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司马迁与项羽

发布时间:2011-11-08 01:03: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几千年来影响力最大的历史学家,毫无疑问的应该是司马迁了。如果没有司马迁写了《史记》,中国的历史,会少了很多很多重要的记载。很多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成语,譬如破釜沉舟完璧归赵鸡鸣狗盗负荆请罪暗渡陈仓四面楚歌都是来自于司马迁。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对他都有很崇高的敬意,所以历朝历代的读书人,都会尊称司马迁为太史公

  有位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Jonathan D. Spence,是当代最负盛名的中国历史小说专业作家,也是耶鲁大学历史学讲座教授。有趣的是,Spence教授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字,叫做史景迁。史景迁这三个字的意思很明显,研究历史的Spence先生,对于司马迁,是很景仰的。

  悲剧英雄司马迁

  司马迁最让人赞叹的是,他写的历史人物,都非常的有人性。什么是人性?人性就是喜怒哀乐、有弱点、有感情。司马迁笔下的几个悲剧英雄,尤其是栩栩如生,令人惋惜,也令人敬爱。

  司马迁自己就是悲剧英雄。唯有悲剧英雄才能真正体会,悲剧英雄为什么会成为悲剧英雄。我们先看看司马迁是如何形容自己,司马迁说他自己是: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短短的两句话,其实表述了悲剧英雄的人格特质。悲剧英雄都是富有才华的,对很多事情,都有他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在乡里之间,可能没有什么好的名声。

  司马迁的巨大悲剧发生在公元前98年,那年他大约是47岁。当时的名将李陵讨伐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刘彻震怒,满朝文武都认为李陵的全家应该被诛杀。司马迁与李陵相识,但是来往并不多。他就事论事,为李陵的处境辩解,结果被刘彻下狱,处以宫刑。可以想象,刘彻对于犯颜直谏的司马迁,给了一个最极端的羞辱。刘彻要让司马迁,愧对他的祖宗,在别人面前永远抬不起头来。

  如果你是负不羁之才,无乡曲之誉的司马迁,你会怎么办呢?司马迁说:皇帝玩弄人的生命,好像掐死一只蚂蚁一样。如果我选择死亡,我算是什么东西呢?我只是一个傻子,活该去死的罪犯而已。司马迁面临两个选择,是要像蚂蚁一样的被皇帝搞死?还是让羞辱追随自己的余生,生活在别人的轻蔑之下?

  最后,他选择了屈辱的活着。他活着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事情,要写一部史书。这件事他的父亲就已经开始做了,而且期望他能完成这部著作。司马迁很清楚,他是有能力、有机会完成这部巨著的。他与父亲司马谈,都是朝廷的太史令,读了很多很多的史书;他与父亲,都已经花了多年的时间准备写这部书;他曾经壮游天下,在民间采集了很多的史料。我相信,司马迁很清楚的认知到,全天下只有他有机会、有能力、写下这部史书。如果他不写,别人是不可能写得出来的。

  所以他说: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一个人的生死之间,有很大的轻重差异。他选择了屈辱的活着,因为他如果选择了死,他的一生,就只是一个傻瓜罪犯,死的活该。他屈辱的活着,他说,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结果他真的做到了他所谓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他完成他的著作之后,历史上就再也找不到有关他的任何记载了。我想,对他来说,《史记》完成了,他的人生的意义就结束了。

  一代旷世奇才司马迁,有学问、有个性、有文采、有感情;结果被刘彻给处以极其不堪的宫刑,是他一个绝大的悲剧。司马迁承载着无比的屈辱,完成了中国几千年来最重要的一部史书,司马迁是英雄。所以,司马迁是个当之无愧的悲剧英雄典范。

  关于这本浩瀚巨著,司马迁在《史记》的卷130《太史公自序》中说,此书有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而且是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我觉得疑惑的是,在公元前90多年的那个时代,是用什么样的工具来完成这样的巨著呢?当时应该是用毛笔写在竹简上,再把竹简装订成册的吧!

  那么一本52万字的竹简书册,到底要占用多大的空间,如何来保留呢?何况司马迁还写了两本,藏之名山,副在京师,是一本在郊县,一本在京城。司马迁拖着残疾而受屈辱的身子,完成这样艰巨的工作,是需要多大的毅力与努力啊!

