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1)

发布时间:2020-07-12 19:56:3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1)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星星

臧克家

我爱听

人家把星

叫作星星。

夜空是另一个世界,

星星是它的子民,

谁也不排挤谁,

彼此密密地挨近。

它们是那么渺小,

渺小得没有名字,

它们用自己的光圈,

告诉自己的存在。

仰起脸来,

向着那白茫茫的银河,

一,二,三,你数!

呵,它们是那么多,那么多……

194684日午于沪

1谁也不排挤谁,彼此密密地挨近传达出诗人希望现实生活中________

2)诗人用星星象征________,二者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如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节诗中自己的光圈指什么?

4)这首诗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 1)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友爱、团结合作

2)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都非常渺小,默默无闻;数量都很多

3)星星对夜空的贡献,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4)诗人通过对星星的描绘,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赞美了默默奉献的平凡的民众,号召人们应平等、团结,各尽其能,为社会做贡献。

【解析】【分析】(1)结合这首诗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排挤 利用势力或手段使不利于自己的人失去地位或利益想把他的合伙人从挤出去。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相排挤,而诗人创设的这个理想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没有排挤,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团结互助。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诗歌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把现实和理想联系起来即可知道诗人用星星象征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二者的共同之处比较多,如数量都非常多;都非常渺小,都很平凡,默默无闻等。

3)星星虽然很渺小,但也有自己的光圈,也能给浩渺的夜空做出自己的贡献,联系其象征意义可知,自己的光圈” 也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4)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分析,诗人给我们创设了一个理想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他们互相帮助,团结合作,每个人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诗人之所以创设这个理想的境界,就是他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满。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友爱、团结合作

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都非常渺小,默默无闻;数量都很多

星星对夜空的贡献,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诗人通过对星星的描绘,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赞美了默默奉献的平凡的民众,号召人们应平等、团结,各尽其能,为社会做贡献。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涵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体会诗句的内涵。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诗歌的形象一定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而要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则需要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关键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其表面意义的基础上再结合诗歌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主旨的能力。分析诗歌的主旨,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附诗歌鉴赏】

    《星星》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自己深切的感受。诗歌赞颂了大自然中茫茫银河里不可胜数的星星,它们是那样的纯洁、无私,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全诗采用了象征的手法,以星星象征广大的人民群众,它们亲密无比、纯真团结。星星虽然渺小,但它们却用它们的光圈,驱赶黑暗和邪恶,充分展示了它们的存在和价值。从诗人对星星的赞美中体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历史作用的深刻认识,同时又从诗人对星星所聚居的另一个世界的赞美中,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夜步十里松原

郭沫若

海已安眠了。

远望去,只见得白茫茫一片幽光,

听不出丝毫的涛声波语。

哦,太空!怎么那样地高超,自由,雄浑,清寥!

无数的明星正圆睁着他们的眼儿,

在眺望这美丽的夜景。

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

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

他们一枝枝的手儿在空中战栗,

我的一枝枝的神经纤维在身中战栗。

【注】十里松原:即千代松原,在日本九州岛北端的博多湾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表面看是写大海的夜景,实际上是写十里松原的夜景。

B.这首诗表面看是写十里松原的夜景,实际上是写大海的夜景。

C.这首诗写的是山水相连、天地一体的美丽的夜景。

D.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夜行者的观察和感受。

2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既然是沉默着,怎么能赞美呢?请说说你的理解。

3)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哪几处景物?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案】 1D

2沉默着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赞美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

3)大海、夜空、松原三处景物。抓住了大海静谧,夜空高远、雄浑,松原古老、欢快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广阔美好的静夜图。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的鉴赏。本诗的内容包括两部分:景物描写和作者的心理感受。故此答案D

2)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内容的理解即辨析能力。沉默是指没有言语上的无声,但赞美并不一定要有声。他们无数只手臂都高擎着指向天空,这种肢体语言已经激烈的表示了他们的崇敬之情,而在微风吹动下,看起来他们的手臂更像是在战栗,仿似被这天宇的浩瀚之美震撼了,惊住了。沉默着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赞美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

3)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景物及其特点的分析及描述诗歌画面的能力。诗文中写出了大海、夜空、松原三处景物。安眠的海,宁静的太空,再加上用拟人手法所写的明星古松,由于作者所寄寓、抒发的情思变化了,便托出了一种与雄浑豪放、刚健粗犷不同的诗的意境。描绘了一幅广阔美好的静夜图。

故答案为:(1D; 

2沉默着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赞美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

3)大海、夜空、松原三处景物。抓住了大海静谧,夜空高远、雄浑,松原 古老、欢快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广阔美好的静夜图。

【点评】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答题格式:(“?”字运用了?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解答本题时就要紧扣,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1)开头写杨花子规点明什么季节?有何用意?

