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基础模块下册教学计划-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语文(人教版)基础模块下册教学计
安排及要点提示
教学计划安排(59学时)
阅读教学:38学时,6个单元,18篇课堂讲读课文,6课堂自渎课文。
写作教学:15学时,3篇大作文,4篇小作文。依据教材安排,大作文3篇为:记叙文1篇,议论文2篇(立论和驳论),请柬、发言提纲和广播稿3篇,其他1篇。
口语交际教学:6学时。
单元教学要求及要点提示
第一单元 人与自然(8学时)
单元教学要求
1、阅读教学要求(4学时):阅读方法训练———引申与联想。要求训练学生在阅读时反复研读文本,理解文本的内容和主旨,对文中的意义进行发掘和创造,展开引申与联想,从而获得自己的感悟。
2、写作教学要求(3学时):记叙文写作——人物、事件、景物。结合写作案例,从人物、事件、景物三方面把握记叙文的写作要求和方法。参照例文,指导学生写作训练。
①写出人物的个性:典型事件中表现人物个性;人物语言描写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要有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
②写出事件的波澜:巧设悬念;抑扬兴波;突然转折。
③写出景物的特征:白描勾勒,工笔描摹;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善用修辞。
3、口语交际(1学时):体态语。了解体态语包含的范围(面部表情语言、手势语言、身姿语言),掌握使用体态语需遵循的几点要求。结合具体情景,配合有声语言,指导学生体态语的运用。
使用体态语需遵循的要求:①言行同步,服从内容需要。②一举一动,切合场合对象。③大方得体,讲究风度文雅。④特别注重使用“微笑语”。
课文教学要点提示: 一、壶口瀑布(2学时) 1、解题:壶口瀑布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壶口瀑布相关视频:

位于陕西省宜川县境内,黄河象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当流经壶口时,黄河从舒缓宽阔约400多米的河床陡然收缩跌落至宽40余米的深槽,这深槽形似巨壶,“壶口”由此得名。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2、把握课文主题:
《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梁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3、理解基本内容:
《壶口瀑布》中壶口瀑布先声夺人,气吞山河的气势以及水雾幻化出的彩虹,引发了作者澎湃的激情,表达了作者无比热爱美丽山川的真挚情感。更是作者对黄河在壶口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的“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的精神由衷地赞美。作者从水的世界顿悟出人的世界,从水的精神顿悟到民族的精神。
4、段落和结构: 课文分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雨季的壶口瀑布,被它先声夺人的响声所震撼;
第二部分(3-6自然段)写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气势壮观,催发了作者的顿悟;
5、赏析两次游览壶口瀑布的景物描写
季节 雨季隐隐如雷 “上面的水(铺震耳欲聋 还是一股劲垫和(刚) 地冲进去,冲进染) 去……” 略写 旱季隆隆冲“其势如千
水浸沟岸雾罩乱石

(惊心动魄) 危险、气势磅礴、令人胆战心
撼人心魄的壮美 (波澜壮阔)
“龙槽”“深2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借物喻人赋予水以人的情感) 详写
去、轰然而下(刚) 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漩、如丝如缕(柔)
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凝重”“猛烈” 不可测”;大水“向龙槽隆隆冲去”时“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大水“向两边涌去”时,“平平的,大大的,如飞毯抖落”。
“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雄伟壮阔、刚柔相济
6、赏析作者描写瀑布的优美语言,感受雄浑的意境 如:“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于是洪流便向两边用去,沿着龙漕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
“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7、写作特点:描写瀑布时作者用词精炼、传神、具有震撼力;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描写景物时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等表现手法的运用,在议论与抒情中更好的升华了主题,让我们在品味壶口瀑布所蕴含的真谛时,展开联想,接受荡气回肠的精神洗礼。
8、拓展思考:
黄河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正像一个人经历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请大家谈谈在你周围有哪些体现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人和事。(或者结合自己经历的磨难谈谈现在的你具有怎样的性格?)
9、应用训练
1)为课文第四自然段配乐并朗读。
2)课后要求学生摘录文中最打动自己的语句,并写出你的感受。
3)文中对黄河的描写很具震撼力,用词精炼、传神,模仿作者的写法也来描写某一处山水。
4)作者认为黄河的性格是伟大的,却仅仅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壶口”才显现出来,请你围绕“水”展开联想,写出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水”带给你的哲理性的思考。
10教学建议:
阅读教学中可围绕下列问题展开讨论 1)壶口瀑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黄河在这里仅仅展现它的阳刚之美吗? 3)为什么作者将水的各种形态与人的各种感情联系起来?