  司马迁写《史记》,写活了那个时代的两个悲剧英雄。这两个悲剧英雄,得到了后人千年的礼赞与讴歌。我想,如果没有悲剧英雄司马迁;这两个悲剧英雄的故事,就不会像我们今天所认知的如此生动感人。司马迁的悲剧,造成他自己的英雄色彩;也因为司马迁的悲剧,才能让另外这两个悲剧英雄,得到司马迁的特殊青睐,着墨如此之深。

  换句话说,这两个悲剧英雄的故事,如果是换了个人来写,可能是完全的乏味无趣。所以,他们的故事,能有司马迁来写,也是他们的幸运。

  有趣的是,这两位悲剧英雄,最后都选择了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司马迁曾经想做而没有做到的。

  司马迁写的两个悲剧英雄,一个是西楚霸王项羽,一个是汉飞将军李广。

  司马迁笔下的悲剧英雄项羽

  项羽与李广与司马迁所受到的悲剧屈辱,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项羽与刘邦打天下,项羽失败了,刘邦当了皇帝。汉武帝刘彻是刘邦的曾孙,刘彻的无上的权力,来自于刘邦。司马迁写刘邦,是否会想到自己刑余之身,以及自己的无边的屈辱?

  司马迁是如何写项羽悲剧英雄的故事呢?

  司马迁对项羽最经典的描述是项羽的巨鹿之战。当时的诸路起义英雄,都不敢与秦兵交战。项羽出来,彷佛是天兵天将由天而降: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出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揣恐。于是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的英雄神勇,让诸侯的将军们,都会不自觉的屈膝而行,不敢抬头看他。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真是盖世英雄,无人能比。

  在项羽最后的日子,司马迁对于项羽的描述,是充满了感情与爱惜。无论如何,末日英雄项羽的身边,还是有美人始终不渝的爱情。于是,项羽临别作诗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虞兮虞兮奈若何;美人翩翩起舞,项王泣下数行,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司马迁描述这段故事,如诗入画。

  最后在项羽自刎之前,司马迁还依依不舍的作了三个场景的描述:

  1.项羽为了要证明他的失败是天亡我,非战之罪,一声令下,虽然只有28骑,再度冲刺,依旧所向披靡;

  2.有乌江亭长备了船,请项羽渡江,徐图再举。项羽说,他已无颜见江东父老,所以婉拒了亭长请他渡江的建议。为了感谢亭长的关爱,项羽还把自己的千里名驹,送给了亭长。等于是死前还好好的安置自己的乌驹爱马,酬谢了对自己有善意的亭长。代表的是,项羽这个人情深义重,连对自己的爱马,都不例外;

  3.最后,项羽看到了故交吕马童,跟吕马童说,我知道刘邦以千两黄金悬赏我的人头。这个功劳就给你吧!于是自刎而死。

  我想,只有司马迁才会这样写项羽、写得如此富有感情。之后的二十四史,描写人物,也没有像司马迁描写项羽这么的文学与浪漫。可以看得出来,司马迁对于悲剧英雄项羽,是多么的厚爱。

  相对来说,司马迁写刘邦是个工于权术、没有感情的无赖。为了自己逃命,可以把自己的儿子、女儿推下车,以减轻车子的重量。项羽要烹杀刘邦的父亲,刘邦会说,请把父亲的肉,分我一杯羹吃吃。刘邦的老婆吕雉,心狠手辣,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司马迁写刘邦,看不出来有什么仰慕之情。

  刘项之争,刘邦赢得了皇位;项羽得到了悲剧英雄的名声、美人的爱情。在司马迁的笔下,孰轻孰重,读者都可以感觉得出来。很明显的,司马迁对项羽的偏爱,远远多于刘邦。

  司马迁对于项羽,还作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处理。项羽是个失败的军事领袖,但是,司马迁给了项羽帝王的尊荣。司马迁把项羽的故事,列入了《史记》中的本纪。《史记》中的本纪,说的都是帝王故事,在司马迁的心目中,项羽是帝王。项羽本纪,司马迁放在《史记》的第七卷。第六卷是秦始皇本纪,第八卷是汉高祖本纪。项羽排在秦始皇的后面,刘邦的前面。

  这就是悲剧英雄司马迁,如何以充满感情的心情,在写悲剧英雄项羽。

  司马迁项羽故事的余波

  因为司马迁写项羽写得如此精彩,才有了国乐的《十面埋伏》,有了戏剧的《霸王别姬》。在中国唐宋以及现代的文学作品中,对于项羽,也有很多的歌咏与赞叹。譬如唐朝的著名咏史诗人杜牧,到乌江的项羽庙,写了一首著名的怀古诗:胜败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豪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