2)结合诗的背景和内容,说说诗人因为何而

【答案】 1)暮春。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2)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解析】【分析】(1杨花即柳絮, 每年春末,杨絮开始漫天飞舞。 杨花本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别的花都在枝头,绿叶相扶,格外妖娆,而杨花却要离开枝头,漫天飞舞,这给春天增加了一种况味,杨花的漫天飞扬,也就预示着百花将凋、春天将逝,杨花这一意象,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惜春伤感的象征。 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这种鸟春末时从南方飞来,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据此理解和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诗歌背景和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的意思是: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据此可知诗人的原因是: 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故答案为:暮春。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点评】本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下列对本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悦耳动听,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友人旅途的艰难,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牵挂和惋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想象奇特,感人至深。

【答案】 1)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2B

【解析】【分析】(1)我把自己担忧的心拜托给明月,让它伴着你一直到夜郎西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明月人格化,像一个知心人,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同情、担忧和关心安慰。

2B项,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杨花落尽描绘了花朵凋零的凄凉画面,子规啼又让人想到杜鹃啼血,更增添凄凉氛围,故首句写景句渲染的是悲凉氛围。故B错误,选B

故答案为:既表现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劝慰。

⑵ B

【点评】该题考查了重点语句的赏析,赏析格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浅层含义),表达了(深层含义).回答该题目时,可参照此格式来回答。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赏析月如钩字的妙处。

2剪不断,理还乱以丝喻愁,写出了离愁怎样的特点?

【答案】 1)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谐音,勾起词人离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2剪不断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理还乱写出了离愁的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特点。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仰视天空,缺月如钩。如钩运用比喻,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用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所涌动的离愁别绪,是追忆荣华富贵、故国家园、帝王江山。如今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作者尝尽了愁的滋味,而这滋味,是难以言喻、难以说完的。

故答案为:(1)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谐音,勾起词人离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2剪不断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理还乱写出了离愁的纷繁杂乱,难以理清的特点。

【点评】(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应注意,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最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答题时应注意,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或作者的情感。

6阅读诗歌《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曲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3)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案】 1)深秋晚景图

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3)断肠人在天涯。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解析】【分析】(1)根据枯藤”“夕阳”“西风可知是深秋的傍晚写照。

2枯藤老树昏鸦属于悲凉景象,小桥流水人家属于喜景,二者形成对比,衬托出作者的思乡情深。

3)直接抒情,可以映照在重点词语上。断肠,就是一种内心苦楚的倾诉。

4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种他乡的乐景描写,这反而加重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属于以乐景写哀情。

故答案为:(1)深秋晚景图;(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3)断肠人在天涯。抒写游子的孤苦寂寞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4)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意象、意境的赏析能力。一系列深秋的荒凉意象,表达了一种深秋的凄清和孤寂景象。

2)本题考查对古诗写作技巧的理解。作者有时以乐写乐,以悲写悲,但也能以乐衬悲,悲则更悲,本诗就是这样的情形。

3)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作者写尽人间的悲欢离合,结尾用断肠人三个字倾诉了内心的思乡苦痛。

4)本题考查对作者写作技巧的赏析。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属于典型的对比写法。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竹炉: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才:仅。

1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能让人产生哪些联想?

