村。原与天津村为同一个村,于19812月,因体制变动而分为两个自然村。全村324户、1462人,男性766人、女性696人,共有王、陈、冯、胡、孔、李等18个姓氏居住,其中王姓为810人,占总人口55%。外来人口500多人。耕地面积270亩,山林333亩。

  高轩村于改革开放前,从事农业生产,种植水稻、番薯、大豆、小麦、油菜、糖蔗、棉花等粮食、经济作物。林场种植松、杉、黑荆树、防火树等树种。一个劳动日如有1.2元的报酬就是富裕户了。改革开放后,村民逐渐向家庭企业转移,工业产业迅速发展,主要从事民用电器和铁皮市场经销。2006年铁皮市场成交额1亿多元,村集体收入50万元,人均收入10800元。

  为建设和谐社会、人文村庄,村两委制定村容村貌近远期整治规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拆建天河镇第一条新街。1998年投资150多万元,建成了占地8亩、达2000多平方米的“高轩小苑”,逢年过节,均有温州、杭州、青岛等市、区著名的京剧、越剧、瓯剧名家名团莅临演出,营造村庄的文化氛围,成为村民文化娱乐的场所。又在南面河边的设立健身场所。目前高轩村正在规划建设贯通永强大道和滨海大道的主干道环镇南路、金凤路。

  高轩村历来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4812月,天河地下党总支成立,王挺杰任书记,为天河的革命工作作出了贡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获“市级文明村”的称号;1990年,村党支部被评为“省级先进党支部”。

 

    六、天津村

  天津村北毗天河新街,南临天马大街,永强大道从南北穿越而过,正在建设中的环镇南路是贯通永强大道与滨海大道的主干道,规划中的金凤路也将是未来天河中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据三港殿原桥条石记载:清道光九年(1829)记录原名为后津,后由村名更改为天津。村民口传有“后增”之说,因“津”和“增”方言读音相同而误。民间惯以南为前,以北为后,后津位于环川之北而称为后。津为渡口码头、阜头之词义。村位于沙城河和环川相连处而合为津,此为村名由来。全村228户、968人,其中男性502人、女性467人。现有耕地面积167.4亩,山林面积240亩。村民以种植水稻、番薯、棉花、油菜、糖蔗、蔬菜等农作物为主。

  天津村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重视滩涂围垦,现有海涂面积115亩,大部分被开发成水产养殖基地,为村民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滨海高新工业园区建设以来,村民产业向规模化经营转变。主要以生产民用电器,来带动其他家庭手工业。九十年代兴建天河综合市场,占据天时地利,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众多客商加盟经营。1996年建造塑料包装市场,商家买卖有方,门庭若市。2006年人均收入

元。

  天津村为天河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天河邮政所、天河农村合作银行沿街而立。村中有古庙“三港庙”,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981年,投资200万元,重新修葺。1996年,投资90万多元,建成天津文化宫,是村民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中心。有一条100多米长的“文化路”,连通永强大道。文化宫边有“太阴宫”,过去要舞龙灯、划龙船时,先要在此祭拜禀告,为村民开展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七、三星村

  三星村位于天河镇中心区,天马街以东,环川河以西,共辖堂西、丼头、路头、上金、祠堂前、新星6个自然村。南接筑城村,西邻天凤村,北与天津村交界,东与金益村隔河相望,属天河镇老街区。因村民聚居丼头、路头、上金三地,象三星列布,故名三星村。与邻村相比,地势偏高,堂西此地,有人称高园。村委会在上金自然村。全村600户、2398人,男性1254人、女性1144人。有王、孙、邵、季、赵等68个姓氏居住,其中王姓1129人。村两委8人、共产党员69名,设10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41名。全村面积150亩,耕地490亩,山林595亩。

  1958年,天河乡乡址设在三星路头。1965年,天河管理区设在三甲街叶氏三层楼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习称三甲十地的丼头老街成为永强南部的商业中心,天河供销社、合作商店,货物充足,顾客盈门。西垟头的番薯干,郑岙、河银、岭北垟的八月柴,海边的螃蟹、跳鱼、蚰蠓等海货都集中在这里销售。形成了村民自由集市的唯一小农贸市场。

  改革开放后,三星村调整种植结构,集约经营。“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温州市爱尔无公害蔬菜示范场”相继落户,使小村成为浙南地区最大的蔬菜种植基地。依托省级蔬菜科技示范基地,带动村民在占地500多亩土地上种植优质无公害高产蔬菜。2002年开始,菜农们逐步把竹架大棚改良成坚固耐用的钢骨大棚。又与省农业厅,市、区农业局联手合作,投资近100万元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建成一条长300米、宽4.5米的水泥路。又投资30多万元修建了田间机耕路5条,计650米。成为运输便捷、排灌自如的新型蔬菜基地。2006年,人均收入1万元。

  三星村历来人才济济,王毓英、王文亚、王伯隆、王来珠、王志兴,均为该村人,他们在不同领域各有建树。村民历来有喜爱文娱活动的习俗,文革前,组建有民乐演奏队,自编自演节目,为村民送去欢乐。村内有古迹八柱台,即迦蓝殿所在地。后面有砖木结构的小戏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三甲和平京剧团经常在此献演传统经典剧目。

  改革开放后,投资20多万元,兴建“三星农贸市场”。1975年,政府部门为解决集镇地段居民的生活住房问题,将一部分居住困难的村民安排在前阵,以后扩至祠堂前、新星等地。1999年,“家家福”超市入驻开业,方便了周边群众。

 

    八、二甲村

  二甲村位于天河镇西南部,东邻新川村,南靠天马山,北与筑城村接壤,西邻浙江省千亩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村落沿二甲河西岸呈块状布列。清光绪《永嘉县志·乡都》作二甲。全村190户、803人,其中男性421人、女性382人。有李、张等45个姓氏居住,李姓161人、张姓114人。现有耕地面积280亩,山地面积27亩,住宅面积5.6万平方米。