  宋朝的诗人刘克庄,有一首词,有这样的一句话:千载后。君试看,拔山扛鼎俱乌有。英雄骨朽。问顾曲周郎,而今还解,来听小词否。(《摸鱼儿》)

  宋朝的女诗人李清照,也写了一首咏叹项王的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

  中国近代最有名的有关项羽的诗,应该是毛泽东诗中的名句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的意思是说,要乘胜追击国民党,务求解放全国。不可以像项羽一样,心慈手软,纵虎归山。

  至于有没有什么诗文是在赞叹刘邦的呢?我就真的不知道了。

一个人的人格与个性,会决定他的作品风格。司马迁是一个悲剧英雄,他的作品,充满了悲剧英雄的风格。我们看他写的《项羽本纪》与他写的《高祖本纪》,就可以知道,他所喜爱、所敬重的是失败的英雄项羽;他对于刘邦,似乎是冷眼看戏,还略带鄙夷。我们比较他所写的《李将军列传》与《卫将军骠骑列传》,就可以知道,司马迁所喜爱、所敬重、甚至所深深同情的是李广。他对于卫青、霍去病,并没有什么多余的感情。

  在功名成败的评价上,刘邦与项羽的对抗,刘邦是赢家,项羽是输家。卫青、霍去病与李广,其实是有两代的恩怨。李广的自杀,多多少少是与卫青有关的;李广的儿子李敢英勇善战,为了想替父亲报仇,结果是死在霍去病的手上。在功名利禄的天平上,李广输得很惨。但是在司马迁的笔下,他把他的感情毫不犹豫的给了项羽与李广。同时,他也冷冷的批判了刘邦、卫青与霍去病。司马迁写《史记》,的确是投入了很多个人的感情。