4)通观全文,作者只是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名胜吗?他在写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二、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1学时)
1、把握课文主题:本文是一篇散文,作者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方式,袒露作者与大自然交流的感悟,表现他“甜蜜而深邃的幻想”。他认为,在自然的怀抱里,人可以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自然人性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复归。这篇文章即写作者逃脱人世的扰乱,走进大自然中的愉快感觉以及由此引发的丰富联想。
2、背景介绍:1618世世纪是法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后半期在法国历史上称为旧制度
3、认识了解作者:卢梭(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卢梭主张国家属于人民。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以下内容教师可以有选择的进行介绍)1、酷爱读书:2、独立谋生:3、崇尚自然:经由一位朋支的介绍,结识了华伦夫人。他原以为华伦夫人是个老态龙钟的丑老婆子,不料她却是一位满脸和气、风韵十足的年轻女子。这使他大感惊讶和激动,正是这位夫人影响了他日后的生活。
卢梭听从华伦夫天的劝告,开始他的远途旅行。这也正适合他那早已形成的漫游癖好,他觉得这样的年纪就有机会爬山越岭,登临阿尔卑斯山的高峰,真是件美事。一路上,卢梭心情十分愉快,没有什么可担心的。这次旅程虽短,但卢梭喜爱自然风光,沿途的美景尽收眼底,他将感情寄托于大自然,虽然身处漂泊之中,却没有精神空虚之感。凡是映入卢梭眼帘的东西,都令他内心感到一种醉人的享受。大自然的奇伟、多彩和实际的美,深深地影响了卢梭的人生观。 以后他又经历了多次旅行,不论是旅途中的美景,还是乡村的田园生活,仍使他陶醉着迷。他热爱自然,崇尚自然。他最伟大的教师,并不是任何一种书籍,他的教师是'自然'
4、隐居著述:1756年,44岁的卢梭接受朋友的馈赠——一座环境优美的乡村小房子,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卢梭隐居6年之中,写了许多著名的著作,有政治4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学名著《民约论》,这是世界政治学史上著名的经典著作之一;他的政治观点,对后来的法国革命产生了很大影响。教育学论著《爱弥儿》,简述了他那独特而自由的教育思想,这是一部儿童教育的经典著作,虽然卢梭在世时,曾因此书而遭受攻击,但其独到的教育思想,不但对后来的教育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其民主自由的思想也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动力。
5、横遭迫害:按照法国当时的习俗,一本书出版之前必须经过某些知名人士的传阅。《爱弥儿》经过外界传阅后,顿时成为大家争论的中心。令人奇怪的是,卢梭这本天真无邪、充满灵感和独具创见的教育学著作,反而被外界视为异端邪说,还被法国法庭列为禁书。
一天晚上,卢梭正在床上阅读圣经。有人送信来,说法院明天——就要派人逮捕他,最高法院判决将《爱弥儿》焚毁,并立即发出逮捕令,要将卢梭打入监牢。不得已卢梭只好告别朋友,离开法国去了瑞士。不久这个国家也命令他在一天之内离开瑞士领土,尔后卢梭又搬到普鲁土国管辖的地区。与此同时,欧洲读者不断来信,女士、年轻人和年轻的哲学家纷纷来函,请求卢梭给予指导,这使他在精神上受到很大鼓舞。以后,卢梭又应英国哲学家休谟的邀请,去了英国,终因与休谟之间的分歧愈来愈大而离开英国。他不得已改名回到法国,重新过隐居的生活。流亡生涯、不安宁的岁月并未影响到卢梭的著述。他先后著有《忏悔录》、《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山中书信》、《公民的情感》等著作。)
4、反复诵读:品味作者轻盈而真挚的语言,感受作者陶醉自然的心境,享受自然的快乐。
5、文章主要写作特色:语言优美,联想丰富、形散神聚 6、阅读指导建议:先整体感知,初步感受作者内心独白式的语言,再配乐朗读,体会作者向往自然、陶醉自然、崇尚自然的内心世界,品味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作者产生的联想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自由、简单、朴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7、拓展思考:
走出教室,来到大自然面前,你会产生哪些想象和联想呢? 8、应用训练
1)结合近期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思考当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竞争与压力时,要如何面对?如何调整自己?
218世纪的卢梭“崇尚自然”,请结合生活写出21世纪的我们是如何“崇尚自然”的。
三、藏羚羊跪拜(1学时)
1、把握课文主题:“藏羚羊跪拜”呈现了最圣洁的母爱,并因此反衬出人类为了满足一己之私欲,冷酷无情地屠杀生命的罪恶。从而教育孩子关爱生命,懂得人与自然和谐5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共处的道理。 2、藏羚羊的资料介绍
藏羚羊主要分布在我国青海、西藏、新疆三省区,是我国一级保护濒危动物,主要生活在高原荒漠一带,如藏北的羌塘,青海的可可西里,以及新疆的阿尔金山一带令人类望而生畏的无人区。它们形体优美,性格刚强,动作敏捷,善于奔跑,被人们誉为“高原精灵”。由于人类的非法捕杀,藏羚羊的数量越来越少。
3、课文分析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到底是谁?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A由藏羚羊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感受母爱。
分析(1)找出描写藏羚羊的哀求时的动作、神态加以分
藏羚羊的期盼、悲痛、害怕、无助、恐惧…… 讨论交流:这是母羚羊的最后哀求,可惜它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这只藏羚羊,你在这最后的时刻,会对老猎人说什么呢?
B由老猎人的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感悟人性美。 分析(1)老猎人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
找出文中描写老猎人的句子品析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对表现心理的作用。
老猎人的举动:瞅见藏羚 举枪瞄准 扣下扳机 开膛破腹 半途而停 葬羊埋抢
老猎人的心理:兴奋不已 心头一软 忐忑不安 吃惊、明 追悔莫及 深深忏悔
老猎人的形象:经验丰富、枪法精准;性格豁达,崇尚自由; 有爱心的。
6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分析(2)如何理解“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这句话。
分析(3)思考“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这句话的含义。(谈谈对母爱的理解)
思考:本文哪部分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4、拓展训练(任选其一)
1)如果藏羚羊在跪拜时会说话,他会对老猎人说什么?
2)如果给你一个机会,你有什么话想对老猎人或藏羚羊说? 3)如果你是老猎人,结束了打猎生涯后,你会去哪儿?
