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萧何

发布时间:2012-04-10 16:50:1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史记·萧相国世家》

俗话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到底是何许人也,让他在历史的轨迹中留下了这么一个典故。

说到萧何,心中出现的多不是什么英雄的场面。杜甫写诗自称“语不惊人死不休”,然而以杜甫那审美判断中,指出萧何有所不足,恐怕就不止个人的主观臆断了。从“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中我们可以看出,萧何在历史上的军事才能评价并不高。萧何缺乏指挥若定的军事才能,没有攻城略地的赫赫战功,这是不争的事实。当年追随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一班风云人物也都是这么看的。

然而奇怪的是,萧何在刘邦心目中却是头号功臣。

说到头号功臣,又不得不提汉高祖平定天下后的论功行赏。

汉五年,刘邦已灭项羽,平定天下,即皇帝位,于是论功行赏。群臣争功,各不相让,吵吵嚷嚷,闹了一年有余。最后刘邦出来裁决,判定萧何的功劳最大,封酂候,食邑八千户。众人不服,都说:“我等披坚执锐,攻城略地,出生入死,多者身经百余战,少者交锋数十回,功劳大小不等。那萧何从来不参与作战,没有任何汗马之劳,只是舞文弄墨,动动嘴皮,发发议论,封赏反而在我等之上,这是什么缘故?”刘邦问:“诸位将军知道打猎吗?”答曰知道。刘邦又问:“知道猎狗吗?”答曰知道。刘邦就说:“打猎的时候,实际追杀野兽的只是猎狗,然而放纵猎狗,指示野兽踪迹的却是人。诸位将军的才具和业绩,只能追逐猎杀野兽,好比是‘功狗’。至于萧何,却能够发现猎物踪迹,指示捕杀的途径,相当于‘功人’。你们说,‘功狗’和‘功人’的赏赐可以一样吗?再说,诸位都是以单身追随我,最多也就从家里带出两三人;萧何呢?动员全族共计数十人追随我上前线,这个功劳我可不能忘记!”既然皇上都这么说了,那班劳苦功高的将士哪里还再敢吭声。

封赏完毕,刘邦又建议评比一个“元功十八人位次”。群臣都说:“曹参历年征战,身受创伤七十余处,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应当排名第一。”刘邦还是想让萧何位居第一。关内侯鄂千秋看出皇上的心思,便上前说:“你们的意见都不对。曹参虽然有野战夺地之功,但这只是一时的功劳。萧何就不同了。陛下与项羽相持,长达五年,其间几度丧失军队,只身逃离险境就有多次。萧何还不等陛下指示,便主动地从关中输送人马,补充兵源,常达数万之众;汉军多次面临粮食匮乏的困境,也赖萧何不断地从关中运输军粮到前线。陛下虽然数次丢失关中以东大片土地,而萧何始终保全关中,使之成为陛下可靠的后方基地。这些都是万世的功劳啊!曹参这样的人,有之不多,无之不少。便是缺少一百个曹参这样的人,汉朝又能有什么损失呢?假如没有萧何,即使有一百个曹参也不足以保全汉家天下。总之,一时之功怎么能凌驾于万世之功呢!萧何宜列第一,曹参次之。”刘邦点头称是。于是让萧何独占鳌头,并赐以带剑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权。“趋”也就是低头碎步急走,这是古代下级觐见上级表示尊敬的礼节。

在论功行赏中,萧何在群臣中的呼声远远没有那些开国功臣来的高,但是,萧何又为何让刘邦如此赏识呢。其实,萧何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才能的。作为汉高祖的第一任丞相,他有他的智慧。

当年高祖起兵当了沛公,萧何就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诏令以及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然后离去。而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

从中我们也看到了高祖赏识刘邦并非没有原因的。其实,在更深处,刘邦赏识萧何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史记》中,司马迁对刘邦抬举萧何颇有点不以为然。在《史记·萧相国世家》中,司马迁仅仅把萧何比作西周辅佐文王、武王的闳夭和散宜生。言外之意,韩信的成就决非萧何所可比拟。司马迁并且带着一种意味深长的口气说:只是由于韩信、英布被诛,才导致萧何的功勋最为灿烂。那愤愤不平的样子,就差没有直接指着萧何的鼻子说“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了。

说到这里,就要说说韩信的事了,也涉及到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来源。

刘邦刚刚称帝,尚未封赏功臣之时,曾经问老部下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得到天下?项羽又为什么会失去天下?”他自己的答案是善于使用人才:“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稳定后方,安抚百姓,输送兵源军需,确保前线供给,我不如萧何;论集结百万之兵,战必胜,功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当今的人杰,我重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得到天下的缘故。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却不能用,所以被我打败了。”可见在那时,韩信在刘邦心中的分量,即使不得超过萧何,至少也与萧何不相伯仲。在刘邦的三杰中,张子房精通黄老之学,深知“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功成身退的道理,自然不愿抢当出头鸟。这样看来,有资格有实力和萧何争夺第一座次的只有韩信,哪里轮得到什么曹参!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事情的苗头。对于刘邦,我的看法是小人。当然,也只有这样的小人,才能成就最后的霸业。而韩信,跟随刘邦夺得天下,在群臣中的声望也不低,却没有张良的乖张。而刘邦怕自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他人,为了刘姓政权的长治久安,必须铲除隐患。他认为在诸位将领中,功劳最大、才能最强、威望最高的功臣,就是最危险的敌人。因此,韩信首当其冲。可是,除掉韩信谈何容易!刘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马也未必能取胜,其他诸将更不是韩信的对手。