  悲剧英雄写悲剧英雄。司马迁的想法很清楚,虽然他因为他的人格特质而受到了极端的屈辱,但是他所最敬爱、最依恋、评价最高的,还是与他有相同人格特质的悲剧英雄。

谁的江山 马蹄声狂乱 我一身的戎装 呼啸沧桑

后来人谈项羽,犹如痴人说梦,用凡人的成
败荣辱来讨论英雄的是非功过,似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纵观项羽短短的一生,他对于或兴或亡的结果,似乎从未特别留意过。事实上,项羽自始至终对于结局怎样确实是毫不关心的。看重结果的不是项羽,重过程轻结果的英雄才是项羽。项羽灭亡秦国,做诸侯统帅完全是顺势而为、率性而为,无意而得之,这与刘邦刻意先入关破秦抢王形成鲜明对照。如果说项羽有做王的念头,凭他的能力完全可以抢在刘邦之前入关,他之所以北上与秦军主力决战,根本不关心谁先入关谁做关中王的约定,就因为他本是一个只重过程而不重结局的绝世之雄,这个率性而为的英雄,至今也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人生本是一台戏,这台戏被项羽表演得淋漓尽致、精彩至极。项羽把人生这出戏演得自然真纯、酣畅淋漓,看不见丝毫是非功过、成败得失的瞻前顾后,达到了随的最高境界。,即项氏之个性,说白了就是他的表演欲望;,可以概括为表演氛围。为了满足表演欲望,他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或营造最佳表演氛围:破釜沉舟、鸿门宴、割地封王、霸王别姬……这些精彩表演之所以历久弥新、余味悠长,正是因为他那超功利、超世俗的意气足以使常人在无法理喻的同时惊叹不已。楚霸王无颜东渡,自刎乌江,精彩的演出在高潮到来时嘎然而止,何其悲壮!何其得时!何其得体!这是天衣无缝的完美艺术。是天要亡我,不是用兵之罪。知霸王者莫如项羽。灭亡了项羽,是何物!或许是上苍、天神,或许是运数,项羽当时究竟指的是什么,现在已不重要,而更有意义的是从史实中找出:这个究竟应该是什么。唐代诗人杜牧说过: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亡了项羽,不是刘邦灭亡了项羽。那么,这个便是项羽自己了。
项羽以什么为! 项羽以表演为天,以过程为,以曾经为;而不以成功为,不以得到为,不以永远为
。这种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了他的表演如何开场和如何收场。只要他觉得表演效果好,成功与失败以及其他一切都可以忽略不计。
以江山为舞台,以历史为观众,项羽的一生是倾情表演的一生。历史证明,他的表演是出色的:一时的轰烈,永久的回响,给历史留下永恒
的震撼。这种重过程轻结果的项氏表演,其实也未必不是最理想的结果:使历代惯常思维的人们唏嘘不已、惊叹不已。项羽三放刘邦,把个范增气得要命,至今也令人不可思议。一、在鸿门宴上,如果项羽要杀刘邦,刘邦岂能因如厕之便而脱身!二、项羽封王时,范增曾与之商议,疑刘邦
有取天下之心,而项羽明知有患而不除,封刘邦为汉中王。三、项羽收复彭城,追杀汉兵,楚兵将刘邦重重围困,如项羽真要杀刘邦,刘邦岂能因大风忽作而脱身!"在此,司马迁有为王者讳的嫌疑。说他沽名钓誉,说他义重如山,其实不如说表演需要来得直接。杀了刘邦既不够朋友,有损霸王形象,更重要的是这场对手戏就无法演下去,过程也就完结了。所以,杀刘邦者非项羽,是项羽则不杀刘邦。项羽放弃关中而都彭城,以为富贵而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又一次证明项羽表演欲望
之强烈。即使被人骂为沐猴而冠,也动摇不了项羽的表演意志,为了一时的演出效果,成败得失的最后结果是不屑一顾的。倘若项羽听人
之劝定都关中,刘邦焉能回定三秦!刘邦不能回定三秦,也就无法与楚相争。使项羽放弃了地利,是因为这地利有碍天性的表达。
最后项羽被汉兵追到乌江之滨,并非定处绝境,倘使潜回江东,集聚人马,也不是完全没有了重振的希望。当时,项王带了 $% 骑士,退到乌江西岸,正好渡江东归;乌江亭长把船靠好等待项王上船,并对项王说:大王,江东虽小,地方也足有千里,民众数万,足以为王,请大王快上船渡江,且这里只有臣有船,汉军追到也无法渡江。项王:天要亡我,我渡江过去有什么用!当初我率江东子弟渡江西进,如今江东子弟没有一人能回去,只有我一人渡江而归,即使江东父老兄弟爱我!我,仍旧拥我为王,我有何脸面再见江东父老!”项王将马送与亭长,命骑士都下马步行,持短兵器接战。汉军这时已追到,双方冲杀,项王
最勇,独杀汉军数百人,身受十余创。在奋战之间,项王回顾发现汉骑兵司马吕马童。项王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吕马童吗!”吕马童因项王是老相识,不好意思面对而视,只得指项王对王翳说:这就是项王)”
项王说:我知道汉悬赏买我的头,值千金封万户。吕马童,我们既然是老朋友,我送给你这一点好处吧)”项王于是挥剑自刎而死。
决定了项羽结束生命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在此提示:人生舞台的落幕之机已到,或早或晚都将有损演出效果。不过江东,结束演出,自我了结,余味悠长,给人留下永久的惊叹与震撼。项羽式的悲壮,空前绝后,相形之下,吕马童之流则渺如烟尘。成功与失败,短暂与长久,本来就是相对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刘邦胜利了,项羽失败了;而在另一种意义上,也可说是项羽胜利了,刘邦失败了。定要做上皇帝,传位多少代以后才算胜利者,这是世俗之见。人的价值观决定人的
价值判断,项羽的价值取向不在乎最后的王者是谁,不在乎时间上的长与短;项羽以气概为最高价值:宛如横空出世,在人世间闯荡一遭,创
造极致境界,使之空前绝后。事实上,古往今来出现过不少刘邦式的英雄,而项羽却是绝无仅有,他的勇谋,他的敢作敢为,他的气贯长虹,他
的决绝,真可谓惊诧千古,叹服万代,就连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也不禁为之感叹: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可见,项羽称霸王时间虽短,但他的英雄气概却震撼千古,远远超出刘邦数百年家天下的轰轰烈烈,我们能说项羽的价值判断错误吗!有人把项羽的败亡归咎于他的有勇无谋,这实在是见树不见林。项羽能够完成杀宋义、降章邯、坑降卒、封王侯、徙义帝等大手笔文章,只有勇没有谋是很难办得到的。至于说项羽吝啬封赏,以致于叛离不附,这对于项羽来说,则并
非失误,他是顺而为之。凭项羽的声威,若要韩信、彭越、英布、田荣之辈归附,也许只需略施小计而已;他之所以不为,便是任性而为。性,即其霸王之气,虞姬所唱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的霸王气。其实,霸王气到了自刎时已到达高峰,发挥到极致。固然,杀宋义、破釜沉舟是霸王气,坑降卒、裂土而封是霸王气,但到了霸王别姬、自刎乌江时,霸王气的主体性才得以充分显现,作为一种天性,即天赋的理念,它在项羽作自我否定时获得了永恒。以成败论英雄和不以成败论英雄,本是两种境界;而成与败的相对性,又使人们对成败本身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表演和过程的层面,项王没有失败,项王也没有死。作为惊天动地的英雄,他活在历代人们心中;作为霸王气概的极致境界,他至今仍然是历史纪录的保持者。