  二甲村以主要养殖、运输、民用电器、五金加工、塑料造粒等产业为主。2006年村经济总收入6251万元,其中农业收入91万元、工业6000万元、商业及建筑运输业收入159万元。人均收入9030元。目前,全村拥有规模较大的企业2家,在外投资办厂的3家,在江苏、湖北、石家庄、广东、南京、天津等省、市经商的达100余人。

  二甲村重视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新中国建立初期,就有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的传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通郑岙河至二甲河道,其间被村民尊称为“劳动伯”的李景弟,因工作出色,于195211月,被评为“浙江省水利工作劳动模范”,19533月,任永嘉县人民政府委员,19547月当选为省人大代表。1987年建成村办公大楼;2005年投资30万元修建健身活动乐园,内设灯光球场、乒乓桌、标准健身器材;2007年,投资100余万元,创办了羽毛球馆。近年来,捐款10多万元,在小河两旁建成水泥栏杆,移载樟树数百棵,美化村庄环境。村北至村南建有“永泰桥”和“永安桥”。

  二甲村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30年来,全村共培养出大学生40名、中学高级教师1名、小学高级教师2名,正局级干部1名、龙湾知名企业家2名。曾任新加坡共和国新福州艺术院院士和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长的张开桢,即其村人。

  二甲村有道教圣观祖师爷殿,始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近年捐资80余万,兴造新殿。以示人寿年丰,国泰民安。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为额定演戏日。

 

    九、金益村

  金益村位于天河镇东南面,东与滨海园区相连接,南毗庄泉村,西靠天津村,与三星村隔河相望,北与天河镇府相邻。因三星村丼头上方为上金,此处位于丼头下方,故称下金,后易名为金益。有金益、下金下2个自然村。全村340户、1450人,男性752人、女性698人。60周岁以上老人155人,育龄妇女522人,共有12个小组,外来务工人员680人。全村有金、王、项、孔、张等54个姓氏居住,金姓为705人。总耕地面积205亩,山林面积60亩。

  金益村原以种植水稻、糖蔗、棉花、番薯、大豆等农作物为主。改革开发后,以生产民用电器为核心,带动液压机、自动仪表制造、五金配件产业发展。新世纪电器有限公司,为村支柱企业,产品远销中东、欧美等地区。2006年,全村总收入近亿元,集体收入80万元,年人均收入9300元。

  2003年,由老人协会发起,乡人、村委会合资兴建“金星桥”,缩短了与三星农贸市场的距离。村内有金凤东路,连通永强大道及滨海大道。近年来修建了下金河的东面河坎,安装上不锈钢护栏。改善了村容村貌。

  金益村有廒桥,即明清时盐廒边的桥,名称一直延续至今,见证旧时盐业的历史。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建有天河镇第一座放影场所三甲电影院。在金氏宗祠对面,投资建成了“还春园”,作为村民文化娱乐活动中心。2004年,投入150多万元,重建金山南麓的“杨府观”,为开展佛教活动,提供了舒适恬静的场所。

  现在,全部村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300多户、572间民房参加农村住房保险。150名老人办理了公交IC卡,145位老人、945位村民还分别享受了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失业农民基本生活补助。村内第三产业发达,博士楼、迎宾酒店、阳光酒楼、医疗卫生室、天瑞汽车维修中心,深受村民欢迎。日升民工子弟学校、里仁电脑职业教育也在该村落户,为实施义务教育,普及科学知识作出了贡献。由于村两委工作出色,1970年获“区级村庄整治合格村”、“温州市四星级民主法制教育示范村”称号。

 

    十、庄泉村

  庄泉村位于天河镇的中心地段,距镇人民政府驻地百余米,东依正在兴建中的滨海园区,南接新川村,北与金益村接壤,西面以丼头桥为界,隔河与三星村相望,永强大道贯穿南北。有永庄、永庄下2个自然村。清光绪《永嘉县志》载有庄泉之名。全村有706户、3094人,男1617人、女1477人。有朱、王、陈、张、郑、项等69个姓氏居住,朱姓有1407人,占总人口的55%。外来人口5600余人。村辖12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23亩,山地13亩。

  庄泉村于新中国建立初曾属天河乡,1958年公社化后,取“永远走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之意,并寓庄泉之名,取名“永庄”,称永庄大队,后改称为庄泉村。村中街巷错落有致,上有上河、下有横河经过。改革开放后,土地进入规模经营,村民创办家庭企业,经济飞速发展。二、三产业发达,2006年度全村经济总收入5.1亿,其中工业收入4亿、商业收入1500万,其他各项收入9056万,村民人均收入10574元,村集体收入189万元,拥有总资产4260万元。

  庄泉村民用电器起始于1971年,从个人合伙的家庭小作坊经十余年艰辛创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如四通松日有限公司、豪意、金本、安泰、浪奇、尤凯、利佳、豪星等多家电器产品,远销中东、北美、东南亚、西欧等国家,外商慕名而来,络绎不绝,形成了远近闻名的温州市民用电器市场。农副产品市场开业以来,日交易额节节攀升,人本超市、联华超市、迦南希伯仑超市、五洲超市已陆续加盟。庄泉东路的螺丝街,生意红火。

  房地产开发业异军突起,占地16.7亩,建筑面积达2万平米的“罗景花苑”,五幢楼房,大小房间150余套,与城市相依、同自然融合。投资500万元的村综合办公大楼正在施工中。永丰路、庄泉新街、永强大道庄泉段为商业中心街,繁华热闹。村内有50多家中国联通、移动销售店。有通顺酒店等30余家餐饮,康特药品零售有限公司、庄泉药店等3家药品销售店。村内还有30家服装专卖店、18家鞋行、23家日用品商店。村内交通发达便利。

  20OO年,镇政府投资30多万元,建造了庄泉绿岛,为村民晨练的好去处。全村有60岁以上老人300多,老人协会每月发放月工资160元、保险金340元,使老年人真正达到老有所乐,老有所养。村两委每月支付7000余元,组建由协警参与的夜间巡防队,确保村民人身财产安全。2001年,镇政府投资1200多万元,建成占地30多亩的天河一小,解决了附近村民子弟及外来务工子女的入学难问题。

 