5、应用训练
1)请你设计一则保护动物或珍爱生命的公益广告语。结合实际谈谈我们如何珍爱生命。
2)老猎人从此在藏北高原上消失了,也一定给大家这样的感觉。他消失了,去了哪?又做了些什么?结合课堂讨论内容,请续写老猎人的下落,300字左右。
3)爱好影视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课后观看影片《阿凡达》或《可可西里》,写下观后感。
第二单元 生命真谛(10学时)
单元教学要求(6学时):
1、阅读教学要求(6学时):阅读方法——揣摩与品味。要求读者从文章的整体出发,披文入情,深入到文章的内部去分析,或静思默想,或圈点批注,或深情诵读,或交流讨论,潜心会文,反复涵泳,体会文章的妙处。 2、写作教学要求(3学时):议论文写作——观点、材料、方法。要求观点正确、鲜明;学会选择充分而恰当的材料证明论点;掌握几种常用的论证方法。在此基础上,参照7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例文,指导学生写作训练。写作训练可以自主设计话题和题材。
论点:①正确。②鲜明。 论据:①典型。②充分。
论证:①举例论证。②引用论证。③对比论证。④比喻论证。⑤类比论证。
3、口语交际(1学时):调解。通过训练,使同学们学会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或纠纷。
调解要求:①保持中立态度。②净化调解环境。
③指出不妥之处。④消除对立情绪。 课文教学要点提示: 四、人生三步骤(2学时)
1、领略人生的三个层次以及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人生三步骤》将人生分为三个步骤或三个阶段,即一为“生活”(外在表征);二为“行为与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三为“德性性命”(生命的最终归宿)。三个层次三种境界。 2、反复诵读,品读课文中对于生命的一些独到深刻的见解。如①生活应该在外层,生命则在内部,生命是主,生活是从。
②安是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字……富贵贫贱只是人生的一种境遇,而我们要的是安与乐。只要我们的行为合乎我们的天性,完全可以不问境遇自得其乐。
③做人第一要讲生活,这是物质文明。第二讲行为与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人文精神。最高的人生哲学讲的则是德性。德形是个人的,同时也上古今人类共同的。人生的归宿也应在此。
3、文章主要写作特色:
①对人生的谈论立意于中国传统文化,立意高远,思想深邃。
②论述过程中语气随和,深入浅出。 ③自然朴实而又充满情感的语言。
4、阅读指导建议:先整体感知,领略人生的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反复品读,把握每一个层次着重强调了什么,三个层次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然后迁移阅读,觉的自己的人生处于哪一个层次,你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哪些新的认识。
5、应用训练:请结合职业生涯规划课所学的知识,写一8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篇小短文——《我的人生规划》. 五、淡之美(2学时)
1、理解作者阐述的人生淡美的境界。淡作为人生的一种生存方式,蕴涵着人生的大智慧。它是进取中的从容自如,荣辱不惊,乐观豁达,舒展大气。他是历经人世沧桑后的经验和感悟,是抛缺私欲和狭隘之后的旷达和洒脱,是了悟生命真谛之后的升华和飞跃,淡,可以让我们除去心头的浮躁。
2、分析文章的行文结构
本文结构清晰,开篇提出观点——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接着由淡妆的美谈起,然后写自然西湖的淡美,水墨画的淡美,茶的淡美,最后上升到对人生和禅理曾面淡美境界的阐述,在浓与淡的对比中表明作者的态度。 3、揣摩和品味富有哲理句子的涵义。如下列几句:
①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
②尤其落到自己的头上,一旦要依仗什么自画像时,倒是宁可淡一点的好。
③其实,看的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够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4、教学建议
①作者推崇“淡之美”,但并不否认“浓之美”,正如文中所说:“浓是一种生存的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不能简单的以是或非来判断的。”因此对于青春期的学生,不能一味的强求接受“淡之美”,在让学生理解人生淡美境界的同时,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②引导学生在与人相处时,对待生活中的一些褒贬问题时,要采用淡之美的观点来释放自己的心灵空间。 六、石缝间的生命(2学时)
1、把握小说的主题:本文是一篇有着强烈哲理意味的状9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物散文,主题鲜明,歌颂了困境中顽强拼搏的生命力,诠释着生命的崇高和倔强。生命有时无法选择自己的境遇,既然无法选择境遇,就选择坚韧和顽强。
2、品读文中描绘的三幅生命画卷:
①无名的野草:在不可能存活的地方存活了,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奇迹般延续着物种的繁衍。
②苦苦的蒲公英:改变自己的形象,发展着生命的根,长成柔韧而强固的筋条。 ③参天的松柏:向上扭曲、旋转、伤痕累累,盘根错节,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里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3、把握“石缝间的生命”具有的精神?
“石缝间的生命”具有在艰苦乃至恶劣的环境中,不失生命的尊严、顽强拼搏、创造辉煌的精神。
4、作品的艺术特色:
《石缝间的生命》从全文而言,是借小草、小花、松柏写生命力的坚韧和顽强。这就叫做“托物”。在作者的笔下,作者表现石缝间顽强的生命,笔力集中在特征分明的“根”上。这生命之根,凝聚了作者的情感,也将引发作者的议论。这就叫做“定向”。在“定向”的同时,作者对所托之物进行了精美的、充满情感的描写,努力地逼真地表现出了所写之物的外貌形态——很明显,这是为了下一步的抒情与议论。这就叫做“蓄势”。然后作者用大量篇幅,海潮般地倾泄出心中的感悟。他赞叹立足于石缝间的生命的价值,他评说石缝对于锻炼生命的意义,他希望一切生命都应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生存环境。原来,写小草、小花、松柏并不是为了表现它们,作者将它们作为自己情感的化身,演绎出丰富深刻的情与理。这就叫做“开掘”。 所以“托物言志”的文章是可以这样来写的:选定事物→思考定向→描写蓄势→开掘议论。
5、教学重点 难点:理解石缝得的生命的生长特点,了解作者所赞美的精神与讴歌的人。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人文精神。
6、教学建议:
对学生进行顽强拼搏精神教育应避免空洞的说教,假、大、空的教育收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带来负面影响,让人10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产生反感,所以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营造美的氛围:音乐、教师诗一般的语言、学生情感投入的朗读等,共同组成一个感染人的美好氛围。二是联系学生实际:结合生活体验,实实在在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切忌拔得过高。对课文的基础知识作一般性的学习即可,不必抠得太死。不能支解文章,挖掘每句话的含义,这会影响文章的整体美感。应该在创设的美好情境中多读课文,交流、体会、认识,注重对学生美好情感的熏陶 7、应用训练——讨论。有人说,我们生活在幸福的年代,幸福的家庭里,因此不再需要像石缝间的生命那样顽强拼搏的精神了。又有人说,现在的孩子生活太优越了,需要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让他们尝尝苦头。你赞同哪一种看法?如果不赞同,谈谈你的看法。 第三单元 人文情怀(8学时)
单元教学要求
1、阅读教学要求(4学时):阅读方法——精读与泛读。理解运用两种阅读方法的目的与意义,并能引导学生在本单元的阅读教学中运用两种方法。
2、写作教学要求(3学时):
一般了解立论和驳论这两种论证方式。重点把握立论和驳论的写作方法和要求。参照例文,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践,重点指导学生进行驳论的写作训练。
3、口语交际教学要求(1学时):
理解提问在口语交际及社会交往中的作用。把握提问的一般原则和方法。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和专业实践活动,创设情景,设计提问提纲,开展提问训练。
课文教学要点提示:
七、咬文嚼字(2学时)
1.文化常识:简单了解朱光潜及其作品,在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2.解题:成语“咬文嚼字”出自元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哎,使不的你咬文嚼字。”《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个成语的解释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本文的含义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1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3.把握文章主体两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举郭沫若改台词、王若虚改“李广射虎”、“推敲” 这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点铁成金”和“套板反应”的两面性。
4.通过对以下句子的阅读把握文章的中心
第三段:“……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第五段:“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七段:“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第八段:“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文学是艰辛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5.分析文中所举事例要证明的道理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6.掌握主要艺术手法
即举事例,讲道理。不举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透彻;例子解说不好,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不充分。本文例多,又分析精辟,令人心悦诚服。
7.教学建议
《咬文嚼字》是一篇内涵丰富的文艺随笔。作者旁征博12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引,论述了阅读及写作时应该“咬文嚼字”的道理。读者从中既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又能得到深刻的启示。
1)课文内容和文字可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关键句理解作者所说“咬文嚼字”的道理,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

2)品味作者所举事例,请学生结合自身阅读与写作实际,谈谈这些例子带来什么启示。
3)作者提倡阅读与写作应该有“谨严精神”,其实做人、做事都应该有这种精神,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或专业学习,谈谈这一观点所带来的启示。
八、获得教养的途径(1课时)
1.把握文章的观点及意义:作者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肯定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
2.细读下面这些句子,理解作者的观点:
1)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2)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3)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而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4)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5)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
6)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1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
7)当多数缺少天赋的人将自己的阅读能力很快就只用来读报上的新闻或商业版时,少数人仍然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
8)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基于这种独特性和个性。
3、教学方法提示
读课文,找出文中能够体现作者关于读书对修养的意义及读书经验的观点的句子,在充分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让学生自我反思,开展讨论,发表自己的读书感受。切不可离开教材,在没有充分理解作者意图的情况下让学生完全没有目的地漫谈。可以设计以下话题供学生讨论: ①什么是真正的修养?获得教养的途径是什么?