、能准确地把握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使许多人物形象的个性非常突出。

2、能充分注意到他们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社会经历等各方面的因素,给以恰如其分的表现,不但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而且对形成人物个性特征的原因也有或明或暗的显示,有时一开始就为人物性格的发展作了铺垫。

3、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他笔下的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有血有肉,生动丰满

浅析《史记项羽本纪》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摘要

《史记》是汉代司马迁创作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史记》综合借鉴了前代史著的体例,首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在我国历史散文的发展史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也是传记文学发展成熟的标志。《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展示了三千多年的历史,可谓是一幅历史人物的画卷。从上层社会的统治者到下层社会的小人物,无所不有。因此,《史记》的文学性和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塑造上。《史记》描写的人物达四千多个,其中许多塑造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造就了诸多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本文就文学角度,对《史记》中最有文学性的篇章之一《项羽本纪》,试从其运用的个性语言、细节描述、结构手法、对比写照和写实兼重抒情的创作理念五个方面分析其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
史记 项羽 塑造人物 艺术手法

目录
绪言
1,个性化的语言
2,生动传神的细节
3,精心组织的结构
4,对比写照手法
5,写实兼重抒情的创作理念
结论

引言
《史记》首先是一部历史著作,而它与其他历史著作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其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和抒情特征。史著根本上以史实为宗旨,我国的《二十四史》多数直叙史实,文字朴素生硬,述事严谨冷峻,而少有个人情感的流露与表达,因而多枯燥无味,缺少耐读性和欣赏性。而《史记》则不然,它不仅在史学价值上成就非凡,更由于司马迁强烈的人格魅力和奋争进取的创造精神,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作品中去,从而使偏重客观史实的历史著作竟然同时拥有了魅力无穷的文学价值。《史记》全书以写人的《本纪》和《列传》为中心,记叙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它以传神之笔描写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农夫走卒等等各色人人物,全景式地为我们描绘了波澜壮阔的先汉历史,塑造了诸如秦始皇、陈胜、项羽、刘邦、李斯、韩信、李广、荆轲、勾践、汉武帝、苏武、孔子、战国四公子等等至今仍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历史人物形象。司马迁能塑造出如此生动感人的历史人物形象,除了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热心和浓烈情感,还在于他在客观写实的创作理念基础上,开创性采用了匠心独具的高超的艺术手法,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生动传神的细节描绘、精心组织的结构、对比写照的手法写活了历史人物,从而使一部《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项羽本纪》是其中文学性最强,描写人物众多,充满感情抒发,而塑造了很多不朽人物形象的重要篇章之一,历来为文、史两界所重视。在《项羽本记》中,司马迁通过各种手段,调动一切有效因素,怀着歌颂、同情和批判的复杂心情,不虚美,不隐恶,完成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塑造”○2
试浅析其塑造人物艺术手法如下。
一,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是一个人的思想情绪的重要外在表达方式。人各不同,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而司马迁就特别善于抓住不同人物的语言特点,或言简意赅,或能言善辩,或气势逼人,或儒雅文静,或粗俗卑下,或中正忠良,或谗媚奸险,都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人物的身份和心理,使人闻其言而如见其人。
比如项羽的语言,文章开始,介绍项羽少年时----“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项羽一出场,一开口即气度不凡,反映出其从小欲成就一番大事业的非凡抱负和雄心壮志,非气量狭窄之持剑武夫、寻章摘句之求名书生等辈可比拟,让人立时对其刮目相看。当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这句话显示出其胆略志向直指帝王,气魄之豪迈唯其前代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及现代毛泽东的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候方可比肩。这样的话,即使同样是天才的韩信、诸葛亮、关羽、张良等也是说不出来的,因为韩信、关羽是愿意披坚执锐在疆场驰骋的沙场秋点兵的将才;诸葛亮、张良是甘心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相佐之臣,都没有一统天下的非凡抱负和雄心壮志。
所以说司马迁描绘项羽的语言真是人如其言,言如其人,非常生动地表现出了他的霸王形象。同样是他,在刘邦先进关中与其并争天下时,他大怒说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显示其急噪无谋;击秦成功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显示其虚荣;垓下被围四面楚歌时,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又表现出英雄末路、儿女情长的无奈;乌江战败,耻于东渡,乃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显示出其能伸不屈的刚毅。。。。不同场合,不同环境,说出的都是同样的霸王式语言,深刻生动地刻画出了胸怀广大、勇猛无敌、刚毅不屈同时又优柔寡断、儿女情长的性格复杂而内涵丰富,令人为之赞叹为之扼腕的的悲剧英雄形象。