    十一、新川村

  新川村位于天河镇东南面,东临滨海园区、南毗建丰村、西与三星村耕地接壤,北邻庄泉村,连接海涂的三甲浦蜿蜒而下,90%村民居住在永强大道两旁,住房临街而立,均可做店面。据当地《王氏宗谱》记载,宋王氏始祖自福建赤岸迁居三甲,后在南部住地开了一条新河,以三甲别名环川,故名新川。又因荡地中有突出的巨石,原系海中礁石,故别名浮礁荡。全村有205户、889人,男性462人、女性427人。有王、蔡、曹、陈、程、周、项等49个姓氏居住,王姓为481人。耕地面积60亩。

  清光绪甲午(1894),环川先贤王世良负责三甲浦陡闸,为方便管理,搬迁至附近居住,为迁居新川村第一人。此后,为方便出海及发展滩涂需要,逐年有西前、上金、后津等地村民陆续迁往浮礁荡、太平荡、十七份、大宗荡等4荡两岸,又称前岸、后岸居住。1986年,整体搬迁至现在的永强大道沿街居住。

  新川村先民发挥靠近沿海滩涂的自然环境优势,从事晒盐、张虾务等滩涂作业;利用荡园种植番薯、棉花、大豆、西瓜等农作物。又有一部分村民外出养蜂,收入可观。改革开放后,以加工、制造、销售工程塑料、铜铁帽顶、套杆套壳、自动仪表、鞋类加工、墙壁开关为主要产业,经济不断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村有轿车145辆(含7辆面包车),二轮摩托车、电动车278辆,为天河镇之最。

  新川村整体格局为长方形,道路纵横。北面的三甲浦路,沿路有天河电线厂、天河塑胶电器厂;位于村中心的泰城路,东西走向,为天河环卫所驻地;与永强大道交叉,东西延伸的新川东路,附近居民在此自由集市贸易,初步形成了一个小型的集市贸易场所;新川西路的南面,就是作为文物古迹的“巡检司”旧址,现为天河镇中学所在地。

  新川村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建立新川小学。王木生、郑景康等人曾在此任教。19625月,教育部门派三星村王炳才主持学校日常工作兼任教,因学生逐渐增加,校舍不足,由大队出资新盖二层楼房一间,将原先合为一体的教室与办公室分开。文革期间,下乡插队的市区一知青成为一名新教师。他们为培养新川村的人才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新川村文化底蕴丰厚,人才辈出,汪旭升、任爱霞夫妇先后获得博士后学位,为振兴祖国、发展经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十二、建丰村

  建丰村位于永强大道西南面,北邻巡检司,南毗司南村,东与滨海园区相望,永强大道穿村而过。1984年由司南村析出组建独立支部,村民取“建设四化、丰衣足食”之义,简称“建丰村”。全村有224户、907人,男性473人、女性434人,有章、姜、周、郑、赵等54个姓氏居住,章氏人口最多。耕地面积240亩,山林面积175亩。

  原建丰、司南隶属永嘉场一甲,为一杂地,面积不大,称之为爿,后分别称之为前爿、后爿。新中国建立前相继属城河乡、天河乡。新中国建立后又归属永嘉县天河乡、天乐乡,温州市永和乡,永强人民公社天河管理区、天河公社,瓯海区天河镇、龙湾区天河镇。

  建丰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其他手工业为副。在荡园上方种植早、晚二季水稻及大小麦、油菜等作物,路下种植糖蔗、番薯、黄豆、蔬菜、西瓜、甜瓜等农作物。1978年改革开放后,村民在自己家里办起了小型企业,主要从事民用电器、工程塑料造粒再生、铜件加工、注塑、酚醛、塑料模压等行业。2006年,人均收入8800元。为了扩大再生产,彻底改变小打小闹的圈地经营模式,多年耕耘,使建丰村出现一批商界名流,如吴振汉,现任南昌温州商会党支部书记、会长,南昌市五星阀门厂总经理,五星铜带厂董事长。现任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南京市政协委员、经济促进会会长、南京市十三届人大代表章吉洪,投资4亿元,在江宁创建“温州商业街”。

建丰村经过多年的发展,有年总产值1亿多元的温州拓博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年产量5万吨化工原料甲醛的温州佳和剂有限公司和温州月球胶木电器有限公司,他们为带领村民奔小康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村两委非常重视村容村貌建设。2006年,投入3万元,创建了建丰村健身小苑,为村民办了一件大好事。

  建丰村还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革命烈士施公弟、戴金生,血洒战场,为国捐躯。

 

    十三、司南村

  司南村地处镇政府所在地以南,与之相距1.5公里。因地处昔时巡检司旧地之南而得名。永强大道从村中穿过,北通温州市区,南达龙湾海城街道,交通便利。全村有250户、1058人,男性561人、女性497人。有王、叶、丁、涂、刘、冯等57个姓氏居住,人口最多的为王氏,共计420人。总面积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6亩,山林599亩,村占地面积599亩。全村有2个自然村,另一为岭北垟村,清光绪《永嘉县·乡都》中就称岭北垟。因村庄所在田垟位于天马山北面而得名。岭北垟自然村现有10个姓氏,村民15户、67人。

  司南村于新中国建立前相继属城河乡,天河乡。新中国建立后又归属永嘉县天河乡、天乐乡,温州市永和乡、永强人民公社天河管理区、天河公社,瓯海县庄泉乡、瓯海区天河镇、龙湾区天河镇。

  司南村主要种植水稻、蔬菜等作物。2006年村集体总收入为36.2万元。拥有家庭个体企业90多家,集体企业8家,主要生产小五金、民用电器,部份家庭作坊进行来料加工,年人均收入9500元。

  司南村有王辅、王廷一、王厦闽、王景琨、王通林、王喜恩、王恒山等众多博学多才之士。天马山脚有矿泉,名茅湾(马湾),泉水清澈可鉴。经检测,富含矿物质,在未使用自来水之前,为优质饮用水。此泉如遇久旱之灾,也总是细水长流,闻名于大罗山东部区域。村中有建于明天启五年的屿照堂,经文革劫难。1998年,筹措170万元,予以重建。现在优雅、恬适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充分彰显水乡江南的灵秀、清新。

 