②为什么要“研读世界文学”?
③为什么读书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读得“更精”、“更深”?
④应抱着怎样的态度去读杰作?
⑤通过读书,有了知识,有了文化,是否一定就有“教养”?
⑥学好了专业课,是否等于有“教养”?
⑦作者提倡个性化的阅读,那么,你认为任何个性化的阅读都是正确的吗?怎样做才能使个性化的阅读正确? ⑧你有没有“旧书不厌百回读”进而“常读常新”的读书体会,能不能说说?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以下几种关于阅读方法介绍的书籍或文章:《青年人的阅读》(余秋雨)、《如何阅读一本书》([]莫提默·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 4、教学建议
本文是节选的一篇文化随笔,全篇围绕“读书”展开,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学生实际来看,应主要弄清以下两个基本问题:1、读书之于修养的意义(即“读书的妙处”);2、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即“读书的经验”)。对于文中“修养”与“教养”两个内涵互相交叉的概念,不必过于细究。应在深入领会作者意图的基础上,从读书的方法上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从情感上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欲望。因为“读书”是一个开放性较强的话题,因此在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对问题的探究,包容学生不同的观14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点和独特的体验。 九、红楼点滴(1课时)
1.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点滴一谈课堂的“散漫”,点滴二谈学术风气的“严正”。 然后又分别从各方面说明各层次所表现的主题。课堂的随随便便,先说不应该上课而上课的情况,这里面分三个方面;再说该上课而不上课的情况,这里又有三种情况。教学的严正,先谈教师之间如此,再谈师生之间也是如此。
2.概括叙事与说理相结合的特色。在层次递进过程中,又分别对事件进行因果分析。如课堂散漫,不该上课而上课的情况出于几方面的因缘和合;该上课而不上课的情况出于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原因。在说理过程中,又分别举事例进行说明分析。如教学的严正,“忠于己信,当仁不让”的红楼精神,“坚持己见,也容许别人坚持己见”的红楼传统,“你干你的,我干我的,各不相扰”的红楼容忍风气。 3.抓住关键句看老北大:“一般人谈起北京大学就想到蔡元培校长,谈起蔡元培校长就想到他开创的风气──兼容并包和学术自由”,“点滴一谈的是红楼散漫的一面。还有严正的一面”,“ 可见都是忠于自己的所信,当仁不让的”,“
这是红楼的传统,坚持己见,也容许别人坚持己见”,等等。
4.分析《红楼点滴》笔下充满感情的形象。对于校长、名师、青年学生、校外评论的人,作者都以朴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赋予同样感情。作者饶有兴趣地谈论教师间和师生间的一些学习和生活趣事,但是并没有厚此薄彼,他并没有站在某一方的立场,没有对名师仰视,也没有对其他人贬低,而是以同样饱满的情感回忆这些曾经发生在身边的可爱人的可爱事。甚至对校外人士的评论,也平实地陈述,然后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述说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在描写梁思成讲完课与学生商量有关考试的事时,问话、“恍然大悟”、“笑了”、“大揖”等赋予了丰富的形象。再如林公损“照例是喝完半瓶葡萄酒,红着面孔走上讲台。张口第一句就责骂胡适怎样不通”、“气坏了”、“气才消了些”、“满足了”时表现出的形象尤其突出。还有师生间涉及某学术问题时坚持己见互不相让,作者也以饱含的情感不失偏颇地表现师生的形象。
5.了解作者朴实、简单、近于笑谈的语言特色。它是一篇随笔,所以在语言的用法上,以简单直白来陈述平铺。随15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便却也不失风雅,平淡却不失生动。“买硬席票而坐软席车,于是都踊跃地来旁听”、“这类不上课的人,上课时间多半在图书馆,目的是过屠门而大嚼”、“唾面自干”、“杠子”、“木戳”等通俗直白的语言,更切近于生活也更平易近人。“听讲的人报之以微笑,而散”、“(补考)评,写六十,打折扣,自然不及格”句式简单却生动。
6、教学建议
本文选自张中行先生《负暄琐话》,原文共五个部分,本文是其中的前两个部分。张中行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对母校怀有深厚感情,写了不少有关老北大情事的文章。本文第一部分写北大课堂的“散漫”,第二部分写北大学术风气的“严正”。两个部分从不同方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北大校风,表现了当时“北大人”的独特性格,让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活”在当今的读者面前。文章结构清晰,阅读时应从理清文章思路入手,概括两个部分分别反映的北大风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风气所反映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理念,即自由思想的空间,容忍异己的境界,独立坚持的精神,挑战权威的勇气。 第四单元 职场哲思(6学时)
单元教学要求:
1. 阅读教学要求(3学时):
推敲与质疑—反复斟酌、考虑课文关键词语、重点段落,深入分析课文课文中的观点、看法、结论并提出疑问,再运用辨析、讨论等方法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形成职场认识。
2、写作教学要求(2学时):掌握请柬的写作格式和注意事项,参照例文指导学生写作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请柬。
请柬的形式:①横式写法
②竖式写法(从右边向左边写)
请柬的构成:标题、称谓、正文、结尾、落款。 写作请柬的注意事项:①内容简洁、明确
②请柬要十分注意礼貌问题 ③装帧精美,有艺术性 ④注意请柬的发送方式
3、口语交际教学要求(1学时):推销。通过训练,使同学们学会推销自己的产品。
推销的基本要求:①诚信待人,态度积极主动
②知己知彼,适应顾客需求
16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③文明得体,运用推销语言 ④灵活巧妙,善用推销技巧 课文教学要点提示: 十、创造宣言(1学时)
1.理解观点及思想意义:这是一篇驳论文。其基本观点是:“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鼓励我们要审视自己,坚定信念,努力做一个成功的创造者。
2.把握课文的议论思路:一、引出议论话题—创造。作者运用宗教家造神、美术家罗丹造石像与教育者不造神、石像正反对比引出创造的话题。二、反驳“不能创造”五种错误观点。针对“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年纪太小,不能创造;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于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五种错误观点,作者列举了大量的典型古今中外事例和名言警句加以反驳,最后得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