不同的人物,语言也充分体现出有不同的特色。本文中刘邦的吾宁斗智,不能斗力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写出自信与狡诈;范增鸿门宴怒骂竖子不足与谋写出恨铁不成钢之失意和愤怒; 樊哙鸿门宴的慷慨陈词写出忠勇、机智与果敢;张良的周旋之语写出老谋深算;宋义的论兵写出自负傲慢;以及其他人物的语言均恰如其分表现了人物情感和性格。斋藤正谦评论司马迁所写人物:才一出语,乃觉口气各不同。《高祖本纪》,见其宽仁之气,动于纸上。《项羽本纪》,觉喑噁叱咤来薄人。读一部《史记》,如直接当时人,亲睹其事,亲闻其语,使人乍喜乍愕,乍惧乍泣,不能自止。是子长叙事入神处。”○3突出《史记》以人物的不同语言来展现各自不同的性格,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来叙述历史事件的特色,点明了他写人的入神之处。
另外《史记》本身叙述的的语言风格也是摇曳多姿,文笔雄壮流畅,总体上说,具有朴拙通畅、雄浑劲健、疏荡爽朗,横放不羁的特点,很有亲和力,既具有多种风格的展现,又是自成一家的司马笔法。《史记》不像有的史书只顾大篇幅叙事,而是大量地使用人物对话,多能做到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叙述语言丰富生动、简洁精炼、明白晓畅。有口语化、通俗化的倾向。《史记》的语言还具有强烈的抒情特征。
以个性鲜明的语言写身份各异的人物,因人而宜,活灵活现,看似随意而为,实在是司马迁笔夺造化、炉火纯青的文学功底水到渠成使然,是其他史书,甚至许多文学小说都很难达到的境界,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二,生动传神的细节
史书以大事为重,甚少细节描写。而司马迁《史记》在备述大事基础上,往往能通过许多细节描写渲染环境气氛,增强历史真实感,声情并茂地刻画人物。
刻画项羽的勇猛,有许多细节,如巨鹿之战: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遗当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此段写项羽破釜沉舟,在众将恐惧而作壁上观情况下勇往直前大败秦军,楚兵欢声雷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特写镜头一样突出了项羽气吞山河的盖世神威,真正有身临其境、慷慨淋漓之感!。
如楚汉战场,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气魄摄敌肝胆,所向披靡!
在著名的鸿门宴,更是各色人物纷纭登场,精彩片段层出不穷。先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制造悬念;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危机千钧一发,令人紧张得有窒息之感;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尽展真将军风采;最后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一场惊心动魄的好戏到了剧终,而人们的心却久久不能平息,一个个历史人物从此永恒走进了千百年来人们的心中。
在叙述历史关键的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大场面是必不可少的,全局观也必须把握。这些,是史家必须具备的素质,司马迁早就做的绰绰有余。可贵的是,司马迁还把别人不注意或难以把握好的细节描写恰到好处地穿插进了宏伟壮阔的历史大环境中,既不干扰大事件的陈述,格外生枝,又有效地调节了气氛,舒缓了叙述的节奏;不但使文章张驰有度,感性耐读;同时更真实地写活了项羽,也写出了刘邦的老练权变、善使手段,张良的沉着冷静、察颜观色,樊哙的忠勇无畏、善于言辩,范增的阴险狠毒、脾气暴躁等,显而易见,这种写法既有利于感性还原历史,真切认识历史;又便于抒发个人情感,从历史中感悟人生,把握机遇,更好的面对生活,把握生活,进而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新生活!所以,司马迁的细节描写不是可有可无,而是无论对史学的真实陈述,还是对文学的感性抒发,都有极大的益处,对全文主要情节和事件的补充、点缀和渲染,达到一石数鸟的艺术效果,是文学、史学的完美结合的黏合剂。是《史记》不同于别的史书的重要特征之一。
三,对比写照手法
在塑造人物方面,使用对比写照手法既是《史记》全书的一大特色,也是本文的特点。文中有多处形成鲜明的对比:1,性格的对比。如项羽和宋义的对比,一个勇往直前,全心救赵击秦军;一个自私自利,拖延不前。项羽与范增的对比,鸿门宴上项羽犹豫不决,存妇人之仁,错失良机;范增坚决果断,有计谋,性格率直刚强。项羽和刘邦的对比,战争混乱中,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刘邦怕拖累自己见公主而推下车;项羽在垓下被围,却叹虞姬怎么办,耻渡乌江,却对亭长说: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自刎前尚恋一马。刘邦自己不利时甘于忍气吞声,谦卑地拉拢项伯摆脱困境;项羽战败却不能正视现实,以为天意而耻回江东,不图东山再起;刘邦对于危害自己的叛徒则当机立断立刻处治,毫不留情;攻打咸阳先至,约法三章,下命令严禁扰民;自己善于观察民意,收买人心;项羽却对叛徒知而不问;后至咸阳,却火烧阿房宫,后来更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大失民心;刘邦善于以利益拉拢和收买能人,结果韩信、张良、萧何三杰为其所用,而项羽有功不赏,一范增而不能用;与刘邦形成强烈反差,也同时突出二人的性格差异。 2,语言的对比。如宋仪论兵语气傲慢自负;樊哙鸿门宴救主慷慨激昂;刘邦面对父亲被威胁是无赖与狡诈;项羽要与刘邦决战,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看出项羽的急噪、少谋和梗直,刘邦的自信、自负与多有心计等等,这些都很好地通过对比表现了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各异的形象。
另外项羽自己本身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心态,甚至性格也是很复杂,经常形成矛盾,也形成强烈对比。比如,他坑杀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却不肯杀刘邦于鸿门宴;怀疑忠直的范增,从而失去最得力的助手,却又不追究明知是叛徒的项伯,导致关键时刻被亲信出卖;这些司马迁都以精细的笔触,怀以同情、批判的态度加以真实的描述,写出复杂的、立体感的、多重性格于一身的历史人物。