    十四、新河村

  新河村位于天河镇南部,坐落天马山叫客岩下。因郑姓祖先于清朝咸丰年间从平阳县蒲门迁此定居时,在此地和中和(中厂)、蒲门(下厂)各盖了一座草房(俗称茅蓬厂),三厂之中此地又在上方,所以又叫上厂。解放后此地开凿新河,村以河名,沿用至今。全村有399户、1652人,男性855人、女性797人。有王、曹、徐、缪等69姓氏居住,其中王姓216人,曹姓182人,徐姓170人,缪姓126人。外来务工人员2512人。总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0亩,山地面积350亩。

  新河村于新中国建立前相继属城河乡、天河乡。新中国建立后继属天河乡、天乐乡,均属永嘉县。永和乡、永强人民公社天河管理区、天河公社,均属温州市。1981年起属瓯海县天河公社、庄泉乡、瓯海区天河镇、龙湾区天河镇。

  新河村自古以来以滩涂作业、耕种为生。主要种植水稻、番薯、蔬菜、棉花等作物。历史上曾流传着“囡儿嫁给下垟厂,刮风下雨走不上”的民谣,一条又小又窄的黄泥路,一下雨就打滑,让人谈路色变。改革开放后,村民从事民用电器生产、五金加工、加油站、铁皮市场、奶牛基地、矿山开采、运输等行业。村民王宪福,养殖80多头奶牛,创办天河先福牛奶厂,年产值达120万元,“先福牛奶”为温州农业类知名名牌,先后被评为温州市级龙头企业,2006年获第二届中国温州特色农业博览会银奖,王先福获“温州市首轮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称号。2006年全村总收入2700万元,人均收入9771元,村集体年收入为220万元,集体资产达到820万元,矿山开采年收入1000万元,工业产值1.2亿元,涉农经济收入40万元。

  新河村村容村貌日见改观。现在村内交通便捷。投资200万元正在兴建的“天马公园”,南北又置两个小憩亭。全村现有60岁以上老人170位,人均每月发放养老工资530元,多数人居住集体兴建的老人公寓。

  村党支部书记曹利华当选为“市人大代表”,被评为“富民书记”。该村党支部也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获“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锋工程”等称号。

 

    十五、中和村

  中和村位于天河镇南端,北邻新河,西挨蒲门新村,东南与海城街道接壤。滨海大道、永梅公路贯穿而过,公交21路大禅寺终点站设在村中,地理位置优越。中和与新河、蒲门村并称“三栏厂”,因地处三村之中部,故俗称“中厂”,又为表示和睦之意,取名“中和”。由老村(三座厂和横河头)、新村组成。全村有205户、902人,男性456人、女性446人。有陈、张、郑、黄、罗、戴等56姓氏居住,其中陈姓271人、张姓134人、郑姓120人。该村经几次征地后,现有耕地77亩,山地面积30亩。

  中和村新中国建立前相继属永嘉县城河乡、天河乡。新中国建立后继属天河乡、天乐乡,温州市永和乡、永强人民公社天河管理区、天河公社,瓯海县天河公社、庄泉乡,瓯海区天河镇、龙湾区天河镇。

  中和村世代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蔬菜等农作物。下垟的荡园,是中和原有的重要种植基地,以种植番茄、糖蔗、甜瓜、棉花、柑橘等经济作物为主,为村民主要的经济收入。邻近沿海,水产养殖也得到发展,主要养殖河蟹、草鱼、七星鱼等水产品。改革开放后,中和村产业格局发生变化,以家庭企业为主要模式的水暖洁具、五金、电器、仪表冲床、制冰、标准件等行业迅速发展。商贸、服务业等逐渐昌盛,村民人均收入达万元。

  中和村在外商人遍布,而且还出现了众多的商业名流和巨子。罗云远,现任武汉市温州商会会长、武汉温商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辖下的湖北“现代五金机电城”总投资就有3亿多元。曾任村支书的陈定杰,现任湖南浙江省商会常务副会长,外地驻长沙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他们是在外中和人的杰出代表。

  中和村自然人文独特,坐落于村内的长蛇山,历史上曾为海防据点,东部有明朝防倭烟墩遗迹。近年因滨海新区建设,对东部进行大面积的石料开采,山体逐渐缩小。阊门宫旁边的横河坝口,是通往梅头、瑞安的必经之路,村民在此设坝,用人力把过往的船只绞过坝口,同时收取一定的过坝费,俗称“绞坝”。二十年前,尚可见推动绞轮绞船过坝的场景。

  中和旧村南首有中和基督教堂和基督教会聚会处,是两处毗邻而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村西的横河之畔,建有天河二小,教学设施一应俱全,为就近子弟入学提供了方便。村东的村民健身乐园也正在施工中。2007年,中和村进行旧村改造,老村密集的厂房开始标准化改造,连通新旧村和外部的一横一竖两条主干道也已经建成,逐渐形成了便捷、合理的村居格局。

 

    十六、蒲门村

  蒲门村即是自然村,又是蒲门村民委员会驻地。座落在老鼠山下,位于天河镇最南端,南与海城街道相邻(三栏厂中俗称下厂),分为新村(移居大蝉寺)和老村2个自然村。因郑姓祖先于清嘉庆年间从平阳县蒲门来此,于现在的新河、中和各盖的一间茅蓬厂中,此地为最下方茅蓬厂,故又叫下厂。后族人为不忘祖籍平阳蒲门,改名蒲门,沿用至今。全村有371户、1490人,男性774人、女性716人。有郑、鲍、毕、戴、蔡、陈、罗、钱、徐等70个姓氏居住,人口最多的为郑氏,共有783人。耕地面积78亩,山地面积80亩。

  蒲门村于新中国建立前相继属永嘉县城河乡、天河乡。新中国建立后继属天河乡、天乐乡,温州市永和乡、永强人民公社天河管理区、天河公社,瓯海县天河公社、庄泉乡、瓯海天河镇、龙湾区天河镇。