3.议论方法:举例论证(莫扎特、爱迪生、帕斯加尔、曾参、惠能、唐玄奘)、引用论证(惠能、歌德)。 4.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基本观点和论证思路。2)引导树立自信心
5.教学训练设计:(1)选择社会生活中感兴趣的热点话题,运用举例和引用等论证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2)列举身边成功创造者的案例,并结合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6.教学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对我们能否创造展开讨论。并要求学生运用事例或者名人名言等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书中的古今中外事例和名人名言确立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论点,使学生学会运用举例和引用两种论证方法,同时对学习、生活充满自信心。
十一、迎接挑战 1学时)
1.解题:迎接挑战
《迎接挑战》是美国近代金融史上最著名的金融巨头约·皮尔庞特·给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儿子写的一封情真意切的信。以迎接挑战作为标题主要是告戒
儿子步入社会,面对严酷的现实,看不见硝烟的战场,要作好准备。 2.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及意义:信的内容情深意切,说理透彻。其中对孩子的建议和希望是父亲一生的工作经验的17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总结和积累,也是为儿子面对挑战时提供的对策和办法,极其宝贵。对孩子的要求和嘱托,其实质是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应该具备的职业品质。
3.了解作者:约翰·皮尔庞特·John Pierpoint Morgan Sr.1837417日-1913331日),美国,也是一位艺术收藏家,美国近代金融史上最著名的金融巨头,被称为财大气粗的世界债主、华尔街金融大鳄。
4.分析课文 1)梳理课文内容
A父亲对儿子说话的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明确:
①父亲对孩子的建议(共9个方面)。
②父亲对孩子的要求。走上工作岗位后要明确目标,不断学习,以工作为快乐。
③提出希望,希望孩子成大器,一年后用最好的成绩向父亲回报。
B从父亲的话中可以看出父亲是怎样的人? 明确:父亲是一位继承家族传统,刻苦经营和创造,事业成功,创业经验丰富,态度谦和,对孩子要求严格的人。
C父亲希望儿子成为怎样的人? 具体内容见教学参考用书。 D父亲对儿子提出哪些建议和希望? 9个方面。具体内容见教学参考用书。
希望:
具体内容见教学参考用书。
5.应用训练:
①教学中应多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多给一些时间,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理解父亲的建议、希望和要求,并内化为自己的生活工作经验。
②巩固写信的格式,每人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
十二 看吧,我终于办到了(1学时)
1.了解作者:刘墉,号梦然,1949年生于台北,祖籍北京,画家、作家。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圣若望大学东亚研究所硕士,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学士,曾任美国丹维尔美术馆驻馆艺术家,纽约圣若望大学专任驻校艺术家、圣文森学院副教授,现任水云斋文化事业有限负责人及作家、画家。出版中英文著作六十余种,在世界各地举行个展三十余次。
18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刘墉精品书坊重新组合刘墉作品精华,分为六卷出版,分别是纵横卷、花季卷、漂泊卷、情爱卷、励志卷和红尘卷,本文选自励志卷。这六卷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套刘墉作品精华结集,其中特别收入了刘墉先生提供的许多他的最新也是弥足珍贵的生活图片,并附有《刘墉大事记》及《刘墉著作年表》。

据台湾最大连锁书店"金石堂"统计,刘墉为十六年来台湾畅销书作家之冠,2003年仍居台湾畅销书之首。他的文学作品在中国大陆销售超过千万册。著有《萤窗小语》、《人生的真相》、《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我不是教你诈①②③④》、《杀手正传》、《那条时光流转的小巷》、《你不可不知的人性①②》、《把话说到心窝里①②》、《迎向开阔的人生》、《母亲的伤痕》、《不要累死你的爱》、《跨一步,就成功》、《花痴日记》《刘墉山水写生画法(中英文版)》、《白云堂画论画法(中英文版)》等文学、艺术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七十余种。

一九七八年由国立历史博物馆推荐,前往美国讲学,曾应邀在世界各地举行个展近三十次,作品由国立历史博物馆、国父纪念馆、中正纪念堂、美国诺克维尔市政厅、德国亚东博物馆、美国加州工艺博物馆等地收藏。在艺术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独创喷染皴擦法,将现代喷墨技巧与传统国画皴擦法结合,产生阴阳立体的如梦氛围。刘墉的没骨花鸟尤为精妙,曾被国际艺评家称赞有过于恽寿平。

制作并主持电视新闻节目“实事论坛”曾获金钟奖;并被台湾的综合电视周刊读者票选为“最受欢迎的电视记者”。戏剧方面,曾主演《红鼻子》、《武陵人》等多个舞台名剧,并获得话剧欣赏演出委员会颁发的金鼎奖。
2、把握本文的议论中心:压力无处不在,当一个人面对压力时,只要坚定信念,就一定能冲破压力,取得事业的成功。
3、理解文章标题的出处及意义:标题是参加世界溜冰大赛并取得成功的一位美国女运动员回答记者的一句话。以此19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为标题,隐含于其中的意思是,只要顶住压力,不怕困难,就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功。 4、理解本文灵活多样的议论形式:①先叙后议(城隍爷抓来的罪人)。②先议后叙(逃避与对抗)。③由此喻彼(在高压下出头的人)。④对比论证(不信自己办不到) 5、学习本文围绕议论中心,采用自由灵活的议论方式。
6、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讨论列举自身面对的种种压力,同时说说哪些压力由于自身的努力得以克服并取得成功,哪些压力没有被自我战胜。请大家一起分析讨论。
2)学习本文灵活多样的议论形式,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说说我们如何面对压力。 第五单元 古代散文欣赏 12课时)
单元教学要求: 1、阅读教学要求:
通过对古代先秦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和唐宋八大家散文名篇的诵读,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培养审美情趣。
方法与途径:诵读——疏通文意——领会内涵——迁移训练
本单元重点学习《劝学》(2学时),《鸿门宴》(4时)和师说(3学时)三篇文章。
2、写作教学要求(2学时):
理解发言提纲的基本特点和写作要求。结合班会和语文教学等真实生活情景,指导学生写发言提纲,指导培养学生面对场面敢于发言说话的能力。在发言中,注意语气,流畅自如,注重礼节礼仪。
3、口语交际教学要求(1学时):