四、精心组织的结构
好比盖房子必先制图做框架,做文章,尤其是写史书,必须先组织好整个书的谋篇、布局和结构。楚汉争霸之际是大事层出不穷,主要历史人物盘根错节,纷纭登场,沧海横流英雄辈出的乱世。如何取舍材料,如何组织事件叙述,如何安排人物出场,如何穿插细节,作好结构谋篇布局等工作,是保证准确真实反映史实,清晰明了叙述史实的史书成败的关键。司马迁创作《史记》,创造性地以十二本纪,十书,八表,三十世家,七十二列传的体例结构编撰成书,成为后世仿效的楷模。同样在每一篇文章中,他都独具匠心地做了精心谋划和结构布局。《项羽本纪》以项羽一生的发展轨迹为主线,以重要事迹为重点写作对象,以时间顺序主要记叙了项羽起义兵反秦--斩宋义执兵权巨鹿之战鸿门宴楚汉争霸垓下之围霸王别姬等重要史实。这种结构该简洁的地方一笔带过,不漏不凝滞于琐屑;该详细的地方浓墨重彩,淋漓尽致,酣畅大气尽显大家本色。详略得当,不枝不蔓,既连贯紧凑,又舒缓有致,姑且称之为糖葫芦结构
我们可以看出,介绍项羽童年时,几句特色语言,几个小事件都是既交代清楚,突出了性格特征和志向,又笔触简练,有时一句话一件事,如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短短几段文字,却写出如此多的信息,没有只言片语废话,可谓惜墨如金,言简意赅,正是史家笔法。
而到了项羽杀宋义掌兵,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霸王别姬等重要关口,如楚汉争霸: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萧,晨击汉军项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楚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欲过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汉王家,家皆亡,不与汉王相见。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 突出了战争之惨烈,形势之混乱,叙述紧张紧凑,大场面中特写镜头式穿插,又大中有小,小中见大。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则不惜篇幅描写细节,描写细致缓慢,着意于情境的渲染,内心情感的抒发,人物之言语情态宛在眼前,一幅乱世英雄景象历历在目。这样写法,随着一个又一重要事件的展开,就如音乐旋律,时缓时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这一结构就像一曲英雄的赞歌,蕴涵无穷的感染力。
明代茅坤曾说: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生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4这是茅坤读《史记》后自己的感受,这种动人心弦、移人性情的效果,并不是一般史书所能达到的,这是因为作者不仅倾注了自己的感情因素,同时还使用了高超的艺术手法。可以说,人物传记是《史记》一书中最具文学价值的,它在抒写几千年历史的同时,也让人们享受到了描写人物的艺术魅力”○5