  蒲门村因家居沿海平原,村民主要从事农业、乡村手工业,以水暖、器材、洁具、五金加工、电器配件为主要家庭经济收入。2006年人均收入9000元。

  蒲门村有始建于清乾隆辛酉(1741)的蒲门阊门宫(俗称娘娘宫),坐落在长蛇山与老鼠山的交界处,为二进四合院式庙宇。由于天河地形偏高,河流水位高于他地,靠设水闸蓄水成河。故在阊门宫前设坝,永强、瑞安的货运船只通过此地,利用人工过坝,并收取过坝费。1951年,洞头、北麂尚未解放,为了参与一线战争,人民解放军某雷达部队130余人进驻本村。1952年兴建营房,村民习惯称之为“兵房”。1994年的17号台风,使之毁于一旦。

  1995年,全村开始有计划向大禅寺永强大道一带迁徙移民,新村逐渐形成。一改旧村相貌,一幢幢崭新的住房错落有致,一条条村道四通八达。永强大道经村而过,南通瑞安,北往永强,与机场大道、瓯海大道相连接,对外交通便捷。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2003年,建设完成蒲门乐园,成为老人娱乐和村民活动的最佳场所。

 

    十七、泰河村

  泰河村为移民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因兴建温州珊溪水利枢纽工程,解决数百万人的吃水问题。文成、泰顺等地进行大规模移民。2000年,经瓯海区人民政府第15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同意天河镇从金益村、庄泉村中析出部分区域,新设建置村,供搬迁至天河的泰顺移民居住。由于从泰顺县移迁到天河镇,故名泰河村。全村有146户、532人,男性242人、女性290人,有夏、柳、吴、王、林、郭等25个姓氏,其中夏姓71人,柳姓36人。外来务工人员2000人。总面积7780亩,其中住宅面积

亩,耕地面积135亩,新建村民房屋20208间,人均住房70平方米,家家有房出租。村两委成员6人、共产党员20人。劳动力267人,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30人,占总人口的6.7%,低保9户,困难户15户,其中上学困难户3家。

  泰河村大部分村民以种植水稻、蔬菜、豆荚等农作物为主。有30%的村民到福建、江西等地以合股形式投入资金兴建小型水电站,最多股份50万元,人均纯收入4000元。

  2000年,天河镇政府根据区府(200072号文件“关于对珊溪水利枢纽工程库区移民落实扶持政策的通知”,对移民村子女上学,免交教育费附加三年。移民后,第一次报名参加高考的夏小纠等4名学生均被不同的高校录取。

  建村十余年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建成办公楼、健身场所、农贸市场、老人活动中心及道路周边的休闲绿地。使移民真正有了家的感觉。

下篇:姓氏

 

本篇分二个部分,前部分介绍天河镇主要姓氏的渊源及人口分布。后部分选录部分宗谱谱序、族规家训。

 

    一、主要姓氏渊源及人口分布

  天河镇辖17个建置村。常住总人口6247户、25291人。本节所列姓氏,以现辖建置村为单位,介绍各个姓氏始祖迁徙、宗族内历代知名人士,及宗祠、谱牒等情况。所据的资料,均来自各姓氏宗谱。姓氏以人口多少排列,缺谱不列。

  【王】

  天河镇王姓,历称三浃(或三甲)环川王氏,为巨族,总人口计7131人,占全镇人口87%。包括筑城村,948人;天凤村,1249人;三星村,1129人;西前村,1528人;高轩村,810人;天津村,566人;新川村,481人;司南村,420人。始祖王绿,字伯岳,行百十三。世居闽长溪赤岸太原井后野龙原(今福建霞浦县松城街道桥头村)。宋孝宗乾道二年丙戌(1166),温江海溢,湮没民居,靡有孑遗。新侯郡主,闽海人,奉旨移文福建,召人补籍。王绿择迁于永嘉之一都携仁里马园居住。其族世次行第为:“百八桂福寿,端定恒循守。德惠庆深覃,吉昌保悠久。勉当兴让仁,允宜全孝友。继序善贻芳,本原良固厚。”族中显人第四世肃默(12911360),号玄庵。元代贡生,为安固县教谕。第七世永廷(1394~?),字怡远,号宜庵。由郡庠拔贡,授直隶池州府铜陵县儒学训导,知湖广岳州慈利县。第十世世民(14691540),字公牧,号高轩主人,工部司务郎;第十世世泓(1482~?),字公涧,号松溪,山东鲁府引礼舍人,大常寺赞礼郎。张太师(张璁)赐其匾额曰“罗山第一”。第十一世俞(1510~?),字宗遇,号寒泉。隆庆丁卯(1567)岁贡第一,戊辰(1568)廷试授柳州通判。第廿一世王鸿年(18701945),字世屿,号鲁璠。著名爱国外交家。第廿一世王廷一(18811946),字学清,号乐卿。福建高院厦门分院院长。终瑞安地方法院院长。第廿一世王荣年(18911951),字世瑛,号紫珍,又号梅庵。诗人、书法大家。

  大宗祠在筑城村石板桥。始建于元至正丙午(1366),在兴仁堂北,后经兵火焚毁无存。明永乐辛卯(1411),迁建石板桥北。嘉靖戊申(1545)、康熙乙未(1717)、宣统庚戌(1910)、民国庚午(1930)、1993年均重修建。小宗祠六,一在三星村八柱台;一在三星村菜场;一在筑城村先生桥;一在西前村;二在天凤村。明洪熙元年(1425)初次修谱至1994年,共九次修谱。现藏大宗祠内。

  【朱】

  庄泉村朱姓,312户、1407人。始祖朱宽(13341403),客游天马山,见此地邻瀚海,渔盐之利,所出无穷。遂于明建文年间(13991402),自昆阳携家迁徙居住。至今已传二十二世。大宗祠在庄泉西路60号,坐北朝南,前后进各五间。始建于明泰昌年间(1620)。1951年被国家征为粮库。1961年、1993年、2006年均重修建。1999年修谱,藏朱才贤家。

  【郑】

  蒲门村郑姓,194户,783人。始祖于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自平阳蒲门迁此定居。宗祠在蒲门村。谱藏郑存良家。

  【金】

  金益村金姓,176户、705人。始祖金永桂,字万胤。为英桥(今永中街道城北村)金姓六世祖。自明代迁居三甲下金,即今金益村。至今已传二十九世。宗祠在金益村春园路14号,2002年重建。至2005年共修七次谱,藏金友兴家。