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解析】【分析】(1)这首诗被《千家诗》选入,所以流传很广,几乎稍读过些古诗的人都能背诵,寒夜客来茶当酒,几被当作口头话来运用。常在口头的话,说的时候往往用不着思考,脱口而出,可是细细品味,总是有多层转折,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就可以让人产生很多联想。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可以倚杖无时夜敲门,主人不必专门备酒,也不必因为没有酒而觉得怠慢客人。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所以能与主人寒夜煮茗,围炉清谈,不在乎有酒没酒。

2)本题考查根据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后两句以写景融入说理。夜深了,明月照在窗前,窗外透进了阵阵寒梅的清香。这两句写主客在窗前交谈得很投机,却有意无意地牵入梅花,于是心里觉得这见惯了的月色也较平常不一样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在内,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寻常一样窗前月,来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月光下啜茗清谈,这气氛可就与平常大不一样了。

故答案为:(1 首先,客人来了,主人不去备酒,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其次,在寒冷的夜晚,有兴趣出门访客的,一定不是俗人,他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答题时应注意,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意思是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了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 让人产生的联想 :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与主人定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雅兴,情谊很深。

2)本题考查根据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月光照射在窗前,与平时并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窗前有几枝梅花在月光下幽幽地开着,芳香袭人。这使得今日的月色显得与往日格外地不同了。梅花有高洁的志趣,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澹澹的意思是________

2)本诗共七联,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象,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答案】 1)水波摇动的样子

2D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与识记。注意解释时要结合语境。(2)考查对诗文作者情感的理解。《观沧海》是作者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意为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D项中说悲从中来,明显曲解了文意。

故答案为:(1)水波摇动的样子

2D

【点评】词语的赏析可以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等入手;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中描述的画面、意境及蕴含的情感、哲理入手。具体技巧有:抓关键词;分析遣词造句;描述画面;体会意境;把握情感;领悟哲理;赏析写作手法等。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他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乙】

母亲啊!

你是荷叶,

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

除了你,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这两首小诗都出自《繁星春水》,作者是现代女诗人________,她原名叫________

2)甲诗中心中的风雨具体指什么?

3)两首小诗表达了怎样共同的情感?

4)在内容的选择和表达上,下面哪一首小诗与冰心《繁星》《春水》中的作品更为接近?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A.母亲啊/你是繁茂的大树/我是归巢的鸟儿/暮色四合/我藏进你的心中

B.母亲啊/你是繁茂的大树/树干上的条条斑痕/都是你辛劳岁月的见证

【答案】 1)冰心;谢婉莹

2)比喻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挫折、坎坎坷坷。

3)对伟大母爱(或母亲)的感恩、歌颂。

4A,B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名著内容的能力。掌握名著中的主要内容是应考的基本策略,还要在平时与同学交流时,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只要认真、仔细识记,就不会出错。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能力,对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一定会提高。《繁星春水》是现代诗人冰心代表作,冰心原名谢婉莹。

2心中的风雨是比喻的说法,指的是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挫折、坎坎坷坷。

3)两首诗的主题都是对母爱的歌颂。

4)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用心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了解关键情节,经典片段和名言警句,才能轻松应对试题。《繁星春水》的主题是母爱、童真、自然。B条条斑痕”“辛劳岁月不符合这一主题。故选:A

故答案为:

1)冰心;谢婉莹

2)比喻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挫折、坎坎坷坷。

3)对伟大母爱(或母亲)的感恩、歌颂。

4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重点句子的理解、主旨的把握以及对各内容的理解能力。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同答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字用得极其生动,说说妙在哪里。

2)后两句诗,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富于动态,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了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长。

2)想象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于西窗之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情景;抒发了诗人今日的愁苦中夹杂着渴望团聚的欢乐的复杂心情。

【解析】【分析】(1,水量增加,水面高起来。结合这句话分析,诗人所写季节是秋天,所写的天气是下雨,巴山地区连绵不断的秋雨使池塘里的水面越长越高。结合诗歌首句内容分析,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时间啊!这句话表达了诗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因此这个字富于动态,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了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长。

2)前两句表达诗人诗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既然没有办法回家,诗人就想象他日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于西窗之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情景,因此这两句想象抒发了诗人今日的愁苦中夹杂着渴望团聚的欢乐的复杂心情。

故答案为:富于动态,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了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长。

想象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于西窗之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情景;抒发了诗人今日的愁苦中夹杂着渴望团聚的欢乐的复杂心情。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1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的特点?