理解转述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设计真实的生活学习情景,指导学生进行转述口语交际活动,组织同学相互评价。
课文教学要点提示 十三 劝学(2学时)
1、把握文章主题和基本观点:学不可以已。 2、解题:劝,劝勉。本文系统而深刻地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3、理解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思路:文章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几个方面阐明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论证方法:比喻论证。
4、教学重点:熟读全文,背诵最后一段;理解比喻论证20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方法;理解本文中的成语。
5、应用训练
你是怎么看待“学不可以已”的观点的?
现在社会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观点,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观点的。
6、教学建议: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课上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先秦诸子散文结构严谨、说理性强的特点。
2)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正音
3)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指名朗读,教师做文言文朗读指导(指导学生熟练朗读、正音断句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意的关键)
4)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学习通假字、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用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组翻译文章意思。
十四 鸿门宴(4学时)
1、把握文章基本内容: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节选,却结构严谨,前后呼应紧密,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2、把握故事情节
本文共七段,可按“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为宴前、宴会、宴后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主要写了五件事:曹无伤的密告;范增分析刘邦的前后情况;项伯夜访张良;张良与刘邦商量对策,拉拢项伯;项伯劝说项羽勿击刘邦。 一部分写形势从紧张到渐趋缓和,从而转到下一场鸿门宴上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并为下文作铺垫。
第二部分(34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
可将宴会上的情节概括为三起三落。 三起:一起是“范增数目项王”暗示项羽动手杀刘邦,气氛趋紧张。二起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就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刘邦,形势极为严峻。三起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情节发展到最高潮,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 2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三落:一落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二落是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彘肩,被他斥责一顿之后还赐座。三落是刘邦“如厕”是名逃脱是实。 这一部分总共写了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四件事,既反映了刘项双方的矛盾,又反映了项羽内部范增与项羽杀不杀刘邦、项庄与项伯“杀刘”与“卫刘”的矛盾。这两种矛盾错综交织,有张有弛,波澜起伏,使人为之惊心动魄。 第三部分(567宴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文章不仅写项羽在鸿门宴中斗争失败,失掉消灭刘邦的机会,而且加深了他与范增间的矛盾,埋下了最后彻底失败,自刎于乌江的祸根。而刘邦诛杀了曹无伤,内部则更加团结了。
3、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刘邦和项羽)
刘邦:①坚决果断:亲往鸿门谢罪,是一个大胆的决策,非此不足以阻止项羽进攻;“至军,立诛杀曹无伤”。②能屈能伸:“先破秦入咸阳”,是“有大功”之人,但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唯恐有所不至,甚至“出”而“未辞”,也觉得于礼不合。③善于拉拢人,为己所用:初见项伯,即“兄事之”,“奉卮洒为寿”,“约为婚姻”。 项羽:①优柔寡断(改变进攻刘邦的决定、对范增在席间杀死刘邦的企图不表态、沛公逃席而安然受璧);率直粗犷(对刘邦说出告密人姓名、宽容樊哙,产生相惜之心);不善用人(在关键时刻不听范增);骄傲自大(宴会上的排座次)。 ②“自矜功伐”(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所以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待他来处理之后,使放弃了进攻打算。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以为杀之无益,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

总之,项羽和刘邦一个豪爽、无谋和轻敌;一个机智、老练和精细,正是从这一点上,我们才说鸿门宴的斗争虽然是刘、项斗争的开始,却已经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结局。
4、把握写作特点 1)赏析本文通过典型细节和个性鲜明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如:刘邦的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范增的老谋深虑;张良的老练多谋;樊哙的勇猛豪爽。作者寥寥数语,就生动刻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2)作者还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使人物性格特点更为鲜22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明、突出。如主帅项羽和刘邦,谋士范增和张良,部将项庄和樊哙,内奸项伯与曹无伤,除曹无伤着墨不多之处,其他人物无不栩栩如生,互相映衬,跃然于纸上。 5、应用训练:刘邦和项羽不同的性格成就了他们不同的人生,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分析自己性格中对于未来职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并谈谈怎样塑造适合职业良性发展的职业性格?