  【章】

  建丰村章姓,100户、400人。始祖章存节(13341404),字明美。系五甲章姓始祖伯贤第三子。自明初析居一都司南,即今建丰村居住。族中取名行第:“伯存集玄宗,廷崇志文士。家延邦运世,正兆步魁方。吉庆增益善,茂荣定绵长。珍玉广炯亮,纶品宣和润。高朴生祥琼,熙泰悦良臣。秉理伸慈惠,寅恭佐以勤。祖怀希强泽,宏功裕贤任。超卓嗣奕信,克臻兴旺声。”宗祠在沙城镇永福村。1996年修谱,藏章吉光家。

  【孙】

  郑岙村孙姓,93户、382人。先祖孙宗殷,号奉东,陕西凤翔人。于明初宦游迁居永嘉朱涂。生原真、原礼、原实、原亮四子。二子原礼生思怡,思怡生文荐,文荐生普清,普清生昭,明嘉靖甲辰(1544)进士。官云南道监察御史。宗殷三子原实(14041464),号笃庵。宣德元年(1426)入赘郑岙方家。为郑岙孙姓始祖。族内世系名行为:“宗原思文,普秉时敬。凤国应毓,邦家光振。孔孟汝绍,永懋学正。维世延长,以克作圣。”宗祠在郑岙。1950年、1991年均修谱。

  【陈】

  中和村陈姓,67户、271人。始祖陈启运,清乾隆甲寅(1794),自苍南新安迁入永嘉大驷寺,即今中和村居住。宗谱藏陈定弟父家。

  【缪】

  新河村缪姓,30户、126人。先祖缪若虚,平阳人。宋绍兴戊午(1138)进士。官福建路安抚司干。传八世缪琏,元末因科举往来,遂占藉永嘉,娶章氏,卜居白水(今新河村),为新河村缪姓始祖。至今已传21世。宗祠在平阳缪家桥。2000年修谱,藏缪千明家。

  【李】

  二甲村李姓,38户、161人。始祖李光德(16541717),字修德。清康熙间(16621722),自瑶溪镇龙湾迁居一都二甲。宗谱藏李新荣家。

  【程】

  郑岙村河银程姓,25户、105人。始祖程景锋(15371587),字可山。明中期自新河后垟析居一都三甲携仁里。1996年修谱。

 

 

    二、谱序选录

  本节节选天河镇部分姓氏的谱序,同姓共祖只收一序,外系谱序不录。

 

  三甲王氏世系记

  王氏之先,派别甚众。我之先世,居闽赤岸有自来矣。一世祖百十三公,当宋季时居于永嘉一都之携仁里,其于前世由来,昉自何代,起自何郡,徙于何方,抵于何所,历年若干春,阅世几许代,一一具有成榄(?)。奈一再传而遘海寇钟氏暨山盗乘元之乱,剽掠村落,焚毁居宇,由是谱乘失之上世之详,不可考矣,惜哉!永安惧失其传,因按祠堂神主所提,故老所传,与承先考而命及曾所目者,虽已得其梗概,无所舛误,而于我宗所自出,未获详明,将后世子孙未免叹始祖为天生神物,而目为空桑中来矣。旧闻瑞安三十一都溪坦王氏与始祖为兄弟叔侄之分,往搜索其原由未悉。于是不避险远,不惜费金,遂到福建赤岸漪龙原而探其原焉。一而再,再而三,赤岸宗人见其诚意恳切,乃出其家谱示之,始知王氏之原裔昉于黄帝,起于古木,迁于太原,分于福建。而我始祖实系中书令戴公之次子,而万十一公与夫溪坦之万十三、万十四公,皆为其嫡侄孙也。而溪坦王氏启疆原于万十三、万十四公之父名雄公者,与我始祖于孝宗乾道二年丙申,同奉补籍之诏,彼择处于瑞之溪坦,而我始祖则肇基于永之携仁里,盖其实迹也。夫流之长者其源必深,枝之茂者其本必固。苟谱乘之作而不直穷其原委,则无异于源之不深者而欲其流之长,本之不固者而欲其枝之茂也。庸可冀乎!此永安所以食不甘,卧不安,忍艰耐苦而必欲得其溯也。爰备载之,以为千世万世知所源本焉耳。

  时皇明洪熙元年(1425)岁在乙巳仲冬望日。七世孙永安拜手谨识。(录自《水心王氏宗谱》)

 

  三甲下金金氏重修谱序

  吾金氏始祖罗峰公,寓闽省赤岸,宋元祐八年魁举,元符三年恩选浙江郡,知永嘉县事。任满后遂隐居罗山之东,故其号曰罗峰。又徙迁于二都英桥之傍。传二世世仁公、世义公、世礼公、世智公,分为东西前后四房,各有家资巨富。好善乐施。三世祖守乾、守元、守亨诸公,皆笃志贤,能振厥家声。四世祖臣久、臣圣公,咸和乐业,无改先志。五世祖良璧、良瓒公,虽未叨光典,亦能循先圣之规模。六世祖永懿公,先任县丞,后署县事;永泮公,诰封户部给事。此皆祖宗功德之可考者也。

  而吾永桂公,字万胤。年少在庠,例赠大夫。本寓二都英桥,既而始迁一都下金,遂卜居于此。吾家聚族于斯者,乃万胤公始祖也。七世祖凯新、凯元公,俱纯一质朴,不圆华靡。八世祖奇心公,遇异人面传丸药疗君疾,以为太医,厥功伟哉。奇旺公孝友敦睦,耕读不辍,亦人世之难得者也。公生六子,长德安,次德华,三德禄,四德成,五德荣,六端六,分为六房。而六房之后宗支繁衍,不必类聚。惟显荣美行之祖,亦可枚举,如奇绶公为长州主簿,金淮公为益州都事,金铉公中二甲进士,衍学公为太仆少卿,庆英公为巡检官,应奎公为教授,一望公、一贯公俱幼年拔贡,其著美于前,皆班班可不敢苟且于其间也。迄今耀属十九传,通族内已有二十二传。余尝披家谱愧惧交集,此经未有修葺已几五十年,其间宗支次序,不无舛错散失之虞。于是编告族内诸公并伯叔兄弟辈身肩此任,协阅重阅修,一载始告成,窃幸世系昭然,源流若揭,虽支分派别,总归于一本。凡吾子姓务敦孝友睦姻,上缵先世不朽之令绪,下启子孙无疆之诒谋,庶无祖宗肇造鸿庥,永保勿替,此固余之厚望也夫。