刘邦先是用计生擒了韩信。此时的韩信才明白过来,感叹地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将韩信押回京城后,念其功高且又无罪证,又赦免了韩信,改封淮阴侯。削去了王位的韩信,心想自己为兴建汉室出生入死,最后落得个如此下场,既然你刘邦无情,休怪我韩信无义。韩信私下与被任命为赵国相的陈稀相约,陈稀在北方举事,韩信在长安响应。公元前215年(汉高祖十年),陈稀果然举兵反叛。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长安空虚。韩信准备在长安举事,不幸走漏了消息,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谋反。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出面,假称北方传回捷报:叛军已败,陈稀已死,邀请韩信进宫向吕后贺喜。韩信哪里想到极力举荐自己而且一向过从甚密的萧何会是杀害自己的主谋。结果韩信刚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捆绑起来。吕后将这一代名将带至长乐宫钟室,残忍地杀害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而最后却又被萧何设计所杀。不过韩信等一类将领,自以为立有战功,应当割地称王,但从人民要求统一的观点看来,不消灭这些割据者,即使希望战祸暂停也是不可能的。萧何协助刘邦臣,削除异己,客观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因为人民迫切需要休养生息。这是汉高祖刘邦政治上的大成功,也是萧何辅佐刘邦做出的杰出贡献。

至于曹参,原是萧何的下属,在楚汉战争之中又是韩信的副手,只是韩信如今陡然失势,他的功勋也便顺势一股脑地落到曹参头上,竟然使曹参坐享其成,一夜之间顿成暴发户,有本钱与萧何一争短长。

《史记》中,司马迁对萧何的评价,是很有见地的,但显然不是一种对“综合素质”的评价。写作《史记》的司马迁,似乎有一种“英雄主义”的情结,这从他破天荒地为游侠、刺客专门作传可见一斑。以司马迁的标准,总的来说,韩信与项羽相类,是一个在战场上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人物,一个毫无疑问的军事天才,一个英雄。以司马迁的标准,萧何肯定不算英雄。其实不论以谁的标准,以什么样的标准,萧何无疑都不能算是英雄。 然而同样毫无疑问的是,萧何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只是他属于另一种类型罢了。如果实在不好说萧何是“英雄”,说他是“豪杰”应当是决不为过的。作为豪杰之士,萧何至少有三个长处:识,智,量。这些特点使萧何超拔于常人庸众之上,甚至也超拔于作为英雄的韩信之上,成为汉初风云人物中的佼佼者。识,也就是见识,眼光。有见识,有眼光,也就能品评,会鉴赏。

总之,刘邦曾经三次怀疑萧何心怀异志,三次将萧何置于极度危险的境地。然而萧何深知伴君如伴虎,居安要思危的道理。开国皇帝莫名其妙地怀疑功臣,乃是题中应有之义,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处理这种事情,只可忍气吞声,不必愤愤不平,更不可急于“辩诬”,诉说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所以萧何三次都做到了处变不惊,不动声色,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直至将刘邦的疑心消弭于无形,从容化险为夷,居然幸免于难。对比一下当初刘邦怀疑韩信时,韩信那拙劣无能、紧张兮兮、小里小气的表现,萧何的处理方式,何止高出一筹!没有大智慧,没有大器量,这样的结果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萧何的大气或大度,不但表现为对待刘邦的态度,而且表现为对待曹参的行为。曹参本是萧何当年的同僚,两人始终同心辅佐刘邦。在刘邦评“元功十八人”之时,两位元老有了一些矛盾。但这只是“人民内部矛盾”,而不是“阶级矛盾”或“敌我矛盾”,所以无伤大雅。萧何与曹参的关系,从来没有发展到誓不两立,不共戴天的地步。正相反,萧何对曹参一直十分器重。萧何晚年病重,汉惠帝亲自前往探视萧何的病情,当时问起:“阁下百年之后,谁可以接替您的位置?”萧何说:“知臣莫过于君。”惠帝问:“曹参怎么样?”萧何立即叩头说:“陛下得到了最好的人选。现在萧何可以死而无憾了!”

萧何,见识不凡,智慧过人,器量如海。萧何的话毕竟有理,“知臣莫如主”。想必汉高祖刘邦在九泉之下,也会认为将萧何列于开国元勋之首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萧相国世家》,记述了萧何作为第一丞相的事迹,也让我们更清楚的看到了萧何识,智,量。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c7df563f5335a8102d2205d.html

《成也萧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