6、教学建议
1)课前布置学生分组上网搜集《史记》、司马迁和《鸿门宴》故事的材料,课上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2)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文章
3)教师指名朗读,正音、断句、进行文言文阅读的指导。
4)学生分组分段,结合文下注解弄懂文意。
5)结合课后习题练习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汇和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6)难句解析:部分学生自己弄不懂意思的句子,教师解释重点字词
7)理清故事情节,并给每一个情节加上小标题
8)分析文章写作特色 9)成语典故积累
秋毫无犯 鸿门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辞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10)教学训练方法:组织学生课后分组,根据课文内容编写剧本并表演,课上展示,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十五 师说(3课时)
1、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 2、关于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3、分析文章观点,把握文章主题
本文的许多观点在当时富有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这些观点是: 1)、老师要教书,又要育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2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解惑也。”) 2、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掌握知识的,要从师学习。(“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 3、能者为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这些思想富有进步性。课文中也有些说法反映了作者的局限性。 1、传道的“道”,为封建伦理道德。传道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秩序。 2、文中还是流露出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思想。 4、文言词语练习 关于古今异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求学的人;:有专门学问的人。 ②小学而大遗 :小的方面学习;:小学校。
③吾从而师之 :两个词,从,跟从,而,而且;:是一个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一定;:用不着,不需要。
关于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读shòu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读fǒu 关于一词多义
解释下列句中“师”的意思(老师、以---为师、学习、从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而不从师”、 ④吾从而师之 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解释文中加点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糊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余嘉其能行古道 道路 孰能无惑 没有
24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是故无贯无贱,无长无少 无论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 圣明;愚人,愚蠢
5、应用训练:
在你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位老师,请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你觉得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6、教学建议: 1)课前布置学生查阅韩愈、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的材料,课上展示。
2)教师指名朗读,正音、断句
3)学生结合课下注解翻译句子,弄通文意
4)学生分组总结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通假字的用法 5)从文中找出能够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并朗读解释。
6)课文内容分析
第一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 教师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从师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 择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二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第三段:举历史名人为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举孔子的行动和言论来阐明道理,寥寥数语,却又说得具体,有说明力。
第四段:赞扬李蟠“能行古道”,说明作《师说》的原因,又一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
第六单元 诗歌散文欣赏(7课时)
单元教学要求:
1、阅读教学要求(4学时) 1)新体诗诵读欣赏教学要求:
①要知人论世。诗歌不同于小说、戏剧、散文,由于诗歌自身的特点,要把握其蕴含的深层内容必须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时代的状况,否则难以完成对内容、主旨的理解。
②要体会意象。诗歌语言的高度精炼性和语言容量的深25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广性,往往“以一当十”,“一字传神”。要想准确理解诗歌,就要准确体会主观情感与客观形象融合的意象。 ③审美标准应多样。新诗因其内容与形式更开放、更包容、更多样化,其审美标准也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
2)散文阅读欣赏教学要求:
①把握散文“形散神聚”、 “以小见大”的特点。散文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万事万物皆可取材,但万“事”皆有其“宗”。无论素材多么惊天动的,无论素材多么微不足道,无论素材是一事、一人、一景还是多事、多人、多景,都会因其“神”而具有了诗的圆满、完整如珍珠,也有了小说的严密紧凑如建筑。了解这一特点,散文的阅读欣赏的核心问题就解决了。
②散文阅读基本步骤: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精读品味,明确主旨——鉴赏评价,拓展提升
2、写作教学要求(2学时):
一般理解广播稿的写作要求,设计学生熟悉的情景,选择学生熟悉的材料,结合教材写作练习要求,训练学生当堂写出简短的广播稿。
3、口语交际教学要求(1学时):
一般理解应聘的要求。教师要补充相关案例,在与学生共同分析研讨中加深对应聘基本技能、技巧的理解和把握。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到人才招聘和人才交流现场观察学习。
十六.《荷塘月色》(2课时)
1.《荷塘月色》的主题
26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通过在荷塘月夜的独步,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恐怖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2.《荷塘月色》》的行文思路
⑴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点明颇不宁静的心境,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26:勾勒荷塘轮廓,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并描写荷塘月色。文章先写小径漫步,次写荷塘,再写月色,最后写环顾四周,层次分明。(全文主体)
第三部分(78):写景中人——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风俗,表现作者思乡情结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偏重抒情) ⑵三部分之间因果关系
表现为:心里颇不宁静(因)→观荷塘月色(果)(因)→想起采莲的事(果)(因)→惦着江南(果)(因)→心里颇不宁静(果)。据此,这种起承转合、果因相连的结构收到了一种浑圆一体意脉贯通的审美效果。
⑶首尾至少有三处相互照应
一是开头的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全文的文眼,其实也是一个悬念。文章的结尾照应的句子回答这个悬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二是开头的"妻在屋里拍着闰儿,模模糊糊地哼着眠歌",与结尾的"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句相呼应。三是开头的"我悄悄地披了衣衫,带上门出去"与结尾处的"轻轻地推门进去",这两处的呼应极为紧密,"悄悄"27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轻轻"说明了我的心情并没有多大改变。首尾的三处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有机统一。 3.《荷塘月色》凸显了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 全篇的“文眼”是开头的“心里颇不宁静”一句。尽管文中一会儿写“动”,一会儿写“静”,一会儿写“幻觉”,一会儿写“实感”,一会儿描摹眼前,一会儿展开联想,“形”确实很散,但始终没有离开“颇不宁静”这一“文眼”。 4. 《荷》的艺术特色 ⑴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
在写景中,作者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了他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心理。在月光下,在荷塘畔,虽然陶醉了,感觉到一种“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喜悦,但仍然夹杂着摆脱不开的淡淡哀愁。 1段一开头就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创造出孤寂的氛围;
23段径漫步时幽僻的路、蓊蓊郁郁的树、淡淡的月光,既简洁地叙述了荷塘周围的情景,也进一步烘托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456段写荷花、荷香、荷波、月色和荷塘四周环境。宁静而幽美的境地充满了诗情画意,“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仍然摆脱不了那绵绵的愁绪; 78段触景生情,沉浸在遐想之中时,“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又回到现实,并与开头相呼应,内心的“不宁静”和环境的“静美”相反相成,轻淡朦28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悉融为一体,构成了《荷》的特色。 ⑵语言新鲜贴切、准确生动