  叔祖金子芹、堂叔金大教、元华仝校正。

  大清道光元(二)年(1821)岁在壬午冬月。

十九世裔孙宗耀顿首拜撰。(录自2005年修《三甲金氏宗谱》)

 

  郑岙孙氏重修谱序

  郑岙系华盖之西南,为膺符相接壤,罗山汇秀。宋元以前,代有文人。越有明初原实公,自菰溪来,见尽其地盖可畊,山盖可种,风土人情宛乎古处。遂择郑岙而定居焉。自是以来,支分派别,瓞衍瓜绵,骎骎乎十七传矣。

  癸巳岁,孙氏宗贤先生,念世系递增,未经修葺七十余年之事,知者恒难。因告族叔国桂先生曰:“故老渐稀,杞宋尚不足于文献。今叔春秋高,侄亦五旬有四。此而不修,悔将无及。”于是,会宗定议,延予排纂。予展阅其谱,六世祖昭公,为明进士,任监察御史;八世祖林公,三中副车,授云南知州;国朝希旦公,戊戌探花,授翰林编修。孙氏之先,其美著;孙氏之后,其盛传。祖宗福泽贻留,当必有与山川并固者矣。

  自播迁后,旋定以还,已历两修,一在康熙之癸亥,一在乾隆之壬午。但按其世系,五世不提,而五服之亲未辨;行第不立,而行次之序难明。今既重辑,不得不详。无可考则阙,有可考悉皆填入。失名者书其字,失字者书其名。有官爵者书之贵,贵也有名望者书之尊贤也。读古训,则弦诵深激劝之情;按舆图,则笔墨寓锺灵之意。瞻遗像者謦欬遥通,附赞辞者前光丕振。谱牒之作,所以传信,非所以传疑也;可以垂法,亦可以垂戒也。夫国有信史,祚之所以永昌;家有传书,绪之所以不坠。所系岂浅鲜哉!

  际此晷短文繁,天寒墨冻,惟祈无误无遗,斯愿慰矣。字之工拙所弗计也。知我其谅之乎。兹幸告成,爰略其所自。

  时道光癸巳(1833)冬月。郡城晓人王道拜修。(录自1991年重修《郑岙孙氏宗谱》)

 

  司南续修章氏房谱记

  圣人制礼莫重于宗族,宗族之辨莫详于谱牒,谱牒之传莫大于宗法。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祖迁于上而宗易于下,祖宗之传,序人道之本也。惟司南一房,旧有房谱散逸已久,盖已百有余年。生者生庚甲未登,死者死卒忌未著,出外者不知其处,在地者不知其名失。今不修则世系不明,昭穆何以序乎。兹当岁在丁酉,世宝与正宇两叔侄,以谱事瞩予。予以族人之谊,即欣然诺之,世宝同正宁遂奋然力肩斯任。予即详阅旧谱,较著旧乘,原由五甲伯贤公四世孙季宁公迁徙。伯贤公自元至正间由龙泉始迁,龙泉祖自建州浦城太傅公三子仁燧公之後,其实皆出太傅公之裔也。爰是因同正宇细搜每家生辰卒忌,男婚女嫁,葬所迁徙,过房出继,俱已填明真实。当时即有可录无可搜者,听其淹没,不敢妄续,此亦修辑谱牒要事哉。然则族本于房,房本于家,房有房谱,家有家乘。房谱既成,然后修族之谱不难矣。是乃敦本源,明世系,固不仅修辑无之稽考,抑亦以俾族人之修辑,庶不忘世宝与正宁之志也。

  时清道光十八年(1838)岁次戊戌嘉平月谷旦。

  十四世孙运政沐手谨识。(录自共和丙子修《司南章氏宗谱》)

 

  庄泉朱氏重修宗谱序

  戊子春,二伯父年近七旬,诏霖曰:“余少从师学举子业,不获一衿,归而修于乡,苦无其资,与诸父老约筑海塘数百亩,收其余息以构宗祠,修神宇。不唯如是,闾里内春秋报赛之用,同异姓往来馈遗之费,成(咸)出其中,勿使匮乏。唯族谱未修而年已老,眼花手棘,不能操笔,心甚惴焉。”因授霖曰:“吾庄泉朱氏之谱,修自道光初,至今已六十余年矣。尔其辑之,简而无略,详而无芜,直而无诬。”霖受之,因于课读暇阅之曰:以霖之弇陋,措词于前辈后,恐无能役。夫何敢!虽然人事十年一变,三十年一世,世凡三变矣。族谱率宜三十年一修,远则二世已极六变,不修恐先世之事必遗忘,宗人支派必紊,文献必散,邱墓多亡。但沿袭旧牒依样腾(誊)写,一书钞能耳,则事虽因也宜思变例焉。用是缀年表于图系,便搜寻也徇冥昏之俗见重似续也。寿官之冠带,成均之俊秀,书之以昭宠锡也;细行之不捐,节操之必采,书之以阐潜德也。土著易录,流寓易俟,勤采访也;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述前言也。而科举之文不书一王之制,过时勿尚也。此二伯父之志也,非种之不锄,曷故悯昔年之鞠养?不忍委彼道途有疑之不阙,奈何冀他日之葺修。尚得探其根柢,且其人筑塘之功,信有力焉不可没也。

  嗟乎!吾永场自国初奉文迁徙,虽巨家大族,流离失所,修谱牒者往往惕之。况吾庄泉朱姓乎,得一漏百,知不免也。而略而芜而诬,庶差免矣。又乌知自为不略不芜不诬者之,更甚于略,甚于芜,甚于诬耶。