五、写实兼重抒情的创作理念
作为史书,历史真实性是第一位的,这对一般史书作者而言解决这个问题就可以了。但对司马迁来说,他追求还不只这些,因为他的创作理念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既是他修史的宗旨,也是他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抱负所在。他不仅要如实写史,还要全面的反映人的精神,创造反映他自己的崇高理想,创造服务于社会家国的儒家入世、有所为的奋斗进取精神的历史哲学,而不仅仅是史学。
1,尊重历史,真实写人。比如,对项羽这个人物,他是喜爱的,他热烈赞扬项羽的敢于反抗、勇于战斗、英雄无敌的战士气概和英雄本色,学万人敌、破釜沉舟、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是何等的魄力和决断!但并没有因此而抹去他的缺点和错误,他残暴嗜杀,他寡断少谋,他轻信武力无视民意,他虚荣自负不正视现实,最终导致他以悲剧收场而不自醒,司马迁都给予了深刻的揭示和批判。在文章最后,他评论道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同样,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不以个人主观好恶为准绳的态度贯穿始终。因此对他造成终身耻辱和伤害的汉武帝,他也没有歪曲历史妄加菲薄;他喜欢、尊重甚至崇拜的李广、苏武、屈原等,虽大力赞颂,但也不虚夸功绩。尊重历史,真实写人,是造就一部良史的基础。
2,客观评判,抒发情志。如果只是写实,一段史实,除了技巧稍有高低,谁写都一样。《史记》为什么独成文史两界千古之绝唱,是因为司马迁崇高的理想、百折不屈的人格魅力、真挚激越的情感和自成一家的魄力倾注于其中。那么在尊重客观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还要有自己理想精神的渗入,还要有自己情感意志的抒发。所以他的人物塑造就不仅是简单如实地写史实而已,他要创造饱满、真实、生动的形象才能感染人;要既爱憎分明,又要躲在作品后面, 不强加标签和概念,让客观事实来说话。这样,他塑造人物,正如班固所评价的: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6
凭以上理念,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它公正准确评判地了项羽在历史上的功与过。正是因为项羽在秦失其政,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情况下,乘势而起,凭借勇力打败秦军主力,从而推翻秦王朝残暴统治的历史功绩,司马迁将从未做过帝王的项羽列入本纪,表现出其超人的史德、史胆、史识与史才;但是他的批判也是深刻的、尖锐的而发人深省的。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是较为全面的、公允的,他以历史的辩证的观点给项羽这个历史人物定了位,给后世人如何正确估价项羽做出了榜样。也正因为这样客观、公正、清醒的认识和创作理念,塑造出了真实而有情感的人物,才造就了《史记》和司马迁本人的光辉和不朽,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结论

《史记》综合借鉴了前代各类史书的体例,创立了以人物为本位的文学和史学的结合的纪传体体例。《史记》的文学性和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人物的塑造上。《史记》所涉人物四千余个,其中许多是塑造得性格鲜明、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它记叙了项羽由少年时期到起义,由起义灭秦到楚汉争斗,直至乌江自刎的一生经历。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位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的形象。形象中透视着作者的赞美、同情、哀惋之情。这是一曲英雄的颂歌与哀歌。在此篇文章中,作者开创性运用了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生动传神的细节描绘、精心组织的结构、对比写照的手法写活了历史人物,从而使一部《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深远地影响了我国文、史学的发展和进步,值得后人继承、借鉴和发扬光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2c52a7d1b9f3f90f76c61b53.html

《资料司马迁与项羽.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