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梅子,芭蕉,柳花。

2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呼应了诗题。

【解析】【分析】首二句点明初夏季节,后二句表明夏日昼长,百无聊赖之意。这首诗选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

这首诗写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故答案为:梅子,芭蕉,柳花。

⑵“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呼应了诗题。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答题时应注意,步骤为: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12诗歌鉴赏。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是一首抒写________的五言律诗。

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B.颔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答案】 1)思乡之情(乡愁、羁旅之思等)(意对即可)

2C

【解析】【分析】(1)考查诗歌抒发的情感。从客路青山外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等句的内容来看,应该是思乡之情。

2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错。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此两句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故选C

故答案为:思乡之情(乡愁、羁旅之思等)(意对即可)

⑵ C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题材的把握,注意结合画龙点睛的诗句明确题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13诗歌鉴赏

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今广东一带)后,逃归的途中。

1经冬复历春的意思是:________

2)诗歌前两句里的反映诗人在贬谪期间怎样的生活状况?

3)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诗中的不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答案】 1)经历 经过

2)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

3)矛盾的心理。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这两句话的意思,久住岭南已和家中书信断绝,过完冬天转眼就是立春时节。所以这里的的意思是经历。

2)本题考查品味关键字词,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前两句意思是久住岭南已和家中音书断绝,过完冬天转眼就是立春时节。是说跟家乡的联系断了,从音讯全无,时问久远两个角度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要求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此处诗人即将与亲人团聚,想打听家里的情况,但又担心因听到家里变故的消息而不能承受,表达了诗人矛盾而又复杂的思乡之苦。

故答案为:经历;经过

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

矛盾的心理。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结合具体的语句理解词语的的含义。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炼字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内容,结合全诗的意境,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进行分析。

14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应傍战场开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这首诗写的是中国哪个传统节日?你从诗中哪些词看出来的?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靠近

2)重阳节,九日”“登高

3)寄托着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对国事的忧患、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或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的渴望。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要结合整句诗的意思来理解。应傍战场开意思是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傍:靠近、接近。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岑参这首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既是重阳节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联想到家乡的故园菊

3)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概括。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开头一个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应傍战场开对故园菊花,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

故答案为:靠近;

重阳节,九日”“登高

寄托着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对国事的忧患、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或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的渴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15古诗阅读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注释】赋:吟咏。且教:还是让。

1)诗中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绿肥红瘦有相似之处的两句是“________

 ________

2)如果你是花,想做莫轻吐的海棠,还是想做闹春风的桃李?为什么?

【答案】 1)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2)我想做海棠,希望自己养精蓄锐,做好充分准备,厚积而薄发。

我想做桃李,要让自己充满生机和活力地展现自己,表现自己。

【解析】【分析】(1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意思是说,此时的海棠树已是枝叶茂盛了,可是还没有开花,这时不仔细观察是不会发现有花开放的,可是诗人驻足细看,发现这小小的、可爱的花蕾全都悄悄的起来了,并且是藏在枝叶茂盛的地方。这两句话表达的意境正好和绿肥红瘦比较相似。

2)诗歌结尾两句把海棠桃李进行了对比,海棠爱惜芳心不轻吐,不像桃李那样,它无意争春,谦虚地躲在一旁,待群芳落尽后,才绽开她美丽的容颜。而桃李呢,它们在熙的春风中,竞相开放,争奇斗妍,但这热闹毕竟是短暂的,几度风雨之后,它们也就都纷纷坠落、凋零了。从作者的角度来看,他倾心于海棠,不喜欢桃李哗众取宠,肆意张扬的个性。其实这里作者托物言志,把海棠和桃李比作两种人,一种是不轻易暴露自己的实力,养精蓄锐,准备厚积而薄发的人;另一种是让自己充满生机和活力地展现自己。能结合诗歌中海棠和桃李的形象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我想做海棠,希望自己养精蓄锐,做好充分准备,厚积而薄发。我想做桃李,要让自己充满生机和活力地展现自己,表现自己。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注重诗句中的关键词理解诗歌的意思,然后再根据题意要求筛选出合适的诗句即可。

本题考查对诗歌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答这样的题,首先要抓住诗中描写这一事物的语句,分析事物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然后再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总结塑造此形象的意义。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诗歌鉴赏练习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d0aeb86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57.html

《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