  裔孙汝士作霖谨志。

总理门仑、培纯。采访丛生、鸿来、薰亭、钜蒸。族长水清。司事新德、秀栋、正兰、钦兰、邦栋、云海、培银、汉高。

时光绪十四年(1888)岁次戊子仲冬月谷旦。(录自1999年修《庄泉朱氏宗谱》)

 

族规家训

 

  本节在天河镇各姓氏宗谱中节选部分宗训、族规,排列不分先后。

 

郑岙孙氏家训

 

  谨礼节

居家莫光于谨礼节正名分,彼家庭之坐立跪拜,虽礼之细,而实家教之所由关也。人家尊卑相接,世有定仪,子妇见父母舅姑,北面行四拜礼,父母舅姑南面坐爱(受),族父母舅姑则起受之。其属疏卑少者,揖答并南面。弟叔谒兄嫂,亦北面行四拜礼,兄嫂西面答以再拜,若女婿、内甥、表侄有客道焉。虽随俗相接可也。

别内外

治家之道,莫先于辩内外,别男女。夫内外弗辩,则宗政隳;男女无别,则家伦渎矣。家门垂范至严,世守弗失。妇人不宜接外亲,亦不许外出。兄弟十五岁时即令外宿,不得混处于内,盖深别内外之礼云尔。训童蒙父兄之教,莫光于养蒙,世每谓句读之师,不必过求误矣。窃怪近世诸大姓,他费虽靡不少费,独延师之礼铢铢以较,间有求师者又非其道,子弟所以被误也。若贤父兄自无此失,自七岁教至十五岁,心志犹不通,文义犹莫解,即当授以他业。家有千金,不如薄技在身。诚保家之一道也。

诫后娶

  人至中年不幸失偶,而其子已婚能成家者,往往不可续室人家。后妻之祸,古今最惨,无子者或漫视其家有子者,则自私其子。彼或年少者我之精力已衰,彼乃血气方旺,视其夫为无用,嫌隙日生,离间骨肉,以至丑声闻外者,皆此后娶者之过也。

   明继续

  人世莫重于似续。按律,民年四十无子者许娶妾。妇有“七去之条”,“妬”一,“无子”一。夫妇之无出,至于老必立继。伏覩条例,立嗣不拘次序。族之贤能亲爱子姓,皆许择立。此乃通人情,达权变之良法也。或应继之侄不肖已甚,或侄之父母与其人兄弟素相仇怨,皆不得强从,毋许争执。

  睦姻族

  睦族之道,莫光于恤贫。然生者犹或可缓,若死无依者,族内亟备棺衾殡之。又或孤贫子女,亲房不能抚育,族有力者当收养之。若使之流离习为娼优,辱及祖考,为奴婢玷及祖宗,为皂隶辱及父母所生之身,甚至为道为僧为尼,恶其入异端而弃人之大伦也。

  谋治生

  人富及时治生,不可使有衰迈不及时之患。然其术不可不慎,治生农为上,工商勿逮焉。夫农野处而田作,无市井奸利之习。慎毋迁之从趋厚利。夫天下无十全之利,利厚矣,一蹶而祸且莫涯。贪黩者当知所诫云。

  敦习尚

  世俗凡人有病,即相率而备礼求神。终则祭七,祭毕则聚众醉饱,此与醵饮者何异。祭七费用浮靡,祷神无益于病,何不移二祭之费,稍助贫家之医药埋葬。岂非实惠?知义达礼者试思之。

  时明嘉靖戊申端阳。六世孙昭谨顿首拜识。(录自1991年重修《郑岙孙氏宗谱》)

 

    三甲金氏例族谱规条

  一议,同族之人,设或不幸逝世,不许同族为婚。若同姓为婚,此乃逆伦之辈,败坏家风,生不归宗,死不归祠。

二议,妇人婚配者倘良人去世,有子抚养,家中贫乏,难以供给。设有夫入赘吾门,谱注再醮,或有废弃吾门,谱注改志。

三议,族谱告成之后,如大舜球刀之珍藏,勿致便取而使用。设或所用,各有房谱以备便览尽至。危急之时,会同房族长督理,事先备三牲大礼以祭祖宗,方可。

四议,出继入继者如水之分源也,源近则亲,源远则疎。亲有源则亲继,亲无源则疏继,此乃同族之人,只许红砂行根注出继入继。

五议,族内有盛衰,或始衰而后盛,或始盛而后衰。吾金氏附庸之国,非同韩魏之家可比也。先衰兼出兼入,后盛绵绵分支,方可。

六议,宗祠创造者前人费尽心机,用尽心力,倘有不肖子孙损坏宗祠,捣破门窗墙壁,会同宗族重罚,断不容情。

七议,族谱之内设或无嗣亲,爱(受)外姓为继子,未入族谱则疎,入族谱则亲。谱注养子,即以同姓待之,方可。(录自2005年修《三甲金氏宗谱》)

 

    司南章氏宗规

  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平康。睦乡党以息争讼,和夫妇以肃闺房。延师儒以端行习,训子弟以惕义方。尚节俭以裕衣食,安耕凿以力农桑。交益友以广见识,黜异术以正门墙。矜农业以定志趣,讲法律以儆猖狂。惜字纸以尊文墨,明礼让以树名望。惩赌博以弭贼盗,挫奸暴以安善良。勤朔望以尊祖考,肃祭产以洁豆觞。竭丧事以尽孝服,速安厝以免风霜。厚亲戚以全情谊,择嫁娶以判低昂。佩祖训以禁邪僻,遵国法以完田粮。读诗书以登士版,存廉洁以报君王。谨言语以慎枢机,广贩运以救饥荒。解仇忿以清祸患,积阴德以召祯祥。杜淫邪以绵世泽,留忠厚以绍前芳。助丧祭以成人孝,公卖买以化天殃。节饮食以惜身命,修道路以便翱翔。彰有德以深则傚,恤无告以悯孤霜。施茶水以济行旅,备要药以活苍皇。纂谱牒以明世代,葺宗祠以谨趋跄。(录自共和丙子修《司南章氏宗谱》)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d480eac102de2bd960588b8.html

《龙湾区天河镇各建制村及姓氏概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