①文章多处运用新鲜、生动的比喻、拟人 、通感等修辞。例如: 写“荷 叶”,用“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就极为生动,赋予荷叶动态的美。写荷花的清香,用渺茫的歌声作比;写月光、月影说它们“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把嗅觉、视觉转化为听觉,把其中内在和谐的美表现得恰到好处。 ②文中有大量的叠词,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音韵美。 《荷塘月色》中“蓊蓊郁郁”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脉脉”流水,“静静”的月光,“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节和谐。 ③用词贴切、准确。如《荷塘月色》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了和花上”这“泻”字,再加上“静静地”这个修饰语,就准确地写出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的幽静。再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意思是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达意,这里用来写流水,流水无声而好像也有情意了。
5. 《荷》与《绿》对比阅读
《荷塘月色》中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而《绿》中的狂喜之情非常浓烈。这是什么原因?是由于写作时代不同。《绿》写于1924年,这时正是北伐战争前夕,五四运动给作29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者带来的激情尚未消失。《荷塘月色》则写在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现实的黑暗使作者陷入了彷徨、苦闷之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6. 《荷》教学建议:
⑴反复诵读。本文语言优美,音律和谐,特别适合朗读。可以在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感受本文的意境,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知人论世。为便于学生了解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变化,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背景材料,让学生结合文本以及有关材料理解作者其人。学生可各抒己见,不求统一答案。当然,老师可以有倾向性指导。 ⑶品味赏析。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如准确的用词,恰当的修饰语、叠词的使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等。可以适当讲解,也可以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选择自己认为好的语句,说说好在哪里,并背诵、默写或仿写。
十七.《雨巷》(1课时) 1.《雨巷》的教学关键词与主题
理想,追求,忧伤。
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以及理想难以实现时的忧伤、怅惘。 2. 《雨巷》的艺术特色 ⑴《雨巷》意象的运用及象征意义
整首诗都笼罩在迷离恍惚的意境之中。作者为了能营造30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出这种意境采用六个意象,读者正是透过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明确了作者的意图。对意象的象征意义的分析是把握本诗思想内涵的关键。
①第一个是雨巷。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狭窄阴沉的雨巷,正是当时黑暗阴沉、令人窒息、看不到出路的社会现实的写照。 ②第二个是“我”——诗中抒情主人公,一个孤独忧伤又怀着希望在雨巷中徘徊的孤独者。既代表作者自己,也代表了那个时代一部分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当然,我们也可以将“我”理解为一位沉醉于爱情中的青年。 ③第三个是油纸伞。雨打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又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 ④第四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或人或事或物。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⑤第五个是姑娘。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油纸伞、雨巷、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3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⑥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感到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也以此揭示中心。 ⑵变幻文法结构,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 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诗人写诗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结构,诗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以某种诗艺标准做原则。 ⑶语言富于音乐性
《雨巷》在音韵,节奏方面所达到的神奇效果是这首诗最为突出的成就。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表现在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复沓句式的妙用,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诗歌共7节,每6行,每行押“ang2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迷离恍惚的意境、忧伤哀怨的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
32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3.《雨巷》教学建议 ⑴要知人论世
诗歌需要知人论世,对《雨巷》的学习同样需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经历来分析诗中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⑵应采用“三读”法 诗歌不同于其他三种文学样式,意象时常是含蓄的,语言往往是高度凝练的,需要“初读——品读——赏读(研读)”的“三读” 法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诗歌的意象、语言、手法的运用到对作者主观情感的理解,层层剥笋般,真正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 ⑶可多角度、多层面欣赏新体诗
新体诗不同于成熟的古典诗歌,对于一直变化中的它,审美更开放、更包容、更多样化。教学中需相应采取多角度、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品味、欣赏、评价诗歌。例如:对“丁香姑娘是真实还是虚幻的?”的探讨可采用甲、乙方辩论形式;诵读、赏析过程中可采用视频、音频、电影剪辑电教手段等等。
⑷问题设计,可采用一竿子到底的方法,让学生直接触及诗歌最本质的问题。
①作者的心愿是什么?请用诗中的诗句表达。
②作者为何希望“逢着一个姑娘”?也就是说诗人的“希望”为什么与“姑娘”这个组合?
③“姑娘”为何是一个“丁香一样地”又“结着愁怨”的呢?油纸伞、篱墙和雨巷的意象的用意何在?
3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④丁香姑娘是真实还是虚幻的? ⑤如何理解诗中“我”的形象?
4.应用训练(任选其一课后写到语文作业 本上)
⑴把《雨巷》改写成散文,至少要有一处合理的联想、想象的插叙文字。
⑵播放视频《雨巷》歌曲(刘天华作曲,罗京、虞梦唱),请找出改成歌词的文字及情感基调与原诗略有何不同,谈谈对此改动你的看法。(课内只欣赏歌曲) ⑶人常有这样一种体验,最孤独苦痛的时候,你的倾诉对象也许只是一个和你一样的完全陌生的姑娘,那一瞬间的相遇与想像开启了你情感的闸门。与波德莱尔《给一位过路的女子》一诗比较阅读,看看二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十七.《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1课时) 1.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的主题
通过列夫?托尔斯泰在人生最后的日子却要逃离荣誉、权威、敬仰与崇拜,用自己的勇气和行动,获取心灵的自由的经历,赞美了托尔斯泰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是一个“通过自我描述达到自我完善”的人。
2.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的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2列夫?托尔斯泰逃离家庭。为的是追求摆脱世俗的扰攘,完全忠实于自己的原始,朴素地死去。
第二部分(37列夫?托尔斯泰离家逃亡的经历,并真正意义上完善了自我道德,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第三部分(810作者高度评价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荣誉、人生、道德的看法。
34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3.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 的教学建议 ⑴课前让学生查阅列夫?托尔斯泰的相关资料,了解其生平及主要思想。
⑵速读课文,让学生复述托尔斯泰离家逃亡的经历。 ⑶通过几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研讨,进一步了解托尔斯泰的思想,并理解作者的用意。
①一个80多岁的老者,一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将怎样走过自己的最后一段日子?列夫?托尔斯泰是为何选择离开家庭,与亲人平静的告别?
②为何称自己的家为“生活的监狱”?又为何梦想一个“……低矮而有霉味,充满了污浊的气味和贫穷,铁床,煤油灯暗淡的光线”的地方?
③高尔基称赞托尔斯泰是“一个人类的人”,你怎样理解这种评价?
④你认同作者的一些观点吗?请就作者的某一个观点加以阐述。
4.应用训练
请你就以下论题中的一个或另拟论题,可从网络上寻找有关资料,写出你对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的理解。课后写在作业本上。 ⑴走进托尔斯泰
⑵从托尔斯泰“离家出走”谈人生 ⑶浅谈“人类的人”——托尔斯泰
大连教育学院职业学校教师教育中心
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学科中心研训
35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010226


36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cb9f7b1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88.html

《语文(人教版)基础模块下册教学计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